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述两汉时期的人才选拔制度,察举制,征辟制篇一:汉代察举制两汉:察举制与征辟制 两汉时期,确立了察举、征辟等选人任官的办法。察举又叫“荐举” ,即由公卿、列侯和郡国守相通过考察,把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才推荐给朝廷经适当考核,授予官职。西汉初年,汉高祖即位之初曾下诏征召贤能。后来,文帝也曾下诏求“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 。但形成制度,应始于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由各地地方官每年选择吏民中贤者二人荐举于朝。武帝采纳了这一建议,于元光元年(公元前 134 年)诏令郡国每岁举孝者、廉吏各一人。自此以后,郡国每年都要向朝廷推举“孝廉”便成为定制。到东汉和帝时,更规定按各郡人口比例定出应举人数,除州郡外,中央的三公、九卿或列侯也都向皇帝推举人才。他们察举的对象,主要是公卿或郡县的属吏,或是精通经学的儒生和有德行的处士。 汉代察举的科目繁多,一般可分为“常科”(岁举)与“特科”(特举)两类。 常科”以“孝廉”为主。它起源于汉武帝时董仲舒的奏请,其依据是儒家以孝为立身之本,廉为从政之方。西汉时每郡岁举孝廉两人,一般无须考试,即可授官。由于察举后直接授官,也就带来了一些问题与弊端。如德行的标准不好掌握,徇私舞弊的现象也在所难免,等等。所以到东汉初年,光武帝对德行标准作了一些具体的规定,下令以“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 ,也就是思想品德要符合统治者的要求;“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 ,即文化水平要高;“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 ,也就是要熟悉法令法规,并能以之判断是非;“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 ,就是要求办事果敢,善于应变,能处理各种突发性事件。顺帝阳嘉年间,对孝廉科也要试经书,实行优胜劣汰。据后汉书顺帝纪阳嘉元年(132)十一月诏:“初令郡国举孝廉,限年四十以上,诸生能章句,文吏能笺奏,乃得应选。 ”这变化,史称“阳嘉新制” 。徐天麟东汉会要卷二十六指出:“西都(西汉)止从郡国奏举,未有试文之事;至东都(东汉)则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无异于后世科举之法矣。 ”可见“阳嘉新制”实已孕育了科举制度的萌芽。 察举常科还有“茂才”,西汉时称为“秀才” ,东汉时因避光武帝刘秀名讳而改。与孝廉不同的是,孝廉大多是从未仕者中察举,而茂才中有已仕官吏,有州郡吏和被察举的孝廉以及太学生、平民等,其所授官职也高于孝廉,所以岁举人数往往不及孝廉的十分之一。 汉代察举“特科”的名目尤多,有贤良方正、贤良文学、直言极谏、明经、明法、有道、能治河者、勇猛知兵法者等,尤以“贤良方正”最为显科。 所谓“贤良方正” ,意即德才兼备之人。荐举的对象是现任下级官员或州郡属吏,而且必须送往京师通过皇帝亲自主持的策试。策试的具体做法是:首先由皇帝提出一些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重大问题,称为“策问” ;然后把这些问题根据难易程度分为甲、乙等科,密封起来;最后让被荐举者任意抽取问题回答,叫做“射策” 。对策完后,朝廷再根据他们政见的高下授予官职。这种策问带有一定的考试性质,它对隋唐科举制度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察举制在实行初期,规定还是比较严格的。但由于察举制基本上是推荐、保送制,荐举者权力极大,所以其腐败也就势所难免。特别是东汉末年,君昏臣贪,政治腐败,请托公行,察举不实的现象更是层出不穷,所以当时就有民谣讥讽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抱朴子审举) 除察举外,汉代选官还有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征辟” 。 “征”指皇帝直接聘请人做官,有时也称“特召” 、“特聘” ;“辟”指官府聘人任职,也叫“辟召”或“辟除”。对某些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名人,皇帝不经官吏荐举,直接征召到朝廷,授以“博士” 、 “待诏”等称号,让其侍从左右,以备顾问。如著名辞赋家枚乘,虽已年老,但汉武帝即位之初便把他征召到长安。据史书记载,皇帝在征召某些年老体衰的人时,常常用“安车蒲轮”等礼仪以示敬重。 “安车”即一种可以比较安稳地坐在其中的小车;“蒲轮”指用蒲草捆裹车轮,以减小车身颠簸震动。这些都是格外优待、礼遇之意。两汉时期,官府也可以自行招聘僚属,通称“掾史” 。在汉代,被皇帝征召做官的人毕竟很少,而被官府辟除为官的人则比较多。 ? 篇二:古代官员选拔制度古代官员选拔制度 古代官员选拔制度 一、先秦:世卿世禄制为主 1、宗法制和嫡长子继承制 2、客卿、食客等制度 3、军功授爵制 二、两汉:察举制、征辟制 察举制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对于被察举的人,朝廷会提出一些治国和经义方面的问题进行考核,叫做策问,应举者回答朝廷提出的问题,叫做射策或对策。董仲舒就是在汉元光元年(公元前 134 年)以贤良方正连对三策而被录用的。 征辟制地位仅次于察举制,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制度。就是征召名望显赫的人士出来做官,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辟除制在汉武帝以前就已推行,直到隋朝被废。 察举的主要科目: (1)孝廉:孝敬廉洁者(郡推举) (2)秀才:才能优秀者,汉光武帝为避讳改为茂才(州推举) (3)明经:通晓经义者 (4)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 三、魏晋:九品中正制 魏文帝曹丕时的吏部尚书陈群创议的。到西晋时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九品: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 但类别却只有上品、中品和下品(二品至三品为上品;一品为虚设,无人能达到;四品至五品为中品;六至九品为下品)三类 中正:就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也就是中正官。 品评主要有三个内容:家世道德才能。 四、隋唐:科举制 隋朝:起源 唐朝: 1 常科:每年分期举行 1、进士:时务策和诗赋、文章。宰相大多进士科出身 2、明经:时务策与经义 3、秀才: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 4、明法、明算、明字 5、 俊士:不经常举行 6、 (共 50 多种) 考生生徒(学馆出身) 、乡贡(经经州县考试)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2 制科: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 武则天时期,出现殿试、糊名、武举(科目: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交等) 新郎官:最早出现于唐代,是称呼考试登科及第的学子郎是古代一种高级官员的称呼,唐代祝贺新科进士称为新郎官 五、宋朝:科举制宋太祖时期,共开 15 次科场,共录取 455 名进士。宋太宗扩大录取人数,太平兴国二年榜就录取了 507 人,太平兴国三年榜录取 144 人,太平兴国五年榜录取 119 名进士。而且待遇高,提拔快。 唐宋两代,探花郎指为年纪最小的进士。 宋英宗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解试(州试)、省试(礼部)和殿试。科举及第成为天子门生。 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 南宋设立琼林宴,作为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 六、元朝:铨选制度 (1)高级职位中有相当部分被世勋子孙所占据; (2)中、下级官员中的绝大部分,多由吏员出职,甚至由官复吏,再出职升任品级较高的官位; (3)元代前期一直没有设科取士,后来虽然实行科举,对整个官僚构成的影响,也远不能与唐宋诸朝相比较。此外,元朝铨选制度的另一个特点,是优待蒙古、色目人。七、明朝:科举制 明代的进士,70%以上都是江西、福建、浙江人。 (一)考生的称呼 童生: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 生员:俗称秀才,童生院试合格,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进入府、州、县学的通称。分为廪生、增生、附生三类。贡生:各府、州、县学中的生员选拔出来。 监生:明代入国子监学习。分四类,生员入监读书的称贡监;官僚子弟入监的称荫监;举人入监的称举监;捐资入监的称例监。明初时期,监生可以直接做官。 (二)考试内容:四书五经、八股取士 八股文: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出题、中股、后股、束股、收结 顾炎武: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三)考试的流程 1、院试:州县,童生考中即为秀才,免除一人的徭役,见到县长大人可以不下跪 2、乡试(秋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每三年一次。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考中的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 3、会试(春闱):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乡试的第二年举行。考中的称贡士, 第一名为会元 4、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会试后当年举行。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八、清朝:科举制 满人做官可不经过科举途径。汉人需科举为官。 (一)考生的称呼 童生:参加童试的人 生员:童生被录取,入学进入府、州、县学。分为廪生、增生、附生 秀才:在学宫肄业 (二)考试的流程 1 初步考试 1、童试:又叫做小考,童生经过一定的考试选拔,在县里面选拔了以后到 督学进行考试,督学考试合格就可以称做秀才 2、岁试:秀才每一年考一次,这也是一个选优的过程。 3、科试:每三年秀才还要参加一次大的考试,主要是为了推举举人考试的资格 2 正式考试 1、乡试: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考中为举人。举人实际上是候补官员,有资格做官了。 2、会试: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称为贡士。 3、殿试:参加殿试的是贡士取中后称为进士,可以直接做官。 连中三元:解元、会元、状元。隋唐开始科举后,连中三元的只有十三人,分别是唐朝两人,宋朝六人,金一人,元一人,明二人,清两人,明朝出现在洪武年间的黄观,正统年间的商辂。 九、科举制度下的那些名人 1、李白: 终其一生,从未参加过科举考试。 一方面,政审通不过。他是商人之子、而且是罪人之后,唐朝律法规定商人、罪人不得参加科举考。另一方面,李白特有的诗人气质。自言天生我才必有用、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孟郊 科举屡屡落榜,空有抱负而无施展之机。45 岁时终于进士等第。压抑几十年的苦闷如决堤之河狂泻而出,作诗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3、杜甫 当朝宰相李林甫害怕士人泄露当时之机,因此一人不取,致使举子全部落榜,而后,他有上表玄宗说野无遗贤。因此杜甫也落榜。 4、黄巢 曾几次应试进士科,皆名落孙山,于是他满怀激情地写了一首诗不第后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最终成为是唐末农民起义的领袖人物。 5、高明 元顺帝至正五年(1345)以春秋考中进士。代表作琵琶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6、唐伯虎 30 岁那年,踌躇满志地赴京会试,不料卷入科举舞弊案,经过一年多审讯,唐伯虎被判终生不得参加科考。明朝官场少了一个有才气的官吏,但明代文坛多了一个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7、张居正 天资充盈,12 岁考中秀才,13 岁参加乡试,只因湖广巡抚顾璘有意让张居正多磨练几年,才未中举。16 岁中举。后官至内阁首辅,实行著名的张居正改革。 8、蒲松龄 聊斋先生,出身没落地主家庭。19 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一时,成了秀才。一生热衷科举,却始终不得志,71 岁时才破例补为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感触。 篇三:中国文化史题目: 中华文化史课程论文 论中国历代官吏的选拔制度 学院:人文学院 专业:传播 班级:1303 学 号:1319130327 学生姓名:王田田 成绩: 授课教师:王丽梅 二一四年一月 论中国历代官吏的选拔制度 选官用人历来是国之大事,官吏担负着国家的日常管理职责,关系到统治机器的正常运转。自古便有“中兴以人才为本” , “得人者昌” ,“失贤者亡”之说。因此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者都把官吏的考核选拔置于特别重要的地位。为了保证人才选拔,一方面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另一方面则不断探索和完善选官制度。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官吏的选拔制度也在不断的演变,主要有禅让制、世袭制、军功授爵制、察举制、征辟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因此认真总结中国历代官吏的选拔制度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禅让制 禅让制主要适用于我国古代的原始氏族社会。其形式为部落或者联盟成员经过集体协商和民主选举产生首领和主要官员。然而这种最早记载在尚书里的制度,其真实性一直存在质疑。但目前大多数人都认为,是真实存在的。 一种政治制度的根源离不开当时的经济基础。而禅让制的经济起源主要是集体化经济。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极其落后,原始人类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才能够得以生存,共同劳动、平均分配食物。因此,人们就需要一个贤能、公正的首领带领部落抵御外来的侵略,进行共同生产与平均分配。又因为当时的社会处于蒙昧的状态,人们更加注重生存,对食物等生活必需品更为渴望与关注。由此使得禅让制能够在前中期成功的执行。 因此在原始氏族社会的前中期,基本的选举形式为,部落首领在任时,群众便可以推举下一任首领的人选,再由首领进行审核,便确定为下一任的首领。相传尧为部落联盟领袖时,四岳推举舜为继承人,尧对舜进行三年考核后,使帮助为事。尧死后,舜继位,用同样推举方式,经过治水考验,以禹为继承人。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禅让制逐渐不适应社会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生产资料的私有化,进一步形成了阶级的分化。过去各自实力相当而产生的部落联盟最终被某个最强大的部落统一或者控制,而部落首领在拥有较大社会资源后开始追求家族血缘权利的延伸性。因此,启在成为部落首领后,结束了禅让制,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以禅让制为代表的原始部落选官制度最终被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度作为认识制度中人才选拔的方面是一个民主、公开的开端,然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只能是昙花一现。 二世袭制 世袭制又称为世卿世禄制度,世袭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即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世袭连任官位。 世袭制的特点是王权与族权统一。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担任官员的大小贵族必须经国学教育,学习相关礼仪知识方可上任。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参政人员的素质。周世官制则与当时推行的宗法制、分封制紧密结合。官吏或者贵族严格遵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代代相袭,保证这一制度的执行。 世袭制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保证了国家机器统治者以及各部门执行者更替的时候不会出现混乱。是历史的变革,在一定程度上来看是一种进步。然而,世袭制也容易导致贵族阶级或者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现象。彻底划分贵族阶级与平民阶级。平民阶级几乎没有机会参与到国家建设上,贵族对官位长期垄断使得没有相应的绩效制度监督官吏,容易导致官吏惫懒,从而引发整个国家机构操作上的停滞不前。 最终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提出了废除官吏的世袭制,打破贵族、官吏世家对官场的垄断。然而世袭制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作为皇帝对臣子的一种恩赐,如恩荫制度, “铁帽子王”等形式继续存在。三军功授爵制 军功授爵制是春秋战国奴隶制走向崩溃,封建制逐渐产生和确立的形势下出现的一种新的管理选拔制度。主要执行于战国时期的秦国以及秦朝。其形式是主要以军功大小作为用人的标准,如战国时期商鞅变法规定按军功的大小授爵和赐给田宅。军功大的授给的爵位就高,奴隶主贵族没有军功也就没有爵位。然而,这一制度并没有随着秦朝的灭亡而消失。随后确定为军队官员的选拔制度,而非如(来自: 小 龙 文档网 :论述两汉时期的人才选拔制度,察举制,征辟制)秦朝时期主要作用于全体的官员。 虽然这种制度在当时受到了奴隶主贵族的强烈抵触,商鞅自身最终变法失败车裂而死也与此有着较大的关系。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一制度,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产生了较大的作用。它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官位的制度,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能够激励下层百姓跻身官吏阶级的愿望,从而促使他们奋勇战斗,勇争军功,得到富国强兵的效果。 然而,军功授爵存在一定的弊端。军功爵过分重视斩获敌军首级的数量,极可能造成杀良冒功、军纪败坏的情况。军功爵授爵容易,然而由于刑法严苛,导致士兵容易失爵,影响战斗力。同时军功授爵制度也有阶级局限,并非完全公平,普通士兵是得不到公乘以上的高爵的。并且在和平的年代无法作用于全体官员的选拔之中。 四察举制.征辟制 两汉时期,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实现,迫切需要一种使中央集权正常运作的管理选拔制度,尽量的网罗人才为国家所用。官吏选拔制度也在不断的改变发展。汉武帝时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官吏选拔制度用来选拔人才,其内容包括地方察举和皇帝征召等,即察举制与征辟制。其中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察举制是两汉选官的最主要途径。 成熟的察举制是由地方长官经过考察向中央推举优秀的人才,经过中央的考核后,被政府所录用。察举制科目众多,但有统一的选才标准和考试办法,其科目基本有孝廉、茂才、察廉、光禄、四行、贤良方正、贤良文学、直言极谏、孝弟力田、明经、明法、明阴阳等科目。两汉时期不同的皇帝对人才有着不同的要求,因此科目也在不断变更。 察举制推举了当时社会的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如汉朝的东方朔、晁错、董仲舒、董钧等等。众多优秀人才就任国家官员也促进了汉朝的繁荣鼎盛。相比于世袭制、军功授爵制,察举制具有明显的优点。察举制进一步、更大范围的打破了贵族阶级对官位的垄断。个人的社会背景、家庭出身不再是选士任官的唯一依据。地方的士人只要有真才实学、有一定社会威望或者值得称赞的道德品质,就有可能成为察举对象;察举的科目众多,可以网罗社会各个方面的人才,有利于社会全方面的发展;察举制使得中央在官吏的任免上始终发挥决定权,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中央集权;最后,官员推举和考试相结合,体现了公平与严谨,可以保证被推举者的质量,选拔真正贤能的人才。 然而,察举制在执行的中后期显示出其弊端,尤其在东汉时期地方选举权被少数公卿大臣、名门望族所控制,他们选士任官往往推荐名望家庭的子弟而不管其学问品质如何,如此使得察举范围越来越狭窄,被察举者也大都名不符实,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察举制蜕变为变相的世袭制,成为那些公卿大族维护自己势力,维持特权的工具了。 对于征辟制,被人们熟知的便是李密的陈情表 ,这篇文章便是李密拒绝晋武帝征辟的奏章。主要有皇帝征聘与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对于社会上一些优秀的人才进行征辟, 邀请他们。选拔某些有名望的品学兼优的人士,或备顾问,或委任政事,进入国家机关。在一定程度上有有利于人才的充分选拔。五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选官制度。三国时开始实行,隋唐时被废除。它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制,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 在汉末军阀混战的冲击之下,乡里组织遭到破坏,“乡举里选”的传统做法难以为继。在此情况下,三国时的曹魏御史大夫陈群制定和推行了“九品中正制” 。在朝官中推选有声望的人担任各州、郡的“中正官” ,负责察访本地士人,按其才德声望评定九个等级(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然后根据士人的品级,向吏部举荐。吏部依据中正的报告,按品级授官。 九品中正制是两汉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但在形式与考察制度上更加完善与严谨。 九品中正制用更加规范的方式进行官吏的选拔,中正官的设置,对杜绝朋党,破除门阀起了一定的作用。也有利于人才的选拔。然而,到了魏晋之交,中正官基本被地方与中央的世家大族所垄断,世族再一次垄断了官场,出现了“上品无寒士,下品无世族”的现象,官吏选拔制度再一次受到破坏。九品中正制成为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因此当士族没落以后,九品中正制也被彻底废除了。 五科举制 科举制盛行于隋唐至清末时期,主要是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科举制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评判的标准不再是家族名望而是考试成绩,择吏的权利不在地方而全属于中央。科举制的创立是官吏选拔制度的一大进步。 科举制中设置的科目不下几十种,同时还设有武举和制举。这种科目的设置,对于选拔不同方面的人才,服务于不同的政府部门都具备科学性、合理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护理札记读后感:细节与本质的再思考
- 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食工仪表自动化》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护理文件书写规范及要求
- 江苏省百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期初开学联考物理试题含解析
- 南充科技职业学院《中学生物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四川西南航空职业学院《化工热力学实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城乡空间分析与规划新技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中华女子学院《食品工厂设计概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十堰市茅箭区2024-2025学年小升初总复习数学测试题含解析
- 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FPGA数字系统课程设计》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北京市朝阳区2025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试题 数学 含答案
- 运输公司安全管理制度
- 2025届江苏省扬州市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含答案)
- 2025年河北省唐山市中考一模道德与法治试题(含答案)
- 工程造价咨询服务投标方案(专家团队版-)
- 2024年广东省中考生物+地理试卷(含答案)
- 小小科学家《物理》模拟试卷A(附答案)
- 劳务派遣劳务外包服务方案(技术方案)
- 全尺寸测量报告FAI
- 燃气轮机原理概述及热力循环
- 限用物质清单AFIRM RSL(2019年年)34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