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周楣声学术思想_第1页
名老中医周楣声学术思想_第2页
名老中医周楣声学术思想_第3页
名老中医周楣声学术思想_第4页
名老中医周楣声学术思想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名老中医周楣声学术思想.txt 性格本身没有好坏,乐观和悲观对这个世界都有贡献,前者 发明了飞机,后者发明了降落伞。 周楣声 提倡热证贵灸一专多能的周楣声 周子洋 蔡圣朝 魏从建 整理 编者按 周楣声教授是著名针灸学家,毕身从事针灸学的研究,崇尚 道学,精于灸法,著述丰硕,成果卓著。周氏在针灸学上的重大成就, 被国务院确认为有突出贡献的中医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本文 系统介绍周楣声崇尚道学疏注黄庭经 、研究脉法、针灸立法组方选 穴、编著灸绳的学术成就,重点突出他临床“热证贵灸”的诊疗特 色。所发明的灸架、灸具,在灸疗、经络感传、提高疗效等方面的重大 意义。所举名案十则,论述了他治疗杂病十法,体现周氏不仅以灸针 见长,而且临证用药遣方,多有别出心裁之处。医论论及皇甫谧对五 腧学说的重大贡献,医话中对阴升阳降、金水相生、耳闻鼻嗅、阿是压 痛均有独到见解。经验方治咳六合,依照十二经脉互为表里的六合 关系,取穴配方治疗五脏之咳,方法全面,方义明确,操作简便,效果明显,适于推广应用。 从事 中医针灸教学、医疗、科研同道,各科认真学习,借鉴其经验,定能有所启迪,获益非浅。 道者道也,理也;医者理也,亦道也。以医之道而通道之道,则道理愈明;以道之 理而明医之理,则医理更彻。始于一理,散为万物,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 乃天下之大本与达道也。不明道则不足以言医,既知医则更宜通道。世事虽有万殊, 而义理自无二致。 周楣声黄庭经医疏自序 周楣声,男,汉族,年出生,安徽省天长县人。出身于中医世家,幼承家学,博览 旁收。通 内 、 难及诸家言,弱冠即施诊于乡里。中年以后专从事于针灸,对灸法尤为擅长与独 具心得。 平时治学严谨,思路活泼。对古典文学基础深厚,能诗能文。幼年对金石书画,均有涉 猎。及从 事刀圭以后,乃慨然曰:“虽能撷艺苑之精华,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莫若入轩岐之堂室, 则既可 利己,亦可利人。 ”故寝馈于斯,数十年如一日。常语我等曰:治学之道,若能坚持隅反、 得间、汇 通、三勤四大要领,则何患无成乎!隅反者即举一反三之谓。得间就是古人所说过的“读书 贵在 得间” ,间是孔隙,意为读书贵在找窍门,不能读死书。汇通,是说对某一问题的探索与理 解,要把 各家学说集合贯穿在一起,以决定适从和取舍。三勤是指手勤,要勤做笔记与文摘;眼勤, 要目光 敏锐,捕捉住对自己有用的素材;脑勤要对自己的目标与方案反复思考。正是由于这些治学 之 第一卷 # 道与读书方法,所以他不是崇尚何家学派,而是步入他自己独辟蹊径的康庄大道。 周氏临症年,深知灸效远远超过于针,特别是对急性与热性病效果更为优异。鉴于 目 前只知有针而不知有灸,与热性病不能用灸的错误观点与畸形发展,多年来即为振兴灸法而 奔 走呼号。在其所撰著的灸法专著灸绳一书中,曾经这样写道:“桑榆虽晚,终存报国之 心,灸 道能兴,愿效秦庭之哭” 。可以想见其献身灸法事业的抱负与心情。 “热证贵灸”可以说是周氏对中医与灸法事业所做出的一大贡献。虽然已经有人(王雪 苔、 魏稼)在发出“热证可灸”的倡议,但“一齐之傅几何,众楚之咻易乱” ,终难挽既倒之狂 澜。周氏 认为如果要想扭转热证忌灸、禁灸的错误观念,使之转归为热证宜灸、贵灸的正确途径,必 须选 择一种急性、烈性与典型的热性传染病作为例证,使反对者在事实面前口服心服。而属于中 医 瘟疫范畴内的流行性出血热,正好是选择的对象,关于周氏在这一方面的收获与科研成果, 已 经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部级鉴定,并已写成专著。 周氏知识面广阔,著述丰富,现正式出版的已有黄庭经医疏 、 金针梅花诗钞 、 针 灸穴 名释义 、 针灸经典处方别裁 、 灸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等五种。还有由安徽中医学院印 行 的灸绳与亟待同版的周氏脉学等其他手稿。至于在各种刊物上所发表的论文,则未 作统 计。在这些著作中,均是见解精辟,立论新颖,戛戛乎成一家之言,迥非拾人牙慧者可比, 在国 内外享有一定声誉。在其“学术精华”部分,再扼要进行介绍。 周氏的学术思想与科研道路,得到了有关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安徽中医学院自 年开 始,受中央卫生部委托,举办过四届全国灸法讲习班,并应邀在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 举 办过全国灸法讲习班,以及在国际针灸班与多届全国针灸专长班上,讲授过灸法课程。可以 说 是桃李满天下。 “以退为进,将暮作朝” ,这是周氏退而不休,老当益壮手书的自我写照与座右铭。周 氏现 为安徽省灸法研究会会长,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理事,中国针灸学会针法灸法研究会顾问, 安徽省针灸及气功学会顾问,阿根廷中华针灸学会顾问,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主任医 师,被卫生部授予“卫生文明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目前周氏正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支持与资助,肩负与阿根廷方面共同为筹建“中阿艾 滋 病防治中心”的使命,向另一种危害人类的瘟疫进军。为发扬祖国医学遗产,不畏险阻与 “不知 老之已至”而奋战不息!周氏最近有一首舒怀七绝,是他对自己的自慰,也是对当前大好形 势 的表达。录之于下,以饷同道。 杏林春色满园芳,更有黄花晚节香。 不是天公重抖擞,那能大地好风光! 学术精华 一、由医识道 疏注黄庭 周氏本是一位中医理论家与临床家,对于老 、 庄之学也多所涉猎,发现“道经” 中的许 第一卷 # 多内容与思想体系,存在与“医经”相符合,而特以黄庭经的内容更有集中的体现。于 是乃在 诊余和课余的间隙中,焚膏继晷,写成黄庭经医疏一书,五易寒暑,已由安徽科技出版 社正式 出版。 黄庭经是一本流传较广的道家经典与气功圭臬,历代注本甚多,但大多是随文衍绎, 均 少发挥,特别是对其中医道同源的思想体系,一直未曾得到发掘与重视,周氏以他渊博的学 识, 独具慧眼,与“读书得间”的治学方法,用医经的观点注解道经,撰成本书。内容新颖,搜 罗广 博,笔调流畅,解说详明,对中医学说与气功的发扬,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更对老年养生 具有 实用价值。全书发前人之未发,共有十大特点: (一)对“黄庭”的取义作出合理的解说 前人对“黄庭”一词的解释,诸说不一,如梁丘子说:“黄者中央之色也,庭者四方之 中也,外 指事,即天中地中人中,内指事即脑中心中脾中。故曰黄庭也。 ”务成子说:“黄者二仪之 正色, 庭者四方之中庭。近取诸身则以脾为主,远取诸象则天理自会。 ”李千乘说:“黄者中央之 正色 也,庭者四方之中也。外取在天中地中云霞之上,内取于脑中心肝脾之间。 ”董德宁说: “黄乃土 之色,庭及家之中。是三才各有三中宫也。 ”而金丹问答则谓“黄庭在膀胱之上,脾之 下,肾之 前,肝之左,肺之右。 ”一般认为人身上中下三部均有“黄庭” ,而以脾为其主宰。可见“黄 庭”的 部位,并无确定的处所,而“黄庭”一词的取义,也并非黄为四方之中,庭是堂前的空地所 能概 括。 周氏在书中说:“黄庭”的取义,并不是单指中焦之脾脏,也不是指人身上中下三部而 言,曰 天中地中人中,曰云霞之上,曰远取诸象则天理自会,乃是外而三才,内而脏腑,放之则弥 六合, 卷之则退藏于密,天地间中和之元气也。而“中和”在儒家来说,则是“中也者天下之大本 也,和 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 )与“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 ) 是也。在道家来讲,人得太和之气而生,谷得太和之气而成。太和亦即中和也。故黄者乃太 和 之气凝聚之色也,庭者朝廷颁布典章之处。故黄庭者乃人身太和之气转输,运转与调度之中 心 也,是有其名而无其处,有其处而无其位,有其位而无其形。在外则是天中地中云霞之上, 在内 则是脑中心中与肝脾之间,是天地人三才的聚合,是精气神三宝的泉源。 内景百谷: “何不 食气太和精,故能不死入黄宁。 ”可对“黄庭”的取义作出注解和说明。 以上的见解,确是可以道出“黄庭”的真正涵义,为研习黄庭者,开拓一个新的境 界。 (二)根据巫与道的关系,证明医与道的历史源渊 关于医与巫的关系,既是源远流长各有蹊径,又是同气连枝,一源两歧。书中认为巫能 治 病是出于人类灵感的本能,医能治病是来自长期的生活实践。 ,读翳, 说文:“病声 也。 ”即 病者呻吟之“” 声也。由于巫能治病,故古 字作“” 。又由于农业的兴起和生产力 的发 展,酿造技术已具规模,酒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而汤液醪醴的功效又远远超过于巫。酉, 酒 也,故由 巫之 ,进而衍变为 酉之 。并逐步得到发扬光大,在内经中也有“汤液 醪醴” 的专章。又在素问异法方宜论中,总结出砭石、微针、毒药、灸 ,导引按跷五大医 疗手段, 已经把巫术治病排斥在外。在汉书艺文志医经中,对古代治病手段,概括为箴、石、 汤、火 四大类,也就是异法方宜论中除去导引按跷的其余四种。此时医学早已奠定基础,治病 已为 第一卷 # 医家所专有,惟独导引按跷这种自然本能与自我疗法之升华,并未受到重视而落入由巫发展 成 的道家之手,得到道家的维护与发扬,而成为另一种医疗体系与手段,使医家之治病与道家 之 强身,彼此共存而直至于今。 可见医与巫本是各有起源,无分先后,也就是异源同流,而在其衍进过程中,又有主流 与支 流之分。在上古之世,使人只知有巫而不知有医,此时是巫居主流。迨至中古以后,又使人 贵 医贱巫,此时是医居主流。其后医与道之间,又是各有偏重,医则是以外因与外来作用为主, 对 于调动内因而达到却病延年的目的则未免重视不够。而由巫发展而来的道家,则以呼吸吐纳, 导引按跷,发扬内因与内在作用为主,对于利用外因与外来作用治病,则已不能与医家争长 短。 时至今日,已是源无分先后,流无分主次,殊途早应同归,更不必为孰先孰后而有所争执也。 这对于医与巫的起源,以及在医学领域中的衍变过程,其论述是颇为持平而合理的。因 此 这也是本书的特点之一。 (三)阐明“移精变气”与“神转不回”的精神作用,是巫术、气功及 针灸等治病手段的根本和基础 用巫术治病,古称祝由。祝,赌咒,是祈神与颂祷之意,这是由巫向医发展过程中的一 大进 步,在中国医学史上用祝由的符咒治病,在一个时期内是相当昌盛的,医家十三科,祝由居 其 一,足见其是有某种治疗效果。中医的许多典籍,均将祝由列为专章或作为片断。在民间更 是 不绝如缕。 祝由治病的主要作用,就是“移精变气” 。这是素问移精变气论所首先指出的, 故必须 对之有一初步认识与理解,方可便于对巫与道,以及道与医的关系作出探讨。书中说:移是 移 动,调动,改变或动摇。精是人身的精气,精力或某种精微的物质,或是更高一级某种物质 的特 有作用。移精是指调动人身各种精气与精微物质的储备力量而充分发挥其特有功能,或是改 变与动摇某种原有的机能状态。变是指在移精的作用下,能使某种作用与机能状态发生改变。 祝由这种治病总则,也是和医经的见解相吻合的。如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说:“正气不 乱,精 气不转。 ”此之所谓正气,既可认为是正常的真气或原气,更可认为是已经存在的某种主气。 吕览君守:“可以为天下正。 ”(注:“正,主也。 ”)如果不能改变这种已经存在的不 正常的主导 之气,则正常的精气就不能发生转移与变动。又好素问玉版论及玉机真藏论 曰:“神转不 回,回则不转。 ”这均与“移精变气”有一定联系。 转是顺序向前,回是倒退向后,人身属于原气的各项生理机能,如果是顺天之机相生而 转, 这就是正常。如果倒退向后,这就是反常。任何治疗手段,都是促进人体机能顺序向前,建 立 和恢复良性循环,防止和打断倒退或越轨的恶性循环。巫术治病不论是书符念咒和扮演斩妖 捉鬼,都是从精神和心理上先行扰乱其已经存的某种致病的主气,使其产生感应与感动,促 其 元气与元神即正常的生理机能相生而转,不致相反而回,达到精神回复“神转不回”的“移 精 变气”的作用,故“移精变气”不仅是巫术治病的根本,而且也可对其他治疗方法作出解说, 特 别是对气功与针灸疗法更可说得通。当外来或内在的某种作用因子或作用方式加作用于人体 时,都可动摇其已经存在的某种主导之气,出现变气的机转,而后就可达到精神回复的“移 精” 的目的,或是首先起到调动内在因素的“移精”的作用,而后再发挥其扶正祛邪“变气”目 的。关 于这一点,特别是对黄庭经的呼吸吐纳与导引按跷,其关系尤为密切。这对巫术与医术 以及 第一卷 # 气功的作用的初步理解,也是一个值得探索的哲学医学的重大问题。 (四)对道教之“神”与巫术之“神” ,以及“存神”与“移精变气”的关 系,作出精辟的论证 无论为巫术与道教,对于“神”与“神灵”均奉为至宝而时刻不忘。但两者的体现与表 达形 式,却截然不同。书中说:巫术是托言某种神灵与灵鬼,通过人的特殊舞姿与荒诞的说唱而 表 现的,没有神灵就没有巫术本身,没有舞跳与说唱就没有巫术的存在。 黄庭经也是以不 同形 象的神灵为基础而时刻存念在心,没有不同的神灵,就没有黄庭经的内容,没有时刻存 念, 黄庭经也就失去意义。巫术之神与道家之神所不同的是巫术之神灵是在于以舞跳即以动 的 方式为表现, 黄庭的神灵是在于以存念凝思即以静的方式为依归。同是以神灵为内 容,但是 由于表达和体现方式不一样,因而其目的与效果也就存有差异和不同。巫术之神主要是用于 欺世和治病,而黄庭之神主要是用来养身和防病。由欺世治病之巫术,上升为养生防病 之道 家,这是巫术本身的一大进步。也是由巫婆走向道家的一个巨大的转变。 在黄庭经中所说的各种不同的神形和神名,并未牵涉到因果报应与降妖捉怪之事, 而 是如医家所说的原气、元气、真气或神气,是人身各个部位的机能状况,是被神化了的精神 活 动,是被净化了的巫术的升华,这就是黄庭之神与巫术之神的区别。 黄庭经的存神,也就是祝由“移精变气”的应用。孔子读诗谓:“诗三百, 一言以蔽 之,日思无邪。 ”黄庭经的诸神虽多,但可一字以蔽之,曰:“存” 。存是想念之意,又, 在也。即 时刻想念其存在不能对之遗忘也。这与巫术治病的“移精变气”是一脉相通的。在病理状态 下, “移精变气”是利用与运用某种方式,调动人体内部的因素,以治疗与改变某种疾病。 在生 理状态下, “移精变气”是运用某种特有方式,使人体的精气与精微物质向着某一方面集中 与移 动,而改变某一局部与全身的机能。如精气能为我用(移精) ,则疾病自可痊愈(变气) 。这 也就 是说,内脏之神,修治既久(移精) ,则功效自然发现(变气)也。 医家治病也每取法于道家之存神, 诸病源候论引养生方曰:“从膝以下有病, 当思脐下 有赤光,内外连没身也;从膝以上至腰有病,当思脾有赤光;从腰以上至头有病,当思心内 赤光; 病在皮肤寒热者,当思肝内青赤光。皆当思其光,内外连而没己身,闭气收光以照之。此消 疾 却邪至验,笃信精思行之,病无不愈。 ”这和道家存念脏腑之神,其意完全相同。由此可见, 巫与 祝由,以及道与医,彼此之间,本是脉脉相连,纠结难分也。 (五)阐明道家脏腑的神灵,是医家藏象学说与脏腑之官的升华 书中说医家的藏象学说,是脏腑功能的概括和描绘, 黄庭经对脏腑神灵的刻画,大 大丰 富了医经的内容。医经对藏象的论述,是用十二官职来比譬的,不同的官职就有不同的使命, 而黄庭经则是用各种神灵的形象进行比拟。称脏腑的职能为官和称之为神,其涵义可以 说 是完全相同,在黄庭经中所列举的人身各部的许多神名,都是和其本身之机能与阴阳五 行的 属性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肝色青应春,故“肝部之宫翠重里,下有青童神公子。 ”肝气旺于 丑, 正天色未明,烟雾朦胧之时也,故“神名笼烟字合明。 ”心色赤应夏而藏神,故神名丹元字 守灵。 脾居四脏之中,色黄属土,故“脾部之宫属戊己,中有明童黄裳里。 ”土为四时之常气,故 “金木 水火土为王” 。而脾神即名常在,主藏意志,其字即名魂停。肺色白应秋,因虚而成其用, 故“肺 第一卷 # 神皓华字虚成” 。肾色黑应冬,主藏精生育,故肾神即名玄冥字育婴。又如胆为中正之官, 为东 方之阳木,故胆神名龙曜字威明也。 这些都是说明五脏的精神活动与天人相应的五行关系,医道两家并无二致,而脏腑不同 的 神灵。较之不同的官职,更为细致切贴,精辟恰当。 (六)揭去人身诸神的玄虚外衣,阐明心存神灵在服气炼形中的作用 黄庭经以及其他道家经典,其内容几乎无不为各种神灵所占有,自然就易被认为是 荒唐 和迷信。周氏对于这一方面更有独到的见解。书中说:在道书的各种人神之中,既有正名, 也 有别号,而且还有不同的形状和衣着,由于这些神名和神形,是出自虚构和幻想,所以有许 多的 道书对人身诸神,名既不同,形又各异,而没有统一的标准,就连许多古代名人,也被借来 作为 人身诸神的形象。例如脐神一职,也叫孔子来充当,实属令人忍俊不禁,这自然就被认为是 荒 诞和无稽。 须知就在这种荒唐外衣的背后,却存在着另一种极其有用的光辉瑰宝。其所以给以不同 名称和塑造出不同形状者,其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道家的基本功夫,是以呼吸吐纳为第一 关,主要是要求能够入静,如何入静,就是要求收摄心神,使心有所存,然后才能神有所聚。 如 果能在呼吸入静之时,专心致志,先行在头脑中构成一种幻觉,想念某一部位,某一脏腑, 其中 住有一位神人,默呼其名,心想其形,则思想自然易于集中在一部位,使这一脏腑与器官的 功能 得到锻炼和提高。时日既久,则目闭而息调,息调而神凝,神凝而气聚,气聚则某种神之形 状可 见,使形与神俱,而服气炼形之功备矣。这就是说:“存神”是用来作为炼气时所追求的目 标和 集中意念的一种手段方法。 人身各部之神,也就是不同器官的生机和活力,其所以给以不同名称和塑造出不同形状 者,也是用来作为不同组织与器官各有不同真元之气的区别和标志。存念各种神名神形,也 是 为了提高不同脏腑的功能而创立的,存神成仙,只是引导人们的思想向高一级的境界迈进, 保 存真元与元阳,不致散乱飞越而已。 以上所述,是对黄庭经内容的深刻理解,使我们在发掘道教宝藏时,多添了一把钥 匙,打 开了一个新的门户,真好像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黄庭经的全部妙义,均在其中矣。 (七)指出黄庭经不仅是吐纳以炼形养生学的专著,而且也是恬 淡虚无,无为以养性的指南 养生古称养形,养形则必须养气,养气又必须养性,而养性就必须养心。这在注解内 景 心典时,对于儒、道与医三家治心之道的一致性,作了精练的引证和归纳。书中说:儒家 治心, 称为正心,即:“欲修其身者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必先正其心, 欲正 其心者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又曰:“物格而后知致,知致 而后意 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大学释明明德 )可见治心不仅只是治身,也是 和治国平 天下联系在一起的。而黄庭经的思想体系,也是道与医以及道与儒这三者之间的纽带和 桥 梁。 道家治心,既与儒家的道德观相符,而且也与医家的思想体系相仿佛。 道藏西山记 曰: “所以任物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有所存谓之志;事无不周谓之智;智用万物谓之虑, 动而 第一卷 # 荣身谓之魂;静以镇身谓之魄;流行骨肉谓之血;保形养气谓之精;总括百骸谓之身;众象 备见 谓之形;块然有阂谓之质;形貌可别谓之体;大小有分谓之躯;众思不碍谓之神,漠然变化 谓之 灵;气来入身谓之生;气去于形谓之死;所以通生谓之道。道者有而无形,无而有精,变化 不测 修道即修心也。 ”这较之灵枢本神更为周详。 书中又引素问上古天真论以及清代余国佩医理 “以心治心”的论述,反复说 明儒、道 与医在修身养性方面均以“治心”为前提。 (八)阐明道家对“脐”的重视,以及“脐”在生命活动中的意义 在古代中医典籍中,对于“脐”的作用,并未有着重的说明,而道家对此却早已引起重 视,如 老子中经十四曰:“脐者人之命也,一名中极,一名太渊,一名昆仑,一名特枢,一名 王城,主身 中万二千神也。 ”所谓“主身中万二千神” ,是说明人身各部的机能和神气,莫不与脐中 之神气有 关。而医家对于脐的重视程度,则远远落后于道家。至明代张景岳在大宝论中,才对脐 的作 用有了着重的论述。本书对中景念吾章中之“消除恶气出脐门” ,与素问气穴论 之“以溢 奇邪,以通营卫” ,作了互相对照和印证。认为“脐”这一天然的孔穴与缺口,乃是溢奇邪 与通营 卫的最佳通路,也是“消除恶气出脐门”的最好注解,是医道同源的又一证明。 (九)认为内景脾部当然是指脾,而脾长之脾,是指胰而非脾 外景宅中 “横理长尺约其上”也是指脾而言。在医经中对于胰的作用并未见有明 确的 论述,而脾长是象征着胰的形状与对脾胃关系的说明,是对医家学说的重要补充。脾与 胃可 以同称太仓,胰体狭长,覆于脾胃之上,故曰:“脾长一尺掩太仓”也。胰与脾胃同以消磨 水谷为 本职,故内景心神称“脾神常在字魂停” ,而脾长则称“厥字灵源字混康” ,意为 人身灵气之 泉源与丰盛之元气,均由胰与脾胃所提供,故胰神即以混康及灵源呼之,是褒扬之美名,也 是与 脾神的区别。可见脾长者胰也,非脾也,以脾部与脾长并列,足以证明为二物 而非一体 也。 以上的这种见解,是发前人所未发,是各家的黄庭经注本所未曾注意与体会到的。 (十) 黄庭经共分为黄庭内景经 、 黄庭外景经与黄庭中景 经三篇 不仅在这三篇中,内容重叠错综,即或是在一篇之中,重见叠出的章句更是随处可见。 调 滥词陈,不耐寻味。周氏以独特的胆识,收内外中三篇的原文八百五十九句,以中景最 后的 散句合并为一句,共为八百八十句,移前挪后,以此参彼,分门别类,收入四百八十六句, 编成为 重订黄庭养生经附于卷末,眉目清楚,习诵方便。这是历代注解黄庭经者所不能做 到也是 不敢做到的事。 二、克绍家学 法祖梅花 吾高祖父树冬公,生于清末(年) ,儒而能医,通诸家言,尤长于针灸, 熔今冶 古,自成门户,平生喜画梅及咏梅,故将其对针灸方面的心得即以“梅花派”名之。曾著有 金针 第一卷 # 梅花诗钞一稿(以下简称诗钞 ) ,在其手稿的诗序中,曾有句曰: 自古金针重玉龙 ,玉龙久已归太空。 断鳞残甲埋尘土,世人枉自说雄风。 我今新谱梅花诀,梅香沁心能去疾。 年年寂寞在深山,不以无人花不发。 质似凝脂骨如铁,不待三春生绿叶。 施锄移入院庭间,本性难迷恶炎热。 流芳常伴天风落,大地氤氲如沐浴。 化作金针度与人,但愿普天皆寿域。 从诗中可以想见其抱负与胸怀。但因岁月长久,且迭经战乱,原稿已大部残缺凋零,吾祖 不忍先人手泽及其心得湮没无存,乃收拾其残笺断简,补充修订,不仅使原稿面目重新再见, 且 增损补益,内容更为丰富。年诗钞由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在国内外享有很高 声誉,曾 被评为是继针灸大成以后的一部名著之一。 全书分上下两篇,共有诗歌首。上篇为针道,除扼要叙述古代各种刺法外,对用 针的 各项要领,均有深入浅出的阐发。下篇为孔穴,列举十四经要穴而标其用,亦有推陈出新之 处。 诗钞不仅以首列诗歌,次陈经典,删繁就简,首尾贯通,条理清晰,笔调流畅见长, 在其全 部内容中,处处均有着独树一帜的风格与体系。约举于下,以见梗概。 重视修身,强调守神:在书的卷首即强调守神与治神的意义。不仅对病者要求守神 与治 神,而且在医者本身也同样如此。医者神完气足,精力充沛,方能以不病之身,治有病之人。 其 诗曰: 能治神者可治针,治神之要在修身。 识得玄微通造化,全形保命刺方真。 识禁知要,不拘细则:这种思想体系与应用方法,特别表现在第三章“识禁”这一节中。 对人身禁针与禁灸诸穴,作了精辟的概括。其诗曰: 针灸必须藉孔穴,宜针宜灸须分别。 诸说不同难适从,我今扼要为君说: 主病之穴有多般,择其发者自合辙。 宥于古说亦非宜,穴失其用将湮没。 颜面诸穴火难行,灸疮发作瘢难灭。 腋 肘掌灸亦难,行坐痛楚人不悦。 动脉应手慎灸针,伤其经脉防出血。 背部多灸针忌深,胸腹浅刺为妙诀。 腹部诸穴孕不宜,足之阴阳亦同说。 旁通博览一反三,始可仁心用仁术。 认症选穴,求异求同:认症必须明确,选穴方能中肯。 诗钞选穴法中之“求异求同” , 实 为梅花派认症选穴思想之精华。书中说:“在认症之时,如欲提纲挈领,则应异中求同;如 欲条 指玉龙歌 第一卷 # 分缕析,则须同中求异。选穴之际,亦应如此。以乎太阴肺经各穴而论,大多皆能止咳平喘, 穴 所异而主治则大体相同,是乃异中之同也。但中府则用于咳喘肺系急、肩背痛;孔最则多用 于 咳而发热、汗不出;列缺则用于咳而掌中热与咳则尿出;少商则用于咳喘喉痹肿痛。其咳虽 同, 兼症则异,是乃同中之异也。故又特叮嘱曰:“在有数症并存而又互相联属者,则应同中求 异, 异中求同,执其要领,攻其一端,而收澄本清源,执简驭繁之效。其诗曰: 同中求异异求同,吾道玄微在此中, 欲向先贤求妙术,兼收旁蓄一针通。 进针有法,左右开弓:进针是针刺的第一关,这不仅是在于无痛,而更重要的是在于得 法。 诗钞所总结出的进针方法,即端静、调息、神朝、温针、信左、正指、旋捻、斜正、 分部、中 的,已足为进针之楷模,而梅花派之左右单手同时进针法,尤为独创。其法是以拇食二指夹 持 针体,微露针尖二三分,用中指尖在应针孔穴之上,反复揣摩片刻,发挥如同左手的作用, 然后 将食指尖爪甲侧紧贴在中指尖内侧,将中指第一节向外弯曲,使中指尖略行离开孔穴中央, 但 中指爪甲仍紧贴在孔穴边缘,随即将拇食二指所夹持之针,沿中指尖端,迅向孔穴中央刺入, 不 施捻转,极易刺进。针入孔穴后,中指即可完全离开应针之穴,此时拇食中三指可随意配合。 三指两用,简捷无痛,适宜于两手同时进针,在左右同取时尤为适宜。其诗曰: 拇食持针中按摩,三指两用见功夫。 中指略移针迅进,梅花香到病能除。 直斜贯穿,数穴兼收:诗钞曰:“人身之经脉既是纵横交叉,而孔穴更是栉次鳞比, 或前 后相对,或彼此并排,相对者则直针可贯也,并排者则斜针可串也,常于一针两穴或一针两 经时 用之。即今之所谓透针与过梁针者是也。 ”在用液门治疟时,更为斜串法之典型,即自液门 进 针,经过中渚与少府而至阳池。一针四穴,留针食场,截疟有良效。其诗曰: 直者可贯斜可串,两穴两经一针嗅, 用针虽少效用多,娴熟始能操胜算。 液门深刺实多功,静以留针疟遁踪, 一针四穴前人少,毕竟梅花法不同。 重深轻浅,深浅兼顾:进针是否得效实取决于入穴之深浅,而宜深宜浅之间,不但因经 因 穴而不同,且亦因人因时而各异。以八纲辨证为例,即有宜深宜浅之分。如阴深阳浅,里深 表 浅,实深虚浅,寒深热浅。而梅花派之重深轻浅,亦与经旨相符。 灵枢终始曰: “一刺则阳 邪出,再刺则阴邪出,三刺则谷气至,谷气至而止。所谓谷气至者,已补而实,已泻而虚, 故以知 谷气至也。 ”官针又特为之解说曰:“所谓三刺则谷气出者,先浅刺绝皮以出阳邪。再刺 则阴 邪出者,少益深绝皮至肌肉,未入分肉间也,已入分肉之间则谷气出。 ”梅花派的深浅之法, 乃是 先浅后深,逐步深入,以祛邪而调谷气。邪气去则针下之紧急自除,谷气调则针之徐和乃见。 其诗曰: 重深轻浅有来由,谷气深调厥疾瘳, 穴浅忌深深忌浅,妄深中脏必招尤。 候气三法,曰静移改:针灸大成曰:“用针之法,候气为先以得气为度。 ”故 下针得 气与否,是针刺成功的关键。久不得气者多由气血不足,病久体虚,或精神迟钝与针未中的 缘 故。梅花派候气三法,是可推荐。其一是静以久留,即将针在孔穴中静置片刻,不必急于捻 转。 第一卷 # 其二是如待之而仍不至,可将针尖(古称针芒)向前后左右频频移动,不必出针另刺。其三 是如 仍不能得气者,即须将针抽至皮下,另行改换方向刺入,切忌操持太急,乱捻乱捣。如始终 不得 得气,当另投他法,不必专于用针也。其诗曰: 易得气者病易痊,气不至者病难愈。 候之不至将如何?静置移锋或改道。 辅针导气,推陈出新:经气不至,在于候气,经气已至,在于导气。而导气之要则在于 辅 针。辅针者使针能为我用,针与气血相依辅也。 灵枢曰:“辅针导气,邪得淫佚,真气 得居。 ” 古人在这方面创有许多的成方与成法,梅花派总结前人的经验,创立通、调、助、运四大法 则。 通气法是包括推气与行气两法;调气法是包括和气与行气两法;助气法是包括迎气与鼓气两 法;运气法是包括提气与纳气两法。 诗钞中均有详述。其诗曰: 推之引之谓之通,行之和之调气功。 迎之鼓之乃能助,提之纳之在运中。 通调助运为纲领,导气之方此实崇。 以我为主,补泻分明:针刺的作用,主要在于平衡阴阳,也就是有余可泻,不足可补, 为了 能使这种作用进一步提高和加强,古人创立了许多补泻方法,其中如迎随、疾徐、开阖、提 按、九 六等法,较易理解与应用,至于捻转、呼吸,就常常难免混淆。比如: ()捻转补泻:这主要是包括左右、进退运针方法的补泻法,一般均以大指前进向左 为补, 食指后退向右为泻。但在实际运用时,就极易发现如应用右手运针,在病人左侧取穴进针, 这 是极易明白而有效。如应用右手在病人右侧取穴,这就与左右内外的关系不符。而且针下的 寒热感也不易出现。 诗钞说:“在进补泻之时,不论是在病人左侧或右侧进针,医者不 论是使 用右手或左手,均以大指前进为补,后退为泻。左右手同时施行补泻时,则两手大指同时前 进 为补,后退为泻。其余诸说,不可拘泥。 ”根据这一原则,也就是以医生自我为中心,不论 是用双 手或单用右手或左手捻针,均以向内收拢者为补,向外推扬者为泻。证之于临床实践,事实 正 是如此。其诗曰: 补泻之妙在手指,自身内外为准则 大指前进补之方,大指后退泻之诀 ()呼吸补泻:历来均以病人之呼吸为准,即候呼进针,候呼运针,候吸出针者为补,反 之为 泻。简言之,即“呼补吸泻” 。吾祖针刺是“以人治人”的思想指导下,在施术时以医生自 己之呼 吸与病人之呼吸同步进行,并与提按捻转相配合,即吸气时将针外捻上提,呼气时将针内捻 下 按,两者紧密配合,把思想集中在手指上,感应极其明显。这也是继承和发扬的鲜明事例, 其诗 曰: 呼吸补泻呼时补,鼻吸宜短口呼长, 候呼引针候吸出,泻法反此莫相忘。 病者医者同呼吸,补泻分明效更彰。 出针有法,不失时机:自进针以至出针,一次治疗至此即全部结束,其中亦有法度而 不 可忽视。梅花派十分强调出针时机与出针方法。出针时机是指:针下寒热,即补则热生, 泻 则凉至;针下虚实,即如金针赋所云“病势既退,针气微松,病未退者,针气如根” ; 脉之 软坚,是指针刺前后的脉象比较,如脉象由躁急转为平静者,是泻之弛也,由沉伏转为应指 者, 第一卷 # 是补之验也;气之调否,是指针刺前后患者精神状况的各种变化,这必须心领神会,方能 有 所察觉。 在出针方法上,梅花派有三指两用之进针法,同样也有三指两用之出针法,既用拇食二 指 轻轻转动针柄,中指按压在针孔旁之肌肉上,再逐步或一次外提,以后再用中指按压或不按 压 针孔,简便安详,无须双手配合。其诗曰: 出针之要贵适时,识其时机乃可贵, 寒热虚实脉软坚,气调而止为凭藉。 梅花出针亦有法,拇食旋捻中按捺, 笑他双手一齐来,捉鼠何须缚虎力。 吾祖正是由于家学渊源,加之他自身的刻苦努力,志在岐黄,心无外慕,笔不停挥,手不释 卷,数十年如一日,乃能硕果累累,为祖国医学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 周氏脉学 启后承先 脉学是中医临床的一门特殊学科,是从桡动脉搏动的各种微细变化中,来推理生理机能与 病理情况的一种独具风格和形式的诊断方法,也是中医理论与临床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传统的中医论脉方式,不仅是晦涩费解,更是不可避免地固执在抽象概念里。在今 天 看来,当然有许多地方已成为脉学史上的陈迹,而有更多的地方还有待理解和逐步得到证实。 其中由正确抽象概念所形成的结论,是不应该摒弃的,而在很多的正确结论当中,也仅有少 数 被西医所认可,因之有好多生动活泼的玄思理念的中医学说成果,由于未能理解和把握,因 而 被歪曲了,而且已经到了湮没的边缘。 周氏以特有的见地和多年的心血,写成周氏脉学一稿,在阐明中医脉学历史根源的 基础 上,分为两大方面讨论和论证。 首先认为不仅中医脉学是以心血管体系为中心所形成的特有理论体系与诊察方式,而且 这也为西医所共有,尽管西医对这方面的认识粗糙,而在今天论脉时,也应结合西医的观点, 加 以充实和发挥,使每种脉象都有自己特定的内容和病理基础,把以往中医对这方面的抽象概 念,使之更接近于具体概念,把晦涩深奥的题材,使之更接近于条理清晰的形象,给古老朴 素的 学说,输进一些新鲜血液,恢复其青春活力,以便能使这两个流派不同,思想体系不同的东 西方 学说,能够彼此补充和互相印证,最后达到殊途同归,百川归海的要求。 其次,两手寸关尺六部分候脏腑的诊脉方法,既是中医脉学的精华部分,也是中医理论 体 系中的秘奥。多年来在中医的临床实践中,都是以这种思想为指导,但这种内外相 应的 关系,并不是确定不移和随时存在的,即有时是能相应,而有时又是不相应。在相应时确是 能 与古说相符;而不相应时又不能强为联系。总是在若隐若现,可凭与不可凭之间,清代徐灵 胎 氏曾经这样说过:“如以脉为可凭,而有时亦不可凭;如以脉为不可凭,而又凿凿乎其可凭” 。事 实也正是如此。因此对于这一学说见解,是信者有人,而不信者是更有人。歧视中医的人们 更 是利用中医理论上这一未曾得到证实与阐明的薄弱环节,作为攻击中医学说的藉口。所以把 中医脉学这一精华和秘奥,使之发扬和光大,将是有其实际意义和刻不容缓的。 书中最后说明对寸口桡动脉搏动的观察,乃是阐明生活有机体完整现象的一个成分,是 机 第一卷 # 体内部因果关系的改变或破坏,在桡动脉搏动上的特定反应。而寸口六部分候脏腑的方法, 则 是起着补充和印证的作用。两者只能互相参证和对照,不能彼此孤立和割裂。全稿引经据典, 剥茧抽丝,解说详明,令人信服,节录如下,以见一斑。 (一)中医脉学的历史回顾 脉的正确涵义与上古三部九候诊法的关系:所谓“脉”从广义上来说,乃是人体各 种沟通 联络体系之总称,是包括着血管、神经、淋巴管与特有的经络体系在内而言的,故在所附之 四言 诗中说:“脉脉相通,一脉相承,沟通联系,均以脉称” 。狭义的则是心血管系统跳动着的 脉搏。 而血管体系古人也是用经络来作为说明的。如灵枢经脉曰:“经脉者常不可见,其虚 实也以 气口知之,诸脉之可见者皆络脉也。 ”这就概括出动脉静脉与桡动脉的搏动关系。而在经络 系 统之脉来说,更是和血管之经络纠结难分。中医切脉方法的唯物基础,当然是建筑在桡动脉 搏 动的不同反应与微细变化之上的。但这乃是中医脉学的一个方面,也就是说这是属于血脉之 脉的范畴,如果单从这种观点来论中医之脉,那就把为中医所重视的经络学说置之于不顾, 不 但对上古三部九候的诊法不能有充分的了解,而且对后来独取寸口的诊法也无从升其堂室。 素问三部九候论指出人之头面,上肢与下肢,各有上中下三部,三部之中各有天有地 有人, 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九,这就是上古三部九候的诊法。 从这三部 九候的部位,可以见到血管之脉与经络之脉的密切关系。 古代三部九候诊法与经络相互关系表 三部九候 脉 诊 部 位 血 管经 络 测候范围 上 天颞浅动脉额支足少阳胆经当颔厌之次以候头目之气 地面前动脉分支足阳明胃经当巨 之次以候口齿之气 人面前动脉分支手少阳三焦经当和 之次以候耳目之气 中 天桡动脉手太阴肺经当经渠之次以候肺 地桡动脉之指背动脉手阳明大肠经当合谷之次以候胸中之气 人尺动脉手少阴心经当神门之次以候心 下 天 太冲第一足背动脉 五里阴部外动脉 足厥阴肝经当五里或太冲之次以候肝 地胫后动脉足少阴肾经当太 之次以候肾 人 冲阳足背动脉 箕门股动脉 足太阴脾经当箕门或冲阳之次以候脾胃 从上表中,可见在人身上中下的九个诊脉部位,是根据几个主要血管与经络的交会点来测 候的,这不仅以心血管的机能为依据,更是与经络系统的反应相结合。在人身的十二经络中, 除了手厥阴经的心包,手太阳经的小肠和足太阳经的膀胱外,其余均已包罗在内,这三经虽 未 第一卷 # 列入,但在“脏能概腑”的原则下,是可以居于次要地位的。由此可见,只有对心血管系统 之脉 与经络系统之脉,作出全面理解,方可以言中医脉诊之“脉” 。 九候成三的诊法是独取寸口的过渡阶段:上古三部九候诊法虽然详备,但在应用时 也未 免费事费时,各部动脉的搏动情况,有的深而隐,有的浅而显,有的粗而大,有的细而小, 有的端 而直,有的迂而曲,何者为常,何者为病,经文从无详细的说明,事实上也无从分别说明。 因之 有的地方就很合用,有的地方就很不合用。寸口是最合用的,自然就保留下来了。又发现到 颈 部的人迎与足部的趺阳,也较原有之上中下三部更为合用,于是即取原有之上中下三部而代 之,而成为九候成三上中下三部的诊法。 九候成三上中下三部诊法表 三 部血 管经 络 上人迎(喉结两旁的颈总动脉)足阳明胃经 中寸口(桡动脉)手太阴肺经 下趺阳(足背的胫前动脉)足阳明胃经 以上的三处动脉,乃是人身动脉系统中在身体表面搏动最明显的地方,与经络系统的关系 也非常密切。趺阳即冲阳,与人迎同属足阳明胃经,寸口正当手太阴肺经之太渊与经渠处。 从 这三处来作为脉诊的依据,对于血脉之脉与经络之脉,仍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寸口在上古诊法中早具有重要地位:独取寸口的由来,以现存的中医文献说,均认 为是 首先出于难经 ,但究竟起于何时则殊难估定。即以内经而论,除详论人身上中下之 三部九 候的诊法外,对于寸口也是非常重视。如素问经脉别论曰:“气口成寸,以决死 生” , 平 人气象论曰:“欲知寸口之太过与不及。 ”灵枢五阅五使篇曰:“脉出于寸口,色见 于明堂。 ” 小针解篇曰:“所谓虚则补之者,气口虚而补之也;满则泄之者,气口盛而当泻之也。 ” 根结 篇曰:“持其寸口,数其至也。 ”可见在上古三部九候诊法的同时,寸口早为当时所 重视,且已经 有取其他各部而代之的趋势。 独取寸口的实际意义和时代背景:张仲景在伤寒论里对这种删繁就简独取寸口 的诊 法深感不满,认为“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寸口,趺阳三部不参”的诊法,是不 合经旨的 粗浅行为,不能为法。但是任何学说思想,都是表现其自身于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里,任何 学 说的表现形式和面貌,也必为当时的社会形态所决定。诊察人迎要搬弄头部,诊察趺阳要摩 弄 足部,在封建社会中,既认为头部是最尊贵的地方,不能任人摩弄,足部是次于趾部最隐蔽 的地 方,更不能轻易暴露,尤以女性更是如此。再则这种握手不及足的诊法,也与缠足之风盛行 有 关。由于人迎、趺阳受到旧礼教的封锁,则三部存一,是可以想见的。也由于诊察寸口时, 既不 摸头脚,也不解衣着,经过古人不断地经验积累,乃能成为认识人体机能状况的一个窗口和 渠 道。 综上所述,可见中医的脉诊是从上古的全身上中下的三部九候诊法,简化和发展为人身 上 中下三部三处主要动脉的三部诊法。再由上中下三部的诊法,简化和发展为独取寸口的诊法。 在独取寸口的基础上,又发展成寸关尺三部九候的诊法。并由此引导出两手寸关尺六部分别 与脏腑相应的关系。这种过程虽然从以往的文献中,不能找出确切的证明,但按照事物发展 的 第一卷 # 规律来说,其大体演变程序,是不会有多大出入的。 古代脉象与脉名的形成:中医察脉方式的演变程序,大体如上所述。而各种脉象与 脉名 的形成,不可能是与上古三部九候诊法同时产生的。因为上古的三部九候是在全身九个不同 的部位分别诊察,而各种脉象与脉名,则是在某一特定部位的测候总结。只有在独取寸口的 基 础上,才能经过不断的补充和完善而形成体系。 内经在识别各种脉形时,开始是用形容 词来 表示的。如“如风吹毛” , “如张弓弦” , “累累如连珠” , “如鸡践地” , “辟辟如弹石”等皆是, 其后 方简化为固定脉名。经过搜索考证,证明源于内经者种,源于难经者种,源 于仲景者 种(另有“厥脉”未统计在内) ,共有种脉象与脉名,后人认为脉象有种、 种或种者, 均是不正确的,其所附之四言诗曰: 脉学之源,起于灵 素 ,词重形容,未臻巩固。浮沉滑涩,大小虚实,长短紧弦, 洪细微 弱。缓急数迟,动代结促,散脉廿五,精简所得。 难经所增,濡牢与伏。为革为芤,仲 景所续。 一象一名,共有三十。后世之基,脉学之则。 (二)中医脉学与心血管系统的一般关系 心血管之脉在中西医脉诊中具有同等地位:根据桡动脉的搏动状况,用以作为生理 机能 的探测与病理变化的推理,这不仅是中医的常规,同样也是西医的守则,只不过是在认识方 法 上,存在着深与浅,全与偏的不同差别而已,在西医来说,虽然也列举了许多脉名与每一脉 所代 表的病理变化与涉及到相互影响以及连锁因果的推理关系,但基本上是以心血管本身的机能 状况与病理变化为主,并未曾深刻地注意到寸口桡动脉的搏动状况,乃是人体对内外界环境 各 种变化的综合反应。这就不能与中医脉诊相提并论,但在我们探讨中医脉学时,同样自应给 以 确定的地位。 中西医脉名异同:西医和中医一样,在按触桡动脉搏动状况时,也确定了很多名称, 其中 绝大部分不但其名称和中医相同,其所代表的病理意义也多可互相印证。周氏经过详细比较, 列表说明,有一定的对照参考价值。 中西医脉名异同对照表 西医各种脉名形 性相等于中医的脉象 均 脉 心率在每分钟次以上,心动周期平均为 秒,起伏与间 隔几乎完全相等,即有差别也不超过秒,充实柔韧,秩序 井然者 平 脉 小 脉 脉搏体积细小及相对于大脉而言小 脉 虚 脉 脉搏细弱无力虚 脉 实 脉 脉搏充实饱满实 脉 软 脉 血管弹性良好,但充盈不良濡脉(软脉) ,芤脉 第一卷 # 西医各种脉名形 性相等于中医的脉象 硬 脉 血管僵直硬化,弹性减少 革 脉 (坚 脉) 速 脉 频 脉 心搏频率每分钟超过次者 数 脉 (疾 脉) 迟 脉 稀脉或徐脉 心搏频率每分钟降至次以下者 迟 脉 (徐 脉) 交替脉 脉搏频率规则,但一个强的和一个弱的脉波交替出现 与仲景所谓之厥 脉部分相似 水冲脉 或称水钅追脉,高脉, 滑脉,跳脉( )高度跳脉,称 柯氏脉( ) 脉波升降幅度增大,汹涌满指,有如水波冲击之状洪 脉 奇脉(吸停脉,逆脉) 在深吸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