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iii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1页
历史必修iii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2页
历史必修iii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3页
历史必修iii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必修 III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课程标准: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 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1,什么是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2,孔子及儒家的创立。 3,战国时期的儒家代表孟子和荀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1说出汉代黄老之学被新儒学取代的原因。 2简述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特点和思想主张。 3说明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原因。 4分析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影响。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1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2归纳“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 3说明陆九渊、王守仁的“心学”对儒学的新发展。 (4)列举李蛰、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1简述李贽对“程朱理学”的批判。 2列举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进步思想主张。 3说明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知识点总结: 第一块: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知道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和重要意义。 诸子: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百家:言诸子之多。百家争鸣:诸子各家,按照 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 徒,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历经春秋战国秦至西汉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而结束。儒、墨、法诸家,侧重于政治道德,老、庄则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 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社会大动荡是根本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物质条件。 社会大变革和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 私学的兴盛造就了一批有知识、身分自由的思想家。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 基本精神。 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仁)和道德准则(礼) ; 道家学说:构成了 2000 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道、辩证法) ; 法家思想:变革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思想武器; 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诸子百家代表及其思想 v 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v 道家老子、庄子 v 墨家墨子 v 法家韩非子 v 兵家:1、孙子与孙子兵法 v 2、孙膑与孙膑兵法 【一】儒家思想的形成 儒家,以孔子为尊,经典六经等,政治上:仁礼,注重伦理道德的学派。 1孔子学说: 春秋晚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整理诗 书 礼 易 乐和春秋 后称为“六经” , 思想体现于其弟子著的论语 。 孔子思想政治学说( “仁” 、 “礼”是其思想核心):A、 “仁”:仁者爱人,遵循“忠恕”之道,构 建和谐社会;B、 “礼”:“克己复礼 ”, “正名” ,恢复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体现其保守一面) C、 “为政以德”:体贴民情爱惜民力,反对苛政、任意刑杀。 天道观(哲学观点): “敬鬼神而远之” ,把探讨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体现以人 为本的思想。 教育思想:教育原则:“有教无类”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启发法;学习方法:“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当仁不让于师。 如何评价孔子的思想?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目的:调整人际关系,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 秩序。有助于调解社会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在阶级社会里是无法实现的 孔子思想影响: 1)孔子的学说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成为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 文化的主流。 2)孔子的学说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3)孔子心目中的圣人是尧舜禹,而他为中国思想文化(整理典籍,文化传承) 、政治、教育(开创私 学,文化下移) 、民族精神(中庸、和同、积极向上、乐观)等方面做出的重大贡献,使得后来的人 们推崇他为圣人。 2.孟子战国儒家思想大师,思想体现于其弟子著的孟子 。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孟子思想政治上,仁政思想(核心):以德服人对人民“省刑罚,薄赋敛” ;民贵君轻的民本思 想 。 人性问题上,人性本善。 义利上,倡导先义后利的浩然正气,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精神。 孟子思想的影响: 1)孟子的学说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2) 孟子在唐后成为儒学经典,南宋位列“四书之一。 ” 3)孟轲被后世尊为“亚 圣” ,地位仅次于孔子。 四书: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五经:诗 书 礼 易 春秋 3、荀子。战国儒学大师。 荀子思想天道观上,主张“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 ,即人能认识自然规律,并按自然规律办 事。人性问题上,他主张性恶论。所以政治上,礼法并用。 荀子思想的影响:荀子从儒家到法家的过渡,他的弟子韩非、李斯发展了他的政治思想,成为法家 的代表人物。 4、孔子、孟子、荀子思想对比 孔子 孟子 荀子 仁 仁者爱人、 仁政: 以德治民、 同 政治上 民本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礼法并用 天道观 敬鬼神而远之 “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 之”异 人性论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理解:“民本” 。 古代的“民本” 、 “重民” ,根本上不同于近现代的民主政治,它的核心内容是为民之主或为民作主, 是把民众作为君主治国的基础,而绝非让民众当家作主,管理国家大事。 【二】诸子各家: 墨 家 墨 子 “兼爱” (无等差的爱) “非攻” (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 “尚贤” “尚力” “节用” “节葬” 。 代表下层劳动群众, 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法 家 韩 非 子 法家集大成者;法、术、势相结合, 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主张变法革新。 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 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与儒家思想 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 思想的理论基础。 老 子 “道” (世界本原) 辩证法思想、 “无为而治” 著作:道德经 (老子 ) 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 的哲学家; 对中国文化、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道德人格产生深远的影响。 道 家 庄 子 “齐物” (任何事物本质一样) “逍遥” “天与人不相胜” 。 在思想史上作出了贡献; 另在美学、文学方面很有建树, 浪漫主义文风对后世影响深远。 孙 子 孙子兵法 完整的军事理论体系,在被尊崇为 兵学圣典,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声 誉。 兵 家 孙 膑 要懂得战争规律,创造利己形势; 重视人的作用。 有着深远的影响。 联系现实:构建和谐社会。 2004 年,中共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口号,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 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体性和谐发展。 孔子“仁” , “忠恕”知道,以德治民;孟子“仁政” ,民本思想;墨子“兼爱” 、 “非攻” 。 第二块: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即儒家思想的演变 1儒家思想的形成先秦时期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新儒学 3宋明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 4明清儒学的继续与变异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二】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汉代 1、历史背景:1)汉武帝时经济得到恢复发展,黄老之学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经过董仲 舒改造后的新儒学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董仲舒主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发展儒家思想: .“天人感应”学说: “君权神授”和仁政, 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有限制君主权力过度膨胀的 目的。 伦理道德,提出“三纲五常” 3.评价:儒学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从而确立了儒学在中 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三】宋明儒学的发展程朱理学 1.概念解析:李旭宋代确立的,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儒学新体系,因此被称为 “理学” 。包 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2.理学形成的历史背景: 1)社会的动荡不安,使得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信仰 出现危机感。2)三教相互渗透,出现“三教合一”的潮流。3)为了振兴儒教,唐宋儒家学者不断探 索,深受佛老思想影响,儒学不断丰富。 3.程朱理学:代表北宋的程颢、程颐,南宋的朱熹为集大成者。 .世界观:“理” ,是世界的本源,它体现在社会是儒家伦理道德;体现在人身上是人性。 方法论: “格物致知” 。 “存天理,灭人欲” 。 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 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 ,明初确立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4.陆王心学:代表南宋的陆九渊,明朝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陆九渊世界观: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 “心即理也” 。 方法论进行内心的反省以求理。 阳明心学 :“致良知” ,克服私欲, 回复良知。 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哲学 5.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共同点: 1、内容相同: 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 、 “礼”的思想,核心思想都是都是“理” 。 2实质: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3、影响: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不同点: 1、对理的具体认识不同: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理” ;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 ,认为心是“理” 。 2、把握“理”的途径不同: 程朱理学主张 “格物致知” ;陆王心学提出,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宋明理学的影响 1、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2、积极: 塑造中华民族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 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 【四】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批判思想 1批判思想产生的背景 1)政治专制统治腐朽,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2)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缓慢发展(根源) ; 3)社会风尚:发生巨大变化,人们竞相逐利; 4 思想八股取士,因循死板, 。 2李贽藏书 焚书 ,思想内容: 1、否认孔孟之道,反对绝对思想权威,提倡思想自由。 2、痛斥程朱理学的虚伪,反对“存天理,灭人欲” ,认可追求物质利益。 3批判男尊女卑封建礼教,倡男女平等。 4、提出“万物皆生于两” ,从根本上否定“三纲五常”的“天理” ,动摇“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 基础。 思想影响: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冲击迂腐的纲常名教,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有利于反封建的 民主思想的产生。 3三大思想家 三大思想家的思想 顾炎武:日知录 、 天下郡国利病书 ;学术思想,治学务实,学以致用,反对空谈;政治上,天 下兴亡,匹夫有责;经济上,经世致用。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学术思想, “天下为主,君为客” ; 政治上,君主专制是天下大害;经济上, 工商皆本。 王夫之:读通鉴论 ;学术思想,唯物主义;经济上,振兴工商业。 总结:黄宗羲、顾炎武、王夫子的进步思想: ()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限制君主,提倡“人民为主” 。 ()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商业发展,强调经世致用。 ()思想学术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建时代特色新思想体系, 唯物思想。 对三大思想家思想的评价 1.继承了晚明进步的思想传统,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 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 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2. 局限性:资本主义萌芽力量弱小,早期的民主思想不占统治地位,无法撼动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总结】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前秦儒家思想,儒学的勃兴 第二阶段:董仲舒的改造,成为正统思想 第三阶段:程朱理学,新的儒学体系 第四阶段:对儒学批判继承,构建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儒家思想地位的演变 春秋 战国 秦朝 汉武帝 魏晋南北朝 兴起 蔚然大宗 遭到打击 独尊|正统 危机 宋明 明清 维新变法时期 新文化运动时期 高潮 批判 利用 抨击 第二部分:古代中国的科技思想与实践 课程标准: 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展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1简述古代中国在天文学、数学、农学、医学等领域取得的主要科技成就,认识古代科技思想的发 展趋向。 2列举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主要内容。 3评述古代科技成就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知识点总结: 一、中国古代主要的科技成就 成就 时间 代表人物 著作或成就 地位 战国 甘德 石申 甘石星经 中国现存最早的天 文学著作 东汉 张衡 水运浑象仪、地动仪 地球是圆的,早欧 洲 1000 年 唐代 僧一行 黄道游仪、测量子午线、 水运浑象仪 首次发现恒星位置 变化;第一次测子 午线长度 天文学成 就 元朝 郭守敬 简仪、天体测量、 授时历 中国古代最精确的 历法 春秋 九九乘法表、度量衡、 算 筹 元代 珠算 周髀算经 勾股定理早欧洲 500 年 汉 九章算术 古代数学体系的形 成 数学成就 南朝 祖冲之 圆周率小数点后 7 位 领先世界 1000 年 南北朝 贾思勰 齐民要术 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元代 王祯 农书 生产工具改革、重 要影响 农学 明代 徐光启 农政全书 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战国至西汉 黄帝内经 中医理论基础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 医圣东汉 华佗 麻沸散、五禽戏 最早的麻醉药和保 健操 医学成就 明代 李时珍 本草纲目 古代医学最高成就 农业、手 工业生产 技术 明代 宋应星 天工开物 17 世纪工艺百科全 书 西汉 植物纤维纸造纸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