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经痛课件_8_第1页
三叉神经痛课件_8_第2页
三叉神经痛课件_8_第3页
三叉神经痛课件_8_第4页
三叉神经痛课件_8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叉神经痛 Trigeminalneuralgia ( (附属医院附属医院 王昆鹏王昆鹏) ) 综 述 17561756年由法国年由法国Nicolas AndriNicolas Andri首先报道。首先报道。 由于发作时多数伴有面肌抽搐,故称之为由于发作时多数伴有面肌抽搐,故称之为“痛性抽搐痛性抽搐”。 系指局限在三叉神经支配区内的一种反复发作的短暂性阵发性剧系指局限在三叉神经支配区内的一种反复发作的短暂性阵发性剧 痛。痛。 多数三叉神经痛于多数三叉神经痛于4040岁起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女性尤多,岁起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女性尤多, 约为约为32,32,其发病右侧多于左侧。其发病右侧多于左侧。 特 点 在头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发病骤发,骤停、闪在头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发病骤发,骤停、闪 电样、刀割样、烧灼样、顽固性、难以忍受的剧烈性疼痛电样、刀割样、烧灼样、顽固性、难以忍受的剧烈性疼痛 。 最典型的神经痛最典型的神经痛- - “ “天下第一痛天下第一痛” ” 。 本病诊断虽较容易,但由于相关有效疗法未被普遍采用本病诊断虽较容易,但由于相关有效疗法未被普遍采用 ,许多患者带病数十载而不得治愈,难以忍受的痛苦的折,许多患者带病数十载而不得治愈,难以忍受的痛苦的折 磨使他们痛不欲生,因此,被认为是磨使他们痛不欲生,因此,被认为是“ “世界上人类最大的世界上人类最大的 敌人敌人” ”。 发病率 国外统计每百万人口中有国外统计每百万人口中有118.2118.2人发病人发病 中国国内有人调查其发病率为中国国内有人调查其发病率为1010万分之万分之182182 分 类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N) 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多数认为病变在三叉神经半月节及其感 觉神经根内,也可能与小血管畸形、岩骨部位的骨质畸形等因素导致 对神经的机械性压迫、牵拉以及营养代谢障碍有关。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又称症状性三叉神经痛,常为某一疾病的临床症状之一,如由桥 小脑角及其邻近部位的肿瘤、炎症、外伤以及三叉神经分支部位的病 变所引起。 病 因 周围病原学说周围病原学说 三叉神经末梢到脑干核团的任何部位发生三叉神经末梢到脑干核团的任何部位发生 病变都可刺激三叉神经,使中枢神经系统病变都可刺激三叉神经,使中枢神经系统 发生生理功能紊乱和器质性改变,从而发发生生理功能紊乱和器质性改变,从而发 生三叉神经分布区范围内的阵发性剧痛性生三叉神经分布区范围内的阵发性剧痛性 的学说。的学说。 中枢病因学说中枢病因学说 三叉神经系统中枢部的脑内核团,三叉神三叉神经系统中枢部的脑内核团,三叉神 经脊束核丘脑及大脑皮质均可因周围病变经脊束核丘脑及大脑皮质均可因周围病变 刺激及中枢本身的伤害性刺激,而导致三刺激及中枢本身的伤害性刺激,而导致三 叉神经痛。叉神经痛。 变态反应学说变态反应学说 19671967年年HanesHanes根据三叉神经痛突然发作和可根据三叉神经痛突然发作和可 逆性,曾提出三叉神经痛可能是一种与变逆性,曾提出三叉神经痛可能是一种与变 态反应有关的疾病。态反应有关的疾病。 病毒感染学说病毒感染学说 大脑皮质是周身感觉的最高中枢,早有定大脑皮质是周身感觉的最高中枢,早有定 论,对三叉神经系统任何部位的病灶所致论,对三叉神经系统任何部位的病灶所致 的疼痛,均是通过大脑皮质反映出来的,的疼痛,均是通过大脑皮质反映出来的, 如疱疹和如疱疹和单纯疱疹单纯疱疹的病毒感染,可沿三叉的病毒感染,可沿三叉 神经系统的通路而侵入三叉神经分布相应神经系统的通路而侵入三叉神经分布相应 的大脑皮质,使三叉神经疼痛发作。的大脑皮质,使三叉神经疼痛发作。 家族遗传学说家族遗传学说 在临床上曾有人报道,一个家庭兄弟姊妹在临床上曾有人报道,一个家庭兄弟姊妹7 7 人其中人其中6 6人患有三叉神经痛,其中人患有三叉神经痛,其中2 2人患双人患双 侧性疼痛,另有一个家庭中,母亲及侧性疼痛,另有一个家庭中,母亲及6 6个孩个孩 子中的子中的3 3个孩子患有三叉神经痛,其中个孩子患有三叉神经痛,其中2 2人人 为双侧性疼痛,从而认为三叉神经痛可能为双侧性疼痛,从而认为三叉神经痛可能 与家族遗传有关,但多数学者认为本病与与家族遗传有关,但多数学者认为本病与 遗传因素关系不大与人类种族无关。遗传因素关系不大与人类种族无关。 综合病因学说综合病因学说 上述各种学说均不能满意解释三叉神经痛上述各种学说均不能满意解释三叉神经痛 的病因,以致的病因,以致Dott(1951Dott(1951年年) )认为三叉神经痛认为三叉神经痛 的起因在脑干内,动作或触动扳机点可引的起因在脑干内,动作或触动扳机点可引 起短的冲动在脑干内迅速叠加,从而引起起短的冲动在脑干内迅速叠加,从而引起 剧烈疼痛发作。剧烈疼痛发作。 局部压迫局部压迫学说学说 三叉神经感觉根任何一段受到各种原因的三叉神经感觉根任何一段受到各种原因的 压迫和压迫和( (或或) )牵拉都可导致三叉神经痛牵拉都可导致三叉神经痛。 血管性压迫血管性压迫 继继CushingCushing在在2020世纪初提出机械性压迫三叉神经可世纪初提出机械性压迫三叉神经可 以引起疼痛的假说后,以引起疼痛的假说后,DandyDandy在在19341934年进一步报道年进一步报道 了了60%60%的三叉神经痛患者是由于各种压迫引起的,的三叉神经痛患者是由于各种压迫引起的, 并认为主要是血管性压迫,报道了其在三叉神经并认为主要是血管性压迫,报道了其在三叉神经 痛患者的小脑脑桥角部位的解剖和病理方面的异痛患者的小脑脑桥角部位的解剖和病理方面的异 常所见,发现动脉襻压迫感觉根占常所见,发现动脉襻压迫感觉根占30.7%30.7%,静脉压,静脉压 迫占迫占14%14%,肿瘤压迫占,肿瘤压迫占5.6%5.6%。 相关研究相关研究 GardnerGardner和和Miklos(1959)Miklos(1959)提出脑底动脉和小提出脑底动脉和小 脑动脉的异常分支压迫神经根,是引起三脑动脉的异常分支压迫神经根,是引起三 叉神经疼痛的一个重要原因。叉神经疼痛的一个重要原因。 Kerr(1963)Kerr(1963)又提出一个柔和的永久跳动的又提出一个柔和的永久跳动的 动脉对三叉神经腹侧部的压迫,可能是引动脉对三叉神经腹侧部的压迫,可能是引 起三叉神经痛的原因,此种情况在老年人起三叉神经痛的原因,此种情况在老年人 中较多,或神经本来已有原发退化,颈动中较多,或神经本来已有原发退化,颈动 脉搏动有促进作用。脉搏动有促进作用。 19781978年年HardyHardy和和RhotonRhoton经尸检经尸检5050例三叉神经例三叉神经 痛患者,发现痛患者,发现2929例三叉神经根与动脉襻接例三叉神经根与动脉襻接 触占多数为触占多数为58%58%,这些动脉以小脑上动脉占,这些动脉以小脑上动脉占 多数为多数为87%.87%. 洛树栋,徐慧君等对正常脑标本脑底面的洛树栋,徐慧君等对正常脑标本脑底面的 观察结果,发现三叉神经与脑底部动脉,观察结果,发现三叉神经与脑底部动脉, 特别是小脑上动脉或小脑前下动脉的接触特别是小脑上动脉或小脑前下动脉的接触 率为率为35.48%35.48%45%45% 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继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 三叉神经系统的所属部位或邻近部位的各三叉神经系统的所属部位或邻近部位的各 种病灶均可引起三叉神经痛,最常见的病种病灶均可引起三叉神经痛,最常见的病 因有颅内和颅底骨的肿瘤,血管畸形,蛛因有颅内和颅底骨的肿瘤,血管畸形,蛛 网膜粘连增厚,网膜粘连增厚,多发性硬化多发性硬化等等。 三叉神经痛的症状三叉神经痛的症状 抽搐 发炎 肌痛 沮丧 剧痛 流泪 面部肌肉痉挛 神经痛 在患者发病初期,疼痛发作次数较少,常在受凉感冒 后出现,间歇期长达数月或几年,自行停止自愈的病例很 少,以后发作逐渐频繁,疼痛加重,病程可几年或数十年 不一,严重者发作日夜不分,每天可达几十次,甚至数百 次,不能进食喝水,体质消瘦,患者终日处于疼痛难耐状 态,表情沮丧痛苦,乃至失去生活信心而轻生。 有些患者早期,呈季节性发作,疼痛在每年的春天或秋 天的一定时间,呈周期性发作,而且每次发作持续时间1 3个月不等,然后无任何原因的自然消失,直到下一年 的同一季节开始发作。 疼痛最突出的特点疼痛最突出的特点 主要主要表现表现有以下几点:有以下几点: 1.1.疼痛的性质疼痛的性质 突发性的阵痛突发性的阵痛: :表现为表现为三叉神经支配区域三叉神经支配区域的某一点,突然的某一点,突然 发生剧烈性的闪电式短暂的抽痛,犹如刀割样,火烧样,发生剧烈性的闪电式短暂的抽痛,犹如刀割样,火烧样, 针刺样或电击撕裂样痛针刺样或电击撕裂样痛; ; 诱因诱因: :谈话,进餐或洗脸谈话,进餐或洗脸; ; 发作时间发作时间: :每次历经数秒或数十秒至每次历经数秒或数十秒至1 12min2min 2.2.疼痛部位疼痛部位 疼痛发作仅限于三叉神经分布区,多为单侧,右侧较多,疼痛发作仅限于三叉神经分布区,多为单侧,右侧较多, 双侧少见,后者也常从一侧开始,而后累及对侧,且两侧双侧少见,后者也常从一侧开始,而后累及对侧,且两侧 疼痛发作区不一定对称,以一侧为主,发病初期,可先集疼痛发作区不一定对称,以一侧为主,发病初期,可先集 中某一支分布区,长时间不变,多在一侧的第中某一支分布区,长时间不变,多在一侧的第2 2支或第支或第3 3支支 或第或第2 2,3 3支两支内的区域,而后可逐渐扩散到其他支,支两支内的区域,而后可逐渐扩散到其他支,但但 不扩散越过中线而至对侧,不扩散越过中线而至对侧,如第如第1 1支的疼痛在上睑和前额支的疼痛在上睑和前额; ; 第第2 2支的疼痛在上唇,齿龈及颊部,亦有硬腭疼痛者支的疼痛在上唇,齿龈及颊部,亦有硬腭疼痛者; ;第第3 3 支的疼痛在下唇,齿龈及下颌部,涉及到舌部痛较少,偶支的疼痛在下唇,齿龈及下颌部,涉及到舌部痛较少,偶 见双侧性的各自发作。见双侧性的各自发作。 3.3.触发点触发点( (扳机点扳机点) ) 50%50%以上患者,在颜面部某一区域内有特别的皮肤敏感区以上患者,在颜面部某一区域内有特别的皮肤敏感区 ,有轻微的触动,面部肌肉的牵拉及震动便可引起发作,有轻微的触动,面部肌肉的牵拉及震动便可引起发作, 这样敏感的区域范围局限,集中在一点或两点,称之为这样敏感的区域范围局限,集中在一点或两点,称之为“ 触发点触发点”或或“扳机点扳机点”;”; 一个病人可有数个触发点,部位常见于患侧上下唇,口角一个病人可有数个触发点,部位常见于患侧上下唇,口角 ,鼻翼,颊部或齿龈等。,鼻翼,颊部或齿龈等。 其他症状其他症状 由于疼痛并由于疼痛并面部肌肉痉挛面部肌肉痉挛性抽搐,口角可性抽搐,口角可 向患侧歪,发病初期,面部,眼结合膜向患侧歪,发病初期,面部,眼结合膜充充 血血发红,发红,流泪流泪,流涕等,发病后期,可能,流涕等,发病后期,可能 出现出现球结膜球结膜发炎发炎,口腔炎等,有的病人在,口腔炎等,有的病人在 疼痛发作时,用手掌握住面颊并用力地搓疼痛发作时,用手掌握住面颊并用力地搓 揉,以期缓解疼痛,久而久之使患侧面部揉,以期缓解疼痛,久而久之使患侧面部 皮肤变粗糙,增厚,眉毛稀少甚至脱落。皮肤变粗糙,增厚,眉毛稀少甚至脱落。 查体(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除有部分病人角膜反射减弱或消失之外,均无 阳性体征发现; 少数病人,发病后期,多因采用过酒精封闭及 射频治疗后,患侧疼痛区域内感觉减退,以致部 分麻木。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血电解质 一般无特异性改变,发病时血象可 稍偏高。 2.血糖,免疫项目,脑脊液检查 如异常则有鉴别诊断意 义。 影像学检查 血管造影,CT及MRI等检查:部分病人可发现颅底畸形血 管, 以下检查项目如异常,则有鉴别诊断意义。 1.脑电图。 2.颅底摄片。 3.胸透,心电图。 诊 断 1.三叉神经支配区内发作性剧痛:刀割样,烧灼 样。 2.临床特点:骤发,扳机点,阵发,反复;痛性抽 搐。 3.确定原发性及继发性,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客 观检查多无三叉神经功能缺损表现及其他局限性 神经体征。 鉴别诊断 牙痛 三叉神经炎 中间神经痛 蝶腭神经痛 偏头痛 舌咽神经痛 副鼻窦炎或肿瘤 半月神经节附近的肿瘤 膝状神经节痛 颞下颌紊乱综合征及颞颌关节炎 治 疗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 (1)(1)卡马西平:卡马西平:19621962年年BlomBlom首先报道运用卡马西平治疗面首先报道运用卡马西平治疗面 部疼痛。卡马西平是目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首选药物。其部疼痛。卡马西平是目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首选药物。其 机制是降低脊髓三叉神经核的神机制是降低脊髓三叉神经核的神 经元对刺激的反应。初经元对刺激的反应。初 服服200mg200mg,1 12 2次次/d/d,症状不能控制时,每天增加,症状不能控制时,每天增加100mg100mg, 直至疼痛缓解或出现不良反应。每天最大剂量为直至疼痛缓解或出现不良反应。每天最大剂量为 1000 1000 1600mg1600mg。不良反应约见于。不良反应约见于30%30%的病例,某些为剂量依赖性的病例,某些为剂量依赖性 ,如:头晕、嗜睡、眼球震颤等,如:头晕、嗜睡、眼球震颤等; ;另一些为非剂量依赖性另一些为非剂量依赖性 ,如药物性肝炎、骨髓抑制、,如药物性肝炎、骨髓抑制、 低钠血症、充血性心力衰低钠血症、充血性心力衰 竭、皮疹等,竭、皮疹等,孕妇忌用孕妇忌用。周期性监测血象非常必要,开始。周期性监测血象非常必要,开始 2 2个月每周个月每周1 1次,以后每年次,以后每年4 4次。剂量调整主要依靠临床症次。剂量调整主要依靠临床症 状的缓解程度和是否出现不良反应,状的缓解程度和是否出现不良反应,血药浓度测定没有帮血药浓度测定没有帮 助。助。 (2)(2)苯妥英钠:苯妥英钠:19421942年年BergouignanBergouignan首先运用苯妥英钠治疗首先运用苯妥英钠治疗 面部疼痛。其机制可能也是降低脊髓三叉神经核的神经元面部疼痛。其机制可能也是降低脊髓三叉神经核的神经元 对刺激的反应。目前仅用于对刺激的反应。目前仅用于复发或不能耐受卡马西平复发或不能耐受卡马西平的病的病 例,例,200200500mg/d500mg/d。 (3)(3)七叶莲:为木通科野木瓜属又名假荔枝的一种草药。七叶莲:为木通科野木瓜属又名假荔枝的一种草药。 止痛疗效达止痛疗效达60%60%左右。口服,每次左右。口服,每次0.4g0.4g,4 4次次/d/d。无严重不。无严重不 良反应,少数可有口干、中上腹不适、食欲减退、轻微头良反应,少数可有口干、中上腹不适、食欲减退、轻微头 昏等,停药后可恢复。与苯妥英钠、卡马西平合用可提高昏等,停药后可恢复。与苯妥英钠、卡马西平合用可提高 疗效。疗效。 (4)(4)巴氯芬:为氨酪酸巴氯芬:为氨酪酸(GABA)(GABA)的衍生物。作用机制可能是的衍生物。作用机制可能是 在氨酪酸在氨酪酸(GABA)(GABA)受体突触前与之结合,抑制兴奋性氨基酸受体突触前与之结合,抑制兴奋性氨基酸 的释放,抑制单突触反射和多突触反射,缓解痉挛状态。的释放,抑制单突触反射和多突触反射,缓解痉挛状态。 5mg/5mg/次,次,3 3次次/d/d。 其他治疗 理疗:可用间动电(疏密波)疗法或旋磁疗法。也可用激光疗 法,采用氮氖激光照射半月神经节。 神经阻滞疗法(1903年,Schosser ) ):当药物治疗无效或有不 良反应时,而疼痛严重者可行神经阻滞疗法。最常用的注射 药物为无水酒精。三叉神经半月节或周围支,因感觉神经受 破坏而止痛。疗效可持续数月至数年,但易复发(总有效率72 -99%,早期复发率20%,5-10年复发率达50% ) )。 射频电流经皮选择性热凝术:该术优点为可选择性破坏三叉 神经的痛觉纤维,而基本上不损害触觉纤维。近期疗效尚可 ,但容易复发。一般做12次,间隔12天。 经皮穿刺射频毁损术:1932年Kirschner首先报道经皮穿 刺射频毁损三叉神经节的方法,以后White和Sweet等 (1969)规 范了此治疗方法,并加以改进。 治疗机制:主要根据Letcher-Goldring的研究发现:即相 对于传导触觉的A-alpha和A-beta类纤维,传导痛觉的A- delta和C类纤维的动作电位可被较低的温度所阻断。射频 治疗通过应用合适的温度可选择性地毁损三叉神经A- delta和C类纤维,治疗疼痛,而保存面部触觉。 适应证: 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药物不良反应者; 高龄或一般情况差,不能耐受开颅手术者; 合并多发性硬化的病例。 -刀放射外科治疗:1970年Leksell等应用-刀毁损三 叉神经感觉神经根,治疗三叉神经痛。他们运用X线定位 靶点:三叉神经节,治疗后复发率高。1993年Hakanson和 Lindquist等报道选择三叉神经接近脑桥的神经根的位置 作为靶点,取得较好的疗效。 近来 Lunsford和Kondziolka报道了运用高磁场的MRI定位 ,治疗80例三叉神经痛的最初经验。 适应证: 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药物不良反应者; 其他治疗无效或复发者; 合并多发性硬化者; 身体情况差或年迈不能耐受手术或不能因手术而停用某 些药物(如抗凝剂)治疗者。 其他手术 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方法除上述外,还有一些经皮穿刺技术 的方法也在应用。如经皮穿刺三叉神经球囊压迫治疗(近 期疼痛缓解率 93%,复发率21%,并发症1.7%)、经皮穿刺 神经节后甘油注射治疗(近期疼痛缓解率91%,复发率54% ,并发症1%)和经皮穿刺慢性电刺激治疗等。而一些以往 采用的破坏性手术,由于疗效差、复发率高、损伤大,现 已较少采用,如神经节减压手术、部分神经切断术和神经 节切除术等。 手术治疗 微血管减压手术微血管减压手术 ( ( micorvascularmicorvascular decompression,decompression, MVDMVD ) ) 19341934年年DandyDandy报道经枕下开颅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报道经枕下开颅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215215例,例, 并在三叉神经入根区(并在三叉神经入根区(root exit zoneroot exit zone,REZREZ)意外发现)意外发现 了神经根被了神经根被动脉动脉袢压迫袢压迫6666例(例(30.7%30.7%),),静脉静脉压在神经根压在神经根 3030例(例(14%14%),并提出了),并提出了MVCMVC三叉神经的定义三叉神经的定义 。 1959 1959年美国的年美国的GardnerGardner对对1818例例TNTN患者采用枕下开颅小患者采用枕下开颅小脑桥脑桥 角探查术,发现有角探查术,发现有6 6例血管压迫神经根,将压迫神经根的例血管压迫神经根,将压迫神经根的 血管剥离开减压后,血管剥离开减压后,疼痛疼痛消失而消失而治愈治愈,并提出了,并提出了“短路短路” (short circuitshort circuit)学说。)学说。GardnerGardner和和MiklosMiklos第一次描述了第一次描述了 使用脱脂海绵解除这些血管压迫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使用脱脂海绵解除这些血管压迫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2020世纪世纪6060年代年代后期后期JannettaJannetta开始介绍并推广使用开始介绍并推广使用 MVDMVD治疗治疗TNTN,MVDMVD亦被认为是治疗亦被认为是治疗TNTN的的病因疗法病因疗法。 19671967年年JennettaJennetta进一步证实了进一步证实了DandyDandy的发现,他采的发现,他采 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行三叉神经痛血管减压手术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行三叉神经痛血管减压手术 ,并将微血管减压手术的方法推广至其他脑神经,并将微血管减压手术的方法推广至其他脑神经 疾病,如面肌痉挛、痉挛性斜颈、舌咽神经痛、疾病,如面肌痉挛、痉挛性斜颈、舌咽神经痛、 顽固性眩晕、耳鸣和原发性高血压病等。顽固性眩晕、耳鸣和原发性高血压病等。 Jannetta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即在三叉神经 根与造成神经压迫的血管之间放置一块海绵结果使疼痛得 以缓解,并且指出这类压迫三叉神经根而引起神经痛的血 管多是扭曲,硬化的小动脉,并由于动脉硬化症的进展, 有可能增加三叉神经痛发作的频率,1976年Jannetta又在 原有的理论基础上将手术方式进行了改良,而开展了显微 外科技术,进行显微血管减压术,并相继报道了该术式对 治疗三叉神经痛有较好的效果。 适应症 药物或经皮穿刺治疗失败的病例; 不能接受其他方法治疗或其他治疗后出现的面部麻木的 病例; 三叉神经第1支疼痛的病例; 病人一般状况较好,无严重器质性病变,能耐受手术; 排除多发性硬化或小脑脑桥角肿瘤等病变。 禁忌症禁忌症 1.1.高龄、高血压、糖尿病和其他重要器官有严重高龄、高血压、糖尿病和其他重要器官有严重 疾病者应慎重考虑。疾病者应慎重考虑。 2.2.多次多次MVDMVD手术失败者。手术失败者。 最常见的责任血管最常见的责任血管 小脑上动脉(小脑上动脉(SCA28.87%SCA28.87%)、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AICA20.33%AICA20.33% )、小脑)、小脑后下后下动脉(动脉(PICA8.05%PICA8.05%)、)、椎动脉椎动脉(VA15.15%VA15.15%) 、多根血管(三明治型、多根血管(三明治型19.30%19.30%)、静脉()、静脉(19.30%19.30%)、动脉)、动脉 + +静脉(静脉(6.41%6.41%)。)。 根据血管与神经的关系分为无接触、接触、压迫、粘连环根据血管与神经的关系分为无接触、接触、压迫、粘连环 绕及贯穿等类型。绕及贯穿等类型。 小脑上动脉(小脑上动脉(75%75%),小脑上动脉可形成一向尾侧延伸的),小脑上动脉可形成一向尾侧延伸的 血管襻,与三叉神经入脑干处接触,主要压迫神经根的血管襻,与三叉神经入脑干处接触,主要压迫神经根的上上 方或上内方。方或上内方。 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10%10%),一般小脑前下动脉从),一般小脑前下动脉从下方下方压迫三压迫三 叉神经,也可与小脑上动脉一起对三叉神经形成夹持压迫叉神经,也可与小脑上动脉一起对三叉神经形成夹持压迫 。 基底动脉,随年龄增长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基底动脉可基底动脉,随年龄增长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基底动脉可 向两侧弯曲而压迫向两侧弯曲而压迫三叉神经根三叉神经根,一般多弯向较细小的椎动,一般多弯向较细小的椎动 脉一侧。脉一侧。 其它少见的责任血管还有小脑后下动脉、变异血管(如永其它少见的责任血管还有小脑后下动脉、变异血管(如永 存性三叉动脉)、脑桥横静脉、外侧静脉及基底静脉丛等存性三叉动脉)、脑桥横静脉、外侧静脉及基底静脉丛等 。责任血管可以是一支也可以是多支,既可以是动脉也可。责任血管可以是一支也可以是多支,既可以是动脉也可 以是静脉。以是静脉。 解剖图谱解剖图谱 三叉神经(V) 分类:最粗大的脑神经, 混合神经。 自脑桥基底部与脑桥臂交 界处出脑,分为眼神经、上 颌神经、下颌神经。 功能:支配咀嚼肌和接受 头面部、眼部、牙齿和口腔 、鼻腔及硬脑膜的感觉。 损伤:咀嚼瘫痪,相应支 配区感觉障碍。 手术切口手术切口 手术要点 三叉神经根减压的手术要点是整个脑池段三叉神经根减压的手术要点是整个脑池段 全程全程减压。减压。 探查脑神经应从神经根部至远端,所有的相关 血管都应做减压处理。神经周围所有的蛛网膜都 要锐性解剖分离,这样一方面不容易遗漏责任血 管,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血管袢的游离度,以便移 开责任血管。游离后的血管应放置减压材料妥善 固定,使之凝血后不再重新压迫神经 小脑上动脉小脑上动脉多是对多是对三叉神三叉神经中经中部部产生压迫产生压迫 。 三叉神经的尾侧部三叉神经的尾侧部受到受到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的压的压 迫,迫, 小脑的牵引要尽量轻微,小脑的牵引要尽量轻微,绝不能横向牵引绝不能横向牵引 岩部表面岩部表面,因该方向与第因该方向与第脑神经的纵轴脑神经的纵轴 平衡平衡,可导致术后,可导致术后听力听力缺损。缺损。 对静脉压迫的病例,将静脉自神经根表面游离对静脉压迫的病例,将静脉自神经根表面游离 分开,双极电凝后切断。分开,双极电凝后切断。 减压材料的放置位置和数量应恰当,不减压材料的放置位置和数量应恰当,不 要因材料的置入形成新的压迫。要因材料的置入形成新的压迫。 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 脑脊液漏脑脊液漏; ; 听力减退或(和)面瘫听力减退或(和)面瘫; ; 面部面部麻木麻木; ; 口唇性疱疹口唇性疱疹; ; 疱疹性角膜炎疱疹性角膜炎; ; 感染感染; ; 后组脑神经损伤会引起声嘶、呛咳和吞咽困难。后组脑神经损伤会引起声嘶、呛咳和吞咽困难。 严重严重的并发症的并发症 小脑出血小脑出血、 小脑肿胀伴急性小脑肿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