蜚蠊目RNA干扰的应用研究进展及展望_第1页
蜚蠊目RNA干扰的应用研究进展及展望_第2页
蜚蠊目RNA干扰的应用研究进展及展望_第3页
蜚蠊目RNA干扰的应用研究进展及展望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蜚蠊目rna干扰的应用研究进展及展望    马云峰 李绍斌 杨松 黎玄钢摘 要蜚蠊目昆虫的一些成员是世界公认的害虫,严重影响人类生活健康,采用rna干扰(rnai)技术可以减少蜚蠊目昆虫的数量以及疾病的传播。rna干扰是外源性或内源性双链rna经过dicer酶加工处理为小干扰rna(sirna)与标靶基因结合,使相应标靶基因沉默的现象,从而阻止某一基因功能在细胞或整体水平上的表达,具有高效性和特异性等优势。rnai技术作为研究基因功能的研究工具被广泛运用,并显示出开发新型有害生物管理策略的巨大潜力。近年来,此技术已被广泛成功应用于多种昆虫中,目前

2、为止,只有较少文献关于蜚蠊目昆虫rnai的报道。本文综述了rnai在蜚蠊目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关键词蜚蠊目;基因;rna干扰;双链rna;研究进展0 前言蜚蠊俗称蟑螂,属于昆虫纲(insecta)、蜚蠊目(blattaria),其中一些种类在医学与经济方面有巨大的危害性,它是世界性卫生害虫,包括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澳洲大蠊(periplaneta australasiae)、东方蟑螂(blatta orientalis)、德国小蠊(blattaria germanica),能够机械性传播多种致病菌,如痢疾杆菌、沙门杆菌、变形杆菌和寄生虫

3、卵等病原体,是人类诸多疾病的传播媒介;其排泄物和蜕落的表皮可能会带有过敏原,从而引起过敏性疾病的发生1。1 rnai抑制蜚蠊产卵及疾病的传播作为世界公认的卫生性害虫之一的蜚蠊1,严重影响人类生活和健康。蜚蠊类害虫具有惊人的繁殖速度,導致其种群数量庞大,而且粪便中携带七种过敏原8,直接暴露与人类的接触,增加人类发病率。因此,利用rnai是一种有效控制蜚蠊数量及疾病传播的方法。有实验研究表明,蜚蠊粪便中含有过敏原且是蜚蠊体内的blag 1蛋白起作用8,通过注射dsrna抑制蜚蠊体内blag 1 mrna的表达,使蜚蠊消化能力下降,排便较少。经检测,注射dsrna的蜚蠊blag 1 蛋白的含量远远低

4、于对照组的blag 1 蛋白的含量,且在第6天后,未注射的蜚蠊blag 1 蛋白的含量将近注射dsrna的蜚蠊的9倍8,注射dsrna减少了过敏原的排出,从而降低了与人类接触的几率,从而降低人类发病率。注射dsrna还会影响蜚蠊体内保幼激素的合成量,从而影响蜚蠊的正常发育,而且还会影响卵黄细胞的成熟。注射dsoks(double-stranded orcokinins)会降低ok(orcokinin)基因mrna的表达,影响卵母细胞的生长9,降低了雌性蜚蠊受精成功率,从而减少蜚蠊的出生率。总的来说,利用rnai技术能够有效控制蜚蠊种群数量和疾病的传播,特别是过敏原的传播。2 dsrna导入蜚蠊

5、体内的方法目前,对昆虫的然rnai技术的研究已比较成熟,将dsrna导入昆虫体内普遍使用的方法有注射法和喂食法两种。注射法:将体外合成的dsrna通过微量注射器注射到昆虫体内,是目前应用最普遍的导入方法。kennerdell和carthew用显微注射的方法将dsrna注入果蝇胚胎中,实现了用rnai技术对昆虫基因功能的研究。继 rnai技术在果蝇的成功应用之后,通过人工介导的方式引入dsrna昆虫体内,产生缺陷型个体来研究基因的功能已被越来越多的昆虫学家应用5。采用rnai技术注射dsrna,抑制蜚蠊目昆虫相应标靶基因的表达。利用注射的方式向蜚蠊目昆虫体内导入dsrna,注射位置通常在第三腹节

6、和第四腹节之间8,据其他文献报道,小蠊的头部和胸部也可以注射,但只有腹部注射效果最好9,原因是注射头部,头部神经比较多,容易造成死亡,成功率不高,注射胸部,肌肉过多,不易注射。注射需控制注射量,加入注射量过少,干扰效果不明显,随着注射量的增加一定量之前,干扰效果会更加明显8,但超过一定量后,会致死小蠊。但是rnai产生显著干扰效果持续时间不长,在一段时间后抑制效果会减弱甚至消失一般在6天或12天10。由于德国小蠊血液中含有的少量能够降解dsrna的物质10,因此,为了注射的dsrna作用效果更好,采用脂质体将其包裹,注射进入血液循环,更加容易与标靶细胞结合。由于注射法的适用范围较为限制,只能在

7、实验室使用,从而可以采用另一种适用范围较广的方法-喂食法。喂食法:根据昆虫都具有取食的行为特点,科学家使用喂食dsrna将其导入昆虫体内。喂食dsrna操作简单方便,容易实现,且对昆虫损失小6,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可能是运用范围较广且比较普遍适用的一种dsrna导入方法。通过将dsrna从小蠊口器中进入食道,小肠上皮细胞吸收dsrna进入细胞。对昆虫的相关研究表明,dsrna的摄取与网格蛋白依赖性内吞作用和巨胞吞作用有关3。细胞摄取 dsrna的机制为系统性rna干扰缺陷型2(systemic rna interference defective 2,sid2)的肠腔内跨膜蛋白的被动转运,在其中它充当昆虫中摄入的 dsrna的内吞受体,进入细胞后,细胞通过网格蛋白依赖性和其他内吞途径摄取的 dsrna通过内体转运到这些细胞质位点,将喂食的dsrna转化为 sirna3,让sirna与标靶基因接触,使相应的mrna沉默。但是由于小蠊中肠中存在能够分解dsrna的液体10(以下简称中肠液),对刚进入食道内的dsrna及食物一道进行分解,很难让其进入细胞发挥作用,因此采用一种能够抗中肠液分解物质-脂质体将其包裹,其进入食道,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