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年级下册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第二课角的度量【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观察,相互介绍来认识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了解角的计量单位。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汇报,自主归纳出角的测量方法,并能运用量角器进行角的测量,正确读出角的度数。3.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测量,进一步体会角的大小跟角的两边叉开有关,而与边长的长短无关。4、通过上面的一系列的操作和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同时在交流汇报时,让学生学会倾听,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进行测量角的大小,会正确读出角的度数。教学难点:自主归纳出测量角的度数的方法,以及内外圈刻度线的认识。【教学准备】量角器 、 三角板 、 作业纸张(上面有两个不同的角,就是情境中的角1和角2)。【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创设情境:(1)提问:老师知道大家都喜欢看童话,谁说说,你都看过那些童话故事?(学生自由回答,老师点评。)老师这里也有一个童话故事,大家想看看吗?(让学生欣赏童话故事。)在角的王国里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许多角在公园里玩耍嬉戏,有两个角发生了口角,角2对角1说:“我比你大,你应该叫我老大,你看我的边比你长多了。”而角2不服气地说:“才不是呢,我比你开口大,所以我比你大多了。”两个人在争论不休。(2)提问:同学们,你们说是哪个角大呢?【学情预设:大部分学生都会说是角2大,因为角2两边叉开的要比角1大。同时学生也会说角的大小跟两边长短无关。让学生初步回顾了第一段所学的知识。】(3)课件演示,那到底角2比角1要大多少呢?【学情预设:由于角的度数对于多数学生还没接触到,还不知道角的计量单位,因此不能说出准确的度数来。此时,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到底是大多少呢?】2. 揭示课题同学们,角也是有大小之分的。就跟我们人一样,有高低之分,跟线段一样有长短之区别。角也是可以度量的,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角的度量”。(板书:角的度量)【设计意图】童话故事引入,有利于为下面角的引课铺垫。再引出两个角的大小比较,既复习了角的大小跟两边叉开有关,又自然引出了新课教学。这样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学习的情境,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二、探究新知、展开讨论1. 认识量角器(1)小组合作:观察并讨论量角器的结构。自学提示:量角的大小要用哪个工具?角的计量单位是什么?观察量角器,你知道了量角器哪些名称。(2)小组相互介绍量角器。(3)小组代表进行汇报(课件出示量角器,辅助学生讲解。)【学情预设:量角器是一个半圆,有180,最小的单位是1,有0刻度线,有两个半圈的刻度线,方向是相反但学生不能从书上直接获取量角器的中心的点角什么名称,这里教师直接告诉学生,是叫中心点。】(4)小结:量角器是测量角的大小的工具,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设计意图】这一步我采用让学生自主学习来认识量角器,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再学生汇报时,教师辅助进行讲解,完善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板书:中心 0 刻度线 内刻度 外刻度2.观察量角器,找出常见角的大小。(1)在量角器上找出90有多大?出示课件加以说明。(2)再找出30、45、60、120有多大,同桌相互指一指。【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感知常见角的大小。在第一学段的时候,学生已经学习了直角,因此先让学生观察90的大小,并体会到与直角相联系,得出直角就是90。3.学生自主探索角的测量方法。(1)老师已经把角的王国里的角1与角2请到了我们的作业纸上了。你们要做裁判,到底角2比角1大多少?要准确测量出他们的大小,好让他们不要继续争吵下去。(角1是20,角2是50)(2)小组进行讨论:怎样测量这两个角的度数?(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3)组内交流,得出角的测量方法。(特别重视内外刻度的读法)(4)小组派代表汇报并进行演示4.小结:测量角的度数的过程与方法:一是把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二是把角的一边与0刻度线对齐,三是读出另一条边所对准的刻度线表示的度数。5.内外刻度的读法注意:读度数时,角的一边与量角器哪一圈的零刻度线重合,就从那一圈的零刻度向上看,角的另一边所对的这圈上的刻度就是所量角的度数。【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学习量角器的测量方法,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同时通过小组派代表汇报,集体评价,学生能自主归纳出测量的过程与方法,突破了教学的难点。三、动手操作、巩固内化1.先估计三角板的角度,然后再进行测量。2.量一量,下面的角各是几度。(P38做一做第2小题)3.集体进行校对,同时请两位学生进行演示,怎么测量的。【设计意图】先从学生熟悉的三角板上进行估计,这角大概是多少?然后动手操作测量。最后到测量队旗跟五角星的度数。这个练习的设计是让学生多次操作测量,巩固内化。要求每一位学生会测量角的度数。落实教学目标。四、应用拓展、提升能力1用量角器量下面的两组角。你发现了什么?(P38例1)2.猜猜看,你能猜出这几个角的度数吗?并说明原因。【设计意图】通过第一题的练习,学生测量出这两组角的精确值,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到角的大小跟两边叉开有关,跟边长的长短无关。第二题:通过猜角的度数,让学生明白,线边重合在不同的位置(重合在量角器的做左半部分和重合在右半部分)时,应区分内、外刻度的读法。五、课堂小结1.这一节课,你学习了哪些新知识?你有什么收获?2.布置作业:(1)用量角器测量下列各角。(课本上的习题)(2)填空题已知:1=50,求:2=( )度 3=( )度 4=( )度 5=( )度【设计意图】首先,设计这样的作业是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角的度量。其次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的习惯。其中第二题是为角的分类做基础。(3)课后,你能对教室里的有角的物体进行测量,测一测他们的大小。下节课进行汇报交流。(要求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体现了生活与数学的联系。)【板书】角的度量 边顶点 边认识量角器: 中心点 0刻度线 内外刻度线测量角的度数:一、点点对齐 二、线边重合 三、读出刻度六、教学感想“角的度量”是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这节课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学生学习这个知识常见的问题有二个:一是量角器的摆放,二是利用内外圈的刻度正确读出角的度数。针对学生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我们教师常常抱着习以为常的心态,要求在熟记量角“点重合、边重合、读刻度”的三大步骤的前提下,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技能训练。在教学角的度量中,觉得学生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中下层的学生,掌握的较难,在课前,我也预设到了这节课学生的难度,但是课上了以后还是不尽人意,如量角器的度数分内圈和外圈,学生看量角器时,不论角的一边对的是哪一圈的“0”刻度线,他们习惯看的是外圈的度数;有的即使外圈内圈看对了,但是在读刻度的时候,有时把四十几读成五十几,从哪边读过来在他们的头脑中比较模糊。我认为主要在于:首先是教具量角器与学生的量角器有所不同,教具是木头做的,中心点与零刻度线找起来在黑板上看不清,不能给学生以很好的示范;其次是学生对角的大小概念也不是很清楚,往哪个方向读数容易受错觉指引,再加上有两排数据,有时分不清到底看哪一排,除了零刻度线没找准外,视觉上产生的错觉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另外,四年级的学生看到的只是一个静态的、完整的角,还没有认识到角是由一条射线绕端点旋转而成,量角为什么要“中心对顶点,零线对一边,另边看刻度”,对于角的旋转过程、方向没有建立表象,加以认识,自然读度数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么情况下看外刻度线或内刻度线,尽管总结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修脚店入股合同标准文本
- 低价房车出租合同样本
- j检测合同样本
- 企业环境形象设计合同标准文本
- 伙食团用工合同标准文本
- 保洁耗材采购合同范例
- 个人茶店转让合同样本
- 买国画合同样本
- 代垫款合同样本
- 买门窗合同样本
- 《碳排放管理师》(高级)培训考试模拟题及答案
- 2024年重庆市高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 SH/T 3046-2024 石油化工立式圆筒形钢制焊接储罐设计规范(正式版)
- 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 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监测监控系统建设规范
- 2024年苏州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新概念英语第2册课文(完整版)
- 水培吊兰的养殖方法要领
- 动物的迁徙行为与地球生态系统
-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分析国内外文献综述4100字】
- 校园金话筒大赛(临沂赛区)策划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