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社区矫正影响要素分析和机制研究.pdf_第1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社区矫正影响要素分析和机制研究.pdf_第2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社区矫正影响要素分析和机制研究.pdf_第3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社区矫正影响要素分析和机制研究.pdf_第4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社区矫正影响要素分析和机制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区矫正影响要素分析和机制研究 摘要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刑相对应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 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 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使其顺 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社区矫正源于西方国家,是刑罚制度由严 趋宽的体现,在促进罪犯回归社会、减轻监狱经济压力、避免交叉感染、合理 配置行刑资源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自2 0 0 3 年开展以来,取得了一些成果,也获得了一 些经验,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对社区矫正工作存在认识上的偏差、社区矫正 工作者整体素质不高、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指导、机构设置混乱等等。希望通 过本论文的研究,能使社区矫正工作者在矫正工作中重视社区矫正的影响要素, 以使矫正工作获得最佳效果,并希望为我国建立和完善社区矫正机制提供建议。 本文共四章:导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研究的缘起和研究意义,并对社区矫正 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第一章对社区矫正相关的概念进行了梳理,论述了社区 矫正的起源和理论基础,并对我国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现状和意义进行了 简要论述。第二章分别从法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的角度分析了社区矫 正的影响要素。第三章论述了社区矫正机制的概念和内涵,以及社区矫正机制 各子系统功能的耦合和运转。第四章从法律体系和执行体系两个角度提出了完 善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一些构想。 关键词:社区矫正影响要素社区矫正机制 a n a l y s i so ni n f l u e n t i a lf a c t o r so fc o m m u n i t yc o r r e c t i o n a n ds t u d yo nc o m m u n i t yc o r r e c t i o nm e c h a n i s m a b s t r a c t c o m m u n i t yc o r r e c t i o na n de n c l o s ep e n a l t ya r ep a t t e r n so fc a r r yo u ts e n t e n c e c o m m u n i t yc o r r e c t i o nm e a n sp u tt h ec r i m i n a l si n t oc o m m u n i t y ,u n d e rt h eh e l po f s o c i a lo r g a n i z a t i o n ,n o n g o v e r n m e n t a lo r g a n i z a t i o na n ds o c i a lv o l u n t e e r s ,t h e s p e c i a ln a t i o n a lo f f i c ec o r r e c tt h e i rc r i m i n a lm e n t a l i t ya n d b a db e h a v i o ri nt h et e r m o fc o u r tv e r d i c t ,j u d g m e n to rd e c i s i o n ,a n di m p e lt h e mr e t u r ns o c i e t y t h i ss y s t e m c a nt r a c eb a c kt ow e s t e r nn a t i o n sa n dr e p r e s e n t st h et r e n do fs e n t e n c ed e v e l o p m e n t , w h i c hi se v o l v i n gf r o mp r i m a r ya p p l i e dc o n f i n e m e n tt op r i m a r ya p p l i e d n o n c o n f i n e m e n t i th a sav i t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i nh e l p i n gt h ec r i m i n a lr e t u r ns o c i e t y , l i g h t e n i n gt h ee c o n o m i cp r e s s u r eo fp r i s o n ,a v o i d i n gt h ec r i m eo v e r l a p p i n g i n f e c t i o n ,a n dd i s p o s i n gt h ee x e c u t i n gr e s o u r c e sr e a s o n a b l y w eh a v eg o ts o m es u c c e s sa n de x p e r i e n c e ss i n c ew eb e g i nc o m m u n i t y c o r r e c t i o ne x p e r i m e n ti no u rc o u n t r yi n2 0 0 3 ,b u tt h e r es t i l ls o m ed i f f i c u l t i e sa n d q u e s t i o n s s u c ha sm i s 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l o wq u a l i t yo fs t a f f , l a c ko f l a w sa n d r e g u l a t i o n s ,d i s o r d e r e ds y s t e m s ,e t c ih o p et h i sp a p e rc a na t t r a c ta t t e n t i o no nt h e i n f l u e n t i a lf a c t o r so fc o m m u n i t yc o r r e c t i o n ,m a k es o m ep r o m o t i o na n dg i v es o m e p r o p o s a l st o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a n di m p r o v e m e n to fo u rc o m m u n i t yc o r r e c t i o n m e c h a n i s m t h e r ea r ef o u rc h a p t e r si nt h i sp a p e r ,e x c e p tf o r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 t h eo r i g i n a n dt h em e a n i n go ft h i sd i s c u s sa n ds u m m a r yo fr e s e a r c ha r ei n t r o d u c e di nt h e i n t r o d u c t i o ns e c t i o n i nc h a p t e ro n e ,r e l e v a n tc o n c e p t so fc o m m u n i t yc o r r e c t i o n , t h eo r i g i na n dt h e o r yb a s i so fc o m m u n i t yc o r r e c t i o n ,a n dt h ec u r r e n ts i t u a t i o no f o u rc o m m u n i t yc o r r e c t i o ne x p e r i m e n ta r ep r e s e n t e d i nc h a p t e rt w o ,i n f l u e n t i a l f a c t o r so fc o m m u n i t yc o r r e c t i o na r ea n a l y z e df r o md i f f e r e n tp o i n to fv i e wi n c l u d e s l a w ,p s y c h o l o g y ,s o c i o l o g ya n de d u c a t i o n i nc h a p t e rt h r e e ,t h ec o n c e p ta n dc o n t e n t o fc o m m u n i t yc o r r e c t i o nm e c h a n is ma r ee x p l a i n e d ,a n dt h ec o u p l i n ga n do p e r a t i o n o f e a c hs u b s y s t e ma r ea n a l y z e d c h a p t e rf o u rp u tf o r w a r dm e t h o d st oi m p r o v e c o m m u n i t yc o r r e c t i o ni nc h i n a ,f r o ml e g a ls y s t e ma n dd i s p e n s es y s t e m k e y w o r d s :c o m m u n i t yc o r r e c t i o n ; i n f l u e n t i a lf a c t o r ;c o m m u n i t yc o r r e c t i o n m e c h a n i s m :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 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志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金月墨王些太堂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 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 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字:浓谴两签字日期:少9 7 年钥力徊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金旦巴王些太堂一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或借阅。 本人授权金胆王些太堂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论文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 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者签名:沌娟 签字日期:湘c ) 年缸月弘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i i 为日 电话:l 它站1 7 2 蟮 邮编: 致谢 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即将结束,学位论文也终于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首先要感谢 我的导师钟娟副教授和陈殿林副教授,从论文的选题、大纲的形成到资料的搜集都得 到了两位导师的悉心指导,并且在论文初稿完成之后,两位导师又指导我对论文进行 了多次修改。感谢两位导师在百忙之中对论文进行的指导。 其次,我还要感谢我的同学和家人,他们在学习上和生活上给了我无私的帮助 和支持。 在我即将结束硕士期间的学习、走上工作岗位之际,真诚地祝愿我的老师、同学 和家人幸福健康、一切顺利。 导论 一、社区矫正研究的缘起 2 0 0 3 年7 月,随着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 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 以下简称通知) 的公布,社区矫正在 北京、上海等全国六个省市开始试点,目前已在全国2 5 个省( 区、市) 展开。 到目前为止,作为一项刑罚执行方式的重大改革,社区矫正在我国大面积试点 已近六年,其间摸索出了一些有益的做法,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但也遇到 一些困难,暴露出一些问题。论述社区矫正的专著和论文也随着社区矫正试点 工作的开展而大批涌现,对于社区矫正的概念、历史、理论基础、价值、制度 构建等皆有探讨,其中大多是从法学角度研究社区矫正,少量从社会学角度研 究,还有一些专著或论文中有提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相关内容或章节, 但份量不多。笔者在本科和硕士学习阶段所学的专业都是思想政治教育,对 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皆有涉足,深知社区矫正作为一种偏重于矫 正犯罪的刑罚执行方式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法学的理论与实践必然是 密切相关的,另一方面,在这些社区矫正的专著和论文中,也未有系统的论述 社区矫正机制。因此,笔者在导师的指导下,将学位论文的选题定为社区矫 正影响要素分析与机制研究,试图从法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的视域 分析社区矫正的影响要素,对社区矫正的机制进行论述,并对我国社区矫正制 度的完善提出笔者的一些建议。 二、社区矫正研究述评 我国社区矫正实践始于2 0 0 2 年,论述社区矫正的专著和论文是2 0 0 3 年通 知发布后开始大量涌现的。笔者以“社区矫正 为关键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 据库搜索到论文1 1 4 6 篇,其中分布在1 9 9 9 2 0 0 2 年度仅有2 0 篇,其余全部分 布在2 0 0 3 2 0 0 8 年;在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搜索到学位论文1 2 9 篇,其中 仅有l 篇著于2 0 0 3 年,其余全部为2 0 0 4 2 0 0 7 的学位论文。 专著方面,按出版时间顺序包括:冯卫国的行刑社会化研究开放社 会中的刑罚趋向,书中对行刑社会化思想的内涵、价值及理论基础等作了系 统而深入的探讨,并为这一思想在我国行刑实践的推行建言献策。其中有专门 章节论述行刑社会化与社区矫正制度构建,认为社区矫正是促进行刑社会化的 有力措施,建议增设社区服务刑种。刘强的美国社区矫正的理论与实务, 论述了美国社区矫正的历史与现状,为我国社区矫正提供了借鉴。刘强的各 国( 地区) 社区矫正法规选编及评价,对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 德国、法国、日本、俄罗斯、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社区矫正法规进行了 介绍和评价,对于推动我国和地方社区矫正法律法规的制定大有益处的。鲁兰 的中日矫正理念与实务比较,对中日两国刑事法制理念和实务、服刑者劳 动理念和实务、服刑者权力保障理念和实务以及社区矫正的理念和实务进行了 比较和研究,并对未来中国总体矫正格局的构建提出建议。廖斌、何显兵的社 区建设与犯罪防控,以城市社区建设为基点,以社会学的方法和刑法学理论 为主干,辅之以政治学、治安学、犯罪学、系统科学等理论与方法进行理论思 维的整合,以社区组织、服务、安全建设、社区警务、社区矫正为主要内容对 社区犯罪防控体系进行研究。郭建安和郑霞泽所著的社区矫正通论系统地 论述了社区矫正的概念、种类、任务和基本理论问题,对国外社区矫正做了详 细的分析,进而对我国社区矫正的完善提出建议。张昱、费梅苹的社区矫正 实务过程分析从社会工作角度对对上海社区矫正实践经验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1 关于社区矫正的定义。 通知中定义为“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 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 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 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 动。司法部社区矫正研究课题组将社区矫正定义为“是与监狱相对的行刑方 式,它是指将法院宣告缓刑和经法院裁定假释以及由监狱等部门予以监外执行 的罪犯放在社区、由专门的国家机构,在机关团体、民间组织和社会志愿者的 协助下,矫正其犯罪意识和恶习的刑罚执行活动”。除此之外,学者们对于社 区矫正还有其他多种定义。笔者认为,从法学角度看,社区矫正是一种刑罚执 行活动;从社会学角度看,社区矫正是要矫正罪犯的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 2 关于社区矫正的类型和对象。各国法律规定的社区矫正类型不同,适用 的对象也不同。如美国社区矫正的对象有缓刑、假释、家中监禁、电子控制、 中途训练所、日报告中心、赔偿和社区服务等。我国社区矫正的适用对象,根 据通知中的规定,包括被判处管制的,被宣告缓刑的,被暂予监外执行的, 被裁定假释的,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罪犯,其中被暂予监外执行 的具体包括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怀孕或正在哺育自己婴儿的妇女,生 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也有学者从司法预防的角度 出发,将“有犯罪风险的人”也纳入社区矫正对象的范围内,笔者认为这不符 合我国国情,并且会增加刑罚成本,因为我国社区矫正处于试点阶段,经验并 不是很丰富,制度不是很完善,人力物力资源也不足以将矫正对象范围扩大至 。王利荣:从司法预防角度谈社区矫正制度的发展思路,载法治论丛2 0 0 4 年第2 期 2 潜在的犯罪人。 3 关于社区矫正制度的研究。学者们认为我国社区矫正还处在试点阶段, 存在一些缺陷,对改革和完善我国社区矫正制度提出了各种建议:有的建议在 现有法律制度下,扩大社区矫正的适用,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并 设置专门的社区矫正执行机构、执行队伍和专门的假释委员会。刘强在他主编 的社区矫正制度研究一书中提出被害人参与社区矫正,即犯罪人不仅要向 国家承担刑事责任,也要向被害人承担相应的责任,这不仅有利于被害人被侵 害的权益得以恢复,而且有利于在社区中恢复因犯罪所破坏的社会关系,最终 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李少兵在关于社区矫正托管制度一文中提出建立 社区矫正托管制度,通过协议的方式将刑罚的执行由监狱和公安机关转移到社 区,做到权责明确。陈和华在论我国社区矫正的组织制度一文中建议在司 法所内设置社区矫正官一职,专司社区矫正的管理和执行工作,并赋予其执法 主体的资格,同时,公安机关应该退出社区矫正。郑杭生、程琥在法社会学 视野中的社区矫正制度一文中从法社会学的视野来看社区矫正,提出了建立 和完善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基本设想,即观念更新、制度保障、专门机构和人 员、相关机构分工配合、前瞻性调研等。 4 关于社区矫正工作者的研究。关于社区矫正工作者的定位,有学者认为 社区矫正工作者是执法者,范围仅限于官方矫正机构的工作人员;而刘永强、 何显兵在关于社区矫正工作者的定位及其队伍建设一文中则认为社区矫正 工作是执法活动,也是一项社会工作,具有专门性和群众性的双重特点,需要 广大群众的参与,因此社区矫正工作者应当包括专门的国家工作人员,也应当 包括社会团体和志愿者。关于社区矫正工作者的素质,学者们普遍认为由于社 区矫正工作的复杂性,矫正手段的多样性,矫正工作者应该具备多学科知识, 并对他们的专业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等提出要求。 5 关于社区矫正的机制。以“机制 为关键词的社区矫正论文并不多。徐 立明和唐震在略论社区矫正机制的构建中论述了社区矫正机制的建构应当 遵循三项原则、社区矫正机制适用的对象、社区矫正组织机构的设置、社区矫 正机制的工作方法和内容和构建社区矫正机制的经费保障等,笔者认为他们的 这篇论文中的“机制 实为“制度”、“工作 之意。于华江和朱建美在试 论我国违法犯罪青少年社区矫正机制的构建从英国违法犯罪青少年社区矫 正机制借鉴的视角中对英国违法犯罪青少年社区矫正的管理监督机制和量刑、 判决、执行机制进行了研究,并对我国违反犯罪青少年社区矫正的管理监督机 。刘强:社区矫正的定位及社区矫正工作者的基本素质要求,载法治论丛2 0 0 3 年第2 期 3 制、工作模式及评估机制从立法和实践两个方面提出建议。而张峰的论社区 矫正机制的模式选择一文对“社区矫正机制”这一概念进行的阐述是笔者赞 同的,他认为社区矫正机制是一种“矫治工作系统 ,需要各方面资源的合理 配置和协调运行,从而以较小的矫正投入获得较大的矫正绩效,对社区矫正机 制的内容,即管理机构的设置、矫正机构的设置、社区矫正的运行模式和社区 矫正的监督机制等做了论述。另外,连春亮、张峰主编的社区矫正概论一 书中的第五章“社区矫正机制 ,基本观点同上述张峰的论文,并对社区矫正 的保障机制有所论述。 三、社区矫正影响要素分析及机制研究的意义 1 理论意义。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开展以来,论述社区矫正的论文和专著已 经大量涌现,对社区矫正的理论、制度、价值等方面做了详尽的论述,对中外 社区矫正也进行了比较,并对我国社区矫正的完善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这些论文和专著大多是从法学角度进行研究和论述,或有提及社会学、心理学、 教育学等学科理论在社区矫正中的应用,但未从这些学科的角度来分析社区矫 正的影响要素。笔者从法学、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的角度,分析了社区矫 正的影响要素,并浅析了社区矫正运行机制,希望能为我国还处于试点阶段的 社区矫正工作提供理论支持,丰富我国社区矫正理论,与法学角度的研究成果 互补,并能促进相关学科的发展。 2 现实意义。我国社区矫正工作处于试点阶段,存在一些问题,如对社区 矫正工作存在认识上的偏差、社区矫正工作者整体素质不高、缺乏相关法律法 规的指导、机构设置混乱等等,希望通过本论文的研究,指导社区矫正工作者 在矫正工作中重视社区矫正的影响要素,以使矫正工作获得最佳效果,并希望 为我国科学地设置和建立社区矫正机制提供建议。 4 第一章社区矫正概述 1 1 社区矫正相关概念 1 1 1社区 在理解社区矫正这个概念的时候,必须首先理解作为社区矫正载体的“社 区”的概念。 “社区 一词源于德国社会学家f 滕尼斯1 8 8 7 年在其共同体与社会一 纯粹社会学的基本概念一书中的阐述,他认为,社区( g e m e i n s c h a f t ) 是一 种基于情感、内心倾向而建立起来的富有人情味的、具有共同价值观念、关系 亲密的由同质人口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一战后,美国社会学家把滕尼斯的 “社区 ( g e m e i n s c h a f t ) 译为英文的c o m m u n i t y 。1 9 3 3 年,费孝通和燕京大 学的几个同学翻译美国社会学家帕克的社会学论文,第一次将英文 “c o m m u n i t y ”译为“社区”向国人推介。现在一般认为社区是“聚居在一定 地域内的、相互关联的人形成的共同体 ,即社区的存在总离不开一定的人群 并占据一定的地域,社区中的人们凭借一定的社会关系组织起来,有着共同的 社会生活和社区文化。 社区矫正是以社区为依托进行的,社区是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主要场所, 社区矫正工作任务的完成也有赖于社区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社区功能的健全。笔 者认为社区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功能: ( 1 ) 社会服务功能。社区的社会服务功能是指社区组织其内的各种法人社 团、机构或志愿者,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公益性质的社会服务,为社区居民解 决困难,包括为社区内弱势群体提供的各种帮助和服务,为社区居民提供的各 种专业或非专业的公益性服务以及福利服务。在社区矫正实践中,矫正对象必 须参加一定时限的公益劳动,另外,为了适应社会就业的需要,矫正对象也可 以参加学习技艺的劳动,这丰富了社区服务的内容,同时也需要社区完善的社 会服务功能的支持才能顺利进行。 ( 2 ) 人的社会化功能。人的社会化,简单来说就是人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 变的过程,也就是个人通过学习群体文化、承担社会角色、掌握社会规范,使 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并获得社会性的过程。 社区无论在人的基础社会化、 。廖斌、何显兵: 社区建设与犯罪防控,人民法院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l 页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1 9 2 页 固廖斌、何显兵:社区建设与犯罪防控,人民法院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1 0 页 5 继续社会化还是再社会化过程中都有着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社区矫正以社区 为依托,充分利用社区和社会资源对罪犯进行管理、改造、矫正和帮助,以实 现罪犯再社会化的改造目标,社区矫正就是社区对人的再社会化功能的体现。 ( 3 ) 社会参与功能。社区不仅是人们生活和交往的基本场所,也为人们参 与社会事务以及社区的民主建设和民主管理提供了机会。参与社区的公共事务 是参与全社会的公共事务和国家政治生活的基本途径之一。社区矫正需要社区 成员的参与和协助,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在社区成员的积极配合和参与下,才能 更好地完成社区矫正任务,反之,如果社区成员对社区矫正工作不予配合,甚 至对社区服刑人员持有偏见,则会增加社区矫正对象的反社会情绪等消极情绪。 ( 4 ) 社会控制功能。社会控制即“通过社会自身的力量,促进人们遵从社 会规范,协调社会各个部门以及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维持社会持续,使社会得 以正常运转、和谐发展 ,社区的社会控制功能也就是社区在维护社区秩序、 保障社区安全等方面发挥的作用。社区矫正对象虽然是一些危险性较小的犯罪 人,但仍然有一定的社会危险性,不仅需要社区矫正机构对他们进行人身危险 性预测并建立相应的监管制度,也需要社区发挥其社会控制功能,保障社区安 全。 1 1 2 社区矫正 1 1 2 1 社区矫正的概念 社区矫正( c o m m u n i t yc o r r e c t i o n s ) 简而言之就是在社区内进行矫正,由于 各国社区矫正的对象、实施矫正的主体以及学者的理解不同,社区矫正的概念 众说纷纭,即便是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中对于社区矫正做了 官方定义,学者们对于社区矫正的概念仍有不同理解,有狭义说和广义说之分。 广义的社区矫正认为,社区矫正的对象不仅限于被法院定罪的罪犯,还包 括尚未进入审判程序的犯罪嫌疑人和潜在的犯罪人( 有犯罪危险性尚未着手实 施犯罪的人) 。例如,有学者这样定义,“社区矫正是与场所处遇相对的概念, 它是指在社会环境下,由国家有关部门联合社区组织与社会志愿人员,对符合 条件的犯罪人或有犯罪风险的人进行行为矫正、生活扶助的活动 掣;也有学者 认为,从预防犯罪和再社会化的角度来看,社区矫正应包括对刑满释放人员的 。奚从清、沈赓方: 社会学原理,浙江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2 7 2 页 。王利荣: 从司法预防角度谈社区矫正制度的发展思路,载法制论丛2 0 0 4 年第2 期 6 矫正和对青少年的帮教。 狭义的社区矫正以通知中的定义为代表,认为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 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 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 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 禁刑罚执行活动。在2 0 0 5 年1 月2 0 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 部、司法部发布的关于扩大社区矫正试点范围的通知中又将上述定义修正 为:社区矫正工作是将罪犯放在社区内,遵循社会管理规律,运用社会工作方 法,整合社会资源和力量对罪犯进行教育改造,使其尽快融入社会,从而降低 重新犯罪率,促进社区长期稳定与和谐发展的一种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这一 定义仍是狭义的社区矫正。对社区矫正这一概念持狭义说的还有:( 1 ) 社区矫 治( 正) 是指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运用各种手段,整合专门机关和社区等 多方力量,着力对社区范围内的判处假释、监( 所) 外执行、管制、剥夺政治 权利、缓刑的罪犯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改造( 的手段和方法) 。( 2 ) 社区矫 正是指对犯罪性质比较轻微和社会危害性较小的罪犯在社区中执行刑罚活动的 总称。9 ( 3 ) 社区矫正是相对于监狱矫正而言的一个专门性术语,是指由社区 矫正组织依法对法院和其他矫正机关裁判采取非监禁刑及监禁刑替代措施的罪 犯予以在社区中行刑与矫正活动的总称。( 4 ) 社区矫正是刑事司法行政机关 依法对有权机关确定的非监禁的或者暂缓监禁的罪犯,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 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将其留在社区内予以管理、监督和矫正的刑罚 执行活动和行刑方式。( 5 ) 社区矫正是兼有刑罚执行和社会工作属性,由专 门机关与社会力量共同对符合条件的犯罪人在社区实行监管、教育与帮助,致 力于追求促使犯罪人顺利再社会化并过上守法生活的个别预防目的兼顾一般预 防的刑罚执行制度。 1 1 2 2 社区矫正概念述评 上述广义的社区矫正概念和狭义的社区矫正概念主要以下几个方面存有分 歧: 。胡陆生: 社区矫正的比较研究,载 河北法学,2 0 0 5 年第4 期 。李银宝、王国军、谭海云、陈志国:对社区矫正工作的认识与思考,载法治论丛,2 0 0 3 年第2 期 。刘强: 国( 境) 外社区矫正法律规范的现状及思考。载中国监狱学刊,2 0 0 4 年第1 期 。王顺安:社区矫正的法律问题,载政法论坛,2 0 0 4 年第2 期 王琪:社区矫正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 0 0 7 年版,第2 i 页 但未丽: 社区矫正:理论基础与制度构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 0 0 8 年版,第3 5 3 6 页 7 1 1 2 3社区矫正适用对象的范围 狭义的社区矫正其对象仅限于罪犯,具体来说就是通知中规定的被判 处管制的、被宣告缓刑的、被暂予监外执行的、被裁定假释的以及被剥夺政治 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罪犯。广义的社区矫正主张将尚未进入审判程序的犯罪 嫌疑人、刑满释放人员、服过一定刑期的犯罪人,甚至仅有犯罪危险的人,与 罪犯一起纳入社区矫正体系。广义说侧重于保护社会和一般预防,狭义说则侧 重于个别预防,制定和运用个性化的矫正方案,减少矫正对象的重犯或累犯。 笔者认为,从我国目前的国情来看,我国不适合采纳广义说的社区矫正定 义。广义说适用对象的范围过大,而我国目前的社区矫正工作在人力、物力和 法律依据方面都尚不能与之相适应,可能会由于人力、物力的缺乏而导致矫正 效果不佳,或者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依据而侵犯矫正对象人权或矫正措施缺乏 强制性。目前我国适合采用狭义说,狭义说主张社区矫正的对象仅限为经过审 判定罪的犯罪人,符合我国目前司法实际。随着我国社区矫正工作实践经验的 积累和理论研究的深入,社区矫正对象的范围的扩大是可以逐步实现的,有学 者已经提出“适宜适用社区矫正的对象 ,有待社区矫正立法确定。 1 1 2 4社区矫正的性质 对于社区矫正的性质,官方定义认为其是“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社区 矫正的确有着非监禁性的显著特征,矫正对象不是关押在监狱或其他刑罚执行 机构中,而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保持一定的行动自由,基本可以保持正常的 生活状态。但是,“与监禁刑相对应的非监禁刑是一个大于社区矫正的概念, 社区矫正隶属于非监禁刑范畴,但不应当等于非监禁刑 。我国实行社区矫正 包含的5 类对象中,管制和单处剥夺政治权利属于非监禁刑,而缓刑、假释和 暂予监外执行则不是。缓刑是对原判刑罚附条件不执行的一种刑罚制度;假释 是对犯罪分子附条件提前释放的一种刑罚执行制度;监外执行则是刑罚执行过 程中具体执行场所的临时性变化,三者都不是刑种,而是刑罚制度。因此,把 缓刑、假释和监外执行与管制和单处剥夺政治权利一起统称为“非监禁刑罚执 行活动 是不严谨的。笔者赞同“刑罚执行说 ,即将社区矫正定位为一种刑 罚执行方式。 也有认为社区矫正是一种“矫正活动”,这种观点是片面的。社区矫正固 然要矫正犯罪,减少再次犯罪,但作为一种刑罚措施,社区矫正如果完全忽视 。连春亮、张峰主编: 社区矫正概论,法律出版社,2 0 0 6 年9 月第一版,第3 3 页 圆王珏:我国的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概述,载法律适用2 0 0 5 年第1 0 期 8 对罪犯的惩罚,不剥夺犯罪分子的一些权益,不给犯罪分子造成生理和心理上 的一定的痛苦体验,就难以树立国家法律的公平正义和抑恶扬善的形象,使守 法公民感到失望、沮丧,甚至私自法外复仇。这不但不利于矫正目的的实现, 也不能被社会公众接受,使得社区矫正失去存在的意义,丧失群众基础。 1 1 2 5社区矫正的目的 社区矫正的本质属性是刑罚执行,而刑罚执行的目的是预防犯罪,包括一 般预防和个别预防。社区矫正的目的无论是实现犯罪人的再社会化、帮助犯罪 人顺利回归社会,还是惩罚改造罪犯,归根到底都是预防犯罪。一般预防的对 象是潜在的犯罪人,即通过对犯罪分子适用刑罚,威慑、做戒潜在的犯罪者, 防止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而个别预防的对象是犯罪分子,通过对他们适用刑 罚,对他们进行惩罚和改造,以预防他们重新犯罪。社区矫正的对象是罪行比 较轻微,不致危害社会,不需要监禁或不需要继续监禁的犯罪人,在社区内对 其进行监管、教育和帮助,因此社区矫正的目的是以个别预防为主的。但如果 完全不考虑一般预防,则会破坏法的威信,让守法公民心生不满。另一方面, 矫正对象生活在社区中,对他们进行惩罚和改造也是在社区内进行的,这对社 区内潜在的犯罪者能够产生非常直接的威慑。因此在以个别预防为主的同时要 兼顾一般预防,适当的惩罚,必要的监管和约束是必不可少的。 1 1 3 矫正机构和工作者 1 - 1 3 1社区矫正机构 通知要求,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司法行政机关和公安机关要分工 负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社区矫正工作,基层司法所要负责社区矫正的日常 管理工作。实践中,在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开始后,司法部的基层工作指导司成 立了社区矫正处,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各省( 市) 也成立了各自的社区矫 正机构。上海成立了社区矫正工作办公室( 副局级) ,其他省( 市) 也都成立 了社区矫正工作处( 室) 等相应机构。还有以政府购买方式建立的社区矫正社 会工作者队伍,如北京阳光社区矫正服务中心、上海新航社区服务总站。省市 以下的各级基层司法行政部门也纷纷设立具体承担社区矫正工作的职能科室, 但机构设置五花八门:有的仍沿用基层工作处( 科) 、劳教处( 科) 从事社区 矫正;有的内设安置帮教处( 科) ,内定社区矫正工作与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 教工作合署办公;有的虽报编委批复增设了处室,但命名不尽相同,有叫社区 矫正工作处( 科) 、安帮矫正处( 科) 的,也有称社区矫正帮教处( 科) 的。 司法部基层工作指导司社区矫正处: 司法部召开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座谈会,载 人民调解2 0 0 6 年第8 期 9 社区矫正机构的不统一,阻挠了社区矫正工作的推进。另一方面,社区矫正的 决定和执行涉及到审判机关、监察机关、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劳动和社 会保障部门、民政部门等多个职能部门,我国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是由公、检、 法、司法行政等部门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合作的“联合办公”模式来完 成的,容易造成多头管理、多头指挥的现象,导致职责不清、效率不高。 因此,社区矫正机构建设势在必行,大多数学者认为应当在司法行政机关 内部设立统一的社区矫正机构。 1 1 3 2 社区矫正工作者 社区矫正工作者是指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直接领导者、管理者和参与者, 包括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部门的国家公务员,从事社区矫正事务的社会民间 团体和工作人员以及一般的民间志愿者。 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者队伍主要由专业人员、社会团体和社会志愿者三部 分组成。专业人员主要是司法所的工作人员。根据我国刑法、刑事诉讼 法规定,对缓刑、假释、管制、剥夺政治权利、暂予监外执行这五种人的监 督考察由公安机关执行,具体是由派出所的公安干警来承担这一任务。通知 中规定了司法行政机关要牵头组织有关单位和社区基层组织开展社区矫正试点 工作,会同公安机关搞好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考察,组织协调对社区服刑人 员的教育改造和帮助工作。社区矫正工作的主要任务就落到了司法所的工作人 员身上。社会团体主要是指非政府的、非营利的社会机构和团体,如上海市新 航社区服务总站。社会志愿者主要包括专家学者、知名人士、离退休干部、社 区居委会成员、大专院校学生、矫正对象的近亲属和所在单位的人员等。在一 批热心的志愿者积极参与到矫正工作者队伍中来的同时,我国仍缺乏高素质的 专业矫正人员。 1 2 社区矫正的起源和理论基础 1 2 1 社区矫正的起源 现代矫正事业孕育于1 7 、1 8 世纪,随着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蓬勃发展,以 贝卡里亚、边沁为代表的刑事古典学派针对封建制度罪行擅断、滥施酷刑、狱 制黑暗等种种反人道现象,提出了罪刑法定、罪刑均衡、刑罚人道的三大原则, 奠定了文明时代刑罚制度的理念基础。刑事古典学派主张对已然犯罪的惩罚, 而不关注犯罪人的差异性,监狱行刑的重心放在对罪犯消极的管束、隔离和限 回崔刚: 社区矫正机构亟待规范统一h t t p :l a w e a s t d a y c o m e p u b l i s h g b p a p e r l 4 7 5 c l a s s 0 1 4 7 0 0 0 0 1 h w z 6 7 2 6 3 8 h t m 。何显兵: 社区刑罚研究,群众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1 2 3 页 l o 制上,而不是放在培养罪犯重新适应社会生活的素质和能力上。随着资本主义 社会犯罪率和再犯罪率的增长,特别是累犯、惯犯的增多,古典学派的理论显 得苍白无力,于是19 世纪后半期,以有效遏制犯罪、保卫社会为目标的刑事实 证学派应运而生。他们认为刑罚的目的不应只是单纯的报应犯罪,也应当使犯 罪人重新社会化,关注犯罪人再度适应社会生活;刑罚执行上也开始注重刑罚 的适用方式和程度同犯罪人危害社会公众安全程度的相适应,这促使了缓刑、 假释、不定期刑、保安处分等一系列现代刑罚制度的诞生,为社区矫正提供了 理论基础。 2 0 世纪三四十年代,社区治疗,即社区矫正的前身,在欧、美兴起。社区 治疗将犯罪人看作是病人而不是坏人,并认为是他( 她) 的病态驱使他( 她) 去犯罪。因此,对犯罪人不能施以监禁,应该把他们放在社区,像医生对待病 人那样对他们予以身体和心理的治疗。这种矫治方法过多地强调犯罪人生理方 面的原因和表现,而忽视了社会方面的原因和表现,不仅片面,也难以取得疗 效,对于减少重新犯罪的效果微乎其微,但这种行刑模式却为后人积累了宝贵 的经验和教训。 二战以后,犯罪日益增长,监狱人满为患,日益严重的监狱暴力冲突等问 题,使得人们不得不对监狱制度进行新一轮的改革。于是,社区矫正应运而生。 由于几乎所有的犯罪人最终都将回到原来的社区,所以,他们应该早日得到社 区的帮助。所有的社会力量应联合起来,帮助犯罪人恢家庭联系,获得就业和 受教育的机会,找到自己在社会上合适位置。基于这种回归社会、预防犯罪的 理论,社区矫正自2 0 世纪6 0 年代末7 0 年代初,在美国几乎每个州都得到了迅 速发展。 1 2 2 社区矫正的理论基础 社区矫正作为一种刑罚执行制度,当属法学范畴,但就其内容来看,是对 矫正对象的监管、教育和帮助,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促使其顺利回归 社会,这又包括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应用,所以, 对于社区矫正的理论基础应从法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双重视野中加以审视。从 法学角度看,以下理论为社区矫正提供了理论依据:w 1 2 2 1深化的复归理论。复归理论认为,所有罪犯都是可复归的;监狱是一 个矫正罪犯的富有建设性的地方,而不是一个惩罚罪犯、剥夺犯罪能力的场所。 犯罪是社会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改造罪犯必须使其置于由多种社会关系 国王琼、邵云伟等: 行刑社会化( 社区矫正) 问题之探讨( 上) ,载 中国司法2 0 0 5 年第l 期 l l 构成的特定环境中,从事多方面社会实践的体验。在罪犯复归前后,只有充分 调动社会切积极因素,合力救助、教育改造和防范犯罪分子,才能保证和巩 固刑罚执行的效果,确保行刑目的的实现。由此可见,从依靠社会力量教育改 造、防范犯罪的角度,深化的复归理论是社区矫正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 1 2 2 2刑事补偿理论。刑事补偿理论认为犯罪行为不仅侵害了直接受害人的 利益,也侵害了社会的利益,所以,使罪犯收到惩罚的权利并不属于某个人, 而是属全体公民。在判令罪犯对犯罪行为的直接受害者进行赔偿的同时,还应 判令其对社会进行赔偿。但传统的执行方法很难对社会作补偿,只有在社区矫 正的情况下,犯罪分子为社会提供无偿或低酬的社会公益性劳动,或参加社会 化生产等,才具有社会补偿的性质。由此可见,从补偿社会的公正角度,社区 矫正与刑事补偿理论相符。 1 2 2 3行刑经济化观念。行刑是现代社会控制犯罪的重要手段,同时,行刑 资源又是一种有限的社会资源,刑罚的运行需要极昂贵的经济成本,监禁刑所 需要付出的代价更为高昂,除了直接的经济成本之外,还有非经济成本,即监 禁刑对社会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行刑经济化讲求以最小的投入来获得有效的 预防和控制的最大社会效益。社区矫正即保持了定罪量刑的严格标准,又减少 了入狱人数,降低了监禁刑的负作用,有利于将罪犯早日改造成功、重返社会, 这样既合法又“经济”,充分体现了行刑效益。 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社会科学的理论在社区矫正中的应用将在之后 相关章节中进行论述。 1 3 我国开展社区矫正的现状和意义 1 3 1 我国开展社区矫正的现状 把不需要监禁的罪犯放到社会上进行改造和管控的刑罚理念,在我国刑事 法律中早有体现,新中国第一部刑法就明确规定了管制刑和缓刑、假释等非监 禁刑罚执行措施,之后的历次修改中,管制刑、缓刑和假释等非监禁刑罚措施 也都保留了下来。但长期以来,受重刑思想和社区监管机制不健全等因素的影 响,法官在适用上控制十分严格,缓刑、管制和假释的适用率不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与对外交往的不断加强,如何运用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 改造罪犯的问题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讨论提高罪犯改造质量,降低行刑成 本,关注回归社会,减少重新犯罪问题的同时,一些监狱管理者和学界人士提 出了刑罚执行社会化的问题,并着手对中国实践社区矫正的可行性进行理论研 。贝卡里亚:论犯罪与刑罚,黄风( 译)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 9 9 3 年版 1 2 究。2 0 0 2 年初,司法部组成了社区矫正制度研究课题组,对国内外的经验和做 法进行了大量的深入研究,于同年8 月形成了关于改革和完善我国社区矫正 制度的研究报告。该报告较全面地介绍了国内外社区矫正的发展情况,分析 了我国非监禁刑罚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建立和完善我国社区矫正制度 提出了初步构想。 2 0 0 3 年,司法部将社区矫正试点列为司法行政工作六大改革任务之一。同 年7 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印发了关于 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在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山 东6 个省市的部分地区开展社区矫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