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年度“国家精品课程” 申报表.doc_第1页
2006 年度“国家精品课程” 申报表.doc_第2页
2006 年度“国家精品课程” 申报表.doc_第3页
2006 年度“国家精品课程” 申报表.doc_第4页
2006 年度“国家精品课程” 申报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编号2006年度“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表推 荐 单 位 宁波大学所 属 学 校 (是否部属) 否 课 程 名 称 运动生物力学 课程层次(本/专) 本科 课程类型 理论课(不含实践)理论课(含实践)实践(验)课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 教育学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 体育学类 课 程 负 责 人 李建设 申 报 日 期 2006年4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二六年三月填 写 要 求一、 以word文档格式如实填写各项。二、 表格文本中外文名词第一次出现时,要写清全称和缩写,再次出现时可以使用缩写。三、 涉密内容不填写,有可能涉密和不宜大范围公开的内容,请在说明栏中注明。四、 除课程负责人外,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填写14名主讲教师的详细信息。五、 本表栏目未涵盖的内容,需要说明的,请在说明栏中注明。1 课程负责人情况1-1基本信息姓 名李建设性别男出生年月1957.02最终学历本科职 称教授电 位学士职 务院长传 在院系宁波大学体育学院E-通信地址(邮编)浙江宁波市光华路818号宁波大学体育学院(315211)研究方向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与测量技术1-2教学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1、讲授的主要课程运动生物力学,专业基础课,3学时/周,5届,309人;运动生物力学进展,专业基础课,2学时/周,2届,15人;体育科研方法,专业基础课,2学时/周,3届,216人;体育经纪理论与实践,选修课,2学时/周,2届,153人。2、承担的实践性教学自主实验:鞋的系列生物力学实验研究,3届,5人;课程设计:运动生物力学课程、体育科研方法课程设计,3届,19人;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5届,12人;指导研究生,5届,9人。3、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运动生物力学优秀课程建设,校优秀课程建设,2003-2005年;鞋的生物力学研究,宁波市高校名师培养基金,2002-2005年;运动生物力学测试标准化研究,浙江省体育科学学会,2001年;青少年女性着高跟鞋步态的生物力学研究,宁波大学人才基金,2002-2004年;大学高水平运动队办学与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省社联,2003-2004年。4、作为第一署名人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运动生物力学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2年4期;运动生物力学教材建设进展,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年9期;肌肉收缩张力速度关系阐释,中国体育科技,2000年11期;通用教材运动生物力学20年回顾,体育科学,2001年1期;运动生物力学(主编)专升本统编教材,2001年6月,高等教育出版社; 运动生物力学(副主编)全国统编教材,2000年6月,高等教育出版社; 运动生物力学学习指导(主编)统编配套教材,2000年6月,高等教育出版社; 运动生物力学测量方法(参编),2001年5月,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5、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2001年获“我最喜爱的浙江大学老师”十佳奖;2002年获“宁波大学十佳教授”奖;2002年获“宁波大学王宽成优秀教师奖”;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宁波大学荣华学者一级奖”。1-3学术研究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1、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入世后我国体育经纪市场发展策略研究,国家社科基金,2002-2004年,主持;浙江省体育经纪管理体制与运作机制研究,省规划办,2001-2002年,主持;体育产业的产业特性与关联效应研究, 国家体育总局,2003-2004年,主持;运动技战术实时分析系统研究,利康科技有限公司,2005-2006年,主持;男子举重奥运攻关项目研究,国家体育总局,2000-2001年,主持。2、发表的学术论文体育科学数学化的历史必然性,体育科学,2002年4期,独立;提踵状态下足纵弓应力分布有限元分析,体育科学,2005年11期,2/4;运动生物力学进展及其面临的若干问题,中国体育科技,2001年6期,独立;足底压力测量技术在生物力学研究中的应用与进展,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2期,1/2;电刺激模拟肌肉力量训练的生物力学研究,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2年3期,独立。3、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技术,省教育厅科研成果二等奖,2003年;体育经纪人管理体制与运作机制研究,省教育厅科研成果二等奖,2004年; 浙江省体育用品制造业调查报告,省教育厅科研成果二等奖,2005年;获国家体育总局2001-2004年度“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先进工作者”。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程负责人:主持本门课程的主讲教师。2. 主讲教师情况2-1基本信息姓 名裘琴儿性别女出生年月1968.01最终学历研究生职 称副教授电 位硕士职 务副主任传 在院系宁波大学体育学院E-通信地址(邮编)宁波大学体育学院研究方向运动生物力学理论与方法研究2-2教学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1、近五年讲授的主要课程运动生物力学,专业基础课,3学时/周,5届,473人;体育测量与评价,专业基础课,2学时/周,3届,199人;体育统计学,专业基础课,2学时/周,5届,419人。2、承担的实践性教学运动生物力学实验,5届,473人;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5届,23人;2002级学生教育实习,1届,12人。3、教学研究论文跳远运动员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中国体育科技,2001年8期,1/2;影响跳远成绩的若干关联因素分析,浙江体育科学,2000年3期,独立。4、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2002年课堂教学优秀奖三等奖;2003、2004年课堂教学质量优秀者;2004年宁波大学体育学院第二轮优秀青年教师;2004年校级优秀班主任;2005年运动生物力学优秀课程。2-3学术研究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1、学术研究课题宁波市机关干部身体成份及其分布特征调研,宁波市体育局,2005.72007.5,第一;推进体教结合,培养高素质后备竞技人才研究,宁波市教育规划课题,2002年度,第二;青少年女性着不同鞋步态的生物力学研究,宁波大学人才基金,2002.12004.1,第二;少年儿童书包负荷状态下的步态研究,浙江省体育科学学会,2004.22005.2,第四。2、学术论文浙江省体育用品企业群落特点与演进趋势,体育文化导刊,2004年1期,1/2;浙江省体育用品品牌发展对策构想,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11期,1/3;浙江省体育用品业现状与外向型发展模式研究,宁波大学学报,2004年2 期,1/2;宁波市高素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与探讨,中国体育科技,2003年12期,3/6。3、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跳远运动员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省教育厅科研成果二等奖,2003年,第一;浙江省体育用品制造业调查报告,省教育厅科研成果二等奖,2005年,第三;推进“教体结合”,培养高素质竞技后备人才,宁波市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4年,第三。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2. 主讲教师情况2-1基本信息姓 名王立平性别男出生年月1977.11最终学历研究生职 称讲师电 位硕士职 务传 在院系宁波大学体育学院E-通信地址(邮编)宁波大学体育学院研究方向运动生物力学测量技术研究2-2教学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1、近五年讲授的主要课程运动生物力学,专业基础课,3学时/周,1届,85人;体育测量与评价,专业基础课,2学时/周,1届,30人;运动员选材学,专业基础课,2学时/周,1届,28人。2、承担的实践性教学运动生物力学实验,1届,85人;指导本科生毕业论文,2届,15人。2-3学术研究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1、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青少年女性着高跟鞋步态的生物力学研究,宁波大学人才基金,2002.1-2004.1,第三;运动生物力学优秀课程建设,校优秀课程,2003-2005年,第三。 2、发表的学术论文足底压力测量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应用研究,浙江体育科学,2004年第2期,1/2;女性穿9cm跟高高跟鞋平地行走时足底压力分布特征研究 2004.10 全国科学大会论文集,1/2;GAIT CHARACTERISTICS AND PRESSURE DISTRIBUTION FOR BAREFOOT AND VARIOUS HEEL HEIGHT SHORES DURING WALKING Proceedings of XXIII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iomechanics in Sports 2005.,1/2;Application and Advance of Foot Pressure Measurement 2005.8Proceedings of XXIII Internation Symposium on Biomechanics in Sports 2005,1/2;足底压力测量技术在生物力学研究中的应用与进展,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2期,2/2。 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2. 主讲教师情况2-1基本信息姓 名尹维刚性别男出生年月1956.01最终学历本科职 称副教授电 位学士职 务副院长传 在院系宁波大学医学院E-通信地址(邮编)宁波市江北区风华路818号(315211)研究方向临床应用解剖学2-2教学情况近五年来讲授的主要课程(含课程名称、课程类别、周学时;届数及学生总人数)(不超过五门);承担的实践性教学(含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学生总人数);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及时间)(不超过十项);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不超过五项)1、近五年讲授的主要课程系统解剖学,专业基础课,7学时/周,5届,600人;局部解剖学,专业基础课,4学时/周,5届,600人;解剖与解剖学方法,专业基础课,2学时/周,2届,16人。2、承担的实践性教学系统解剖学实验,600人;局部解剖学实验,600人;硕士生解剖与解剖学方法,16人。3、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研究论文人体解剖学网络教学系统的建设与实践,中国高等医学教育,1/3,2005,(3);人体解剖学(参编),2003年,浙江大学出版社;人体解剖学复习纲要和练习(参编),2003年,浙江大学出版社;人体解剖学彩色图谱(参编),2005年,辽宁科技出版社;局部解剖学彩色图谱(参编),2003年,辽宁科技出版社;人体解剖学图谱(参编),2003年,辽宁科技出版社。4、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人体解剖学课程群网络教学辅助系统的建设与实践,2005年获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一;创建cn . 医学解剖网研制CAI课件主动适应现代化教学改革,2003年获宁波市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一;创建中国(宁波) 医学解剖网、研制CAI课件主动适应现代化教学改革,2002年获宁波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一;人体解剖学 神经系统 CAI课件,2004年获浙江省教育厅优秀教学软件三等奖,第一。2-3学术研究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含课题名称、来源、年限、本人所起作用)(不超过五项);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含题目、刊物名称、署名次序次序与时间)(不超过五项);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1、学术研究课题髋臼及耻骨上肢骨折内固定的应用解剖学研究,浙江省教育厅,2002-2005,第一;足背前外侧岛状皮瓣转位修复.踝和小腿下13皮肤缺损,宁波市科技局,2003-2005,第二。2、发表的学术论文兔耳纯静脉皮瓣血流量和血管网面密度观测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5,2005,23(3):281-283臂内侧入路臂丛阻滞麻醉的解剖学基础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5,2005,23(1):41-43兔耳纯静脉皮瓣成活机理的实验研究J.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5,2005,23(2):180-182An insertion-deletion mutation in keratin 9 in three Chinese families with epidermolytic palmoplantar keratoderma DOI:10.1111/j.1365-2133.2005.06477.X X-N. ZHAHG, X-H. HE, Z. LAI, W-G. YIN,3、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奖励2002年肱二头肌短头腱喙肱肌腱喙肩韧带联合转位修复肩锁关节脱位的应用解剖获包头市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2005年被评为“宁波市教育局优秀共产党员”2005年被评为“宁波市高校系统优秀教职工”课程类别: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3. 教学队伍情况 3-1人员构成(含外 聘教师)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学科专业在教学中承担的工作李建设男1957.02教授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组长裘琴儿女1968.01副教授运动人体科学主讲理论与实验王立平男1977.11讲师运动人体科学主讲理论与实验尹维刚男1956.01副教授运动人体科学主讲机能解剖学毕 业女1970.06讲师运动人体科学主讲机能测量评价艾康伟男1957.02研究员运动人体科学视频材料制作顾慧亚女1979.03实验师运动人体科学辅助实践教学阮美飞女1977.06助理实验师运动人体科学辅助实验教学3-2教学队伍整体结构教学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学缘结构、师资配置情况(含辅导教师或实验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学历结构:课程组专任教师的学历结构较高,40岁以下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其中博士1人,硕士5人。职称结构:课程组专任教师的职称结构比较合理,其中教授级2人,副教授2人,讲师、实验师3人, 助理实验师1人。年龄结构:课程组专任教师的平均年龄38.4岁,其中30岁以下3人,31-40岁2人,41-50岁3人。学缘结构:课程组成员分别就读于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北京大学。师资配置:课程组的师资配置比较合理,课程组长为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生物力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青年教师均为学校和学院学科梯队的培养对象,课程组具有很强的团队精神和教学研究能力,并具有很好的成长性。3-3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近五年来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成果及其解决的问题(不超过十项)2001年启动本科教材改革与优化,受教育部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委托主持编写了本课程全国统编专升本教材,为专科教学提供了合适教材;2002年启动“运动生物力学”宁波大学优秀课程建设,2004年验收鉴定为优秀等级,自编的特色教材解决了学科发展与教材滞后的矛盾;2002年启动本课程习题库和试题库建设,2004年完成电子版习题库和试题库,其试题库管理系统可根据要求自动生成试卷,实现教考分离; 2002年启动本课程全程多媒体课件制作,丰富的电子教学图片和视频材料将复杂的人体运动力学问题变得生动、直观、易接受,使学生十分喜欢本课程;2002年启动本课程实验室建设,2004年启动省财政厅专项实验室建设,已建成国内高校一流水平的运动生物力学实验室,显著提高实验教学效果;2003年启动本课程的研究生教材建设,2004年完成研究生教育特色教材运动生物力学研究进展,为体育专业研究生教学提供了合适教材;2003年成立运动技术与机能测量诊断室,为学校获得2005年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团体冠军等竞技运动突出成绩提供了实验科学支持;2004年牵头组织省内高校体育院(系)实验室资源共享体制改革,本课程实验室成为第一个共享基地,每年接受兄弟院校研究生实验教学20余人;2005年与国内名牌运动鞋制造企业“海尔斯”合作,成为其研发机构,为本课程应用与创新教-学-研提供了实践基地,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2005年课程组完成的人体解剖学课程群网络教学辅助系统的建设与实践,获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3-4师资培养近五年培养青年教师的措施与成效建立课程负责人指导下的教学小组,每轮教学均安排以老带新的2人教学小组,实行集体备课,分段教学和教考分离,本课程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已得到公认;建立纳入目标管理的青年教师培养计划,近3年来,培养的青年教师中1人晋升副教授,1人考取博士研究生,2人成为学校(院)青年骨干教师;建立国内外知名同行专家讲学制度,每年邀请2-3位运动生物力学专家就特定专题进行教学科研学术交流,青年教师的专题研究能力提高较快;建立教师参加重要专业学术会议基金,近5年本课程教师参加国内、外重要生物力学学术会议13人次,青年教师的国际学术交流水平快速提升;建立青年教师教学研究专项基金,近5年支持青年教师主持生物力学教学研究、实验研究和多媒体课件制作项目6项,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比较扎实。学缘结构:即学缘构成,这里指本教学队伍中,从不同学校或科研单位取得相同(或相近)学历(或学位)的人的比例。4课程描述4-1 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宁波大学是一所在改革开放中崛起的新兴地方综合性大学,由国家教育部、浙江省和宁波市共建共管。宁波大学1986年由世界船王包玉刚先生率先捐资创立,邓小平同志亲自提写校名,1996年,原宁波大学、宁波师范学院和浙江水产学院宁波分院三校合并,组建新的宁波大学。宁波大学1992年列为全国高校第一批录取院校,1995年首批通过原国家教委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00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为省重点建设大学,2003年接受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并获得优秀等级,2005年硕士学位点突破50个,科研经费突破亿元。宁波大学体育学院体育专业的前身是创建于1984年的原宁波师范学院体育系,经过20余年的发展,现有两个硕士学位点、三个本科专业、一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体育教育训练学是学校优势特色学科,教学训练成果丰硕,2005年获得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总冠军,2005年获得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甲B组团体冠军,田径、足球、健美操处浙江省高校最高水平。课程发展沿革体育专业开设运动生物力学课程已有20余年的历史,现拥有一支年龄、职称、学历、知识背景和学缘结构比较合理的师资队伍,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资源。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51993年,体育教育专业为2年制专科,本课程为指定选修课36学时,先后采用人民体育出版社1982版运动生物力学和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版运动生物力学通用教材,全部讲授理论课。第二阶段为19942001年,体育教育专业为4年制本科,本课程为必修课51学时,先后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版和2000版运动生物力学通用教材,基本讲授理论课,辅助2-3个基础实验或演示实验。第三阶段为2002现在,本课程为必修课51学时3个学分,其中17学时为自主实践学时,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版运动生物力学通用教材和运动生物力学学习指导配套教材,采用多媒体辅助教育技术,完成大纲规定的全部教学实验,并指导学生自主实践。教学研究进展2002年运动生物力学课程列为宁波大学优秀课程建设,在教学思想和理念、教学内容和结构、教学方法和手段、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和自主学习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2005 年通过宁波大学优秀课程验收,获得了优秀课程称号,并列入学校精品课程建设。课程组编写和制作完成的电子版运动生物力学习题库、试题库以及相应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得到了省内、外20余所高校的采纳,其根据题量、题型、难度和进度要求自动生成试卷和标准答案的功能,可方便地实现教考分离。课程组制作完成的大量高清晰、高质量、原创性的运动生物力学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及大量生动、直观、精美的教学图片和视频材料,非但得到体育专业学生的喜爱,而且为体育专业其他课程的教师提供了教学素材。课程组精心编撰的具有宁波大学特色的教材讲义、教学大纲、实验教材和电子教案,深得国内同行学者的好评。2005年,课程组基于人体运动骨骼、肌肉、关节机能解剖结构完成的人体解剖学课程群网络教学辅助系统的建设与实践,获得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课程负责人参与高等师范院校国家统编教材和配套教材的编写工作,担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版运动生物力学通用教材副主编、2000版运动生物力学学习指导配套教材主编和2001版运动生物力学(专升本)通用教材主编。在优秀课程建设中,对本课程的教材体系、教材教法、实验教学、考试方法和研究生教材进行了认真而务实的探索,及时吸收了该学科的最新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使本课程的教材和教法始终保持先进性。 实验教学绩效本课程的应用性特征对常规实验教学、创新实践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提出了较高的要求,2002年学校加大并加快了本课程教学实验室和应用实验室的建设,学校投入经费240万元,学院配套28万元,重点用于教学实验仪器和研究实验仪器的配置,并提供了800 M2的专用实验场所。本课程实验室建设达国内高校同学科一流水平,能满足本课程全部实验教学任务,并为运动技术与机能测量诊断、学生体适能测量评价和运动装备研发提供了方法与手段支撑。本课程的教学实验室和应用实验室实行开放管理体制,除完成本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实验外,还承担着学生自主设计的研究型实验和服务企业的产-学-研任务,已与国内品牌企业“海尔斯”签约紧密合作,本课程应用实验室已成为国内比较有影响的运动鞋之生物力学核心技术研发中心,从而为本课程的研究型创新实践提供了重要基地。4-2 理论课和理论(含实践)课教学内容4-2-1 结合本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生源情况,说明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根据宁波大学努力办成国内一流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办学定位、“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第一批次全国招生的生源状况,我们将本课程定为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专业的必修课程,计3学分51学时。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运动生物力学的基本理论,了解运动生物力学的基本研究方法,熟悉运动生物力学的基本测量手段。通过本课程的实验与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力学理论分析研究人体运动力学规律、运用生物力学方法测量评价人体运动力学功能的基本能力,使学生掌握对人体运动技术动作的结构与功能进行力学诊断与分析的常规测量方法和基本分析技术。4-2-2 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知识模块顺序是:“人体机能解剖结构与功能”知识模块,对应4学时;“人体生物材料结构与功能”知识模块,对应6学时; “人体运动力学结构与功能”知识模块,对应12学时; “体育运动中的流体力学基础”知识模块,对应6学时; “人体基本体育动作的力学原理”知识模块,对应4学时; “生物力学研究方法与测量技术”知识模块,对应4学时。4-2-3 课程的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课程重点及解决办法1、理论课程重点:肌肉力学、人体运动学和人体动力学。解决办法:注重生物力学理论紧密联系体育运动实际的教学内容,采用结构力学模型结合仿真模拟技术解释人体运动的生物力学原理,强化从体育动作的力学结构分析人体运动的力学功能的逻辑方法。2、实践课程重点:运动学参数测量、动力学参数测量和机能解剖学测量。解决办法:注重在实验室条件下和运动竞赛情景下,在任课教师和专职实验员指导下进行人体运动技术动作的运动学、动力学和机能解剖学测量、分析和评价,掌握常规的运动生物力学测量方法。课程难点及解决办法1、理论课程难点:人体材料力学、人体转动力学和运动流体力学。解决办法:人体材料力学的教学注重人体生命学特征和机能解剖结构特征,人体转动力学的教学突出人体整体和节段的多刚体铰链模型,运动流体力学重点学习流体动(阻)力成因,并运用伯努利方程解释流体力学问题。2、实践课程难点:研究方法选择、实践方案设计和测量分析评价。解决办法:在系统学习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和测量手段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如何选择和运用常规的生物力学方法和手段,测量、分析、研究和评价人体运动动作结构与运动技术的力学机理和力学功能。4-2-4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不填)本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也是体育学科课程体系中科技含量最高的学科之一,教学效果的最终体现是学生是否了解、熟悉和掌握将本课程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实践,以解决具体问题。因此,实践教学是贯彻本课程教学计划、达成优化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本课程实践教学设计思想首先是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然后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目的是发展学生的创新研究能力。本课程的实践教学,其设计思想体现在通过“教师导学”和“学生自主”等实践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会学”和“会用”本学科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应用于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产-学-研实践,以解决具体问题。实现实践教学思想的措施实践教学不同于实验教学,其特点体现在没有规定内容和统一范式,要求师生掌握扎实的研究功力,并具有很好的创新意识。为了实现本课程的实践教学设计思想,课程组主要抓好五项基本建设。优秀指导教师队伍:课程组师资队伍的知识背景和学缘结构具有良好的互补性,并十分注重应用性实践研究,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方向稳定的研究成果,掌握教师导学和学生自主实践的指导能力。精良实践技术设备:本课程应用实验室建设达国内高校同学科一流水平,精良的测量仪器设备,为运动技术与机能诊断测量、学生体适能测量评价和运动装备研发等研究型创新实践教学提供了方法与手段支撑。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本课程的应用实验室实行开放管理体制,为学生开展研究型自主实践提供了基地。与“海尔斯”鞋业合作的研发机构,为开展围绕运动鞋之生物力学核心技术的研究型创新实践提供了重要基地。实践教学组织形式:“教师导学”和“学生自主”的实践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集成创新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并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进而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长效机制:建立实践教学长效机制,并提供制度保障,专门成立的运动技术与机能测量诊断室,为学生长期跟踪研究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员)的运动训练科学化和运动技术优化,提供了长期实践的机会和平台。4-3 教学条件(含教材使用与建设;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环境)1、 教材使用与教材建设 本课程所使用的基本教材为2000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统编教材运动生物力学,该教材经教育部体育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由运动生物力学教材编写组集体编写,本课程组负责人李建设教授担任副主编。配套教材为同时出版的运动生物力学学习指导,该教材主编由本课程组负责人李建设教授担任。在教材建设上,我们首先是将选用教材与国内、外同期同类有代表性的教材进行了参考比较,主要参考教材有:美国詹姆斯海运动技术生物力学、日本浅见俊雄身体运动学、德国霍赫穆特竞技运动生物力学、前苏联顿斯柯依生物力学、人民体育出版社全国体育学院统编教材运动生物力学等。然后是吸收这些参考教材的特色精华,并选择与所选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最后是课程组教师集体编写具有我们自身特色的讲义教材运动生物力学。在教材建设上,我们首先保证教材内容和体系的科学性,并十分注重教材的系统性、应用性和先进性。为了保证教材的系统性,我们按照本课程内容的逻辑关系和难易程度,设计了比较成熟的教材章节结构,其教材结构不轻易调整。为了提高教材的应用性,我们精心收集和设计理论结合实际的应用性成果,并根据不同专项学生的需要,选择与之运动项目一致的应用研究素材。为了保持教材的先进性,我们始终跟踪学科发展前沿,尤其是研究方法与测量技术的进步,以专题介绍、链接讨论和自主学习等方式及时补充或更新相应的教材内容。 2、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本课程在体育专业课程体系中,学习的难度相对较大,要求学生具备较好的数学力学基础,为了帮助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本课程及其相关基础课程和延伸课程,课程组精心制作了大量生动、直观、易理解、易记忆的人体运动电子图片和视频材料,以及比较丰富的文字和电子扩充性资料,尤其是课程组多年开发制作的、具有原创性的运动技术生物力学影像解析资料,对于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复习具有重要的帮助,学生普遍认为扩充资料有效地转变了学生的传统学习模式,提供了更多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本课程网站提供的十分专业的有关人体运动技术的电子图片和视频材料,具有较好的师生交流和互动功能,学生可以很方便地随时进入课程网站浏览学习和下载资料。同时,这些资料的扩充性非常及时,可通过后台管理随时添加和发展。多年来,这些电子材料不仅成为体育专业学生平时学习十分喜爱的专业资料,而且为学生大四时的教育实习和业余训练提供了重要素材。此外,这些电子材料还为其它体育专业课程教师,尤其是技术类课程教师提供了十分有效的扩充性资料。为了做好本课程自主学分的学习安排,课程组除了在本课程网站提供比较丰富、实用的电子资料外,还提供了与统编教材配套的、由本课程负责人主编的运动生物力学学习指导,以及比较丰富的运动生物力学应用技术和专题研究的文字材料。3、 配套实验教材的教学效果按照本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课程组编写了比较完整的实验教材、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设计报告,并根据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更新逐年修订,不断完善。本课程所提供和开设的实验数量大大超出统编教材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从而保证可以根据不同教学对象,选择相适应的教学实验,真正做到应才施教。本课程的实验内容除了教学大纲规定要求的实验室教学实验和真实运动情景下的实证实验外,还专门安排了学生的自主实验的时间和空间。为了切实为学生的自主实验提供技术帮助和支持,我们实行了开放的实验室管理,并配备了两名具有硕士学历的专职实验员。学生的自主实验通常带有明确的针对性、应用性或研究性,课程组要求学生在自主实验前,提交规范的实验设计报告,并经课程组教师论证批准后,在专职实验教师指导下实施。学生完成自主实验后,要求递交规范的实验报告。自主实验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并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本课程所实施的实验教材和实验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学生和同行学者的充分肯定,运动生物力学实验室已成为体育学院学生最喜爱的实验室,并每年接待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高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研究生的教学实验和研究实验数十人次。4、 实践性教学环境本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境优越,为本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提供了全面的支撑和支持。运动生物力学实验室的硬件设施能支持本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全部教学实验,并具有实施“运动技术生物力学诊断分析与模拟仿真”、“足-步态-鞋生物力学应用与创新”等高端研究的先进设备支撑。在实践性教学与科学研究的环境支撑上,课程组长期与浙江省体育局体工大队、宁波市体育局体工队合作,定期为优秀运动队(员)提供运动技术与机能诊断和运动训练科学化的技术支持,从而为本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提供了平台。宁波大学高水平运动队(员)则是本课程进行实践性教学的长期跟踪对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实践性教学与研究环境支撑上,我们与国内著名体育用品企业“安踏”和“海尔斯”合作,本课程组的师资和研究型实验室一并成为这些企业的研发机构,从而为本课程的实践教学和“产-学-研”提供了资源支持,并为学生开展自主实验和应用研究提供了基地。 本课程的教学实验室和应用实验室面积达800 M2,所拥有的实验设备居国内高校同学科领先水平,主要的大型先进实验设备有:Kistler 三维测力系统、SIMI三维影像系统、Novel 鞋垫式足底压力测量系统、Mega八通道肌电测量系统、Cosmed心肺功能系统、Inbody体成份测试系统等,为师生的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科学研究提供了设备保障。5、 网络教学环境本课程实施网络教学具有十分稳定和可靠的网络条件保障。以宁波大学网站()为依托,以网络教学课程建设为平台,充分利用遍布学校所有教室、实验室、办公室和学生宿舍等场所的校园网络接口,可十分方便地满足和保证本课程实施网络教学。本课程网站将运动生物力学的教学、实验和实践资源进行了有效的整合,以网站形式联入局域网及Internet网,师生上网浏览学习十分方便和快捷,所建立的网络课程平台具有良好的互动性,可满足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流互动。4-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举例说明本课程教学过程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的使用目的、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相应的上课学生规模;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教学方法、作业、考试等教改举措)1、 教学方法的使用目的与实施过程和效果课程组成员每轮教学前均组建以老带新的2-3人教学小组,并采用分段教学的方式,实施每轮的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任务。课程组长根据该轮教学对象的专业、专项和特点,召集课程组成员共同研讨教学方案和教材教法,并对教学重点、难点以及该轮课程的调整内容进行专门研讨,教学研究风气十分融洽。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学习愿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广泛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采用精讲、讲透的教学方式,集中讲解重点、难点教学内容,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教师讲课时十分注重教学互动,对学生特别关注的内容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表意见,努力提高学生在讨论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间和课后积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和分析问题,并对所提的共性问题结合实验室实验或运动现场实践,辅之以快速反馈测量系统,由师生共同完成实验操作、运动解析、数据讨论和结论演讲。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和敢于“提出问题”的习惯,并通过“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由“学会”逐渐进步到“会学”。为了培养学生认真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思维方式和谨慎的创新意识,本课程十分注重实验教学的环节和过程控制,由于本课程的实验对象多为运动中的人体,因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实景模拟教学和比赛现场教学的实验方式,采用68个学生为一个实验小组的组织结构,采用让学生既当主试、又当被试的教学形式,着力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设计能力、操作能力和分析能力,这种感受式的实验教学,通过被试学生的主观感受和主试学生的客观分析,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实验过程和实验效果的印象。案例实验教学也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方式,通常由任课教师选择优秀运动员运动技术的现场测量计划,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完成测量方案的设计和测量过程的实施,并负责对测量结果的分析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2、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本课程应用信息技术手段起步较早,在电化教育技术开始应用于课堂教学时,课程组就开始比较频繁地使用幻灯机、投影仪、电视录像等教育技术,并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电化教育资料。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本课程又较早开始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多媒体教育技术,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现代化改革方面进行了较为广泛的尝试,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和创新。课程组较早就开始组织力量编撰本课程电子版教材、教案、习题库、试题库和多媒体课件,经过多轮教学实践的不断改进与发展,并与国内兄弟院校本课程同行学者的广泛交流与合作,已经取得比较显著的教学改革成效。课程组编撰制作的网络课程得到了国内同行的认可,精心制作的大量原创性的高清晰电子图片和视频材料得到了国内同行的好评,并受到所有学生的欢迎,在多轮教学中的应用均得到一致好评,本课程在近三年的教学评估中均为优秀。课程组负责人在为浙江省体育局教练员培训班和运动训练科学化培训班的数十次讲学,均得到学员的很高评价,教学中所提供的优秀运动员运动技术影像解析电子图片和视频材料更是得到教练员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是可用于直接指导运动训练实践的活教材。课程负责人被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聘为高级教练员运动训练科学化讲习班运动生物力学主讲教师。3、教学方法、作业、考试等教改举措根据本课程的学科性质、相关课程的时间顺序、教学对象的数理基础及学生所学专业的异同,本课程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传统课堂教学传统的意味着就是永恒的,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有利于师生面对面的思想和情感交流,有利于应才施教和教学过程控制,但要求教师具有很强的语言能力、板书能力、组织能力和控制能力,并要求教师掌握扎实的理论功底、详实的教学素材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多媒体课件教学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也是本课程实施网络教学的主流方法,多年来课程组已经制作了完整的电子教案,可以全程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我们的网络课程建设在国内同类课程中具有先进性,已经被浙江省12所高校体育院(系)全部或部分共享。运动情景教学重要的辅助教学方法,本课程对于诊断和指导运动技术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多年来课程组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将部分教学内容由教室课堂讲授改为运动现场讲解,辅之以快速反馈测量系统,使学生十分直观、生动和自然地学以致用。传统实验教学基本的实验教学方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