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名家成才的规律_第1页
中医名家成才的规律_第2页
中医名家成才的规律_第3页
中医名家成才的规律_第4页
中医名家成才的规律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医名家成才的规律“不为良相,即为良医.古人之语,诚可为今日鉴.古之良医甚多,乃至今日,亦时时间由.但之于百万中医, 仍可谓凤毛麟角.“名中医之间常被冠以“老字,一定 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医的成长特点及人们对名医的熟悉.中医是临床医学,我们常能看到耄耋之年仍在抚脉临症者,而而立之年却仍脉诊不占者.年轻的中医太多在不被信任与 自我不信任中度过,中医学习需要很长时间,如何缩短中医 成才之路,找到中医学习的方法,至关重要.吾与同道中人曾历经三年之久,亲访名家51位,汇编?浙江中医药名家之路?一书,整理了名老中医成才的几个特点, 以冀自勉及有惠于年轻学者.现简述于下.1有习医的兴趣孔子日:“知之者不如好之

2、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潜心求学需先乐学,即平素所说兴趣.兴趣可先天而成,大多那么通过环境改变或职业诱导而来.51位名家中,14位有家传史,占总数27.5%;经科班培训 40人,占总数78.4%.开始接触中医的时间从总角之年至而立之年不等.余瀛鳌在论中医成才要素中首先提由中医成才需要有浓厚的专业兴趣和专业责任感.此次整理亦发现习医兴趣至关重要,如徐 锡山儿时便喜欢收集和识别药材,14岁开始学习中药,终身 不倦.马大正曾自学中医 9年,28岁正式入大学科班学习,他曾说: 没有对事业的钟爱,便不会成功,有时对事业的钟爱比聪明 和才智更重要.洪善贻也曾说:热爱中医,才能学好中医, 而兴趣是靠培养由来的

3、.裘氏妇科创始人裘笑梅自幼多病,由此她从小热爱医学,一生都在专研医术,沙孟海曾言其:“一息尚存要读书.科班生身的胡斌,曾跟师叶熙春、魏长春、朱承汉、朱惜明等前辈,因看到疗效而喜欢中医, 他曾说:我就希望做个好医生. 做一名人民满意的好医生,是我毕生的追求.又如何任、詹 起荔、陆芷青、钟一堂、何子淮、施延庆、阮少南等,均为 幼承庭训,父辈及兄长均是当时耳熟能详的名医大家,由父 辈或兄长传承医术,常年跟诊习医,勤读苦学,最终誉满杏 林.2读经典、跟名家幼承庭训的14位大家,几乎都熟读、背诵?内经?伤寒?金匮要略?药性赋?汤头歌诀?等经典书籍,从小耳濡 目染,更是对自身习医的一种催促.?医宗金鉴凡例

4、?指由:“医者书不熟那么理不明,理不明那么识不清,临症游移, 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李益生等对南京中医药大学位老一辈中医学家的治学经验 进行研究总结,发现深入研习古医籍是中医成才必经之路.刘松林等对全国第一批名老中医药专家成才经验分析显示, 名医推崇经典者比例很高,也说明了中医经典在中医人才成 长过程中的特殊作用和重要性.除了读经典,大多名家还曾 跟师名医.丛林对?名老中医之路?收录的96位名家成才之路概括,发现名师引渡,是中医成才的捷径.本研究亦发现,除上述 幼承庭训的医家外,另有 25位曾师承担时诸大名医.洪善贻师从钟一堂;盛玉凤师从裘笑梅;连建伟跟师岳美中、 王绵之、赵绍琴、刘渡

5、舟等.“师傅带进门,修行靠个人,各位大家在跟师之余,均潜心好学,大多以“读书临证再读 书的模式治学诊病.如李学铭22岁开始自费拜师学习中医,后师从史沛堂、叶 熙春,白天跟叶老抄方,晚上听史老授课,下午那么自学不辍. 李老曾说“作为一个医师,必然是心有所惦,意有所承.心有所惦,惦记着的是病人的疾患;意有所承,承载着的是 治病的方法.到了临床,几年工作下来,便会愈觉察得所有 欠缺,要提升疗效,只能从提升自已的业务水平着手,就要 不断的学习.'三人行必有吾师,向书本学,向老师学,还要向同事学, 向群众学,甚至向学生学习,有些有效的治疗方药流传于民 间,书本没有记载,老师也不一定了解,要注意收

6、集,广收 博采,为我所用.李老的这种不断学习的精神,使其最终 成为肾病大家.3静心养性、善于总结除了医术高超,诸位大家在国学领域也有很高造诣,如何任、吴良村、连建伟等书法造诣均高,陆芷青还擅长唱京剧、拉 二胡,诗词书画样样精通. 杨继新老先生喜读古文, 他曾说:“不学国学无益于医学.善于学习者多善于总结,钟一堂 常说:“医生临床,成败得失在所难免,纠误识真,以利提 高.他把临床中一些病深不救,或辨证不准、用药失当的 病例均一一摘录,借以鞭策而痛改,亦摘录效验之例,予以 分析、立著以供后来者学习.诸位医家在诊疗之余,均有著书立作或由其学生整理发表, 据采访时统计各位医家均有自己的论文发表及相关经

7、验整 理,其中何任老先生曾发表论文 180余篇,由版著作7部.盛燮荔老先生曾发表论文 150余篇,由版著作8部;现代医 家除了论文及书籍,尚有自己的科研成果,其中吴良村便有20项.马大正未至花甲,便著有论文80余篇,曲版著作6部.这些均值得我们学习.4有一颗仁爱之心唐代孙思邈曾写过一篇专论医德的文章:“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 之苦.临床上,习医诊病必须有一颗仁爱之心,为患者是杀.重医德修养也是?名老中医之路?中的96位名医的共识连建伟教授曾说:做人首先要有仁爱,仁爱之心不可或缺. 特别我们做医生的,对病人就要有仁爱之心,把人家的痛苦 看成是自己的痛苦

8、.在临床上,由于加号,连师只有半天的门诊常常变成一日门 诊,错过吃饭时间是常有的事,“病人大老远赶来不容易是其常说与学生的话语,医德医术言传身教.何任带学生无数,但对病人非常专一,从不允学生中途打断, 以病患为中央,一心为患者着想.杨继新曾任医院领导,常 接触高官达人,但其诊病常是“在朝在野一个样,一视同仁.汤金土毕业工作后, 几乎未由过远门,一心为患者着想. 王晖每次门诊均提前一小时看病,崇尚大医精诚.唐福安临 诊时对病患来者不拒,无论多迟,他都会无限制加号,直到 每个患者拿到他的处方.对病患不分亲疏贵贱,无论什么身 份、同他什么关系,病历卡全部按号子排队,连自己亲妹妹 也不许插队.在美国纽

9、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长眠着一位特鲁多医生, 他的墓志铭鼓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行医人,“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抚慰.这深刻地概括了为医治病的特点:并非所有疾病都能医治,而我们医生不仅需要治疗疾病,更需尽可能帮助、抚慰病患.医乃仁术,古今中外名医,无不如此.全国每年毕业中医药学生数以万计,最终在中医药行业就业 并有所成就者少之又少,除了上诉提到的内在原因,外在因 素也不乏其中.中医院校扩招,直接导致师资力量及教学资源等严重缺乏, 学生时代跟名师成为一纸空谈.因此,作为学生,需主动把 握各种机遇,跟师学习,除了课堂知识,可以主动提由课余 时间跟师抄方,暑期进医院实习、抄方、识药,积极响应学 校的课外学习活动.作为低年资医师,业余时间可跟名师抄方,积极把握医院提 供的学习时机,心系患者,为学一世.此外,随着院校扩招,各个医学院区招人方案并未相应增长, 西医院中医科薄弱,常不需招人,中医院西化的问题也日渐 明显,造成中医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