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语文教案优秀范文_第1页
说“木叶”语文教案优秀范文_第2页
说“木叶”语文教案优秀范文_第3页
说“木叶”语文教案优秀范文_第4页
说“木叶”语文教案优秀范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说“木叶”语文教案优秀范文 意象是诗歌思想内涵的载体,是诗歌艺术的精灵。要阅读、欣赏古代诗歌必须了解有关意象的知识,领悟语汇产生固定的暗示意义的原理。林庚先生的这篇说“木叶”为我们理解古代诗歌意象,并且能够举一反三,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下面是为大家收据好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指导学生了解文中引用的古代诗句的含意。 2.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比较同一意象在不同诗作中的细微差别,提高诗歌赏析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养成良好的读诗习惯。 教学重点 1.抓出主要信息,搞清

2、层次关系,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 教学难点 从文章所阐述的知识和道理中,看出它在文学鉴赏中所具有的普遍意义,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教学方法 1.自读法。尽可能让学生自己仔细体会本文所辨析的“木叶”“树叶”“落木”的细微区别,教师适当点拨,由个别推及一般,使他们明白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 2.探究阅读,让学生通过鉴赏实践,提高诗歌的解读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教师:杜甫的登高一诗中有两个千古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试问:其中的“落木”何意? 学生思考后明确:“落木”即“落叶”。 教师:那杜甫

3、为什么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呢?“木”和“叶”有何区别呢?让我们一起阅读林庚的说“木叶”来解开这个“谜”吧!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难懂的诗句。教师巡视并帮助解决。 2.学生再读课文,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段意。 四人一小组交流后明确: 第1自然段,以众多诗人作品中的“木叶”形象作引子,引出议论话题。 第2自然段,探寻古诗中多用“木叶”的理由,排除了诗人们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由“木叶”而“落木”,指出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如此丰富多彩。 第3自然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在诗歌中,概

4、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第4自然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第5自然段,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因为诗歌语言在概念的背后,还躲着暗示性,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第6自然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第7自然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综上所述,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13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第46自然段为第二部分,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

5、这些特征。第7自然段是小结。 三、具体研习课文 出示投影: 思考下列问题,然后自由发言。 1.“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 2.“树叶”与“木叶”的潜在意味有何不同? 3.“落木”与“落叶”的意味有何不同? 4.“木叶”与“落木”的意味又有何区别? 5.“木”在形象上有哪些艺术特征? 学生甲:“木”就是“树”,在概念上是一致的。但在意味上,“木”一般是在秋风叶落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而“树”则要借助树叶的多来表达饱满的感情。 学生乙:“树”与“叶”都有繁密、湿润的意味,合起来并不比单用意蕴丰富。“木”与“叶”则不同,“木”有疏朗、干燥的意味,“木叶”暗示落叶的微黄、干燥,传递出疏朗的清秋

6、气息。 学生丙:以曹植美女篇为例,“落叶”是 _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而“落木”比“木叶”还进一层,不仅触觉上有干燥之感,而且连“叶”字所保留的清秋气息和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学生丁:“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少了“叶”便少了清秋的绵密之意,完全是一片悲凉、凄清。 学生戊:“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它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到了树干,而很少想到叶子,“叶”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例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扫高木”,显然是叶落的景况,显出“落木千山”的空阔。第二,“木

7、”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而清秋的气息。至于“落木”,则比“木叶”显得更加空阔。“木叶”中“叶”带有绵密的意思,“落木”则连“叶”这个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四、探究阅读 古代诗歌中,类似“木叶”的意象不胜枚举。例如:松、竹、梅、兰、草、柳等。让学生试析某一意象在不同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以“柳”为例: 出示投影: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柳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

8、,乐游春苑注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垂柳 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种纤腰学不成。 注:乐游苑:又称乐游原。长安东南名胜。地势很高,可俯瞰长安全城,是当时士女节日游赏之处。 鉴赏:咏柳诗,用碧绿的色彩,生动的比喻,新奇的想象,描绘了春柳生气勃勃的葱茏景象,赞美了春风,赞美了它给我们带来的喜悦。这首小诗,色彩明丽,构思新巧,从春风绿柳展开想象,用人们常见的生活细节,拟人化地刻画了春柳的形象,显示了春天的无限生机,使人感到清新爽目。 柳诗是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的一首七绝。本来是东风吹得柳枝飘动,诗中却用一“逐”字,说柳枝在追逐东风,写出柳枝

9、的蓬勃生机。“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即销魂,言花之色香使人心醉神摇。诗写的是秋日之柳,但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然后又回到眼前的柳上来,用春日之柳的繁盛衬出秋日这柳的枯凋。 垂柳是一首韵味很浓的咏柳诗,它不仅惟妙惟肖地写活了客观外物之柳,又含蓄地寄托了诗人愤世嫉俗之情。开篇极写垂柳婀娜多姿与纤柔飘逸,然后笔锋一转,另辟蹊径,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故事,抒发诗人托物寄兴的情怀。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表面上“咏柳而贬美人”,实质上把矛头指向以皇帝为首的官僚集团,针砭时弊,畅快淋漓。 五、课文总结 作者林庚是学者,也是诗人。他以深厚的学养与丰富的联想力,对“树”与“木

10、”、“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作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中艺术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很好借鉴。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二。 教学目标 1、 理解文章由“木叶”而阐释的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特点; 2、 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相对稳定的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 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学生古典诗歌素养,领悟国学奥妙。 教学难点 1、 如何理解古诗中“木叶”的艺术形象; 2、 古诗人为什么用“木叶”而不用“树叶”的道理。 教学方法 1、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主要信息读懂课文,掌握知识; 2、

11、比较阅读法; 3、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教学设计 总体构思 说“木叶”是高中语文教材中不可多得的一篇介绍古典诗歌鉴赏知识的文章,让中学生对古典诗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在教授这篇课文时,应最大限度地挖掘其鉴赏诗歌的示范作用,以“木叶”说开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理解古典诗歌中意象相对稳定的特点,提高中学生理解和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潜心钻研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理解古诗中“木叶”的艺术形象,弄清“木叶”、“树叶”、“落木”这几个意象的特点及区别。然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通过鉴赏例解,教会学生明确理解古诗的关键是解读意象。最后,将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引向深入:

12、教师将自己平时的诗词作品给学生示例,要求学生课外学习仿写古典诗词,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积极性,将被动学习转为主动进取,领悟国学奥妙,传承国学文明。 研读课文 一、 让学生潜心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摘录出所引用的下列诗句,并揣摩老师分列 排列的用意:(板书或多媒体显示)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木叶下,江连波,秋月照浦云歇山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皎皎云中月,灼灼叶中华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处征戍忆辽阳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柔条纷冉冉,落

13、叶何翩翩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午阴嘉树清圆 二、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上述诗句,初步领会作者引用诗句阐明问题的写法: 1、 比较一下,看上面两列诗句按什么规律排列? (1) 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试答; (2) 教师明确: 左边的诗句中全有“木叶”或“落木”这样的意象,反映的是秋天的景象,而 右边的诗句没有“木叶”或“落木”这样的意象,有的只是“树”、“绿叶”、“落叶”一类的意象,反映的是夏季枝繁叶茂的景象。 2、 上述左边一列运用了“木叶”或“落木”的诗句,有什么共同特点? (1) 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试答; (2) 教师明确: 都是秋季;都

14、有“秋风扫落叶”的意境;“木叶”和“落木”给人的感觉 是干燥的,是疏朗的清秋的气息;有色彩上“干黄”的感觉。 3、 上述右边一列运用了“树”、“绿叶”、“落叶”的诗句,有什么共同我处特点? (1) 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试答: (2) 教师明确: 都是树叶茂密的感觉;都是潮湿的感觉,都是属于雨的、沉沉的阴天;色 彩上是“湿绿”的特点。 三、要求学生跳跃式阅读课文,把握文中主要信息,归纳“木叶”、“树叶”、“落木”这几个意象的特点: (1)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试答; (2)教师归纳明确: “木叶”往往形容秋天干黄的落叶,与秋风紧密相连,是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树叶”一般是不在古诗中出现的,“树

15、”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古诗中往往要表现“枝繁叶茂”的意境就用一“树”字直接表达了; “落木”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木叶”与“落木”还有着一定的距离:“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是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形象,而“落木”是“疏朗的”、“空旷的”,是“干燥的枯叶”即将落完的意境。 鉴赏例解 一、 运用本文所学知识,赏析杜甫的登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联系课文解说的“落木”这一意

16、象的含义,请同学们思考该诗表达了杜甫怎样的思想情感? (1) 学生思考、试答; (2) 教师讲解明确: 首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 颔联则以传神会意的笔法进一步渲染秋天的气氛:秋意甚浓甚浓了,无边的枯叶纷纷落下,一片萧杀凄凉的景象,为下文铺垫张本。颈联表现情感,从时间、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又从白发日多、抱病断炊,归结到时世艰难、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忧民、感时伤怀之情,便跃然纸上,使主题更为鲜明,意境更为开阔。 理解该诗最为关键的意象就是“落木”,正如课文中所说,“落木”不是从天而降的木头,而是比“木叶”更加干燥的

17、、干枯的树叶,杜甫用这一意象渲染的是“秋风扫落叶”及“干燥的枯叶”即将落完的意境(无边落木萧萧下),登高远望,满眼的萧杀凄凉,为下文的忧国伤时做好充分的铺垫。 (3)知识小结: 由此可见,同学们在鉴赏古诗时,如果诗中出现了“木叶”、“落木”这样的意象,一般来说,表达的都是萧杀凄凉、悲秋的意境。 二、 上面一再提到“意象”一词,那么意象是什么呢?意象就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 的客观物象。所以鉴赏诗歌,要把握诗人的情感,关键是揣摩意象,而古诗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如“木叶”、“落木”表达的都是萧杀凄凉、悲秋的意境。又如: 落花、流水 古人云:“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常把水与时间的流失结合起

18、来,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主题。“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落花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死亡的焦虑忧伤。此外,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则用流水这一意象来比喻愁怨的浓厚和不绝。 鸿雁 苏武牧羊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他曾把书信缚在雁足之上带回祖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鸿雁传书”。所以“鸿雁”常借指书信。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望飞鸿”就是盼望书信的意思。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

19、西楼”、“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相识。”大雁没带来盼望已久的书信,引起了女词人无限的思念。 松、梅、竹、菊 松、梅、竹、菊是品行高洁,不畏邪恶形象的化身,古人常用这四种形象表现志向、气节。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树常用来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是高洁品质的象征,自然是讴歌的对象。“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用梅花寄托高洁的品格,凌雪傲霜坚强之意;人们认为竹子具有“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用以比拟君子的品德修养,如坚守自我的气节。王维竹馆里:“独做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入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子、竹林深为隐者所爱:“不是

20、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荷花以无擎雨盖,菊残尤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诗人们用菊表现追求隐逸、不随流俗、坚贞不屈的品格。 梧桐、芭蕉 古语常有“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说得便是梧桐叶落。以梧桐写悲秋,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是古人常用的手法。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地怎一个愁字了得。”李煜乌夜啼“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梧桐总是跟愁分不开。民乐合奏曲雨打芭蕉蜚声中外,其声凄清,听之无不为之动情。在中国古典诗歌中,“雨打芭蕉”也象“梧桐夜雨”一样,令人愁肠百结。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纵然无雨,风吹芭蕉的叶片,也吹出冷

21、气飕飕。 鹧鸪鸟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象“得不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而是寄托了诗人无限愁绪的意象了。 寒蝉 教学目标 1、 理解文章由“木叶”而阐释的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特点; 2、 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相对稳定的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 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培养学生古典诗歌素养,领悟国学奥妙。 教学难点 1、 如何理解古诗中“木叶”的艺术形象; 2、 古诗人为什么用“木叶”而不用“树叶

22、”的道理。 教学方法 1、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主要信息读懂课文,掌握知识; 2、 比较阅读法; 3、 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教学设计 总体构思 说“木叶”是高中语文教材中不可多得的一篇介绍古典诗歌鉴赏知识的文章,让中学生对古典诗歌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在教授这篇课文时,应最大限度地挖掘其鉴赏诗歌的示范作用,以“木叶”说开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理解古典诗歌中意象相对稳定的特点,提高中学生理解和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潜心钻研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理解古诗中“木叶”的艺术形象,弄清“木叶”、“树叶”、“落木”这几个意象的特点及区别。然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通过鉴赏例解

23、,教会学生明确理解古诗的关键是解读意象。最后,将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引向深入:教师将自己平时的诗词作品给学生示例,要求学生课外学习仿写古典诗词,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积极性,将被动学习转为主动进取,领悟国学奥妙,传承国学文明。 研读课文 一、 让学生潜心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摘录出所引用的下列诗句,并揣摩老师分列 排列的用意:(板书或多媒体显示)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木叶下,江连波,秋月照浦云歇山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皎皎云中月,灼灼叶中华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

24、处征戍忆辽阳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午阴嘉树清圆 二、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上述诗句,初步领会作者引用诗句阐明问题的写法: 1、 比较一下,看上面两列诗句按什么规律排列? (1) 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试答; (2) 教师明确: 左边的诗句中全有“木叶”或“落木”这样的意象,反映的是秋天的景象,而 右边的诗句没有“木叶”或“落木”这样的意象,有的只是“树”、“绿叶”、“落叶”一类的意象,反映的是夏季枝繁叶茂的景象。 2、 上述左边一列运用了“木叶”或“落木”的诗句,有什么共

25、同特点? (1) 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试答; (2) 教师明确: 都是秋季;都有“秋风扫落叶”的意境;“木叶”和“落木”给人的感觉 是干燥的,是疏朗的清秋的气息;有色彩上“干黄”的感觉。 3、 上述右边一列运用了“树”、“绿叶”、“落叶”的诗句,有什么共同我处特点? (1) 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试答: (2) 教师明确: 都是树叶茂密的感觉;都是潮湿的感觉,都是属于雨的、沉沉的阴天;色 彩上是“湿绿”的特点。 三、要求学生跳跃式阅读课文,把握文中主要信息,归纳“木叶”、“树叶”、“落木”这几个意象的特点: (1)学生思考,然后指名学生试答; (2)教师归纳明确: “木叶”往往形容秋天干黄的

26、落叶,与秋风紧密相连,是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树叶”一般是不在古诗中出现的,“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古诗中往往要表现“枝繁叶茂”的意境就用一“树”字直接表达了; “落木”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木叶”与“落木”还有着一定的距离:“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是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形象,而“落木”是“疏朗的”、“空旷的”,是“干燥的枯叶”即将落完的意境。 鉴赏例解 一、 运用本文所学知识,赏析杜甫的登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27、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联系课文解说的“落木”这一意象的含义,请同学们思考该诗表达了杜甫怎样的思想情感? (1) 学生思考、试答; (2) 教师讲解明确: 首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 颔联则以传神会意的笔法进一步渲染秋天的气氛:秋意甚浓甚浓了,无边的枯叶纷纷落下,一片萧杀凄凉的景象,为下文铺垫张本。颈联表现情感,从时间、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又从白发日多、抱病断炊,归结到时世艰难、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忧民、感时伤怀之情,便跃然纸上,使主题更为鲜明,意境更为开阔。 理解该诗最为关键的意象就

28、是“落木”,正如课文中所说,“落木”不是从天而降的木头,而是比“木叶”更加干燥的、干枯的树叶,杜甫用这一意象渲染的是“秋风扫落叶”及“干燥的枯叶”即将落完的意境(无边落木萧萧下),登高远望,满眼的萧杀凄凉,为下文的忧国伤时做好充分的铺垫。 (3)知识小结: 由此可见,同学们在鉴赏古诗时,如果诗中出现了“木叶”、“落木”这样的意象,一般来说,表达的都是萧杀凄凉、悲秋的意境。 二、 上面一再提到“意象”一词,那么意象是什么呢?意象就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 的客观物象。所以鉴赏诗歌,要把握诗人的情感,关键是揣摩意象,而古诗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如“木叶”、“落木”表达的都是萧杀凄凉、悲秋的意境。又如: 落花、流水 古人云:“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常把水与时间的流失结合起来,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这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典型主题。“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落花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对死亡的焦虑忧伤。此外,欧阳修踏莎行:“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