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论文)梁实秋“人生艺术化”思想研究.pdf_第1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梁实秋“人生艺术化”思想研究.pdf_第2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梁实秋“人生艺术化”思想研究.pdf_第3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梁实秋“人生艺术化”思想研究.pdf_第4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梁实秋“人生艺术化”思想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师范大学硕:t 学位论文 粱实秋“人生艺术化”思想研究 摘要:“人生艺术化”命题的时代背景来自上世纪初叶的中国新文化运动 之际。梁实秋虽然并未直接提出过类似观点,但是其雅舍散文中反映的以 苦为乐、悠游自得的生活态度。以及梁氏在中国现代化启蒙运动下独特的 生命历程,都无不表明梁氏与“人生艺术化”思想的密切联系。梁实秋的 “人生艺术化”思想,在五四思想史这个大背景中有着独特的内涵和价值。 首先,梁实秋“人生艺术化”思想在中国近代社会思想文化发展进程 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粱实秋“人生艺术化”思想在五四时期西方思潮蜂 拥而入之时无疑是一种制衡和反对现代化总体进程的力量。没有激进的力 量不足以打破传统桎梏,而如果没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固有地盘作为基点, 民族化的生存方式势必将成为难事。所以,梁实秋的“人生艺术化”思想, 承担了拷问和反思的作用, 其次,梁实秋“人生艺术化”思想承继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独特方式。 梁氏的“人生艺术化”思想对人生存方j 戈的深入探讨和价值关怀是建立在 儒家传统德性基础之上的,同时汲取了:道家和佛教的超脱精神。梁氏的可 贵在于:它保持了一种“仁义”为本的民族根性。在个文化发生巨大转 型的年代,如何传承人生价值取向的传统优越性,避免民族性生存巨变因 缺乏根基带来的落差和代价,梁氏从人生实践方面作了较好的回答。 第三,梁实秋“人生艺术化”思想在近代中国人生哲学中的独特位置。 梁氏选择的人生哲学理念不能不与当时的时代社会需求相应和,这既是因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为儒家精神血脉的传承,同时也是出予学术对话的需要。“五四”前后的 中国社会思想芜杂程度可想而知,对于梁实秋这样一位典型的人文启蒙学 者,他所要作的和所能作的就是将自己的思想和盘托出,在那个风起云涌 的英雄时代,造就一股独特的文化旋风,而他所寻求的道路是避离社会政 治和现实纷纭,独辟蹊径,从生存的意义和价值高度实现个体生存的人文 主义理想。 对梁氏“人生艺术化”思想的探究注重从其人生历程内外整体出发, 论述了作为核心思想的人生观,作为生活批判主体思想的文化价值观,以 及作为审美人生完美图景的审美生存观和文艺观。所谓其人生历程i 为j , t - 整 体即一方面注重梁氏的文本文献,另一方面更注重梁氏在其人生历程中的 学养组成和精神影响,认为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把握其思想的来龙去脉。其 次是肯定了梁氏“人生艺术化”思想的一些独特策略并对其进行了细化分 析。比如,认为他汲取了儒家生命伦理的诗性内涵( 时间及饮食) ,将其 人生审美风格确立为“合德和素朴”等。三是从文学艺术审美与生存审美 相融合的角度对“雅舍”精神进行了分析和定义。认为梁实秋对自然和艺 术保持一种素朴恬淡的审美观,在与自然或艺术的交流中体味对象与个人 生存的共性,使自然或艺术成为提升自身人格涵养的感性依据。另外在研 究方法上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语境分析法,对梁氏作品进行纵向梳理, 得出其自在系统,同时采用横向比较法,得出观念的差异性和独特性。 关键词:人生艺术化;人性;理性;诗化人生 塑望塑苎盔堂堡圭堂垡笙茎 s t u d yo nl i a n g s h i q i u s l i f ea r t i s t r yt h e o r y a b s t r a c t :l i f e a r t i s t r yt h e o r y t r a c e sb a c kt on e wc u l t u r a lm o v e m e n t o fc h i n ai nt h ee a r l y19 2 0 s a l t h o u g hl i a n gs h i q i ud i dn o tb r i n gf o r w a r da n y s i m i l a rv i e w p o i n t h i m s e l f , h i sl i f ea r t i s t r yt h e o r yc a nb ee a s i l ys e e nf r o m h i s j o y f u la n dl e i s u r e l yl i f e a t t i t u d er e f l e c t e df r o mh i se s s a y sa n dh i sp a r t i c u l a r l i f ec o u r s ei nc h i n am o d e me n l i g h t e n i n gm o v e m e n t l i a n gs h i q i u sl i f e a r t i s t r yt h e o r yh a d i t su n i q u ec o n n o t a t i o na n dw o r t hi nt h em a y 4 1 “i d e o l o g y h i s t o r y f i r s t ,l i a n gs h i q i u sl i f ea r t i s t r yt h e o r yp o s s e s s e dd i s t i n g u i s h s t a t u s a n dr o l e si nc h i n e s e c o n t e m p o r a r yi d e o l o g ya n dc u l t u r e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w a s u n d o u b t e d l ya b a l a n c ea n dc o m b a t a g a i n s t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p r o c e s si nt h em a y 4 “m o v e m e n t r e v o l u t i o ni nc u l t u r ec a n n o tb ea c h i e v e dw i t h o u tj o c o b i n i c a l f o r c e m e a n w h i l en a t i o n a l i t ys u b s i s t e n c ec a n n o tb ek e p to nw i t h o u tt h eb a s i c p o i n to f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 s ol i a n gs h i q i u sl i f ea r t i s t r yt h e o r y p l a y e d t h er o l eo f i n t r o s p e c t i o n s e c o n d ,l i a n gs h i q i u s l i f e a r t i s u yt h e o r y b o r e p a r t i c u l a r c h i n e s e t r a d i t i o n a lp h i l o s o p h ya n dw a sb a s e do nc o n f u c i a n i s m m o r a l i t ya n da b s o r b e d s p i r i t s i nt a o i s ts c h o o la n d b u d d h i s m m r l i a n gp r e s e r v e d t h er o o to f n a t i o n a l c u l t u r e - - h u m a n i t ya n dr i g h t e o u s n e s s h eg a v et h er i g h ta n s w e rt o h o wt op a s so n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l i f ev a l u e sa n da v o i dn a t i o n a lf a l lc a u s e db y l a c ko fe x i s t e n c er o o ti nt h er e v o l u t i o n a g e 一一 塑坚塑蔓查堂堡主兰堡兰壅一 t h i r d u n u s u a l p o s i t i o n o fl i a n g s h i q i u s l i f e a r t i s t r y t h e o r y i n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c h i n e s e l i f e p h i l o s o p h y o w i n g t ot h er e q u i r e m e n t 8 o f u n d e r t a k i n gc o n f u c i a n i s ms p i r i t a n ds c i e n c ei n t e r l o c u t o r y , m r l i a n g s l i f e p h i l o s o p h yh a d t ob ei na c c o r d a n c ew i t ht h et i m e s ,a n de m p t i e d h i st h o u g h t s a n db r o u g h t u pa c u l t u r a lc y c l o n e ,t or e v e a la h u m a n i s mi d e a l i t y t h er o a dh e p u r s u e d w a st og oa w a yf r o m t h ep o l i t i c a ls t r u g g l e t h ep u r p o s eo ft h et h e s i si st oa n a l y z el i a n gs h i q i u s w o r k sa n df r e e p r e s sa n d t og od e e pi n t ol i a n gs h i q i u sl i f ea r t i s t r yt h e o r y a n dt h u st od r a w t h ec o n c l u s i o nt h a tl i a n gs h i q i u s l ma r t i s t r yt h e o r ye m p h a s i z e d o n h u m a n i s mp o e s yi d e a l i t yb a s e do n t r a d i t i o n a le t h i cm o r a l i t ya n du n a d o r n e d o p t i m i s m t h r e ei n n o v a t i o n so ft h et h e s i s :d i s s e r t a t et h ec o r ep h i l o s o p h yo fl i a n g s h i q i t l sl i f ea r t i s t r yt h e o r y f r o mm r l i a n g sl i f ec o u r s e g r e a ta t t e n t i o nh a s b e e nd a i db o m t om r l i a n g st e x ta n dl i t e r a t u r ea n dt oh i ss p i r i t i nh i sl i f e c o u r s es oa st og r a s ph i sp h i l o s o p h y a f f i r ma n da n a l y z et a c t i c s i nl i a n g s h i q i u sl i f ea r t i s t r yt h e o r y a n a l y z ea n dd e f i n er e f i n e ds h e ds p i r i t t h e t h e s i s a d o p t e d s o m ea n a l y t i c a lm e t h o da sf o l l o w :p o r t r a i tm r l i a n g s l i t e r a t u r ea n da n a l y z et h es y s t e m ;u s et r a n s v e r s ec o m p a r a t i v e m e t h o dt oe d u c e p e c u l i a r i t yo f t h et h e o r y k e yw o r d s :l i f ea r t i s t r y ;h u m a n i t y ;r a t i o n a l ;p o e s yl i f e 6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论文是我在导师指导下所做研究工作的成果。论文中除了 特别加以标注和鸣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冀:兹乳日 日 期:时年月。伊日 浙江师范大学硕_ 士学位论文 梁实秋“人生艺术化”思想研究 一、绪论 “人生艺术化”命题的时代背景来自上世纪初叶的中国新文化运动之际。一大批 富于民族意识的仁人士予认为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代,应该使普遍个体自觉意识到生 命存在的价值和方式。比如宗自华曾经定义过“艺术的人生观”,他说,“艺术创造的 目的是一个优美高尚的艺术品,我们人生的目的是一个优美高尚的艺术品似的人生。” 朱光潜说“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 趣化。”【2 】梁实秋虽然并未直接提出过类似观点,但是其雅舍散文中反映的以苦为乐、 悠游自得的生活态度。以及梁氏在中国现代化启蒙运动下独特的生命历程,都无不表 明梁氏与“人生艺术化”思想的密切联系。 要考察梁实秋的“人生艺术化”思想,不能不将它置于五四思想转型史这个大背 景中。要弄清梁实秋“人生艺术化”思想的真正内涵和价值,首先从以下几个方面来 措建一个相对合理的历史文化平台,并对其加以澄清。 首先,梁实秋“人生艺术化”思想在中国近代社会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 作用。中国的五四时期从社会思想主流来看是以“民主科学”为旗号的理性主义 启蒙思潮为主导。但从整个五四社会思潮的发展来看,其内容却相当复杂,它“浓缩 了欧洲1 8 世纪启蒙时代以来近两百年的现代思想运动,在五四新文化中,英法 启蒙理性主义、德国唯心论、浪漫主义和社会主义等各种思潮相互激荡”,【3 】在这当 中,“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代表了相互冲突的三种现代性典范和方案” h 】梁实秋崇尚古典主义节制,人们自然而然将他的名字与同时代的学衡派人物相提并 论。而更为可靠的证据是粱氏与学衡派人物都直接受到美国新人文主义代表人物欧 文白璧德的思想熏陶。在一个被外源文化强力冲击的时代,人们看问题的视角无形 中被放大了许多,梁实秋“人生艺术化”思想在其中无疑是一种制衡和反对现代化总 体进程的力量。但是事实上,如果以“洋务运动”为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话,这个 进程本身就是在中西文化的强力拉锯中艰难行进的。因其性质与亚洲邻国日本迎接西 9 浙江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方文明挑战的主动姿态不一样,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明的封建大国, 其根深蒂固的文化根基总会在多数人的思想意识中左右对外来文化和社会变动的抵 制。而梁氏的“人生艺术化”思想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既代 表了中国内部文化保守主义“保”的心态;又代表了西学贯通人士对西方现代化思想 资源弊端的多种担忧。要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全面转型尤其是文化层面的根本转型,没 有激进的力量不足以打破传统桎梏,比如五四时期以鲁迅、陈独秀为代表的文化激进 主义者正是以莫大的勇气和决心向传统掀起挑战。而与此相反,如果没有中国传统文 化的固有地盘作为基点,民族化的生存方式势必将成为难事。所以,梁实秋的“人生 艺术化”思想,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所扮演的保守角色,承担了拷问和反思的作用, 这种拷问和反思不单针对西方思潮在中国的风起云涌,同样也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种 种弊端。这样,梁实秋无形中将自己定位在了一个中间者的旁观审视立场,而中间者 的思想渊源正是中西文化交融过程中的选择和叛离。 其次,中西文化的撞击交融与粱实秋“人生艺术化”思想。从西方历史来看,经 历漫长的封建宗法统治的千年中世纪,张扬个性的文艺复兴运动波及整个欧洲大陆, 使人们的眼光重新关注古典文化,与教会文化相对,古典文化是世俗性的人道主义的 文化,它表现为合适合度,不过分压抑个性,讲求和谐之美。而与此同时欧洲自然科 学的发展带来理性与经验两大思想武器更进一步推动了人类自我意识的发展,也就是 说,推翻了上帝在心目中的绝对地位以后人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人的 主体性认识也在进步深化。从西方的哲学阐释背景来看,“人生艺术化”是一个人 性完满或人性自由的实现问题,它源于“人本”的哲学观念,以人为本的文化观念是 西方自1 4 世纪文艺复兴以来一直探讨的话题。首先是肯定现实生活的积极意义,推 翻束缚人性的宗教神学文化,树立人的主体地位:然后根据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提出维 护人自身的尊严和价值,强调人的自由;当社会发展进入后现代主义社会,资本主义 的矛盾明显暴露时,人与对象世界的不可调和迫使人要从文化根底中重建足以支撑自 身的新的生存方式。这样西方学者将眼光投向中西古典传统,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 求治弊之道。比如与梁实秋“人生艺术化”思想形成最为关系密切的欧文白鐾德“1 ; 但是他们的寻求与选择是积极谨慎而有针对性的;同时返观中国,西方文化对中国本 土文化的激烈撞击,使当时出现了一大批学贯中西的人文学者,这些学者的文化立场 呈现为多种复杂样态;对他们所持立场的评价不能一概而论也不能一时而论,而应浚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放在历史进程的总体走向中去寻求他们各自的位置。对于梁实秋来说,中西文化的撞 击给予他的有如下两个契机:一是为对中国传统文化批判找到了崭新有力的理论基 点。纵观梁实秋的诸多著作,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各种人情世态中所呈现的不合理性有 尖锐而冷静的批判,尤其是欧文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思想对他的影响,使其1 9 2 6 年回国后基本维持着作为一位保守主义人文学者的坚定姿态。二是在激进的革命状态 仍保持着谨慎和反思态度。“在学者看来,凡是探求真理的努力都是有价值的, 学者的态度是无所为而为的,是不计功利的。”“3 “但学者,永远是虚心的,偶 有所得,亦不敢沾沾自喜,更不肯大吹大擂地目空一切,作小家予气。剑拔弩张地, 火辣辣地,不是学者的气息,学者是谦冲的,深藏若虚的,”1 这种谦虚谨慎的批判态 度使得他能较为客观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富有生命力的生存内容。 第三,梁实秋“人生艺术化”思想承继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独特方式。梁实秋曾 自述道:“一个地道的中国人,大概就是儒释:道三教合流的产物。”。3 儒家作为中国传 统哲学精神的主流,在其传承发展过程中,始终将“个体人格的道德自身作为内在理 性的凝聚,显现为一种感性的生命力量,”o ! 儒家传统注重“仁义”,将家族血缘情感 引向整个社会人际,通过礼乐传统将人格作外在塑造,并强调最终从主体内部建立完 美的人格。这是一种注重社会实际功用的人生理性思考。这种理性态度依巡的是扩大 化的伦常秩序。孔孟之学以审美快乐作为人生最高的理想,以仁义设定作为这种快乐 的先在基础,同时以礼乐渗透作为快乐的直接根源,这样人的主体首先就是一种事先 被规定的存在,人们也因此非但不会跌入无尽的寻因深渊,反而能将现实生活格式化、 合理化,并从中寻找到真切的人生之乐。所以,梁氏的“人生艺术化”思想对人生存 方式的深入探讨和价值关怀是建立在传统德性基础之上的。而并非是将人与自然置于 完全平等的位置,也并非因为世俗生活的权利而与宗教作彻底抗争。中国的情况是, 传统哲学的三大主干儒道释三家在民族生存中经常处于互为交融吸收的状态,儒家学 洗凭借自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大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将道释思想纳入自身,尤 其古典后期形成了富有代表性的宋明理学。因此,梁氏富有德性色彩的生存态度,已 经不是纯然原始的孔孟之道,他还吸收了道家哲学注重感性和自然,张扬个性生命的 超越现实功利的生存态度,这样主体人格可以在无限瑰丽和博大的自然空间中得到现 实捌界不可能的自由:同时他也吸收了佛教思想尤其是禅宗思想明心见性的通透解脱 之学,人在尘世当中行走,“散步的去处不一定要山明水秀之区,如果风景宜人,固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然觉得心旷神怡,就是荒村陋巷也自有它的情趣,一切只要随缘。”“。3 儒道释三家对 人生的态度和人格生成理想在梁氏那儿并不相互排斥,与历史上的儒家学士一样,他 们一方面怀着济世安邦的理想,另一方面在残酷的社会政治斗争面前又必须寻求精神 避难,相比较梁氏的“人生艺术化”思想,它是以传统德性人生观作为统摄视角,而 又以超越现实政治和世俗功利的道释人生观念作为生存皈依。可见,其“人生艺术化” 思想的原则是力求从传统文化基础中寻找理论依据,并将其运用于现实人生。这种情 况从粱氏所生活的特点年代来看,是与社会政治时局极不对应的保守态度,但从社会 历史发展的纵向来看,梁氏的可贵在于:它保持了一种“仁义”为本的民族根性。西 方各种人文思潮的纷纷涌入,使人们的人生价值观照出现了多样化甚至于无所适从, 在中国本土的境域下,如何选择种种思想理论既有限度又有向度,梁实秋清醒地意识 到这一点,他评论新文学运动时曾经说道:“浪漫主义者的特性是任性,”“”“新文学 运动里还有一个名词,叫做文学介绍,他们没有目标,没有计划,没有师承, 我叫他做游艺者。”“这些都表明在一个文化发生巨大转型的年代,如何传承人 生价值取向的传统优越性,避免民族性生存巨变因缺乏根基带来的落差和代价,是当 时必须解决的课题,梁从人生实践方面作了较好的回答。 第四,梁实秋“人生艺术化”思想在近代中国人生哲学中的独特位置。一般来看, “人生艺术化”是一种宏观整体的社会性人格理想生成过程,在这个整体中,个体与 一般的关系应该促成最大的和谐统一,个体也因此而最终达到了人性的完满。在这单, 个体要处理的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通过一种无形的合力使个体无法在其中获得 完全的自由,无论如何,合力的概括性和强制性,使个体总会出现缺憾。其二,“人 生艺术化”是一种摆脱社会理性束缚、诉求个体感性自由的应时策略,以物我同一的 超越想象达到主体人格的绝对自由。这是一个个体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相对来说,它 可以说是前者的补充,人与外在自然相等一,借用自然的无限博大从而实现了自我人 格的无限自由,弥补了个体处于社会空间中的狭隘性;同时通过个体中内在自然( 感 性) 诸如感觉、情感、想象等的极度张扬,从而使内在理性( 人格理想) 在无比生动 的世界中与感性达到了统一。但梁实秋的“人生艺术化”思想从某种程度上说,更加 是为了与个体感性的极度化生存相抗衡,它是一种精致冷静的整体性的人生策略。“他 ( 阿诺德) 说孚克里斯能沉静的观察人生,观察人生的全体。这句话道破了古往 今来的古典主义者对于人生的态度。”“”作为最早觉醒的知识分子,梁氏选择的人生 1 2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哲学理念不能不与当时的时代社会需求相应和,这既是因为儒家精神血脉的传承,同 时也是出于学术对话的需要。“五四”前后的中国社会虽然已经推翻了封建专制,但 是封建余孽还在,同时又面临着帝国主义侵略的严峻形势,由于封建主义价值体系开 始遭到普遍怀疑,而洞开的国门又涌进了西方各种思潮,近代社会的思想芜杂程度可 想而知,更让世人看不清方向,而西方文化本身也是一个包含着多元的思想文化因素 的复杂整体,在其中如何选取自己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并且保持清醒头脑,这并不是 件简单的事情。对于梁实秋这样一位典型的人文启蒙学者,他所要作的和所能作的就 是将自己的思想和盘托出,在那个风超云涌的英雄时代,造就一股独特的文化旋风, 而他所寻求的道路是避离社会政治和现实纷纭,独辟蹊径,从生存的意义和价值高度 实现个体生存的人文主义理想。 二、梁实秋“人生艺术化”思想根源探究 我们将“人生艺术化”思想置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加以分析之后,在梁实秋 那里,它可以从理念形成和生命实践两方面进行阐述。“人生艺术化”同时也是一个 实践性的生命哲学问题,从形上哲学意味的追寻当中显示的是梁实秋对终极实在的追 寻和对人类现实生存合法性的证明。这是一个相互印证同时也相互矛盾的双重人生实 践。从生命存在的时间流向来说,“人生艺术化”是一种典型的人文学者的人生观。 它使入文学者既获得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同时也为世俗生活的净化寻到了合理的方 式。梁实秋的“人生艺术化”理想的直接精神资源有如下几个方面: ( 一) 西方新人文主义思想 梁实秋的“人生艺术化”思想的核心直接源于西方的新人文主义思想。梁实秋是 美国新人文主义思想领袖白璧德( b a b b i t t ,1 8 6 5 1 9 3 3 ) 的弟子,1 9 2 4 年一1 9 2 5 年他 在哈佛大学研读时深受其思想的影响。梁氏说:“白璧德并不说教,他没有教条,他 只是坚持一个态度一健康与尊严的态度。我受他的影响很深,但是我不曾大规模的 宣扬他的作品。”【1 4 l 虽不曾宣扬其作品,梁实秋在前期的文学批判活动中,受白璧德 理论影响的确很深,他发表的第一篇评论文章现代中国文学之浪漫的趋势中对浪 漫主义特征的描述和对浪漫主义趋势的否定与白璧德如出一辙。可见梁氏几乎全盘吸 收了新人文主义的主要思想资源。梁氏说:“白璧德的基本思想是与古典的人文主义 相呼应的新人文主义。他强调人生三境界,而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他有内心的理性控制, 不令感晴横决。这就是他念念不忘的人性二元论。中庸所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 浙江师范大学硕:e 学位论文 道,修道之谓教,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正是白璧德所乐于引证的道理。他重视 的不是6 1 a n v i t a l ( 柏格森所谓的创造力) 而是6 1 a n f r o i n ( 克制力) 。”【1 5 l 从这段话可 见,梁实秋对新人文主义思想的准确把握。那么,梁氏与新人文主义思想的契合点到 底在哪里昵? 新人文主义思潮源超于“一战”前后,资本主义理性运作的机械化片面 化及其利益权重使资本主义社会个体精神发生各种各样的困顿,“理性”成为造成社 会个体畸形发展的强制力量,许多人文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产生绝望情绪,白璧德的 拯救策略不是寻求共产主义理想,也不是寻求宗教神学寄托,而是把目光投向了古希 腊的人文主义。希望通过复活古典人文主义解救社会危机。古希腊的思想教化呈现整 体性,即其思考方式是宏观博大的宇宙背景,教化的目的就是将个体自由和谐地融入 整体自然当中。在中国传统哲学中,这种人格模式正是孟子所说的“圣人”,“圣人, 人伦之至也。”( 孟子离娄上) 这种人文主义方式和人性理想的确让人神往。白璧 德认为:“人是一种注定片面的造物,然而人之所以成为人文的,只在于他能战胜自 身本性中的这个命定之事,也只取决于他所达到的调和自身相反美德的程度。”“即 以趋善德性为调节标准,以自我节制为调节手段。梁氏对新人文主义深入把握了这样 几个方面:一是善恶二元的人性论。粱氏论及许多现实生活的真实片断,比如,“幸 灾乐祸不一定是某个人品行上的缺点,实在是人性某一方面的通病之一。人在内心很 少不幸灾乐祸的。有的人明白的表示了出来,有人把它藏在心里,秘而不宣,有人很 快的消除这种心理,进而表现出悲天悯人慷慨大方的态度。”梁氏也承认人性中有 善有恶,人们利用自己的理性调整本性之恶。二是以理制欲的自我节制观。在文学 的纪律一文中,他说:“所谓节制的力量,就是以理性驾驭情感,以理性节制想象。” 1 而这种节制的目的是要将人性的具体表现控制在一个合度的范围。三是中庸适度的 审美观。无论是文学艺术也好,个体生存也好,“我们要考察情感的质是否纯正,及 其量是否有度。” i ” 对于这样一种古典主义的人性观,人的本质要点被规定为:遵守中庸之道。因为 只有中庸的生活,才是合乎德性的生活。对个人来说,就是自身的工作生活娱乐都保 持适度、不过分:对社会来说,就是对现存秩序的遵守,体现积极配合和自我牺牲的 精神。从西方古代人学思想体系来看,它明显有着尊崇理性( 善道) 贬抑感性( 情欲) 的倾向。白璧德之所以选择这种古典人性观,是有着鲜明的时代意义的。对于梁实秋 来说,之所以促成他对自璧德新人文主义的全:缸接受,同样也有着时代烙印。中国的 1 4 浙江师范大学硕:e 学位论文 五四新文化运动作为一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使人们获得了前所未有 的思想自由,而没有任何参照系的自由是可怕的,将会陷入“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 的境地,梁实秋清醒地认识到这点,认为人性当中的理性自觉在任何时候都不能缺席, 否则人的主体意识将会陷入混乱。因此,梁实秋在“五四”文坛上颇有些“众人皆醉 我独酲”的独立抗争意识。 ( 二) 儒家传统思想 从人学意义上况,中国近代社会的思潮转型意味着民众生活由整体性走向个别 性。通过西方现代哲学尤其是存在主义哲学的诠释,个体的感性自由被赋予本体论的 地位。同时人以群居作为自己的生活状态,其整体性与个体性本身就处于一种相互影 响制约的趋衡状态。如果这两者相互舍弃,那么都不可能在最终意义上成就对方的稳 定与合法。因此梁实秋“人生艺术化”人文理想的中学根基就显然立足于富有整体性 人学特点的儒家文化当中。传统儒家文化是一种身心性命之学,一种儒家知识分子 的生活方式。”1 因此不难理解梁实秋的个体德性理想倾向。 梁实秋对传统儒学的汲取可以从人生实践和人生思想两个方面得到体现: 从人生实践上看,梁实秋说,“人在没有死以前是要努力作人的。人是要去作的。 作人的道理在于克己。早晨是否黎明即起,是否贪懒睡觉,事情虽小,其意义所关甚 巨。”1 梁实秋虽然对封建家长专制表示反对,他自述道“他们( 祖父母) 无法理解 在家里没有丧事的时候孩子们可以穿白衣白裤。”“”又如他回忆小时候家里吃榆钱饭 忆苦的场景,因为粱实秋的大哥在祖母面前学了佣人请安而遭了家法惩罚,以后凡见 了榆钱就感到恶心。对封建家规有着深切的体会和许多的反感,但家养环境巨大的熏 陶力却悄悄地塑造了其人文思想的底座。在他看来为人处世的准则有如下几条:一是 内向保守。外向的生活方式在他看来是不可取的,“无论如何,老于世故的人总是劝 人多听少蜕,以耳代口,凡是不人开口的人总是令人高深莫测;口边若无遮拦,则容 易令人一眼望到底。”二是现实理智。以儒家忍耐和负重的积极态度面对生活,“老 不必叹,更不必讳,花有开有谢,树有荣有枯。”1 这就是儒家的“知命”,知道一 个人取得成功,不但要求自己的努力与梦想,更有外在环境因素,而后者是我们所不 能控制的,理智地意识到这点,依然积极乐观地去努力,不计成败。这是一种人格的 完善。三是温和深情。梁实秋对父母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说“父母对子女的爱,子女 对父母的爱,是神圣的。”梁实秋父母对梁的性格及修养的形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用。梁实秋的父亲是清末秀才,受过良好的传统旧学教育,又受到西学熏陶,精通英 文。他思想开明,喜欢读书,对传统国学尤其是金石之学颇有造诣,也深通西洋学术。 但是从梁的著述中可见,他出世的意味甚显,好饮善食,古道热肠,他非常重视对梁 实秋的教育。梁实秋扎实的中西相结合的深厚学底,就是在这时打下基础的。梁实秋 的母亲是典型的封建家庭妇女,他对母亲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对母亲为大家庭付出 的煦育之劳也深有体会,深为敬佩。他说“最苦的是,公婆年纪大,不过午夜不安歇, 儿媳妇要跟着熬夜在一旁伺候。她困极了,有时候回到房里来不及脱衣服倒下便睡着 了。”“母亲伟大的牺牲精神,对封建家规的恪守努力,梁实秋是持肯定和景仰的态 度的。因此,成年之后他对程季淑的爱情,同样成就了一个传统女性温良贤淑的驻家 处世理想。我们可以发现,梁实秋的情感也总是处于一种温文尔雅的味道,他愉悦而 不激动,感怀而不悲痛,总是讲情感控制在一种适合的尺度。 粱实秋的“人生艺术化”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不妨可以说成是“德化人生”思想。 综合他的人生思想特点:一是以道德伦理为人性的指归。由于伦理道德内在于人,因 此首先它表现出人在道德觉悟基础上的自主性,其次是有方向感的超越性。自主性是 个人主体性的核心。它意味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并不为不受他控制的外部力量或原 因所左右,能够通过独立的和理性的反思形成自己的打算和目标”。”1 从这个意义上 看,自主性意味饕人的自由境界的实现。但是自由境界不仅仅是对自然本能的抵制, 在梁实秋看来是以道德伦理为指归的人性的超越境界。梁实秋在对当时“文人”的评 价中谈到:“我们平常说某人是文人,这句话包含两重意义,第一我们承认他是个人, 第二我们承认他对文学事业又肯用心尽力。所以要做文人,先要做人。”9 1 人之内在 含义实际上就是“身心健康的人,生活上是向上走的,不肯往下流走,所以常态的人, 他必须努力要有德行。”超越的人性境界始终是把道德伦理放在第一位的,这也是 儒家传统的先在设定。 二是以节制中庸为人生艺术化的理想境界。中国传统哲学讲求“反者道之动”( 老 子第四十章) ,万物都处在一个不断变动的过程当中,当它到达极端状态时,就会 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梁氏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总是容易走向极端,人的理性就要去 克制欲望、情感等本性,以使它们不致于泛滥1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 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j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 位焉,万物育焉”( 论语中庸) 。只有保持中和,则不管个人也好,社会也好, 1 6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都会处于一个良好和谐的运行状态。从审美范畴来讲,作为中国传统美学核一c , , - b 灵魂 的“中和之美”,与西方古典主义审美观念的“美在和谐”相近。但是与西方审美传 统渊源不同的是,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之“和”,却有着更为深厚的伦理道德背景。以 儒家传统诗教为代表,儒家经典诗经,它不是对诗歌创作与审美实践的理论总结, 而是在伦理道德原则下的载体性阐释。因此,在自由的审美感受的背后,却深匿着趋 善的道德理性原则。“善”统摄着一切教化,审美也包括在内,因此这种审美本身就 是明显地包含着理性自觉的审美,不管从艺术创作或审美标准来说,都有着一系列潜 在的社会和伦理道德价值。但是这种审美依然能达到情志愉悦的自由状态而瞬间忘却 理性的身影。 ( 三) 道释精神的汲取 梁实秋在自己的小传中最后句话是:“生平无所好,惟好交友,好读书,好议 论。”o 对外在的社会环境、人情事态,梁实秋往往嘻笑怒骂,在轻松诙谐中说出世 态的软肋。比如,他认为探病既是礼貌还是艺术,要详查彼此的身份和关系,还要在 探病过程中掌握好言谈和表情、时间等。如此小事若有疏忽,也令人平生不快。再如 骂人,他认为也有“虚实相应”和“含蓄”等艺术手法可言。当他在暂时忘却社会事 务转而投入山水、荚食之中,他的自由与放达就表现得很充分。儒道两家的文化价值 观念呈现鲜明对比,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积极进取,一个消极逃避。在中国传 统士子的生命历程中,道家文化是形成自身完整人格,调和精神困境的有益补充。梁 实秋的道家精神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看出:一是不执着于社会功利的“无为”处世方式。 梁实秋似乎并无太大的政治抱负,对社会时务表现得相当游离,比如抗战时期写出一 系列闲适散文,提出文艺“与抗战无关”、“”文学的阶级性”等一系列独特见解,在 当时引起了激烈的论争;他赴台后,更是婉拒了各种社会职位而专注于文化教育事业。 二是对生存的精神超越。个体生存是融合了动物性和精神性复杂状况的一种生成性现 象梁实秋的生存超越表现在对生存境况的审美疏离。如果说鲁迅对中国国民普遍人 性敢于直面的话,梁实欷对人性境况的考察则是以幽默诙谐的笔触突出了审视主体的 自我反省意识,比如他的一部分散文麻将、超级市场、由厨房说到妇女解放、 豆腐干风波等。三是美食文化乃其生命自由抒发的独特领域。中国素来以食文化 大国著称,在梁实秋那里,美食不仅仅是一种感官享受,每一种都是有着独特的文化 特征和情感意蕴的。比如母亲亲自炒的冬笋木耳韭菜黄肉丝、自家院内的枣子、酸梅 浙江师范大学硕j 一学位论文 汤等。饮食作为生命必不可少的活动,既是生理的又是心灵的。梁实秋从美食历程中 不断地体会味道本身,也不断地从中读到生命之于自我和他人的鲜活意义,这部分在 稍后会论述到。 另外,粱实秋对禅宗的顿悟思想也有一定领会。对他在危难别离时的精神困境起 到了缓解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对人生的看法。梁实秋对禅宗的理解是“禅 宗的境界用理性的文字怎么解释也不明白,须要自身体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1 梁实秋认为禅宗因为思维方式的非同寻常而时常引他作超然的遐思。梁实秋在生命历 程中,也有诸如禅宗的顿悟式的精言,如“如愿就是满足,满足就是幸福。”“人 生是一连串不断的诱惑。”他虽然推崇宗教境界,但是他最终并未将释道当作自己 的人生精神支柱,而是将它当成了缓解思想困顿的一宗细药,在特定的时刻需要并起 作用。这种明显的补充功能是与梁实秋的理性:主义人生观早已确立分不开的。 综上所述,梁实秋“人生艺术化”的精神来源是中西结合的复杂人生观念。普遍 认为,中国传统哲学( 以儒家为代表) 注重体验内省、现世生存,而西方古典哲学则 偏向“逻各斯”中心主义,但在他们对人的主体性探究中最显著的共同点在于:对德 性( 理智和道德) 生存的充分肯定。所以探究梁实秋的“人生艺术化”思想,德性生 存是其实现“人生艺术化”的理论核心所在,伦理文化价值是其生存自省和返观对象 的具体标尺,诗化人生是其生存的多样性意趣。下面分而述之。 三、德性生存人性观的内涵 西方现代哲学诸多流派致力于弘扬人的主体性和人的丰富性发展。从人的“本 质”回到人的“生存”,这是对传统哲学的否定和超越,也为人类认识自身找到了一 个全新的视角。“生存”是个多义性的概念,它可以泛指一切生命的存在,也可指人 的基本的生命存活状态,同时又可指人类多样性丰富性的个体生命活动,在这里,应 该以第三种为宜,因为人的生存首先不是纯粹的动物性存活,它必然有意识和情感活 动的存在,后者显然是不能用数据来量化的,而只能以个体性方式从具体生命活动中 自然地呈现。生存哲学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生命向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是对传统 哲学的与超越,但是它“也强化了当代哲学与传统哲学的断裂,这实际上又忽略了传 统哲学的形而上形态及认识论哲学形态与哲学的爱智本性的内在关联。”。所以,如 果要建立起具有本体论意蕴的生存哲学,则它应是“对于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的 理论阐释与自我批判活动,是关于人生存的根本理论,它要求把经验的、感性的生活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作为哲学活动的直接出发点,要求超越对人生存的流俗性的和实存性理解,自觉地把 人的生存看成是一种既超越于一般存在物,又与周围世界关联着的意义性存在。” 人与自然界其它生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是具有能动性、会思维的动物,人的生存脱离 了生物学意义的机理规律,进而考虑自身的生存意义和对周围世界的价值归宿。传统 儒家思想很好地认识到生存本体,它的生存论特点在于将经验性的理性和道德原则客 观化、抽象化而成为一种德性形而上学。在西方德性原则后来虽然衍化为抽象性本体 论构架,但是在古希腊,以亚里士多德著述伦理学为代表的道德人生优先的原则 是起到了本源作用,所以在德国古典哲学那里,康德将美看成道德的象征,使其哲学 成为追求人的自由与解放的道德哲学。因此可以说梁实秋从中西传统文化里汲取的正 是德性原则在个体生存中的先在设定。粱实秋对德性人生的思考是从对“人性”问题 的探讨开始的,它联系着梁实秋的文化观、文学观和审美观。他强调:“文学发于人 性,基于人性,亦止于人性,”踟,“文学的目的是在籍宇宙自然人生之种种现象来表 现出普遍固定之人性。”1 那么对于梁实秋来说,人性究竟意味着什么呢,他对人性 内涵的特殊强调,其历史依据又如何呢? ( 一) 粱实秋人性观的内涵 在文学的纪律一文中,梁实秋简要地概括过自己的人性观:“人性是很复杂 的,唯网其复杂,所以才有条理可说,情感和想象都要向理性低头,在理性指导下的 人生是健康的,常态的,普遍的。”梁实秋的人性观可以说是在已有的儒家人性思 想积淀基础上对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人性观的强调和深化。其内涵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对二元人性的认同。梁实秋也认为在人性中有两个相互抑制的因素,“情感和 想象”是需要被控制的自我盲目力量,“理性”是施予控制的自觉调控力量。在任何 时候,都要通过后者将前者牢牢地控制在可以把握的范围,否则人性就会泛滥。其次, 人性当中理性作为必备条件。梁实秋反复强调的所谓人性“常态”或“普遍”,并非 强调人类自然感性和自然权利的“常态”或“普遍”,而是针对理性的普遍性,即理 性在人生存过程中不可缺席的至关重要作用。第三是人性表现方式为趋善的德性。在 梁实秋对于人性的多种论述中,他结合传统儒学,逐渐变更和发挥了西方新人文主义 观念,而将理性的具体表现确定为执行伦理范畴。第四是人性观的精英主义色彩。下 面分而述之: 1 二元人性观念 1 9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善恶二元的人性观念是白璧德新人文主义的核心。白璧德认为,从古希腊时代开 始,人文菱义的目的就是避免过渡,力求过一种节制守衡的生活,因此他们需要纪律 的约束,而这样一来,其生活态度必然是二:无的。所谓“二元”,就是理性与欲望。 白璧德以此为阐述基点,提出新人文主义思想重建的根源,认为正是人性内部的灵肉 之战导致了社会的混乱和苦难。粱实秋之所以认同这个观念,还是跟他当时所接触到 的社会文化现象不无关系。首先是西方各种人文思潮纷纷涌入的混乱状况令梁实秋甚 为担忧。“承受外国影响,须要有选择的,然后才能得到外国影响的好处。”0 1 他一直 在强调,西方文化必须要经过理性筛选,而不能毫无节制的全盘接受。尤其是西方的 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和浪漫主义文艺思潮,他们的特点都是张扬个人的自然感性,否定 纪律对人的异化,这样无疑令业已混乱不堪的近代中国社会处于更为难以解开的混乱 境地。因此,梁实秋的人性二元观念的确立是为了从个体,从内部修为,以建立理性 的主体生存观念。 2 强调理 生 他说“古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