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版 传播学原理_第1页
复习版 传播学原理_第2页
复习版 传播学原理_第3页
复习版 传播学原理_第4页
复习版 传播学原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传播学原理,第一章 传播与传播学,第一节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一、传播的定义 二、传播的基本特征 三、传播的作用 四、传播的类型 五、传播学的研究对象,重要概念,传播是人类运用符号并借助媒介来交流信息的行为与过程。 传播三要素:信源、讯息、信宿。 传播学通常分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传播行为及其规律的科学。 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传播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社会化不可或缺的因素,是构成群体社会的必备要素。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第二节 传播

2、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一、传播学的奠基人及创立者 二、传播学的主要学派 三、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传播学的起源,传播学起源于上世纪二十年代(19世纪末),形成一个学科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但人类的传播活动与人类的历史一样古老。,一、传播学的奠基人和创立者,奠基人: (1)拉斯韦尔:五W模式 (2)拉扎斯菲尔德:意见领袖、二级传播、实地调查法、有限效果论 (3)卢因:守门人 (4)霍夫兰:控制实验法、军人心理研究 创立者:施拉姆:开山鼻祖、传播模式,1. 拉斯韦尔:5W模式,1984年提出,传播的过程可分解为:传者、受者、信息、媒介、效果(可有可无)。 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

3、过什么渠道(in What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传者 讯息 渠道 受者 效果 不足:直线性(没有互动和反馈) 孤立性:不涉及传播过程和社会过程的联系,任何传播都不可能脱离社会。,2. 拉扎斯菲尔德,“二级传播理论”:来自媒介的消息总是首先抵达意见领袖,接着,再从意见领袖那里流向其同事或是接收其影响的追随者。 意见领袖:指群众中具有一定权威性与代表性的人物,他们首先接触大众传播媒介,再将从媒介上获得的信息加上自己的见解,传播给他们周围的人,从而对周围的人施加影响。这样,传播效果大打折扣,既是“有限效果论”。,3. 卢因,群

4、体传播研究 守门人:新闻在通过某种传播管道的旅程中,是基于这样一种事实,即在管道的某一区域有着“门”人功能。这个门的部分不是由公平的规则所掌控,即是由“守门人”所看守,而这一守门人可能是个人或者是团体。守门人“有权”决定“进或出”。 记者采访主任编辑总编辑,4.霍夫兰,耶鲁学派 控制实验法 说服效果研究 主要贡献:第一,他的研究揭示了传播效果形成的条件性和复杂性。第二,将心理实验方法引进了传播学领域。,5.施拉姆:集大成者,主要功绩,在于勾画出西方传播学的框架结构,使之具有独立学科的面貌。被称为“传播学之父”。 代表作:男人、女人、信息、媒介:人类传播概览,二、传播学的主要学派,1、传播学的经

5、验学派 经验学派(empirical school ),广义上指的是主要以经验性方法的社会科学流派,与以思辩性方法来考察社会现象的流派相区别。 2、传播学的批判学派 传播学的批判学派(critical school)是在法兰克福学派影响下,以欧洲学者为主形成和发展起来,主要代表有M.霍克海默、H.马尔库塞、T.W.阿多诺等人,三、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四个时期: 1.20世纪50年代:萌芽期 2.6070年代“文革”时期的中断期 3.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的引进和兴起期 4.90年代至今的本土化和自主化的展开期,四、传播的结构和模式,结构: 事物中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静) 事件运动的状态和程序

6、(动) 传播的结构: 动态的过程,无始无终,无边无界; 传播中的多元关系是重要的研究对象; 变动是其本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模式:将“理论”现实化或简化的形式。 两类:线性模式;控制论和社会系统模式。 线性模式: 拉斯韦尔:5W 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 申农:强调噪音的介入。,控制论模式: 双向循环性:反馈德弗勒、施拉姆(译码、编码) 社会系统模式: 强调传播的外部结构。,第二章 传播的功能,一、传播的基本功能,传承文化 社会协调 娱乐共享 监视

7、环境,传承文化:大众传播延续社会传统、传播社会经验和知识的教育功能。 环境监视:1.向大众传递有关周遭环境的信息流通、交通运输、文体消息、经济行情,以及即将到来或已经发生的灾害、威胁等信息;2.监督、监控 (问题央视),社会协调:1.协调社会各部分,使社会各团体和各个人对环境采取一致的、有效的行动;2.社会的排气阀,帮助人们宣泄不满情绪。 娱乐共享:形成大众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二、传播的负功能,核心:“麻醉精神”指人们与大众传媒接触时耗费了太多时间,使之越来越疏于行动,却还沾沾自喜地误以为参与了社会实践活动。 表现形式:信源性负功能、渠道性负功能、效果性负功能,大众传播媒介易混淆现实环境与虚

8、拟环境(媒介环境),大众对媒介过分依赖,而媒介带来的事实只是部分再现生活情景,不能代表一种社会趋向,若被人利用则会造成不良后果。 麻醉精神,过度沉溺于表面信息和通俗娱乐中, 沉醉在虚幻满足中,失去社会行动力。,信息的大量涌入造成信息过量,使人们对信息产生冷漠态度。并促长了社会服从主义削弱公众的辨别力和对社会的批判精神,把人变成顺从现状的单面人。 媒介以廉价的代价占用或剥夺了人们的自由时间。,大众文化过于通俗使观众、读者,观众的平均审美水平和鉴赏力下降了。 电影电视作品中,大量的暴力血腥、色情内容和场面给社会带来消极影响,影响观众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卫星直接电视的发展,扩大了节日覆盖范围,带来

9、了跨文化传播中国家主权问题,对社会制度构成潜在威胁。对第三世界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造成冲击。,讨论:你是如何看待:”明星代言虚假食品广告要担连带责任”一事?,“两个环境”理论,一是现实环境,一是虚拟环境。W.李普曼在舆论学中提出,强调了大众传播的作用,现代社会中,“虚拟环境”的比重越来越大,它主要由大众媒介造成。与此同时,现代人对“虚拟环境”的验证能力大大缩小,“托马斯”公理和“自我达成的预言”,“如果人将某状况作为现实把握,那状况作为结果就是现实”,托马斯公理。 如果人根据对状况的错误理解开展行动,结果,就可能使这一错误理解成为现实。自我达成的预言。,电视的负面现象:,把新闻当成谈话,

10、把观点当成新闻 真实成为速度的牺牲品 用激怒受众来赢得关注 情感疲劳,失去同情心 为了“尖叫原理”,忘记新闻道德,第三章 人际传播,概念:人际传播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沟通交流。 类型: 1、是面对面进行的直接的人际传播; 2、是通过中介进行的间接的人际传播。 特点: 1、传播双方都有明确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 2、具有双向性 3、具有较为及时的反馈性。,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融合,提问:QQ、MSN;手机短信。 人际传播大众化,大众传播人际化 人际传播的媒介系统:示现、再现和机器媒介系统 示现:口语,表情,动作,眼神 再现:绘画,文字,摄影,印刷 机器:电信,电话,电影,电视,计算机等,电话、手机

11、,(网络)是天然的人际传播媒介。 网络是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综合平台。 主持人的出现使得大众传播中融合了人际交流。,人际传播的作用,1、对个人来说,人际传播与沟通是一种基本需要; 2、有效的人际传播和沟通是获取机会、增强实力的重要因素; 3、有效的人际传播和沟通,有助于提高人在认知、规范和评价方面的能力,从而也就有助于人的个性成长和发展。,人际传播的要求,1、 有效的人际传播要求人们相互尊重和相互理解; 2、 有效的人际传播要求人们互为角色,双向沟通; 3、 有效的人际传播要求人们注重协调,力求平衡。,第四章 组织传播,一、定义 二、功能 三、传统组织传播的创新 四、传播过程,如何辨别群体和组

12、织? 凡是存在“管理主体”的,即为主体。 组织需要有效的管理和领导。,群体:信息压力与趋同心理 集合行为中的群体传播 (抢盐事件) 1,暗示与感染 2,模仿与匿名 3,信息流,何为组织?,组织:人们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各自承担不同的角色分工,在统一的意志之下从事协作行为的持续性体系。 特点:专业化的部门分工; 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 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一、什么是组织传播,组织成员之间或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行为。 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 包括组织内传播和组织外传播。 组织传播是组织生存与发展的必要保障。,二、组织传播的功能,总体功能就是通过信息传递将组织的各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

13、,以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组织的生存与发展。,1.内部协调。(各司其责) 2.指挥管理。(任务的下达、实施、监督、检查、总结等) 3.决策应变。(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4.达成共识。(统一的目标) (案例),三、传统组织传播的创新匿名传播,这里的匿名传播以网络论坛为例 1.表达大众传媒中不能表达的内容。 李思怡案例 跪爬千米母亲 2.表达在现实生活中不满但不便与人沟通的内容。 3.加大公民参政议政的力度。 4.设置议题 、控制信息。,讨论:,你知道哪些人肉搜索的典型案例? 你是如何看待“人肉搜索”的?,四、组织传播的过程,(一)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 信息沿着一定组织关系环节在组织内流通的过程。分为横向传播和纵向传播(上行传播和下行传播)。 纵向传播易造成信息传达速度慢、信息变形和失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