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态美学视野中的老子 试论老子哲学的生态智慧及其启示 摘要:20 世纪 90 年代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兴起的生态美学,方兴未艾。有学 者发现我国古代存在着丰富的生态智慧资源,主张生态美学研究应该从中汲取智慧营养, 开拓新的领域。作为我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开创者之一,老子哲学思想是一种典型的古典 形态的存在论生态美学观,具有非常丰富的生态智慧,对生态美学的研究有着重要启发意 义。本文试探讨老子哲学思想中的生态智慧,及其对生态美学研究的启示。 关键词:老子;生态美学;生态智慧; 近年来,生态美学在我国蓬勃发展。生态美学“以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为出发点, 包含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当代存在论审美 观” , “它是一种以生态整体主义为哲学基础,包含主体间性的存在论美学,由遮蔽之解蔽 走向澄明之境,追寻人的诗意地栖居 ” 。1 。总之,生态美学不仅研究人与自然、人与 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而且研究人自身的和谐关系。在当前生态危机愈演愈烈的趋势 下,许多生态文化的研究者认识到生态美学的建设必须借助于中国古代的生态智慧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道家文化就是极富深刻内涵的深层生态学,是当代深层生态学和生 态美学的重要源头之一,受到了东西方研究者的普遍重视。与现代人对自然工具性的操纵 相反,老子思想可以说是典型的生态中心论学说,他说提出的“道法自然” 、 “天道无亲” 、 “为而不争”等思想是把自然规律与人文价值统一为一个有机整体,把人与自然放在同等 层面上进行哲学思考,不只关注自然,更关注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多重审美关系, 强调了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共存,形成了强烈的存在论生态美学观。 一、 “道法自然”的宇宙观人与自然的和谐 老子一书出现“道”七十余次,是全书的内核所在。因此,对“道”的探索,将 成为对老子生态美学观念不可回避、并且是核心的切人点。 “道”是老子对宇宙、自然万物进行的思考。 老子开宗名义日:“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 观其微。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指出“道”是世界 万物的来源, “有” 、 “无”都是“道”的特征,只是它们“名”相异而已。 “道”特征玄妙, 空虚、悠远、隐没无形,其作用也永不穷竭,是万物生灵的“宗” 。同时, “道”也是万物 生成、发展的根据,人们的活动必须遵循“道”而不能违反“道” 。 “道”一般可理解为宇宙万物存在和发展的自然规律,老子的思想是一种顺应自然规 律的哲学思想。 老子四十章云:“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阐明了“有”与“无” 的关系, “道”并非绝对的空无,而是潜含无限生机,这在于它能产生“有” ,继而生万物。 老子四十二章又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 以为和。 ”更是老子对“道”生万物过程的发挥与补充。 “道”是老子哲学体系的起点、是 宇宙的本原和实质,也是生态法则和自然规律,是其生态智慧的根本。 除了对“道”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做了论述之外,老子还强调了“道”所要遵循的最基 本的原则即“道法自然” , “道法自然”也成为老子宇宙观中最具生命力和活力的因子。 老 子第二十五章中写到“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 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认为人与道、天、地同为宇宙之存在,但它们的 关系并非是并列的,其中存在一种依存关系。人应当是“四大”中最低的,人应当效法地, 2 地应当效法天,天应当效法道,道应当效法自然。值得指出的是,这里的“自然”一词不 应理解为通常意义上的大自然,而应当做形容词讲,是自然而然的状态。道生万物,包括 天、地、人,既然道法自然,那么天、地、人也都应该效法自然,也就是人、地、天、道 都应该保持自然而然的状态,不刻意造作,或者说保持清静无为的状态。人要效法地,地 要效法天,天要效法道,道要效法自然。按照层层推进的关系,其实这段话的重点就是 “人法自然” ,人要按照天地万物的法则行事,不能脱离道的掌控。在这个意义上说老子的 生态美学思想是生态中心主义正是如此。这里的生态并不仅单单突出了自然万物而贬低了 人类的价值。这里的生态即是指自然与人类、人类与人类自身之间的相互依赖共在的关系。 因此“生态中心主义”要求我们用生态整体观看待人与自然,超越主客二元对立,把人与 自然当作是一个整体来看待,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老子正是在这一点上体现了生 态美学的主旨思想,把自然看作是与人类同等的自由存在的生命体。人存在于自然之内、 世界之中,人类与字宙万物不是主客割裂的二元对立,而是一种融合相契的审美存在。 生态美学的基本理论基础就是在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反思上建立起来的。而“人类 中心主义”在被生态美学树立为反思对象之前,从历史的角度上看,恰恰是近现代社会的 思想支柱西方的价值观与哲学体系的核心所在。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宣扬人性的解 放、人的自由,曾是照耀人类方舟航行之旅的灯塔,将人类引出了黑暗蒙昧的中世纪。但 迈入 20 世纪之后,这一思想体系产生了机械的、唯利是图的不良倾向,日益暴露出狭隘的 局限性,以至于可以说它正是现代社会所面临的全面危机的根源。它比起人文主义更加追 求所谓的“合理” ,把人类行为的“唯我性”和“胜利法则”论述成天经地义。在哲学上比 起同一性更加追求差异性,比起互助合作更加追求对立竞争,比起和谐与平等更加追求征 服与统治,比起亲和自然更加追求主宰自然。这种偏颇固执的道德观念与价值取舍,必然 引起全局性的失调,即理智与感性、存在与价值、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各个领域普遍的混 乱,造成现代工业文明的全面危机,从而严重危害了整个人类的生存现状,为未来灾难埋 下隐患。2因此,生态中心主义所主张的与“人类中心主义”分庭抗礼的“人与自然和谐 共处”的思想内核,从哲学上恰恰是在回归老子的“道” ,是一种对自然法则的尊重和敬畏。 因此老子的“道法自然”重要哲学思想对现代人类道德修养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仍有 启迪和借鉴价值。 二、 “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理想人与人的和谐 “无为而无不为”主要是老子的治国治民思想,属于人类学范畴。 老子也称为 道德经 ,因为该书分为道论与德论两个部分。道论属于宇宙学,德论属于人类学,不过 二者其实互有穿插,难以截然分开,宇宙学是人类学的理论基础。在先秦诸子中,老子最 为坚守宇宙学的道,寻根、务本是其思想的突出特点。既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 第三十七章) ,那么“法道”的人(这里主要指统治者,王侯)也应该坚持无为而无不为,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老子第二章) 。这就从宇宙学哲学转向了人类学哲学。3 “无为”是由“道”推演出来的老子生态智慧的基本立场。其中所具有的生态价值意 蕴,在于要求人们的行为要与“道”一致,要与天地万物一致,尊“道”贵“德” ,顺应自 然,体现在实践上、行为上就是“自然无为” ,从而构建一种和谐的生存环境。 老子告 诫我们,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天道自然无为,人道应该遵从天道,顺应自然,方 能“无为而无不为” 。这里,老子的“无为”并不是消极地不作为,而是指顺其自然而不加 以人为的意思。 “无为”即不妄为、不做违反自然的事,表现在政治上即统治者要顺应人民 的天性让其自然发展;“人为”则含有不必要的作为,甚至含有强作妄为的意思,表现在 政治上则是统治的严苛甚至暴虐;“为无为”是说以“无为”的态度去“为” 。当然, “无 为”并不意味着老子反对人类的努力,老子其实是鼓励人去“为” ,去做,去发挥主观能动 性,去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他又要人“为而不恃” 、 “为而不争” ,不要为了努力的成果去 3 伸展一己的占有欲;而“无为而无不为”的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行 为处事不能违反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不能强行干预,应该让万事万物自行发展。遵循自 然发展的规律,才能顺理成章地“无为而无不为” 。这一思想无疑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这 种“无为”思想实际上是一种虚无观,认为“无为体,有为用” ,认为虚无是存在的根本, 而存在是虚无实现的条件。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一种西方意义上的知识学体系,而是一 种生命的智慧,一种对“道”的追寻。老子“道”的学说,就是对宇宙万物的形而上的把 握。它的宗旨,不在玄远的空洞世界,而在生活的实践之中。对于个体生命而言,它提供 了安身立命的基础;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则是一种达至善治的智慧。 “无为” ,在老子那里 意味着“道法自然” ,即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因此,我们可以说 “无为”即“自然” 。 而生态危机的诞生和全球普及正是在一种与“无为”针锋对立的近似“乱作为”的思 想体系下实现的。正是这种诞生予西方的工业化、商业化的急功近利和实用主义的指导思 想,在哲学上大肆违背客观规律,任性歪曲, “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 ,乐此不疲地讲求先 破坏环境以发展经济,而等经济发展了再治理环境。这一发展模式,就是当今为世人所不 容的“先破坏后治理”发展模式。在全球性生态危机肆虐之时,人类在思考自身行为给生 态带来的巨大破坏时,必定会反思所谓生态问题,其实质就是“生存状态” 。 老子可以 说是一门生存哲学,是关乎人的存在的基本意义的智慧学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致力于 为解决人类生态危机提供精神层面贡献的生态美学或许可以从中有所启迪。 “无为”首先是 一种内在的行为约束系统,讲究清心寡欲,要合理控制入的邪恶心理,如欲望、野心、虚 荣。同时, “无为”还讲求一种外在的行为约束机制,也就是不竞争、不对抗、不抢夺、不 占有。老子思想充分地表达了天地自然无为状态与和谐本质,对人类无限膨胀的工具理性 的邪恶智慧作出无情的揭露,但都十分深情地饱含着对自然和谐的美好憧景,创造了大道 理念的自然观,形成自然和谐的大道思想体系,自然是一种状态,而老子思想却代表了人 类对自然本质与状态的最准确的最高的哲学描述。 三、 “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人与社会的和谐 “无为”和“有为” 、自然和人为,是老子区别社会中的善恶的标准。属于自然和无 为的是善,属于人为和有为的是恶。他人为可悲的是历史的过程是一个从“无为”倒退到 “有为”的过程,整个社会,时时刻刻都在退化,在这个过程中,善的美的东西一步一步 地失去,代之以恶的丑的东西。4老子第三十八章专门叙述了社会逐步退化的过程,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 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 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在这一章 里,出现了“上德”和“下徳” ,老子对它们的评价却是不同的,老子认为“上德”是完全 合乎“道”的精神,下徳则是他所诟病的。老子批评儒家“德政”不顾客观实际情况,仅 凭人的主观意志加以推行,这不是“上德” ,而是“不德” ;而老子的“上德”则是“无以 为” 、 “无为” ,它不脱离客观的自然规律,施政者没有功利的意图,不单凭主观意愿办事, 这样做的结果当然是无为而无不为,即把“道”的精神充分体现在人间,所以又是“有德” 。 “下德”是“有以为”的“无为” ,但却抱着功利的目的,任着主观意志办事,所以本质 上也是无德的。在本章里,老子把政治分成了两个类型、五个层次。两个类型即“无为” 和“有为” , “道”和“德”属于“无为”的类型;仁、义、礼属“有为”的类型。五个层 次是道、德、仁、义、礼。这五个层次中,德和仁是最高标准,但“德”只是指“上德” , 不是“下德” 。失道而后德,这是在无为的类型内部说的,失道则沦为下德,那就与上仁相 差无几了。失德而后仁,这是指离开了“无为”的类型才有了仁。仁已经是“有为” 、 “为 4 之”了,所以“失仁而后义” 、 “失义而后礼”就是在“有为”范围内所显示出来的不同层 次。 总之,老子理想中的社会不是有为和人为的,而是无为和自然的,在老子第八十 章老子描绘了他的理想社会的蓝图。从表面上看起来,这好像是一个很原始的社会,其实 也不尽然。本章中说,在那种社会里,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 复结绳而用之。 ”可见,那样的社会并不是物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那里有舟舆,但是 没有地方用它们;那里也有甲兵,但也用不着把它们摆在战场上打仗;那里也有文字,不 过同不着它,人们又回复到用结绳来记事。老子认为这样的社会是“至治之极” ,即治理国 家的最高境界。老子所向往的理想社会,应该是“知其文明,守其朴素” ,对一般所谓文明, 他的理想社会并不是为之而不能,而是能之而不为。历史总是在不断向前发展,文明总是 在不断进步,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同时,人的“异化”也越来越严重,但是社会不可能回 复到人的本真保存完好的原始社会,如何解决文明与“异化”的矛盾,老子的社会理想模 式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此外,除了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之外,老子还强调人与人自身的 和谐,即他提倡的“少私寡欲” 、 “涤除玄览” 、 “致虚守静” ,这些也是他思想中颇具美学意 义的部分。 总之,老子的生态思想与当代的生态美学思想不谋而合。 老子认为万物的生存离不 开自然环境,万物从自然环境中产生,又复归于自然环境。 老子强调谦卑地对待自然以 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是其与生态美学思想相似的哲学基础。两者在处理人与自然关 系时的基本态度、行为准则比较接近,两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对2022冬奥会的感受简短10篇
- 2024年二手房屋购买补充协议5篇
- 个人安全生产月主题活动总结范文八篇
- 毕业银行实习报告范文汇编6篇
- 把写进青春里作文-2021中考作文把什么写进青春里范文
- 高中学校团委工作总结范文
- 上半年员工工作总结
- 安装预算员年终总结范文
- 幼儿园儿童节邀请函范文合集6篇
- 众志成城抗击病毒疫情主题作文文本8篇
- 2024年21起典型火灾案例及消防安全知识专题培训(消防月)
- 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范
- 北京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继承纠纷案件若干疑难问题的解答
- 高速公路的施工流程
- 人教版新教材五上数学期末复习计划
- 迈达斯Midas-civil 梁格法建模实例
- 《国家电网公司安全生产工作奖惩规定》
- 校本课程:中国象棋(课堂PPT)
- 砼路面拆除及恢复施工方案
- ApoE基因分型检测
- 监狱监区年度工作总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