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三字经故事(1-15)2009-07-30 22:19人之初 性本善 性相近 习相远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注释初:初生之物。性:指人的本性。相近:相去不远,差不多得意思。远:相去太远,有很大的差别。苟:假如、苟若。迁:改变、变迁,这里是指不好的改变。专:有恒、专心的意思。语译 每个人刚出生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这个善良的本性,每一个人都相同,后来因为个人的学习环境不一样,性情便产生了很大的差别。如果幼小的时候不施以良好的教育,那么他的性情便会受到不好的影响而有所改变。教育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有恒而专心一致的去教育孩子。故事晋朝时,有个名叫周处得人。他是一个本性善良的人,可是,由于他自小便没了爹娘,在无人教导的情形下,周处的性情变的很残暴,行为也十分野蛮。周处喜欢欺负弱小,常常因为自己不高兴,就把别人打的头破血流的,所以,村里得人见了他,总是躲的远远的。这几天,村子里出现了一只凶恶的老虎,在山脚下的大湖里也出现了一只可怕的蛟龙,常常侵害村里的农作物,甚至还把农民活生生吞掉,大家觉得很害怕,甚至把老虎、蛟龙及周处合称“三害”,还说“三害”不除,村民将永无安宁之日。 周处听说了村里来了这“三害”好打架的个性使他立刻到山里一拳就把老虎给打死了,接着又到湖里抓蛟龙,在湖里追了三天三夜,才消灭了蛟龙。岸上的村民见周处一直没有浮出水面,还以为他和蛟龙同归于尽了,于是,大家便在岸上庆祝除去了“三害”。 周处回到了村子里,明白了自己竟是第三害后,从此下决心改过自新,不在做个让人家讨厌的人。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注释孟母:亚圣孟子的母亲。择:选择。处:居住的地方。机杼:机,织补用的木架子;杼,织补用的梭子。窦燕山:原名窦禹均,幽洲人,因为当地名属燕,所以又名燕山。义方:指良好的家训。语译从前,孟子的母亲曾经一连搬过三次家,是为了替孟子选择良好的居住环境。有一天,孟子逃学回家,难过的孟母立刻拿出刀子来,把快要织完的布割断,让孟子知道半途而废将一事无成。五代后晋时,燕山地方有个名叫窦禹均的人,教导孩子的方法非常好,因此他的五个孩子都很有成就,博得人们的赞誉,当时,没有人不知到他们的。故事我们都知道,孟子是我国历史上的“亚圣”,他的学问很好,还收了许多学生,他能有这些成就,全都要归功于孟母。在孟子小的时候,住家附近刚好是个坟场,每天都会有出殡或扫墓的人,哭哭啼啼的从这里经过,孟子见了觉得好玩,也学着玩起出殡的游戏,孟母知道后,决定换个环境。这一次,他们搬到镇上,每想到附近住着一位屠夫,孟子又学着屠夫拿着刀子,玩起剁猪肉的游戏,于是孟母又决定搬家了,因为她知道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她决定带孟子搬到学校附近。果然,从此孟子便跟其他学生一样捧着书本,摇头晃脑的背诵着。有一天,孟子逃学回来,孟母正在织布,她一气之下,剪破了正片织好的布,然后对孟子说:“你读书就想我织布一样,要脚踏实地才能做得好,如今你随意逃学,就象我剪断这块布一样,前功尽弃了。”从此,孟子便发奋读书,果然成为中国的大学问家。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注释 教:这里有两个“教”字,第一个是父之较,第二个是师之教。惰:偷懒怠惰,没有尽到责任。子:这里指为人子女。不学:不肯读书学习。非所宜:是说不应该如此。为:作为、成就。语译做父亲的生了子女后,只顾着去养活他们,而不去教育他们,是父母的过错;做老师的教育学生不够严格,不能使学生有所成就,这就是老师的怠惰。做人子女者如果不肯好好学习,是非常不应该的,因为幼小时不肯及时学习,将来长大后,能有什么成就和作为呢?故事从前,有个无恶不做的强盗,在他做尽坏事后,终于被衙门的捕快捉了起来。由于他犯了许多不可原谅的罪,所以县太爷判了他死罪。临刑前,县太爷问他有什么要求,强盗说:“我想见我母亲最后一面。”县太爷命人把他母亲请来,当他们母子一见面,母亲很悲痛的抱者儿子大哭。谁知道,那个强盗竟然狠狠的将母亲的耳朵咬了下来,并且伤心地说:“我好恨娘在我犯错时,从来不教训我,现在我后悔也来不及了。”这强盗的母亲,要对强盗的下场负一半的责任啊!清朝时,大将左宗棠的部下张曜,立了许多功劳,于是左宗棠便升了他的官,但是许多不服气的人,便以张曜没有念过书为理由,不给他官做。张曜知道因为自己的不识字,而做不了官,心里很难过,于是发奋苦读,终于凭着他的学识,把官给争了回来。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注释琢:雕饰琢磨得意思。器:器皿,比喻成就。义:理义,做人做事的道理。亲:接近。师友:老师与朋友。礼仪:泛指一切礼节仪式。语译玉是一种可以用来当装饰品的石头,如果不去琢磨它,是不能成为人见人爱的美器;同样的道理,人如果不肯勤奋求学,是不会懂得礼节道义的。做人子弟者,在年纪还小的时候,便要多多亲近好的老师及好的朋友,从而学习到做人处世的基本礼节仪式。故事从前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有一天,他在山里找到了一块还没有琢磨过的玉石,于是他便把这玉石呈现给当时的楚厉王。没想到,宫里的玉匠竟说这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一生气,命令部下把卞和定了罪厉王死后,武王继位,卞和又将这玉石献给武王,可是,仍然遭到了被定罪的命运。卞和失望的抱着石头,在山脚下哭了三天三夜。文王即位后知道了这件事,便将卞和请进宫来,命令玉匠把这块石头好好打造一下,发现果然是一块上等的美玉,于是便将它命名为“和氏璧。” 由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一块上等的美玉都需要琢磨、打造,才能显现出它的价值,所以人类也许要良好的教育,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融四岁 能让梨 弟于长 宜先知注释香:东汉时代的孝子,姓黄名香。温席:温暖枕席。执:实地去做。融:孔子的第二十世孙,年才四岁,便知道谦让之礼。弟:动词,尊敬兄长。长:这里指兄长。知:晓得、了解。语译黄香九岁的时候,便知道在冬天睡前先用身体温暖床上的枕席,再请父亲去睡觉。他这种孝亲的行为,不但是他该做的,也是我们应效法力行的。孔融四岁的时候,有人送来一篮梨子,他便以知道把较大的梨子让给哥哥,自己挑较小的吃。他这种尊敬兄长的德行,也是我们从小便该知道的。故事东汉时,有个九岁的小孩黄香。他非常的孝顺父亲,为了不让父亲太劳累,所有的家务事都是由自己动手做的。夏天时,他会用扇子把席子给扇凉了,再请父亲上床睡觉。天气变冷了,黄香总会在父亲睡觉前,把被窝躺暖之后,才让父亲入睡。黄香这种孝行,没有多久便传遍了整个县城,大家都夸黄香是个孝顺的孩子。这种孝顺的行为,的确很令人钦佩。和黄香同一个时代,有个叫孔融的小孩。有一天,父亲的朋友送来一篓子的梨子,父亲要孔融拿一个去吃,孔融就在一堆梨子里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很讶异地对他说:“孩子,你怎么不挑大的,反而挑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爹,我的年纪最小,应该吃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孔融这种友爱兄长的行为,的确很值得我们效法。首孝弟 次见闻 知某数 识某文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万注释首:首先、最先。孝弟:孝,孝顺父母;弟,恭敬兄长。次:接下来、其次。见闻:眼见与耳闻,指看到和听到的知识。数:数目或数字。文:文学。语译一个人必须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首先要孝顺父母、恭敬兄长,其次要学习各种常识,并且要了解基本的算术及认识文字,才能够研读古人的文章。天的万物得计算,都是从一开始,一到十是最基本的数字,接着还有十到百,百到千,千到万,一直变化下去,没有止尽的时候。故事一个人无论是要完成一件事,或是求取更高的学问,都应该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去做,才能有好的成绩,千万不要学明朝的吴同喔!小朋友看了后面的故事,就知道原因了。吴同是明朝人,从小便跟着泥匠师傅学功夫,但是吴同是个很懒惰的人,每次师傅交代他的事,总是一拖再拖,然后草率的完成。他一心盼望自己的手艺能象师傅一样好,可是又不肯从最基本的手艺慢慢练习,所以学了几年,还是盖不了一间房子。这天,师傅决定考考他,便要他在一星期之内盖好一间房子。吴同心想,这实在太容易了,只要把从师傅那里偷偷学来的技术用上就可以了,于是,不到三天,吴同果真盖好了一间房子。第四天时,突然来了一场暴风雨,使得吴同盖的房间顿时倒塌成一滩烂泥。还没有让师傅看过,自己盖的房子就这么,没有了,吴同心里既懊恼,又羞愧,从此,他下定决心要循序渐进的把盖房子的工夫学好,不再好高骛远了。(七)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注释三才:为天才、地才、人才的总称。三光:是日光、月光、星光的总称纲:纲领、要领。义:凡事合宜的意思。亲:亲切和睦。顺:和顺无争。语译三才组成了世界最主要的部分,什么是三才呢?就是包含了雷、电、雨、雪、风、霜、云、雾的天空;包含了山、河、草、木、鸟、虫、鱼、兽的大地以及万物之灵的人们。此外,三光照射着大地,使生物得以生存。什么是三光呢?便是日光、月光和星光。人与人之间要维持良好的关系,有三个非常重要的纲领,那就是君臣之间要讲义理。父子之间要亲睦夫妻之间则要和顺,这样国家才能充满祥和安康的气愤。故事 如果要改善社会的风俗使天下永远和平,人类的生活幸福,就要建立起君臣、父子、夫妇间的相处关系,一旦建立了和谐的关系,许多纷争就不会发生了。有一次,楚庄王招待臣子们喝酒,喝到一半,烛火突然熄了,其中有一位臣子便趁一片漆黑时,调戏楚庄王的妃子,妃子不甘心受到欺侮,一把抓下这个人的帽带,准备等烛火从新点燃时清楚庄王将他治罪。楚庄王知道这件事后,很自责地说:“都是我请喝酒,才会发生这种事,现在大家都把帽带解下来,再继续喝酒吧!”等到烛火从新亮起,在座的每个大臣,没有一个人系着帽带。如此一来,妃子要楚庄王抓的大臣,也无从查起了。几年后,楚国与敌人作战战争中有位奋勇杀敌,立了不少功劳的将军,正是当年被妃子扯下帽带的人。他为了报答楚庄王的恩情,因此才誓死效忠,好回报他的恩德。他们这种君臣之义,确实让人由衷钦佩。(八)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 曰南北 曰西东 此四方 应乎中注释曰:说道,提到。春夏秋冬:指一年四季。运:循环、运转。不穷:没有终止的时候。南北西东:指四方。应对照、相应。中:中央。语译一年中有四季之分,从一月到三月是春季:四月到六月是夏季:七月到九月是秋季:十月到十二月是冬季,这四个季节的次序一直不断地运转循环着,没有终止的时候。在我们周围有四个方向,一个是南方,一个是北方,一个是西方,一个是东方。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以中央为中心,有了中心四方才有依据。故事远古时代的皇帝,是个既能管天上的神,也能管地上万物的神。当时,有个东方部族的首领名叫蚩尤,由于他不服皇帝的指挥,皇帝决定率领军队攻打他。但是,蚩尤非常勇敢善战,他有八十一个兄弟,分别掌管八十一个部落,如今遭到皇帝的攻打,他们便团结起来使出自己最拿手的招式来对付皇帝,所以当两方交战时,皇帝的军队显得有些招架不住。这次,碰巧起了大雾,一片白茫茫中,蚩尤的军队分不出自己究竟在什么地方,所以他决定暂时收兵,等雾散之后,再继续战斗。皇帝使用新发明的指南车参与作战,这种车子的正前方有个铁娃娃,无论在哪里,娃娃的手指一定指着南方。于是,就靠着指南车,皇帝轻易的打败了蚩尤的军队。(九)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数 十干者 甲至癸 十二支 子至亥注释五刑:就是水火木金土。本:根源、依据。十干:又叫“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支:又叫“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语译水火木金土是古人所说的五行,古人认为天下的种种东西实在太复杂、太深奥了,使用五行来函盖一切事物的得失。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就跟一、二、三、四、五的数字一样,十分复杂,但似乎也十分有条理。古时候计时标记有两种,一是十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二是十二支,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故事 候的人,看见天下这么多奇奇怪怪的事物,觉得太复杂了,便想到用金、木、水、火、土这五种观念来概括所有的事物,也就是认为天下的事均和五行有关。 有个叫邹衍的人大力提倡五行之说。他认为作天子的一定要拥有五行中的一德,这样地位才能稳固。中是一行克一行,等到一德衰了,就用另一德取代。所以有人说皇帝的了土德,因此当了皇帝,他所代表的颜色就是黄色。后来,土德衰了,克土的木德兴起,就是夏朝的禹。“五行”的道理有点复杂,小朋友稍微了解一下就够了。“天干和地支”相传是皇帝制定的,主要是用来计算年、月、日。以天干配上地支,如甲子,就是第一年,一年一年的搭配,到了第六十年,干支全部配完了,再从甲子开始算,所以六十年就是一甲子。五行和天干、地支,在古代时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十)曰黄道 日所躔 chan 曰赤道 当中权 赤道下 温暖极 我中华 在东北注释躔:星球在宇宙中运行的路线。中权:位于中央的要地。语译太阳在银河的亏轨道叫黄道 ,在地球的中央,有一条赤道它是由地球地轴垂直的一个大圆圈,这是一个假想的线用来表明位置的标记。赤道附近的气候最炎热,中国的位置在地球的东北边,由于面积辽阔各类型气候都有。故事很久已前的人们,对我们生存的这个地球有许多的疑问,有人说,地球是平的,也有人说地球是由一只大乌龟背着,只要走到世界的头,就会掉进大海里。一直到哥伦布饶了地球一周,仍回到原来的地方,才有了“地球是圆的”说法。那时侯,有许多人总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主宰,周围环绕着其他的星球。尽管也有人提出太阳为宇宙中心的说法,可是,经过了一段时间后,这种说法才被接受。事实上,地球不仅会转动,而且是围绕着太阳转动的,太阳系又围绕着银河转,对整个大宇宙而言,银河只不过是个点而已,所以,人类在宇宙中,其实是十分渺小的。(十一)曰江河 曰淮济 此四渎 水之纪 曰岱华 嵩衡横 此五岳 山之名注释江河:长江与黄河。淮济:淮水与济水。渎:直接流入大海的河川。纪:代表。岱:岱山,也就是东岳泰山。岳:高山叫岳。语译在中国的国土上,直接流入大海的河川有长江、黄河、淮水和济水,堪称中国河流的代表此外,尚有五座有名的大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和南岳衡山。故事长江和黄河是中国两条主要的河。长江是我国第一条大河,恰好将中国分成两半。宋朝时,外患金人企图横越长江,结果被宋朝的战鼓声,吓的不敢渡江。至于黄河,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不过,长泛滥成灾,危害沿岸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至于“五岳”,则各有动人的故事,这里只介绍西岳,山势非常险恶。相传,唐朝的韩愈有一次奋力登上山顶后,就双腿发软,没有勇气下山,最后只好麻烦地方官员派人把韩愈灌醉,将他抬回家。传说位在河南的嵩山及山西的恒山,都曾有人在此修炼。会吹笙的周灵王太子乔,曾在恒山修成白鹤仙人;张果老是八仙中的一仙,他是在恒山修成正果的。(十二)曰士农 曰工商 此四民 国之良 曰仁义 礼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注释士:读书人,特别是知识分子。民:人民。良:比如栋梁、基础。义:事之宜礼:天理的节文、人事的仪则。只智:对世间事理的认识与了解。信:诚实无欺。常:恒常不变的法则。不容紊:不可以紊乱、疏忽。语译谈到读书人、农民、工人和商人这四种人,都是国家所不可缺少的栋梁仁、义、礼智、信五种恒常不变的法则,则是要做人做事的标准,绝对不可以紊乱、轻忽。故事古代的社会,把人民的职业分成四等,到了今天,已经有所谓的“三百六十行”,不管从事哪一行,只要努力工作,行行都可以出状元。在许多的行业中,以农业和中国的关系最密切。据说,汉朝时有个叫孟尝的太守初调到合浦时,发现那里的人们不懂得耕田。只能拿珍贵的珠宝和邻国交换米粮,一旦珠宝用完了,只好活活饿死了。孟尝一到任,便开始教人民耕种的技术,于是合浦渐渐的富足繁荣起来。人民的饮食问题解决后,“五常”的德行,应该落实在日常生活中。春秋时代有个孙叔敖,为了不让别人见到两头蛇而丧命,便将蛇打死,埋了起来。东汉时有个荀巨伯,为了照顾生病的朋友,宁可让强盗杀了,也不愿意留下朋友自己逃命。他们的故事,正是实践五常的最好例子。(十三)地所生 有草木 此植物 遍水陆 有鱼虫 有鸟兽 此动物 能非走注释地:土地、土壤,或泛指地表。生:繁衍、生长。草木:花草和树木。植物:与动物相对,为百谷草木的总称。遍:分布,到处都有。飞走:飞行或行走。语译地面上除了人类以外之外,还生长着许许多多的花草和树木,我们把他们总称为植物,这些植物在水里和陆地上都有分布。另外,地面上还有很多昆虫、鱼类、鸟类和兽类,我们把他们总称为动物,这些动物有的能在天空飞翔,有的能在地上行走。故事大约在两千年前,中国已有了许多关于花草树木、虫鱼鸟类的奇妙神话。山海经是一本专门记载古代地理的书。书上说,有座招摇山,山上长了一种叫“祝余”的草,形状有点象韭菜,吃了以后,就象吃了米饭一样,可以有很饱的感觉。另外还有一种树,在树干的地方,有一圈圈黑色的纹理,这纹理有个奇怪的名字,叫“迷谷”,如果把迷谷带在身上,就可以躲避妖魔鬼怪。有个传奇而又有趣的国家“黑齿国”,住在这里的人民都长着一口黑牙。在黑齿国的一个山谷里,有棵扶桑树,传说当时天上的十个太阳都会到这里来沐浴,十分有趣。这些多彩多姿又有趣的故事,虽然是编造出来的神话,但同时也表达了人类对这个世界所抱持的浓厚情感呢!(十四)稻粮菽shu 麦黍稷 此六谷 人所食 马牛羊 鸡犬豕sh 此六畜 人所饲注释梁:比粟还要大一些的粮食,可以酿酒。菽:豆类的总称。麦:北方人主要的粮食,有大麦、小麦、燕麦等。稷:很象高粱的小米。黍:黄米。六谷:即稻,梁、菽、麦、黍,稷等六种粮食。豕:猪。六畜:即马、牛、羊、鸡、犬、猪六种动物。语译 六谷是人类用来维持生命、促进健康的主要粮食。什么是六谷呢?就是稻米、高粱、豆类、麦类、黄米和小米等六种农作物。还有六畜是饲养来挤乳、生蛋和供人观赏用的,什么是六畜呢?就是马、牛、羊、鸡、狗和猪等六种牲畜。他们本来都生长野外,后来才被人饲养在家中。故事中国的老祖先们,先学会了畜牧后,才开始播种耕作。在尚未动的畜牧前,只能拿着木棒、网子到深山里捕捉野兽;当他们发现一时宰杀不完的野兽,可以关在栅栏内饲养后,大家便把捕捉来的野生动物关了起来,等到需要时,再捉来宰杀,这也就是畜牧的起源。以前有着利爪的动物,像牛、马、羊等,由于被人饲养而不能再随意乱跑,因此那些利爪便慢慢退化了。人懂得利用畜牧来供应自己的食物后,又在偶然间,发现牛羊喜欢吃某种谷子,便撒了一些在栅栏四周,没想到,第二年这些谷子竟由一棵棵小幼苗,长成了结满谷子的植物,就这样,人类学会了耕种。不过,并非种植物结的果都适合人类食用,在众多野生的植物中,稻子、小米、麦子、黄米、高粱等谷类,对我们来说尤其重要,这就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主粮“六谷”(十五)曰喜怒 曰哀惧 爱恶欲 七情具 青赤黄 及黑白 此五色 目所识注释喜:愉快、高兴。怒:愤怒、不快。哀:悲伤、哀愁。惧:害怕,恐惧。欲;思慕、贪求。具:具有、具备。赤:就是红色。识:分辨、识别。语译每一个人都具有一些相当奇妙的感觉,有内心很愉快的喜;有很生气的怒;有很悲伤的哀;有很还怕的惧有很喜欢的爱;有很讨厌的恶;有内心贪婪的欲。这喜、怒、哀、惧、爱、恶和欲,我们称之为七情,七情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情感。我国古代还有所谓的五色,这五色是古人所说的正统的颜色,包括青色、红色、黄色、黑色及白色。我们的眼睛能够很容易的把这五种颜色分辨出来。故事七种情感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如果刻意的去掩饰,反而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困扰,以下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说明。在隋朝的长安城,有个叫杜子春的年轻人,由于生活奢侈,因此父母留给他的积蓄,很快被他花光了,后来,他只好到街上去乞讨。有一天,当杜子春到街上乞讨时,遇到了一位道士,道士见他颇有慧根,就把他带回山上。道士对杜子春说:“我决定将你改头换面,从今以后,你不能有任何的感情,一旦通过考验,你就能修成正果和我一样做道士了。”说完,便让杜子春下山去。杜子春牢牢记住道士的话,他不开口说话也不笑,许多认识他的人和他打招呼,他也不理不睬,真的做到了道士所交待的话。这时,杜子春不觉有点得意,就在这一瞬间道士出现了,他很生气杜子春如此沉不住气,于是杜子春又恢复乞讨的生活方式了。(十六)酸苦甘 及辛咸 此五味 口所含 膻shn焦香 及腥朽 此五臭 鼻所嗅注释甘:甜,辛:有刺激性的味道,比如辣味。含:衔在口中、包容。膻:骚味,像羊身上的味道。焦:东西煮或烧的过度所产生的气味。臭:气味。嗅:鼻子对各种气味的感觉。语译酸、苦、甜、辣、和咸味是我们平常所吃食物的五种味道,都能够用嘴分辨出来。羊的膻味、烧焦味、香味、鱼腥味和腐臭味是五种基本的味道,也是我们的鼻子所能嗅得出的气味。故事在中国民间,有个关于嗅觉的故事。从前,有一个乡下人,成天好吃懒做,他最大的嗜好,就是吃甜食,不管什么东西,只要是甜的,他都喜欢吃。他有一个很灵敏的鼻子,专门用来嗅甜味的,就算是掉了一小颗的糖,他也能用鼻子把它找到。他的妻子见他田也不耕,工也不做,生活就成问题了,便要他出去学些技能回来。这个爱吃甜食的人,听了妻子的话,之后乖乖出门去了。在路上,他看见一只白鹅掉进泥巴坑里,不久有一群人急急忙忙跑来要找白鹅,他对那群人说:“我用鼻子帮你们找找看。”于是,他东嗅西嗅的,带领他们来到泥巴坑,大家发现白鹅额果然就在里面,感激之余,便称他为“好鼻师”。据说,当好鼻师死后,他的身体变成了无数的蚂蚁,这些蚂蚁慢慢演变到现在,变成了东嗅西嗅的昆虫,正和好鼻师生前的习性一模一样。(十七)匏po土革 木石金 丝与竹 乃八音 曰平上 曰去入 词四声 宜调协注释匏:匏瓜,可吹出音乐的笙器。土:瓦制的乐器。革:牛皮制的鼓。木:木制的乐器石:玉石做的乐器。金:铁制的乐器。丝:制作琵琶琴瑟之类乐器的材料。竹:制作管箫之类乐器的材料。平:汉语的第一声及第二声。上:汉语的第三声。去:汉语的第四声。入:短促的声音。语译古时候有八音之说是我国古代八种乐器所发出来的声音。什么是八音呢?它包括由紫竹制成的笙器匏;由黏土制成的瓦器土;由皮革制成的鼓革;由木块制成的祝歌木;由玉石制成的磬石;由铁制成的钟金;由韧线制成的弦丝;由竹制成的箫管株。说到语言的音调,也有四声之说,即分平、上、去、入等四种声音。这四声必须得到调和,听起来才会感觉到舒畅愉快。故事好的音乐不但可以调剂身心,还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我国古书中,记载着许多中国传统的乐器,并且也记载了关于以琴会友的故事。春秋时代,有个名叫俞伯牙的人,他虽弹的一手好琴,却苦于找不到能与他分享的知音。有一天,他的琴声吸引了一位樵夫前来聆听,这位樵夫名叫钟子期,他被余伯牙的琴声深深感动了。余伯牙遇到了这位知音,心里好高兴,便和钟子期结为异性兄弟。两人约订明年的今日,伯牙要到钟家村拜访子期,顺便让子期欣赏他的琴艺,时间过的很快,他们约定的时间到了,余伯牙如期去拜访钟子期。没想到,钟子期竟然已经过世了,余伯牙悲伤的来到子期坟前,对着子期的坟,将琴摔个粉碎,并发誓从此在也不弹琴了。这对因琴而结缘的朋友,他们的友谊的却很让人感动。(十八)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孙 子自孙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伦注释高:高祖父。曾:曾祖父。身:自己。玄:玄孙子 。曾:曾孙子。九族:从高祖父到玄孙子,一共九代的总称。人之伦:人们的尊卑长幼次序。语译从高祖父生曾祖父,从曾祖父生祖父,再从祖父生父亲,父亲生我自己,我自己生儿子,儿子生孙子,就这样一代一代的传递下去。从自己的儿子、孙子,一直传到曾孙和玄孙,就是古人所说的九族。这是人们尊卑长幼的秩序,绝对不可混杂越礼。故事汉朝时,有个名叫伟伯余的读书人,每当他犯了错误,母亲总是拿着棍子教训他。孝顺的伟伯余,自知做错了事,便虚心听从母亲的教诲,落在他身上的棍子愈重,他反而感到高兴。有一次,母亲打他,他竟然哭了起来,母亲便很着急的问他是否打的太重了。伟伯余回答说:“以前母亲打我,都打的很重,表示母亲身体还很健康,今天,母亲打轻了,可见母亲的身体不如以前了,我怎么能不难过呢?这正是伟伯余发自内心的孝心和真情啊!周朝时,有个治礼作乐的周公。有一次,周公的儿子伯禽有事要见他,竟连续三次被周公打了出来。伯禽觉得很疑惑,便找贤人商子求教。商子带伯禽到南山上,说:“这里有棵乔树,高大又比值,哪里有棵梓树,低矮又卑下,你仔细想想这两棵数,就知道原因了。”伯禽着才明白自己当时忽略了尊卑的道理。(十九)父子恩 夫妇顺 兄则友 弟则恭 长幼序 友与朋 君则敬 臣则忠注释恩:恩爱,父慈自孝。从:顺从,夫唱妇随。友:友爱。恭:恭敬。序:秩序、次序。君:君主。 臣:臣民。 忠:尽己心力以待人处世的美德。语译父亲与儿子间彼此要注重慈爱与孝顺的恩情;夫妻之间必须和睦相处夫唱妇随;身为兄姊的人必须友爱弟妹;而身为弟妹的人则要恭敬兄姊。年长和年幼的人在一起相处,必须注重长幼尊卑的次序不可越礼;朋友之间必须以诚相待,相互照顾;一国之君必须尊重他的臣民,爱护他的百姓,如能做到这一点,臣民们自然会对他效忠。故事有个关于夫妇之间顺从和睦的故事是这样的:汉朝时有个鲍宣,他娶了桓少君为妻,因为桓少君家里相当富有,所以他嫁过来时,带了许多的嫁妆和奴仆。鲍宣看了,心里很不高心,便要桓少君把这些嫁妆退回娘家。桓少君听从了鲍选的话,把仆人都遣了回去,并把嫁妆分给他们,自己换上朴素的衣服,和鲍宣过着艰苦的生活。这一则是讲兄弟友爱的故事。我国汉朝时有一对兄弟,哥哥叫赵孝,弟弟叫赵礼。有一天,家里突然闯进来几个强盗。这几个强盗把他们家里值钱的东西都抢光了,就是找不到吃的东西,饿了很久的强盗一见长的白白胖胖的赵礼,便决定将他吃了。赵孝连忙跪在强盗面前说:“大爷,你们吃我的肉吧!我的肉比较好吃。”强盗们被这对友爱的兄弟所感动,于是就放了他们。(二十)此十义 人所同 当顺叙 勿违背 斩齐衰 大小功 至丝麻 五服终注释十义:即夫慈、子孝、夫和、妇从、兄友、弟恭、朋谊、友信、君敬、臣忠。顺叙:照着去做、遵守。斩衰:父母去世时子女穿的孝服。齐衰:祖父母去世事时,孙子女穿的孝服。大功:为亲兄弟治丧时,所穿的丧服。小功:为堂伯叔治丧时,所穿的孝服。丝麻:为外祖父或表兄弟治丧时,所穿的孝服。五服:五种丧服。语译我国古人非常注重十义,认为是每个人都要遵从,不可疏忽的事。什么是十义呢?就是夫慈、子孝、夫和、妇从、兄友、弟恭、朋谊、友信、君敬、臣忠等十种美德。另外,对丧礼也应该遵从五服的礼节,什么是五服:就是当父母去世时必须穿斩衰的丧服;祖父母去世时应该穿齐哀的丧服;自己的兄弟去世时,必须穿大功的丧服;伯、叔父去世时必须穿小功的丧服;表兄弟去世时,必须穿丝麻的丧服。故事古代的葬礼和现代的差不多。按照习俗,要先替死去的亲人沐浴,然后穿上干净的衣服,还要在他的眼睛、耳朵、嘴巴和鼻孔放一小块玉,玉可以防腐,这也就是希望亲人的尸体不要腐烂。官位愈高或愈富有的人,他们所穿的衣裳就愈华丽,而且陪葬品也愈珍贵,至于一般普通人家,就只能用一小束干草盖住了。死者的亲人,依据和死者的亲疏关系,穿的孝服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丝麻五个等级,就叫做“五服”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在传统礼节里,丧服和丧礼的规定是很繁复的。空子的弟子曾子,曾经这么说:“与其在亲人死去以后杀牛来祭墓,不如在亲人还活着的时候,就多烹调些美味食品来孝敬他们。”这段话告诉我们,当亲人还健在时,该有的孝道或礼仪就应当遵守,不要等亲人不在了,才做一些弥补的工作,这是没有意义的。二十一)礼乐射 御书数 古六艺 今不具 惟书学 人共遵 既识字 将说文注释礼:人与人往来应注意的仪节。射:射箭的运动。御:驾驶马车。 书:书法、写字。六艺:六种技艺。不具:已经不存在了。说文:书名,全书叫说文解字。语译孔子讲究六艺,认为每个读书人都应该精通六艺,所谓六艺就是礼节、音乐、射箭、驾车、书法、数学等六种技艺。本来古人精通六艺的人很多,但是今天已经不再见到了。只有书法这门学问,直到现在还是每个读书人必须休学的课程。只有先识字,才能去研究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这本书,进而研究高深的学问。故事据史书的记载,孔子的门徒中有七十二个人精通六艺,虽然古人认为读书就要学这六项技能,但是,到了我们这时代,凡是讲求专精,只要成了专家,就能为社会国家贡献。造就一个专家,首先要归功于文字的发明。中国的文字,就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一种。关于他的起源,有许多传说。据说,文字是由皇帝的史官仓颉所创造的。神话中曾提到:当仓颉在创造文字的时候,天上掉下来许多米,而鬼也在夜晚号哭。不管这些神话是多么不可思议,有一点是我们应该明白的,那就是:文字并非靠一个人或是一朝一夕的时间就能创造完成的,正确的说法,是由沧颉整理而成的。中国有一部重要也最完备的“字”书说文解字,专门记录文字的由来,由这本书,我们就能明白中国文字的起源及演变。所以,要认识中国文字,就应该读读说文解字。(二十二)有古文 大小篆 隶草继 不可乱 若广学 惧其繁 但略说 能知原注释古文:这里指甲骨文和金文。 隶:隶书。草:草书。 广学:多方面广泛的学习。惧:害怕、恐惧。 繁:多。 略:大略、大概。 原:根本、原由。语译我古代的文字类很多,有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和草书,在学习时,一定要把这些文字认清楚,以免混淆补情。在整个宇宙里,知识实在太丰富了,如果你想广泛的去学习,那是很不容易也无从学起的事。不过,如果能够大略的做个研究,还是能够了解其中基本的道理的。故事中国文字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不断演变而成的。在没有文字之前,聪明的人类要记事或表达意思,多以结绳及绘图的方式来代替。据说,到了皇帝时,史官仓颉觉得没有文字十分不方便,就以日月鸟兽的形状所到来的灵感,照着样子画出来,成了最早的文字。后来要了解文字的演变过程,可以靠古代的书籍器物,得到概略的了解像刻在牛骨和龟壳上的文字,是现今所挖掘到最古老的文字,由于是用刀刻的,所以“甲骨文”的最大特色是转折处多成方角,如“丙”在甲骨文中,便是写成:“四”(下面没有横)。金文,是刻在金属上的文字,文字的线条比甲骨文复杂写。后来,有了较进步的大小篆,大篆的结构方正,左右对称,小篆的字体已略具国字的雏型了,线条简化匀称,如“马”字,在小篆中就写“馬”。到了隶书、草书时代,中国文字已经到了定型的阶段了(二十三)凡训蒙 须讲究 详训诂 明句读 为学者 必有初 小学终 至四书注释训:教育指导 蒙:小孩刚开始读书识字叫蒙。训诂:研究字的意义。 句读:一句为句,半句为读。为学者:做学问的人。小学:指研究字形、字音、字义的学问。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语译凡是教导刚读书识字的学童,必须正确的讲解义理,考究实事,不可以马虎从事。首先必须让他们了解每个字的意义,接着再教他们了解句读,使他们懂得如何断点及朗诵。研究学问,一定有起头的地方,把小学读完了,便可以开始念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四书了。故事做任何事都需要有好的开始,求学问也不例外,打好了基础,才能追求其他更高深的知识。.研究字形及句读可以说是研究学问的基础。就句读来说,虽然称不上什么高深的学问,但是如果不认真学习,把标点符号放错了位置,可能会造成许多麻烦呢!从前,在唐朝有个员外,有一天,他请了一位新的管家,由于天性吝啬,就和新管家约定,限制他每日的伙食如下:“无鸡鸭也可以,无鱼肉也可以;青菜万万不可少,酒也不可。”但是员外立下这个条约时,条纹中并没有标点符号。一年之后,管家在辞职时,向员外要求补偿他的伙食费。员外理直气壮的把当年立的条约拿出来,而这个管家立即拿笔将他改为:“无鸡,鸭也可以;无鱼,肉也可以;青菜万万不可,少酒也不可。”这下子,员外无话可说,只好赔钱了,这故事充分说明了句读的重要。(二十四)论语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记善言 孟子者 七篇止 讲道德 说仁义注释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编的书。 记:记载。 善言:善言善语。孟子:孟轲所写的书名。 止:与“只”相同 。语译论语这本书,共有二十篇,是空子的弟子和再传的弟子,把孔子或是孔子弟子曾说过的善言善语,记载编辑而成。而孟子这本书,共有七篇,整本书的主旨,是在谈道德仁义的道理。故事论语和孟子是研究儒家思想 最重要的书籍。而孔子和孟子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学问家,关于他们的故事非常多,因此我们在这里只举一个来说。有一次,孔子在教弟子们道理,弟子们照例围坐在孔子的身边,年仅二十四岁的增参也坐在其中,他是个自省能力很强的学生,所以孔子很欣赏他。席间,有弟子问孔子:“老师,为什么您讲的道理都那么复杂呢?”孔子听完这个问题,看看这为弟子,又望望曾参,然后回答说:“我的道理是浑然一体,而能贯通任何事物的。”说完,便离开了。满头雾水的弟子们围着增参,曾参微笑着回答他们:“老师所说的道理,就是我们能推己及人,一切以诚心最重要。”虽然是简单的两句话,但是,真要做好,还不太容易呢!( 二十五 )作中庸 乃孔伋 中不偏 庸不易 作大学 乃曾子 自修齐 至平治注释中庸:书名。 孔伋:孔子的孙子,也就是子思。大学:书名。曾子:也就是曾参,是孔子的学生之一。修齐:修身、齐家。平治:治国、平定天下。语译中庸:这本书是孔伋所作的,“中”的意思是不偏,而“庸”是不改变。而大学这本书是曾参所作,内容则是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故事中庸其实就是一本人生哲学的书。晋朝的陶渊明是中庸哲学最代表的人物,他不重视现实生活,也不会沉溺在梦想里。有一次,家里穷的没饭吃了,他只好接受朋友的推荐去当县令。虽然他并不相当县令,但是迫于现时,他也只好委屈自己顾全大局。后来,有个朝廷大官要到陶渊明这个县来视察,他的属下便提醒陶渊明,大官来时,要记得多说些好听的话,对大官要必恭必敬的,这样才能有升官的机会,陶渊明听了很不以为然,感叹地说:“难道就为了区区的五斗米,就要我向别人弯腰吗?”于是陶渊命将官职辞了,回到自己的家乡,从新过着农耕的生活。陶渊明在政治上虽然谈不上什么功绩,在文学著作上也没有较具代表性的作品,但是,他品性高洁的中庸哲学,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二十六)四书熟 孝经通 如六经 始可读 诗书易 礼春秋 号六经 当讲求注释熟:熟悉。 孝经:名书,孔子所著,内容是阐述孝道。 通:了解、明白。 如:象。六经:诗经、书经、易经、周礼、礼记、和春秋合称六经。 号:称为。 当:应当。讲学:讲解而研究。语译把孝经和四书研习的十分熟透之后,便可以开始去研究六经了。什么是六经呢?便是诗、书、易、礼、乐、和春秋等六部经典,记载着各种常识,我们应该仔细的研读、理解。故事孝经是讨论孝道的书,内容是记载孔子和弟子曾参的论孝情形。自古以来,孝经就被推为谈道德理论的重要典籍。舜帝年轻时,非常孝顺,感动了顽劣的父亲,和长设计要陷害他的后母和弟弟,等到舜登上了王位以后,仍然象以往一样孝顺。这种孝顺是发自内心的真孝。孝顺的最高境界,不仅是要孝顺父母,扶持父母而已,还要做到显耀父母的名声。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年轻的时候秦朝暴政下,百姓生活流利不定,受尽苦难,就在心中立下了一个拯救国家并且让父母感到荣耀的志愿。于是,刘邦带领军队南征北讨,终于当上了中国第一个平民皇帝。当他回乡省亲时,他的父亲见到他,立刻就要向他叩拜,刘邦不仅连忙阻止,还封父亲为太上皇。这就是孝亲最好的例子了。(二十七)有连山 有归藏 有周易 三易详 有典谟mo 有训诰gao 有誓命 书之奥注释连山、归藏:都是易经的一种。书:书经语译连山、归藏、和周易,三部书合称三易。这三易是用“卦”来详细说明宇宙间万物循环变化的道理。典谟、训诰和誓命是书经的篇名,也是书经一书中比较重要的内容。故事易经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占卜书籍,也是古人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而得来的学问。自古人类对自然界各种不可测的现象,产生了敬畏之心,因此形成了许多的占卜之学,希望能求得事事顺利,所以才有了六十四卦的发明,来作为判断是非吉凶的标准。再谈谈书经这本书。它的内容,就象现在的政治档案,其中包括了大臣给君王的奏书,君王颁布的法令,还有作战的命令及大大小小又政府发出的公告,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珍贵的宝典。如第一篇中的尧典,让我们知道了尧帝是如何的爱护百姓、治理天下。在尧帝的仁政治理之下,当时的社会一片祥和,这也就是书经(二十八)我周公 作周礼 著六官 存治体 大小戴 注礼记 迷圣言 礼乐备注释周公:姓姬,名旦,为周文王的第四子。周礼:周公所写的书。治体:治理国家的大体。六官:即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和冬官。 大小戴:大戴为戴德,小戴为戴圣。备:完善无缺。语译 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周公,著作周礼,将当时辅证的六官 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和冬官,以及治理国家得体制都详细记载、保留于周礼这书内。汉朝的带德和戴圣两位学者,都曾为礼记写过注释,以阐述的先圣和先贤的言论主张,使得后代的典章缺席和礼乐规范有所遵循而完备。故事礼仪廉耻是国家很重要的四个纲纪,排在第一位的是礼。至圣先生曾说过:“不学礼,就不能立身在这个世界上。”可见“礼”对我们个人人格的修养是多么重要。周公是文王的第四个儿子,武王死后,由年幼的成王继位,周公负起了辅佐的责任。他在辅佐成王时,广招贤才,对有才能的贤士相当礼遇。有时候,他正在用餐,如果有贤士来拜见,他会立即将口中的食物吐掉,整理好自己的仪容后,跑出来接见他们。就是因为周公如此礼贤下士,才会有这么多的贤才之士来帮助他,一起把国家治理的即富强又安乐。之后,周公又根据当时的需要,把官制分为六种,并且按着每一种官位,写成一篇有关职务和有关条文来,这本书就是“周礼”。后人读这些经典,除了学习书中的精神外,也要身体力行才是。(二十九)曰国风 曰雅颂 号四诗 当讽咏 诗既亡 春秋作 寓褒贬 别善恶注释国:由诸侯所自封的国。风:即民俗歌谣的文词。 雅:正乐。 颂:宗庙祭祀的乐曲。四诗:即国风、小雅、大雅、颂四者。 讽咏:吟我朗诵。寓:寄含。语译 国风是当时俚俗的歌谣诗章;雅有大小之分,多为朝廷礼仪的正乐;颂则为宗庙祭祀的乐曲,这几种诗经的体裁合称为“四经”,因为丰富的内容、真切的情感,所以实在是值得世人广为歌咏称颂的!单自周天子势力衰弱后,诗经也就随之被废。孔子眼见,有感而发写成春秋一书,书中隐含着对当时政治的称颂和斥责,并分辨诸侯各国的善恶行为。故事 我国最古老的诗集是诗经。他的题材很广泛,包括了社会风气、生活状况,还有贫民百姓的感情和思想。分为国风、大雅、小雅、颂四种。在诗经中,不仅内容生动有趣,就连所使用的语言也很活泼,这些诗作,是需要大家细心的去品味的。春秋时代,诗的精神已经丧失了,在这个时代中周朝王室已渐渐失去了约束诸侯的力量,孔子看到了这种混乱的情形,心里很担忧,于是便作了春秋这部书。春秋是本对现实的政治做客观的褒贬,以及对各个诸侯国做善恶行为分辨的书籍。这本书里有著名的“春秋五霸”,这些诸侯国彼此争名夺利,战争不断,春秋这本书,就是针对他们来做评论的。后人读春秋,除了了解当时的政治及人民生活情形外,也可以借此累积前人的经验,丰富我们的智慧。的价值所在。三十)三传者 有公羊 有左氏 有榖粮 经既明 方读子 撮cu其要 记其事注释三传:既指公羊传、左传、榖梁传,专为解释春秋,经:泛指圣人所著的书。明:明白、清楚。 方:才、开始。子:为诸子百家著作的书籍。 :放才开始。撮:择取。要:重要的地方。语译所谓“三传”就是解释春秋的书,它们分别是公羊高写的公羊传左丘明写的左传,谷粮赤写的榖梁传三书。把圣贤所作,告诉我们为人处世道理的经传都熟读之后,才开始去读诸子百家书,并且要择取重点来读,牢记每一件事情的因果始未。故事 公羊、左氏、榖梁这三传是用来解释春秋的,而春秋记载着当时国际间的大事。可是,因为春秋所记录的事非常简洁,如“夏五月,郑伯克断于鄢。”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夏天,郑庄公于鄢这个地方打败了弟弟共叔段。如果只看这段文字,我们仍然不能了解这场战事的始未,这时就需要借助上述三传的说明了。原来,郑武公有两个儿子,庄公和共叔段。由于夫人武姜生庄时难产,因此,武姜偏爱共叔段,对庄公则心生厌恶。庄公继承王位后,武姜要求封地给公叔段,庄公就把京城一地封给了公叔段。有人劝庄公不要把京城分给弟弟,怕他一旦有了贰心,就难应付了,但庄公并没有因此改变他的决定。果然,公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财务管理盈利能力答辩
- 2023四年级数学上册 3 角的度量第1课时 线段、直线、射线和角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 2023二年级数学下册 五 加与减第8课时 算得对吗2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
- 药店执照转让协议与药店承包经营合同6篇
- Unit2第1课时Section A (1a~Pronunciation)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上册
- 2023三年级数学上册 一 生活中的大数 学会购物教学设计 冀教版
- 激光表演协议与激光设备买卖合同5篇
- 10 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三课时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部编版)
- 6《仙人掌与莲》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科学三年级下册冀人版
- 25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 砌墙施工班组劳务分包合同
- 2025年内蒙古自治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 生物-四川省宜宾市、乐山市、自贡市普通高中2022级(2025届)第二次诊断性测试(宜宾乐山自贡三市二诊)试题和答案
- 【初中生物】食物中营养物质课件2024-2025学年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 2025-2030中国儿科用药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 2025年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附答案
- 2025年共青团入团积极分子考试测试试卷题库及答案
- 桩基工程技术标投标文件(技术方案)
- 【艾青诗选】40《解冻》思维导图+批注
- 《庐山古诗词》课件
- 金属加工机械制造行业分析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