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西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北朝诗歌创作中的胡汉民俗文化融合研究 姓名:贾亚琴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中国古代文学 指导教师:段友文 2009-06 中 文 摘 要中 文 摘 要 北朝是中华文化多元一体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朝代,这一时期中华大地上出 现了一系列规模宏大的民族迁徙活动,大量的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与中原汉族杂居 共处,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范围广阔的民族大融合。传统的中原农耕文明与匈奴、 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少数民族的游牧文明在同一时空下相遇,两种迥然相异的 文化不断地碰撞、冲突、交融,使北朝的文化生态环境呈现出复杂而独特的风貌。 多元交汇的民族杂居状态的形成,打破了原有的民族地域格局,社会的民族构成发 生重大变化,北朝社会进入了多元复合开放的民族融合时代。在北方极端恶劣的气 候条件和自然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北方少数民族,具有豪爽粗犷的民族性格,这种性 格使温柔敦厚的传统中原文化深受影响,促使培养北朝诗歌生长的文化土壤发生改 变,同样具有了北方民族雄豪朴野的特点。 民族融合的过程是极其复杂曲折的,其间必然要经历反复的对立冲突而渐趋相 互认同。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的进程是:从北魏建立之初的对立冲突,到孝文帝改 革开始的部分融合,经过与历史逆流的顽强抗争,至隋朝统一全国得以完成。汉族 中原文化与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经过反复的冲突、融炼、筛选,汉封建文化也 最终完成了自我的更新。在民族文化融合的过程中,文学的发展与之相呼应,随着 汉化政策的推行,汉文化气氛日趋浓厚,北朝的诗歌创作也从初期的萧条逐渐复苏 兴起,南北文化的交流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日趋频繁,从而促使南北文风渐趋统一。 胡族勇猛强悍的精神气质和粗犷朴野的民族个性为中原社会带来了新的文化元素, 包涵有广阔社会生活的北朝诗歌,呈现出北方少数民族特有的社会民俗风情,这也 是隐藏在诗歌创作中的民族文化融合的文学佐证。 民族文化融合促使北方的贞刚气质在文学的南北融合中占据上风,引领了诗歌 雄劲刚健、阳刚壮美的审美风格,为隋唐诗歌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北方 胡族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精神体系中注入了强劲无比的新鲜血液,异质文化因子丰富 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也为中国文学的长足发展拓宽了道路。 关键词:北朝诗歌;民族融合;汉胡文化;社会风俗 abstract bei dynasty is an important dynasty which is one of the cultural diversit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s . during this period in the land of china, there has been a series of large-scale movement of peoples. a large number of northern ethnic minorities lead to this internal migration, mixed the central plains han ,launching a protracted and wide-ranging national integration. the culture of agriculture in central plains and the cultures of huns, xianbei, jie, di and qiang northern nomadic civilizations meet at the same time and space,which exchange and collide, so that the culturally e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bei dynasty has a unique style. the formation of mixed multi-ethnic and multi-intersection; the geographical pattern of the original peoples were broken; the ethnic composition of society changes. bei dynasty has entered a multi-ethnic society of the compound of mixed and open era. in the north extreme climatic conditions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o grow up in the northern ethnic minorities, with the character of bold and rough . this character impacts national and traditional character of the chinese. by its impact, the unique culture of this soil change which bei dynastys poetry grown, with the north bold rough and wild character.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integration is a complex and tortuous, which is bound to repeated experience of the conflict opposing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on.in the complex integration and national struggle,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bei dynasty northern wei dynasty at the beginning from the confrontation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reform of emperor xiaowen integration with the history of counter-current of stubborn resistance to the sui dynasty unified the whole country to the completion of the national integration .after the repeated conflicts, melting, refining, and screening between the northern xianbei ethnic minorities and han chinese culture chinese feudal culture has finally completed the process of self-renewal. in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literature echoes with the development, with the chinese policy, the increasingly strong chinese cultural atmosphere, the bei dynastys poetry of the depression from the gradual recovery of the initial rise of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in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frequent exchange of up gradually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gradual unification of the north-south style of writing.hu is a brave and powerful nation having rough and rustic character, which brings a new element for the central plains and has a deeply influenc on the society. so the poetry in bei dynasty reflected a broad social life so that the north can be a unique display folk customs. national integration leads to the north-ching in the literary quality of the north-south integration and a poetry portrays of vigorous, masculine aesthetic of the sublime style, which lay a solid foundation to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oetry for the sui and tang dynasty. the cultural significance of national integration is that culture system for the north hu injected the spirit of a fresh blood to the chinese nation, richened heterogeneity of cultural factors of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broadened the road for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key words: bei dynasty poetry; national integration; hu han culture; social customs 承诺书 39 承承 诺诺 书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 导下独立完成的,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大 学。如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在读期间学位论 文相关的内容,将承担法律责任。除文中已经注明引 用的文献资料外,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成果。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 导下独立完成的,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大 学。如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在读期间学位论 文相关的内容,将承担法律责任。除文中已经注明引 用的文献资料外,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成果。 学位论文作者(签章) : 2009 年 月 日 引言 1 引 言 在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过程中,北朝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朝代,它 所经历的民族融合使中华文明进行了一次大换血。北魏统一北方之际,政局动荡不 安,战乱连绵不断,大量的汉族人民为躲避战乱纷纷向周边涌去,北方的少数民族 也内迁至中原腹地。其中,旧史称作“五胡”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各 少数民族东移南迁,同时还有其他的少数民族也纷纷南下,展开了一场规模宏大的 民族大迁徙。在数百年的历史变迁中,逐步形成了汉民族与以匈奴、鲜卑、羯、氐、 羌为主的包括多个少数民族在内的各民族交错杂居的局面,不同文化背景中成长起 来的各个民族,在长期的杂居相处中,彼此的生活习俗和民族性格都潜移默化地互 相影响着,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因子互相渗透融汇,逐渐实现了胡汉民族民 俗文化的融合。 民族融合是民族间的自然融合,它是不同民族之间经济生产、社会文化及民众 生活彼此渗透、互相影响的结果。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是少数民族从游牧 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政治形态上表现为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在社会文化和风 俗习惯上呈现出胡汉交融的情态。民族迁徙、联合斗争、交流往来、汉化改革等等 都是民族融合产生的重要因素,北朝复杂独特的生态环境已经具备了民族融合进行 的必备条件,为民族文化的认同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两种民族文化的渗透融合需要 经历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研究分析这一民族融合的进程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从整体上说,北朝民族融合中的汉化是自上而下的,胡化是自下而上的。自上 而下的汉化是统治者从制度和政策上进行汉化,向先进的封建政治、经济、文化靠 拢。自下而上的胡化则是广大范围内的社会民众受胡族习俗影响至深,社会风俗的 胡化倾向十分明显。民族融合的斗争性、复杂性决定了自上而下的胡族汉化过程的 曲折性,必然要经历反复的对立冲突而渐趋融合。对立“是以儒家社会政治经济文 化模式为核心的已经高度发展的汉文化,与处于较低发展阶段的北方游牧文化的对 立和冲突。 ”是汉士族高门与代北贵族发生的对立,融合“是以代北贵族认同以儒家 思想为核心的汉文化,北方社会恢复和建立汉士族高门所理想的统治秩序。 ” 其总 的趋势是从对立走向认同、从冲突走向融合。自下而上的社会习俗的变化是一种潜 移默化的文化异化方式,而自上而下的政治制度等上层建筑的重新建立则需要通过 政治力量来实现。北朝统治者的汉化政策和思想倾向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起到了非 吴先宁.北朝文化特质与文学进程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第 7 页. 北朝诗歌创作中的胡汉民俗文化融合研究 2 常重要的作用,故在本文的第二章中结合北朝统治者的汉化政策来探讨民族融合的 进程。 作为中国学术文化中心的北方,陷入烽烟四起的战火之中,文化艺术的发展几 乎处于停滞状态。 北史文苑传 : “中州板荡,戎狄交侵,僭伪相属,生灵涂炭, 故文章黜焉。 ”北朝文学在作品的数量上没有前后各代庞大,文学价值亦未必能称得 上很突出, “奏章符檄,则粲然可观;体物缘情,则寂寥于世。 ” 历来对它的整体评 价不是很高,关注和研究也是很有限的。我们从民族融合的角度去重新审视北朝文 学,其独特的地域环境和文化土壤中孕育出的文学作品,恰好展示了多元文化的色 彩,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猛烈碰撞的人文光华,具有别具一格的文学特色与文化价 值,体现出胡汉文化融合的独特风貌。从这个角度上看,它们的价值是不容忽略的, 有待于我们细细的考察探究。 在民族融合的文化土壤中产生的北朝诗歌,其发展历程、创作内容和风格特点 都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难以割裂。随着民族融合进程的深入,诗歌创作在各个时 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诗歌的内容风格也因为胡族成分的渗透而呈现出另一番风貌。 北朝诗歌中社会生活的广阔展现,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社会风习和民众生活的汉胡 民俗融合,北朝诗歌质朴刚健的风格是北方游牧民族精神的直接表现。民族融合带 来的野蛮与文明碰撞所激发出的光华,促使雄浑苍劲、质朴自然的美感渗入到诗歌 创作中,为隋唐诗歌的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也为我们寻找唐代诗歌雄伟壮丽 的源流提供了一个参考。 故本文将从北魏道武帝建国至隋统一南北中国以前(公元 386589 年)二百多 年的诗歌创作中窥视胡汉民俗文化的融合,从北朝诗歌入手,以胡汉民族文化融合 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北朝诗歌产生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探索民族融合的进程以及 在这一过程中诗歌创作的特点,考察北朝诗歌中蕴藏的胡汉民风习俗的融合,探究 民族融合对诗歌风格和审美情趣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文章所说的胡族是指北朝时期 相对于汉族而言的北方各少数民族,主要是被称为“五胡”的匈奴、鲜卑、羯、氐、 羌等民族,活动在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还有乌桓、柔然、高车等,这些北方各少数 民族大都以游牧为生,生产生活方式与汉族迥异,它们与汉族互通往来,杂居共处, 都是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参与者。在文人诗歌的处理上,主要以逯钦立先生的先 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为依据,选取了从北魏建立至北周灭亡这段时间内的作品;同 时由于北朝民歌是民众智慧的载体,是反映广阔社会生活的民众话语,其中隐含着 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 1974.第 2778 页. 引言 3 丰富的文化信息,由于具体创作时间没有可靠的依据作参考,故将乐府诗集卷 二十五梁鼓角横吹曲中的北朝乐府民歌都列为分析对象。 以往的文学研究大都是运用考证、分析等传统的研究方法,本文是运用跨学科 研究方法研究古代文学的初步尝试,创新之处在于运用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结合 民俗学的理论与方法,从民族文化的角度研究古代文学,同时吸取杨义先生“既与 文学的本质本原,又与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发生发展有着深刻联系的大文学观” 理论,通过对具体文学作品进行文化角度的分析考察,在文本符号的层次上展开对 文化现象的解析,深入到文学、文化的本原和本质,考察文学发展的文化动因,探 究文化发展的动力。从民俗学的视角研究古代文学,可以为文学的综合研究提供一 种角度,这项工作对于古代文学和民俗学都是有重要意义的。本文是古代文学与民 俗学相结合研究的一次初步尝试,希望可以起到积极有益的作用。 杨义.重绘中国文学地图通释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7.第 2 页. 北朝诗歌创作中的胡汉民俗文化融合研究 4 第一章 民族融合视野下的北朝文化生态环境 一个时期的文学特点是与这一时期的文化环境密不可分的,北朝时期民族融合 的特殊历史背景使得它的文化生态环境复杂多样,呈现出与以往朝代不同的时代特 点。北方少数民族所传承的游牧文明与中原传统的农耕文明迥然相异,这些北方民 族从生活的地域环境到经济的生产方式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因而塑造出的民 族性格和民族精神也独具特色,艰险的环境历练出勇猛善战、豪迈爽直的民族性格, 游牧的生产方式造就了积极冒险进取的民族精神。这种独特的游牧文化随着民族融 合的发展进程逐渐深入地影响着中原汉族文化,从而使文学生长的文化土壤也呈现 出不同的特点。 11 北方地域特色与民族性格 环境是产生文艺的外部动力,文化艺术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地 理环境的差异性决定着不同的民族之间有着不同的特性。在一个民族的发展形成过 程中,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以及特定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可以造就从事这一 种社会物质生产的民族特性。地形、气候、资源、植被等自然环境的构成使不同民 族具有各自不同的经济生活,而正是这些各具特色的经济生活,引起了不同民族之 间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异,形成民族间不同的社会文化与风俗,从而塑造出的民族性 格和精神气质也各不相同。 北魏的统治者拓跋鲜卑的先世久居塞北, “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 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 ” 北方少数民族大多都如鲜卑族一样,地处大 漠,苦寒荒蛮,畜逐水草,四时迁徙,过着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相对于温和湿润 的南方来说,北方的气候条件和自然地理环境是截然不同的,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 环境尤为艰苦,在地域广阔的漠北草原,气候干燥且雨量稀少,冬季漫长而寒冷, 春季短而夏季干热。这种极端的自然环境在诗人的笔下更为直观, “白云满鄣来,黄 尘满天起。 ” (刘昶断句诗 )宽广辽阔的北方,气候极端恶劣,变化无常,黄沙 尘土漫天飞舞。 “沙漠胡尘起,关山烽燧惊高台朔风驶,绝野寒云生。 ” (裴让 之从北征诗 )北方大漠茫茫,飞沙疾风,身处其中,寒冷苍劲的悲壮之感油然而 生。 “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 (王肃悲平城诗 )阴 魏收撰.魏书序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4.第 1 页.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 2204 页.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 2262 页.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 2205 页. 第一章 民族融合视野下的北朝文化生态环境 5 山常年被冰雪覆盖着,荒松在横行无间的疾风中挺立。 “沙尘似军幕,蓬卷若车轮。 边衣苦霜雪,愁貌损风尘。 ” (王褒送别裴仪同诗 )飞沙卷蓬,尘土遮目,冰寒 霜冻,这种恶劣的环境使人更加悲愁。 北方民族艰苦的地理特点和生活环境塑造出他们独特的民族性格,壮阔辽远的 苦寒之境成为天然的演练场,造就了北方人民与自然斗争的坚强意志,畜牧狩猎的 经济形态,养成了善于狩猎、精于骑射的个性特征,迁徙不定的游牧生活,使他们 勇于开拓、积极进取,极富冒险性和进攻性,这种独特的生存方式培育了北方民众 崇尚勇猛强悍的精神品格。同时,民族间的征战此起彼伏,为了土地的扩张和经济 的掠夺,各部族之间争战不断,互相攻占土地、掠夺人畜,形成了好战喜斗的民族 特点,造就了漠北诸民族粗犷骠悍、质朴豪爽的民族性格。正是这种独特的民族性 格使得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后,对传统的农耕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极大 的影响着中原文化的发展。 12 民族杂居的多元交汇形态 十六国北朝时期战乱频仍,社会经历着巨大的动荡与变革,中原地区的人民为 避战乱纷纷迁往南方或周边地区,而匈奴、鲜卑、羯、氐、羌等许多北方少数民族 则大量内迁,汉人从中原奔向周边,少数民族从周边涌向中原,形成了一次大规模 的民族大迁徙。这种历史情况在北朝诗歌中是有所体现的, “陇头流水,流离西下。 念吾一身,飘然旷野。 ” ( 陇头流水歌辞 )就是被迁徙人民悲苦流离生活的生动写 照。社会动荡不安,战乱纷扰,劳苦民众不得不离开家乡,他们“朝发欣城,暮宿 陇头” , “西上陇坂,羊肠九回。山高谷深,不觉脚酸。手攀弱枝,足逾弱泥。 ” 长 途跋涉,劳苦无奈。流浪远方,就像一片孤零的落叶随风飘落, “寒不能语,舌卷入 喉” ,对外地环境的不适宜,更牵起了思乡之情, “遥望秦川,心肝断绝。 ” 遥念故 乡,万般苦痛萦绕心头。 这次北方各族人民大迁徙,其迁徙规模和迁徙人口的数量在历史上是罕见的, 据魏书太祖纪载,天兴元年拓跋珪“徙山东六州民吏及徒何、高丽杂夷三十 六万,百工伎巧十万馀口,以充京师” ,拓跋嗣时又“徙两万馀家于大宁(河北张 家口附近),计口受田” ,这样大规模的迁徙史载有很多,不胜枚举。这场民族大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 2340 页. 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 368 页. 郭茂倩.乐府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第 371 页. 魏收撰.魏书太宗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4.第 32 页. 魏收撰.魏书太宗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4.第 53 页. 北朝诗歌创作中的胡汉民俗文化融合研究 6 迁徙涉及的少数民族众多,包括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数十个少数民族。自东 汉时期开始,匈奴就陆续开始向中原地区内迁,南徙的匈奴人口数量近十万,基本 分布在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甘肃、陕西、山西、河北、河南等广大的北方地区。伴 随着匈奴的迁徙,原居于西域的羯族,东北地区的鲜卑族等,也纷纷迁徙入居到山 西、河北等地。十六国时期战乱四起,这些少数民族的迁徙活动更为频繁。公元 370 年前秦灭前燕,将慕容鲜卑族四万户迁往长安;前后赵统治者强迁氐、羌入关中、 关东地区有八次之多;同时东夷、高丽、杂夷等其他少数民族也大量的迁徙中原, 散居于山西、河北等地区。 这场规模空前的北方少数民族大迁徙,使得过去相对稳定的各族地区界限彻底 被打破,民族关系变得复杂多样,社会人口的民族构成向多元化发展,游牧文明与 农耕文明的交汇地带逐渐形成。 “自葱岭已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 胡贩客,日奔塞下,所谓尽天地之区已。乐中国土风,因而宅者,不可胜数。是以 附化之民,万有余家。 ” 仅洛阳一地,杂居的胡人即达万余家,北中国广袤领域里, 杂居的胡人之多,可想而知。当时“南染吴、越,北杂夷虏” ,言语交错混杂,社 会处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居状态,带来了北朝各方面文化的互相融汇。北方 少数民族的原始气质为传统的农耕文明带来了质朴自然的气息,传统文化意识逐渐 淡薄,封建思想观念的束缚减弱,无论政治制度、经济生活、礼仪风俗、学术思想 等,都不是汉族单一型的,而是融入了胡族文化因素。汉族对外来文化表现出了一 种包容吸纳的积极态度,同时少数民族中的杰出人物也热衷于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这种对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兼收并蓄的博大气度,为中华文化吸收外来的新鲜血液创 造了良好的契机。民族地域的打破,增加了各族相互接触的机会,为民族融合提供 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发生民族融合的关键因素业已形成,社会迎来了一个复杂多变、 多元开放的民族大融合时代。 13 北朝诗歌生长的文化土壤 文化根源于地域,不同的地理环境形成不同质态的文化,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生态形成特定的文学,而一定的文学包括内容、形式和风格在内,总是在一定的文 化生态环境中生存、发展和完善的。民族融合为北朝带来了复杂的文化生态环境, 也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宽广的历史舞台。在北朝漫长的民族融合过程中,随着 拓跋鲜卑政权封建化进程的推进,民族文化的融合逐渐由浅入深地影响着中原社会, 范祥雍校注.洛阳伽蓝记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第 161 页. 王利器撰.颜氏家训集解.增补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3.第 530 页. 第一章 民族融合视野下的北朝文化生态环境 7 北方少数民族的原始野蛮气息为中原文化增添了别样的生命活力,传统农耕文化的 温柔敦厚之中掺揉进更为勇武进取的精神意识,游牧民族性格中的开放性、自由性、 现实性逐渐渗透到中原文化的精神体系中,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与生活风习都受到 了巨大的冲击,而这种文化冲击的巨浪不可避免的会掀起文学创作的波澜,为北朝 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内在的文化动力。 胡汉民族文化融合的文化土壤中培育出的诗歌具有独特的发展轨迹和艺术体 现,北朝的诗歌创作无论在题材内容上还是在风格特色上都呈现出民族文化融合的 印痕。在北朝的诗歌中出现了很多边塞题材的作品,由于中原与边疆征战的频繁, 北方边塞的独特风光与异族风物进入了文人的精神视野中,产生了许多描写边塞战 地风光和征战行军生活的作品。随着民族融合的深入,北朝诗歌的创作主体中出现 了少数民族诗人,虽然他们的作品艺术表现还不成熟,但其中的质直自然的朴野气 息有着另一番气韵。北朝文学重质轻文的特点与这种独特的文化生态环境也是分不 开的,民族融合带来的胡族质朴率性、豪爽刚直的民族个性,在与中原传统文化长 期交错发展中折射成一种文化心理,这种心理渗透到诗歌创作中,使其具有了质朴 健朗、刚直豪劲的风格特点,显现出雄健磊落、激昂壮美的审美情趣。北朝诗歌呈 现的这些特点,无不与它所处的民族融合的文化背景紧密相关。 北朝诗歌创作中的胡汉民俗文化融合研究 8 第二章 北朝民族文化融合的进程与诗歌创作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 的历史规律。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了野蛮与文明的结合,不是文明转向野蛮, 而必然是野蛮转向文明。尚未脱离野蛮状态的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用强悍的武 力征服了文明程度很高的汉族人民,若想要得到中原汉族的心理认同,就需要借助 于先进的汉文化来完成精神层面的征服。拓跋氏统一北方之前还是一个以游牧经济 为基础的部落酋长制统治集团,故北朝的民族融合表现为从游牧部落向封建国家的 转变,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互相吸纳融汇的过程。 北朝的文化生态环境具备了民族融合的条件,在这一背景下游牧与农耕两种文 明展开了正面交锋,掀起了胡汉民族融合的浪潮。胡族统治者采用汉族统治者的政 权组织形式,逐渐重视和接受儒学并加以推广,用强有力的政治手段缓解民族间的 矛盾冲突,随着统治者汉化政策的逐步推行,不同民族的文化互相消磨又彼此接收, 原有的民族意识和文化心理发生改变,逐渐形成了文化上的认同意识,产生了共同 的文化心理。胡族统治者经过十几代人的长期努力,历经了民族融合的几个必经阶 段,才逐步完成胡族汉化、汉人胡化的民族融合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文学的创作 与发展也与民族融合的进程共沉浮,北朝诗歌的发展轨迹和创作特点随着民族融合 进程的推进而变化。 2.1 胡汉的对立冲突与文学的萧条 自拓跋珪建立北魏至孝文帝改制以前,是北朝民族融合的第一个阶段。大体上 来看,这一时期尚处于对立排斥阶段,对立冲突多于融合,鲜卑统治者对汉人的警 惕心理严重,在很大程度上对汉人及汉文化还处于自觉不自觉的排斥状态,流血事 件不断发生,政治环境险恶,汉族士人在战战兢兢中度日。在这种复杂多变的环境 中,文学只能缓慢的向前发展。 鲜卑原是大兴安岭西北部一个弱小的部落,在频繁的部落征战中,由弱变强,由 小变大,形成了强大的部落联盟。与其他几个北方少数民族相比,北魏的统治者拓跋 鲜卑的文明程度很低。匈奴、羯、氐、羌等少数民族从战国时期开始就陆续与汉族 接触,受到汉文化的很大影响,到了十六国时期,它们的汉化程度已经很高。而鲜 卑拓跋氏在文化上是比较落后的,史载鲜卑早期使用一种与乌丸相同的语言,但没 有文字,直到三国时鲜卑才有了运用文字的记载。他们自什翼犍时代才开始接触汉 文化,接受汉化的影响较浅,相对于匈奴等其他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拓跋鲜卑的汉文 第二章 北朝民族文化融合的进程与诗歌创作 9 化水平是最低的。 由于文化上的巨大差异,面对高度发达的异族文化,就会产生很强烈的心理陌 生感。拓跋鲜卑统治者对汉文化的态度是敬畏与犹豫并重,在任人举贤方面有很多 防范猜忌。加上汉族士族与代北贵族之间的利益冲突时有发生,鲜卑贵族害怕自己 的地位受到威胁,对汉族士人也有不同程度的排挤。胡族统治者对汉族士人的疑虑 不信任,致使很多流血事件的发生,如邓渊被杀、崔浩史狱案连带的宗钦、段承根 许多汉族士人被诛等一系列事件,极大的震撼了汉族士人的心灵,冷却了他们帮助 拓跋氏建立汉儒政治秩序的热情,从而加剧了各方面的矛盾冲突,造成了鲜卑统治 者与汉族士人之间深深的隔阂,汉化的进程艰巨而又波折。 对于拥有很高文学素养的汉族文人来说,政局对他们十分不利,处处暗藏杀机, 使得他们精神上惊恐不安、如履薄冰,时刻不能放松警惕。文人们安身立命都是这 么艰难,所以根本无暇顾及文学创作了。即使进行创作,由于顾虑过多,亦不能完 全自由的抒写情怀。故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很少,现保存的诗作中也只是一些赠答 诗等。据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 ,孝文帝以前的诗作保存数量极少,只有韩延之的 赠中尉李彪诗 、宗钦的赠高允诗十二章、段承根的赠李宝诗七章 、游雅 的诗和高允的罗敷行 、 王子乔 、 答宗钦诗十三章、 咏贞妇彭城刘氏诗 八章等。这时期的诗歌内容题材有限,艺术表现上尚无值得称道的成就,诗歌创作 大多为四言,质木无文,缺少文采。北朝文学在胡汉文化的冲突磨合中缓慢的发展, 文学创作呈现出一片萧条的景象。 在保存的仅有的这几首赠答诗中依然能窥见汉族文人身处险恶的政治环境中, 不能尽显才华,抒发了怀才不遇的苦闷。他们感叹“贾生谪长沙,董儒诣临江” ,没 有明主任贤纳才,一腔抱负无处施展,只能“痛哭去旧国,衔泪届新邦。哀哉无援 民,嗷然失侣鸿。彼苍不闻我,千里告志同。 ” 与朋友诉说心中的痛苦和无奈。 (韩 延之赠中尉李彪诗 )宗钦的赠高允诗十二章写道: “嵬峩恒岭,滉瀁沧溟。 山挺其和,水燿其精。启兹令族,应期诞生。华冠众彦,伟迈群英。 ”诗人陈说自己 出身名门世族,才华卓越,在政治险恶的朝廷中汉族士人得不到信任, “履霜悼迁, 抚节感变。 ” (宗钦的赠高允诗十二章 )心中有强烈的危机感,诗人如此的小心 谨慎,最终也未逃过被诛的命运。 汉胡文化的一体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作为统治者的拓跋氏深知,要想使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 2197 页.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 2198 页. 北朝诗歌创作中的胡汉民俗文化融合研究 10 中原彻底臣服,仅以武力制服是不够的,更需要借助于先进的中原文化。文化程度 较低的拓跋鲜卑,面对具有优秀文化的被征服者,也不得不考虑接受汉化的问题。 道武帝拓跋珪“初建台省,置百官,封拜公侯、将军、刺史、太守,尚书郎已下悉 用文人。 ” 对文人加以擢用, “初拓平原,留心慰纳,诸士大夫诣军门者,无少长, 皆引入赐见,存问周悉,人得自尽,苟有微能,咸蒙叙用。 ” 太武帝拓跋焘下诏征 辟贤良士人,征用了崔绰、高允、张伟等汉族士大夫,称他们“皆冠冕之胄,著问 州邦,有羽仪之用” ,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统治者身边的良臣谋士或是汉人,或是 汉化程度很高的鲜卑人,他们深受中原文化影响,尽心竭力的辅佐拓跋氏,对鲜卑 统治者建立封建政治经济文化制度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汉族士 人承担起消除民族隔膜的责任,他们在帮助拓跋鲜卑建立封建朝纲的同时,积极推 行着以儒家礼教为核心的汉文化,面对重重阻力,仍然力挽狂澜,不懈努力。如高 允上书谏言,劝施礼教,以正风俗,在咏贞妇彭城刘氏诗中,高允“念其义高 而名不著” ,称赞刘氏“虽曰异族,气犹自然。生则同室,终契黄泉” ,正是以汉 族儒家传统礼教为标准,赞咏贞节烈妇的高义,在异族政权的统治下仍不忘积极的 倡导儒家道德思想。在缓慢的民族融合进程中,汉族士人以恢复汉儒政治、社会文 化为己任,勇敢的承担起历史的重任。 2.2 胡汉的部分融合与文学的复苏 北魏学术和艺术的短暂振兴,是从孝文帝太和(公元 477-499)时代汉化改制开 始的,民族融合进入了部分吸纳阶段,胡汉之间的融合多于冲突。文艺的兴盛与汉 化的进程是相辅相成的,通过一系列的汉化政策,胡人的汉化由最初的分散效仿向 纵深发展,致使孝文帝及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文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复苏,文学创 作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 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革衣服之制” ,亲礼仪,定姓族, “亲祠孔子庙” “不得 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违者,免所居官” ,朝廷上下对汉文化放松了警惕,掀起 了崇尚中原传统文化、学习汉文化的风潮。作为君主,孝文帝自己的汉文化修养很 高,他“雅好读书,手不释卷。 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 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 魏收撰.魏书太祖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4.第 27 页. 魏收撰.魏书太祖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4.第 28 页. 魏收撰.魏书高允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第 1081 页.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 2202 页. 魏收撰.魏书高祖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4.第 177 页. 第二章 北朝民族文化融合的进程与诗歌创作 11 而作。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 他也倡导皇室子孙贵族修习 汉文化。任城王元澄“音韵遒雅,风仪秀逸” ,博通今古,极富文藻。彭城王元勰 “博综经史,雅好属文” ,与孝文帝行而赋诗, “时勰去帝十余步,遂且行且作,未 至帝所而就” 。鲜卑宗室俊才颇多,不胜枚举,他们之间酬唱答和,彼此切磋,温 文儒雅,一改胡族的野蛮之气,言谈举止,与汉族士人无异,并以具备较高文学修 养为荣,积极的参与到文学创作活动中来,极大的促进了北朝文学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诗歌中有很多鲜卑皇室的作品,如彭城王元勰的应制赋铜鞮山松 诗 : “问松林,松林经几冬?山川何如昔,风云与古同。 ” 笔力苍劲,朴野雄迈。 还有孝文帝元宏的联句诗縣瓠方丈竹堂饗侍臣联句诗表现君臣的和谐融洽,孝 明帝元诩的幸华林园宴群臣于都亭曲水赋七言诗 ,孝庄帝元子攸的临终诗 , 节闵帝元恭的诗和联句诗 ,济阴王元晖业的感遇诗 ,中山王元熙的绝 命诗二首 ,文明太后冯氏的青台歌 ,陈留长公主的代答诗等。拥有鲜卑血 统的皇室贵族,能细心学习汉文化并运用自如,是很不容易的。从另一个侧面可以 看出,拓跋鲜卑对汉文化的态度已经不单单是能够接纳,而且渐渐融入他们的生活 之中,汉文化已成为他们精神世界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因子。 汉族文人的文学创作也繁多起来。从保存的诗作看,相对前一阶段题材已不限 于赠答应制诗,还出现了抒情写景诗、咏物抒情诗、讽喻诗、仙道诗等。抒情写景 诗如王肃的悲平城诗 : “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 描 写了北方山高风寒的萧飒景象,质朴苍凉。萧综的悲落叶 : “悲落叶,联翩下重 叠。重叠落且飞,从横去不归。悲落叶,落叶何时还。夙昔共根本,无复一相 关。各随灰土去,高枝难重攀。 ” 借落叶抒发诗人一己之情怀,悲愁苦闷之感流露 其中。崔鸿的詠宝剑诗 : “宝剑出昆吾,龟龙夹彩珠。五精初献术,千户竟论都。 匣气冲牛斗,山形转鹿卢。欲知天下贵,持此问风胡。 ” 吟咏宝剑的锋利精锐,豪 迈慷慨之情呼之欲出。阳固的讽喻诗刺谗诗 : “巧佞巧佞,谗言兴兮。营营习习, 似青蝇兮。 ” 整首诗皆用四言,痛砭谄媚小人的丑恶。 “北地三才”中的温子昇活跃 在这个时期,他的诗歌保存下来 11 首,其中不乏优秀的作品,如捣衣诗 : “长安 魏收撰.魏书高祖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4.第 187 页. 魏收撰.魏书任城王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第 464 页. 魏收撰.魏书彭城王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第 572 页.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 2205 页.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 2205 页.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 2213 至 2214 页.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 2212 页.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 2208 页. 北朝诗歌创作中的胡汉民俗文化融合研究 12 城中秋夜长,佳人锦石捣流黄。香杵纹砧知近远,传声遁响何凄凉。七夕长河灿, 中秋明月光。蠮螉塞边绝候雁,鸳鸯楼上望天狼。 ” 秋夜漫漫,寂静的夜空传来阵 阵的捣衣声,想起早已断绝音讯、远征边塞的丈夫,万般愁绪萦绕心头,牵动起多 少思妇心中的凄凉哀苦。全诗对仗工整,韵律和谐,感情真挚,凄楚动人。温子升 的诗文流传到南方,梁武帝见后称道说“曹植、陆机复生于北土” 。这一时期还保 存下来两首女性的诗作,文明太后冯氏的青台歌 ,谢氏的赠王肃诗及陈留长 公主的代答诗 ,虽然语言简单却不失纯朴自然,正是北朝诗歌特色的体现。 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拉近了胡族与汉族的精神距离,鲜卑统治者倡导的学习汉族 文化的风潮,激发起汉人与胡人之间互相学习的热情,消磨了华夷有别的心理障碍, 不仅在他们的民族中召唤起对中原士族及汉文化的敬慕,也大大减少了中原士族及 汉族文化与游牧民族及草原文化的冲突。整个社会的汉化倾向为文人们提供了宽松 的创作环境,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复苏,不能不说与孝文帝以来的汉化政策紧密相 关,与胡汉民族的文化融合密不可分。 2.3 胡汉融合的历史逆流与文学的发展 民族融合的过程是复杂艰难而又曲折的,由于孝文帝迁都洛阳,大力推行汉化 政策,触犯了部分鲜卑贵族的利益,引起了这些人的不满,洛阳拓跋部文武之间的 矛盾十分尖锐。同时,汉化政策未影响到留在平城的鲜卑贵族,造成了北方鲜卑势 力的对立,六镇鲜卑与洛阳贵族的矛盾加剧,致使六镇起义爆发,代北豪族酋帅崛 起。暴动促使北魏王朝分崩瓦解,各路豪强酋帅乘机崛起。尔朱荣发动的“河阴之 变”使北方胡汉大族遭到毁灭性打击, “河阴之变”也导致了武人统治中国北方的局 面。方兴未艾的胡汉融合局面重被打破,胡汉民族冲突复趋激烈,东魏北齐的反汉 化、反汉人倾向成为文化融合进程中的一股历史逆流。 鲜卑化了的汉人高欢建立的东魏、北齐政权,对汉化的鲜卑人和汉族士人充满 仇恨,内心深处很强烈的排斥汉人和汉文化,也排斥打击汉化的鲜卑人,在中原地 区掀起了一股反汉化的狂潮。当时“鲜卑共轻中华朝士” ,一方面朝廷上经常发生 汉族士人被诛的事件,如齐后主时因韩凤而引起的崔季舒等人被诛事件,朝廷内外 的反汉情绪十分高涨,韩凤甚至公开大骂汉族士人“狗汉大不可耐,唯须杀却” 。 另一方面重用胡人,大倡胡风,复兴鲜卑旧习。这股反汉化的狂潮将孝文改制中早 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第 2221 页. 魏收撰.魏书温子升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第 1876 页. 李百药撰.北齐书高昂传m.北京:中华书局, 1972.第 295 页. 李百药撰.北齐书韩风传m.北京:中华书局, 1972.第 693 页. 第二章 北朝民族文化融合的进程与诗歌创作 13 已被革除了的鲜卑语、鲜卑姓、鲜卑习俗等再度狂兴。胡语、胡乐大为流行,士族 教子弟学鲜卑语、学弹琵琶,以此服侍公卿。 颜氏家训教子篇正是这一社会风 潮的真实写照: “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 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 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 ” 历史的发展方向不可逆转,东魏北齐的文化倾向表现出自相矛盾的一面。高欢 在实行胡化的同时,也保留着一定的汉化。要巩固统治,就是再仇恨汉人,也不可能 完全绝缘于汉文化,这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16秋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第四章第1节 食物与营养
- Unit 3 Going outdoors Lesson 4(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北师大版(三起)(2024)英语三年级下册
- 《第三单元 班级智能养护系统 第3课 激光切割做模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信息技术青岛版2024第二册
- 2024年高中语文 第11课 师说教学设计5 新人教版必修3
- 《月夜忆舍弟》(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素质教育精讲课堂(统编版)
- Chapter2 Our pet friends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新思维小学英语1B
- Unit7 Seeing a film(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沪教牛津版(深圳用)英语六年级上册
- 2024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16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 2024-2025学年高中生物 第四章 基因的表达 第2节 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学设计2 新人教版必修2
- Unit 8 第3课时 Section B (1a-1e)2024-2025学年八年级英语上册同步教学设计(人教版)河北专版
- 2025年新高考历史预测模拟试卷浙江卷(含答案解析)
- 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专业的实习报告
- JT-T-4-2019公路桥梁板式橡胶支座
- 火龙罐综合灸疗法
- 四线制方向电路
- 食堂干货类食材临时采购需求书
- 《DVT深静脉血栓》
- 《大豆栽培学》PPT课件.ppt
- 米粉加工厂生产工艺理论介绍
- 仓库管理员岗位职责说明书
- H型钢截面尺寸、理论重量和表面积计算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