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西一中北校主题班会学习材料_第1页
莱西一中北校主题班会学习材料_第2页
莱西一中北校主题班会学习材料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莱西一中北校主题班会学习材料什么是生态文明? 如何建设生态文明?一、概述我国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又提出生态文明。并且把它写入党的十 七大政治报告之中,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社会发展目标中统筹考虑,成为中国共产党 对子孙后代和世界负责的庄重承诺。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 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 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生态文明是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发展的一个更高阶段;从狭义的角度讲,生态文明与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是并列的文明形式,是协

2、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文明。在生态 文明理念下的物质文明 ,将致力于消除经济活动对大自然自身稳定与和谐构成的威胁,逐步形成与生态相协调的生产生活与消费方式; 生态文明下的精神文明 ,更提倡尊重自然、 认知 自然价值,建立人自身全面发展的文化与氛围,从而转移人们对物欲的过分强调与关注; 生态文明下的政治文明 ,尊重利益和需求多元化,注重平衡各种关系,避免由于资源分配不公、人或人群的斗争以及权力的滥用而造成对生态的破坏。 生态文明是对现有文明的超越, 它将引领人类放弃工业文明时期形成的重功利、重物欲的享乐主义,摆脱生态与人类两败 俱伤的悲剧。二、生态文明的形成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3、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自然 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的作用条件,把自然生态纳入到 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 进步的标志。周易里说: “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唐代孔颖达注疏尚书时将“文明”解释 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 ”“经天纬地”意为改造自然,属物质文明; “照临四 方”意为驱走愚昧,属精神文明。在西方语言体系中, “文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城邦” 的代称。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文明。约在石器时代,人们必须依赖集体 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质生产活动主

4、要靠简单的采集渔猎,为时上百万年。第二阶段是农业 文明。铁器的出现使人改变自然的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为时一万年。第三阶段是工业文 明。18 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生活,为时三百年。从要素上分,文明的主体 是人,体现为改造自然和反省自身,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时间上分,文明具有阶段 性,如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从空间上分,文明具有多元性,如非洲文明与印度文明。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 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 达到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 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

5、文明” , 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 ,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 。生态文明的产生基于人类对于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 自然资料的 有限性决定了人类物质财富的有限性,人类必须从追求物质财富的单一性中解脱出来,追 求精神生活的丰富,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无疑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首先是伦理价值观的转变。西方传统哲学认为,只有人是主体,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是 人的对象;因而只有人有价值,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没有价值;因此只能对人讲道德,无需 对其他生命和自然界讲道德。这是工业文明人统治自然的哲学基础。生态文明认为,不仅 人是主体,自然也是主体;不仅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不仅人有

6、主动性,自然也有主 动性;不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因而人类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人与其他 生命共享一个地球。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还是 西方的可持续发展,都说明生态文明是一个人性与生态性全面统一的社会形态。这种统一 不是人性服从于生态性,也不是生态性服从于人性。用今天的话说,以人为本的生态和谐 原则即是每个人全面发展的前提。其次是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从原料到产品到废弃物,是一 个非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以物质主义为原则,以高消费为特征,认为更多地消费资源就 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生态文明却致力于构造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

7、规律 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 共赢,关键在于人的主动性。人的生活方式就应主动以实用节约为原则,以适度消费为特 征,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三、生态文明与中华文明中华文明虽然是工业文明的迟到者,但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却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 基本一致,从政治社会制度到文化哲学艺术,无不闪烁着生态智慧的光芒。生态伦理思想 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这使我们有可能率先反思并超越自文艺复兴以来 就主导人类的“物化文明” ,成为生态文明的率先响应者。中国历朝历代都有生态保护的相关律令。如逸周书上说: “禹之禁,春三月,山

8、 林不登斧斤。 ”因为春天树木刚刚复苏生。什么时候砍伐呢?周礼上说: “草木零落, 然后入山林。 ”除保护生态外,还要避免污染。比如“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 ” 把灰尘废物抛弃在街上就要斩手,虽然残酷,但重视环境决不含糊。这种制度,并非统治 者的个人自觉,而是中华文明本身的内涵所决定的。以儒释道为中心的中华文明,在几千 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系统的生态伦理思想。中国儒家生态智慧的核心是德性, 尽心知性而知天, 主张“天人合一” ,其本质是 “主 客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所谓“天地变化,圣人效之” ,“与天地相似,故不违” , “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 。儒家通过肯定天

9、地万物的内在价值,主张以仁爱 之心对待自然,讲究天道人伦化和人伦天道化,通过家庭、社会进一步将伦理原则扩展自 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正如中庸里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儒 家的生态伦理,反映了它一种对宽容和谐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中国道家的生态智慧是一种自然主义的空灵智慧,通过敬畏万物来完善自我生命。道 家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皈依。 强调人必须顺应自然,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庄子把一种物中 有我,我中有物,物我合一的境界称为“物化”

10、 ,也是主客体的相融。这种追求超越物欲, 肯定物我之间同体相合的生态哲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与现代环 境友好意识相通,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相合。中国佛教的生态智慧的核心是在爱护万物中追求解脱, 它启发人们通过参悟万物的本 真来完成认知, 提升生命。 佛家认为万物是佛性的统一, 众生平等, 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 涅盘经中说: “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异。 ”认为一切生命既是其自身, 又包含他物,善待他物即是善待自身。佛教正是从善待万物的立场出发,把“勿杀生”奉 为“五戒”之首,生态伦理成为佛家慈悲向善的修炼内容,生态实践成为觉悟成佛的具体 手段,这种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

11、现出的慈悲为怀的生态伦理精神,客观上为人们提供了 通过利他主义来实现自身价值的通道。常有人用周易中“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来表述中华文明精神。这与生态文 明的内涵一致。 中华文明精神是解决生态危机、 超越工业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的文化基础。 一些西方生态学家提出生态伦理应该进行“东方转向”。1988 年, 75位诺贝尔奖得主集会巴黎,会后得出的结论是: “如果人类要在 21 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去吸 取孔子的智慧。 ”对中国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生态和谐观,为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深厚的哲学 基础与思想源泉。今天,中国共产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环境 友好型

12、社会)等一系列新的政治理念,完全可以与生态社会主义、世界可持续发展理念、 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借鉴。它们之间的融合,必促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促成中 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促成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新潮流,必促成社会主义真正代替资本主 义,必促成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对此,中国责无旁贷。四、如何建设生态文明首先,树立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的理念。大自然提供给人类可资利用的资 源是相对有限的。就我国来说,我们的家底并不厚, “老本”并不多。面对近二三十年内 面临包括石油、天然气在内的各种资源严重短缺状况,一些人大声疾呼:中国 “地大物 博”的观念该改改了。必须把合理开发资源和保护环境

13、,作为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 策。树立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的理念,热爱大自然,珍借自然资源。其次,树立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的理念。目前我国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生态状况告诉我 们:必须摆正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万物是唇齿相 依,息息相关的。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或“统治者” ,而是大自然家庭中的一员。人是自然的产儿,自然是人类的家园,珍惜自然就是珍爱人 类自己,爱护地球就是 爱护我们的生存空间。为了人类的生存和 发展,我们必须走出天人对立的误区,回归和 谐。第三,树立珍爱和善待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仅 不能违背经济规律,同样也不

14、能违背自然规律、生态规律。规律都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 的意志为转移的, 不管你对它承认与否、 认识与否, 违背了规律都必然要受到规律的惩罚。 一些人更一针见血的指出:环境完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重要性在于,经济 危机往往是相对短暂的,影响一时的,而生态危机则是长期的。一旦形成大范围不可逆转 的生态破坏,最终将会导致人类与自然难以为继。第四,树立生态效益是长远的经济利益,保护资源和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加强生态 建设就是提高竞争力的理念。资源和环境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需要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作保 证。而日前我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状况已

15、构成 制约我国经济和 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 。在资源方面,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少,且分布 很不平衡,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在 生态方面,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 害频繁;在环境方面,随着我 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 “三废”问题十分突出。现实向 人们 提出:是该转变“资源无限,环境无价的观念为“资源有限,环境有价”的观念 的时候了;是该摒弃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暂时繁荣的不文明、不科学、不 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的时候了。“弘扬生态文明,共建绿色校园”活动倡议书老师们、同学们:党的十七大报告作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决策,明确提出到 2020 年要使我国 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

16、。通过实施重点生态工程,广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全国森林面 积已达到 26亿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 18.21%,人工林保存面积达到 8 亿亩,居世界第一 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森林资源增长最快和人工林吸收二氧化碳最多的国家。但从总体上 看,我国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国土绿化工作任重道远。校园是国土绿 化工作的重要领域,广大师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全国绿化委员会、教育部、国 家林业局、 中国生态文化协会决定联合在全国开展“弘扬生态文明, 共建绿色校园”活动, 就是要引导广大师生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做好校园绿化,努力营造良好的教书 育人环境,加速实现绿化祖国的目标。植树造林,绿化家园,是造福千秋万代的大事,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是加强生 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生态文明县的具体实践。当前,我市正在积 极开展“弘扬生态文明,共建绿色校园”活动,为此学校政教处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