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业务信息管理系统 毕业设计论.doc_第1页
电信业务信息管理系统 毕业设计论.doc_第2页
电信业务信息管理系统 毕业设计论.doc_第3页
电信业务信息管理系统 毕业设计论.doc_第4页
电信业务信息管理系统 毕业设计论.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解决方案) 项 目: 电信业务信息管理系统 专 业: 计算机应用技术 学 生: 邹浩 指导老师: 杨桦 日期: 2012 年 11 月 21 日毕业设计(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本人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文中依法引用他人的成果,均已做出明确标注或得到许可。论文内容未包含法律意义上已属于他人的任何形式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本人已用于其他方面的论文或成果。本文如违反上述声明,愿意承担以下责任和后果:1.“毕业综合能力考核”这门课评定为不合格,直接重修;2.学校按照有关规定给予系内通报;3.本人负责因论文成果不实产生的法律纠纷。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1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目 录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意义71.1 研究背景71.2 研究意义7第二章 相关技术82.1 动态页面的技术和方法82.1.1 微软动态页面创建技术82.1.2 动态Web页面创建方法的比较92.2 ASP.NET技术92.3 B/S模式体系架构102.4 ODBC访问数据库技术112.5 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简介11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及可行性分析123.1 系统需求分析133.1.1 系统功能体系图(如图4.1)133.1.1 基本功能133.1.2 对性能的规定13第四章 总体设计144.1 数据库设计144.1.1 数据库图(如图:1-6)144.2 主要功能的界面及编码144.2.1用户注册144.2.2用户登录164.2.3用户操作17第五章 结束语27第六章 谢辞28第七章 参考文献28参考书籍:28其它数据:28摘 要电信在20世纪80年代前,一直被多数国家看作是一种天然垄断的行业。主要因为电信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具有明显的规模经营特征以及全程全网特点,在政治活动和国家安全中具有重要作用。这种需巨额资金投入的行业不靠国家优惠政策的扶植是不可能发展起来的。但进入80年代后,发达国家的电信网已建成,电话需求已趋于饱和,加之微电子技术、光纤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高速发展,特别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形成两大趋势。一是电信网的成本开始下降,规模经营作用开始下降;二是移动电话、无线寻呼和各种增值业务发展很快,它们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的特点,吸引众多企业参与经营。在旺盛的市场需求驱动下,一些用户和企业迫切要求经营电信业务,要求政府放松对电信的管制,并要求电信资费向以成本为基础的定价方向转移。于是,电信独家垄断经营的局面在一些发达国家开始被打破,竞争的局面开始出现。另外,由于电信的经济特性日益显著,为了进一步发展电信,这些国家的管理体制和发展机制也正在实行政企分开,电信实体向企业化、民营化、股份制方向发展。这种情况的出现,必然要对我国的电信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我们必须在总结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走自己高速发展电信的道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简称WTO)后,邮电通信业将同其他产业一样进入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从而面临通信市场的机遇和挑战。通信服务在WTO中占的比重很大,这主要是因为通信本身具有可贸易性,同时通信是所有经济部门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手段和工具。通信服务的两重性使它在经济发展和国际贸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发达国家正极力把通信服务作为一种贸易,千方百计地想打入发展中国家的电信市场。目前,我国电信设施的基础还比较薄弱,电信管理水平也亟待提高。面对挑战,应积极进行电信体制的改革,加速我国电信事业的发展;同时不失时机地大力开发新业务,繁荣电信市场,为电信服务贸易打入国际市场创造有利条件。AbstractTelecommunications in the 1980s, has been in most countries as a natural monopoly industry. Mainly because the telecommunications infrastructure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obvious scale operation characteristics, political activity and national security has an important role. The industry does not rely on the state preferential policies to foster this need to invest huge amounts of money it is impossible to develop. But after the 1980s,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has been built, telephone demand has become saturated combined rapid development of microelectronics technology, optical fiber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mputer technology, software technology, especially the integration of communications and computer technologies, the formation of two trend. First, the cost of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began to decline, the the scale management role began to decline; mobile phone, wireless pag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 variety of value-added services quickly, they have less investment and quick, high efficiency features to attract a number of enterprises to participate in the operation . Driven the market demand, the number of users and businesses urgently requires the operation of telecom services, asking the Government to relax the control of Telecom, telecommunications charges, and asked to transfer to the cost-based pricing direction. So, telecommunications exclusive monopoly of the operation in some developed countries began to be broken, the competitive situation began to appear. In addition, due to the the telecommunications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increasingly significant, in order to further the development of telecommunications,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these countr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echanisms are being implemented separation of enterprise telecommunications entities to the enterprise, privatization, joint-stock direction. Such a situation occurs, is bound to have a huge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telecommunications. We must be on the basis of summing up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foreign, combined with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take their own high-speed development of the telecommunications roadsAfter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 the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s industry, like other industries into the environment of the world economy, so as to face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of the communications market. Communication services in the WTO accounted for a significant proportion, mainly because of the communication itself can trade, communication means and tools is indispensable for the activities of all sectors of the economy. The dual nature of the communication services it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are strongly communications services as a trade, want to do everything possible to break into the telecom marke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t present, Chinas telecommunications facilities is still relatively weak, the the telecommunications management level also needs to be improved. Face challenges, should be actively carried out the reform of th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telecom industry; seize the opportunity to vigorously develop new business and prosperity of the telecommunications market, and create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trade in telecommunications services into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1 研究背景 客户对电信服务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电信网络技术持续进步,电信和计算机技术融合发展,新业务不断推陈出新。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时期,电信企业对于处于电信业务支撑基础地位的电信业务综合管理系统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对于客户办理业务需要更为方便快捷办理方式,搭建一个客户业务信息管理系统,使企业更近时代的步伐。1.2 研究意义 进入20 世纪80 年代后, 电信系统迅速发展。其中电报向用户电报和智能用户电报过渡; 电话向自动电话、程控数字电话、可视电话过渡; 另外数据通信、图像通信也异军突起。目前已形成了以光纤数字传输、程控数字交换的电话通信和数据等非话通信并举的综合电信系统, 并日益与计算机、电视等其他技术相融合。本系统针对客户资料可以方便查询和修改,节约成本,而且方便快捷,存在着一定实际应用的意义。 第二章 相关技术2.1 动态页面的技术和方法对于新类型的文档内容, 特别是那些涉及成为允许在页面上输入信息的文档(例如 HTML 中等窗体控件),开发一种能够读取这种信息并加以利用的应用程序成为必然。很明显,传递从其他应用程序中得到的内容,特别是特定类型的数据库的内容,需要一种新的方法。每次都需要重写一个基于文本的页面,对于提供时事性很强的信息当然不是一个理想的做法。对于Web服务器来说,提供一个接口是其他应用程序能够与之相连成为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这个接口,定制的可执行程序能够接收来自客户端的信息,包括通过点击超级链接或在浏览器中键入统一资源定位符(URL)所提出的页面请求的细节。应用程序对客户端的请求能够生成相应的响应,而不是从服务器磁盘上读取文本或标记文件。从这些早期方法开始,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系列方法动态创建网页,以相应用户的请求或信息的变化。用于这些应用程序的接口仍然在使用,并被称为公共网关接口(Common Gateway Interface CGI),这是一种可用任何语言(如C语言)实现的标准。它产生于那些使用(cgi-bin)目录的应用程序(这里“bin”代表二进制代码,而不是文本)。早期的应用程序都是编译后的程序,通常用C或C+编写。然而这自然要懂得C语言的编程方法,并且每当对程序作很小的文字上或标记上的变动,都必须重新编译、重新生成可执行文件,这就限制了CGI和动态页面的使用。取而代之的是开发了一种用脚本语言创建页面的方法,这种语言就是使用摘要和报告语言,或简称为Perl,她允许信息的创建者以一种非常类似于简化版C或者C+的语言编写代码。在Perl脚本中,可以“写“文本和标记,用标准输入(stdin)和标准输出(stdout)函数通过CGI与Web服务器通信,输出到浏览器。Perl在Web上仍然是一种流行的语言,特别是在基于UNIX或Linux的系统上。然而这种语言掌握起来不是很容易,特别是对于那些没有C或者C+语言基础的Web开发人员更是如此。现在,一些新的脚本语言出现了,使创建网页更加容易。服务器端脚本技术对于服务器端的脚本需要用某种类型的中间应用程序,或插件程序来连接。它必须能够接受用户请求,读取并解释合适的基于服务器的脚本文件,接着创建输出页,并传送给Web服务器,在那里作为响应发送给客户端。在某些情况下,这个人物画分为两个部分:一个应用程序或插件程序处理与Web服务器的往来通信(一般通过CGI)。另一个处理解释和执行脚本。这就是ASP中的情况,脚本引擎的使用与在其它环境下相同。Perl是第一个流行的服务器端脚本语言,但是目前已经出现很多其它的语言。在Unix及基于Linux的系统上,一种新的称之为PHP(Personal Home Page)的语言正变得越来越流行。还有一些语言的目标是一些特定类型的用户,例如TCL就是一种在科学环境下是复杂的数学运算简化的语言。2.1.1 微软动态页面创建技术微软随Windows NT推出了他们的W服务器软件IIS。这是一个踢供了很多功能的相当标准的软件,它支持CGI。然而微软也提供了另外一个接口,允许使用C和C+等编译语言生成可执行文件,使操作更加高效。这就是Internet服务器应用编程接口(Internet Server 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ISAPI)。它能够提供比传统Perl引擎和其他技术所依赖的stdin和stdout更为广泛地对Web服务器的访问。此后微软和其他第三方开发商推出了许多能通过ISAPI连接到IIS的应用软件,这就是为什么ASP能够连接到IIS以及其他微软服务器端动态技术的原因。在ASP之前,用的最广泛的是Internet数据库连接器(Internet Data Connector,IDC)。ASP为Web开发者使用微软的平台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这是采用数据库中的数据创建动态网页更加容易。特别是它引入了模版(template),即包含了带有能够插入数据库查询结果的文本和标记的模版文件。现有的(或将过时的)其他微软服务器端页面创建技术有db Web 和 OLEISAPI。事实上,db Web就是OLEISAPI的实现,而对于多数人来说,迄今只是证实了这一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不适应性。OLEISAPI是通过特殊版本的ISAPI接口与IIS通信的一些COM对象。Web服务器软件调用COM对象中单个指定函数并以参数为用户的请求提供细节。COM对象返回的是作为字符串的页面的文本和标记,然后作为响应发送给客户端。OLEISAPI首创了COM对象的动态Web页面创建,为编程人员提供通过编译的Active X DLL创建动态页面的能力。然而它所使用的特定的实现和数据通信技术对于较小的任务和内部网(Intranet)工作缺乏有效性和可扩展性。同时,每当改变页面的文本和标记时,也需要重新便以动态链接库。2.1.2 动态Web页面创建方法的比较比较动态页面创建技术是一个既困难又敏感的任务,然而理解各种接口和与之相关联的应用程序的差异性又是很重要的。当创建与Web服务器交互的应用程序时,涉及到的两个主要的问题是它们对Web服务器本身稳定性的影响,以及处理多发或并发页面请求的效率。这两个问题是相互联系的,又是相互排斥的。应用CGI和ISAPI的编译的可执行应用程序(不是DLL文件),通常在服务器计算机上以进程外(out-of-process)方式运行,这就意味着他们要作为单独应用程序运行,占有单独的与Web服务器应用程序不同的内存空间。操作系统将其作为一个单独的进程进行管理,禁止他们访问本身所占内存以外的内存。因此,如果一个进程外应用程序失败,不会影响到Web服务器。同样,假如应用程序包含错误,企图直接写入Web服务器的内存,会因一般性保护错误停止运行。进程外应用程序也会因用户或操作系统的命令而终止,这时代码会从内存中自动卸载。因为运行进程外程序意味着访问Web服务器内存的请求被禁止,所要求的或产生的输出结果值不能直接传送给Web服务器。所以必须执行一种跨进程调用,但这比在同一进程内访问内存要多花费几倍时间。对于可执行文件的装载和卸载时间还有一定的影响。相反,应用进程内(in-process)程序通常是能够使用ISAPI或OLEAPI接口的DLL(不是单独的可执行文件),因为其运行在Web服务器的内存空间中,可以直接访问Web服务器内存中得值,这可提供更快的访问和相应。然而其代码的错误或失败会影响到Web服务器,例如DLL文件中的代码直接写入包含Web服务器操作代码的内存空间,可能会引起Web服务器的失败。2.2 ASP.NET技术ASP.NET是建立在公共语言运行库上的编程框架,可用于在服务器上生成功能强大的Web应用程序。与以前的Web开发模型相比,ASP.NET提供了数个重要的优点:1.增强的性能。ASP.NET是在服务器上运行的编译好的公共语言运行库代码。与被解释的前辈不同,ASP.NET可利用早期绑定、实时编译、本机优化和核外缓存服务。这相当于在编写代码行之前便提高了性能。2.世界级的工具支持。ASP.NET框架补充了Visual Studio集成开发环境中的大量工具箱和设计器。WYSIWYG编辑、拖放服务器控件和自动部署知识这个强大工具所提供功能中的少数几种。3.威力和灵活性。由于ASP.NET基于公共语言运行库,因此Web应用程序开发人员可以利用整个平台的威力和灵活性。.NET框架类库、小戏处理和数据访问解决方案都可从Web无缝访问。ASP.NET也与语言无关,所以可以选择最适合应用程序的语言, 或跨多种语言分割应用程序。另外,公共语言运行库的交互性保证在迁移到ASP.NET时保留基于COM的开发中的现有投资。4.简易性。ASP.NET使执行常见任务变得容易,从简单的窗体提交和客户端身份验证到部署和站点配置。例如:ASP.NET页框架使您可以生成将应用程序逻辑与表示代码清除分开的用户界面,和在类似Visual Basic的简单窗体处理模型中处理事件。另外,公共语言运行库利用托管代码服务(如自动引用技术和垃圾回收)简化了开发。5.可管理性。ASP.NET采用基于文本的分层配置系统,简化了将设置应用于服务器环境和Web应用程序。由于配置信息是以纯文本形式存储的,因此可以在没有本地管理工具帮助的情况下应用新设置。此“零本地管理“哲学也扩展到了ASP.NET框架应用程序部署到服务器。不需要重新启动服务器,即使是在部署或替换运行的编译代码时。6.可缩放和可用性。ASP.NET在设计时考虑了可缩放性,增加了专门用于在聚集环境和多处理器环境中提高性能的功能。另外,进程受到ASP.NET运行库的密切监视和管理,以便当进程行为不正常(泄漏、死锁)时,可就地创建新进程,以帮助保持应用程序始终可用于处理请求。7.自定义性和可扩展性。ASP.NET随附了一个设计周到的结构,它使开发人员可以在适当的级别“插入“代码。实际上,可以用自己编写的自定义组件扩展或替换ASP.NET运行库的任何子组件。8.安全性。借助内置的Windows身份验证和基于每个应用程序的配置,可以保证应用程序是安全的。Microsoft Active Server Pages(ASP)是服务器端脚本编写环境,使用它可以创建和运行动态、交互的Web服务器应用程序。使用ASP可以组合HTML页、脚本命令和ActiveX组建以创建交互的Web页和基于Web的功能强大的应用程序。ASP应用程序很容易开发和修改。2.3 B/S模式体系架构近年来,随着Internet/Intranet的迅猛发展,企业纷纷建立自己的Internet,以加强企业内部的联系,增强企业竞争力。Internet/Intranet中不断出现的网络新技术,带给OA全新的应用模式。C/S模式与B/S模式的优劣比较见表2-1。B/S模式 C/S模式具有分布式的特点,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业务处理。业务扩展简单方便,通过增加网页即可增加服务器功能。维护简单方便,只要改变网页,即可实现所有用户的同步更新。开发简单,共享性强。由于客户端与服务器的直接相连,没有中间环节,因此响应速度快。客户操作界面设计人性化,具有直观,简单,方便的特点,可以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同时由于开发是针对性的,因此操作界面漂亮,样式多样,可以充分满足客户自身的个性化要求个性化特点明显降低,无法实现具有个性化的设计要求。操作的习惯性是以鼠标为最基本的操作方式,无法满足快速操作的要求。页面动态刷新,响应速度明显下降。专用性的打印输出难以实现,有以对票据等的打印,难以实现套打输出,难以实现某些特殊功能要求由于是针对性的开发,因此缺少通用性的特点,业务变更或者改变不够灵活,需要重新开发,增加了维护和管理的难度。需要专门的客户端安装程序,分布功能弱。兼容性差,对于不同开发工具之间很难兼容。开发成本较高。表2-1 C/S模式与B/S模式的比较2.4 ODBC访问数据库技术ODBC(Open DataBase Connectivity,开放数据库互连)是微软公司开放服务结构(WOSA,Windows Open Service Architecture)中有关数据库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建立了一组规范,并提供了一组对数据库访问的标准API(应用程序接口)。这些API利用SQL来完成其大部分任务。ODBC本身也提供了对SQL语言的支持,用户可以直接将SQL语句送给ODBC。一个基于ODBC的应用程序对数据库的操作不依赖于任何DBMS,不直接与DBMS打交道,所有的数据库操作由对应的DBMS的ODBC驱动程序完成。也就是说,任何数据库都可以用ODBC API进行访问。由此可见,ODBC的最大优点是能以统一的方式处理所有数据库。一个完整的ODBC系统由:应用程序(Application);ODBC管理器(Administrator):找任务是安装ODBC驱动程序和管理数据源;驱动程序管理器(Driver Manager):用于管理ODBC驱动程序;ODBC API:ODBC驱动程序。是一些DLL,提供了ODBC和数据库之间的接口。数据源:它包含了数据库位置和数据库类型等信息,是一种数据连接的抽象。应用程序要访问一个数据库,首先必须用ODBC管理器注册一个数据源,管理器根据数据源提供的数据库位置、数据库类型及ODBC驱动程序等信息,建立起ODBC与具体数据库的联系。这样,只要应用程序将数据源名提供给ODBC,ODBC就能建立起与相应数据库的连接。在ODBC中,ODBC API不能直接访问数据库,必须通过驱动程序管理器与数据库交换信息。驱动程序管理器负责加工程序对ODBC API的调用窗体给正确的驱动程序,而驱动程序在执行完相应的操作后,将结果通过驱动程序管理器返回给应用程序。2.5 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简介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是一个高性能的客户端/服务器结构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RDBMS,Relational 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SQL Server 2005是为了支持高容量的事务处理(比如在线订购录入、存货目录、记帐或制造)以及数据仓库和决策支持系统(比如销售分析应用)而设计的。它运行在Microsoft Windows NT4或Microsoft Windows 2000 Server上基于intel处理器的网络。可以把SQL Server 2000作为一种个人桌面数据库系统安装在运行Window NT Workstation 4、Windows 2000 Professional、Windows98和Windows Millennium Edition(Me)的机器上。可以使用相同的CD来安装任何一个SQL Server 2005的服务器版本或个人版本。SQL是英文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的缩写,意思为结构化查询语言。SQL语言的主要功能就是同各种数据库建立联系,进行沟通。按照ANSI(美国国家标准协会)的规定,SQL被作为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标准语言。SQL语句可以用来执行各种各样的操作,例如更新数据库中的数据,从数据库中提取数据等。目前,绝大多数流行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如Oracle, Sybase, Microsoft SQL Server, Access等都采用了SQL语言标准。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 是一个全面的数据库平台,使用集成的商业智能 (BI) 工具提供了企业级的数据管理。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 数据库引擎为关系型数据和结构化数据提供了更安全可靠的存储功能,使您可以构建和管理用于业务的高可用和高性能的数据应用程序。 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 数据引擎是该企业数据管理解决方案的核心。此外 Microsoft SQL Server 2005 结合了分析、报表、集成和通知功能。这使您的企业可以构建和部署经济有效的 BI 解决方案,帮助您的团队通过记分卡、Dashboard、Web services 和移动设备将数据应用推向业务的各个领域。 与 Microsoft Visual Studio、Microsoft Office System 以及新的开发工具包(包括 Business Intelligence Development Studio)的紧密集成使 Microsoft SQ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