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六十年辉煌历程:卫生事业发展与成就(二)_第1页
建国六十年辉煌历程:卫生事业发展与成就(二)_第2页
建国六十年辉煌历程:卫生事业发展与成就(二)_第3页
建国六十年辉煌历程:卫生事业发展与成就(二)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国六十年辉煌历程:卫生事业发展与成就(二) 二、回望建国六十载医疗卫生事业变迁 从“缺医少药”到“病有所医”,从“东亚病夫”到“健康中国”。新中国成立 60 年来,我国公共 卫生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初步建立,国民健康水平持续改善。目前,我国人 均期望寿命由新中国成立前的 35 岁上升到 73 岁,孕产妇死亡率由 1500/10 万降至 34.2/10 万,婴儿死亡 率由 200降至 14.9,这三项健康指标已经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达到了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一)公共卫生实行疫情网络直报 扩大国家免疫规划 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卫生方针,有效地控制了传染病 的流行和蔓延,先后消灭了天花、丝虫病,并实现了无脊髓灰质炎目标。今年 6 月,我国启动 6 项重大公 共卫生服务项目,标志着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迈出第一步。 2.实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 2003 年抗击非典之后,我国实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 38 种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日、周、月、季、 年的疫情分析和定期信息发布已形成制度,我国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工作处于世界领 先水平。至 2007 年底,医疗机构疫情网络直报率达到 95.99%;乡镇卫生院网络直报率达到 79.04%。截至 2007 年底,全国传染病报告及时率为 93.44%。 3.扩大国家免疫规划 自 1950 年开始,我国开展群众性普种牛痘疫苗运动,到 20 世纪 60 年代初,彻底消灭了天花。 从 1978 年开始,全国普遍实行计划免疫,采用卡介苗、脊灰、麻疹、百白破等 4 种疫苗,预防结核、脊 灰、麻疹、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等 6 种常见传染病;2002 年,国务院将新生儿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 2007 年,国务院将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风腮联合疫苗、出血热疫苗、钩体疫苗和炭疽疫 苗等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可预防 15 种传染病。 针对新发传染病的流行形势,我国不断加大防治力度。国家对艾滋病患者实行了“四免一关怀”政策; 对结核病患者实施以免费治疗为核心的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血吸虫病防治规划覆盖全国 448 个疫区县。 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由 1992 年的 40%上升到 2005 年的 94%。 4.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逐步完善 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方面,我国积累了宝贵经验。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全国卫生系 统开展了大规模的医疗救援和防疫工作,累计救治灾区伤员 301 万人次,住院伤员近 10 万人,紧急转运 重伤员 1 万多人,创造了非战争时期规模最大的伤员转运纪录。 (二)医疗服务完善社区卫生服务 健全农村三级网络 1.医疗机构遍地开花 建国初期,中国的医疗事业是极不发达的,“看病难”是困扰市民的突出问题之一,医院少、医生少, 医疗机构和医疗卫生从业人员的数量与中国人口众多的局面构成鲜明对比,在医院看病挂号排长队的现象 司空见惯。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不断加大投入,完善各种形式的医疗服务,医院数量和质量都有明显上升。 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资源总量持续增加,医疗资源短缺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服 务体系初步建立。2008 年,全国拥有卫生机构 30 多万个,医疗机构床位数近 400 万张。全国医疗机构诊 疗人次达 29 亿人次,住院治疗人次达 1 亿多。到 2008 年底,卫生人力总量达到 698 万人。我国每千人口 执业医师数为 1.55 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 1.22 人。老百姓可以轻松选择医院就医,得到优质的医疗 服务。同时,国家还着重加强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卫生服务。 60 年间,还有一个显著的变化是专科医院的出现。它针对不同阶层的人群推出不同的项目,有效的 补充了综合医院的空白,满足市民不同层次的医疗保健需求,为医疗服务体系注入了活力,同时也可以缓 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它的发展已成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可忽视的力量。 2.医疗环境显著改善 80 年代以前,不仅医院的数量少,医疗服务的质量也急需提升。医院的硬件水平落后。设施差,极 度缺少检查和治疗器械,所能选择的药品非常少,能使用的治疗手段非常缺乏。 通过 60 年的发展,医疗卫生机构的软硬件水平都实现了质的飞跃,各种先进检查仪器在稍大的医院 已经普及,医疗技术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为国民的健康带来了新的希望。国民平均期望寿命由建国前的 35 岁提高到 73 岁,居发展中国家前列。 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从缺医少药的岁月,到现在全国已拥有一批环境优美、设施先进、科室齐全、 技术精湛的大型现代化医院和专科医院。病人看病可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医疗机构,选择不同的专家和医 生,普通病人也可以享受医疗专家的检查和治疗,预约、就诊、复诊都变得轻松,这些在 60 年前是根本 无法想象的。 一些新兴发展起来的专科医院更是提倡人性化服务和体验式服务,将治病和休闲、疗养相结合,有效 减少病人的恐惧感和压抑感,增强了安全感和舒适感,从而极大的改善了就医环境,从根本上提升了医疗 服务水平。 3.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截至 2008 年底,全国所有地级以上城市、98%的市辖区开展了社区 卫生服务,全国共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9 万个。各地积极探索双向转诊、收支两条线管理、药 物零差率销售等制度,很多地方通过建立“家庭医生责任制”、“全科医师团队”等,为社区居民提供健 康教育、计划免疫、妇幼保健、慢性病防治等公共卫生和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医疗服务。一些地区社区 门急诊量已经达到地区总门急诊量的 30%,缓解了大医院接诊压力。 4.健全农村三级网络 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得到加强。目前, 全国乡村医生和卫生员达 90 万人,每千农业人口乡村医生和卫生员 1.06 人。2008 年底,全国县级医院 近 9000 所,乡镇卫生院近 4 万个,村卫生室 61 万个。 自 2005 年,国家组织实施了“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在中西部地区开展二级以上医疗卫生 机构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工作。新医改方案提出,政府重点办好县级医院,每所城市三级医院要与三所左 右县级医院建立长期对口协作关系。 从 2009 年起,三年内中央重点支持 2000 所左右县级医院(含中医院)建设,使每个县至少有 1 所县 级医院基本达到标准化水平。2009 年,全面完成中央规划支持的 2.9 万所乡镇卫生院建设任务,再支持 改扩建 5000 所中心乡镇卫生院,实现每个行政村都有卫生室。 5.医疗卫生事业取得重大进展 60 年来,我国在重大疾病预防、诊断、治疗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如在全球最早发现沙眼病 毒,成功抢救大面积烧伤病人,成功开展世界第一例断肢再植手术,食管癌综合治疗世界领先,发现青蒿 素为抗疟疾最理想药物,小肝癌研究世界领先。 6.中医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国高度重视中医药传承和创新工作,中医药在公共卫生、重大疾病防治和基本医疗服务中发挥越来 越重要的作用,国际影响不断扩大。目前,全国已有 3000 多所中医医院。 (三)医疗保障城乡居民病有所医 医疗救助覆盖城乡 1.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2003 年,我国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这是我国农村卫生改革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 有效减轻了农民的疾病经济负担,使越来越多的人摆脱了“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困境,受到了广 大农民的真心支持和拥护。 到 2008 年底,新农合覆盖全国所有含农业人口的县(市、区),达 2729 个,提前两年实现了制度全 覆盖的目标。今后 3 年内,全国农民将有望实现在本省内看病即时结算报销。到 2010 年,各级财政对新 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 120 元。 2.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稳步推进。从 2000 年起,我国开始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范 围逐年扩大。到 2008 年底,全国城镇职工参保人数达 2 亿。从 2007 年开始,国家启动了城镇居民基本医 疗保险制度试点,保障范围是面向未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中小学生、少年儿童和其他非从业 城镇居民,保障重点是住院和门诊大病等医疗支出。 3.初步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初步建立。政府除了资助贫困农民参加新农合,还对新农合补偿后仍无法承担 医药费的农民,再给予适当的医疗救助。目前,农村医疗救助覆盖了全部农业人口的县(区),65%的县 (区)开展了城市医疗救助试点。新医改方案提出,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将覆盖到全国所有困难家庭。 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截至今年上半年,城镇职工和居民医保 参保人数超过 3.3 亿,新农合参保人数达 8.3 亿。到今年底,全国所有的城市都将开展居民医疗保险制度, 加上新农合的参保人数,整体上将有超过 12 亿中国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中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健康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受到高度重视,使所有 社会成员都能公平地享受医疗保障已成为有关部门努力的目标。我国医疗保障体系近期发展目标是:到 2010 年逐步建立起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特别是在全国农村建立起新型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根据我 国目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医疗保障体系还将针对不同人群实现各种医疗保障制度的组合,而建立和 完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也将是我国短时期内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的最佳选择。尽管目前我国的医疗保障 制度仍有待完善,但这些问题是无法掩盖中国在医疗事业上取得的巨大进步。 三、医疗卫生大事记 新中国成立初期 我国的人均期望寿命只有 35 岁,在大多数人温饱尚未解决的情况下,一方面通过解决温饱和改善营 养,另一方面通过卫生防疫、妇幼保健、控制传染病和地方病等一系列公共卫生措施,可以非常有效地降 低人口(特别是婴儿)的死亡率,从而有效地提高人均寿命。 1950 年 8 月 第一次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召开,确定“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方针,中国 内地逐步建立起由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合作医疗组成的福利性医疗保障制度并实施到 1978 年,但卫生 资源分配不平衡问题十分突出。 1985 年 4 月 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这份文件清楚写明,卫生工作改革的 目的是,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利于防病治病,便民利民。 1997 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发布,将卫生事业定性为“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 的社会公益事业。 2003 年 突发的非典型性肺炎疫情。此次疫情暴露出中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巨大危机。而抗击非典斗争的最终胜 利,证明在非典的冲击下,中国经受住了考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和一系列 经验及教训,成为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宝贵财富。 2004 年 一份名为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报告显示:中国内地城市没有任何医疗保险的人口占 44.8%,农村 为 79.1%。民众“看病贵、看病难”等现实矛盾日渐突出。 2006 年 6 月 30 日 国务院第 141 次常务会议决定成立由国家发改委和卫生部牵头,财政部、原人事部等部门参加的深化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部际协调工作小组。小组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政 策措施,这标志着新一轮医改研究制定工作正式启动。 2006 年 10 月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 35 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卫生保 健服务的目标,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强化政府责任,严格监督管理, 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此后,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路径开始清晰。 2009 年 3 月 1 日 陕西省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