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论文:以学定教提升小学数学课堂学习效率.doc_第1页
小学数学论文:以学定教提升小学数学课堂学习效率.doc_第2页
小学数学论文:以学定教提升小学数学课堂学习效率.doc_第3页
小学数学论文:以学定教提升小学数学课堂学习效率.doc_第4页
小学数学论文:以学定教提升小学数学课堂学习效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数学论文以学定教,提升小学数学课堂学习效率摘要:“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改变了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教师“主宰”、“控制”的意识和学生“顺从”“依附”的地位。我们教师需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情,在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分层作业等理念辅导下,注重课前延伸,把握学导关系,实现课后提升。追求师生的共同成长,实现课堂效益最大化。关键词: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 提升效率 综观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在新课标已经实施多年的背景下,本应活力四射的学生在求知之路上步履蹒跚,缺少作为主体所应具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逐渐磨灭了奋进的激情。“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致力于解决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它从人的发展本质思考,注重从知识为基础转变成以人的发展为基础,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宰”、“控制”的意识,改变学生“顺从”“依附”的地位,从而把课堂转变为“学”堂,把讲台转变为学生的“舞台”。在这样的课堂中,要求教师能站在学生学的角度去施教,使教学顺应学生的发展需求,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最终实现40分钟的最高效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贯彻“以学定教”教学理念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与实践。一、先学后教,注重课前延伸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老师要么不让学生预习,要预习也就是准备一些上课要用的学具,生怕让学生预习后,会降低学生对知识的新鲜感和求知欲,还可能给课堂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导致教学过程无法预料,难以把握。与此不同,“以学定教”的数学课堂更重视学生的课前延伸,放手让学生预习,并在学生预习之后,让学生站到课堂的前台,充分展示预习的成果。根据学生的反馈,教师可以知道哪些必须重点讲;哪些是学生自学就能明白;哪些是必须通过讨论争辩才能清楚的。1、激发兴趣“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数学课堂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之一,也是拓展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兴趣。放手让学生预习,并在学生预习之后,让学生站到课堂的前台,充分展示预习的成果。如体积和体积单位的预习作业:(1)回顾“乌鸦喝水”的故事,思考“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2)当一回乌鸦,做一下将水满上来的实验。(3)记录下这个实验中遇到的困难。(4)谈谈你实验失败或成功的原因。(5)看书本38页,思考:放入石块时水满上来的原因是什么?这一预习作业立马引起全体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探究真相的积极性。学生带着紧张又兴奋的心情去做“让水满上来”的实验,在做的时候发现这也不是想象中那么容易,石子的大小也要恰到好处,不能太大,即使是失败的活动,也能让学生体会到浸到水里的石子占据了水的空间所以水满上来了。有了体会再去看书,再次思考放入石块让水满上来的原因,以此他们就可以用数学语言来准确地描述“乌鸦喝水”的科学道理。这一预习作业的布置,不仅丰富了教学资源,还锻炼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更促进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教师则只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加以点拨,让他们自主学到知识的真谛。2、梳理知识如“认识整时”一课,通过调研,学生对“钟面”有了比较丰富的认识,多数学生能够在钟面上表示出“简单”的整时(如3时、6时、9时、12时等),然而学生能够辨认“整时”,是否意味着学生在认识整时时没有难点?在“整时”的学习中能否渗透“大约几时”从而为后面学习“几时几分”做孕伏?如何初步渗透“时间”的计算问题?如何初步感知“时刻”与“时间长度”的区别?为此我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1)基于学生对钟面的已有认识重新“构造”钟面。让学生经历钟表的建构过程,熟悉钟表的表盘构造。学生认识了表盘、表针,感受到“3”“6”“9”“12”的特殊位置与作用。(2)结合生活经验认识整时。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先初步认识“整时”,再概括“整时”的钟面特点,并在认知冲突中认识特殊的“12时”。(3)创设认知冲突,进一步辨析整时。(1)设计找朋友游戏:强化认识整时的方法同时渗透接近“整时”的“大约几时”。(2)强化认识时间要同时看“时针、分针”。(4)运用中深化认识。设计龟兔赛跑,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整时”的认识,又初步感知“时刻”与“时长”的区别。在以上教学中,由于教师充分把握住了学生的学习起点,使课堂重点突出,难点明确,学生学的主动,教师引得到位,教学效果十分突出。学生课前的预习所获得的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往往是零碎的、模糊的、肤浅的,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重心任务是帮助学生整理知识,提升能力,让模糊的知识变清晰,肤浅的知识变得深刻,零碎的知识变得结构化,这样的课堂自然就更高效了。3、得到发展如在教学“平行与垂直”一课,我布置了以下预习作业:自学课本第64、65页,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什么是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什么是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生活中你见过哪儿有平行,哪儿有垂直?写在下面。(2)试着用自己的方法画一画平行线和垂线。上课时,先让学生在小组里向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两条直线互相平行,什么是两条直线相交,什么是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然后以小组为单位上台汇报交流。交流中,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一边开动脑筋,提出观点,一边还提出自己的质疑。各小组不断争论,不断补充,不断质疑、不断释疑。在我的帮助下,最后达成共识: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相交成直角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个过程中同伴间互帮互学,不仅丰富了教学资源,还锻炼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更促进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共同发展。教师则只是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适时推波助澜,适当加以点拨,始终把学生推到学习活动的风口浪尖上,让他们在摸爬滚打中学到知识的真谛。二、以学定教,把握学导关系有了学生的先学,课堂的教学起点就发生了变化。如何使教学架构与学生的预习基础之上,适当地加以启发和引导,成了课堂上教师首当其冲需要考虑的事。教师要学会“顺应学情,铺路搭桥”,引在重点上,导在疑难处,点在困惑时。除了引领学生将知识点编织成网,夯实知识基础之外,应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指导学法、提升学力上下功夫,继续引领学生“爬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到实处。1、 引在重点上如教学“分数除法”一课,在学生似乎已经掌握了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的基础上,教师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很早就学习了除数是整数的除法,为什么今天却要采用新的方法呢?今天学的方法能解决以前的问题么?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提出的两个学生意料之外的问题,把学生由“懂”又摁回到“不懂”状态,引发了学生更深层次的探索和思考。而新一轮的思考,有效地打通了整数除以整数、小数除以整数、分数除以整数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找到新方法与旧方法之间的一致性。这一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在“知其所以然” 上做足文章,通过比较、归纳、推理等,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切实提高学生的“学力”。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再从研究数字本身出发去探究,学生不但学得主动,而且为今后自己去研究能被其他数整除的数的特征积累了经验。这一教学过程自始至终以学生的“学”为轴心逐步推进,改变了教师牵着学生走的被动做法,虽然教师也进行引导,但都是本着学情、顺着学生的思路自然生成,导得自然,导得恰当,导得有效。2、导在疑难处如小括号的认识,在学生玩过算24点的基础上导入新课, 6、5、1三张扑克牌的位置不能变动,想办法算出24点,就是让学生自主填写运算符号使等式成立,然后用一个综合算式表示出来,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数学化”问题,而且三个数的顺序不能变,这又增加了难度。当很多学生明知结论成立却不知如何表达时,就陷入“悱愤”状态,渴望成功的心理驱动着每个学生更深层次的探索和思考。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站在更高的教学视角上来审视教学,不满足于学生仅仅对某一具体问题的解决,而是要让学生通过探索、推理等方法,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3、点在困惑时如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学生很容易受前面知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影响,会把旧知迁移到新知探究中来。教学时,我用“2、3、5”三个数字,让学生组成能被2和5整除的三位数,学生很快就解决了问题。当我又提出组成被3整除的三位数时,全班学生几乎都想到了“253”和“523”这两个三位数,但学生在检验中很快便发现,用这三个数字组成的所有三位数都不能被3整除,于是他们想到换数。我把其中的“5”改成“4”,让学生用“2、3、4”三个数字组成三位数,结果学生发现这三个数字不管怎么排列,组成的所有三位数都能被3整除,由此引导学生思考:“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很快就想到了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可能与该数的数字组成有关,再把这一结论推广到二位数、四位数通过推理验证,最后揭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教学过程始终以学生的“学”为主体,即使碰到问题,但教师及时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进行探究,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自然生成,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解决问题,有效引发学生对探究过程的反思与调整。三、分层作业,实现课后提升在教学目标达成的过程中,必须注重既要保全体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的“底”,又不封部分学生获得更大发展的“顶”,从而使参差不齐的学生一个不少地获得不同的发展。要达到这一目标,我认为以生为本、因材施教是关键。为不同学生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并通过提供不同层次的课堂作业,让学生选择自己合适的作业,这样既能增强学困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又能解决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吃不饱”的问题,实现了整体提升与个性发展的有效统一。学生之间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作业设计时,要使参差不齐的学生一个不少地获得不同的发展,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分层作业,在选择题目的过程中,一方面我尊重学生的意愿,让他们自主选择,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不断对自己提出新的挑战,我经常暗暗地给学生提醒鼓励,让他们在不断调整选题类型的过程中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增强自信,享受成功的快乐。1、基础型作业这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内化的过程,使学生达到“会”; 在设计时,我侧重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但不降低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重点是培养学习兴趣,树立起学习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如三年级观察物体一课,A层的作业就是原有例题的题型,没有加大难度。其中第一道题是:一个长方体分别从上面、前面、左面、右面,四个视角观察,把观察到的结果与下面的图形连线。第二道题是:一个球体、一个长方体并排摆在一起,也从前面说过的四个视角去观察,把观察后的图形画出来。只要学生上课听懂了,这两道题完全可以做出来,设计画图形这一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A层学生对分层作业非常喜欢,大大提高了他们写作业的兴趣。2、提高型作业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使学生达到“熟”; 既要求有一定的基础题目训练,也要提供提高能力的训练题目,使他们在自身能力的基础上,跳一跳争取更大的进步。例如在设计多边形面积这一分层作业时,我联系生活实际,设计了三道求不规则面积的题。前两道题有求广告牌的面积和土地的面积,只要学生根据图形引一条辅助线就能分割成两个规则图形,再求其面积。第三道在思维难度上有了一定的提高,让中层的学生的能力通过写作业得到拓展。分层作业激发了中层学生继续向前学习的动力,能挖掘他们学习的潜力,作业的扩展内容向生活加以延伸、丰富,由一个点出现满天星。3、 挑战性作业体现知识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达到“活”。 在掌握课程标准要求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着重知识的加深和知识面的拓宽,以研究性作业为主。作业设计不仅掌握知识点,还要对这一知识点进行横向联系。适量布置提高性作业,让学生挑战自我,得到成功的满足感。如我在教完统计与概率一单元后,设计了研究性作业题,让学生自主设计游戏规则。“红果果和绿泡泡做游戏,如果你是绿泡泡你会怎么设计游戏规则呢?(一个圆内)”这是一个开放性很强的题目,他们学生设计出来的作业五花八门,充分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在分析他们的作业时,他们研究的细致和深刻领会让我惊讶!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的三个分层作业:基本练习:一个底面长12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体玻璃缸,里面水深8厘米,把一块石头完全浸入水中。水面上升了1厘米,这块石头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该题有助于强化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把石头的体积转化为上升的水的体积。提高练习:一个铁块体积400立方厘米,完全浸入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容器的水中。原来水深5厘米,现在水深几厘米?此综合性、灵活性的习题,可以让学生对知识和技能进行强化,以拓展思维,提高能力。发展练习:有A、B两个容器,A容器底面长30厘米,宽20厘米,倒入24厘米高的水,B容器的底面长40厘米,宽10厘米,A容器倒入B容器一些水,使两个容器水深一样,这时水深多少厘米?这是一个拓展练习,激活了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具灵活性、全面性。这样的练习既能增强学困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又能解决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吃不饱”的问题,绝大部分学生能顺利完成前两个层次的练习,部分学生通过努力可以完成第三层次的练习。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在简单运用、综合运用、扩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