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茶毛虫病毒的病理特征和病毒Bt制剂的作用特性研究植物保护硕士论文_第1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茶毛虫病毒的病理特征和病毒Bt制剂的作用特性研究植物保护硕士论文_第2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茶毛虫病毒的病理特征和病毒Bt制剂的作用特性研究植物保护硕士论文_第3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茶毛虫病毒的病理特征和病毒Bt制剂的作用特性研究植物保护硕士论文_第4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茶毛虫病毒的病理特征和病毒Bt制剂的作用特性研究植物保护硕士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密级: 论文编号: 中国农业科学院 硕士 学位论文 茶毛虫病毒的病理特征 和 病毒 剂的 作用特性研究 on on I 摘 要 茶毛虫 是 我国茶区的一种重要害虫,发生时常造成严重经济损失,而在茶园中喷施化学农药进行防治易造成农药残留 、害虫抗性等 问题。 茶毛虫病毒 ( 是 茶毛虫高效专一性病原物, 能在田间诱发茶毛虫病毒病的流行,是控制茶毛虫的有效手段。 苏云金杆菌( 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广谱性杀虫剂,对多种 害虫具有 防治效果 。 茶毛虫病毒 是 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与苏云金杆菌混配而成的生物农药,具有无毒、无残留、不污染环境等优点 。 本 研究 运用 包埋、超薄切片和 电子显微镜 技术 研究 了 用生物测定方法研究了 协同毒力、 田间 药效 和 作用特性 。结果表明: 1. 多角体为 不规则的三角四面体 ,大小为 均 病毒 与多粒包埋 型 病毒 并存 , 多粒包埋病毒束每束 含 两个病毒粒子 。 病毒粒子 和 核衣壳 的外形 呈杆状 ,两边平行,两端钝圆 。多粒包埋型病毒粒子大小平均为 粒包埋型病毒粒子 大小 平均 为 2. 毛虫中肠细胞 ,多角体陆续形成到形成大量成熟的多角体大约需要 13天。整个侵染过程 先是 细 胞核膨大 , 核内染色质凝集 , 细胞核内出现 病毒形成基质 , 继而核衣壳在 病毒形成基质 中大量 形成,多角体蛋白在核衣壳周围聚集并逐渐发育成熟,随感染时间的增长,出现大量的成熟多角体并充满整个细胞。 病毒的病理特征与病症特征相吻合 。 3. 数 在不同时间和不同温度下 是动态的, 要表现为相加作用, 在 16 、 19 、 28 温度条件下 感染前期 有一定增效作用。 4. 有速效 作用 和 拒食 作用 。 虫的 致死 30时间( 虫 药后 19天的 拒食率(以病毒水剂作为对照)达到 5. 龄幼虫的 0为 9769 1065倍( 103 l), 000倍 液 对茶毛虫幼虫的 田间防效 第 18天为 。 6. 用 。 后 7天的死亡率分别为 关键词 茶毛虫病毒 苏云金杆菌 形态学 病理特征 作用特性 协同毒力 a in on as a is an by in , a of in a is a of is of as to on to as 1. is a of an in of in of of of 2. of At in in in of 3. is of 6 ,19 8 4. as 8 , 0 of on 9th 5. 769 1065 ( 103 l) . 000 ) on 8th 6. a of 5.8 5.6 of to 录 第一章 绪论 . 1 究的目的和意义 . 1 内外研究现状 . 2 毛虫的发生及防治现状 . 2 毛虫病毒的研究现状 . 2 t 的研究现状和应用情况 . 7 合生物农药的研究现状 . 7 究内容 . 9 术路线图 . 10 第二章 形态特征及侵染中肠细胞的病理特征 . 11 料与方法 . 11 验材料 . 11 器设备 . 13 验方法 . 13 果与分析 . 15 形态特点 . 15 染茶毛虫幼虫中肠细胞的超 微结构和病理特征 . 16 第三章 剂的作用特性研究 . 18 料与方法 . 18 验材料 . 18 验方法 . 19 果与分析 . 22 毒力测定 . 22 协同毒力 . 22 拒食作用 . 23 速效作用 . 24 田间药效试验 . 25 兼治作用 . 26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27 小结 . 27 毒的形态特征和病理特征 . 27 剂的作用特性 . 27 讨论 . 28 毛虫病毒的株系之分 . 28 毛虫病毒病的病理特征与病程的关系 . 29 间的相互关系 . 29 毛虫病毒制剂在茶园内的科学应用技术 . 30 虫病毒的附加效应 . 30 问题与展望 . 31 毛虫病毒的基因工程重组 . 31 毛虫病毒的工厂化生产技术 . 32 毒在环境中的监测及检验方法研究 . 32 考文献 . 33 图版 . 36 致 谢 . 46 作 者 简 历 . 47 中国农业科学院 硕士 学位论文 英文缩略表 0 英文缩略表 1 英文缩写 英文全称 中文名称 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 苏云金杆菌 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 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 0% 0% 致死时间 30%致死时间 角体 s 肯氏新复极差检 验法 中国农业科学院 硕士 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章 绪论 究的目的和意义 茶叶是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我国既是茶叶的故乡,也是世界上主要 的 产茶国之一。 2005 年我国茶园面积约 130 万公顷, 年产茶叶约 90 万吨, 约占世界茶叶总产量的 25 ( 2006) 。 从 19 世纪以来茶叶一直是我国出口创汇的重要物资, 据我国海关统计 , 2005 年 我国茶叶 出口数量 吨, 出口金额达 美元 ,同比分别增长 2005 年我国茶叶出口量再创历史新高,稳居世界第三 ( 蔡军 , 2006) 。 茶树是一种多年生的 常绿 作物,主要生长在亚热带、热带和暖温带,气候条件温暖宜于病虫杂草蔓延、繁衍和孳生。我国已记载的茶树害虫种类有 500 多种,病害 100 多 种,其中造成危害的,每年约给茶叶生产带来 10 30的产量损失,在局部地区和局部年份损失则更大 ( 陈宗懋, 2002) 。建国以来,茶树植保工作陆续展开, 六七十年代 利用化学防治在茶叶生产中取得了良好的保产效果 。 随着生活水平的 逐步 提高,人们对环境、健康提 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茶树病虫害防治中要求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这对茶叶植保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2006 年欧盟和日本 均 出台 了更为严格的茶叶卫生质量标准, 增 加 了 检测农药种类,提高 了茶叶准入门槛 ,对我国茶叶进入国际市场设置了非关税的“绿色壁垒”,成为我国茶叶出口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同时, 无公害茶、绿色茶和有机茶 的认证、生产和消费在 全国 范围内正在蓬勃的发展 ,进一步 引发了对 生物农药的需求。 茶毛虫是 常在我国各个茶区爆发成灾 的主要害虫,常 造成严重的 经济损失 ,进行茶毛虫生物防治方法的研究具有实用性意义。 本 研 究 着 眼 于 使 用 生物农药 茶毛虫病毒 剂来 解决茶园内茶毛虫及其它害虫的为害问题, 通过研究茶毛虫病毒的形态学特征、病理学特征,以及茶毛虫病毒 剂 的作用特性达到以下的目的和意义。 ( 1) 研究明确茶毛虫病毒的形态学特征 ,为进一步研究茶毛虫病毒的株系筛选和分子生物学打下基础。 ( 2) 研究明确茶毛虫病毒的病理特征 和 侵染机理 ,为病毒 的 大量繁殖提供理论依据 ,为进一步研究 病毒和宿主的作用关系 打下理论基础。 ( 3) 研究明确茶毛虫病毒 剂 的作用特性,为进一步开展 茶毛虫病毒 剂中国农业科学院 硕士 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2 的应用技术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内外 研究 现 状 茶毛虫 的发生及 防治现状 茶毛虫( 名茶毒 蛾 、摆头虫等,属鳞翅目毒蛾科,是我国茶区的一种重要害虫。幼虫咬食茶树叶片,使叶片残缺不全,严重时连芽叶、树皮、花和幼果咬食殆尽,仅留秃枝,严重影响了茶叶的产量和品质,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还可加害油茶、山茶 、柑桔等经济作物 。同时 茶毛虫体表 布 满 毒毛 , 人体皮肤触及会红肿痛痒,严重妨碍采茶和茶园管理 。在浙江、江苏、安徽等省茶毛虫一年发生 2 代(浙江温州一年 3 代),以卵块在老叶背面越冬,越冬卵在 翌年 4 月上、中旬开始孵化。幼虫 6 7 龄,具群集性 。幼龄幼虫 聚集在叶片背面取食 下 表皮和叶肉 , 留上表皮成黄绿色 半透明薄膜状 ,成长后许多幼虫整齐排列 在 叶背,自叶尖或叶缘咬食叶片。 近年来茶毛虫常在我国各个茶区爆发成灾, 1995 年在福建福鼎 ( 马静等, 1996) 、 1997 年在安徽 ( 邓余良等, 1997)以及 2002 年在重庆 ( 沈云树, 2003) 茶毛虫大面积为害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千万元。 目前茶毛虫 的 防治主要有农业防治、化学防治、 物理防治和 生物防治等 方法 ,农业防治 主要是利用 茶园 栽培管理措施来控制茶毛虫的为害 ;化学防治可使 用菊酯类农药; 物理防治可以使用灯光诱杀等手段; 生物防治 除了保护天敌等手段外主要是在茶园内使用病毒制剂、 剂及植物 源 或矿物源农药 。 但是现有的防治手段也还存在着 一些 问题,并不能很好的满足当前茶叶生产的需要。化学农药存在污染环境、易造成农药残留及潜在威胁消费者健康等问题 ;而纯 剂的田间使用 效果 差, 持效期短;纯 剂又存在 杀虫谱狭窄、见效慢等缺点, 且由于 在生物农药剂型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国内适合有机茶园和出口茶园使用的商品化制剂比较少, 因此 需加强生物农药的研究,尽快满足生产需要。 茶 毛虫病毒的研究现状 利用昆虫病毒防治害虫是生物防治的 重要 手段之一 。 昆虫病毒在 农业实践 中的应用已有 100 多年的历史( 1986),经过研究者不懈的努力, 今天 许多昆虫病毒如核型多角体病毒 (昆虫痘病毒 (颗粒体病毒 (已 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 ( 吕鸿声, 1982) 。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已从 1100 多种昆虫中中国农业科学院 硕士 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3 发现了 1690 多株昆虫病毒,其宿主涉及昆虫 11 目 43 科,目前全世界注册的杆状病毒杀虫剂已有 20 种,在森林、蔬菜和仓储害虫的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刘永平等, 2006) ,我国已从 7 目 35 科 127 属的 196 个虫种中分离到 247 株昆虫病毒( 陈涛, 1995) 。利用茶树病毒防治茶树害虫从 50 年代起开始发展, 70 年以后在我国发展迅速。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从 40 多种茶树害虫上分离得 81 种昆虫病毒。其中核型多角体病毒 45 种,颗粒体病毒 24 种,质型多角体病毒 9 种,非包涵体病毒 3 种 ( 洪北边, 1998) 。 茶 毛 虫 核 型 多 角 体 病 毒 (简称 按 国际 病毒分类委员会 ( 2005年 7月发表的最新的病毒分类第八次 报告 ( M et 005) , 应属于杆状病毒科( 状病毒属( 1957 年湖南省茶叶研究所在观察茶毛虫生活史及田间消长调查中,首次发现幼虫染病,虫体内部液化,倒挂于茶树枝叶上死亡,当时称为软化病,后经分离和形态观察,证实病原为核型多角体病毒。 1957 年日本 分离到两株核型多角体病毒,随后在其它国家和地区也有相关报道 ( 1960) 。 1974 年在上海昆虫研究所的协助和指导下,贵州中八农场对得病致死茶毛虫尸体浸出液进行分析和提纯,得到核型多角体病毒 ( 贵州中八农场, 1974) 。福建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植保室采取涂片法检查毒尸的尸液,观察到多角体,初步认定使茶毛虫发病死亡的病毒是一种多角体病毒 ( 福建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植保室, 1979) ,这是国内最早的明确鉴定茶毛 虫核多角体病毒的报道,其它各省茶园也 陆续 报道了 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病的发生。 以前的研究者对 全性、增殖、推广应用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简述如下。 毒病 患病 症状:烦燥不安,食欲减退,行动迟钝,对外界刺激反应缓慢,呈明显的肿涨。感病后期以腹足或尾足紧附叶背或枝干,头部下垂,倒吊死亡,呈明显的袋状。幼虫死亡后,体内组织液化,充满白色脓液, 表 皮易碎,一触即破,无臭味。 角体在扫描电镜下大多为不规则的多面体,有似三角形,四角形,多角形等形状,表面光滑,少数有些皱折,多角体大小不一,直径为 多数为 贵州中八农场 , 1974; 周显头 , 1980; 杨 济华 等, 1984; 邹彤 等, 1992) 。电镜下茶毛虫病毒粒子为杆状,大小约为 120 340角体有两种包埋型:单个粒子包埋型和成束 粒子包埋型,后者大都为两个粒子成一束,也有一束含 3 个中国农业科学院 硕士 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4 或 4 个粒子的 。 用碱溶液溶解多角体所释放出来的粒子与核多角体切片中的病毒粒子相比,其长短大小,稍有差异,其两个包埋型的粒子,也有差异。经碱 溶 液溶解释放出的病毒粒子:在单粒包埋型中,其病毒粒子平均为 多粒包埋型中,病毒粒子约为 297.6 角体切面中的病毒 粒子:单粒包埋型和多粒包埋型病毒内核部分大小分别为 276 在单粒包埋型观察到一种多角体蛋白质晶格,两晶格间间距为 23 ,而两晶格的中心距则为 ( 杨济华 等, 1984;李琮池 等, 1983) 。 邹彤报道了茶毛虫病毒侵染后宿主细胞学的病变。在电镜下观察病毒侵染72 120 小时后,宿主中肠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核糖体、板层小体、溶酶体等均有明显的病变。侵染病毒 48 72 小时后,细胞核明显膨大,核膜有些部分皱折,无定形高电子密度的病毒发生 基质,其后,病毒发生基质呈网状结构,中间有核衣壳出现,少数核衣壳正在获得套膜装配成病毒粒子。侵染病毒 72 120小时后,线粒体的数目增多并拉长。有的线粒体肿胀,脊伸长,后来有些线粒体的脊断裂成模糊不清乃至空泡化。有的线粒体开始出现破裂,其中大量核糖体外溢。侵染 120 小时后,少量线粒体出现同心园型的脊,膜已破裂,无形态学上的完整性,也有些残破的线粒体被溶酶体自溶而成为髓样小体,在同一张切片上,不同构型线粒体的病变程度也 有差异。 侵染病毒 72 120 小时后,胞质内粗面内质网增生,可见到粗面内质网的腔和小池等。部分 肿胀的内质网膜上核糖体的排列稀疏,有的核糖体大量脱落出现内质网空泡化 ,有时内质网特化成板层小体,成为一个中空的 同心多层膜结构。 随着病程的进展与细胞器的病理变化,细胞内的核糖体颗粒增多,并且有部分的核糖体似以多聚体的形式存在。大约侵染 72 小时后,核糖体多以游离的形式存在于细胞质内。还有大量核糖体向胞核转移靠近,可能通过核孔进入核内参加病毒的复制。病毒侵染后,细胞内的溶酶体数目增加。特别是感染晚期,细胞器开始出现破损时,溶酶体进行自体吞噬作用,有时成为单层膜所包围的吞噬膜状结构的吞噬小泡 ( 邹彤 等 , 1992) 。 昆虫病毒毒力的高低决定其是否具有应用于生防的潜力。 当茶毛虫病毒浓度为 1 106,感染2 龄初幼虫的半数虫口减退期( 在 13 14 天,以后即进入死亡高峰,到18 天,减退率已达 90以上。病毒浓度为 106PB/, 16 天,最终减退率稍低于 1 106得结果,而未感染的对照,虫口减退率仅为 ( 齐义鹏 等, 1986) 。 胡拥军等研究 度与致死率的关系及感染时间与致死率的关系。计 算中国农业科学院 硕士 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5 出 染 液 浓 度 对 数 值 与 幼 虫 死 亡 机 率 值 的 回 归 直 线 方 程 为 : y 关系数 r 性相关显著。 病毒感染后幼虫死亡天数与累计死亡率机率值的回归直线方程为: y 关系数 r 胡拥军等 , 1992) 。 基因组大小为 平均分子量约为 106 道尔顿 ( 金明洁 等, 1985) 。 酶切图谱已先后报道 ( 金明洁 等, 1985; 陈棣华等 , 1987; 陈绳亮 等, 1999; 常国辉 等, 2001) 。 常国辉等( 2001)以苜宿丫纹夜蛾多粒包埋核型多角体病毒 (称 多角体蛋白基因所在酶切片段 ( F 片段 )为模板,用 记制备探针,首次确定了 多角体蛋白基因在 E 片段, B 片段, J 片段, A 片段,F 片段和 段的位置,并对其中的 G 片段进行了克隆和亚克隆。该工作对于揭示该病毒与其它杆状病毒的进化关系,利用该病毒表达外源基因,以及构建重组病毒杀虫剂意义巨大。 目前已进入病毒的 全基因组序列研究及 功能基因组学研究 阶段 , 以后研究者会将注意力更多的转向基因工程重组茶毛虫 病毒杀虫剂 的研究 。 温度对 染的作用:高温潜伏期短,死亡快,但死亡率稍低,有的病虫仍能化蛹。低温潜伏期长,死亡慢,但死亡率高,无化蛹现象 ( 华中师范学院 生物系昆虫病毒研究室茶毛虫病毒组 , 1979) 。 温度 对幼虫的 染病 影响较大, 17时, 5105 、 106、 5 106、 1 107、 107种浓度的病毒剂量感染 2 龄幼虫, 14 天后 死亡率分别为 35、 40、 24时, 4 龄幼虫对上述浓度的病毒较为敏感, 8 天后,感染死亡率分别为 ( 周显头 , 1981) 。 日光和降雨对 影响不大。 用 茶树叶片上涂叶处理,在茶园自然条件下经过 1、 7、 12、 17 和 22 天后,分别喂饲感染 3 龄茶毛虫幼虫,其死亡率分别为 其致病毒力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涂叶 22 天后,使茶毛虫幼虫 健康幼 虫致死率仍达到 说明茶园中能较稳定存活一段时期且日光照射对其活性影响较小。茶园叶片不同部位涂抹病毒悬浮液 2h 后降雨,持续 4h 自然降雨量达 时又在自然条件下经 12 天后采回毒叶作室内接虫感染试验,无论是叶面、叶背及全叶涂布病毒处理叶片饲喂茶毛虫,罹病死亡率仍达到 86 96。说明 105雨对其感染活性影 响不大 ( 姚渭 等, 1993) 。 全性试验结果:大鼠经口一次,多次和长期喂饲,经呼吸道吸入;豚中国农业科学院 硕士 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6 鼠和家兔经皮、眼粘膜接种,均未引起异常表现,各项生理、生化 指标 正常,未见病理致变及 染。大鼠生殖试验 鼠受孕率,活产率,哺育成活率等 指标 均正常,未引起畸胎; 鼠生长良好。 小鼠未见显性致死效应( 李汉帆等 , 1985) 。 用微核试验测定 茶尺蠖 油桐尺蠖 小白鼠的安全性,通过测定其骨髓中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的出现频率,证明无论是单独或是混合感染方式均不能测出这 些病毒对骨髓细胞染色体有特定的损伤,而阳性对照 环磷酰胺所诱发的微核率与其相比极为显著。该结果说明这三种 哺乳动物小白鼠是安全的,同时对复合病毒杀虫剂也是安全的 ( 陈海雷 等, 1991; 孙椒德等, 1996) 。用间接 ,以 109 份人血清(其中 5 份血清是由与 接触史的人提供)作为抗原及抗体,与 其抗血清进行检测,以确定 果均呈阴性反应,说明茶园应用 虫剂对人体无害 ( 石正丽等 , 1993) 。以上结果都表明 试验动物和人是安全的。 殖研究中有研究者认为 增殖 的 虫龄以 5 龄为好;浓度以 1 107好;感染期以 为好; 而能 影响 量的提高 的因子中 ,虫龄居主导地位,浓度其次,感染期影响较小,而三个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甚微 ( 程修江等, 1991) 。 在前人的报道中, 致死率及虫口减退率一般都在 85 100之间,其作用稳定且持效期长;生态及环境因子对 果 虽 有一定影响,但最终 幼虫 的致死率一般都高于 85%;大量关于 安全性研究表明 , 哺乳动物和人是安全的,因此 为一种昆虫病 原物非常适合用于害虫的生物防治。 经进行了初步的生产和应用研究, 周显头于 1980 年报道了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生产流程 。 孙椒德等于 1987 年在宁德县茶场近 300 亩茶园进行“ 福建一号 ” 毒株杀虫剂示范应用,十天时校正死亡率为 茶毛虫核型多角体病毒 “ 福建一号 ” 毒株杀虫剂在福建省内茶区共示范喷用 8053 亩,平均防效为 且有 2 5 年的持续效果 。 (孙椒德 等, 1990; 1991)。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研究试制出茶毛虫病毒水剂、茶毛虫病毒 剂和茶毛虫病毒 剂,可分别应用于 有机茶园和无公害茶园,试验结果表明 3 种剂型对两代茶毛虫均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幼虫期最终死亡率均达 100 ( 殷坤山 等, 2004) ,尽管还谈不上已经取得了多大的成效 ,但是该系列杀虫剂已经在茶毛虫综合管理项目中表现出控制茶毛虫的良好 前景。 在多个省茶区进行了示范性推广并已用于实际生产。利用 治茶毛虫,不仅防治效果好,后效期长,不容易产生抗性,能在田 间 长期控制害虫种群,而且不污染环境,不伤害天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均十分显著。 中国农业科学院 硕士 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7 研究现状和应用情况 苏云金杆菌 (称 简称 ,是包括 29 个(已鉴定)变种的产晶体芽孢杆菌,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生物农药之一 , 其作为生物农药使用已有较长的历史( 刘品贤 , 1996;吴继星, 1995) 。 作用机制是伴孢晶体破坏昆虫中肠部位, 孢或营养体细胞从 肠道 进入血腔,在那里迅速繁殖至大量菌体充满血腔, 使 昆 虫患败血病而死亡。 要用于防治鳞翅目的多种害虫,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且对人畜无害,无残毒,不污染环境,不伤害天敌,杀虫谱广,害虫不易产生抗性,是微生物农药的研究和应用中最有成效 的一个。 的杀虫速度虽比不上作用于神经系统的有机合成杀虫剂,但与其他作用方式的有机合成杀虫剂相比也并不逊色。一般微生物杀虫剂从感染到害虫死亡需数天到数十天,应用 ,害虫取食 剂数小时则会停止取食活动, 2 3 天死亡 ( 刘品贤 , 1993;杨华等, 2003) 。大量 研究 表明 茶毛虫防治效果显著 ( 徐惠清等 , 1999) ,朱运华 等 ( 1999) 报道 得利防治茶毛虫喷药后 7 天平均防效高于 90;吴光 远 ( 2000) 报道 苏特灵 400 倍液、 600 倍液对茶毛虫幼虫的毒力效果高,处理后 3 天分 别达 100和 曹明森 ( 1995)报道 室内 2000 500 倍 2 3 龄茶毛虫幼虫 7 天死亡率可达 100 。但是 一般来说 样的效果较好,产品的质量却存在不稳定性,经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近年来收集多种 品对茶毛虫进行生物测定的结果表明 , 其 室内毒效仅在 10 48之间,因此认为在田间仅应用纯 剂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防治效果。 前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筛选高毒菌株及 其 与化学农药或生物农药混用等方面。 合生物农药的研究现状 大量报道证实 不同种类的生物杀虫剂混用可提 高杀虫效果: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 (卵磷脂混用感染棉铃虫可提高感染率 38 ( 万成松等, 2000) ;美洲粘虫 颗粒体病毒 (用,使粘虫的死亡率达 80,而单独使用其死亡率只有 20 ( 刘强等, 1999) ;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 (白僵菌(用,使松毛虫死亡率由 60 65提高到 75 85 ( 李乔等, 2000) 。国内由 苏云金杆菌 ( 组合生产的 “ 病毒 微生物复合杀虫剂 ” 已经取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1998)。陈素伟等 ( 1996) 报道质型多角体病毒与 用,可迅速降低赤松毛虫幼虫的取食量。 因此, 针对病毒杀虫剂杀虫速度 慢 、杀虫谱窄的问题,研究人员尝试将病毒杀虫剂与其它杀虫剂如 维菌素( 国农业科学院 硕士 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8 混配,来弥补病毒杀虫剂的缺点。 苏云金杆菌侵染寄主后在 5 10造成中肠麻痹, 1 7 个小时停止取食, 1 3 天寄主死亡( 1994)。相对的,杆状病毒的最高毒性需要 2 5 天致死寄主,幼虫可以一直取食作物直至死亡,但是杆状病毒毒性高且效果稳定 ,因此 在优势互补,药效成分不相克等原则下,应用 剂 防治害虫有其独特的优势, 是控制害虫的 有效手段 。国外从 70 年代起就 大量报道了 用产生的增效作用 及良好的防治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争论 。有学者认为由于 麻痹幼虫内脏从而阻止幼虫继续取食,造成病毒摄入量低,因此会降低混剂的效果( et 1973; e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