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oc_第1页
贵州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oc_第2页
贵州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oc_第3页
贵州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oc_第4页
贵州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贵州城镇化发展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基于黔中城市群的 SWOT 分析李 鸿 摘 ?要 在分析贵州省城镇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以贵州经济核心区黔中城市群为研究对象, 采用 SWOT 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全面的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黔中各类功能和等级规模的城市群的集合发展能有效修正过往单一发展极带来的弊端, 并且更能发挥黔中地区区位、资源和产业等综合优势。建议,黔中城市群应以“ 十二五”期间交通网路为轴线,以贵阳、遵义、安顺、都匀、凯里为节点,构建有序完善的点 轴空间格局; 同时,要准确定位节点城市功能, 优化产业布局, 避免城市产业空洞化。本文强调,黔中城市群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是并行不悖且相得益彰的战略组合,缺一不可。关键词 ? 贵州省; 城镇化; 黔中城市群; SWOT 分析;对策研究一、贵州省城镇化发展现状受增长极理论的影响, 贵州省长期主张优先发展中心城市贵阳市形成极核点, 以求带动次级城市及小城镇的发展。20 世纪 80 年代后, 长期的单一增长极战略促进中心城市贵阳市获得迅速的发展, 极核特征日益突出, 成为典型的首位城市。由于城市首位度过高,? 城市病?日益严重, 城市拥挤、交通不畅。过度的要素聚集不仅没有带来规模效益, 反而使要素成本逐渐增加, 抑制了投资,使城市发展缺乏强大产业支撑, 城市空洞化日益严重。大城市的优先增长还抑制了次级城市的发展,造成全省城镇化水平过低。由于资源向中心汇集,次级城市及城镇的人口与资源外流, 发展受到制约。尤其是制造业比重过低, 工业化发展缓慢。贵州省也曾制订了小城镇的长远规划, 试图通过乡镇企业推动城镇的发展, 但没取得相应成效。作为一个经济落后的省份, 中小城市与小城镇经济发展基础差,公共设施落后, 满足中心城市发展之需后再将有限的资源分散到次级城市与小城镇, 效益并不明显。可以说, 过往的大城市优先增长战略, 促成了要素过度集聚的?“极化”, 却没有实现原先期望的“扩散”带动效应。因此, 时至今日, 贵州城镇化仍保持在相当低的水平。2009 年, 贵州城镇化率只有 29. 9%, 而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为 46. 6%。2009 年贵州省城镇化水平落后全国平均水平 16. 7 个百分点。贵州只有 4个地级市, 19 个县级市和市辖区, 分别占贵州同行政区划数的 44. 4%和 21. 6% , 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 一百万以上人口特大城市只有贵阳, 城市发展极不均衡。 二、基于黔中城市群的 SWOT 分析( 一) 黔中城市群概况城市群是在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云集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 以一个或两个特大城市为中心, 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 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加强, 共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城市群的特点反映在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 经济联系紧密, 交通与社会生活、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相互影响, 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 区域空间形态的高级现象, 能够产生巨大的集聚经济效益, 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标志之一。目前, 在世界范围内已形成著名的 5 大城市群: 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以芝加哥为中心的北美五湖城市群、以东京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以伦敦为核心的英国城市群、以巴黎为中心的欧洲西部城市群。目前中国公认的三大城市群是: 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北京和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城市群、以广州和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根据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 , 在“十二五规划”期间, 贵州省将加快培育以贵阳为中心, 以遵义、安顺、都匀和凯里为支撑, 以贵阳 遵义、贵阳安顺、贵阳都匀和凯里三大城市带为骨架, 以一批重要县城为节点的黔中城市群, 把其建设成为全省城镇化的示范区和核心区。具体打造路径是以快速铁路为发展主轴, 以黔中经济区为战略重点, 以其他重点地区为重要组成部分, 以快速铁路沿线和高速公路网络节点上的城市为重要支撑, 使其能便捷地融入西部大开发和全国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城镇化战略新格局中。黔中城市群包括贵阳市全部和遵义市、安顺市、黔东南州、黔南州部分地区, 以贵阳市为中心, 根据半径划分为三个圈层: 贵阳环城高速公路以内的核心圈, 距贵阳环城高速 50 公里以内的带动圈, 距贵阳环城高速约 100 公里的辐射圈。按照贵州省“十二五”规划, 将以黔中地区开发区为龙头, 大力培育贵阳、遵义、安顺、都匀和凯里五个城市, 其中贵阳按300 万至 500 万人口来规划, 到 2020 年全市人口争取达到 400 万人左右, 2030 年为 500 万人; 遵义市人口规模为 200 万, 安顺 100 万, 都匀 80 万, 凯里 80万至 100 万, 整个黔中地区规划达到 2000 万人口。 ( 二) 黔中城市群 SWOT 分析1、 优势分析( 1) 基础条件优势黔中地区拥有一定规模与数量的城市和城镇。黔中地区城市密度大, 是贵州经济发展的精华所在,具有发展城市群的良好条件。贵阳、遵义、安顺、都匀、凯里等城市及众多小城市和小城镇, 构成了黔中地区城市群发展的基础。目前, 黔中城市群已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截止 2007 年底, 城市群拥有城镇人口 1 395.7 万, 占全省城镇人口总数的 84.7% ; 经济总量达到 1231.3 亿, 占全省经济总量的 53.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 674 亿, 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 82.2%。贵阳是市区人口超百万的特大城市, 是全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也是国务院确定的黔中经济区、南贵昆经济带和泛珠三角经济区内的重要中心支点城市, 主要工业产品和工业行业在全国居于重要的地位。在通信领域, 贵州省也保持了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2009 年, 全省电信业务总量完成 465?02 亿元, 比去年同期增长 25. 07%, 移动电话用户达到 1583?28 万户, 比去年同期增长 33?52%, 互联网宽带接入用 户 达到 112?89 万户, 比 去年同期增长32.61% , 各项指标均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 通信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设施保障, 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也为工业化的实现和黔中城市群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 2) 区位交通优势从区位上看, 黔中城市群地处西南内陆腹地的长江、珠江上游地区, 背靠成渝经济区, 面向东部发达地区, 临近东南亚地区, 区位优势十分明显。黔中城市群地处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的沿长江通道横轴和包昆通道纵轴交汇地带, 地理位置相当重要。区域内有国家规划的多条高速铁路, 加之正在建设的多条高速公路, 整个区域将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交通路网。黔中地区具有发达的公路、铁路交通设施。为了加强各地区之间的联系, 贵州省在近几年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尤其是公路网得到了迅速发展。贵州省已建成了从南至北纵贯全省的重- 贵- 南高速公路和由东向西横跨全省的昆- 贵- 长高速公路, 另外还有呈平行状由西向东横越贵州省北部的326 国道和 320 国道、从西北到东南斜跨全省的 321国道、由北向南纵贯全省的 210 国道, 以及贵阳毕节、贵阳 遵义、贵阳安顺及贵阳绕城高速公路等支线高速公路。网状的公路网连接了全省各个地区, 与铁路、航道形成了以贵阳市为枢纽的放射性交通网。黔中地区城市间交通网已初步建成。以贵阳市为中心的铁路横贯贵州东西与南北,联系国内其他地区。贵阳到广州的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的建设将大大缩短贵阳到广州的距离, 打通贵州省同经济发达地区之间的联系, 使贵州省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联系起来, 有利于交通沿线的产业集聚和城市带的发展, 推动贵州城镇化及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两高路建好之后, 作为与沿海发达地区交通便利的西部城市贵阳市, 将成为西部地区的交通枢纽。除了铁路、高速, 黔中地区城市群还建有贵阳龙洞堡 4D 级机场和安顺黄果树支线机场, 其中龙洞堡机场是全国重要的骨干机场之一, 已开通到省内支线机场、全国各大中城市以及香港、泰国的 40 多条航线。黔中地区各城市间的综合交通网为中心城市贵阳市带来了巨大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对近年来中心城市的发展、壮大及其辐射力度的增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加强了贵阳市与黔中地区各城市及全国其他各城市间的联系。( 3) 资源优势自然资源方面, 贵州矿产资源丰富。境内矿产资源种类繁多, 分布广泛, 门类齐全, 储量丰富, 且成矿地质条件好, 是著名的矿产资源大省。截至 2002年底, 全省已发现矿产 110 多种, 其中有 76 种探明了储量, 有多种资源保有储量排在全国前列, 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贵州是中国的能源大省, 水、电、煤多种能源兼备, 犹以水和煤最为突出。“黔电东送”是南方电网中“西电东送”的主力。贵州水力资源丰富, 水能资源蕴藏量居全国第六位, 特别是水位落差集中的河段多, 开发条件优越。贵州素以“西南煤海”著称, 煤炭资源储量居全国第五位, 超过南方 12省( 区、市) 煤炭资源储量的总和。煤炭不仅储量大,且煤种齐全、煤质优良, 为发展火电, 实施“西电东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为煤化工、实施“煤变油”工程提供了资源条件。贵州省丰富的自然资源为黔中城市群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黔中城市群区域内, 贵阳、遵义、安顺三市乌江等河流水量丰沛, 落差集中, 便于多级连续开发, 而且境内磷矿、铝矿以及煤炭等资源储量非常丰富。黔中地区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自然景观方面。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造就了贵州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仅黔中地区就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形态最美的瀑布群黄果树瀑布风景群景区、龙宫、红枫湖、都匀斗篷山等国家级风景旅游区以及百花湖、花溪、花江大峡谷等省级旅游区。安顺素有“西部之秀”的称谓, 是世界喀斯特风光旅游中心和中国六大黄金旅游热线之一, 旅游业发展十分迅速。民族风情方面。贵州省和黔中地区的民族旅游资源特色鲜明, 丰富多样, 由于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 形成了风格各异、类型多样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节日、服饰、村舍建筑, 较具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旅游。红色旅游方面。贵州省是中国重要的红色根据地, 遵义会议会址、红军山、息烽集中营等许多红色旅游景区都保存着中国近代革命的历程痕迹, 红色旅游是对革命历史的追忆, 是发扬爱国主义和爱国情怀的必须,有很高的开发价值。( 4) 产业优势在产业方面, 黔中地区各城市存在着产业协作与互补的良好条件。黔中地区各城市具有各自不同的资源禀赋及各自的优势工业产业。贵阳是全国最大的铝工业生产基地, 全国的三大磷化工生产基地之一, 全国三大精密光学仪器生产基地之一, 全国五大电工仪器仪表生产基地之一, 全国磨具、卷烟、轮胎、汽车配件的重点生产基地; 以微硬盘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 已成为贵阳市发展的支柱产业。安顺是发展潜力较大的新兴工业城市, 拥有一批人员、技术、设备力量较强的航天、电子仪表等军工企业。遵义不仅是机械设备生产基地, 也是新材料基地, 并且烟酒产业发达, 已形成烟酒产业集群, 遵义的锂离子电池生产、铝工业设备制造、大型液力变速器制造、精密齿轮加工、高低压电器、飞机平衡继电器等高科技产品能够为黔中地区城市的工业发展提供所需的机械设备及发展资料。城市群从表面上看是城市之间的融合, 但实质上其实是产业的融合, 区域内城市合理的职能分工是提高整体竞争力的关键所在。黔中地区五个主要城市的工业具有一定的基础并且互补性很强, 已形成一定层次的产业分工和合作, 特别是在科技合作、农产品供应、劳务输出等方面有着较强的联系。在旅游产业的共同开发上, 也已初具规模。各城市间能形成产业互补关系, 进而可获得较大的区域内聚集经济效益。城市圈内近邻的互补关系有利于各市镇的产业分工与专业化, 城市产业专业化的形成则有利于境内企业获得良好的聚集经济效益, 进而有利于吸引外来资金, 从而促进生产活动的扩张及经济的发展。黔中城市群内各市镇也具有进行经济互补的条件。贵阳市区及附近地区是全省的文化中心, 集中了全省最重要的高等院校与研究机构, 可重点发展知识经济, 并向省内各地区企业提供智力服务。贵阳市近郊与远郊市镇资源禀赋又有一定的差异, 市镇产业也有所不同。白云区拥有规模较大的铝建材生产基地, 具有发展铝制品的良好条件; 小河区拥有大量的军工企业, 聚集了机械加工方面的大量熟练工人, 具有发展为机械加工制造城镇的良好条件。同样, 清镇、安顺、凯里及都匀等城市都能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进行产业分工并形成专业城市,与黔中地区的其他市镇构成经济互补关系。因此, 黔中地区各城市间有一定的经济联系和产业互补性, 具备了构建城市群所需的条件, 即: 区域内不同类型的城市同中心城市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各地可以凭借各自的主导产业和资源优势, 加强各地的分工与合作, 充分发挥其主导产业的回流效应、旁侧效应及前向效应, 带动整个黔中地区经济的发展。2、劣势分析( 1) 城市体系不健全黔中地区城市体系结构不合理。除贵阳市是一个特大城市外, 中间缺少大城市, 第二大城市遵义市离大城市的人口标准还很远; 而且中等城市也只有两个, 其余都是小城市和建制镇。由于长期的大城市偏向政策, 使资源向首位城市贵阳市汇集, 贵阳市发展迅速, 城市规模逐年扩大, 其他城市与城镇发展动力不足。与其他城市相比, 贵阳市表现出“一城独大”的格局。贵阳城市人口在 100 万以上, 属于特大城市, 其他城市人口规模则不足 30 万, 且数量少, 首位城市首位度远高于 2. 5, 贵州整个城市规模结构体系呈典型的首位式序列。城市畸形发展形成辐射带动作用传递的瓶颈。这种现状导致大城市贵阳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受到限制, 并导致恶性循环。一方面, 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源源不断地涌入贵阳市, 使贵阳市变得更加拥挤, ? 城市病?凸现; 另一方面, 周边中小城市由于同贵阳市城市规模相距甚远, 导致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源源不断地流出, 不仅没有因为贵阳市辐射带动作用的影响, 反而更加限制了其发展。城市结构不合理, 龙头城市首位度过高, 中等城市发展不足, 这是贵州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一大突出矛盾。唯一的特大城市贵阳, 作为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动力源, 其有限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难以彻底改变贵州城镇化总体水平滞后的状况。( 2) 城乡差距较大, 二元经济结构明显贵州城乡收入差距较大, 并且呈现持续扩大的趋势。如表 1 所示, 2009 年贵州省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比由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的 2. 4: 1 左右, 扩大到 4. 3: 1; 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上,城镇为 85. 4%, 远远高于农村的 14. 6% ; 而且农村人口数量远大于城镇人口数, 凸显了贵州省城镇化率发展滞后的问题。城镇化水平低对贵州农村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使农村处于相对贫困状况。农村发展缓慢, 经济落后, 农村增收缓慢, 贫困人口比重, 拉大了城乡间的差距, 使固有的城乡二元结构强化。城镇化水平低, 使贵州农产品需求受到很大的抑制, 不利于贵州农业生产的商品化和专业化发展。贵州特有的山地切割地形, 交通十分不便, 妨碍了农村与城市市场的联系。贵州农村大多数地方远离城镇, 甚至远离公路, 农产品进入市场十分不便。由于农民与市场的联系受阻, 农业生产商品化阻力较大, 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发展缺乏基础。时至今日, 贵州农村仍以自给自足的、数量众多的小农户为主体,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缺乏动力。城市与乡村的分离导致了突出的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即城市的繁荣与乡村的贫困并存, 从而使农村相对活跃的人口源源不断地向城市迁移,农村经济长期处于呆滞状况。( 3) 经济发展水平滞后, 发展方式落后黔中城市群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水平均滞后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目前, 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后阶段。到 2007 年, 中国重工业产值比重达到 70. 5%。而有关数据显示, 贵州总体上依然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初期阶段, 工业化进程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 15 年。从工业化演进规律和贵州省的实际省情来看, 贵州产业结构一直呈现偏重的情况。在十二五以及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 贵州的工业化发展态势还将继续表现出重化工业化与新型工业化重叠的特点。2009 年, 贵州城镇化率只有 29. 9%, 而全国同期达到了 46. 6% 。贵阳有限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难以彻底改变贵州城镇化总体水平。作为贵州省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地区,黔中城市群与周边其他省份的城市群差距也表现在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上。黔中地区乃至贵州没有一个县进入全国百强县名单, 在西部地区百强县的评选中, 黔中地区只有遵义和清镇两个县入围, 但排名均比较靠后。到目前为止, 黔中多数城市的工业发展仍处于粗放式增长阶段。黔中地区的工业结构中, 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 冶金、化工等高耗能产业比重较大、环保设施体系发展滞后。工业总体发展层次低, 资源开采和简单加工行业比重较大, 产业链条短, 加工深度、综合利用程度和创造的附加值都比较低。贵州重工业对工业产值的贡献份额由 62%上升到 72.6%, 上升了 10. 6 个百分点; 而轻工业的贡献份额却从 38% 下降到 27. 4%, 下降了 10. 4 个百分点; 在重工业中, 60%左右的产值来自于原材料采掘和加工工业, 而初级加工以上的工业产值所占的比重只有33% 左右。以采掘、原材料、能源和粗加工为代表的重工业, 与农业关联度低, 吸纳农村劳动力少, 没有起到较好的增加就业的作用; 资金消耗量大, 又加剧了资金短缺; 重工业自身积累能力本来就差, 而积累能力较好的轻工业却没有得到有效的发展。贵州的采掘业、粗加工业大多是初级加工, 产业链较短,没有得到有效延长。贵州一方面以较低价格向省外提供能源、矿产品等原材料; 另一方面又要以高价从省外购买深加工品和消费品, 大量的利润外流, 也影响了贵州当地的就业, 形成资源、价值和劳动力的多重流失。这也是贵州经济发展长期滞后的一个关键因素。3、机会分析( 1) 国家政策支持西部大开发战略经过十年发展, 使得西部地区各省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2010 年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布局, 黔中经济区被列为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布局的重点经济区。? 将黔中等经济区建成省域经济增长点?作为此次布局的重点经济区涉及的三个层面之一, 也由此正式浮出水面。可以确信的是, 基于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 黔中经济区?, 将让贵州获得来自国家政策层面的全力支持。这是黔中地区面临的难得的发展机遇。对此, 应该紧紧抓住这一重大战略机遇, 倾力推进黔中城市群建设, 推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另外, 由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 国家坚持实行的扩大内需的方针, 必然会对相对落后的黔中地区产生重大积极影响, 有助于争取国家财政和政策上的支持。黔中城市群及发达的城市网可产生众多大的工程项目, 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 2) 产业转移的经济发展机遇近年来, 国际金融危机推动着世界产业变革与结构调整, 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运用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加快发展。沿海地区受土地紧张, 劳动力成本上升, 国家政策调整以及产业优化升级等因素的影响, 东部地区相关产业向中西部进行转移的规模越来越大, 涉及的行业也呈逐步扩大的趋势。黔中城市群应该通过积极改善硬件基础设施和软件投资环境, 争取成为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区和最大受益者。4、威胁分析( 1) 发展空间受限贵州周边各兄弟省份也先后提出并实施的城市群发展规划, 如成渝城市群、湖南长株潭城市群、广西北部湾南北钦防城市群以及云南滇中城市群等,黔中城市群既没有成渝城市群和长株潭城市群的经济实力, 又缺乏广西北部湾城市群和滇中城市群的沿边优势, 在争取国家政策和东部产业转移方面, 周边城市群也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 这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黔中城市群的发展空间。因此, 黔中地区必须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工作, 根据省情努力找到自身的优势, 一方面主动出击争取产业转移, 另一方面不断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打造优越的投资软环境, 吸引企业和产业过来投资开发。( 2) 生态环境脆弱贵州地处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 这类地质地貌先天脆弱, 耕地破碎, 垦殖指数低。假如城镇化造成土壤侵蚀和石漠化, 使得土地退化加剧、耕地减缩,消失了的农田想要恢复其肥力及适耕性是相当困难的, 这势必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 加速这一地区的贫困化; 遇上地质与自然灾害, 会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届时, 人口贫困与环境恶化将同时制约着经济社会发展。因此, 将城市与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 这是黔中城市群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谨慎应对的问题。三、以黔中城市群为重点加快贵州城镇化进程的对策基于上述分析可以得知, 以城市为极点, 以产业为支撑, 以交通为纽带, 努力壮大黔中城市群规模,充分发挥黔中城市群在要素配置、产业集聚、技术创新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使之成为贵州对外参与经济竞争合作、对内带动区域经济加速发展的核心区域,从而带动贵州全省城镇体系的建设, 是新时期具有贵州特色城镇化发展道路的不二选择。( 1) 城镇发展加快城镇规划建设, 扩容提质, 为区域中心的形成创造条件。以城镇规划为龙头, 促进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充分考虑未来城市发展的新趋势和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对城镇化发展的需要, 加快编制各个层次的发展规划, 完善城乡一体、有机衔接的规划体系。做好新一轮全省城镇体系规划修编, 编制黔中城市群总体规划, 加快实现乡村规划全覆盖。建立由核心增长极+ 核心城市+ 次区域中心城市集群+ 特色卫星小城镇组成的梯次分明的城镇发展体系。加快培育以贵阳为中心, 以遵义、安顺、都匀和凯里为支点, 以贵阳遵义、贵阳安顺、贵阳都匀和凯里三大城市带为骨架, 以一批重要县城和小城镇为节点的黔中城市群, 把其建设成为全省城镇化的示范区和核心区。进一步做大贵阳, 使其成为特大城市, 贵阳市要调整优化城市核心区发展战略, 加快城市布局的规模化发展, 大力推进中心主城区建设, 积极推进城市建设向周边拓展。加快把遵义发展成为特大城市, 推进中心城区与周边城镇一体化发展, 培育卫星城市。加快安顺中心城区的建设发展, 形成“两片三轴五心”的中心城区布局,加快贵阳安顺一体化发展。壮大都匀、凯里城市规模, 推进凯里都匀两个城市抱团发展。沿贵阳遵义轴线、贵阳安顺轴线和贵阳都匀、凯里轴线, 加快发展小城镇, 形成链珠状城市绵延带。( 二) 产业整合以产业为支撑, 不断增强城镇经济实力。把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与城镇化带动战略有机结合起来,立足资源优势、突出地区特色, 科学确定和发展城镇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配套产业。不断增强城镇产业发展, 以产业化促进城镇化, 以城镇化推进产业化, 实现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大城市和中等城市要按照城市功能分别定位,强化产业发展布局与城市空间格局的有效结合, 明确主导产业发展方向, 加强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 积极发展地方性优势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提升城市经济整体实力, 不断增强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和就业吸纳能力。加快城市工业化发展, 强化集聚发展, 加强城市的工业园区建设, 将工业园区建设纳入城市整体的发展规划, 为城市的工业发展预留空间。每个城市都应建设若干个与城市发展规模相适应的工业园区, 使之成为增加城市就业、带动城市商业、壮大城市经济、扩大城市规模的重要载体。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推进金融、教育、科技研发、现进中小城镇农业的转型发展。( 三) 基础设施支撑实施构建全方位多功能立体交通网络的? 交通引领?战略, 以城市路网建设为引领, 高标准抓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适应重点城市区域一体化发展要求, 不断完善区域交通网络。加快编制和实施区域城市交通规划, 建成若干城际铁路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