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定居地选择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_基于温州的调查_第1页
农民工定居地选择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_基于温州的调查_第2页
农民工定居地选择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_基于温州的调查_第3页
农民工定居地选择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_基于温州的调查_第4页
农民工定居地选择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_基于温州的调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0.3- 35 -农民工定居地选择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温州的调查夏怡然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分析温州农民工的调查数据,研究了农民工的定居地选择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多数农民工选择回老家的城市定居,城市化意愿强烈,县城和地级市等中等规模城市是农民工选择定居的主要城市类型;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婚姻状况、社会融入程度、来源地与定居地距离等因素显著影响农民工的定居地选择意愿;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举家外出打工、婚姻状况以及来源地发展程度等因素显著影响农民工定居地的城乡选择意愿以及城市类型选择意愿。本文还发现,外出打工时间对农民工的定居地选择意愿没有显著影响。关键词:农民工 定

2、居地 选择意愿 温州 Logistic模型与家人居住在一起过着相对稳定的生活是人类基本的生活需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与城市之间以及不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跨区域人口迁移在很大程度上打破了这种简单的家庭愿望,数量庞大的农民工与家人长期聚少离多。从农民工自身需求的角度考虑,跨区域迁移的最终结果是在某个地方定居下来,与家人一同生活。农民工选择的定居地在哪里?哪些因素影响着他们的选择?这些问题是农民工城市化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一、概念界定(一)“外来人口”中的“农民工”国内相关研究有以外来人口为分析对象(例如李若建,2007;任远、姚慧,2007;朱宇,2004),也有以农

3、民工为专门的分析对象(例如李强、龙文进,2009;蔡禾、王进,2007;章铮,2006)。根据人口普查的定义,外来人口指人口普查时户口不在其居住地并离开户口所在地半年以上的人口。农民工是一个含糊不清的概念,本文比较同意陆学艺(2004)的定义:农民工指拥有农业户口、被人雇佣去从事非农活动的农业人口。显然,外来人口中既包括流出地户籍是农村的人口,也包括流出地户籍为城市的人口,包括被人雇佣的务工者,也包括出于经商以及非经济原因(婚嫁、投亲等)的外来人口。根据现有的户籍制度,出于婚嫁或投亲等非经济原因的外来人口,经过一定年限可以申请获得流入地户籍,经商的外来人口也相对容易通过购买房子和投资建厂等渠道

4、获得流入地户籍,他们基本上属于目前城市户籍制度之内的群体。本文重点关注的是被排除在目前城市户籍制度之外的农民工群体,研究他们的定居地选择意愿。(二)区别于“留城意愿”的“定居地选择意愿”农民工最终在何处定居的问题本质上是劳动力流动结果的问题,李强、龙文进(2009)将有关农民工定居地选择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36 - 劳动力流动结果的研究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研究已经回流或已经留城群体已完成的迁移行为;另一类是研究还处在迁移过程中的流动人口的回流或留城意愿。李强、龙文进(2009)认为,第二类研究具有一定的优势,即抽样调查只需要在城市进行,一次调查就可以同时获得回流意愿和留城意愿的数据。同时,

5、对正处于迁移过程中的群体的迁移意愿调查,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政策。第二类研究绝大多数是从城市角度出发把焦点放在农民工是否留居打工城市的意愿上,研究中的因变量往往被处理成“留城”与“不留城”的二分类变量(例如李强、龙文进,2009;朱宇,2004;蔡禾、王进,2007),由于研究的焦点在“留城”上,“不留城”被认为是返乡或其他,具体情况如何,很少再做深入研究。一些学者发现,根据目前打工城市的房价和物价水平,以及农民工的就业和收入水平,绝大多数农民工不具备在打工城市定居的能力(章铮,2006),而对自身能力和周围环境有了较为清醒认识的农民工在即使没有户籍制度障碍的情况下,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也没有

6、把打工城市作为定居的最终目标(朱宇,2004)。因此,单纯研究农民工是否留城显然无法很好地解释劳动力流动的结果,有必要对不留城的那部分农民工的定居地选择意愿做深入的研究。图1是农民工定居地选择意愿的分类图,农民工可以选择的定居地包括目前打工城市、老家(指来源地所在的省)和其他地方,在这三者之外还有一部分人暂时还没有明确的定居地选择意愿。除了定居地的选择之外,农民工还将在农村和城市以及不同类型的城市之间做出选择。图1展示了农民工定居地选择意愿的各种可能情况。究竟各种可能情况的分布状况如何,又是什么因素影响农民工拥有不同的定居地选择意愿,是本文重点探讨的问题。图1 农民工的定居地选择意愿二、研究假

7、设托达罗(Todaro ,1969)认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决策取决于迁移带来的预期净收益,预期净收益等于迁移可能带来的预期收益减去不迁移可能带来的收益和迁移成本,当预期净收益大于零时,理性的个体会做出迁移的选择,当预期净收益小于零时,理性的个体将做出不迁移的选择。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同一省内语言、文化、风俗习惯都相对接近,大部分人的社会网络以省为界限,所以,这里将农民工来源地所在的省域都算作老家,以区别于省外的其他地方。农民工定居地选择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7 -虽然城市农民工的定居地选择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不是完全相同的过程,却同样可以应用托达罗的预期净收益理论来解释。各种因素通过

8、影响农民工在定居地的预期净收益来影响其定居地选择意愿。章铮(2006)研究发现,影响农民工家庭进城定居的主要因素是年收入、预期工作年限和购房支出,农民工中的技术工人的预期工作年限较长,具有进城定居的经济实力。Zhao (2002)的研究表明,年龄、受教育程度、配偶的外出状态、土地拥有量和农村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程度是农民工返乡的影响因素。李强、龙文进(2009)研究发现,较高的受教育程度、较长的外出年数和举家迁移会增加农民工留居城市的意愿,而已婚和有需要照顾、赡养的父母会降低农民工留城的意愿。刘传江、徐建玲等(2008)发现,1980年之后出生的第二代农民工比1980年之前出生的第一代农民工更愿意

9、成为市民,留在城市中生活。蔡禾、王进(2007)在上述人口特征和经济特征之外加入了对城市生活方式追求和认同的社会因素以及来源地与永久迁移城市的距离因素,发现农民工对城市生活方式的认同程度越高,向城市迁移的意愿越强烈,而来源地与永久迁移城市的距离越远,永久迁移的成本越高,农民工的永久迁移意愿越低。钱文荣、黄祖辉(2007)的研究还分析了社会网络对农民工留城意愿的影响,社会网络主要指农民工在城市的社会交往情况以及农民工感受到的城市居民在与其交往过程中所持的态度。综上,笔者将影响农民工定居地选择意愿的主要因素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影响农民工定居地选择的预期收益的因素,包括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举家

10、外出打工等。具体而言:年龄轻的农民工由于在体力、反应灵敏度或操作精确度等方面更具优势,他们在定居地更容易找到工作,定居该地的预期收益较高;同样,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农民工越容易在定居地找到工作,定居该地的预期收益也越高;目前收入水平越高的农民工在定居地获得较高收入的可能性也越大,定居该地的预期收益也越高;举家外出打工意味着农民工的家庭成员也在外打工,与没有外出打工经历的农民工家庭成员比较,具有外出打工经历可能促使农民工的家庭成员在定居地找到更高收益的工作,从而增加其家庭在定居地的预期收益。第二类是影响农民工定居地选择的预期成本的因素,包括婚姻状况、来源地与定居地的距离、社会融入程度等。具体而言:已

11、婚将增加农民工在非来源地定居的预期成本,因为定居某地不仅仅是一种个人行为,更大程度上是一种家庭行为;来源地与定居地的距离越近,农民工迁往该定居地的预期成本就越低;农民工在某定居地的社会融入程度越高,定居该地的预期成本越低,社会融入程度的测量变量包括社会交往对象和在打工城市感觉受歧视的程度。第三类是同时影响农民工选择定居地的预期收益和预期成本的因素,即外出打工时间。人力资本理论认为,迁移行为和工作经验都是能够提高人力资本价值的活动,由此可以做这样的假设:农民工外出打工时间越长,积累的人力资本也越多,其在定居地获得的预期收益也越高。另一方面,外出打工时间越长,农民工在打工城市的社会融入程度也越高,

12、在打工城市定居的预期成本就越低;同时,外出打工时间越长,与来源地的关系越弱,离开老家的预期成本也就越低。以上三类因素通过影响农民工在定居地的预期收益和预期成本来左右农民工的定居地选择意愿,农民工预期定居某地的预期收益越高,预期成本越低,就越倾向于选择该地作为定居地。三、数据和方法(一)数据来源本次研究的调查地点是温州。温州是东南沿海地区经济比较发达的中等城市,外来人口数量庞大,据段成荣、杨舸(2009)的统计,2005年,温州在全国吸纳流动人口最多的50个城市中排名第10位,吸纳的流动人口在全国流动人口总量中占1.85%。东南沿海地区的城市是农民工最集中的农民工定居地选择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3、 38 - 地区,除了上海、广州、杭州、南京等几个大城市外,其余中等城市在经济发展和户籍制度方面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以温州为例研究农民工的定居地选择意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研究所利用的数据来源于2008年5月在温州市工业区(包括温州市城区南向的高翔工业区和西向的双屿工业区)和市区进行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00份,收回问卷694份,回收率为99.1%。计量分析要求研究涉及的每个变量都没有缺失值的个案才被纳入计量模型中,本文研究涉及的变量较多,交叉筛选后,最终进入本文分析模型的有效样本为547个。(二)变量和数据描述如表1所示,将来源地所在的省作为定居地的农民工最多,占被调查人数的54%;

14、其次是还没有明确打算的人,占21.5%;再次是决定在温州定居即在目前打工城市定居的农民工,占15.3%;选择到其他地方定居的农民工最少,仅占9.2%。当选择回老家和其他地方定居的农民工被问及“今后打算长期居住在城市还是农村”时,超过60%的农民工选择了城市,少数人选择农村。在选择城市作为长期居住地的农民工中,选择县城和地级市的比例最高,其次是中心镇,最低的是省会城市及直辖市。由此可以看出,大部分农民工没有定居目前打工城市的意愿,在离开打工城市后,他们将选择中等大小的县城和地级市为主要的定居城市类型。表1 因变量的基本分布情况 因变量频数 百分比(%) 因变量 频数 百分比(%) 定居地选择意愿

15、定居地的城市类型选择意愿 温州84 15.3 中心镇 41 18.8 老家 295 54.0 县城 89 40.8 其他地方50 9.2 地级市 47 21.6 说不清楚118 21.5 省会城市及直辖市 41 18.8定居地的城乡选择意愿农村=0127 36.8 城市=1 218 63.2 表2 自变量的基本分布情况是=1 否=0 二分类变量频数百分比(%) 频数 百分比(%) 是否1980年之后出生327 59.8 220 40.2 是否高中以上文化程度143 26.2 404 73.8 是否举家外出a293 53.5 254 46.5 是否已婚287 52.5 260 47.5 是否来自

16、浙江43 7.9 504 92.1在打工城市经常交往的对象(可多选)家人200 36.6 347 63.4 老乡341 62.4 206 37.6 其他农民工337 61.7 210 38.3 温州本地人112 20.4 435 79.6农民工定居地选择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9 -(续表2) 多分类变量频数 百分比(%) 多分类变量 频数 百分比(%) 年龄(周岁)感觉被温州人歧视 1619岁经常有 89 16.2 2029岁偶尔有 195 35.7 3039岁很少有 103 18.9 40岁以上基本没有 160 29.2 来源地地区连续变量 平均数 标准差 东部月平均收入(元)1622.

17、2 873.7 中部 外出打工时间(月)83.8 77.0 西部注:a 举家外出打工指已婚者其配偶或子女中至少一人外出打工,未婚者其父母或兄弟姐妹中至少一人外出打工。(三)统计分析方法本文的三个因变量均为分类变量,所以,本文使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是Logistic 模型。其中,农民工定居地的城乡选择意愿为二分类变量,使用二项Logistic 模型;农民工的定居地选择意愿和定居地的城市类型选择意愿是四分类变量,采用多项Logistic 模型进行分析。二项Logistic 模型的基本形式是:1( 1n i k k k i p Ln x p =+ (1) (1)式中,1i ip p 即第i 个个案的因变

18、量发生概率与不发生概率之比,在统计上称为事件的发生比。将发生比取自然对数值即(1i i p Ln p ,Logistic 模型假定它与自变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一般 采用最大似然法估算模型的参数值。将各自变量的参数值进行指数转换之后得到( Exp ,它表示自变量的单位变化所引起的因变量发生比的变化幅度,被称为发生比率。( Exp 大于1意味着自变量增加,因变量发生的概率增加;( Exp 小于1意味着自变量增加,因变量发生的概率减小;( Exp 等于1意味自变量对因变量发生或不发生没有影响。多项Logistic 模型的具体形式是:1( njj jk k k J p Ln x p =+ (2) (2

19、)式中,假定因变量有J 个类别,( jJ p Ln p 表示某反应类别j 与参照类别J 的发生比的自然对数形式,模型估计它与自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模型需要对每个反应类别与参照类别的发生比进行估计,所以,需要同时估计j 1个模型。多项Logistic 模型系数的解释方式与二项Logistic 模型相同,将各自变量的参数值进行指数转换之后得到的( Exp ,表示控制其他自变量的条件下,某农民工定居地选择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0 - 一自变量的单位变化对某一类别相对参照类的发生比的影响。Logistic 模型的适当性从三个方面进行评价。一是类R 2指标,它描述因变量的变动中由自变量所解释的百分比

20、,SPSS 输出三个类R 2指标,本文报告Nagelkerke R2。二是模型2检验,如果模型2检验统计显著,则认为自变量所提供的信息有助于更好地预测事件的发生。三是拟合优度,评价模型如何有效描述模型与数据的整体拟合程度。拟合优度的原假设是模型与数据相拟合,所以,如果检验结果不显著(一般要求显著性水平为0.1),则意味着不能推翻原假设,说明模型与数据相拟合。按照SPSS 软件的输出结果,本文在二项Logistic 模型中报告Hosmer and Lemeshow检验结果,在多项Logistic 模型中报告Pearson 2检验结果。相对于拟合优度指标,有些学者更加关注模型2检验。本文认为两者都

21、应该报告。如果模型2检验统计不显著或拟合优度统计显著,那么,模型都应该重新设定(参见王济川、郭志刚,2001)。 四、实证分析结果(一)农民工的定居地选择意愿模型结果显示(见表3),Pearson 2检验的p 值大于0.1,说明模型对数据拟合效果较好;模型2检验的p 值小于0.01,说明自变量提供的信息有助于预测农民工的定居地选择意愿。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基本上验证了前面的理论假设,具体影响如下:1.年龄对农民工是否选择回老家定居有显著影响。1980年之前出生的农民工更倾向于选择回老家定居,1980年之后出生的农民工更可能选择到其他地方定居。2. 受教育程度对农民工是否选择到其他地方定居具有显

22、著影响。相较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民工,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更易拥有明确的定居地选择意愿,更倾向选择有别于目前打工城市和老家的其他地方作为定居地。3. 收入水平对农民工的定居地选择意愿发挥显著影响。从表3可以看出,收入水平越高,农民工定居温州和其他地方的意愿也越强烈;收入水平越低,越可能选择回“老家”定居或说“不清楚”。当他们被问及“为什么不在温州定居时”,在所有选项中,“生活费用高”的选答比例最高,为47.4%;其次是“房价高买不起”,比例为31.9%。可见,由收入水平决定的经济实力在农民工选择是否定居打工城市时起重要作用。4. 已婚农民工相较于未婚农民工选择回老家定居的概率高于在温州定居

23、的概率。这是因为已婚农民工定居打工城市往往伴随着家庭迁移,整个家庭的迁移成本一般高于单身的迁移成本,另外,一个家庭在定居地的生活成本也将大于单身的生活成本,因而已婚农民工选择回老家定居的预期成本将大大低于在打工城市定居的预期成本。5. 来自浙江省的农民工比来自非浙江省的农民工更愿意定居温州。这正说明了定居地与来源地的距离越远,迁移成本就越高,定居打工城市的意愿越低。来自浙江省内的农民工更不愿意回老家。6. 农民工在目前打工城市的社会交往也显著作用于他们对定居地的选择。平常交往以家人为主的农民工更易拥有明确的定居地选择意愿,因为定居地选择往往不是个人行为,更多的是家庭成员集体商议的结果,家人的意

24、见有助于或一定程度上左右农民工的定居地选择。平常与温州本地人交往越密切,越愿意定居温州。当他们被问及“为什么不在温州定居”的时候,“远离家人,感觉孤独”的选答比例为44.4%,位列第二;问及“为什么要回老家定居”时,“家乡有好多亲人”的选答比例为59.2%,远远高于其他各选项的选答比例。由此可见,农民工在打工城市的社会融入程度对其形成定居打工城市的意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农民工定居地选择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1 -7. 感觉被温州人歧视越多,农民工越倾向于回老家定居和到其他地方定居。也就是说,在温州感受被温州人歧视将成为农民工定居温州的阻力。根据以上分析,大致可以描绘出选择不同定居地的农民

25、工的具体特征:“定居打工城市的农民工”,其特征是:收入水平较高、来源地与目前打工城市的距离较近以及在目前打工城市社会融入程度较高。这一类农民工定居目前打工城市将获得较高的预期收益,而预期成本较低,定居目前打工城市的预期净收益将大于零。“回老家定居的农民工”,其特征是:1980年之前出生、收入水平较低、在打工城市的社会融入程度较低、已婚以及来源地与目前打工城市的距离较远。这一类农民工定居目前打工城市的预期收益较低,而相对应的预期成本却较高,回老家定居是他们的理性选择。“到其他地方定居的农民工”,其特征是:收入水平较高、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在温州的社会融入程度较低。这一类农民工可能具备在打工城市定居

26、的经济实力,却因为无法很好地融入打工城市增加了他们定居打工城市的成本,致使他们打算离开打工城市,又由于具备较高的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具有获得较高收益的能力,他们又不愿意回老家,而是倾向于到其他地方寻求发展机会。在以上三类农民工之外,还存在一部分农民工目前没有明确的定居地选择意愿,这部分人的比例还不低,占被调查人数的近1/5,甚至超过了选择“在温州定居”和“到其他地方定居”的比例。这一类农民工的特征是未婚、与家人交往相对较少、高中以下文化程度、收入水平较低,由于较低的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他们认识到目前或可预见的未来很难具备在打工城市定居以及其他地方发展的能力,但是,又由于没有家庭的羁绊,他们

27、也还不急于做出回老家的决定,处于一种回避或迷茫的状态。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也许会通过人力资本的积累提高收入水平,获得在打工城市定居的能力,或者最终认清自己的能力和社会现实,做出回老家的决定。总之,最后一类农民工最终将分化成前面的三类。表3 农民工定居地选择意愿的多项Logistic 模型估计结果(1)/(2) (1)/(3)(1)/(4)(2)/(3)(2)/(4) (3)/(4)自变量( Exp ( Exp ( Exp ( Exp ( Exp ( Exp 1980年之后出生1.423 0.436 0.871 0.306* 0.612 1.999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1.053 0.432* 1.

28、153 0.410* 1.094 2.668* 月平均收入(元)1.001* 1.000 1.001* 0.9996* 1.000 1.0005* 外出打工时间(月)1.001 1.000 0.997 0.999 0.996 0.997 平时交往对象家人1.306 2.148* 2.333* 1.645 1.787* 1.086 老乡0.910 1.333 1.125 1.465 1.236 0.844 其他外来打工者0.629 0.710 0.678 1.128 1.078 0.955 温州本地人3.187* 3.476* 2.511* 1.091 0.788 0.722 感觉被温州人歧视(

29、参照组:基本没有)经常有0.382* 0.298* 0.565 0.780 1.481 1.898 偶尔有0.456* 0.341* 0.543 0.748 1.191 1.592 很少有0.727 0.971 1.014 1.336 1.394 1.044 已婚0.583* 0.883 1.193 1.514 2.045* 1.351 举家外出 1.454 1.090 1.476 0.750 1.015 1.354农民工定居地选择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2 - (续表3)来源地浙江4.912* 1.563 1.452 0.318* 0.295* 0.928 模型2检验136.658(p =

30、0.000) Pearson 2检验 1621.120(p =0.162)Nagelkerke R2 0.246 注:“(1)”表示“温州”;“(2)”表示“老家”;“(3)”表示“其他地方”;“(4)”表示“说不清楚”;(1)/(2)( Exp 表示“温州”类别相对参照类“老家”的发生比率,其他列类同;*、* 、* 分别表示10%、5%、1%的显著性水平。(二)农民工定居地的城乡选择意愿模型结果显示(见表4),Hosmer and Lemeshow检验的p 值大于0.1,说明模型拟合效果较好,模型2检验的p 值小于0.01,说明自变量较好地解释了因变量。在模型中,年龄、受教育程度、月平均收入

31、水平等几个变量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具体来说,年龄在2040岁之间、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月平均收入水平较高的农民工更倾向于选择城市作为定居地;反之,年龄在20岁以下或40岁以上、高中以下文化程度、月平均收入水平较低的农民工则倾向于回到农村。这是因为,年龄越轻、受教育程度越高、目前收入水平越高的农民工越容易在城市获得较高的预期收益。表4 农民工定居地城乡选择意愿的二项Logistic 模型估计结果 自变量 ( Exp p 值 自变量 ( Exp p 值年龄分组(参照组:40岁以上)来源地所属地区(参照组:西部) 1619岁东部 1.904 0.222 2029岁中部 1.372 0.320 3039岁

32、外出打工时间(月) 0.998 0.476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模型2检验 36.540(p =0.000) 月平均收入(元)Hosmer and Lemeshow检验 8.019(p =0.432) 举家外出Nagelkerke R 2 0.152 已婚(三)农民工定居地的城市类型选择意愿 模型估计结果(见表5)显示,Pearson 2检验的p 值大于0.1,说明模型对数据拟合效果较好;模型2检验的p 值小于0.01,说明自变量较好地解释了因变量。自变量的具体影响如下:1. 在所有变量中,年龄的影响最为显著。相较于40岁以上的农民工,40岁以下的农民工选择省会城市及直辖市的概率大大超过选择其他城

33、市类型的概率。可见,40岁以上的农民工基本上放弃了在省会城市及直辖市定居的打算。2. 受教育程度对农民工选择省会城市及直辖市存在显著影响。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较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更容易选择省会城市及直辖市的作为定居地。3. 举家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更倾向于选择规模较大的省会城市及直辖市而不是中心镇和县城。这是因为,举家外出打工农民工的家庭成员在省会城市及直辖市可能更易找到收益较高的工作,从而增加农民工家庭定居省会城市及直辖市的预期收益。4. 婚姻状况对农民工选择省会城市及直辖市也存在显著影响。已婚农民工更倾向于选择规模小的县城和地级市而不是省会城市及直辖市等大城市定居,是因为他们考虑到家

34、庭成员的生活成本问农民工定居地选择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3 -题,大城市的生活成本往往高于规模较小的县城和地级市。5. 相较于来自西部地区的农民工,来自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农民工选择地级市的概率显著高于选择其他城市类型的概率。这可能是由于西部地区的城市发展不如东部和中部地区,东部和中部地区的省会城市及直辖市对于农民工来说进入成本太高,他们更愿意选择进入成本较低的地级市;而西部地区的省会城市及直辖市发展相对缓慢,进入成本相对较低。综上分析,在选择城市为定居地的农民工中,40岁以下、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举家外出打工的农民工更愿意选择大城市作为定居地,因为相对于40岁以上、高中以下文化程度、单独外出打

35、工的农民工,他们拥有在大城市获得较高预期收益的能力。这正说明在农民工心目中大城市优于中等城市,他们大多选择中等城市定居只是因为能力问题而做出的次优选择,能力较强者更愿意选择大城市定居。另外,已婚农民工受家庭的羁绊以及东中部大城市较高的生活费用增加了农民工选择大城市定居的预期成本,将降低他们选择大城市定居的意愿。表5 农民工定居地城市类型选择意愿的多项Logistic 模型估计结果(1)/(2) (1)/(3)(1)/(4)(2)/(3)(2)/(4) (3)/(4)自变量 ( Exp ( Exp ( Exp ( Exp ( Exp ( Exp 年龄分组(参照组:40岁以上) 1619岁 3.6

36、9 E+08* 4.38E+08*6.92E+08*1.185 1.875 1.583 2029岁 2.18 E+08* 1.80E+08*4.17E+08*0.828 1.918 2.317 3039岁2.32 E+08* 1.70E+08*6.22E+07*0.734 0.268 0.365 高中以上文化程度2.843* 5.038* 4.034* 1.772 1.419 0.801 月平均收入(元)1.000 1.000 1.001 1.000 1.001 1.001 举家外出1.763 2.873* 3.026* 1.630 1.717 1.053 已婚0.198* 0.395* 0.

37、657 1.998 3.319 1.661 来源地所属地区(参照组:西部)东部0.129* 0.830 0.464 6.454* 3.606 0.559 中部0.109* 0.479 0.596 4.394* 5.468 1.244* 外出打工时间(月)1.005 0.999 1.000 0.994 0.994 1.001 模型2检验61.548(p =0.001) Pearson 2检验 548.408(p =0.324) Nagelkerke R2 0.297 注:“(1)”表示“省会城市及直辖市”;“(2)”表示“地级市”;“(3)”表示“县城”;“(4)”表示“中心镇”;(1)/(2)

38、( Exp 表示“省会城市及直辖市”类别相对参照类“地级市”的发生比率,其他列类同;*、* 、* 分别表示10%、5%、1%的显著性水平。五、结论本文通过研究农民工的定居地选择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得出以下几点主要结论:第一,半数以上的农民工打算回老家城市定居,城市化意愿相当强烈,即使无法或不愿在打工城市实现城市化,他们也将选择回老家或其他地方的城市实现城市化,并且主要选择县城和地级市等中等规模的城市。第二,根据定居目前打工城市的预期收益和成本的不同组合可以将农民工的定居地选择分成四农民工定居地选择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4 - 种类型:定居目前打工城市的预期收益高而预期成本低的农民工将选择定居目前打工城市;定居目前打工城市的预期收益低而预期成本高的农民工将选择回老家定居;定居目前打工城市的预期收益高而预期成本也高的农民工将选择有别于目前打工城市和老家的其他地方定居;定居目前打工城市的预期收益低而预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