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新课标一轮总复习即时练:专题6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要点_第1页
高考语文新课标一轮总复习即时练:专题6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要点_第2页
高考语文新课标一轮总复习即时练:专题6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要点_第3页
高考语文新课标一轮总复习即时练:专题6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要点_第4页
高考语文新课标一轮总复习即时练:专题61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要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专题六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第一节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即时练(计时:45分钟满分:36分)频考点22鉴赏事物形象专练1 . (2015辽宁师大附中模块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 题目。(6分)度浮桥至南台陆游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注:浮桥:今福州闽江旧大桥,宋时由船只连成的浮桥。九轨:轨,车子两轮之间的距离,意指浮桥桥面宽广。颔联写出了浮桥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写出浮桥的特点的?答:答案 特点:雄伟壮观。作者运用衬托、夸张手法写出了浮桥的 特点。作者以“怒涛”衬托其稳固,用

2、“九轨” “千艘”极力夸张, 写出桥面的宽阔及其雄伟的气势。赏析 运用触景生情的手法来写景,是这首诗的特色。所谓触景生情,说的是诗人的情是由外界的景物所唤起来的,而这种情是诗人本身所具有的。陆游在这首诗中抒的是豪情,即诗中所说的“豪气”。这个豪情首先表现在对浮桥的描写上。诗人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 了浮桥的雄伟气象,体现出诗人轩昂的气概。这里的夸张,既有数量 的夸张,也有描写性的夸张,使浮桥的特征更鲜明,更突出,更典型, 更理想,使之瑰丽多姿,大放异彩,给人异乎寻常的感觉。其次,是 对钟鼓和云烟的描写,在“催昏晓”和“自古今”的催化下,使之“雄 浑中兴象自远,有涵盖一切之气”。第三是以“吹笛榕阴”

3、写出自己 的乐观和自豪。这笛声 “清音有余”,意味深长,绕榕千秋,不绝如 缕。2 . (2015山东省聊城市第一中学阶段性检测)阅读下面这首词,回 答问题。(6分)鹊踏枝过人家废园作 (清)龚自珍漠漠春芜春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偏是无情偏解舞,蒙蒙扑面皆尺絮。绣院深沈谁是主? 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莫怨无人来折枝,花开不合阳春暮。注:自幼博通多才的龚自珍,嘉庆十五年(1810)应顺天乡试竟 只中了副榜,三年后再试又落榜,这阕鹊踏枝就写于这一时期。请评析“孤花”这一艺术形象。答:答案 这首词塑造了一个超然世外、高标独立、不合时宜者的形象。词人在下阕描写了一朵绚烂、充满生机的“孤花”在满园芜

4、杂中 明艳开放的情景,与上阕柳絮的曼舞形成鲜明的对比,进而直接抒发“莫怨”无人问津、只因“不合”时宜的孤高情怀。生动而典型地呈 现了一个遗世独立的文人形象,对随波逐流者具有警醒意义。赏析 这首词以经过人家的废园为题,采取象征寄托的手法,寓情于景,在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上开辟了一个新境界。起句“漠漠春芜春不住”,广漠的园地上一片荒芜的萧索,春日的芳华已消逝褪 尽的景象,不正是当时 “天朝盛世”已春去无踪的缩影吗? “藤刺牵 衣,碍却行人路。”而那些“藤蔓”一一昏庸的王公大臣及其帮闲文 人,却处处牵制,阻碍着维新改革者的道路。“偏是无情偏解舞”,那些国事蜩蟾浑不管的官僚们偏解粉饰太平, 酣歌曼舞;

5、那些“藤蔓” 随风摇摆,偏解作阻碍行人的 “舞”;那蔓草的群魔乱舞,对改革维 新者作张牙舞爪之“舞”。词人已是悲愤填膺,以纵横驰骋的笔势, 怒斥群丑了。联想到词人辞官离京之前,某权贵使用流言蜚语的阴险 手段,对他进行的陷害,真似 “蒙蒙扑面皆尺絮”。而词人此时的情 怀,亦如贺铸青玉案词中所写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 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下半片的“绣院深沈谁是主? 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与放翁咏梅词“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意蕴相同。一朵明丽的孤花在荒芜的废园中寂寞地开放,无人陪护,无人欣赏。突出了它独立荒园,孤芳高洁的品格。花与词人的心境融合无间,灵犀相通。结尾 “莫怨无人来折枝

6、,花开不合阳春暮”安慰孤花,亦是强作自解。这是时代、社会和志士仁人之间的矛盾。不合时序,只能枉有痴情,在词人 “花 开不合阳春暮”的深沉喟叹中,我们犹听到他一往情深地吟哦: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更听到他激越的呼吁:“我劝天 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阳春”已暮,必然名花无主。词人 将“明如许”的“孤花”置于“藤刺牵衣”,春草丛芜,飞絮漫舞的 背景前,那种反差是如此鲜明。龚自珍二十二岁时作的金缕曲中曾强烈表示不愿做雕虫小技的匠工:“纵使文章惊海内,纸上苍生而已。似春水、干卿何事? ”他不是早早愿意“怨去吹箫,狂来说剑”,甚而去草野伴青灯,他的使命感,责任心是被现实剥蚀掉的。

7、“无奈苍狗看云,红羊数劫,惘惘休提起!客气渐多真气少,汩没心灵何已? 千古声名,百年担负,事事违初意”,后来他在百字令投袁大琴南 词中抒述的这番心声,正印合着 “花开不合阳春暮”的这个痛苦的判断。频考点23鉴赏人物形象专练3 . (2015辽宁省抚顺二中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6分)观魏博何相公猎张祜晓出禁城东,分围浅草中。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背手抽金钺,翻身控角弓。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结合诗歌后两联,简要分析何相公的形象。答:答案 塑造了一个身手矫健、技艺高超的猎手形象。“背手抽”写出了取箭动作的娴熟利落。“翻身控”展现了猎手动作难度大,技艺高超。尾联通过描写人们的惊叹

8、和大雁应声而落侧面表现出射箭技艺的高超。(意对即可)赏析 诗的起联两句叙事:“晓出禁城”,点明围猎时间;“分围浅草”,写出壮阔场面。两句为全诗铺写了一个背景,画面开朗,色彩鲜丽。颔联“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中的“红旗向日”,色彩无比耀目;“白马迎风”,气宇非常轩昂。总括诗的前半部分,一至三句,是以朝霞满天,晨风拂煦,绿草如茵,红旗向日,作为人物亮相之前的壮丽场景,紧接而来的“白马骤迎风” 一句,是英雄人物跃马出场,施展浑身 “帅”劲的亮相动作。由此而下,此诗便将写作重心转到这位骁勇骑士当众显露猎射飞雁, 矫健灵活的杰出身手上去。“背手抽金钺”,是正面描写骑士背手取箭的动作,着一 “抽 字,手

9、势的利落可知,加之 “背手”而“抽”,又可见身段之灵巧。“翻身控角弓”,弯弓名之曰"控”,这就进一步展现了射者臂力强 劲的架势,“控”之而再来一个“鹤子翻身”的漂亮动作,造型十分 健美。对于这位英雄射手的真正的评价,当然不是停留在一招一式的动 作表面。关键所在,毕竟还有待于亮出他那百步穿杨的惊人绝技。果 然,刹那之间,就在围观的人群中间,突然爆发出一阵哄然的欢呼, 并且一齐指向遥远的天空。原来蓝天高处,一只带箭的鸿雁,垂着双 翅,直向地面坠落下来。苏东坡词云:“高处不胜寒。”此处“寒空' 之“寒”,虽有点出时令的作用,但主要在渲染高飞鸿雁的凌绝苍穹, 从而加强了一箭高高命中的

10、神异气氛。全诗至此,戛然而止。由于射雁成功而出现的欢声雷动的热烈场 面,自可留给读者去想象了。此诗在取材方面,干净利索地只写场面中的一个人物,而且又只 写此一马上英雄的一个手势与一个身段,并以刹那之间雁落寒空的独 特镜头使之迸发异彩,取材之精确,描写线条之明快,确乎令人随同“万人齐指”而为之欢呼叫绝4 . (2015陕西省镇安中学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6分)临江仙(明)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注:杨慎(1488年1559年),明代中叶文学家,一生命运蹭蹬,老

11、年境况凄凉。渚:水中小块陆地。词的下阕着力塑造了 “白发渔樵”的形象。这是怎样的形象?寄托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答:答案 “白发渔樵”是隐者的形象。任月圆月缺、任潮起潮落, 他总能悠闲自得,把酒临风,笑谈古今,固守着生命的淡泊和宁静。 寄托了词人对高蹈出世、大彻大悟的人生境界的渴望与追求。赏析 词的开首两句令人想到苏轼赤壁怀古里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以一去不返的江水比喻历史的进程,用后浪推前浪来比喻英雄叱咤风云的丰功伟绩。然而这一切终将被历史的长河带走。“是非成败转头空”是对上两句历史现象的总结,从中也可 看出作者旷达超脱的人生观。“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青山和夕阳象征着

12、自然界和宇宙的亘古悠长,尽管历代兴亡盛哀、循环往复, 但青山和夕阳都不会随之改变,一种人生易逝的悲伤感悄然而生。下 片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白发渔樵的形象,任它惊骇涛浪、是非成败,他 只着意于春风秋月,在握杯把酒的谈笑间,固守一份宁静与淡泊。而 这位老者不是一般的渔樵,而是通晓古今的高士,就更见他淡泊超脱 的襟怀,这正是作者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全词似怀古,似咏志。开篇 从大处落笔,切入历史的洪流,在景语中预示哲理,意境深邃。下片 则具体刻画了一个老渔翁的形象,在其生活环境、生活情趣中寄托自 己的人生理想,从而表现出一种大彻大悟的历史观和人生观。现出看 尽红尘多少事的豁达。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人

13、物形象的能力。“白发渔樵”是全词的主体意象,也可以视为抒情主人公的化身。考生结合上阕展 示出的阔大而又悲凉的意境,琢磨下阕人物的外貌特征、行为举止, 不难看出这是一个隐士的形象,而他的人生追求,也正是词人的人生 追求。频考点24鉴赏景物形象专练5 . (2015贵州省遵义四中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 题。(6分)相见欢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注:朱敦儒,洛阳人,南宋词人。本词写于词人因“靖康之难”南逃客居金陵之时。倩:请,让。词的上片是通过哪些景色描写来营造意境的?有何作用?请结合 诗句简要分析。答:答案 词人独上

14、金陵城楼,纵目远眺,寒秋凄清,夕阳低垂,江流无声,营造了一派山河残破、日薄西山的感伤意境,借景抒情,抒发了词人国破家亡的落魄心情。(写出景色2分,营造意境2分,作用2分)赏析 这首词一开始即写登楼所见。在词人眼前展开的是无边秋色,万里夕阳。秋天是冷落萧条的季节。宋玉在九辩中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杜甫在登高中也说:“万里悲秋常作客。”所以古人说“秋士多悲”。当离乡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独自一人登上金陵城楼,纵目远眺,看到这一片萧条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又值黄昏日暮之时,万里大地都笼罩在恢恢的夕阳中。“垂地”,说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晖黯 淡,大地很快就要被

15、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这种景物描写带有很浓 厚的主观色彩。王国维说: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朱敦 儒就是带着浓厚的国亡家破的伤感情绪来看眼前景色的。他用象征手 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 回地走向没落、衰亡。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下片忽由写景转到直言国事,似太突然。其实不然。上片既已用 象征手法暗喻国事,则上下两片暗线关连,意脉不露,不是突然转折, 而是自然衔接。“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簪用来连结头发 和帽子;缨是帽带。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中原沦陷,北宋的世家 贵族纷纷逃散。这是又一次的 “衣冠南渡”。“几时收? ”这是作者 提出的一个无法回

16、答的问题。这种 “中原乱,簪缨散”的局面何时才 能结束呢?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 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结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悲风,当然也是作者的主观感受。 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上悲,感到风也是悲的了。风 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泪下。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重要的是忧 国之泪。作者要倩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 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6 . (2015辽宁省五校协彳体期中考试)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17、6分)过陈琳墓温庭筠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此坟。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独怜君。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注:陈琳,建安七子,初为大将军何进主簿,曾向何进献计诛灭宦官,不被采纳;后为袁绍效力;袁绍败灭后,归附曹操,曹操不计前嫌,予以重用。铜雀,指铜雀台,远在邺都,曹操所建。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景物?有什么作用?答:答案 颈联描绘了一幅荒凉寥落的景象。(2分)前句写眼前实景,陈琳墓前的石麟已经埋藏在萋萋春草之中,冷落萧条;后句写联想之 景,曾经重用陈琳的曹操修建的铜雀台,现在想必也只剩下了荒凉的 遗迹,在遥对黯淡的暮云。(2分)整联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当前

18、弃 贤毁才时代的不满。赏析 过去曾在史书上拜读过陈琳的文章,今天在飘流蓬转的生活中又正好经过他的坟墓。陈琳灵魂有知,想必会真正了解我这个飘蓬才士吧。我是空有盖世超群之才而不逢识才用人之主,只有白白地 羡慕能受到曹操重用的陈琳了。陈琳墓前的石麟已经埋没在萋萋荒草 之中,而重用陈琳的曹操,其生前所建的铜雀台大概也只能对着暮云 愈显其荒凉了。生不逢时啊,只能弃文就武,持剑从军。想到这些, 让人不禁临风惆怅,倍加哀伤。这是一首咏怀古迹之作,表面上是凭 吊古人,实际上是自抒身世遭遇之感。全诗贯串着诗人自己和陈琳之 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际遇的对比,即霸才无主和霸才有主的对比, 青史垂名和书剑飘零的对比,文

19、采斐然,寄托遥深,不下李商隐咏史 佳作。就咏怀古迹一体看,不妨视为杜甫此类作品的嫡传。专题六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第一节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纠错练(计时:45分钟满分:66分)一、(2015浙江省效实中学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 2题。(11分)道旁稚子郑懈稚儿怕寒床下啼,两鼾赤立仍苦饥。天之生汝岂为累,使汝不如凫鹫肥? 官家桑柘连四海,岂无寸缕为汝衣? 羡尔百鸟有毛羽,冰雪满山犹解飞!注:鼾(gen):胫骨,小腿骨,亦指小腿。7 .诗歌刻画了一个怎样的“稚子”形象?诗人刻画这一形象的主要手法是什么? (6分)答:答案 稚子形象:瘦弱、饥寒交迫。(2分)手法:主要运用了对比

20、 手法,(2分)用稚子和凫鹫、百鸟做对比,凫鹫肥过稚子,鸟有毛而人 无衣,突出了稚子的悲惨处境。(2分)8 .这首诗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答:答案 体现了诗人对饥寒交迫的稚儿的深切同情,如“天之生汝岂为累,使汝不如凫鹫肥” 一句体现了诗人对稚子的深深怜惜;(2分)对统治阶层的愤恨之情,如“官家桑柘连四海,岂无寸缕为汝衣” 一句是对统治阶层只知掠夺、罔顾百姓生死行径的控诉。(3分)赏析 从诗中看,稚儿饥寒交迫的悲惨境遇并不是上天造成的,而是官府造成的。官府 “桑柘连四海”,占有大量土地和财富,却根本不管百姓死活。写“百鸟”是为了反衬稚儿的悲惨境遇(与稚儿的悲惨境遇形

21、成鲜明对比)。鸟有羽毛,人无衣装;鸟在千山飞雪的时候能够自由飞翔,稚儿在寒冬却只能赤立而泣。人对鸟的羡慕,深刻揭示了人不如鸟的悲惨现实,增强了诗歌的批判性。二、(2015河南省中原名校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34题。(11分)卜算子漫兴辛弃疾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芸草去陈根,宽竹添新瓦。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注:因遭小人诬陷,辛弃疾被罢去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官职,赋闲在江西铅山县期思渡附近的瓢泉别墅。此词写于他人生的低潮时期。力田:乡官名,掌管农事。9 .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答:答案 用典,表达词人胸中郁结的愁闷或气愤。对

22、比,用李广英勇善战难封侯与李蔡才能平庸却封侯进行对比,突出李广的悲剧 命运。词人以李广自比,表达了心中的愤愤不平。反语,有朝一日 恢复汉代官制,选举“力田”,看来是非我莫属了。表面微笑,实则 心酸自嘲。(每点2分)10 下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6分)答:答案 描绘了词人罢官赋闲时在园中根除杂草、修葺乡间住宅的田园生活景象。(2分)表达了词人对南宋统治者不重用人才的强烈不满 和自己怀才不遇、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懑之情。赏析 “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小令篇制有限,不可能悉 数罗列这位英雄的传奇故事,因此词人只剪取了史传中最精彩的一个 片断。“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

23、史记叙李广事,曾以其 堂弟李蔡作为反衬。词人即不假外求,一并拈来。词人这里特别强调 李蔡的“为人在下中” “却是封侯者”,一 “却”字尤值得品味,上 文略去了的重要内容 一一李广为人在上上,却终生不得封侯,全由此 反跌出来,笔墨十分节省。四句只推出李广、李蔡两个人物形象,无须辞费,如此文武双全 的将相之具,竟备受猜忌,屡遭贬谪,时被投闲置散。这怎不令人伤 心落泪!因此,词中的李广,实际上是词人的自我写照;为李广鸣不 平只是表面文章,真正的矛头是冲着那人妖不分的南宋统治集团来的。下阕写实,就目前的田园生活抒发感慨,满肚子苦水都托之于诙 谐,寓庄于谐。“芸草去陈根,宽竹添新瓦。”二句对仗,工整清新

24、。 上下文皆散句,于此安排一双俪句,具精彩如宝带在腰。“芸”,通“耘”。“宽”,本为屋檐上承接雨水的竹管,此处用作动词,谓截 断竹管,剖作屋瓦。既根除园中杂草,又修葺乡间住宅,词人似乎准备长期在此经营 农庄,做“粮食生产专业户” 了。于是乃逗出结尾二句:“万一朝家举力田,舍我其谁也?“朝家,一作“朝廷”。两汉时行推荐制,凡努力耕作、成绩显著者,可由地方官推举担任“力田”之职。二句言:有朝一日恢复汉代官制,选举 “力田”,看来是非我莫属了!话说得极风趣,不愧幽默大师,然而明眼人一看即知,这是含着泪的微笑,其骨子里正不知有多少辛酸苦辣。虽大言不惭,却充满着 高度的政治自信心和历史责任感,说得何等壮

25、观!到得词人手中,一 经抽换前提,自负也就变成了自嘲。三、(2015贵州师大附中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11 分)登快阁黄庭坚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注:佳人:知心朋友。11 诗的颔联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5分)答:答案 深秋时节,天空高远,连绵群山落叶飘零,澄江如练,与 皎洁的月色交相辉映。颔联描绘了一幅开阔辽远,明净澄澈的暮秋图。12 这首诗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6分)答:答案 本诗蕴含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喜爱之情。颔联描写了深秋空阔

26、辽远的天空,澄澈的江水,皎洁的月, 无不蕴含喜爱之情;对知音难觅的苦闷惆怅之情。颈联巧用俞伯牙 为知音摔琴绝弦的典故表达知音难觅的惆怅;归隐情怀。尾联“归 船” “吾与白鸥盟”表达了诗人归隐的愿望。赏析 这是黄庭坚在太和知县任上登快阁时所作的抒情诗。诗人说,我这个呆子办完公事,登上了快阁,在这晚晴余辉里,倚栏远眺。前句是用晋书 傅成传所载夏侯济之语;后句用杜甫 “注目寒江倚 山阁”及李商隐“万古贞魂倚暮霞”之典,还多有翻新出奇之妙。“痴 儿”二字翻前人之意,直认自己是“痴儿”,此为谐趣之一;“了却” 二字,渲染出了诗人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与“快阁”之“快”暗相呼应,从而增加了一气呵成之感,此为

27、妙用二;“倚晚晴”三字,超脱了前人的窠臼。杜诗之 “倚”,倚于山阁,乃实境平叙;李诗之“倚”,主语为“万古贞魂”,乃虚境幻生而成;黄诗之“倚”,可 谓虚实相兼;诗人之“倚”,乃是实景,但却倚在无际无垠的暮色晴 空。“倚晚晴”三字,为下句的描写,作了铺垫渲染,使诗人顺势迸出了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的绝唱。这是诗人初登快阁亭时所览胜景的描绘,也是诗人胸襟怀抱的写照。五、六二句,是诗人巧用典故的中句。前句用伯牙捧琴谢知音的 故事;后句用阮籍青白眼事。此处 “横”字把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 聊的形象神情托了出来。此诗起首处诗人从“痴儿了却官家事”说起,透露了对官场生涯 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欣

28、赏自然景色的渴望;然后,渐入佳境,诗人陶 醉在落木千山,澄江月明的美景之中,与起首处对“公家事”之“了却”形成鲜明对照;五、六句诗人作一迭宕:在良辰美景中,诗人心 内的忧烦无端而来,诗人感受到自己的抱负无法实现、自己的胸怀无 人理解的痛苦。尾句引出了诗人的“归船”、“白鸥”之想。这一结尾,呼应了起首,顺势作结,给人以 “一气盘旋而下之感”。意味隽 永,想象无穷。四、(2015江西省泰和中学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78 题。(11分)卜算子旅雁朱敦儒旅雁向南飞,风雨群相失。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立。鸥鹭苦难亲,失曾缴忧相逼。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注:靖康元年(1126年)十一月,金

29、兵强渡黄河,朱敦儒加入了流亡队伍,开始了他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 失曾缴(z egzhu。:系着丝绳射鸟用的短箭。13 本词描写了 “旅雁”怎样的形象?透过旅雁的形象,呈现出的是一幅怎样的南渡画面? (5分)答:答案 旅雁的形象:失群孤独,饥寒交迫,心忧迷惘,凄苦哀鸣。(2分)(答出三点,意思对即可)南渡的画面:风雨中大批民众仓皇逃难。人们饥寒交迫,心惊害怕。亲人失散,哭声不断。(3分)14 本词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答:答案 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2分)作者借南飞的失群旅雁,倾 诉了个人孤寂凄凉的痛苦,也反映了广大民众流离转徙的苦难生活, 表现了国破家亡

30、的深哀巨痛。(4分)赏析 朱敦儒离开洛阳南逃是在靖康元年的冬天,词的起拍便指出冬天。旅雁在南飞途中遭到了风雨的侵袭,行列凌乱,孤雁失群。这风雨既是自然界的风雨,也是借指如风雨骤来的战争。遭受风雨袭击的旅雁,沿途饥渴劳累,疲惫不堪,翅垂翼重,无法高飞,只好独宿寒汀,处境孤苦。以此比喻他在流亡途中忍饥受渴,孤苦无依,困顿不堪的遭遇。过片紧承上片结句,旅雁下到寒汀后,并未获得同类应有的同情,有鸥鹭难亲之苦,在天上则有关曾缴相逼之忧。失曾缴是猎取飞鸟的工具, 失曾是短箭,缴是系在箭尾的丝绳。史记 留侯世家说:“鸿鹄高飞, 一举千里虽有关曾缴,尚安所施。”鸿鹄只有高飞,一举千里,猎 人的失曾缴才能无所施

31、,鸿鹄才免性命之忧。然而朱敦儒笔下的旅雁却 是“饥渴辛勤两翅垂”,飞也飞不动,只能独下寒汀,何言千里?只 好听任关曾缴相逼了。这与白居易的“旅雁”遭到江童网捕有类似之处。这首词采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以雁喻人,处处写雁,处处写人。雁的遭遇,也就是作者自己和当时千百万人民的共同遭遇。描写生动, 形象鲜明。五、(2015山西省第二次四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 题。(11分)闲 居姚合不自识疏鄙,终年住在城。过门无马迹,满宅是蝉声。带病吟虽苦,休官梦已清。 何当学禅观,依止古先生? 注:禅观:即禅理、禅道。15 本诗颔联使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答: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

32、形象及意境的能力。意象的选择可通过典型事物来筛选;意境的分析归纳,需要理解意象所营造的境界画面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答案 本诗选用了黄云、风沙、貂裘、金笳、朔雪、铁马、云水、 葡萄酒这些意象,营造了一派苍凉沉雄的意境。(共5分,意象占3分, 意境占2分,只答“荒凉” “空阔”类给 1分)16 .本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答: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道题要从表现手法等方面思考。答题时要紧扣题干中的 “主要运用”字眼。答案 衬托。以朔雪、云水映衬边地战争特有的声响,悲壮荒凉。借景、借物抒情。借边地特有的景物“朔雪” “云水”、事物“金笳” “铁马”来表现在风

33、沙之中巡行的羽林子的生活既艰苦又豪迈,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赞扬之情。(共6分,技巧占2分,分析占1 分)赏析全诗写羽林军骑士在边塞艰辛而又豪迈的军旅生活。“黄云雁门郡,日暮风沙里。”遮天蔽日的黄云笼罩着雁门郡,薄暮冥冥之时,风沙四起。首联渲染羽林军出场前的背景,黄云蔽空,暮色苍苍,风沙弥漫,给人一种苍茫而神秘的感觉。“千骑黑貂裘,皆称羽林子。”风沙之中,千余名身着黑色貂裘 的将士,都自称为羽林军。人物闪亮登场,羽林子威风凛凛、庄严肃 穆。“金笳吹朔雪,铁马嘶云水。”金色胡笳的吹奏声应和着北地的 风雪声,披甲的战马嘶叫着,面对着云和水。以朔雪、云水映衬边地 战争特有的声响,悲壮荒凉,表现了在风沙之中巡行的羽林子的生活 的艰苦以及他们的豪迈情怀。“帐下饮蒲萄,平生寸心是。”营帐之中,羽林子痛饮着葡萄美 酒,平生的区区之心尽在这酒杯之中。此句写羽林军巡行归营后畅饮 葡萄酒,豪壮而郁闷,一切尽在酒杯之中,一切尽在不言之中,意在 言外,回味无穷。这首诗意境开阔,笔力苍劲,情韵深长,黄云、风沙、金笳、铁 马、朔雪、云水、貂裘等意象共同营造了一派苍凉沉雄的意境。六、(2015江西省吉安一中第一次段考)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 回答问题。(11分)山路梅花冯山传闻山下数株梅,不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