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案例分析:振华港机_挺起中国制造的脊梁_第1页
mba案例分析:振华港机_挺起中国制造的脊梁_第2页
mba案例分析:振华港机_挺起中国制造的脊梁_第3页
mba案例分析:振华港机_挺起中国制造的脊梁_第4页
mba案例分析:振华港机_挺起中国制造的脊梁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振华港机:挺起中国制造的脊梁 根据著名产业研究机构 OneStone Consulting Group 统计,2006 年至 2010 年,遍布全球 85 个国家和地区的港口运营部门,将投资超过 260 个港口建设项 目。在此期间,全球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也将保持每年平均 9.4%的复合增长率。 这无疑是港机市场的利好消息 2008 年 5 月 7 日,世界首台 7500 吨全回转浮吊将在长兴岛进行试重,当 期盼已久的这一刻即将到来,上海振华港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振华港机” )总裁管彤贤依然如往日一样低调:“我们都不敢松口气,怕发生意外,必须试 吊成功。 ”寥寥数语,管彤贤淡定的语气中充满了自信与慎重。 这一台全回转浮吊的正式启用,不仅将再度吸引业界的目光,也意味着振 华港机向海上重型装备制造领域跨出了坚实的一步。 相关资料显示,截至 2007 年末,标有“ZPMC”(振华港机英文缩写)几个字 母的“钢铁巨人 ”已经走向世界 67 个国家和地区。根据英国权威杂志 World Cargo News的统计,自 1998 年起,振华港机的产品已经连续 9 年位居全球市 场占有率之首。 振华港机成立之初,由交通部在香港的一家合资子公司投资 50 万美元,上 海港机厂以一块地皮作价 50 万美元出资,合资成立了振华港机。经过多年发展, 振华港机已经转变成为中方国有资本控股企业。根据振华港机公布的 2007 年年 报资料显示,目前,振华港机主要持股股东包括,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持股 24.94%,香港振华工程有限公司持股 17.98%。 一家成立仅 16 年的企业,如何超越竞争对手,实现跨越式增长?在成为世 界集装箱起重机制造领域的领跑者后,振华港机又将如何开拓新的市场空间, 谋求转型发展? 日前,管彤贤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这几年,振华港 机始终在开辟新市场、培植新经济增长点,力争 2008 年实现产值 300 亿元人民 币,今后每年要递增 100 亿元人民币产值。 艰难“出海”觅生机 日前,振华港机公布的年报显示,2007 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210 亿元, 同比增长 22.86%;实现净利润 20 亿元,同比增长 24.81%。 然而,闪亮数据的背后,却是振华港机历经风雨的坎坷征途。16 年前,当 时已年届 59 岁的管彤贤看好集装箱机械行业的发展前景,主动向交通部请缨, 成立一家以制造集装箱起重机械为主的外向型企业。 “我有一个优点,可能年龄大一些,经历的事情多一点,追求的目标就和有 些年龄的人想法不一样。 ”管彤贤提起自己在 59 岁毅然决定“ 下海”的往事时,无 限感慨地说, “当时,就是几个热爱港机事业的人,聚在一起做了点儿事,有些 机会如果放过去,可能以后都追求不到了,难遇而不可求啊。 ” 于是,1992 年,一切从零开始。13 个人,100 万美元投资,振华港机,这 家沪港合资企业开始蹒跚学步、奔跑、腾飞 “振华的发展是赶上了好机遇,拼命往前跑,就跟上去了。 ”管彤贤谈起振华 港机的发展历程,言语间总是带着一份云淡风轻的从容,似乎当年那些“没资金、 缺技术、连模仿别人都费劲儿”的岁月,只是为振华港机如今的辉煌业绩做铺垫。 在管彤贤看来,当时,伴随着国际贸易的蓬勃发展,集装箱运输业已经进 入大发展期,而船舶大型化时代的到来,也要求港口装卸机械更新换代能够实 现快速装卸,这正是振华港机需要的发展机遇。 但是,企业成立初期举步维艰,不但缺乏资金和技术,而且当时的振华港 机并不是著名品牌,参加海外投标曾屡被拒绝。 “我们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去投 标人家不要,当年我们投新加坡,大概投过五次标,一次都没中。 ”管彤贤回忆 道, “港口机械属于耐用工业品,人家首先要看的是品牌,而不是价格,(在这行 中)知名品牌体现了你的质量,你的技术。 ” 面对如此艰辛的开局,管彤贤并没有轻言放弃,他始终坚定地相信,振华 港机的产品一定能够以“ 可靠的品质、有竞争力的价格” 得到客户的认可。 终于,几经波折,1992 年底,振华港机拿下了第一份海外订单。尽管这份 来自加拿大温哥华港的订单并没有给振华港机带来太多的利润,但这是振华港 机第一次被世界港口接受和承认,是振华港机开拓海外市场的“开路先锋” ,也 成为“中国制造 ”和“ZPMC”走向世界的起点。 此后 16 年间,振华港机相继击败日本三菱重工、三井,韩国三星、现代, 德国克虏伯等国际竞争对手,占据了世界港机市场 70%的份额。 技术创新求发展 在管彤贤看来,振华港机迅速占领世界市场,取得成功的秘诀离不开自主 创新。他经常引用毛主席的话对员工说:“要在游泳中学习游泳,在战争中学习 3 战争。 ”管彤贤认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敢于与强争锋就是振华港机不断进 行自主创新最好的动力。 “我们善于把国外最好的东西拿来,先模仿,然后消化、吸收,再进行创新, 使之成为我们自己特有的技术。 ”管彤贤说, “要在市场竞争中取胜,我们的产品 就必须始终保持高科技含量,自主创新就如同逆水行舟,不能懈怠,否则对手 很快就会赶上来。 ” 振华港机的迅速崛起让业界为之赞叹,日本的日立、住友,这些企业都曾 是振华港机模仿过的竞争对手,但是学生可以超越先生,如今这些企业纷纷来 到振华港机进行参观、学习,试图探究这家企业走向成功的密码。 管彤贤认为,企业要舍得投入开发资金,这是不断进行自主创新的物质基 础。 “在科技创新研发领域,振华港机保证每年投入总产值的 2%,除此之外,公 司每年在奖励科技创新上的支出也达到近千万元,曾多次颁发百万元大奖。 ”管 彤贤表示。 从最初的“ 模仿创新”到如今的“自主创新”,振华港机始终保持着坚定的方 向、清晰的路径。来自振华港机的相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振华港机已经申 请技术专利 242 项,其中国内发明专利 72 项,国际发明专利 88 项,实用新型 专利 75 项,外观设计专利 7 项,获得授权国内发明专利 29 项,国际发明专利 6 项,实用新型专利 70 项。 多年来,振华港机在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中,始终紧盯世界港机市场的发 展趋势,并且努力尝试研发节能环保型产品,抢占市场先机。 2007 年,振华港机在长兴岛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环保型全自动化码头示范 区,邀请了 150 名国内外专家参观,他们均给以高度评价,认为该全自动码头 示范区是世界港口码头发展的方向。目前,已经有 6 个海外客户在进行谈判。 据介绍,这种以节能环保为主要特色的全自动化码头,生产效率比以往至少提 高 50%,一次性投资费用比常规码头高 1/41/3 左右,但运营成本却大大降低, 仅为常规码头的 1/2 左右。 最让管彤贤感到欣慰的事情是振华港机在机、电、液等领域都涌现出自主 创新的领军人物。 “真正的人才要自己培养,尤其是各行业领域的领头人,这种 人物要有本领,肯全心投入,一定要对自己钻研的课题如痴如醉,才能出成果。 ”管彤贤说。 事实上,尽管已经步入耄耋之年,管彤贤依然身体力行,与员工们一起到 处奔走,从没节假日和星期天。他说:“我的时间,有三分之一参与技术开发, 三分之一研究市场,还有三分之一是研究生产。 ” 开拓转型创未来 自 2002 年以来,振华港机连续 4 年产值同比增长 50%,这一增速让业界同 行赞叹不已。同时,管彤贤坦陈,尽管公司业绩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但由于现 有总装场地紧张,目前公司正在扩张,以解决产能、运能的“瓶颈” 。 此外,振华港机也不得不开始面对原材料涨价、人民币升值等压力。 “我们是以钢材为主体的装备制造业企业,过去钢材的成本价格在合同中的 比例占 17%21% 左右,现在约占 25%,因而涨价是无奈之举。去年我们用了 78 万吨钢材,今年估计我们要用 100 万吨甚至 110 万吨。 ”管彤贤说, “为了规避 钢材涨价的压力,去年下半年我们就开始跟钢厂讨论期货事项。 ” 面对钢材价格不断上涨的压力,去年振华港机与钢厂签订协议,预付款为 30%,如果今年钢材销售价格涨幅在 8%以内,钢厂全部自己“吃进” ,如果涨幅 超过 8%,双方各自承担一半。 “去年我们已经签订了 95 万吨钢材期货合同,今 年下半年开始,就又要谈明年的用钢了。 ”管彤贤说。 尽管面对诸多挑战,管彤贤依然对振华港机的未来充满信心。“为了保证振 华港机持续的竞争力,公司在抓好主业(集装箱机械)的同时,追求市场多元化, 培植新的增长点。” 根据产业研究机构 OneStone Consulting Group 统计,2006 年至 2010 年, 遍布全球 85 个国家和地区的港口运营部门,将投资超过 260 个港口建设项目, 其中购置岸桥的支出将达到 92 亿美元。在此期间,全球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也将 保持每年平均 9.4%的复合增长率。 这无疑是港机市场的利好消息,一直作为行业领跑者的振华港机,并没有 再扩大市场份额的打算。对此,管彤贤表示:“没必要再扩大(份额)了,必须保 留一部分对手,有竞争才能促使我们不敢松懈,也只有几家对比,才能反映我 们的价格优势,没有竞争对手不利于自己进步。” 振华港机更为看重的是如何拓宽产业链,开创新的市场空间。在管彤贤心 目中,需要花力气去开拓的“新市场” ,是海上重型装备制造领域。 “海上重型装备制造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现在设计还不在我们自己手中, 需要与国内的科研机构合作。”管彤贤说,“ 但是,人才归根到底就是实践中出 来的,我们毕竟有长时间的机械制造实践基础,是跟钢材打交道的老手。今天 可以说是真正到了以钢为纲的时代,我们能降服钢,就立于不败之地。” 在管彤贤看来,由于海上重型机械领域进入门槛高,对技术要求高,目前 全球有此能力的厂商并不多,这也是振华港机谋求发展的良机。“只要有核心技 5 术、本领,有品牌、诚信,海上重型(机械)的市场就前途无量。”管彤贤充满自 信地说,“我们肯定可以取代这个领域的很多外国人,首先就是韩国人,韩国有 技术,但是劳动力成本高。” 目前,振华港机已经将海上重型机械、大型钢结构、港口机械配件和散货 装卸机械领域等作为新经济增长点。振华港机年报中的相关数据显示,2007 年, 海上重型装备主营业务利润率达 23.37%,其营业收入占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总额 的 6.87%。对此,管 彤贤表示,海上重型机械领域将成为振华港机未来增长的 引擎。 未来总是值得期待的,管彤贤带着淡定自若的微笑,透露了对振华港机的 信念:“我们的目标是, 2010 年前,希望公司产值每年增长 100 亿元人民币, 同时保证公司员工收入每年增长 10%。 ” 资料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08 年 04 月 30 日 补充材料:危机中的振华港机 振华港机 “转型汇报”:78%全球占有率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王 洁 上海报道 2009-4-8 1:02:21 2009 年 4 月 3 日,全球最大集装箱起重机生产商上海振华港口机械(集 团)股份有限公司(600320.SH)公布了 2008 年年报:营业收入 274 亿元,同比上 涨 14.45%;净利润 25.51 亿元,同比增长 22%。 但振华港机在这一市场的绝对优势地位,高达 78%的市场占有率,也意味 着未来上升空间有限。 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振华港机总裁管彤贤表示:“集装箱起重机市场 容量有限,全世界每年不过 30 亿-40 亿美元的投入。而海工(海洋工程)市场则 一年有 3000 亿至 4000 亿美元的投入,整整 100 倍,利润率起码高达 30%。我 们必须要进入海工,为此,振华已经准备了三四年。 ” 而这只是中国装备制造业寻求突围的尝试之一。此前不久, 船舶工业调整 振兴规划细则明确提出,到 2011 年, “若干家专业化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将 初具规模。 ” 危机下的转型 成立 17 年,振华港机产品目前已进入全球 73 个国家和地区,在集装箱起 重机领域占据全球 78%的市场份额。 据管彤贤介绍,美国东西两岸码头的新买设备都来自振华, “不管奥巴马总 统怎么说要买美国货,他的老厂全关了,只能买中国货。 ”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个市场已接近饱和。并且, “金融海啸对我们的主产 品集装箱机械、散货装卸机械等,还是有影响的。 ” 管彤贤坦承:“ 危机从虚拟经济开始影响实体经济,循环链条如下:首先是 外贸90%的外贸需越洋,进而必然影响到码头和装卸机械。我们处于这一 链条的下游。订单肯定受到影响,但是由于订单周期长达 14-16 个月,所以, 去年我们就已经把今年的订单都接完了。 ” 而长江证券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振华港机 2008 年净利润的增长,多来自 “远期外汇合同 ”所带来的非经常性损益:根据年报披露,公司 2008 年实现公允 价值变动收益 7.32 亿元,同比增长 472%。若扣除这一“非经常性损益” ,则其 净利润仅为 14.59 亿元,同比下降 24%。 装卸机械市场的潜在风险,促使振华港机寻找新的增长点。 “我们早就在开 发多元化市场,这次危机促使我们提速,要用其它市场补上去了。 ”管彤贤说。 振华港机 2008 年年报显示,原先单一的产品结构已有明显转变:传统业务 “集装箱起重机 ”的毛利占比,已经从 2007 年的 81%下降至 68%, “大型钢结 构和海上重型装备” 贡献的毛利则从 9%上升至 22%。 “任何一个工业企业都有增长 20%至 50%的可能,关键是要有市场。 ”管彤贤 介绍称, “以钢构为主体 ”,振华港机目前集中于开发三个市场:“一是大型集装 箱装卸机械和散货(煤、矿)装卸机械;二是大型的钢构、钢梁、钢桥;第三块 就是海工市场。 ” “港机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我们接下来的主攻方向是海洋工程,扩大海工 的生产能力。这是个非常红火的市场。 ”管彤贤称,产值逐年上涨是公司的抱负 之一,2009 年振华港机的目标是,确保实现产值 350 亿人民币(50 亿美元),同 比增长 25%。 3000 亿美元诱惑 在未来的 4 至 5 年内,海洋工程业务将支撑振华港机的产值增长。 “集装箱起重机市场份额我们尽管占了 78%,但总量还是太小太小。海工市 场如能达到 1%、2% ,或 3%,就足够大了。 ”按照管彤贤的设想,3 到 5 年后, 振华港机在海工市场的年产值应达到 50 亿美元,占振华总产值 50%。2008 年, 这一比例为 11%,2009 年预计将达到 30%。 “不光是中国,全世界都在关注这个市场,因为这是一个待开发的市场,而 且是最适合装备制造业进入的。因为都是硬家伙,不是软件。 ”管彤贤说。 此前出炉的“ 船舶工业调整振兴规划 ”已明确提出:到 2011 年, “若干家专业 化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将初具规模”。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 集团公司等也将进军这一市场。 在管彤贤看来,上海有三大优势,适合发展成为未来的亚洲海工中心。 “其 一,环境好,留得住人;其二,气候好,比东北、华北地区多三个月的户外作 业时间;其三,配套好,世界知名船检、认证机关全在上海有办事机构或总部。 若干年后,专业生产厂(如水下机器人、钻井机器等)也会蜂拥而至。 ” 并且,全国约 5000 家造船厂中,仅长三角就有 3000 家。在产能过剩和金 融风暴的双重夹击下,主要出路也就是往海工市场发展。 不过,海工市场的进入门槛,远高于港口机械。 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