以一个学习者、反思者的姿态前行_第1页
以一个学习者、反思者的姿态前行_第2页
以一个学习者、反思者的姿态前行_第3页
以一个学习者、反思者的姿态前行_第4页
以一个学习者、反思者的姿态前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以一个学习者、反思者的姿态前行青岛之旅记在青岛26中的两天,对我来说,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磨砺。说是挑战,是我第一次单枪匹马,要面对这么多的事情。既要上作文指导课,还要同课异构散文阅读课;既要听课、评课,还要帮助执教老师修改教学方案,再听再评。这是一种非常有意思、非常有意义的教研活动。还有一个就是青岛26中是在山东闻名遐迩的初中,有着一流的师资队伍,语文组组长张慧勇就是其代表人物。说是磨砺,这是我抱有的一种心理常态,始终以一个学习者,研究者的姿态,和一线老师对话、交流、碰撞,学人之长,思己之短,在学习中、反思中、研究中提升自己。从苏州乘坐高铁,抵达青岛,见到26中王校长的时候已经是夜里9点了。

2、顾不上将近9个小时的劳顿,住进宾馆,就开始整理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把这些问题输入电脑,分类,开始重新建构我的教学预设。和26中曲春霞老师同课异构的是莫怀戚的散文散步。这篇课文,文字清淡,但却意味深厚,有肖复兴追求的“大味必淡”境界。上的人很多,以小见大,一家人散步中所表现的浓浓亲情,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人到中年的责任。看到过很多的教学设计,也聆听过不少的名师课例。苏教版教材将散步作为自读课文放在八年级下册的“人生体验”单元,单元提示中给出的只有短短的一句“散步所表达的浓浓亲情都是对崇高境界的解读”。我还真没有细细去品读玩味,还真没有细细地想过,如果我来上,我该如何来处理。临出发前的几天,我做

3、了这样几件事:一是读文本,将苏教版的教材和人教版的教材,反复比照,细细阅读,圈划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二是查找关于散步的名家解读和对莫怀戚散文评介文章;三是拿出初步的课堂教学流程,与七年级和八年级的孩子一起阅读,看看不同年级的孩子能达到一个怎样的阅读高度。比照阅读中,我发现,苏教版对原文没有做大的删改,人教版将这篇文章放在七年级上册的第五单元(后来拿到教材看,编者将本单元主题定位为“浓浓的亲情”),删改比较多,主要的是这样的几句话:1.第三小节,“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中的“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删除了;2.第四节,“这个南方初春的田野”感叹号变

4、成了逗号;3.第六节,“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变成了“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4.第六节,“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中的“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被删除了。阅读中,我发现,最为突兀的一句就是第四节最后一句:“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这应该是这一篇课文的逻辑起点吧。删改部分,也是很好的教学资源。例如,“一霎时,我感到责任的重大”,可以先补全,让学生比较品读,想一想,删掉好还是不删除好。例如,问: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陪同他的时日还长。言外之意是什么?能不能根据本文语言句子对称的特点,补写出来。还可以追问,不删好不好。

5、查阅资料,我要找的东西,大多没有太多价值,倒是意外发现了作者本人谈散步的两篇短文,一篇是发表在1996年语文学习第3期上的的写作契机和一篇是发表在2005年12月语文学习上的二十年后说。这两篇文章,作者都表达了他写作的动机,就是为了表达一种生命的感慨,“人类生命的规则”。 作者说“那次散步,就是一次陪伴。而与陪伴相伴的,就是对生命这个命题的感受和思考。所以,文章里有这样一句话:“这一切只让我想到一样东西:生命。”。作者还非常遗憾地表示,教师们并没有从“人类生命规则”这个角度去理解这篇文章。和学生的互动中,我发现孩子们一眼能读到的是亲情,是尊老爱幼,是家庭的和睦,是亲人之间的信赖,在朗读的指导下

6、,学生还能领会“责任”之说,对生命,就似乎没有什么感触了。如果不能让学生理解,哪怕是了解“生命”这一作者的写作初衷的话,我想教学是不到位的,因为亲情、尊老爱幼几乎是学生一望而知的,责任在有效的朗读指导下,是可以达到的。理解“人类生命的规则”这一说就显得重要。因为这是大多数学生达不到的。“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又说不出来,或者以为是一望而知,其实是一无所知的东西来。”(孙绍振的话)对于散步这样的文章,如果没有学生对语言的朗读,细品,是不能真正感动的,就是着眼于亲情和责任这两个层面,也应该让引导学生读出文字里的味道。我还是把着力点放在引导、指导孩子朗读中感悟语言上。内容的梳理出这样的曲线:散

7、步分歧背上“整个世界”,突显这篇散文的“情节”美(作者这是他的“导演”);主题上有这样由浅而深的三个层次:亲情(尊老爱幼、信赖、和睦)责任感生命的感慨。语言上,主要抓句子的对称美。26中孩子们的预习提问,归类,有这些:关于标题:1.题目散步的含义是什么?2.为什么以散步为题?3.以散步为题有什么好处? 可以换个题目吗?关于开头:1.开头写人有什么作用?(意思大概是说,为什么要把人交代那么细致?)2.文中的第一句话“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位置是否可以调换?起什么作用? 关于“我”的决定:1.第6段“我决定委屈儿子我说走大路。”突出我什么特点?2.为什么“我”要委屈儿子?3.为什么父亲会选

8、择大路?关于母亲的变化:母亲为何改变主意?关于结尾:第8段:“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额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的意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关于春天和生命:1.课文第4段说:“这一切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作者对生命的理解是怎样的? 2.为什么用春天写生命?3.为什么第4段要写环境(初春的景色)?在第二天中午交给我的学生提问中,除了上面的类似问题外,让我诧然的是一位叫冯润琦同学这样问:文章大多数写责任和生命,为什么却以“散步”为题,其含义是什么?统计了一下,关于春天与生命的提问,有10位同学之多啊,也就是说有五分之一的孩子已经在思考文章的深层意义。初春的

9、景物绝不是可以简单理解为烘托了气氛,渲染了浓浓的亲情的。你还能不惊叹孩子们的智慧吗?我以孩子的提问为经,以指导朗读为纬,以品读语言为经,以三个层次的主题把握为纬,推进课堂。上午聆听了26中曲老师执教的散步,然后是我的作文指导课。比我预设的时间多给了我40分钟,原来60分钟的课变成了100分钟。临时调整了教学设计,整个课堂无论是学生的说,还是写,到后面的修改,我展示了我一贯的理念:作文教学是一个真实的过程性活动。下午第一节课我执教了散步,然后听了两位青年教师的初建课。刘老师执教小说羚羊木雕。刘老师是一位素养很好的语文老师,课堂教学洒脱,大气。给他的建议是:1.人物性格要建立在对语言的品味上。分角

10、色朗读很好,但还要让学生静静地品析语言,从语言中获得对人物的理解;2.学生的活动要是与文本相关的语文活动,不是语文的活动,看起来很热闹,但就不是语文课。宋老师是一位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研究生,上课很有灵气。她执教的是文言文陈太丘与友人期。她设计的思路是先解决掉字词句,通译文章后,再分析人物,再讨论故事给人的启发。常态的文言文教学也许就是如此。建议是,怎样整合使文言、文道不分家、不分割。第四课我剖析了自己课堂的成败得失,结合自己对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的理解,和老师们分享了我对两节课的观感,提出了修改意见。点评、研讨结束时,已经是灯火阑珊了。一天下来,真的很累,但每一个环节,无论是同课异构,还是课堂初

11、建展示,到最后的研课重建,都得到了26中语文组老师的积极主动的回应。我不是一个孤独的演说者。退休返聘的马老师,虽然年事已高,但精神矍铄,神采奕奕,从上午的第一节课开始,一直到结束,始终在课堂,让我非常感动。她的很多教学理念,给我启迪。她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不能是两张皮。语文教学不应回避考,只为考的教学,也是考不好的。语文素养就应该是在语言的品读与运用中形成的。没有语言的细细品读,空壳的、标签式的解说,是没有什么大用的。语文老师站着就是语文,也可以说,语文复习课,语文老师站着就是题库。只言片语里,无不透露着这位语文前辈对语文教学的深刻理解。第二天听重建课展示。刘老师的修改课,对小说教学的文

12、学意味得到了加强,课堂“沉静”了许多,语文活动设计,找到了语文的落点。针对宋老师的课,我在听课中作了这样的重新建构(略作调整):陈太丘与友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读出故事味。2.积累字词,夯实基础。3.品评人物,领悟主旨。教学过程复习文学常识:刘义庆和世说新语,导入新课。一、检测字词,夯实基础。1.一组称谓尊君在不 尊君( )君与家君期日中 君( )尊君( )2.一组实词陈太丘与友期 期( )过中不至 至( )相委而去 委( ) 去( )下车引之 引( )入门不顾 顾( )3一组虚词去后乃至 乃( )相委而去 而( )则是无信 则( )4.一组难字尊君在不 不( )相委而去 相( )

13、二、悟读句意,初识人物1.补全句中省略过中( )不至( )去后( )乃至( )门外戏2.揣摩人物心理,读好三个句子尊君在不?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3.发挥想象,扩写一个句子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三、演讲故事,领悟主旨1.用原文讲故事2.用译文讲故事3.添加想象讲故事教师总结,生背诵课文。基于宋老师刚刚走上工作岗位,采用这样的方式,也许课堂更容易把握,教学目标更容易落实。事前不知道重建课的内容,第一天也没有时间看文本,只能在重建课展示的过程中,边听边想,说出我建构的想法,只是供大家交流。下午,26中所在区的全体语文教师参加了我的报告会。这一次的青岛之行与任何一次外出活动不同,不是面对几百人甚至上千人,不是只是一种展示,我以为更重要的是,在鲜活的教育现场,在实实在在的课堂中,面对文本,面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