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中国跨国企业技术并购的绩效研究-王婷婷_第1页
03-中国跨国企业技术并购的绩效研究-王婷婷_第2页
03-中国跨国企业技术并购的绩效研究-王婷婷_第3页
03-中国跨国企业技术并购的绩效研究-王婷婷_第4页
03-中国跨国企业技术并购的绩效研究-王婷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工商管理硕士 (MBA) 毕业论文 题目:中国跨国企业技术并购的绩效研究 摘要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跨国企业以技术 提升为目标所实施的企业间的技术并购受到更多关注。本文对以飞利浦公司为 代表的跨国企业技术并购绩效现象进行研究分析。在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并购、 创新绩效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结合飞利浦公司等跨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分析 技术并购绩效的现实问题,提出风险点和建议,梳理出技术并购整合提升企业 绩效的作用机理。 本文研究了飞利浦公司等跨国企业技术并购的模式,将其划分为加强型、 互补型以及突破型及时并购,并对技术并购中的风险分布进行了分析。加强型 技术并购案例占全部样本比重较多,而互补型技术并购较少。在对并购绩效的 研究中发现,随着并购发生年份的推移,企业的绩效有逐渐上升的趋势,加强 型技术并购最为明显。此外,主并企业绩效与双方资产比例显著相关,且随着 主并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加大,其技术并购财务绩效水平下降。 本文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飞利浦公司作为跨国企业技术并购绩效研究对 象,提出在技术并购的时候要综合考虑企业技术能力、资金链能力、目标技术 的核心范围、行业范围、风险分析等因素,最终为企业的绩效提高打下坚实的 基础,进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目录 摘要 .2 第一章 引言 .4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4 1.1.1 研究背景 4 1.1.2 研究意义 5 1.2 研究目标和方法 6 1.2.1 研究目标 6 1.2.2 研究方法 6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 7 1.3.1 研究思路 7 1.3.2 研究内容 7 第二章 文献综述 .9 2.1 技术并购 9 2.1.1 技术并购的概念 .9 2.1.2 技术并购的特征 10 2.1.3 技术并购的模式及相关研究 10 2.1.4 技术并购的相关研究 11 2.2 创新绩效 12 2.2.1 创新绩效的概念 12 2.2.2 技术并购与创新绩效 12 2.3 跨国企业技术并购的绩效研究 13 2.3.1 跨国并购的概念 13 2.3.2 跨国技术并购的研究 .13 2.3.3 跨国并购绩效的概念 14 2.3.4 跨国并购绩效的研究 15 2.4 文献总结 1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16 3.1 定性研究方法的选择 16 3.1.1 技术并购理论分析的定性研究方法 16 3.1.2 技术并购绩效影响因素分析的定性研究方法 17 3.1.3 策略分析的定性研究方法 17 3.2 定量分析方法 18 3.2.1 数据收集 19 3.2.2 数据类型 19 3.3 研究方法的可行性、科学性和普适性 19 第四章 调查结果 20 4.1 飞利浦公司外部战略环境因素 20 4.1.1 行业市场分析 .20 4.1.2 飞利浦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21 4.1.3 飞利浦公司的竞争力环境分析 .21 4.2 飞利浦公司内部战略环境因素 22 4.2.1 飞利浦公司组织架构分析 22 4.2.2 飞利浦公司 SWOT 与 PEST 综合分析 .23 4.3 飞利浦公司技术并购绩效现状统计分析 23 4.3.1 统计分析方法 23 4.3.2 数据收集 24 4.3.3 统计分析 25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29 5.1 结论:跨国企业技术并购绩效现存现象 29 5.2 建议 30 5.3 研究的局限性和未来的研究议程 30 参考文献 31 附件一 调查问卷 34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在当前经济竞争日益激烈以及全球化的环境下,跨国并购作为企业寻求资 本扩张的方式,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许多跨国企业为了获得 R&D 能力 以及先动优势,纷纷采用技术并购的手段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速度,力求在激 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保持优势。 统计显示,2010 年中国跨国并购额超过了 600 多亿美元的规模,其中占据 第二产业并购案例总数 80%左右的就是以获取技术为动机的跨国并购(王宗光, 2009) 1。这说明技术并购已经成为企业获得外部技术资源的一种重要手段,花 费在技术并购上的投资已经远远超过企业的内部研发费用。2007-2010 年技术并 购案例情况如表 1 所示: 表 1 2007-2010 年技术并购案例 并购 时间 并购案例 并购 效果 并购 时间 并购案例 并购 效果 2007 年 华为和美国贝恩资本试图 以 22 亿美金联手收购 3com 公司 2010 年 中海油联合加纳国家 石油公司竞购 Jubilee 油田 23.5%股权 失败 2008 年 新浪收购分众户外数字媒 体 成功 2010 年 中石化收购 Addax 成功 2009 年 中铝与澳大利亚力拓的 195 亿美元“世纪大交易” 失败 2010 年 上海光明食品收购美 国健安喜股权 2010 年 腾讯竞购全球即时通讯工 具鼻祖 ICQ 失败 2010 年 中化集团与新加坡淡 马锡联手收购加拿大 钾肥的计划 失败 2010 年 华为竞购摩托罗拉业务 失败 2010 年 中石油收购箭牌 成功 2010 年 四川腾中重工收购悍马 失败 2010 年 博彦科技收购 Extend Logic 成功 从表 1 可以看出,企业海外并购交易活跃,但是三分之二中国海外并购案 是失败的。从麦肯锡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在 2005-2010 年期间,中国海外 并购案例中 67%是失败的。那么对于那些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企业在进 行海外并购后的绩效会怎样?影响绩效优劣的因素有哪些?在今后的跨国企业 技术并购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哪些因素才能够使并购的优势突出。这些问题 将是实业界和学术界都迫切需要解决的。那么对于我国而言,由于在海外并购 的舞台上起步较晚,导致在跨国企业技术并购的绩效研究实证上经验不多。因 此,研究适应中国跨国企业技术并购的绩效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1.2 研究意义 随着日益明显的世界竞争格局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 将技术并购最为增强自身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关键途径之一,然而从技术并购 的实例来看,大多数都以失败告终。国内外学者研究发现,管理风格以及企业 文化的差异导致并购失败的案例居多。本文深入的思考和分析由于管理风格差 异导致技术并购失败这一现象,探讨不同跨国企业管理风格对并购绩效的影响, 在全球技术并购活动越来越活跃的背景下,寻求提升跨国企业管理风格和并购 绩效相匹配的策略,为正在或者未来将进行技术并购的跨国企业提供借鉴和指 导。 本文首先分析了跨国企业对技术创新的迫切需求,总结了技术并购对于跨 国企业提高其创新能力以及企业绩效的重要性;其次本文基于技术能力理论、 创新理论等基本理论的研究,分析目前跨国企业进行技术并购的动机,为概念 模型的假设提供理论基础;最后,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以及建立经济 模型等方法探讨技术并购绩效的关键性因素。 本文综合分析、验证跨国企业技术并购后的绩效,可以为有技术并购意向 的企业提供可以借鉴的意见,使其更加公正客观的判断技术并购后的绩效,防 止盲目的跟从并购,浪费优秀的资源。此外,本文还总结出影响技术并购的因 素,使得参与技术并购的公司在进行中规避风险,提高技术并购的绩效,并且 本文的研究成果将为今后进一步的研究理论奠定坚实的基础。 1.2 研究目标和方法 1.2.1 研究目标 本文首先根据跨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以及技术并购动因的分析,确定影 响跨国企业技术并购绩效的关键性因素,然后指导跨国企业技术并购的实践行 为,最终实现跨国企业技术并购后的技术能力和企业绩效的综合提升。本文的 主要研究目标如下: 1. 梳理跨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特征,阐述技术并购的必要性; 2. 探讨跨国企业技术并购的内外动因,总结影响技术并购的成功因素; 3. 分析跨国企业创新绩效的衡量标准,构建技术并购的绩效指标体系 4. 利用定性定量方法分析影响跨国企业技术并购绩效的关键因素 5. 基于飞利浦公司技术并购案例,评价跨国企业技术并购行为的绩效水平。 1.2.2 研究方法 本文拟采用文献综述、理论应用、案例分析、问卷调查等定性定量分析方 法进行理论及统计分析(如图 1-1)。 研 究 背 景 文 献 研 究 案 例 研 究 技 术 并 购 重 要 性 研 究 跨 国 企 业 的 实 际 问 题 技 术 并 购 理 论 体 系 研 究 创 新 绩 效 理 论 体 系 研 究 跨 国 企 业 技 术 并 购 绩 效 研 究 企 业 市 场 分 析 行 业 特 征 行 业 趋 势 飞 利 浦 公 司 外 部 战 略 环 境 分 析 飞 利 浦 公 司 内 部 战 略 环 境 分 析 S W O T 及 P E S T 综 合 分 析 问 题 梳 理 波 特 五 力 分 析 问 题 梳 理 飞 利 浦 公 司 等 跨 国 企 业 技 术 并 购 绩 效 分 析 跨国 企业 技术 并购 绩效 现存 现象 跨国 企业 技术 并购 与绩 效关 系 跨国 企业 技术 并购 建议 图 1-1 本文的研究方法 具体为: (1)通过文献查阅和总结,深入了解国内外关于技术并购的研究现状,针 对目前对技术并购绩效研究的缺乏,提出了本文研究的必要性; (2)结合我国跨国企业案例,就跨国企业进行技术并购的成功影响因素进 行具体的定性分析。以此为基础,初步设计相应的调查问卷; (3)通过问卷调查方法收集有关跨国企业技术并购的成功因素、企业绩效 的评价指标等方面的数据,以便进行统计分析; (4)对问卷调查所获数据进行计量统计分析,最终构建跨国企业技术并购 的成功因素和企业绩效的指标体系; (5)借助 Excel 统计软件,得出相关结论,用于指导实施技术并购; (6)以飞利浦公司近期并购案例为例,运用以上结论,对跨国企业技术并 购行为制定方案,并预测其产生的绩效水平。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 1.3.1 研究思路 本文的研究思路如图 1-2 所示。本文主要针对跨国企业实施技术并购绩效 展开研究。首先通过对我国跨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提出技术 并购的内部技术需求和外部环境影响;其次基于技术并购的相关研究,总结了 影响跨国企业技术并购成功的因素;最后通过探讨技术并购绩效的关键因素分 析,对跨国企业实施技术并购进行战略研究。 技 术 并 购 动 因 机 理 跨 国 企 业 技 术 创 新 需 求企 业 绩 效 的 评 价 指 标技 术 并 购 的 影 响 因 素 外 部 环 境因 素内 部 技 术需 求 技 术 并 购 绩 效 关 键 因 素分 析战 略 研 究 图 1-2 本次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内容 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 第一章 引言:该章节主要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进行分析,明确研 究命题的目的和思路,确定基本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给出全文的研究 框架; 第二章 文献回顾:对于技术并购、创新绩效以及跨国企业技术并购的绩效 等与本文研究命题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回顾,总结相关理论已有的研究成果, 从中找出不足作为本文的突破口; 第三章 研究方法:描述本文所选择的研究方法的可行性、科学性和普遍性, 解释在研究过程中对跨国企业技术并购绩效现象描述的科学性; 第四章 调查结果:通过行业调查和飞利浦公司内部调查,在技术并购活动 空前活跃的背景下对跨国企业技术并购绩效进行分析,深入研究跨国公司技术 并购绩效的完善措施;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对跨国公司技术并购绩效的应 用前景进行预测,并给出更好的提升技术并购绩效策略建议。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技术并购 2.1.1 技术并购的概念 (1)技术 所谓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是常用在宏观经济学中的术语, 指人类“综合技术能力、物质手段和科学知识等要素所形成的一个能够改造自 然的运动系统;狭义的技术就是所谓的专门技术,是指为制造特定的产品所需 的组织、技能以及管理方面的知识,主要偏向于生产” ( 傅家骥 2,1996) 。 本文所述的技术采用的是广义的技术定义,不仅仅偏重于产品设计研发技 术以及生产产品的知识,还偏重于生产服务、管理组织、人力资本等一系列要 素。工艺和产品技术是企业技术的核心。技术又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种形式。 (2)技术并购 技术并购(Technology M&A)是企业为了满足自身技术的需要而通过并购 的手段来获取技术,进而提升企业自身技术能力的途径。Ove Granstrand 和 Erkko Autio (1990)作为技术并购研究领域的开拓者,将技术并购定义为:技 术并购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技术(acquiring technology) 3。随后,Gautam 和 Riitta 4(2001)对技术并购进行了界定,技术并购现象通常发生在生物技术、 机器制造、新材料、半导体、化学等技术含量较高的易于垄断的高新技术领域。 国内学者李蕊 5(2003) 、刘开勇 6(2004)技术并购划分为横向技术并购、纵 向技术并购以及混合技术并购三大类。本文的研究将获得技术作为并购的主要 动机。 (3)跨国技术并购 所谓的跨国技术并购指的是跨国公司以获取技术为主要动机对拥有独特技 术的企业进行并购的现象,尤其是技术型的跨国公司。跨国公司并购的目的主 要是巩固其市场地位、实现技术的多样性、增强自身的基础、提高其竞争力和 垄断力、寻找合适的机会进入新的产业。 2.1.2 技术并购的特征 与一般传统意义上的并购相比较,由于技术资源和知识资产的本身特性, 使得技术并购具有明显的复杂性,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被并购方的态度不同 技术并购当事双方必须是完全出自双方自愿的,是并购的主动推动者。因 为创新型、技术型小企业拥有垄断技术,而这种技术恰恰是大企业所期望的, 所必须拥有的。事实上,技术能力是通过员工和企业组织为载体而存在的,只 有通过友好协商的模式,被并购企业的技术人员才会贡献出自己独特的能力, 这样的技术并购才称之为成功。 (2)获利机理不同 技术型企业其发展动力主要来源于技术创新而不是资金,技术并购涉及的 对象至少一方处于技术型领域内。技术并购通常难以在当前产生大量的现金回 报和现金流,它关注与长远的战略目标,从而提高企业在本领域内的技术升级 速度,加强企业的现有技术能力。那么其获利的机理在于获取空间经济,获得 并购对象的良好的成长了,最终低成本、低风险的实现技术发展,获得范围经 济效应、空间经济效应、速度经济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 (3)成功难度较大 技术并购的优势就是其构建技术能力的速度较快(冯琴 7,2008) ,但是和 技术购买和技术联盟相比,技术并购的成功率很低。朱文晶和程华 8(2009)从 交易成本理论的角度进行研究,认为并购方进行技术并购的目的就是减少交易 成本、降低市场不确定性、还有就是减少竞争对手的数量。技术并购的意义在 于企业通过被并购企业的研发团队、营销渠道、市场优势迅速优化企业的资源 配置。 2.1.3 技术并购的模式及相关研究 根据企业的目标、实力、目标方和收购方在技术知识和业务上的相关性, 分为四种模式,具体见表 2-1。 分类依据 主要学者 分类方法 企业的目标 刘开勇9(2000) 优势互补型和加强型结合 企业的实力 徐晨 10(2008) 技术领先型企业为了保持垄断地位对中小型 企业进行并购;技术追赶企业对技术先进型 企业进行并购。 收购方和目标方业务 领域相关性 刘秀玲 11(2007) 纵向技术并购、横向技术并购和混合技术并 购 侯汉波 12(2009) 将技术并购分为技术互补型、技术完善型、 技术升级型、进入新领域型。收购方和目标方在技 术知识上的相关性 黄晶 13(2009) 将技术完善型并入技术互补型,从而分为技 术进入型、技术升级型和技术互补型。 2.1.4 技术并购的相关研究 欧美发达国家对技术并购的研究早于中国,并获得了较多的成就。可以总 结为四个阶段(如图 2-2 所示): 现 象 和 市 场 描 述 内 外 动 因 的 研 究 企 业 绩 效 的 研 究 多 元 化 的 研 究20世 纪 7年 代 20世 纪 8年 代 20世 纪 9年 代 21世 纪 图 2-1 技术并购的研究阶段 (1)现象市场描述:Granstrand and Jacobsson13(1983)最早全面研究了 大型企业并购技术型小企业的现象。陈松、冯国安 14(2003)则是对于企业创 新的三大主要模式:技术购买、技术联盟、以及技术并购,提出了技术并购的 市场趋势。 (2)内外动因:Jacobsson 15(1984)较早开始技术并购动力的研究,随后 成为各学者的关注点。如艾青 16(2002)利用经济学的代理,交易成本等理论 对企业各种并购行为的动因进行了有关的经济学分析。 (3)并购绩效:随着技术并购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展了并购绩效的 研究,并且对高科技企业的并购绩效研究主见增多。李纪珍 17、刘合理 18 等人 在与开发合作组合模式对比的基础上,进行技术并购的模式以及其绩效研究; 蔡坤宏等 10(2007)研究了内部 R&D 研发、外部技术并购以及两者混合队企业 绩效的影响效果。 (4)多元化:提出企业创新活动驱动企业的多元化战略。随着技术并购的 深入研究,证明了并购行为是实现企业多元化扩张的重要途径。于成永 20(2012)则研究了 技术并购、创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和理论脉络图。 2.2 创新绩效 2.2.1 创新绩效的概念 创新一般被认为是产生于企业对现有知识和技术的重新组合 (Grant RM21,1996) 。创新被概念化为重组和集聚技术中知识的过程(Van de Ven A 22, 1986) 。企业创新能力往往体现在知识的整合、重新组合和转移上(Henderson R 23,1996)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发展和保持其竞争优势的最关键的因 素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Lambe, C.J 24,1997) 。Henderson 和 Cockburn25( 1996)提出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依赖于科研规模的扩大。宋卫国 在向记者解释什么是创新绩效是说:“创新绩效是科研活动成果对经济发展和 产业升级影响的集中体现” 。 2.2.2 技术并购与创新绩效 技术并购是企业一种重要的外部创新,大型企业青睐于并购创新型小企业, 目的是谋求和维持自身在技术领域内的垄断地位和优势地位。Bierly 和 Chakrabarti26(1996)认为企业创新绩效的好坏与知识资源差异有关。Ahuja 和 Katila27(2001)以化工行业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已获知识相对规模则会降低 并购公司的创新绩效,已获知识绝对规模则会提高公司的创新绩效。随后 Myriam、John 和 Hans28( 2006)对制造业、电信和医药等高技术领域进行了实 证分析,表明在并购的初期阶段,已获知识基础绝对规模对并购公司绩效的影 响为正,而到了并购后期影响为负。Fleming 29(2001 )认为企业进行技术联合、 并购的目的是要实现技术突破。 可以得出通过技术并购的方式获取知识基础有助于扩大并购公司的技术基 础规模,增加技术投入,从而提高公司的创新绩效。也就是说,公司通过技术 并购的方式获得外部的知识,并对其进行消化、吸收、有效利用,从而为新技 术提供强大的动力,同时公司的主要技术和创新绩效也会上一个台阶。 2.3 跨国企业技术并购的绩效研究 2.3.1 跨国并购的概念 所谓的跨国并购(Transnational M&A)即是跨国兼并与收购的简称,是指 一国企业通过一定的支付手段和渠道去购买另一个国家企业资产或者股份,从 而实现对其经营管理实施全部或者部分的控制(王韬光 30,1995) 。有关数据显 示,在跨国并购中,合并仅仅占了不到 3%,而收购则占了大部分,其中大部分 是全额或者全部收购。所以,跨国并购也就意味着跨国收购(2001) 31。 根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 32(UNCATD)在2000 年世界投资报告中 对跨国并购进行了定义。具体含义见如图 2-1 所示。 跨 国 并 购 跨 国 兼 并 ( 在 当 地 企 业 和 外 国 企 业 的 资 产 和 业 务 合 并 建 立 一 家 新 实 体 或 合 并 成 为 一 家 现 有 的 企 业 ) 跨 国 收 购 ( 收 购 一 家 现 有 的 当 地 企 业 或 外 国 子 公 司 的 控 股 股 份 , 即 1 0 % 以 上 的 股 权 。 其 中 , 全 部 收 购 1 0 0 % ; 多 数 股 权 收 购 , 5 0 - 9 9 % ; 少 数 股 权 收 购 : 1 0 - 4 0 % ) 合 并 ( 平 等 合 并 ) 法 定 合 并 ( 只 有 一 家 公 司 继 续 存 在 , 成 为 一 家 新 成 立 的 公 司 , 承 担 不 再 是 法 人 实 体 的 另 一 家 公 司 的 全 部 债 务 ) 收 购 国 外 子 公 司 ( 已 被 收 购 者 拥 有 的 国 外 子 公 司 增 资 , 全 部 或 者 部 分 收 购 国 外 子 公 司 的 股 份 ) 收 购 一 家 当 地 企 业 收 购 当 地 私 营 企 业 私 有 化 ( 收 购 公 有 企 业 ) 收 购 国 有 化 企 业 ( 收 购 暂 时 国 有 化 企 业 ) 图 2-2 跨国并购的分类 2.3.2 跨国技术并购的研究 表 2-2 近期国内关于跨国企业技术并购的研究 年代 研究者 主要结论 2001 董燕 33 对企业技术并购的评价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有形资产,也要考虑 技术这一无形资产,否则会导致技术并购中的主体与客体不对称 的现象。 2002 周隆斌等 34 认为技术资源的重新分配是建立在外部利益的基础上,技术并购 能使企业从边际利润率较低的生产活动向边际利润率高的转移, 从而提高了企业资本分配效率。 2004 李源源 35 基于对跨国企业的技术革新特点研究,阐述了跨国企业技术并购 应该根据企业的战略,慎重选择目标企业,同时新旧两个技术研 发部门的融合也是技术并购成败的关键 2005 王辉 36 对跨国企业的技术并购进行定义:企业通过跨国并购从外部获得 与本公司发展所需的相关技术,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行为, 并提出了个并购模式:强化模式、整合模式、突破模式和渐进模 式。 2006 方琳 37 研究了跨国并购成功的影响因素和核心技术的特征,分析得出了 中国企业不具备进行成功以获取技术的跨国并购的经验和能力。 2003 邓培林 38 基于对技术并购的文献研究,分析了目前技术并购的获利机理的 不足,提出了“新型公司控制权转移形式”和“并购互适性”等 概念。 2007 白玲等 39 对企业技术并购的绩效进行研究,表明并购前要积累足够的资金、 并购后有效的整合管理,以及自身的研发能力和学习能力都会影 响技术并购的绩效。 2009 刘文纲 40 提出跨国并购中技术转移受到技术资源特性、文化差异和竞争战 略契合性的影响 2010 刘秀玲等 认为通过跨国技术并购不仅可以获取核心技术,而且技术经过整合、 消化和吸收也是促进企业创新能力和整体研发水平,大幅度提高企 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 2.3.3 跨国并购绩效的概念 所谓绩效就是业绩与效果的简称,它映射了从事某一项活动所得到的成绩 和成果。跨国并购的绩效实际上是跨国企业进行并购前后,对企业经营业绩、 成本、市场份额、股东财务等的影响,以及并购后是否实现了预期的效果和目 的。根据跨国并购绩效评价的范围不同,将跨国并购绩效分为财务绩效和市场 绩效两种。 (1)财务绩效 财务绩效主要是指跨国并购对企业经营业绩造成的影响。跨国并购财务绩 效的评价主要是通过财务绩效分析的方法,评估在跨国并购的年分内并购双方 企业在财务绩效上的变化,从而映射跨国并购是否改善了企业的经营业绩、财 务状况、股东财务等等。 (2)市场绩效 市场绩效主要是通过考察股票市场对跨国并购的反映来判断跨国并购绩效 的优劣。跨国并购绩效主要是通过事件研究法,在并购宣告日之后,并购双方 的股票价格是否因为并购事件的影响而出现超常的上涨或者下降。简单的说, 就是市场绩效为正的依据就是并购事件使得股票价格上涨;市场绩效为零的依 据就是股票价格没有变化;市场绩效为负的依据就是股票价格降到了正常价格 之下。 2.3.4 跨国并购绩效的研究 国外对跨国并购绩效的研究,主要为 Jones41 等(2001)以产品绩效、市场 绩效和财务绩效来衡量企业绩效,发现技术并购对跨国企业绩效具有正面影响。 白玫 42(2002)基于对技术并购的风险分析,提出了基于知识和技术的并购 (BKT) ,认为该并购方式可以降低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的整体收益,使原有的 核心能力价值最大化并产生出新的核心能力。Granstrand 43(1983)技术并购, 有助于企业向高成本、新技术的技术多元化方向发展。 国内对跨国并购绩效的研究主要为,吴添祖 44(2005)对我国而言,跨国 并购可以减少自身创新所需的资金和可能失败的风险,通过技术引进可以更大 限度地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邱建民 45(2008) 跨国并购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通过并购可获取技术要素,产生技术 上的协调效益和速度上的优势。王宛秋 46(2009)通过对跨国企业的技术并购 案例分析,总结影响技术并购协同效应的可度量的三层面因素:技术层面、公 司层面和环境层面。李沐纯 47(2010)探讨了我国医药上市公司的并购对于企 业的技术创新绩效产生的影响。 2.4 文献总结 从以上的文献综述可以看出,技术并购绩效研究的样本大多来自于欧洲和 美国等发达国家,缺乏中国境内的经验依据。国外研究主要停留在案例研究阶 段,缺乏可以介绍事物总体状况的数据分析和统计描述。而国内技术并购研究 的范畴局限于海外并购上,缺乏发生在中国境内的跨国企业技术并购问题的研 究。目前国内外对技术并购的动因已经初步形成了共识,但是对于并购绩效方 面还未形成统一的评价体系。国内学者对中国境内企业技术并购绩效的研究, 主要都是基于财务视角,比较片面,不成系统。而国外的研究结论并不一定适 合中国的状况,尤其随着中国跨国企业技术并购数量的增加,因而需要在中国 情境下对技术并购绩效研究的理论进行实证研究。 第三章 研究方法 关于技术并购的研究是近年来才开展起来的新领域,因此实证资料非常的 匮乏,加上中国很少有关于技术并购方面的全面调查,导致对于许多问题的研 究都只能从定性方式上进行。同时,理论的极度缺乏也需要开拓性的工作来支 撑,同时需要建立成体系的理论框架。因此,本文的研究以定性研究为主,同 时,本文应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将可能量化的东西进行定 量分析。本章节将对研究方法的选择、限制以及科学性和普适性进行研究。 3.1 定性研究方法的选择 定性研究强调探索性的观察和与访谈,且飞利浦公司技术并购属于组织内 部的资料,组织与组织之间关于技术并购行为的绩效差异性较大,采用定性研 究,则可以在尽可能贴近事实的情况下,通过较为深入的探讨,尽可能的呈现 出研究对象的全貌和现实意义。 在对理论资料进行收集的同时,作者还收集并分析了飞利浦公司技术并购 绩效的影响因素,以力图透析中国跨国企业技术并购绩效中具体存在的突出问 题。 3.1.1 技术并购理论分析的定性研究方法 本文关于技术并购的分析采用的是文献分析法,文献分析是通过文献的收 集、分析、研究来提取所需资料的方法,同时对文献做客观而系统的描述。文 献分析在价值上,不仅仅是针对文献内容做叙述性的解说,还对文献内容对整 个学术传播过程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推论;在范围上,不仅仅分析文献的内容, 还分析整个文献的学术传播过程;在方法上,文献分析是一种系统的、量化的、 客观的研究方法。换句话说,文献分析可以帮助研究者理清研究的背景、理论 的发展状况,研究的具体方向以及研究工具的使用方式。 本文具体是通过公共图书馆及其数据库、RDI ILearning 平台、当当网等多 种学习平台收集和查阅与技术并购绩效相关的文献资料、研究报告等,将其进 行分析、整理,并从资料文献中学习跨国技术并购绩效理论,然后将所学的知 识与所要研究的课题密切的联系起来,从而得出本文的研究框架和研究思路。 3.1.2 技术并购绩效影响因素分析的定性研究方法 为了发现飞利浦公司在技术并购绩效上存在的问题,本文采用调查访问的 方法,它是一种搜集咨询所常用的方法。在现实生活中,通过与他人不同形式 的互动收集资讯。在访谈的过程中,研究者必须创造出一种自然的环境,让受 访者处于一种被尊重与平等的关系中,从而进行双向的沟通与对话。此外,研 究者还必须本着开放的态度与弹性的原则,让受访者能够针对研究的议题,充 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这种方法的优势就是可以收集到深度的资讯,可以 通过研究者言词外的观察补充访谈所得的咨询,降低受访者的误解。 本调研问卷通过以下三种方法来实现: (1)频度统计法:对目前有关跨国企业技术并购绩效的研究报告、论文、 和研讨会进行频度统计,选择那些使用频度较高的指标; (2)理论分析法:对技术并购的理论基础、跨国企业技术并购的特征、以 及技术并购内外动因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综合的基础上,选择那些重要的、针 对性强的、能反映技术并购成功因素的指标; (3)专家咨询法:在通过前两者分析方法初步确定指标的基础上,进一步 咨询有关专家意见,对指标进行综合调整,最终确定了问卷的调查内容。 本研究即采用参与观察与导引式访谈方式,录音访谈及逐字稿整理,每次 访谈时间为 20-30 分钟,访谈企业内部的相关人员、有技术并购行为的外部企 业人员、以及相关领域专家后,访谈信息呈现饱和状态。 3.1.3 策略分析的定性研究方法 本文在策略分析上采用 SWOT 分析法和 PEST 分析法。 利用 SWOT 分析法对飞利浦公司目前所处的环境进行定位,即通过公司的 优势、劣势、外部机会与外部威胁四个维度对其所处的环境进行分析。SWOT 有利于公司明确自身的优势、确定外部机会与威胁。其中 S 代表优势 (Strength) 、W 代表劣势( Weakness) 、O 代表机会(Opportunity) 、T 代表威 胁(Threat) 。 S:优势 擅长什么? 组织有什么新技术? 能做什么别人做不到的? 和别人有什么不同的? 顾客为什么来? 最近因何成功? W:劣势 什么做不来? 缺乏什么技术? 别人有什么比我们好? 不能够满足何种顾客? 最近因何失败? 什么做不来? O:机会 市场中有什么适合我们的机会? 可以学什么技术? 可以提供什么新的技术/服务? 可以吸引什么新的顾客? 怎样可以与众不同? 组织在 5-10 年内的发展? T :威胁 市场最近有什么改变? 竞争者最近在做什么? 是否赶不上顾客需求的改变? 政治经济环境的改变是否会伤害组织? 是否有什么可能会威胁到组织的生存? PEST 分析法指的是宏观环境的分析,主要指的是影响一切行业和企业的各 种宏观力量。主要是通过政治(Politics) 、经济( Economic) 、社会(Society) 和技术(Technology)四个方面的因素分析从总体上把握宏观环境,并评价这 些因素对企业制定和目标的影响。 P:政治要素 政治理论 法律与法规 S:社会要素 地区的文化水平 风俗习惯 审美观点 消费水平 人口流动 T:技术要素 引起革命变化性的发明 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发展趋势 E:经济要素 宏观:国民经济水平的发展 微观:地区的收入水平、消费偏好、 储蓄情况、就业程度 SWOT 是从微观的内外部分析进行整体的把握,而 PEST 是从宏观的角度 进行分析的整体把握。 3.2 定量分析方法 定量分析方法是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分析结果具有科学性、可 靠性的依据。本文对企业内部的相关人员、有技术并购行为的外部企业人员、 以及相关领域专家进行专门调研,调研问卷的设计以行业背景和公司情况来制 定,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 3.2.1 数据收集 依托研究者的工作优势,本研究收集跨国技术并购绩效影响因素数据,并 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数据收集的方法主要由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统计 法。 本次研究的数据方法采用访谈法、问卷法和统计法。访谈法是与企业内部 的相关人员、有技术并购行为的外部企业人员、以及相关领域专家共同参加, 获取跨国技术并购影响因素数据。利用统计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分析飞利 浦公司技术并购绩效情况。数据收集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明确获取数据的目 的;其次是确定数据收集的来源;第三是对数据的收集和数据有效性进行判断。 本研究的数据收集按照如下两个阶段来进行:1)问卷阶段,统计飞利浦公 司技术并购绩效影响因素的数据,数据的来源是调查问卷及访谈过程中获取的 数据。2)筛选阶段:问卷中可能会有一定的误差,为了保障策略判断的准确性, 需对调查问卷进行一定量的筛选。 3.2.2 数据类型 数据类型分为连续型数据和离散型数据。连续型数据是指可以进一步分解 为小数的数据,一般是带有单位的;离散型的数据则是指非负数据,不能进一 步的细分为小数,属于计数型数据。本文主要的数据是飞利浦公司技术并购绩 效影响因素数据,因此本研究中所获取的数据属于离散型的数据。 3.3 研究方法的可行性、科学性和普适性 研究方法的可行性、科学性和普适性是非常重要的,这就决定了研究的意 义和价值。飞利浦公司是众多大型跨国公司之一,本文选取飞利浦公司为案例 分析企业技术并购绩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次本文的调查结果以飞利浦公司 真实的数据为基础,能够反应企业的真实运营情况,更能够为行业其它的管理 者提供决策依据。第三,本文在对飞利浦公司进行定位时,运用著名的 SWOT 分析方法以及 PEST 分析方法,并为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提供了重要的 依据。 在中国跨国企业技术并购活动不断增温与技术并购失败率持续居高的现象 并存的情况下,飞利浦公司皆在提高并购的成功率和绩效水平。本研究不仅对 飞利浦公司技术并购绩效制度的优化有借鉴意义,也对国内其它跨国企业技术 并购绩效制度的制定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第四章 调查结果 4.1 飞利浦公司外部战略环境因素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企业所处的环境也会 随之飞速的改变,因此给企业的带来了极大的运营风险和重重困难。那么企业 能否及时的对外部环境变化做出相应的反应是企业成败的关键所咋。因此,在 进行企业技术并购绩效分析之前要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进行深入的分析。 4.1.1 行业市场分析 飞利浦由于没有在快速增长的消费电子市场上挑战三星、苹果和索尼,飞 利浦放弃了消费电子板块业务,将主要业务转向医疗设备和照明产品。 1. 照明市场 中国照明市场无论是增长速度还是规模,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具有吸引 力的市场。在商业、工业、办公、市政建设、家居、景观、二三级市场、农村 市场这些可持续需求的拉动下,中国照明市场将继续保持每年 12%左右的速度 增长。主要集中在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区、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区、以广州为 中心的华南区。那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影响力的照明 品牌,通过合资、独资、合作等形式都在国内进行照明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 售。 2.医疗保健 飞利浦医疗系统凭借其科技方面的不断创新,将以人为本的科技运用到医 疗设备的开发和设计中,使得飞利浦医疗系统的年销售额将近 60 亿欧元。中国 已经成为继日本和美国之后世界第三大医疗市场,而医疗器械市场的销售额将 超过 500 亿元人民币,且每年 15%左右的速度增长。在中国的医疗市场上,药 品与医疗器械的销售额比例为 8:1,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巨大,因此有着巨大 的发展空间。 目前 GE、西门子、三星、索尼等企业也将医疗也作为主力板块,医疗设备 利润丰厚,高达 40-50%左右,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消费电子企业涉足医疗领 域将成为一种浪潮。 3.优质生活 目前,迅速崛起的中产阶层消费者,对生活质量的关注程度逐渐提升,他 们热衷于通过创新与技术,享受到健康的品质生活。2011 年,飞利浦收购了奔 腾厨电业务,丰富了本地化产品线,加强了其创新的实力。 4.1.2 飞利浦公司基本情况介绍 飞利浦是世界上最大的“健康舒适,优质生活”的多元化公司,1891 年成 立于荷兰,总部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飞利浦的业务集中在三个领域:医疗保 健、照明和优质生活。飞利浦致力于通过技术推出有意义的创新来改善人们的 生活质量,通过“精于心 简于形”的品牌承诺,提供创新的、以人为本的产品、 服务和解决方案。 飞利浦的医疗设备关注的起点是人,而不是技术,因此可以开发出便宜、 直观和优质的技术方案来解决医疗保健的难题。在美国最顶级的 50 家医院中, 其中 70%选择了飞利浦心脏病学解决方案。飞利浦的照明设备点亮了全国 30% 的办公场所和医院以及 65%的机场。 4.1.3 飞利浦公司的竞争力环境分析 1)替代品的威胁 在替代品出现的初期阶段,它对现有产品的替代率往往十分的缓慢。但是 尚未大规模的替代并不意味着它与现有的产品没有竞争力,一旦优势被证明, 它就会迅速的替代。 飞利浦的商品由于其大部分面向的是专业市场,因此被替代的可能性较小, 因此替代品对飞利浦的影响可以被忽略。 2)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飞利浦具有极高的研发能力,每一件产品都具有极高的技术含量,因此存 在着比较高的技术壁垒。而且先进社会和政府对人民的生活和健康越来越关注, 因此对相关产品的品质、安全性等要求越来越高,这无疑提高了进入行业的壁 垒,并且将会有一大批已有的竞争者被赶出市场。所以从这点来看,对飞利浦 在内的所有高性能的厂家来说都是有益处的。 3)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对于飞利浦这样的大型企业而言,核心技术都掌握在自己的企业中。因此 其供应商产品的替代性较大,且为了长期合作,都会签署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 关系,因此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对飞利浦的影响基本是可以被忽略的。 。 4)购买方的议价能力 在飞利浦产品的高端市场中,主要是面向大中型城市的中高端人群,任何 一个人的购买都不会对整个市场形成足够的影响力,因此在这个阶段中高端个 体的力量相对来说不是很明显。但是涉及到企业、政府的采购,他们主要采用 招标的方式,特点是采购量非常大,对产品的要求及价格的敏感度也较高。导 致价格压力会非常大,客户的谈判能力也较大。 5)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 中国本土企业的最大优势就是低成本制造,因此,在中国形成了低端市场 和高端市场之分,那么低端市场则是由国内数千家本土企业掌控,而高端市场 90%以上的市场则基本上被 GE、西门子、三星、飞利浦等企业瓜分。但是随着 中国政府的政策倾斜以及本土企业的不断壮大,本土企业也在不断的向中高端 市场进军,因此在未来竞争态势会发生变化。 就低端市场来说,市场及其庞大,同时还得到了中国政府的支持,其发展 前景非常可观。国外大品牌也要试试进入低端市场,但是如何在低价格和品牌 之间权衡是其最大的难题。 4.2 飞利浦公司内部战略环境因素 4.2.1 飞利浦公司组织架构分析 飞 利 浦 投 资 中 国 有 限 公 司 财 务 部 人 力 资 源 部 品 牌 管 理 部 资 金 部 法 律 部 I T 税 务 部 办 公 室 管 理 部 小 家 电 医 疗 器 械 半 导 体 电 子 元 器 件 照 明 商 业 电 子 图 4-1 飞利浦组织结构图 飞利浦在中国的各项业务采用事业部的形式来分类管理,事业部运作具有 独立性,其直接由荷兰的事业总部负责具体监控。飞利浦在中国的投资总部主 要提供人力资源、法律、IT、税务等方面的专业服务,事业部每年将上交一定 的品牌管理费用给投资总部,一切关于品牌形象建设的相关事务由总部统一进 行。因此,飞利浦在中国的投资总部是一个为其各个事业部提供专业服务的平 台。 4.2.2 飞利浦公司 SWOT 与 PEST 综合分析 飞利浦公司 分析 优势(Strengths)分析 1.市场认知程度; 2.市场领先地位和强大的品 牌资产意味着更能吸引客户 3.调整业务市场条件提高生 产力 4.重点研发 R&D-驱动飞利浦 的竞争力 劣势(Weaknesses)分析 1.相比竞争对手的资产利用 率低下 2.价格高于竞争对手,目标 集中在中高端市场 3.刚刚从生产型企业转到市 场驱动型企业,市场营销缺 乏经验 机会(Opportunity) 1.光线线路的增加是飞利浦 发展的关键 2.由于 40%节约能源的能力, 绿色照明产品的需求不断增 加 3.行业界限模糊,更多市场 开发契机 SO 组合 1.确定中国市场,迅速开展 市场调查,进行市场细分 2.强调飞利浦的品牌效应 3.将产品渗透到消费电子以 外的行业,涵盖时尚生活的 各个领域开发更多市场空间, 加大市场份额 WO 组合 1.消费者在进行二次置业中, 外资品牌的倾向性高于国产 品牌 2.保证产品的品质,开发完 善内部管理制度,降低成本 威胁( Threats) 1.假冒商品品牌电子产品制 造商的一个主要威胁 2.行业门槛低,加剧竞争 3.环境和其他政府法规 ST 组合 1.时刻掌握最新政治法律政 策,随时调整经营方针 2.整体前景乐观,静观其变, 做好现有资金的合理运营, 控制成本 3.定制市场人群,做好消费 人群结构的分析和定位 WT 组合 1.把握宏观政策,熟悉行业 制度 2.加强成本预算,合理开支, 避免资金断链 3.做好消费群体调查和宣传, 调整产品地方化特色 4.观察竞争对手经营管理, 找出缺陷,学习优点,建立 适合本企业发展的管理系统 4.3 飞利浦公司技术并购绩效现状统计分析 4.3.1 统计分析方法 本节对问卷调查得到的跨国公司技术并购绩效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调查 问卷包括两部分内容:1)并购背景;2)并购绩效。本研究选择企业内部的相 关人员、有技术并购行为的外部企业人员、以及相关领域专家作为本次问卷调 查的对象。问卷调查的方式主要为邮政问卷、送发问卷、和访谈问卷。研究按 照以下步骤进行: (1)企业内部人员 分为两部分:一是企业高管采用当面访谈的方式,从公司高级管理层面了 解目前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以及企业进行技术并购的内外动因、对以往技术 并购的绩效评价;二是对企业专业人员采用问卷调研的方式,从企业专业人员 获得影响企业技术并购绩效的关键因素。 (2)外部企业的人员 对外部企业的调查主要通过访谈和邮件问卷调研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剖析 技术并购所遇到的关键问题,汇总和分析技术并购成功的影响因素,了解技术 并购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3)领域专家 对领域专家全部采用开放式访谈方式进行调研,调研内容包括现有技术并 购的理论机理,国际上对技术并购绩效的研究成果,并对跨国企业实施技术并 购的建议和方向。 4.3.2 数据收集 问卷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并购背景,共 9 个问题项;第二部分为 问卷主体,共 4 大方面。 本调查共向飞利浦公司员工及外部公司员工发放问卷 120 份,有效问卷 115 份,有效回收率 96%。其中跨国企业 8 家,国有企业和合资企业各 2 家, 跨国企业访谈和调查问卷大部分都集中在飞利浦公司。因此,基本上可以认为 本研究是对飞利浦公司技术并购绩效的实证分析。 企 业 性 质 统 计 66%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