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新闻两则12 芦花荡104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205 亲爱的爸爸妈妈24 1 新闻两则 一、课前自学(一)读一读,尽量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排山倒海:推开高山,翻倒大海。比喻力量非常强盛,声势非常浩大。高屋建瓴(lng):在屋顶上把瓶子里的水往下倒。形容居高临下,无法阻挡的有利形势。建,倾倒;瓴,盛水的瓶子。气势磅礴(png b):形容气势雄伟壮大。磅礴,盛大的样子。瑰宝:特别珍贵的东西。回肠荡气:形容乐曲文章等非常动人。溃(ku)退:(军队)被打垮而后退。歼(jin)灭:消灭。击溃:打垮;打散。 封锁:采取军事措施,使不能通行。管辖:管理;统辖(人员、事务、区域、案件等)。(二)知识积累1、简介“新闻” :(1)定义:新闻是报纸最常用的文章样式。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有教育、认识、移情作用)的事实。从广义上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从狭义上讲,就是指消息。(2)特点:真实性、时效性,语言简明准确性。(3)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4)结构:标题(正题、引题、副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5)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背景简介:1949年初,淮海、辽沈、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经过三个半月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22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3、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时代背景简介: 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之后,淮海战役的前夜。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了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二、教学目标1、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2、了解新闻特点,复习记叙文六要素知识。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活动: 第一课时(一)基础练习1、查阅有关新闻的知识。a定义: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b特点: 、 、简明性。 c要素:新闻的内容一般包括六个要素:人物、 、 、事件的原因、 、 。 d结构: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五个部分: 、 、 、 、 。其中 、 、 是必不可少的三部分。2、给下面带点字词注音。鄂( ) 豫( ) 荻( )港 芜( )湖 溃( )退 歼( )灭 要塞( )锐不可当( ) 星宿( ) 绥靖( ) 杜聿( ) 明 阻遏( )(二)研习课文1、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快速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并写在下面,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与结果: 。 (2)理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结构,并探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标题: 导语: 主体: (3)在文中画出主体部分的的结构层次。第一层(从 到 ):第二层(从 到 ):第三层(从 到 ):(4)探究新闻的结构。(1)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2)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 2、句段品读品读文章,揣摩新闻的语言特点。(1)“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们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把“突破”、“渡至”、“二十四小时”“即已”依次次换成“越过”“到达”“共”“现在”好不好?为什么? (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画线句子换成“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好不好? 3、探究质疑(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 (2)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参考答案(一) 基础练习:b特点: 真实性 、 时效性 、简明性。 c要素:新闻的内容一般包括六个要素:人物、 时间 、 地点 、事件的原因、 经过 、 结果 。 d结构: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五个部分: 标题 、 导语 、 主体 、 背景 、 结语 。其中 标题 、 导语 、 主体 是必不可少的三部分。2、给下面带点字词注音。鄂( ) 豫( y ) 荻( d )港 芜(w )湖 溃(ku )退 歼(jin )灭 要塞(si)锐不可当(dng )星宿(xi ) 绥靖( su jng )杜聿(y )明 阻遏( )(二)研习课文1、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快速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并写在下面,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至22日22时 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1000余华里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经过与结果:中路军30万人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占领长江南岸西路军35万人渡过三分之二,占领广大南岸阵地东路军35万人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2)理清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结构,并探讨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标题: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导语:第一、二句话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主体:从“20日夜起”到篇末,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3)在文中画出主体部分的的结构层次。.第一层:(20日夜起已度过三十万大军):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第二层:(21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写东路军渡江情况(4)探究新闻的结构。(1)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实数,西路军35万,中路军30万,东路军35万,共100万。人数的确切,更体现了报道的真实、准确、严密.(2)导语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 数量多 战线长 气势大 胜利大2、句段品读品读文章,揣摩新闻的语言特点。(1)“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们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把“突破”、“渡至”、“二十四小时”“即已”依次次换成“越过”“到达”“共”“现在”好不好?为什么?(1)“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 “渡至”,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到达”,泛指到了某一地点或某一阶段,) “24小时内”,时限明确,(“共”,时限不明,一般化,)“即已”,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现在”,时界相对模糊)(2)“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画线句子换成“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好不好?“结果就在21日那一天”,尽管时间表述明白,但一般化。“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正是那一天”既对“督战”“认为很巩固”构成强烈讽刺,又证实了的确“不起丝毫作用”。敌人“不料”,我军“突破”,“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对比鲜明,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3、探究质疑(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2)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待即可转入下文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为易,故作详细报道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随堂抽测题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这部分内容从结构上看是,在文中的作用是。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是电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地点和时间,能否删去?为什么? 概括写出人民军队所向无敌、战绩辉煌的两个短语是 和 “百万”是夸张吗?为什么?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域”一句中的“均”有何表达作用? 随堂抽测题参考答案 导语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引起下文 不能。这样写表明材料真实准确,报道及时。 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不是,因三路大军加起来正好一百万。 均”是全的意思。突出了战线之长、胜利之大,洋溢着自豪之情。 第二课时(一)课前预习读课文,找出新闻的六要素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事情的经过: 事情的结果: (二)研习课文1、整体感知(1)理清新闻的结构标题: 导语: 主体: (2)一年多来,我军取得哪些伟大胜利? 2、探究质疑(1)这一则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 (2)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异同? 同:主题: 内容: 目的: 主旨: 大背景: 写法: 异:具体时间不同: 具体写法不同: 构思特点不同: 语言风格不同: 参考答案(一)课前预习读课文,找出新闻的六要素人物:中原我军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地点:南阳事件发生的原因:困守南阳的敌军被迫弃城南逃经过: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结果:河南基本解放。(二)研习课文1、整体感知(1)理清新闻的结构标题: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指出敌军南逃的背景、时间。主体: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蒋军全局溃败的背景。由河南全省基本解放,进而回顾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预言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2)一年多来,我军取得哪些伟大胜利?a、恢复的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创立了七个军区,极大地扩大了老根据地;b、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发展了我党的武装力量;c、纠正了“左”的策略,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孤立了敌人,巩固了根据地。2、探究质疑(1)这一则新闻,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南阳解放,是南线人民解放军一年多来取得伟大胜利的必然结果,所以南阳解放之日正是总结一年多来伟大胜利的最好时机另一方面,总结一年多来的战绩,也可以说明蒋军为什么弃城南逃。(2)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异同? 同:主题:战争;内容: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目的:鼓舞士气,指明方向,争取进一步的胜利。主旨: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大背景:都处于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阶段。写法:叙议结合,语言精炼。异:具体时间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于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前一天;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写于1948年11月5日,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前夜。具体写法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构思特点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总括千里战线,分步叙写,多而不杂;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勾联历史与现在,纵横挥写,引而有度。语言风格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大气磅礴,如“百万”“均是”“占领”“控制”“切断”等;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广博儒雅,语言含蓄,如“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王凌云如不再逃,康泽的命运是在等着他的”。 随堂抽测题课外文阅读理解。(一)本报华盛顿1月28日专电记者张允文报道:今天上午美国东部标准时间11点38分,“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约1分12秒后突然爆炸,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罹难。这是美国宇航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事故,是美国进行56次载人宇宙飞行活动中,发生在空间的第一次大灾难。1967年发射阿波罗飞船时,曾经发生过发射台上的爆炸,造成三名宇航员丧生。美国宇航局官员表示,在搜集和彻底研究全部数据之前,他们对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不作任何推测,不表示任何看法。然而据来自宇航局的消息,宇航局的专家们把注意力集中于航天飞机的两个固体燃料助推器和庞大的主燃料箱上面。据研究了录像带的专家说,问题可能出现在外挂燃料箱上。燃料箱中存放着200万升液态氢和液态氧,用以推动航天飞机进入轨道。爆炸时,外部燃料箱的尾部首先断裂,把两个固体燃料助推火箭猛推到相反方向。有的专家认为,助推器有燃料外泄的迹象。选文第一段电头部分都交代了什么? 选文第一段电头之后的文字是这则新闻的_ 。“这是美国宇航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事故”这句话中,“这”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选文第一段明确说明“1967年发射阿波罗飞船时,曾经发生过爆炸”,为什么又说“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是发生在空间的第一次大灾难”呢? 参考答案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时间及记者姓名。导语“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升空1分12秒后突然爆炸,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罹难。因为阿波罗飞船的爆炸是在发射台上,并没有升空而“挑战者”号是升空后在空间爆炸的,所以说是“发生在空间的第一次大灾难”。 2 芦花荡 惠东中学 周春枚 审稿 张运先一、课前自学(一)读一读,尽量记住下列字词的读音、写法和意义。阴森:地方、气氛、脸色等阴沉、昏暗而令人害怕的;形容幽暗惨淡的样子;监视:从旁监察注视;监督;自信:相信自己;自尊:自我尊重;清爽:清新凉爽;清雅豪爽;轻松爽快;整洁;干净;阴惨:阴暗凄惨;飒飒(s):形容风吹动树木枝叶等的声音; 泅(qi),游泳。央告:恳求。(二)知识积累1、关于作者孙犁,1913年4月6日出生,河北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1944年在延安发表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新中国成立后,他写了中篇小说铁木前传,散文集津门小集等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富盛名和最能够代表其风格的一部作品。2、背景资料: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为了保卫祖国,华夏儿女奋起抵抗,沉重的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二、教学目标:1、把握人物性格,感知人物形象。2、品味语言,把握人物性格,探究环境描写的作用。3、认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活动: 第一课时(一)基础练习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疟( )子 寒jn( )往上蹿( ) 仄( )歪 飒( )飒 qi( )着 提( )防 张 hung ( )失措 转弯抹( )角 2、文学常识填空芦花荡是“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 。作者 ,现代 家、 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他的作品往往通过描写儿女情、家务事反映时代变化。本文写的故事发生在 时期。(二)研习课文1、整体感知(1)听读课文,把握小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2)默读课文,划分结构,归纳内容。 第一部分(18):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954):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5562):故事的高潮: 第四部分(63):故事的结局: (3)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试各举一例。主人公: 刻画手法: 例子:(1) (2) 芦花荡随堂抽测题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写出汉字:疟( )疾 寒噤( ) 蹿( ) 仄( )歪 提防( ) 阴cn( ) 转弯m( )角 月明风qng( )2、下列加点成语用法有误的一项是( )感情色彩不搭配a宁静的湖水、金色的沙滩、灿烂的阳光,激情似火的比赛如此诗情画意的场景,使得沙滩排球比赛历来都是奥运比赛中最具观赏性的项目之一。b他说话总是转弯抹角,从不直来直去。 c这一恶性案件发生后,上级领导马上下达了限期破案的指令,公安机关立即倾巢而出,设卡排查,不久,就抓获了几个主要的犯罪分子。d北京奥运会火炬接力将前往世界五大洲,是名副其实的全球火炬传递活动。参考答案:(一)基础练习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疟(yo )子 寒jn( 噤 )往上蹿( cun ) 仄( z )歪 飒(s )飒 qi(泅 )着 提( d )防 张 hung ( 皇 )失措 转弯抹(m)角 2、文学常识填空芦花荡是“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荷花淀 。作者孙犁,现代 小说 家、 散文 家,“荷花淀”派代表作家,他的作品往往通过描写儿女情、家务事反映时代变化。本文写的故事发生在 抗日战争 时期。1、整体感知(1)听读课文,把握小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时间:抗日战争期的一天夜里到第二天中午 地点:芦花荡 人物:老头子、大菱、二菱、抗日战士、日本鬼子 事件:老头子划着小船穿过封锁线将大菱、二菱送到芦花荡里去。(2)默读课文,划分结构,归纳内容第一部分(18):故事的开端:介绍老头子多次驾船穿过日寇的封锁线,出色完成运输任务。 第二部分(954):故事的发展:写老头子运送两个女孩子回苇塘,穿过封锁线时被鬼子发现,大菱负伤。 第三部分(5562):故事的高潮:写老头子智惩鬼子,为大菱报仇。 第四部分(63):故事的结局:写二菱藏身于芦花苇叶之下,目睹老头子英雄壮举。(3)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的?试各举一例。主人公:老头子。刻画手法:外貌,语言,行动,心理例子:(1)老头子叫了一声“趴下”,一抽身就跳进水里去,踏着水用两手推着小船前进。 “趴下”“抽身跳水”“踏水推船”等一系列动作和语言描写,正说明老头子的水上工夫很厉害,并有丰富的对敌经验,也正是此种原因才导致他过于自信。(2)可是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的胡子却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陷的眼睛却特别明亮。外貌描写。运用极反差的语言,给老头子加上了传奇色彩,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芦花荡随堂抽测题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写出汉字:疟(yo )疾 寒噤(jn ) 蹿(cun ) 仄(z )歪 提防(d ) 阴cn( 惨 ) 转弯m(抹 )角 月明风qng(清 )2、c 第二课时(一)课前练习下面句子表现老头子什么性格特点?(1)老当益壮的气概上,年龄将近六十岁了,可是他像青壮年一样,充满了活力,无所畏惧,为苇塘里的部队输送粮食等。 (2)他对同胞姐妹充满了挚爱,对日本鬼子满怀仇恨,大菱受了伤,他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并且付诸实际行动。 (3)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他送两个女孩子进苇塘,在过封锁线时,认为万无一失,女孩子受了伤,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这些都体现了他的过于自信和自尊。 (4)他为了给大菱报仇,预先在水中设好埋伏。然后在船头放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上当,把他们引入埋伏圈,然后痛打鬼子。 (二)句段品读1、品析下面句子的含义(1)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了鬼子往北飞去,落到一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 (2)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3)夜晚,敌人从炮楼的小窗里,呆望着这阴森的大苇塘,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到这样的深夜,苇塘里才有水鸟飞动和唱歌的声音,白天它们是紧紧藏到窝里躲避炮火去了。苇子还是那狠狠地往上钻,目标好像是天上。 2、探究质疑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随堂抽测题大船追得很紧。幸亏是这些青年妇女,白洋淀长大的,她们摇得小船飞快。小船活像离开了水面的一条打跳的梭鱼。她们从小跟这小船打交道,驶起来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假如敌人追上了,就跳到水里去死吧!后面大船来得飞快,那明明白白是鬼子。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地哗哗,哗哗,哗哗哗!“往荷花淀里摇!那里水浅,大船过不去。”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红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她们向荷花淀里摇,最后,努力的一摇,小船窜进了荷花淀。几只野鸭扑楞楞飞起,尖声惊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七年级地理下册 11《中国在世界中》教学设计1 鲁教版五四制
- 发展对象培训班开班仪式
-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集体备课教案
- 冻干粉灯检培训
- 工程部培训先进经验分享
- 九年级英语上册 Unit 4 I used to be afraid of the dark Section B(3a-Self Check)教学设计(新版)人教新目标版
- 部门人品培训
-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教学设计
- 财税销售培训
- 写作:学写故事(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 DBJ50T-220-2015 房屋建筑工程质量保修规程
- 8个事故案例13个警示视频文字完善篇(矿山局迎检资料)
-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重点达标名校2025届中考一模生物试题含解析
- Unit 3 Diverse Cultures Reading and Thinking (说课稿)高一英语同步高效课堂(人教版2019必修第三册)001
- 工地试验室管理经验交流
- 乙女游戏情感叙事中的虚拟亲密关系
- 女方婚后出轨保证书(6篇)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
- 学校白板打印机维修合同(2篇)
- 电化学储能系统现场验收要求表
- 运维或技术支持岗位招聘笔试题与参考答案(某大型央企)2024年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