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专业论文)川东夏季旱涝年天气形势转换的数值诊断.pdf_第1页
(气象学专业论文)川东夏季旱涝年天气形势转换的数值诊断.pdf_第2页
(气象学专业论文)川东夏季旱涝年天气形势转换的数值诊断.pdf_第3页
(气象学专业论文)川东夏季旱涝年天气形势转换的数值诊断.pdf_第4页
(气象学专业论文)川东夏季旱涝年天气形势转换的数值诊断.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川东夏季旱涝年天气形势转换的数值诊断 专业:气象学 硕士生:吴珊珊 指导教师:袁卓建教授 摘要 本文利用位势高度( ) 数值诊断模式和n c e p 再分析资料对1 9 9 8 年7 月 1 7 2 2 日( 2 0 0 6 年7 月6 1 2 日) j i i 东从无雨到大雨( 从中雨到少雨) 时段的位 势高度场形势的转换进行定量诊断,结果显示:在1 9 9 8 年夏季川东出现日降水 最大的个例中,所有非地转过程对川东地区平均的5 0 0 h p a - ( i ) 的贡献( 即。,) 谷点出现在7 月2 0 日并伴有最大日降水3 3 毫米:而地转和非地转总贡献( 即 总力) 的谷点出现在7 月2 3 日。昭的演变主要由水平闭合环流( 第3 、4 项) 、 纬向剖面流场( 第7 项) 和地面摩擦力散度( 第1 7 项) 的调整所引起。在2 0 0 6 年夏季从最大日降水只达2 0 毫米的7 月6 日转到特旱期的个例中,。的峰值 出现在7 月7 日,而总力的峰值出现在7 月1 2 日。昭的演变主要由纬向风急 流( 第2 项) 、水平准鞍型场( 第3 、4 项) 、纬向剖面流场( 第7 项) 以及地面 摩擦力散度( 第1 7 项) 的调整所引起。由于地转偏差的出现以破坏原有地转平 衡态为目的,所以总力处于峰( 谷) 值时,孵将会导致总力逐渐减小( 增大) 。 无论是1 9 9 8 年还是2 0 0 6 年的个例,局地摩擦力散度的贡献。,都有超前总力的 信号,而“远程摩擦力散度的贡献,对局地总力变化不一定具有提前信号。 关键词:川东,天气形势转换,位势高度数值诊断模式 t h en u m e r i c a ld i a g n o s i so ft h ew e a t h e rs i t u a t i o nt r a n s i t i o no f d r o u g h t sa n d f l o o d si ne a s to fc h u a n - y ua r e ai ns u m m e r m a j o r :m e t e o r o l o g y n a n t e :w us h a n s h a n s u p e r v i s o r :p r o f e s s o r y u a nz h u o j i a n a b s t r a c t a p p l y i n gt h eg e o p o t e n t i a lh e i g h t ( ) m o d e la n dn c e pr e a n a l y s i sd a t at o q u a n t i t a t i v ed i a g n o s i st h et r a n s i t i o no fg e o p o t e n t i a lh e i g h t f i e l do ft h ee a s to f c h u a n - y ua r e ai nj u l y17 - 2 2 ,19 9 8 ( j u l y6 12 ,2 0 0 6 ) w h e nt h ed a i l yp r e c i p i t a t i o n c h a n g e df r o mn or a i n t o h e a v yr a i n ( f r o mm o d e r a t er a i nt ol i g h tr a i n ) t h e d i a g n o s t i cr e s u l t ss h o w 硒f o l l o w s :i nt h ec a s eo f19 9 8 ,t h ev a l l e yp o i n to ft h et o t a l c o n t r i b u t i o no fa g e o s t r o p h i cp r o c e s s e st o5 0 0 h p a - ( i e 昭) a p p e a r e di nj u l y2 0 w i t hm a x i m u md a i l yp r e c i p i t a t i o n3 3 m m , w h i l et h ev a l l e yp o 硫o ft h ec o n t r i b u t i o no f t o t a li n t e r n a lf o r c e st o5 0 0 h p a 一( i e ot 。t 。1 ) a p p e a r e di nj u l y2 3 t h ee v o l u t i o no f : 昭w a sm a i n l yc a u s e db y t h eh o r i z o n t a lc l o s e dc i r c u l a t i o n ( t e r m s3a n d4 ) ,t h ef l o w f i e l do f z o n a l - v e r t i c a lp l a n e s ( t e r m7 ) a n dt h ed i v e r g e n c eo f f r i c t i o n a lf o r c e ( t e r m1 7 ) i nt h ec a s eo f 2 0 0 6 ,t h ep e a kv a l u eo f 唱a p p e a r e di nj u l y7w h i l et h ep e a kv a l u eo f t 。t 。la p p e a r e di nj u l y12 t h ee v o l u t i o no f 中昭w a sm a i n l yc a u s e db yt h ez o n a l j e ts t r e a m ( t e r m2 ) ,t h eh o r i z o n t a ls a d d l ec i r c u l a t i o n ( t e r m s3a n d4 ) ,t h ef l o wf i e l do f z o n a l - v e r t i c a lp l a n e s ( t e r m7 ) a n dt h eh o r i z o n t a ld i v e r g e n c eo ff r i c t i o n a lf o r c e ( t e r m 17 ) b e c a u s et h eg e o s t r o p h i cd e v i a t i o na l w a y sd e s t r o y st h eo r i g i n a lg e o s t r o p h i c e q u i l i b r i u ms t a t e ,昭w i l ll e a dm t o t 。l t od e c r e a s e ( i n c r e a s e ) w h e n t 。t 。li si nt h e p e a k ( v a l l e y ) v a l u e i nt h ec a s e so f19 9 8a n d2 0 0 6 ,l o c a lc o n t r i b u t i o no ft h e h o r i z o n t a l d i v e r g e n c eo ff i i c t i o n a lf o r c e 西1 7a l w a y sa d v a n c e d t 。t a l w h i l e r e m o t e c o n t r i b u t i o n n o ta l w a y sa d v a n c e do t o t b i k e y w o r d s :e a s to fc h u a n - y ua r e a ,t h ew e a t h e rs i t u a t i o nt r a n s i t i o n , g e o p o t e n t i a l h e i g h t ( ) m o d e l 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 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 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 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关劫孵科 日期:力7 年月g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中山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u p :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院系资料室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 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复印、缩印或其他方法保存学位论文。 学位敝作者虢昊椭导师虢茑筝史 日期:渺彳年石月占e t日期:沙彳年6 月舻日 l l j 第一章引言 第一章引言 川渝地区南连云贵高原、西接青藏高原、北邻秦岭高地,特殊的地理位置使 得该地区的天气气候除了受大尺度环流系统如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东亚季风、 印度季风、青藏高原等影响外,还受局地特殊地型及相应小尺度环流系统的影响。 故川渝地区的天气、气候均表现出鲜明的区域特色,如该区域气候变化与全球、 全国变化不同步n 1 。在印度季风、东亚副热带季风以及特殊地型的共同影响下, 川渝地区( 主要是川渝东部地区) 具有冬少雨、夏多雨的季风气候。降水主要集中 在5 - 9 月,夏季降水量多年平均值为5 4 0m m ,占全年降水量平均值的5 0 阻1 。 夏季是川渝地区降水的主要季节,夏季的旱涝对该地区人民生活和生产的影 响很大。如2 0 0 6 年7 - 8 月,重庆、四川东部遭受持续高温和热浪的袭击,发生历 史罕见的特大旱灾,部分地区农作物旱死,江河径流量明显减少,工程蓄水量急 剧下降,人畜饮水发生困难,重庆、四川两地因高温干旱直接经济损失共计约2 2 0 亿元。 由于川渝地区位于长江流域上游,川渝的旱涝不仅仅是局地问题,还有可能 影响长江全流域旱涝。比如说,1 9 9 8 年夏季是川渝地区1 9 7 9 年以来最严重的涝年, 杨克明等h 1 研究指出,1 9 9 8 年长江上游的持续强降雨是长江中下游特大洪涝的主 要原因。强降雨先出现在长江中下游,后转移到中上游,持续的强暴雨使鄱阳 湖、洞庭湖水系的洪水大量涌向长江,正好遭遇先后来自长江上游的5 次洪峰, 两股洪水相顶托,导致长江中下游长时间高水位,引发历史罕见的1 9 9 8 年长江洪 涝。这次洪灾导致受灾人d 2 亿以上,长江流域损失人民$ 2 0 0 0 亿元以上啼】。 过去对川渝地区旱涝的研究以天气分析和统计分析为主,统计分析结果表 明,来自低纬的偏南风水汽输送以及来自高原地区的偏西风水汽输送的异常对川 渝地区的降水变化有重要影响。蒋兴文、李跃清呻1 等分析了不同环流条件下的水 汽输送特征及区域降水特征得n - 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偏西时,川东地区 可遭受西太副高下沉气流影响,出现异常水汽辐散,而副高边缘东南风则把南 第一章引言 海水汽带到川渝地区西部,这支水汽与来自孟加拉湾及青藏高原的水汽在川渝地 区西部形成异常的水汽辐合,由此导致川渝地区西涝东旱。反之,当西太平洋副 热带高压偏南偏东时,其西南侧的南海水汽不能到达川渝地区西部,只能到达川 渝地区东南部,而孟加拉湾及青藏高原水汽也可以进入川渝地区东部,在川渝地 区东部形成异常的水汽辐合,在西部形成异常的水汽辐散,造成川渝地区西早东 涝。彭京备盯1 等研究指出,东亚西风带扰动偏弱、偏北,青藏高原低涡活动减弱, 使得2 0 0 6 年川渝地区上空长时间受强大的副高控制;副高的加强和维持与菲律 宾以东洋面及南海地区的对流加强、孟加拉湾地区降水异常增多导致的加热场异 常密切相关。王秋良阿等研究指出,造成2 0 0 6 年重庆持续异常高温伏旱的主要 原因是西太副高的异常偏强、偏西、偏北,而它与北半球极涡的往北收缩和副热 带急流的异常增强和偏北、西太平洋暖池偏暖等因子都有较大关系。林学椿m 等研究1 9 9 8 年我国特大洪涝的环流特征,认为鄂霍茨克海阻高的建立是长江流 域多雨的重要条件。杨克明h 1 等分析指出与1 9 9 8 年长江上游8 次洪峰有关的强 降雨天气过程发生在欧亚中高纬度双阻型或中阻型和异常活跃的偏南季风大尺 度环流背景下。 虽然数值诊断川渝旱涝的研究很少,但最近已开始受到重视。张莎n 们利用局 地经向环流数值诊断模式定量地诊断了2 0 0 6 年夏季( 6 8 月) 川渝地区( 1 0 2 。 卜11 2 e ,2 7 3 5 。n ) 高温干旱的机理。其结果表明:2 0 0 6 年夏季川渝地区 高温干旱的主要原因是川渝地区受台风残留低涡外围下沉运动影响;且台风残留 低涡消耗了输向川渝地区的水汽;5 0 0 h p a 西太副高的异常偏西偏强,川渝地区 被持续下沉干热气流控制;2 0 0 h p a 青藏高压偏强偏北,使川渝地区位于高空西 风急流出口区反气旋侧,高空气流辐合下沉导致干旱。与以上过程有关的贡献率 最大和次大因子分别为非绝热强迫项( 5 0 1 8 ) 和平均热量垂直输送项( 3 3 3 6 ) 。 张莎通过局地经向的环流模式定量揭示了造成2 0 0 6 年川渝高温干旱水汽输 送与垂直运动场的异常特征。考虑到旱涝不但与水汽辐合抬升缺失或偏强有关, 还与3 维大气环流,尤其与低层水汽输送有关。本研究将从反映低层水汽输送的 位势高度场入手,对川渝夏季早涝极端年份天气转换特征作定量诊断。选用 场作诊断量原因是相对面积平均偏差为负( 正) 的的小( 大) 值中心不但代表 气旋( 反气旋) ,而且在中高纬地区场与流场基本重合,所以场携带了水汽 2 第一章引言 输送信号。又由于与流线相关,流线密集( 等。线密集) 处为急流所在,急 流入口和出口区的次级环流以及对应的水平辐合辐散分布在一定程度上携带了 水汽抬升信号。 本研究通过运用位势高度数值诊断方程n 订和n c e p 再分析i 资料定量诊断川 东地区夏季( 6 - 8 月) 天气形势转换的机理。第二章为资料与模式简介,第三章 为川东地区夏季极端旱涝年天气转换期的选取以及对应时段天气形势分析,第四 章则为相应数值结果的分析,第五部分为结论与展望。 3 第二章资料与模式简介 第二章资料与模式简介 2 1 资料来源和地形处理 2 1 1 资料来源 用于判断川渝地区夏季极端旱涝个例的降水资料是中国国家气候中心提供 的全国1 6 0 个站点的1 9 7 9 - 2 0 0 7 年的月平均降水资料以及1 9 9 8 、2 0 0 6 年6 8 月每天3 小时一次的t r m m 降水资料,空间分辨率为0 2 5 。x0 2 5 。数值诊断选用了水平 分辨率为2 5 。x 2 5 。经纬网格的美国国家环境数据中心( n c e p ) 逐日再分析i 资料,高空气象资料包括1 2 层( 1 0 0 0 、9 2 5 、8 5 0 、7 0 0 、6 0 0 、5 0 0 、4 0 0 、3 0 0 、 2 5 0 、2 0 0 、1 5 0 、l o o h p a ) 的水平风场、位势高度场( 用作边界值和检验模式性 能的标准答案) 、温度场、垂直速度场。地面资料包括l o m 的风场、地面气压场和 地面高度场。资料长度为1 9 9 8 - - 2 0 0 6 年。 2 1 2 模式中对地形的处理 川渝地区的地势西高东低,川渝地区西部的平均海拔达3 0 0 0 米,这导致模 拟区对流层低层的等压面出现东边在地面以上西边在地面以下的现象。在地面以 下没有气流,各气象要素并不存在,在模拟中应将这些格点去掉。处理这类网格 点的方法为:根据n c e p 给出的地面气压资料和各等压面气压值,判断某等压面 上的格点是否已处于地面以下,对地面以下的格点气象要素赋以缺省值 ( - 9 9 9 9 9 ) ,画图计算时需要跳过这些处于地面以下的格点。等压面与地型交界 上的网格均作为模拟区域的边界,边界上的位势高度值为n c e p 所给的实测位势 高度值。这些的边界值作为求解位势高度诊断方程的边界条件。与边界点 4 第二章资料与模式简介 不同,内点的值完全由。方程的解来定,即解位势高度方程是计算内点的位 势高度。 2 2 模式简介 2 2 1 位势高度诊断模式推导简介及天气形势转换的定义 本文用的位势高度数值诊断模式由球一p 坐标系中的纬向( 群) 和经向( v ) 动量守恒方程: 塑+ 竺 塑+ 兰塑+ 塑:一l 塑+ 痧+ 丝o - i - u v t a n 9 + 丝堑+ e ( 2 一1 ) 一+ 一一+ 一一+ 一= + ,l ,+ 二_ 一- 一十一十,i 厶1 , aa c o s q ,8 九a8 9 卸a c o s 缈8 九p g a a p g 4 塑+ l 昙+ 三罢+ 缈罢:一三娑一f u 一迪+ v a r t + ( 2 2 ) 一+ 一一+ 一一+ 缈一= 一 一+ 一+ , 厶厶, a tac o s98 九a8 9 a p aa 9a a p g 能量守恒方程: 型+ 竺型+ 三型+ 国型:旦 ( 2 3 ) 一十一一十一一十一= 一 、_ u7 a tac o s9刁兄aa9 o pc 。t 和质量守恒方程: j l 垒+ 1 一垫堂堕+ 丝:o a c o s 9 o 九 a c o s 9o 平屯p ( 2 - 4 ) 导出m 3 ,其中外五和p 分别代表纬度、经度和气压,掰、 ,和彩分别代表纬向、 经向和垂直方向的速度,为位势高度,r 为温度,f 代表时间,p 表示位温, 厂= 2 q s i n 缈和7 = 2 q c o s 伊均为科氏参数,q = 7 2 9 2 e s - ! 为地球自转角速度, 弓和巴分别代表纬向和经向摩擦力,g = 9 8 m s - 2 为地球重力加速度,o 是 非绝热加热率,地球平均半径a = 6 3 7 8 k m ,气体常数r = 2 8 7 j k g 一k ,定压 比容q = 1 0 0 4 j k g 一k 。为了得到的诊断方程,只需对( 2 一1 ) 进行 0 ( 2 1 ) ( a c o s 徊a ) 运算,对( 2 2 ) 进行a ( ( 2 2 ) c o s f a ) ( a c o s 徊咖运算,并将运 算结果相加整理得到: 5 第二章资料与模式简介 熹( c 。s 缈羔) + 熹( c 。s 缈罴) :兰, ( 2 _ 5 ) 磊而( c ( ? s 缈磊丽) + 面s 缈面2 备脚) f 心均j 鍪弦峨= 瞄l 、o ( v 垡2 f ) ! 竺i 竺竺0 。! 竺u 竺竺o u ! 竺11 翌01 u 竺o v ! 竺i 竺竺o ! y 望o u _ a e l o s g 旦0 。o 产垂品呼_ a 上c o s q o 等毒毒誊警毫牛a 上c o s q ,旦0 2 皆 咱 、口却7勿砚勿口却牵i 一 、口。 方程( 2 5 ) 的左边是球坐标系中气压梯度的水平散度( e t pv 2 v 2 = v ;) 与c o s q , 之积,方程右边具体表达式见( 2 - 6 ) 。这个位势高度诊断方程实际为经典散度方 程的另一表达式,所以( 2 6 ) 的每项强迫力的物理意义与经典水平散度v 2 矿方 程是一样的,都代表造成水平辐散个别变化d ( v 2 矿) a t 的因子。这些因子共有 1 7 1 7 个,即( f o r c e ) ,其中第9 、1 0 两项为地转项,其余项为非地转项。( 2 6 ) t = l 右端第l 项代表散度局地变化作用,第2 + 5 项代表急流作用,第3 + 4 项代表等压 面鞍型场及闭合环流场的作用,第6 项为水平散度的垂直输送作用,第7 项反映 纬向平面鞍型及闭合环流场的影响,第8 项反映经向平面鞍型及闭合环流场的影 响,第9 项为相对涡度f 在厂作用下的贡献,第1 0 项为纬向风在效应下的贡 献,第1 1 和1 2 项反映地球曲率的影响,第1 3 项反映垂直运动与水平风水平辐 合辐散共同作用,第1 4 为热感通量平流项作用,第1 6 项为感热通量经向水平分 布不均匀影响,第1 7 项为摩擦力散度影响。由于面积平均值与x ,y 无关,所 以v 2 = v 2 + v 2 中= v 2 ,第f 个内力( v ;,= ( f o r c e ) j ,扛l ,2 1 7 ) 的贡 献。实际是对西( 相对背景场的距平) 的贡献。因此,。可为正值也可为负值。 由高等数学知识知:函数在极大值处二阶导为负,在极小值处二阶导为正。这一 数学特征也被h o l t o n n 2 1 灵活应用到位势倾向o c i ) & 和准地转缈的拉普拉斯方程 中,并得到v 2 ( 0 i o t ) 一i 泐o t 及v 2 国一缈。所以( 2 6 ) 右边的强迫力( f o r c e ) 。 6 第二章资料与模式简介 若使v 2 , o ,其作用是对高压产生正贡献,或对低压产生负贡献。 反之,若使v 2 。 o ,则有, o ) 反气旋系统中( f 0 ) 有v 2 m ,= f 4 0 ,即西, o ( 彤 1 5 0 0 m 时止= 幽;当幽 2 0 0 0 m 时摩擦力及其散度均为0 。 8 第三章川东地区天气形势分析 第三章川东地区天气形势分析 3 1 川东区域及天气形势转换期的选取 第二章第2 2 1 小节曾提到本研究将用f = 0 选取天气形势转换期,因为 f 0 常与降水的低值系统相伴,而f o 共同作用使得 v ;,= 形 o ) ,而观测表明f o ) 区一般与高( 低) 系统 对应,即9 0 ( 9 0 ,而观测表明,赤道东风带正好处在南北半球两个副热带高压带 之间,是一个低压带即。 o o 。这是图4 - 2 中赤道地区v :乓远大于中高纬地区的原因。由于 本文关注的川东地区正好处在v :丘;o 线附近,因此地转过程对垂直运动的贡 献可以忽略不计。 图4 22 0 0 6 年6 - 8 月平均的5 0 0 h p a 观测风散度c a ) 和地转风散度( b ) ,等值线间距 为5 e 一0 7 s 一。 4 2 11 9 9 8 年7 月1 7 - 2 2 日天气转换的定量诊断分析 4 2 1 1 主要因子贡献的时间演变过程 我们分析比较位势高度数值诊断模式输出的各因子对位势高度贡献, ( i = l ,2 1 7 ) 后,只选取其中i ,i 量级较大的结果作出图4 - 3 。由该图可见, 第四章利用位势高度数值诊断模式定量诊断川东天气形势转换机制 大尺度环流( 第9 项) 和纬向风与效应( 第1 0 项) 的贡献即中,和中。最大, 比其他非地转过程至少大一个量级。由于在考虑的时段内川东主要受偏西风影 响,。在转换期前后变化不大,而,从7 月1 8 日正的极大值转换为7 月2 3 日负的极小值,这表明大尺度环流在这段时间内有显著的调整且转折点发生在7 月2 0 日,这与前面的观测结果一致。虽然在数值上总是小于所有力共同激发 的中总力( 即总力不完全由西9 导致) ,但中9 与总力的演变趋势在转换期前后都非 常一致。 根据前面的分析,地转过程激发的位势高度( ,+ ,。) 对垂直运动基本没 贡献,而降雨多少与低层水汽抬升强弱有关,因此我们将目光转向非地转过程。 所有非地转过程对位势高度的贡献( 记为昭) 在转换期也有显著的调整( 见图 4 - 3 b ) 。虽然尺度分析表明地转过程的贡献哦比非地转过程贡献大一个量级,但 在1 9 9 8 年7 月2 0 日呜= d 而i 吆l 6 0 ( g p m ) 。另外,中鳄的谷值出现在7 月2 0 日,而总力和9 的谷值出现在7 月2 3 日,即昭谷值超前,谷值3 天。图4 - 3 b 还揭示了7 月1 7 日至1 8 日昭从正转换为负,比天气形势的转换( 7 月2 0 日至 2 1 日) 约提前2 天。西昭携带天气形势变化提前信号的原因是哦+ 。只反映地 转平衡态,而晴雨天气之间的变化过程是旧的地转平衡态被破坏,新的地转平衡 态建立的过程,由常识知旧的地转平衡态的破坏都是由非地转过程造成的。( 2 - 6 ) 式表明非地转过程很多,图4 3 b 揭示了在所选取的这一个例中携带这种天气变 化超前信号的主要非地转过程,包括水平闭合环流影响( 第3 、4 项) 、纬圈剖面 流场影响( 第7 项) 和地面摩擦力散度( 第1 7 项) 这3 个非地转过程。前两个 因子的贡献在调整期都是由正的极值演变至负的极值,再逐渐增大,最后当新地 转平衡建立后才稳定于0 线附近;地面摩擦过程的贡献( 。,) 在调整期由负的 较小值演变至负的极值,再逐渐增大。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认为水平闭合环流 孙4 、纬圈平面闭合环流,和地面摩擦过程,的调整是引起调整期吆演变的 主要过程。 第四章利用位势高度数值诊断模式定量诊断川东天气形势转换机制 1 9 9 8 年7 月 图4 - 3 图( a ) 为1 9 9 8 年7 月1 6 2 4 日5 0 0 h p a 大尺度环流贡献9 、纬向风与效应贡献 i o 、所有力贡献总力。图( b ) 给出所有非地转过程贡献昭、水平闭合流场贡献“4 、 纬圈剖面流场贡献7 和摩擦力散度贡献m 1 7 ,单位为g p m 。 4 2 1 2 转换期主要非地转过程贡献的演变机制 根据( 2 - 5 ) 线性性质,内力表达式( 2 - 6 ) 中的第3 、4 项对位势高度场的 贡献可表示为v 2 = 句( 咖钞) 觑一a ( 西融) 勿。y u a n 等n 订指出:如图4 - 4 b 所示的鞍型场中,系统中心的南面( 北面) 有“ 0 ) 、西面( 东面) 有1 , 0 ) ,且鞍型场中心南、北面( 东、西面) 都有加苏 0 ( 锄砂 0 ) ,所 以在鞍型场中心有v 2 ,“= 一a ( 砌钞) 叙一o ( u o v l o x ) l o y 0 。由于鞍型场周围存在两对高低 警西n e一魁帽密逍g蔫圜瞰州盯越嚣匣球水函忙逛 第四章利用位势高度数值诊断模式定量诊断川东天气形势转换机制 值系统,鞍型场从周围获质量辐合意味着这些处在鞍型场外围的闭合系统失去的 是质量辐合。质量在某时刻的流失会造成闭合系统“ o ( 弱鞍型场对西3 + 。的贡 献的讨论见4 2 2 2 ) 。随着鞍型场消失,到7 月2 0 日,川东地区从受3 + 4 0 变 为受m o 控制。 心之掣尸 一。唑彗。一 “o 广k 卜如 缶盘 甥式如 a 图4 - 4 、急流( a ) 、鞍型场( b ) 的理想图( y u a n 1 ) 。 第四章利用位势高度数值诊断模式定量诊断川东天气形势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