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教学设计_第1页
社戏教学设计_第2页
社戏教学设计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社戏教学设计民勤实验中学 郭菊兰教学目标:1.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2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3.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重点难点:感知本文的人情美、风情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绘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认清字形,读准字音归省xng 行辈:hng 惮:dn 絮叨: xdo 怠(慢):di 撺掇cundu 凫(水)f 潺潺chn (歌)吹chi 蕴藻ynzo (家)眷jun 皎(洁)jio 漂渺piomio 纠葛

2、jig2学生速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用一句简洁的话来概括全文内容。(主要叙写“我”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时,夜晚航船去赵庄看戏。)3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涵:思考:本文课题社戏,但真正写社戏的内容又不多,我们是否把标题改为童年或别的什么标题?为什么?三、精读课文,分析情节1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围绕什么展开的?如果让你在“社戏”前面加一个动词的话,加什么好呢?(看。)2课文中第一次出现“看戏”两个字是在第四段第一句话。这句话前面的三个自然段和主要情节“看戏”有没有联系?有什么联系?(有联系,这三段交代了看戏的时间、地点、看戏的人,还有看戏的机缘由于我随母亲回外婆家消夏,所以才得以看戏。这些可以称为“

3、看戏”前的“序幕”。结尾写第二天六一公公送豆。)3看戏的过程按时间或事件的发展顺序可分为几部分?(430)看社戏戏前波折 (49)月夜行船(1013)船头看戏 (1421)月下归航 偷豆(22-30)4.写看戏之前为什么要写看戏前的一波三折?(这在写作上有个术语叫“蓄势”。就是为了调人胃口,使文章有波澜,让人爱看。)5课文写了几件事,哪些事详写?哪些事略写?a.写了我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b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c看社戏前的波折; d夜航去看社戏途中;e去赵庄看社戏; f看社戏后归航偷豆; g六一公公送豆。详写的是:cdef ,略写的是:abg6提问:为什么有的情节详写,有的情节略写?因为文章

4、主要写看社戏,所以赵庄着社戏,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前的波折,看社戏后归航偷豆详写,其他情节与看社戏关系不大,所以略写。三、教师小结四、课后练习1.完成课后练习2.学习描写景物片断夏天来了,要求能抓住景物特点,调动多种感官,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多方面的反映夏天这一季节特点,做到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字词检查 2.情节叙述二、分析人物形象1.根据“思考和练习一”,引导学生讨论课文怎样写出双喜、阿发这些劳动人民孩子的优秀品质,怎样写出迅哥儿对他们的思想感情?学生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讨论后明确: 它们说明双喜聪明能干,阿发淳朴、慷慨无私,总之农民孩子具有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也说明“

5、我”热爱农村少年朋友,与他们有着深厚的情谊。总之,这些主要通过乘船去看夜戏和偷豆两件事来表现的。2. 学习第10自然段,体会人物形象和心情。(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找出这一节用了哪些动词,然后讨论:这些动词反映了什么?动词有:“拔”“点”“磕”“说笑”“嚷”等动词充分反映了农民孩子驾船技艺的熟练。 “有说笑的,有嚷的”,确切地表达了孩子们迫切和兴奋的心情。齐读第10段,体会作者用动词的好处。3.课文怎样写出老农民六一公公纯朴、爽朗的性格?指名朗读第32节和第3438段,体会六一公公的性格特征。明确:课文写六一公公的笔墨简洁而洗炼,主要通过他的对话来表现他纯朴、爽朗的性格。他的第一句话

6、并不责问孩子们“偷”豆之事,只是可惜于“踏坏了不少”,说明他珍视劳动果实。第二句话:“请客?这是应该的。”更充分地表现了他的性格。至于以后送豆给“我”吃,也说明了这一点。(要求学生在以上有关语句下划线)三、体会本文写景状物的特点1.阅读第1113段。考虑一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景状物的,第12、13段同第11段的关系如何。学生思考、回答。2.讨论明确下列问题:(1)“朦胧”在句子里作什么词用?( “朦胧”原来是形容词。现在作动词用,在句子里充当谓语。下面写戏台“模糊在远处的月夜中”,“模糊”也是这种用法。)2.写航行的迅速,为什么说连山象兽脊踊跃,向船尾跑?(这是静物动态的写法,形象地突出船速

7、之快;这样写也符合“我”坐在船上观察夜景的实际情况。由于“连山”是“起伏”的,又感到是在动,便联想到象“兽脊”,这样比喻,显得形象真切。这一句描写呼应了前面的“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一句。)学生默读1113节,进一步领会记叙的顺序和内容。四、探究分析指名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读后提问:同样是六一公公的豆;为什么当天的豆没有昨夜的豆好?为什么说“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明确:同样是六一公公的豆,但昨夜的豆是与农村少年朋友一起吃的,充分体现了“我”与少年朋友的友情,所以在孩子看来,当天的豆不如昨夜的豆好。这两句话是用豆陪衬社戏。其实那夜的戏也没有看出什么名堂来,可是大可怀念的是农民孩子的美好友情,而这友情是在着社戏过程中集中地体现出来的,因此也就产生出对那夜社戏的怀念了。五、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