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解读
《QX/T 19-2003 净全辐射表》是中国气象行业的一项标准,主要针对净全辐射表的设计、制造、使用及校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该标准旨在规范净全辐射表的技术性能与应用方法,以确保其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根据该标准,净全辐射表用于测定地面上单位面积内接收到的所有短波(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与长波辐射之差值,即净全辐射量。它由两部分组成:一个向上朝天开口的感应面用来接收来自天空方向的所有辐射;另一个向下朝地面开口的感应面则接收来自地面反射回来以及地面自身发射出的辐射。通过比较这两个感应面上所接收到的能量差异,可以计算出净全辐射值。
对于仪器本身,《QX/T 19-2003 净全辐射表》规定了其基本构造应包括热电堆传感器、防护罩等关键部件,并对这些组件的具体材质、尺寸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说明。此外,还明确了关于温度响应特性、灵敏度系数、年稳定性等多个技术指标的要求。
在安装使用方面,该标准建议选择开阔平坦且远离障碍物干扰的地方作为观测站点,并给出了关于水平调整、定期维护等内容的具体指导。同时,为了保证数据质量,还强调了进行定期校正的重要性,并提供了相关操作流程。
如需获取更多详尽信息,请直接参考下方经官方授权发布的权威标准文档。
....
查看全部
- 现行
- 正在执行有效
- 2003-07-01 颁布
- 2003-12-01 实施
©正版授权




文档简介
QX/ T 1 9 -2 0 0 3oil舀 净全辐射表( 亦称辐射平衡表) 是用于测量太阳与地球辐射差额的仪器。它与专用记录仪或电测仪表相连, 直接测量由天空( 包括太阳和大气) 向下投射的和由地表( 包括土壤、 植物、 水面) 向上投射的全波段辐射量之差值, 即净全辐射。 本标准主要参考国内制造厂产品标准和气象行业有关的技术资料编制而成。 本标准由国家气象计量站提出。 本标准的附录 A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气象局监测网络司归口。 本标准由国家气象计量站负责起草,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大气探测中心、 长春气象仪器厂参加起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吕文华、 王冬、 莫月琴、 杨云、 王经业、 胡玉峰、 张丽娟。 本标准是首次发布。QX/ T 1 9 -2 0 0 3净全辐射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工作级热电式净全辐射表( 以下简称净全辐射表) 的组成、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检验规则、 标志、 包装、 运输、 贮存和成套性等。 本标准适用于气象、 农业、 工业、 国防、 科研等部门测定净全辐射的仪器。规范性 引用 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 日 期的引用文件, 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 不包括勘误的内容) 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然而, 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 日 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 B 1 2 9 3 6 . 1 -1 9 9 1 太阳能热利用术语第一部分 G B / T 2 4 2 3 . 1 -2 0 0 1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 试验方法试验 A: 低温 G B / T 2 4 2 3 . 2 -2 0 0 1 电工电子产品环 境试验 第2 部分: 试验方法试 验B : 高温 G B / T 2 4 2 3 . 4 -1 9 9 3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试验Db : 交变湿热试验方法 J B / T 9 3 2 9 -1 9 9 9 仪器仪表 运输、 运输贮存基本环境条件及试验方法 J J G 9 2 5 -1 9 9 7 净全辐射表检定规程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 . 1 净全辐射n e t t o t a l r a d i a t i o n 由天空( 包括太阳和大气) 向下投射的和由地表( 包括土壤、 植物、 水面) 向上投射的全波段辐射量之差称为净全辐射, 简称净辐射。3 . 2 辐照度 ir r a d i a n c e 落到接受体单位面积上的辐射功率。单位为W m- 2 .3 . 3 太阳高度角 s o l a r a l t i t u d e 指 日面中心的高度角, 即从观测点地平线沿太阳所在地平经圈量至日面中心的角距离。3 . 4 全波灵敏度t o t a l - w a v e s e n s i t i v i t y 在全 波辐射 ( 0 . 3 p .m - 1 0 0 p m) 条件 下, 仪器输 出的 电信号 与净全 辐射 的比值。单位为 。 V W - 1 m z 。3 . 5 长波灵敏度l o n g - w a v e s e n s i t i v i t y 在长波辐射( 3 . 0 P M- 1 0 0 P M) 条件下, 仪器输出的电信号与净长波辐射的比值单位为 I- VW- mz 。3 . 6 响应时间r e s p o n s e t i m e 1QX/ T 1 9 -2 0 0 3当仪器输人有阶跃变化时, 仪器输出从一个稳态值到另一个稳态值所需的时间。单位为 S ,3 . 7余弦响应c o s i n e r e s p o n s e人射光线方向随天顶角的变化引起的灵敏度变化3 . 8方位响应 a z i m u t h r e s p o n s e人射光线方向随方位角的变化引起的灵敏度变化。3 . 9非线 性 n o n - l i n e a r i t y不同辐照度下的灵敏度变化。3 . 1 0温度特性t e m p e r a t u r e r e s p o n s e环境温度变化引起的灵敏度变化。4产 品组成4 . 1 组成 净全辐射表由感应元件、 薄膜罩和附件等部件组成4 . 2 感应元件 感应元件由上下感应面和热电堆组成。由于上下感应面吸收的辐射不同, 使热电堆两端产生温度差异, 其输出的温差电动势与接收的辐照度差值成正比4 . 3 薄膜罩 为了防止风的影响和保护感应面, 净全辐射表上下感应面装有两个半球形专用聚乙烯薄膜罩, 能透过波长为 。 . 3 p m - 1 0 0 gy m的全波段辐射。4 . 4附件 由表杆、 调节螺钉、 干燥剂、 底板、 水准器、 接线柱、 充气橡皮球和保护罩等组成。5技术要求5 . 1 一般要求5 . 1 . 1 感应面涂层应为无光黑漆, 其表面平整, 涂层均匀、 牢固、 不反光、 无斑迹、 无裂纹、 无脱落和异物附着 等。5 . 1 . 2 感应面与光阑表面应齐平, 间隙应均匀适当。5 . 1 . 3 聚乙烯薄膜罩充气后呈半球形, 应厚薄均匀, 无明显下凹、 斑点、 划痕和其他明显影响光线透过的缺陷等5 . 1 . 4 薄膜罩密封要 良好, 更换方便, 罩内不得有异物附着和水汽凝结。5 . 1 . 5 金属压圈、 橡皮垫圈应能把薄膜罩压紧, 不得有渗水现象5 . 1 . 6 干燥剂固定应牢固、 密封, 便于更换。5 . 1 . 7 仪器应有明显的上下面标记。5 . 1 . 8 仪器引出线应有固定的正、 负极标记( 以白天为准) 。5 . 1 . 9 仪器应有水准器, 且水准器平面应与感应面平行, 水平调整灵活方便。5 . 1 . 1 0 仪器遮光罩( 保护罩) 应松紧合适, 便于启盖。5 . 1 . 1 1 仪器应有永久性铭牌, 标志和字符应清晰、 完整、 醒目。5 . 1 . 1 2 仪器表面保护层应牢固、 均匀, 不得有脱落、 锈蚀等缺陷; 仪器各零配件不得采用易锈蚀材料。52 性能指标QX/ T 1 9 -2 0 0 35 . 2 . 1 热电堆与仪器基座之间的绝缘电阻: )1 Mn,5 . 2 . 2内阻: 毛8 0 0 0,5 . 2 . 3 灵敏 度允许范围: 7 K V , W- m -1 4 u V . W- i m Z 。5 . 2 . 4 全波灵敏度与长波灵敏度相差: 毛1 5 %5 . 2 . 5 响应时间( 9 9 %响应) : 6 0 S .5 . 2 . 6 非线性误差: 镇5 %,5 . 2 . 7 余弦响应误差: ( 太阳高度角 1 0 。 时) 镇1 5 %5 . 2 . 8 方位响应误差: ( 太阳高度角 1 0 “ 时) 7 %a5 . 2 . 9 温度误差: ( 一4 0 一+4 0 内) 5 %e5 . 2 . 1 0 年稳定性: 1 0 肠。5 . 3 使用环境条件5 . 3 . 1 温度: 一4 0 一+5 0 0C;5 . 3 . 2 相对湿度: 。 %一1 0 0 %.5 . 3 . 3运输 : 产品包装后应 能通过 J B/ T 9 3 2 9规定 的试验 。6试验方法6 . 1 试验环境条件6 . 1 . 1 测量绝缘电阻时, 相对湿度簇8 0 %.6 . 1 . 2 室外测试环境条件: a ) 天空晴朗, 太阳高度角)3 0 0 , 四周空旷, 仪器感应面以上没有任何障碍物。 b ) 空气温度5 0C-3 5 0C, 风速(5 m 5 一 , 相对湿度d ) 按式( 4 ) 计算被测仪器的全波灵敏度 K: K = K F(3 )(4 )QX/ T 1 9 -2 0 0 3式 中:Ko 标准净全辐射表的灵敏度, P V W- mzK值的计算结果修约到小数后两位。e)按式( 5 ) 计算每组中单个测量的标准偏差: :一 V I , (F ,n - 1 ;- ,, 一 F ,)( 5 ) 如果F ,) 与F , ) 之差3 s 时, 应 将该数据删除。 重新计算Fu, , F和K值。 测试结果应符合 5 . 2 . 3 要求。6 . 4 . 4 长波灵敏度测试 此项测试应在日落 2h 后进行, 其测试方法和数据处理均与全波灵敏度相同。 全波灵敏度与长波灵敏度相对差 入 按式( 6 ) 计算:, 一 K- K ,一 K + KLX 1 0 0( 6 ) 式 中: K为净全辐射表的全波灵敏度; K , 为净全辐射表的长波灵敏度。 测试结果应符合 5 . 2 . 3 和 5 . 2 . 4 要求。6 . 4 . 5 响应时间测试6 . 4 . 5 . 1 测试设备 0 . 0 5 级、 分辨率为1 I- V的数字多 用表或 辐射 数据采集器、 秒表和室内测试设备。6 . 4 . 5 . 2测试 方法a ) 可在室外阳光下, 也可在室内测试设备上进行, 可采取蔽光测试, 也可采取曝光测试。b ) 采取蔽光测试时 , 按式 ( 7 ) 计算响应时间的测点位置 P;。V 一 Vr- 不 万 了 . 十v o( 7 ) 式中 : V 读数, 即曝光时仪器的输出值; V 。 零位值。 c ) 取三次测量的平均值作为响应时间的测量结果。 测试结果应符合 5 . 2 . 5 要求6 . 4 . 6 非线性误差的测试6 . 4 . 6 . 1 测试设备 。0 5 级、 分辨率为 1 P V的数字多用表或辐射数据采集器和室内测试设备6 . 4 . 6 . 2测试方法 a ) 在符合室内测试条件的情况下进行测试。被测仪器下感应面与半球形空腔固定并放在工作台 上, 要 求人射光 线与仪器感应面垂直时的 辐照度分别为2 5 0 W . - , 5 0 0 W m , 7 5 0 W m_ z , 1 0 0 0 W m_ 1 , 测定各辐照度下的仪器灵敏度测试期间, 用风机不断向表体送风。 b 以5 0 0 W m- 辐照度时仪器的灵敏度为准, 各辐照度下的非线性误差S按式( S ) 计算:一KK ,X 1 0 0式 中: K; 各测试点上的灵敏度;K 。 辐照度为 5 0 0 W m- t 时的灵 敏度QX/ T 1 9 -2 0 0 3测试结果应符合 5 . 2 . 6 要求。6 . 4 . 7 余弦响应误差的测试6 . 4 . 7 . 1测试设备 0 . 0 5级、 分辨率为 1 P V的数字多用表或辐射数据采集器和室内测试设备。6 . 4 . 7 . 2测试方法 a ) 在符合室内测试条件的情况下进行测试。被测仪器下感应面与半球形空腔固定并放在工作台 上, 要求人射光线与仪器感应面垂直时的辐照度为 5 0 0 W m- i 以上。测试期间, 用风机不断 向表体送风。 b ) 先测量太阳高度角 h =9 0 0 时仪器输出值, 再测量h =1 0 “ 时仪器输出值。最后再次测量 h = 9 0 0 时的值。在每个测试点上采集 1 0个数据。 c )先 计 算 两 组h = 9 0 时 的 平 均 值百 。 。 , 再 计 算h = 1 0 。 时 的 理 论 值U : U = 矶。s i n hd ) 太阳高度角 h =1 0 0 的余弦响应误差饥。 用式( 1 0 ) 计算: ,U, 、 _ _/Oi . = 1 一; 下 , 入 i uu7 0 1口I. . . 。 。 (9 ) 式中 : 已, - h -1 0 。 时读数的平均值。 测试结果应符合 5 . 2 . 7要求。6 . 4 . 8 方位响应误差的测定6 . 4 . 8 . , 测试设备 0 . 0 5 级、 分辨率为1 r V的 数字多用表或辐射数据采 集器和室内测 试设备。6 . 4 . 8 . 2测试方法 a ) 在符合室内测试条件情况下进行测试。被测仪器下感应面与半球形空腔固定并放在工作台 上, 要求人射光线与仪器感应面垂直时的辐照度为 5 0 0W m z 以上, 太阳高度角调整为 1 扩。 表杆的方向规定为方位角 9 =0 0 , 依次进行 99 = 6 0 0 , 9 0 0 , 1 2 0 0 , 2 4 0 0 , 2 7 0 0 , 3 0 0 0 的测量。测量时 要始终保持仪器水平。测试期间, 用风机不断向表体送风。 以 上述6 个点测量值的 平均值为准用式( 1 1 ) , 计算各点的 方位响应误差凡:X 1 0 00 0. . . . . 。 . . (1 1) 式 中: N 0 为6 个方位测试点的 平均值; N , 为方位角p 时的仪器输出值。 用最大误差作为判断是否符合 5 . 2 . 8 要求的依据。6 . 4 . 9 温度误差测定6 . 4 . 9 . 1 测试设备 0 . 0 5 级、 分辨率为1 I V的数字多用表或辐射数据采集器, 室内 测试设备和辐射仪器温度测试箱。6 . 4 . 9 . 2测试方法 a ) 仪器置于辐射仪器温度测试箱内, 人射光通过测试窗口垂直照射于仪器感应面, 辐照度为5 0 0 W M- “ 以上, 温度测试范围为 一4 0 一+4 0 0C, 测试点分别为 一4 0 C、 一2 0 0 C, 0 0C, 2 0 0 C , 4 0 0C。 b ) 在不同温度点上分别读取仪器输出值, 然后以 2 0 为准计算各点相对于该点的温度误差 氏:一X 1 0 0 %式 中:N, 各不同温度点上的仪器输出值;QX / T 1 9 -2 0 0 3 N z o 2 0 时仪器输出值。 用最大误差作为判断是否符合 5 . 2 . 9 要求的依据。6 . 4 . 1 0 年稳定性测试 在测试期间, 净全辐射表在室内温度( 2 。 士1 5 ) 和相对湿度镇9 0 %的自然条件下保存。6 . 4 . 1 0 . 1 测试设备 0 . 0 5 级、 分辨率为1 t V的数字多用表或辐射数据采集器和室内测试设备。6 . 4 . 1 0 . 2 测试方法 在符合室内测试条件的情况下进行测试。被测仪器下感应面与半球形空腔固定并放在工作台上,测试仪器感应面应与人射光线垂直, 且总辐照度为 1 0 0 0 W m- , 士1 0 W m- 2 o测试期间, 用风机不断向表体送风。 a ) 把总辐射表放在工作台上, 先进行第一组总辐射表的1 0 次读数, 各次读数时间间隔 1 0 s -1 5 s ( 以下各读数与此相同) 。 b ) 把被测仪器放在工作台上, 进行被测仪器的 1 0次读数。 c ) 再放上总辐射表, 进行第二组的1 0次读数。6 . 4 . 1 0 . 3 数据处理 a ) 按式( 1 3 ) 计算总辐射表第一组和第二组测量数据平均值A:A: +A,1 3 )式中:总辐射表第一组 1 0次读数的平均值;总辐射表第二组 1 0次读数的平均值。按式( 1 4 ) 计算被测仪器相应灵敏度K : K ,=浅浅b)式 中:Ko 总辐射表的灵敏度, P V W- : mZ ;B 被测仪器 1 0 次读数的平均值。c ) 一年内, 每三个月用相同方法在室内测试一次, 按式( 1 5 ) 计算年稳定性 入: K -、 , _ _ 。 /I一 二 , 犷 - X i vui o 八_1( 1 5 式中: K m , x 一年内四次测试的最大相应灵敏度; K, 一年内四次测试的相应灵敏度的平均值。 测试结果应符合5 . 2 . 1 0 要求。65 环境试验6 . 5 . 1 低温试验 按 G B / T 2 4 2 3 . 1中Ab的有关规定进行。试验参数如下: 试验温度: 一 4 0 0 C + 2 0C ; 持续时间: 2 h ; 温度变化速率: 镇1 0C / min , 整个过程中仪器应能正常工作。6 . 5 . 2 高温试验 按G B / T 2 4 2 3 . 2 中B b 的有关规定进行。 试验参数如下: 试验温度 : 5 0 士2 0C;QX/ T 1 9 -2 0 0 3 持续时间: 2 h ; 温度变化速率: 簇1 0C / mi n o 整个过程中仪器应能正常工作6 . 5 . 3 交变湿热试验 按 G B / T 2 4 2 3 . 4 的有关规定进行, 高温温度为 5 5 0C, 相对湿度 9 5 %士3 %, 试验周期 2 4 h 仪器应能正常工作6 . 5 . 4 运输试验 按 J B / T 9 3 2 9的有关规定进行。试验结束后, 仪器结构无破裂、 明显变形和松动等现象, 仪器应能正常工作 。7检验规则7 . 1 检验分类 本标准规定的检验分为: a ) 型式检验; b ) 出厂检验。7 . 2 检验分组 本标准规定的型式检验和出厂检验均分为下列三个检验组: a ) A组检验: 由外观检查, 结构检查等组成。 b ) B组检验: 以性能试验为主 C ) C组检验: 环境条件试验。7 . 3 检验项目 检验项 目见表 t o 表 1 检验项 目序 号检 验 项 目型 式 检 验出 厂 检 验技 术 要 求 条 文试验方法条文1A 组 检 验外 观.5. 1. 1 - 5 .1 . 1 26 . 3 . 1 - -6 . 3 . 2234s67891 0B组 检 验绝 缘 电 阻内 阻灵 敏 度响应 时 间非 线 性 误 差余弦响应误差方 位 响 应 误 差温 度误 差年 稳 定 性.OO 5 . 2 . 1 5 . 2 . 25 . 2 . 3 - 5 . 2 . 4 5 . 2 . 5 5 . 2 . 6 5 . 2 . 7 5 . 2 . 8 5 . 2 . 9 5 . 2 . 1 0 6 . 4 . 1 6 . 4 . 26 . 4 . 3 - 6 . 4 . 4 6 . 4 . 5 6 . 4 . 6 6 . 4 . 7 6 . 4 . 8 6 . 4 . 9 6. 4. 1 01 11 21 31 4C 组 检 验低 温 检 验高温 检 验交 变 湿 热 检 验运 输 检 验. 5 . 3 . 1 5 . 3 . 1 5 . 3 . 25 . 3 . 3 6 . 5 . 1 6 . 5 . 2 6 . 5 . 36 . 5 . 4注 :1. 表 示 必 须 进 行 检 验 的项 目 。2 0表示需要时进行检验的项目。QX/ T 1 9 -2 0 0 37 . 4 检验标准与设备 检验标准应具有可溯源性, 检验设备应在检定有效期内。7 . 5缺陷的判定7 . 5 . 1 分类 本标准规定缺陷分为重缺陷和轻缺陷。7 . 5 . 2 重缺陷 检测的性能指标误差超过规定的范围。7 . 5 . 3轻缺陷 只有外观有缺陷, 但不影响仪器的性能7 . 6 型式检验 型式检验是用于本型号的若干样品进行的一系列完整的检验。7 . 6 . 1 检验 目的 确定生产方是否有能力生产符合本标准要求的产品。 型式检验在下列情况下进行: a ) 新产品定型时; b ) 主要设计、 工艺、 材料及元器件有重大变更时; C ) 停产二年以上再生产时; d ) 对成批生产的净全辐射表定期抽检时。7 . 6 . 2 检验项目 表 1中的全部项目。7 . 6 . 3 抽样7 . 6 . 3 . 1 A组检验 随机抽取三台仪器进行A组检验。 新产品定型时, 样机如少于三台, 则全数检验。7 . 6 . 3 . 2 B组检验 用A组检验合格的三台仪器进行 B组检验。7 . 6 . 3 . 3 C组检验 在B组检验合格的三台仪器中随机抽取二台进行C组检验。7 . 6 . 4 合格判断 在 A -C组检验中不允许出现重缺陷, 但允许出现三个以内轻缺陷。出现轻缺陷时, 应排除故障,再次检验合格后, 才能进行下一个检验。在 A-C组检验全部合格后才能判定检验合格。7 . 7 出厂检验 出厂检验是对每台仪器在出厂前进行的一系列检验, 以判定是否符合产品标准的要求。7 . 7 . 1 A组检验 A组检验是全部检验。 A组检验不允许出现重缺陷, 若出现则判 A组检验不合格。 A组检验出现轻缺陷, 经返修再检验合格后判 A组检验合格。7 . 7 . 2 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文本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均为PDF格式电子版文本(可阅读打印),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
- 3. 标准文档要求电子版与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载的文档中可能包含空白页,非文档质量问题。
最新文档
- 2025标准商铺租赁合同范本
- 烟台科技学院《体育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南京工业大学《轨道交通通信系统》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西经济管理职业学院《波与成像》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塑料保护剂经销合同
- 吉利学院《Biochemistry》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至2031年中国大喷量实心锥喷嘴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花卉采购合同书范本
- 2025年室内排水、电线、网络等管道井专项劳务分包施工合同
- 老式住宅拆除方案范本
- 【公开课课件】《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 2024届清华大学强基计划数学学科笔试试题(附答案)
- (必会)军队文职(数学1)近年考试真题题库(含答案解析)
- 全国统一规范电子税务局概况介绍及操作辅导
- 工商企业管理毕业论文范文(4篇)
- 浙江省杭州市(2024年-2025年小学三年级语文)人教版开学考试(上学期)试卷(含答案)
- 【贸易战背景下华为公司危机应对措施及其启示18000字(论文)】
- 【网络谣言型寻衅滋事罪的认定存在的争议探析8600字(论文)】
- 2024延迟退休政策详解
- 水泥标准培训考核2024
- 图书馆运营管理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