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桃花源记》教学设计(3课时)_第1页
9.《桃花源记》教学设计(3课时)_第2页
9.《桃花源记》教学设计(3课时)_第3页
9.《桃花源记》教学设计(3课时)_第4页
9.《桃花源记》教学设计(3课时)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八年级语文备课组教学设计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一篇优美的写景(虚景)散文,也是一篇楚性很强的艺术作品, 它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陶渊明平生厌恶晋朝朝廷上下统治阶级奢侈腐朽的寄生 生活,也讨厌官场上的舞弊营私的行为,他曾经三次因此辞去官职,隐居农村并亲自参加农 业劳动,和农民交朋友,感受了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适,于是用笔构想出了一个他心中的理想 社会世外桃源:一个风景奇丽秀美,人人劳作、人人平等,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 战乱,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风气淳朴的理想社会。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 追求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

2、迫,追求幸福、 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读这篇名作,要在引导学生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及其无法克服的思 想矛盾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自己 的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学情分析】1 .学生虽已在七年级和上学期学过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但是文言功底还比较薄弱,而本文 又有较多古今异义、一字多义及句子成分省略的现象,因此会形成文意疏理的一定障碍。2 .学生年龄都在十三四岁,年龄尚小生活阅历较少,特别是他们对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以 及他个人的生活经历了解不多,因此要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及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有一 定的难度。3 .学生已经接触过游记类散文和叙事性等散文,形

3、成了相关阅读这类散文的能力,可引 导学生进行能力的迁移帮助学习本文。如游记散文往往以"行踪"为线索,本文就有这个特 占 八、。【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识记生字词,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通译全文。2 .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3 .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4 .熟读并背诵全文。(二)能力目标1 .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2 .理解、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3 .学习本文虚景实写,实中有虚的写作手法及叙事脉络清晰、描写生动的特点。(三)德育目标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

4、会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疏通文意。2.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 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难点: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 界。【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与点拨相结合法、品读法、拓展延伸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朗诵音频【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了解作者、导入新课以“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是谁的人格宣言?”这一问题入手,引出陶 渊明,然后由学生自由畅谈对陶渊明的了解及本文写作的背景等,老师可做适当补充。从而 自然导入课文。二、回忆旧知、确定目标充分调动学

5、生以前学习文言的旧知和经验,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商议本课所要达到的教 学目标。达成一致后将教学目标板书在黑板上,然后明确每课时的目标(本课时完成目标一、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3、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桃源之美。4、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扫除下列字词障碍(用幻灯放映出来)豁然俨然黄发垂髻要还家邑人间隔此中人语云诣太守阡陌2、录音范读。(要求学生听读品味,进入意境,想像画面。)3、指导学生朗读(1)老师做些断句讲解和师范:(用幻灯投映)A、忘/路之远近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自云/先世

6、/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一股都是按意义单位划分或者按句子成分划分)B、对偶句、四字句要读出对称感来,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 草/鲜美,落英/缤纷。”(2)老师可适当作些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等朗读技巧的指导:如"a问今是何世,b乃不知有汉,c无论魏晋。"一句,加看重号的词宜重读,语调稍 慢;a句读得略平缓,b、c句读得宜有起伏;a句后停顿略久些,b、c句连接要紧凑。这样读, 能较好地读出轻重缓急形成鲜明的节奏感和抑扬顿挫感。(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鼓励学生放声读,大胆读,力求有所提高。(4)全

7、班同学齐读课文,要求吐字要清晰响亮、节奏要准,要读出韵律。四、理解、积累文言字词、翻译课文12段(用幻灯片投映出来)1、理解、积累文言字词老师要指导学生有意识有方向地弄懂一些文言字词:常用重点词、多义词、古今异义词、 通假字、词性活用词。平时要注意识记,做到烂熟于心。2、翻译技巧的指导:(1)翻译时除了注意上述这些词的词义,其他字词一般都是沿用我 们现在的意思,目一般都是用我们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去表达文言中单音节词的意思。所 以翻译时可以联系上下文大胆推断文言字词的意思。(2)国名、地名、人名、官名、书名、帝 号、年号、器物名称、度量衡等专有名词都照原文直接抄录。(3)文言中有些特殊句式如宾

8、语 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判断句、反问句等,平时遇到要及时积累,学会如何去调整句 序如何去翻译。练习多了就会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4)文言句式注重简练往往承前承后或固 定省略某些句子成分,翻译时注意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3、用例句进行具体指导。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村中人)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要说魏和晋了。4、落实1-2段的翻译(1)在预习的基础上,提出不能准确把握的地方,然后找老师或其他同学进行帮助指导。(鼓励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和已储备的知识大胆尝试通译全文,并建议学生不要借助翻译资料 书,以免养成依赖资料书的习惯。)(2)请个别

9、学生逐句逐段翻译。五、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并试看背诵课文2 .试看归纳本课须积累的文言字词和句式。六、板书设计桃花源记古今异义词: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味道好。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重点字词解释抽查2 .背诵抽查3 、理解、积累文言字词、翻译课文35段(用幻灯片投映出来)1 .理解、积累文言字词老师要指导学生有意识有方向地弄懂一些文言字词:常用重点词、多义词、古今异义词、 通假字、词性活用词。平时要注意识记,做到烂熟于心。2 .落实3-5段的翻译(1)在预习的基础上,提出不能准确把握的地方,然后找老师或其他同学进行帮助指导。

10、 (鼓励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和已储备的知识大胆尝试通译全文,并建议学生不要借助翻译资料 书,以免养成依赖资料书的习惯。)(2)请个别学生逐句逐段翻译。3 .归纳:(1)四个"然"字词:豁然 俨然 怡然 欣然(2)古今异义词: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味道好。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古义:妻和子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境地。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不足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满。如此古义:像这样。今义:这样。间隔古义:隔离。今义:距离。(3)一词多义复

11、A复前行B不复出焉 乃A乃大惊B乃不知有汉舍A便舍船B屋舍俨然寻A寻向所志B寻病终志A处处志之B寻向所志为A捕鱼为业B不足为外人道也(4)一义多词:沿着:缘溪行/便扶向路都:悉如其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咸来问讯/皆叹惋邀请:便要还家/延至其家告诉,说: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于是,就:乃大惊遂与外人间隔(5)美丽的桃花源至今流传的成语: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得、无人问津、鸡犬相闻、黄发垂鬓。三、品读旅理1 .读课文、思考,本文线索是什么?(渔人行踪。即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来叙事的。)(灯 片)师:本文的写作思路是很明晰的:发现桃花林一发现桃花源一进入桃花源T乍客桃

12、花源 一离开桃花源一再寻桃花源。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1、2段,思考:1 .渔人看到的桃花林是怎样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写桃花林的奇异是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气氛,也为写桃花源的美好作铺垫。) 其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有哪些?(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小结:第一节,写渔人无意间发现桃花源的入口。2 .谁能说说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生答: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3 .渔人从小口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土地平旷,屋

13、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4 .这里的人生活得好吗?何以见得?(找描写桃花源人人和平劳动、幸福生活的语句)(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看,悉如外人。黄发垂皆,并怡然自乐。)5 .你能用一句诗句来概括渔人进入桃花源过程的感受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小结:第二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看到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四、作业布置1 .背诵并默写全文2 .思考课后习题二一六。五、板书设计桃花源记渔人行踪一时间先后顺序发现桃花林一发现桃花源一进入桃花源一作客桃花源一离开桃花源一再寻桃花源。缘溪行r其林一畸一山 从口入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 .重点字词解释小测2 .背诵抽查

14、3.1- 2段内容提问二、熟读课文,质疑探究(-)熟读课文第3段,思考1 .桃花源的人见到渔人有何反应?说明了什么?"大惊"是什么意思?(非常吃惊)写出了桃花源人见到渔人到来非常惊异。说明 桃花源与外界隔绝久远。2 .桃花源中的人是怎样对待渔人的?表现了桃花源人的什么特点?(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可见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3 .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桃花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 方。4 .探讨:渔人一一*具言所闻,渔人"为具言所闻”会说些什么?(应说

15、的是泰 末几百年以来战乱的历史。灯片)桃源人听后,叹惋什么?(为桃花源外世上的动乱、黑暗 而叹惋,也为老百姓过看的痛苦生活而叹惋。)5 .渔人离开时,为什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他们害怕外面的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来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第三节:写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第二部分(2 - 3 )写渔人进入、作客桃花源的经过。1 .渔人离开是时为何要作记号,而且还带人来寻找呢?(这里社会生活平静,人们安居乐业,民风淳朴,热情好客,没有战争,没有剥削,人 与人之间友好和睦。真是理想的社会,渔人也想让大家都能过上这样的好生活

16、。)2 .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 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 是虚构的境界。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3 .这一段与前文哪句话相呼应?(与"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相呼应。)4 4、5段:写渔人再寻桃花源,终不可得三、总结文章主题1 .讨论:文中所描绘的如此之美的环境,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吗?桃花源现实社会只有父子之分有君臣之别,贵贱之分只有和平劳动无兵火征战为私利而荼毒生灵、鱼肉百姓自劳

17、自食、和睦相处你争我夺、尔虞我诈结论:现实生活中根本找到这样美好的理想境界。结合背景考虑,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 这个美好的世外桃源用意何在?(对社会现实(政治黑暗、连年战乱)的不满,对美好生活 的向往。)桃花源是朦胧飘忽的世界,充满了种种神秘色彩,表面上是描写了桃花源的隐蔽,实质 上,作者是暗示: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它只是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 现实生活不满的精神寄托。2 .总结:本文借武陵渔人偶然发现桃花源的故事,表现作者对理想的桃花源生活的向往 和对现实动乱、黑暗生活的不满。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 作者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结合课后习

18、题六)3 .桃花源记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也都有自己向往 的“桃花源”请简要说说你心目中的“桃花源"示例:(1)我心中的桃花源没有强权争霸,没有战争硝烟,没有核武威慑,世界和平大 同。(2 )我心中的桃花源人人平等,互敬互爰,远离贫穷,衣食无忧,老有所养,孤有所托。(2)我心中的桃花源森林繁茂,草场葱绿,天空澄碧溪水清澈,鸟儿欣舞虫儿欢唱, 人与自然和谐共荣。)四、写法借鉴1、以虚讽实:虚构"世外桃源"以寄托政治理想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2、虚实结合:真实的人物(刘子骥)和虚构的故事,准确的朝代、年代和说不清道不明 的地点,使得本文的情节亦真亦幻、若虚若实、扑朔迷离、奇趣无穷3、语言生动简洁又含蓄隽永,看似轻描淡写,却使人物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4、详略得当五、课堂小结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 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 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