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方案文本模板_第1页
三中方案文本模板_第2页
三中方案文本模板_第3页
三中方案文本模板_第4页
三中方案文本模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甘谷县第三中学教学楼项目方案设计 甘肃长源建筑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甘谷县第三中学教学楼项目甘谷县第三中学教学楼项目 方案设计说明方案设计说明 建设单位 甘谷第三中学建设单位 甘谷第三中学 设计单位 甘肃长源建筑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设计单位 甘肃长源建筑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规划设计规划设计 1 项目概况 项目概况 1 1 场地环境场地环境 本工程为甘谷县第三中学教学楼项目 位于甘谷县安远镇第三中学校园内 交通便利 1 2 规划设计要求规划设计要求 根据甘谷县规划局的规划要求进行的总平面图布置 1 3 工程概况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甘谷县第三中学教学楼项目 用地面积为 34505 63 总建筑面积 为 17463 7 其中新建教学楼 4613 7 学校建筑总基底面积为 3903 25 其 中新建教学楼 1153 25 建筑密度为 11 31 容积率 0 506 新建教学楼为五层 框架结构 建筑层高均为 3 6m 室内外高差 0 600 建筑总高度为 18 60m 2 设计依据 设计依据 2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 2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2 3 城市规划区规划设计规范 GB 50180 93 2002 2 4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GB 50352 2005 2 5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 2006 2 6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0189 2005 2 7 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JGJ26 95 2 8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JGJ50 2001 J114 2001 2 9 建设单位提供的 1 500 地形图 2 10 国家及甘肃省相关的技术标准 规范和规定 2 11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建设部 2008 版 2 12 中小学校设计规范 GB50099 2011 3 规划设计原则 规划设计原则 贯彻 以人为本 的原则 强调教学环境和建筑共存与融合 以提高教学环 境质量和建设舒适的环境为设计目标 创造一个布局合理 功能齐备 交通便捷 环境优美的现代教学环境 坚持 生态教学设计 的原则 利用基地内外现有的自然环境要素 营造生 态型的教学环境 使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相协调 甘谷县第三中学教学楼项目方案设计 甘肃长源建筑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坚持 现代教学区 的原则 体现现代新型城市教学环境的精神内涵 以建 设经济 美观 文化智能型教学环境为目标 时代与发展综合兼顾 满足教学在 经济时代的全新要求 4 规划指导思想 规划指导思想 遵循 以人为本 的指导思想 一切为教学服务 创造一个环境优美 安全 舒适的 21 世纪新教学园区 在设计中从对该地块的地理环境及规划理念入手 使其总体布局及建筑风格 与教学的建设发展相结合 使空间形式与内部功能完美的协调起来 将城市教学 区的情感引入到学校内部 加以丰富 构筑一种和谐优美的空间形态 在充分分析现有地形特征和周边环境要素的基础上 使其达到布局合理 结 构清晰 功能完善 减少投资浪费 在规划上更具合理性 超前性 可持续发展 性 并做到高度重视生态 绿色 环保等方面要求 5 总体规划构思 总体规划构思 5 1 总体布局总体布局 本方案通过对场地现状条件进行分析 结合周围环境 在学校用地范围内 教学楼的总体布局首先考虑建筑的良好朝向和较长的日照时间 使每个教学功能 间日照时间更加充足 提高教学环境质量 建设舒适的教学环境宗旨 5 2 道路系统道路系统 5 2 1 外围道路系统 学校北 西 东侧为道路 5 2 2 出入口 学校主入口设置于场地西侧 次入口设置于场地东侧 5 3 公建配置 公建配置 学校公用及配套设施 沿场地道路电力管线齐全 6 竖向设计 竖向设计 6 1 规划原则规划原则 竖向设计根据基地的现状情况 地形地貌和周边村镇道路的控制标高为依据 结合建筑空间形态和规划意图进行设计 竖向设计应尽量作到减少土方填挖量 土方平衡 尽量保持原地形地貌特色为原则 6 2 现状场地情况 现状场地情况 道路竖向规划设计 根据地形图的特点 竖向设计中考虑尽量处理好本场地 与周围道路的衔接关系 该场地区域内及区域内部道路之间的坡度相对平缓 在 场地内设计采用平坡式布置 建筑物室内外高差为 0 45 米 以此为参数 将学校 区域内环路及其它规划道路坡度控制在 0 3 0 5 以内 周边地面以 1 5 坡 向道路 内部道路最小纵坡 0 3 横坡为 1 均采用双坡面 地面雨水由场地内 道路找坡排出 最后排向乡镇道路 甘谷县第三中学教学楼项目方案设计 甘肃长源建筑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建筑设计建筑设计 1 设计依据设计依据 1 1 城市规划区规划设计规范 GB 50180 93 2002 1 2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GB 50352 2005 1 3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 2006 1 4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0189 2005 1 5 中小学校设计规范 GB50099 2011 1 6 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JGJ26 95 1 7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 JGJ50 2001 J114 2001 1 8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2008 版 1 9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 GB50348 2004 1 10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指标 GB50325 2001 2006 版 2 建筑特征概述建筑特征概述 新建教学楼结构形式为框架结构 设计使用年限为 50 年 为五层建筑 耐火等级为二级 屋面防水等级为 II 级 抗震按 8 度 0 2g 第二组设防 平面布局和功能分区 一层布置门厅 教室 教研室 男女教师及学生卫生间 盥洗室和两部 疏散楼梯 二至四层布置教室 教研室 男女教师及学生卫生间 盥洗室 和两部疏散楼梯 五层布置教室 教研室 男女教师及学生卫生间 盥洗室 多功能会议室和两部疏散楼梯 3 立面设计立面设计 新建教学楼立面设计首先满足使用功能的要求 在建筑形体上力求简约 现代 新颖大气 建筑风格为现代 建筑造型刻画以反映时代教学建筑的特 征 立面设计力求线条流畅 通透 形体简洁 达到新颖 美观 现代的效 果 力争作到与其建筑体型 建筑色彩与教学环境相互协调 相互一致 4 剖面设计剖面设计 本工程建筑物功能为教学用房 室外高差设计为 0 60 米 建筑总高为 18 6 米 5 消防消防设计设计 1 总平面消防设计 场地主入口设于西侧 与外围道路连接 内部设 1 条消防通道 可满足 紧急情况下消防车扑救面的需要 建筑之间建筑与消防道路的间距符合消防 规范要求 消防车道最小宽度为 4 米 消防车道能承受消防车荷载要求 2 建筑防火设计 1 室内装修为不燃或难燃材料 2 每间教室采用手提式灭火器 甘谷县第三中学教学楼项目方案设计 甘肃长源建筑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6 环境保护措施 环境保护措施 6 1 楼内不设垃圾道及垃圾收集间 垃圾采用分类袋装 由相关管理部门统一收集 按城市环卫要求进行处理 6 2 场地内雨水经道路找坡排出场地外 7 节能设计 节能设计 7 1 屋面采用 60mm 厚岩棉板保温 7 2 外墙为 300 厚加气混凝土砌块 外贴 50mm 岩棉板保温 内墙为 200 厚加气混 凝土砌块 7 3 窗均为 HD80 系列节能外平开窗 玻璃厚度为 5 12 5 7 4 门为钢制三防门 8 安全防护 安全防护 8 1 建筑的出入口均直通室外 8 2 楼梯栏杆高度要求大于 900mm 当水平段栏杆长度大于 500mm 时 扶手高度 应大于 1100mm 垂直防护杆件的净距不大于 110mm 8 3 建筑屋面为不上人屋面 9 配套专业设施 配套专业设施 9 1 配套供水设施连接市政供水网 9 2 配套电源设施连接市政配电网 9 3 采暖热源 学校自备锅炉房 四 结构设计四 结构设计 1 项目概况项目概况 本工程为甘谷县第三中学教学楼 位于甘谷县安远镇第三中学校园内 为五 层框架结构 建筑面积4613 7 建筑层高为3 6m 总长为54 5m 总宽为16 95m 建筑整体高18 6m 建筑物长宽比为3 21 高宽比为1 09 2 结构设计依据 标准及规范结构设计依据 标准及规范 1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 房屋建筑部分2013年版 2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GB50068 2001 3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 GB50009 2001 2012年版 4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 2010 5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50223 2008 6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 2010 8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 2008年版 建质 2008 216号 9 甘肃省 建筑抗震设计规程 DB62 T25 3055 2011 10 工业建筑防腐蚀规范 GB50046 2008 1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 50007 2011 12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 79 2011 14 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50003 2011 15 建筑设计方案 甘谷县第三中学教学楼项目方案设计 甘肃长源建筑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3 结构设计等级及参数结构设计等级及参数 1 根据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GB50068 2001 本工程结构安全 等级为二级 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 2 根据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 2010 版 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八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 20g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 场地为 类场地 设 计特征周期值0 45s 多遇地震最大影响系数采用0 16 罕遇地震水平地震影 响系数最大值为0 90 混凝土结构阻尼比为0 05 3 根据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50223 2008 本工程为乙类建筑 地 震作用按抗震设防烈度八度进行计算 抗震措施按抗震设防烈度九度要求采用 4 根据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7 2011 本工程地基基础设计等级 为丙级 5 自然条件 基本风压 WO 0 35KN m2 底面粗糙度为B类 基本雪压 SO 0 20KN m2 标准冻深 0 64m 4 结构选型结构选型 1 基础选型 根据上部结构特征和本工程场地情况及咨询地勘单位在周边勘探情况 基础 形式拟采用桩基础 2 主体结构 工程主体结构采用框架结构 楼 层 盖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 3 工程结构设计所使用的计算设计软件为PKPM2014 局部构件采用理正工具箱 计算 5 材料材料 混凝土 梁 板 柱 基础均为C30 钢筋 HPB300 fy 300N mm HRBE400 fy 400N mm 墙体 填充墙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 用M7 5混合砂浆砌筑 0 000以上 五 给排水设计五 给排水设计 1 工程概况 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甘谷县第三中学教学楼 位于甘谷县安远镇第三中学校园内 为一栋 五层框架结构教学楼 建筑面积 4613 70 建筑层高为 3 6m 建筑高度为 18 6m 2 给排水设计的依据 标准及规范给排水设计的依据 标准及规范 1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5 2003 2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16 2014 3 城镇给排水技术规范 GB 50788 2012 4 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 GB 50555 20105 5 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 GB 50140 2005 6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5749 7 绿色公共建筑设计标准 DB62 T25 3089 2014 8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 T50378 2014 9 土建专业提供的设计资料 10 委托方提供的相关设计资料 3 涉及范围涉及范围 给水 排水 消防软管卷盘及建筑灭火器配置 甘谷县第三中学教学楼项目方案设计 甘肃长源建筑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4 供水水源供水水源 4 1 水源 本工程水源为市政给水管网 校园内由市政给水管引入两条DN150的 给水管道 形成环状管网 市政管网的压力为0 35Mpa 4 2 引入管设阀门 水表以及倒流防止器 4 3 本工程所需给水压力为0 16MPa 由室外给水管网直接供给 供水方式为下 行上给供水方式 4 4 卫生器具和配件均应采用节水性能良好 坚固耐用 且便于管理维修的产品 4 5 给水系统管材 采用PPR管热熔连接 工程压力1 0MPa 4 6 用水量估算 用水量 m3 序 号 用水 项目 使用人 数 1800 单位用水 标准 L 时变化 系数 K 使用时 间 h 最大时最高日 1 学生350人每人每 日 401 592 3314 0 2 未预 见量 按本表1 的10 计 0 231 40 3合计2 5615 40 5 给水系统给水系统 5 1 给水系统为下供上给式供水 5 2 给水系统用材及接口 给水 给水管支管采用三型聚丙烯PP R管及专用配件 热熔连接 公称工作压力 为1 60Mpa 给水管干管采用热镀锌钢管 法兰连接 其余均采用内衬塑镀锌钢管 螺纹连接 6 消防工程消防工程 6 1 本工程火灾种类为A类 危险等级为中危险级 每具灭火器最小配置灭火级 别为2A级 最大保护面积50m2 A 6 2 灭火器采用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 型号MF ABC3型 灭火剂充装量5kg 7 排水系统排水系统 7 2 雨水排水系统 本工程屋面雨水采用外排水方式 1 雨水设计降雨历时 t 5min 设计重现期 p 2a 降雨强度公式 设计雨水流量 Q i F L S 2 设计暴雨重现期2年 降雨历时5min 0 95 7 3 室内污水排水系统 7 3 1 本工程室内采用污废水合流的管道系统 7 3 2 排水立管均采用伸顶通气管通气 7 3 3 地上污废水通过管道串联收集排至室外化粪池 经处理后排至市政污水管 网 7 3 4 室内排水管选用挤出成型的建筑排水用硬聚氯乙烯 PVC U 管 承插式粘 接7 3 5 立管检查口离地面1 0M 通气帽高出屋面0 80M 上人屋面2 0M 7 3 6 排水立管应按规定每层设置伸缩节 位置见10S406 14 a 排水横支管 PVC U 上合流配件至立管距离大于2 0米时应加设伸缩节 做法见10S406 18 相邻两个伸缩节之间距离不大于4 0米 地漏水封深度不得小于50mm 盥洗室地 漏采用防干涸和溢流型专用地漏 水平管道在起点及转弯处应加设管道清扫口 7 4 室外雨水排放 校园内室外雨水经校园地面找坡排出场地外 八八 绿色节能设计绿色节能设计 1 给水支管的水流速度采用措施不超过1 0m s 并在直线管段设置胀缩振动传递 甘谷县第三中学教学楼项目方案设计 甘肃长源建筑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2 本工程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城市污水管道 防止对城市污水管道造成淤塞 3 建筑平面设计中设备用房尽量安排在人流较少的部位 六 采暖设计六 采暖设计 1 工程概况 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甘谷县安远镇第三中学教学楼 位于甘谷县安远镇第三中学校园 内 为一栋五层框架结构 建筑面积 4613 7 建筑层高为 3 6m 建筑高度为 18 6m 2 采暖设计的依据 标准及规范采暖设计的依据 标准及规范 1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736 2012 2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0189 2005 3 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JGJ26 2010 4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 2014 5 民用建筑集中采暖供热计量技术规程 DB62 T25 3044 2009 6 供热计量技术规程 JGJ193 2009 7 绿色公共建筑设计标准 DB62 T25 3089 2014 8 民用建筑设计节水标准 GB50555 2010 9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 T50378 2014 10 关于执行新版消防技术规范有关的问题 公消 2015 98号 11 建设单位提供的设计委托书及采暖设计要求 12 建筑专业提供总图 建筑平 立 剖面图 3 设计范围设计范围 本工程设计范围包括全楼的采暖 4 设计计算参数设计计算参数 1 采暖室外计算温度 5 7 2 风速 冬季1 0m s 夏季1 2m s 3 冬季最大冻土深度 0 9米 4 供暖房间的室内设计温度 实验室18 会议室18 走道 楼梯间16 其余18 5 供热负荷计算供热负荷计算 本工程建筑面积1197 00平方米 热能消耗平均指标67 48w m 6 采暖系统设计采暖系统设计 6 1 系统形式 6 1 1 采暖热源 学校自备锅炉房 供回水温度 85 60 6 1 2 设计采暖热指标 45w m2 设计总热负荷 67 48KW 6 1 3 采暖系统形式 上供下回单管带跨越管散热器采暖系统 各组散热器均设 三通自动温控阀 实现分室温度控制 系统进户处设入口装置 设有热计量表 静态水力平衡阀 供回水压力表 温度计以及Y型过滤器等 入口装置设于室外 地沟内 做法见甘02N1 24 地沟检查井选用03R411 2 87 A B H 2 0m 1 8m 1 8 m 7 管材及散热器 阀门选型管材及散热器 阀门选型 7 1 散热器选型 散热器均选用SC WC TZ4 6 8内腔无粘砂铸铁四柱760型散热 器 散热量133 3W 片 工作压力0 8Mpa 散热器采用明装 散热器内热媒平均 温度64 5 7 2 阀门选用 温控阀为BB型 截止阀为J11T 16型 闸阀为Z15T 10型 闸阀为 Z15T 10型 静态水力平衡阀MSV C型 排气阀采用MP 型自动排气阀 入口热表 规格为ACM 50型 流量为15 m3 h 入口设除污器 采用60目过滤器 8 管材管材 甘谷县第三中学教学楼项目方案设计 甘肃长源建筑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采暖管采用内外热镀锌钢管丝接 9 绿色节能措施绿色节能措施 1 采用符合国家要求的环保设备及材料 所有运转设备 泵与风机 均做减 振和消声 2 选用节能型散热器 散热器为明装 不加设暖气罩 3 选用高效的散热器和风机等设备 排烟风机为双速风机 以便平时通风和 排烟通风时合用 室内每组散热器支管上设温控器 4 严格按照国家现行的节能标准进行墙 窗 屋面的保温 采暖管道根据所 处环境 热媒温度等选用合适的保温材料 其保温厚度按现行国家标准中经济厚 度公式计算确定 5 热力入口处设置过滤器 静态水力平衡阀 调节阀等控制措施 以满足调 节需要 6 热力入口处设置带远传动功能的超声波热量表 热量表较管径小一号 精 度等级为二级 10 节能设计节能设计 9 1 甘谷县属寒冷地区 9 2 屋面采用 60mm 厚岩棉板保温 9 4 外墙为 300mm 厚加气混凝土砌块 外贴 30mm 岩棉板保温 内墙为 200 厚加 气混凝土砌块 9 5 窗均为断桥铝合金节能推拉窗 6 12 6 9 6 门为钢制三防门 11 通风系统通风系统 教室与教研室 排风5次 h 自然进风 七 电气设计七 电气设计 1 工程概况 甘谷县安远镇第三中学教学楼 地上五层 框架结构 现浇混凝土 楼板 建筑总高度 18 6m 2 设计依据 1 建筑 暖通 给排水等相关工种提供的图纸及对电气工种的设计要求 2 建设单位提供的条件和要求 3 有关现行国家标准 行业标准及地方标准 a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 16 2008 b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 50054 2011 c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 50052 2009 d 中小学校设计规范 GB50099 2011 e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16 2006 f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 GB 50034 2013 g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 50057 2010 h 有线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GB 50200 94 i 教育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 310 2013 j 民用建筑绿色设计规范 JGJ T229 2010 h 甘 12 系列建筑电气标准设计图集 3 设计内容 照明 电视 电话 电铃 广播 防雷与接地保护系统 4 电源由室外学校配电室低压电源电缆穿管埋地引入 埋深于 1 2 米以下 甘谷县第三中学教学楼项目方案设计 甘肃长源建筑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5 本工程供电按三级负荷设计 主要通道照明采用带蓄电池灯具照明 断电后连 续供电 90 分钟 电压等级为 380V 220V 6 电源进户处做重复接地 保护接地采用 TN S 系统 联合接地电阻不大于 1 欧 姆 7 总进线处做总等电位联接箱 实验室 卫生间做局部等电位联接等电位端子 作 法参见国建标 02D501 2 图集 8 导线选用及敷设方式除注明外导线均采用 BV 450V 750V 型 照明支线均采用 BV 2 5mm 插座支线均采用 BV 4mm 穿管在板内及墙内暗敷 2 3 根穿 RPE20 4 5 根穿 RPE25 9 总进线开关为漏电保护器 漏电保护电流整定值为 300mA 插座开关的漏电保 护电流整定值为 30mA 10 照明设计照度及功率密度 教室 教研室 300Lx 9W 走廊 100Lx 3 5W 灯具均选型节能型灯具 强 弱电插座数量 位置 用户可以 改变 电气设备安装应排列整齐美观 如各个墙面上的箱体 插座 开关应分别 高度一致 11 强 弱电进出线在散水外设 人孔井 90X120cm 参见 建筑电气安装工程图 集 JD5 151 12 灯具安装采用 I 类灯具时 灯具的金属外壳应与接地保护线 PE 相连接 卫 生间换气扇必须采用双重绝缘 II 类电器 13 防雷接地 本工程按照第三类防雷建筑设防 1 在突出屋面的物体沿其顶部四周装设接闪带 接闪带采用 12 镀锌圆钢 并在 屋面上装设不大于 20 米 x20 米的网格 屋顶外墙部位接闪带须设在女儿墙外表面 或屋檐边垂直面上 也可设于女儿墙外表面或屋檐边垂直面外侧 做法见国标图 03D501 3 2 利用建筑物钢筋混凝土柱子内两根 16 以上主筋 若 16 用四根主筋 通长焊接作为引下线 引下线间距不大于 25m 并与接地极连接 搭焊长度应大 于 6d 位置详见防雷平面图 3 利用基础内钢筋做接地极其实测接地电阻应不大于 1 欧姆否则须增设 人工接 地极 做法见国标图 03D501 3 防雷接地与电气 强 弱电 接地为共用接地网 4 凡突出屋面的金属构件都应与防雷装置系统做等电位联接 5 凡进出建筑物的金属管道 电缆金属外皮等金属构件都应在进出处与接地线相 卡接 不得焊接 用作防雷接地系统的建筑物内钢筋须两根 16 以上焊接 搭焊 长度应大于 6d 6 在正常情况下不带电的电气设备金属外壳 支架均应与 PE 线联接 防雷引下 线距室外地坪上 1 8m 高处焊出测试卡 在室外地坪下 1m 深处焊出补打人工接地连 接线 镀锌扁钢 40X5 并引至散水外 并做防腐二道 7 为防止侧击雷 从首层起 每两层用 12mm 镀锌圆钢沿外墙板绕一周 与柱内引 下线焊成环形水平均压带 建筑物外墙所有空调室外机 金属门窗等金属构件与 板内主筋焊接成一体 并与防雷引下线连通 甘谷县第三中学教学楼项目方案设计 甘肃长源建筑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14 接地说明 1 本工程接地装置利用基础内主筋焊接构成闭合通路的基础接地体 接地电阻 要求小于 1 欧姆 基础梁钢筋焊成网格 并用 40X4 镀锌扁钢引至室外接地极 2 在每配电箱 电气控制箱及局部等电位连接就近预埋 40 x4 镀锌扁钢做接地 端子 接地端子与接地网两根主筋可靠焊接 3 为了便于测量接地电阻以及检查引下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