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市城市化发展与问题研究_第1页
汕头市城市化发展与问题研究_第2页
汕头市城市化发展与问题研究_第3页
汕头市城市化发展与问题研究_第4页
汕头市城市化发展与问题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汕头市城市化发展与问题研究汕头市位于广东省东部,濒临南海,位于北回归线之上,地处韩江、榕江、练江出海口,素有“岭东之门户、华南之要冲” 之称,是全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著名侨乡和东南沿海重要港口城市。汕头是连接长三角、珠三角两大经济圈的重要节点,也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城市之一,拥有亚太地缘门户的独特优势。2003 年 3 月,经国务院批准,汕头行政区划作出重大调整,潮阳、澄海撤市建区,加快了汕头市城市化发展进程。目前,全市总面积 2064.4 平方公里,市区面积 1956 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面积 443 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 539.62 万人,户籍总人口 529.44 万人,其中汕头市区人口 522.01 万人;海外华侨有 335 万人。用科学发展观正确分析汕头市城市化进程的现状和发展中的存在问题,并采取相应对策加以解决,促进汕头市城市化进程协调发展。一、汕头市城市化发展现状分析汕头于 1861 年正式开埠,是近代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美、英、法、德、日、俄、荷、比等国家曾在此设立领事馆,有“百载商埠”之称。1921 年汕头设立市政厅。 20 世纪 30 年代,汕头港吞吐量曾居全国第 3 位,商业之盛居全国第 7 位,出现“商贾云集,楼船万国” 的繁荣景象。 1981 年 11 月汕头经济特区正式创立,汕头城市发展迎来又一个辉煌时期。改革开放 30 年,汕头 GDP、人均 GDP 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 29 倍、16 倍和 36 倍;工业总产值增长2160 倍;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 11.52 倍;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1、从国民经济增长情况看汕头市城市化发展自 2003 年以来,汕头市经济开始复苏,进入了快速恢复性增长的轨道,全市 GDP 持续保持两位数快速增长态势(见图一) 。2011 年,全市 GDP 为 1403.44 亿元,人均 GDP 为人民币 25958 元,按当期汇率计算,人均 GDP 已超过 3000 美元;全市 1403.44 亿元 GDP 中,第一产业为 71.15 亿元,第二产业产值 792.22 亿元,第三产业产值 540.0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 5.156.438.5,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从2000 年的 8.7%,萎缩为 5.1%,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占 15%以下;第三产业产值比重 38.5%,占比低于 45%,需逐步调整改善。图一 汕头市 2006 年2011 年全市 GDP 及增长速度情况2、从人口结构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看汕头市城市化发展人口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口比重指标在判断城3市化水平中居于重要地位。但是,当前城市人口流动性较大,传统意义上的城镇人口统计方法忽略了占相当比重的外来务工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等,当前城市化水平表现出多样性,单用非农户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一个地区的城市化率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因此,一个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情况应当综合考虑这个地区的人口结构和三次产业就业人员结构。根据汕头市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全市常住人口为 539.62 万人,同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467.78 万人相比,十年共增加 71.99 万人,增长 15.41%,年平均增长率为1.44%。2010 年,汕头市户籍人口 524.11 万人,其中非农人口 369.42万人,占常住人口 539.62 万人的比重为 68.46%,超过 50%;全社会劳动者总人数为 237.91 万人,其中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合计为167.02 万人,占全社会劳动者总人数的 70.2%,达到 70%以上;3、从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情况看汕头市城市化发展汕头市正在积极谋求汕头在国家层面的发展定位,城市发展有了新格局。先后被确定为国家主体功能区重点开发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汕头的区域中心城市地位进一步显现。2011 年全年完成环境污染限期治理项目 7 个,关停并转迁污染企业 34 个。中心城区已建成空气自动监测系统,环境噪声自动监测显示装置 2 个,烟尘控制区 9 个;改造和完善生活垃圾填埋场及污水处理站,日处理污水能力 58.7 万吨;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100%。城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 55.7 分贝。市区建成区绿地面积 7721.64 公顷,绿化覆盖率441.84%。汕头正在加大城市规划力度,以“多规融合”启动新一轮全市总体规划修编,高标准规划“一核多组团”的城市发展新格局和“一湾两岸”的城市形态,城市规划的战略性、前瞻性不断增强。启动市场运作、资本运营机制,整合盘活城市优质资源,加强和中信、中交等大型央企的战略合作,重点打造珠港新城、濠江新城、东海岸新城和西部生态新城,城市空间结构不断优化。濠江新城首期南滨片区和苏埃湾过海隧道项目奠基启动,东海岸新城已形成陆域面积约 7 平方公里,珠港新城完成整体规划设计,西部生态新城金凤西路一期工程开工建设。围绕区域交通一体化,积极谋划一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全力推进港口、铁路、高速路网建设,主动与周边城市对接,城市交通功能不断提升。4、从交通运输和邮电发展看汕头市城市化发展港口资源是汕头参与区域经济竞争的比较优势和核心战略资源。汕头有海岸线 289 公里,适宜建港的自然深水岸线有 28 公里,可供开发的港口有 103 处,可建 5 万吨级至 30 万吨级泊位 50 多个,拥有建设深水大港的优良自然条件。港口货物年吞吐量呈现逐年快速上升态势(见图二),2011 年港口货物吞吐量已超过 4000 万吨,汕头正在加强港口规划和建设,正在朝年亿吨的港口货物吞吐量方向前进。5图二 汕头市近年港口货物吞吐量及增长速度至 2011 年,汕头市拥有电话交换机总容量 741.39 万门,接入网设备容量 84.52 万门。全市城乡固定电话用户 140.18 万户,移动电话总用户(包括储值卡用户)587.29 万户。每百户拥有住宅固定电话 118.20户,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包括储值卡用户)110.93 户。计算机互联网络总用户 78.75 万户,增长 17.9%。固定电话已普及到每家每户,移动电话普及到每个人。5、从教育、文化、卫生看汕头市城市化发展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为 224461 人,只占常住人口的 4.16%;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 783191 人,占常住人口的 14.51%;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 2031117 人占常住人口的 37.64%。同 2000 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每 10 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 2216 人上升为 4164 人,十年增长了 88%;具有高中程度的由 9634 人上升为14528 人,十年增长 50.8%,增速较慢。同城市化评价模型指标要求:6受中等教育、职业教育的人占总人口的 80%;在青年适龄人口中受高等教育的人达到 15%相比,人口接受教育程度偏低,人口素质跟不上城市化的发展。卫生医疗方面,至 2011 年,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个体)976 个,其中医院 34 个,卫生院 34 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 35 个;实有病床位 13057 张,每万人口拥有床位数 24.20 张;卫生技术人员 17238 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 7556 人,每万人口拥有医生数 14.00 人。同城市化评价模型指标每百人口拥有医生数 1 名的要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综上所述,从近十年汕头国民经济总量增长速度、国民经济总量、人均 GDP 及其增速、三次产业产值发展比例、非农业就业人口比重、人口结构、城市建设、港口发展、教育卫生以及通讯等指标分析,汕头市的城市化率处在较高的水平,达到国家城市化委员会发布的2010年中国城市化率调查报告中显示:“在全国 282 个地级市中,深圳、珠海和佛山依然保持了 100 的城市化率。乌海、汕头、克拉玛依和防城港市等四个城市的城市化率则超过了 95%,其分别为99.96%、99.06%、98.60%和 98.01%。 ”中的 99.06%的水平。但是,汕头市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仍存在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偏低、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人口接受教育程度低、人口素质跟不上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发展面临着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压力等问题。研究寻找解决这些存在问题的对策,有利于促进汕头市城市化协调发展。7二、汕头市城市化发展存在问题分析城市化过程实质是现代化过程,具有自身规律,不同地区由于其所处的社会、经济、文化、地理不同,其发展进程也不同,只有用科学发展观正确分析,才能对症下药,采取正确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推进城市化的和谐发展。(一)汕头市城市化发展进程存在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问题城市化的实质是由生产力变革引起的人口和其他经济要素从农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表现在生产方式上就是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即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城市化首先是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为主逐步转变为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的过程。观察汕头市近十年 GDP 及其三次产业产值结构(见图三) ,可以看出: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由 2000年的 8.75%逐年下降到 2011 年的 5.07%,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产值的比重由 2001 年的 47.01%逐年上升到 2011 年的 56.45%,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由 2001 年的 44.32%逐年下降到 2011年的 38.48%,呈逐年下降的态势。随着城市化的发展,第三产业产值的比重应是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并达到 45%以上。而汕头市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第三产业产值却呈现出逐年下降的态势。因此,汕头市城市化发展进程存在产业结构发展不合理状况。8图三 汕头市历年三次产业产值结构(二)汕头市城市化发展面临着用工难和人口素质低的压力城市化水平是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快速发展,外来务工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工业、服务业转移。根据调查结果显示,民工已由“单向度输出”转变为“多向度流动” ,且流动性不断提高,特别是大量新生代民工已经涌入主要的劳动力市场,受新价值观的挑战,新生代民工的就业观念已完全不同于以前的“农民工”,他们不仅追求职业生涯的发展前途和工作环境条件的舒适度,而且追求工厂周边的交通、生活配套,包括:超市、娱乐场所、休闲中心、公园等社区市政软硬环境配套设施。然而,汕头市城市化发展进程的大多数乡镇企业缺少满足新生代民工这种需求的条件,尤其是工厂周边的交通、生活配套等社区市政软硬环境配套设施的规划建设更是不能满足民工日益增长的需要,导致当前新生代民工“高流动性”突出, “短工化”9趋势明显。另外,外来工和城镇周边的进城务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子女享受与当地同龄儿童和青少年的同等教育待遇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如外来工子女读到高中阶段就必须回学籍所在地继续上学,参加高考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外来工难于融入当地社会,给外来务工人员长期扎根汕头市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由于上述的各种原因,用工越来越困难,特别是熟练工人的招聘就更加困难,加上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中西部民工回流产生叠加效应,加剧了用工荒的问题,民工“无限供给”的状况彻底改变, “民工潮”已变成“民工荒” ;伴随着用工难的用工贵,且劳动力成本在不断上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与此同时,由于乡镇教育水平的落后,导致进城务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与新型工业化要求存在着文化知识、劳动技能上的差距,从而造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充分就业,妨碍了城镇化的推进。根据广东省 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和汕头市2010 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全省每 10 万人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程度(大专以上)的为 8214 人;具有高中程度的为 17072人。而汕头市每 10 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为 4164 人;具有高中程度的为 14528 人。同全省平均水平相比,汕头市每 10 万人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人数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高中程度的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 90%。由此可见,汕头市城市化发展进程面临着用工难和人口素质低的压力。(三)汕头市城市化发展进程存在城镇发展和分布不平衡问题汕头市的城市化进程,总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18611949 年,10这是一个离散极核阶段。19491978 年,汕头市的城市化处于缓慢发展阶段。19781991 年汕头市城市化进入了快速聚集阶段。1991 年之后,汕头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及潮汕地区调整区划为三个地级市后,汕头的城市化进入了极化扩散阶段,城市化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无论从户籍非农人口所占的比例看,还是从非农产业人口城镇化水平看,汕头市的城市水平已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投资主体从政府的单一投资转变为多元投资主体并存的局面,与之相适应,涌现出汕头市区和原潮阳、澄海两个市区以及一批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城镇,但城镇分布及发展不平衡,主要集中于平原地带,特别是 324 国道沿线集中分布了全市主要的城镇;而山区和偏远地区城镇分布则相对稀疏,城镇规模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落后。表现为乡镇企业遍地开花,但经济效益低下,环境污染严重;农村表现为非农人口“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 ,影响城镇规模效益和服务功能的发挥。(四)汕头市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