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经济政策成败启示的综述_第1页
对新经济政策成败启示的综述_第2页
对新经济政策成败启示的综述_第3页
对新经济政策成败启示的综述_第4页
对新经济政策成败启示的综述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对新经济政策成败启示的综述对新经济政策成败启示的综述摘要: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建设大业中极为重要的一次改革,尽管这次改革存在很多问题,但是从它的“昙花一现”的瞬间中,我们仍然可以闻到它残留的清香,并从它的成与败中得到极有价值的借鉴之意。文章分三章分别综述列宁新经济政策产生的原因、新经济政策的成与败,新经济政策的启示意义,其中着重论述新经济政策失败的原因和新经济政策的启示意义。综述部分学者对新经济政策失败的解读以及提出的启示意义,再加上笔者自身的一些看法,力图对列宁新经济政策有进一步的认识,提高自己的政治历史修养。关键词:新经济政策 市场经济 列宁 社会主义前言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以来

2、的第一次改革,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上的发展。有些学者不以为然,认为那就是资本主义的复辟,嘲笑当时信仰共产主义的共产党人。在我看来这是片面的,纯属不满共产党人而借此发起攻击的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可是经过了长期曲折的发展才确立的,如今仍有着封建主义社会的残留,如君主。但是我们并未因此而嘲笑那不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自欧洲封建社会脱胎而来,不可能完全与过去彻底决断,社会主义自然也一样,要达到理想的纯社会主义那是需要高度雄厚的经济基础做支撑的。所以我们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当然离不开资本主义经济的方法。新经济政策便是社会主义初期所需要的资本主义经济方法,只是由于各种原因最终流于失败。本文

3、将通过对新经济政策产生的原因、取得的成果、为什么被停止、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等方面的综述,呈现新经济政策给我们带来的经验教训,为社会主义建设借鉴。第1章 新经济政策产生的原因公元一九一七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以列宁为首的俄共(布)取得了俄罗斯的统治权,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我们知道建国后不久,这个新生的新制度的国家便遭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围剿”,十四个国家再次组成“反法同盟”,但是此时的俄国毕竟不同于100多年前的法国,社会主义显示出了它的优越性,用战时共产主义迅速的打破了“反法同盟”和国内反动势力。然后呢?战争的胜利是需要付出很大代价的,战时共产主义“反围

4、剿”固然厉害,但是它的弊端在经济落后的国家却是相当严重的,民族国家矛盾解决了,国内矛盾自然上升为主要矛盾了,喀琅施塔得暴乱了,列宁开始沉思了,于是1921年3月新经济政策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产生的让农民苦不堪言的弊端,是新生社会主义国家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最主要原因,工农军的动乱是实施新经济政策的直接原因,列宁个人的“力挽狂澜”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而其根本原因则是因为,全盘的计划经济制度在经济落后的国家是行不通的。农业商业工业是彼此联系的经济活动,而战时共产主义的余粮收集制等政策在战后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大大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农业作为一个源头被弄坏了,自然会影响到其他行业,竟然影响到军队,可想而知

5、是多么的严重。幸好“反法同盟”无暇顾及苏俄,否则真乃大事不妙矣!想通过战时共产主义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方法自然行不通了,然而尽管形势严峻,不得不改革,但是仍然有不少的人反对新经济政策,最大的反对理由莫过于这是一种“倒退”。列宁高瞻远瞩,从严峻的形势中察觉出不得不“倒退”的进行改革,于是在他的相续发表了论粮食税、论黄金在目前和在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后的作用、十月革命四周年、论合作社、论我国革命等大量著作和报告,向党内外人士充分证明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尽管列宁对新经济政策表露出视之为“退让”“迂回”的意思,但他后来在论合作社中提到到“为了通过新经济政策使全体农民人人参加合作社,这就需要整整一个时代,在

6、最好的情况下,我们度过这个时代也要一二十年。”从而坚定的执行新经济政策。同时面对反动言论的围攻,列宁一直硬着头皮贯彻新经济政策,为苏俄初期的经济复苏起到了“力挽狂澜”的作用,巩固了俄共(布)苏维埃政权。“攻守之势必异”乃是战时和治时必须遵守的,正如马上得天下,安能马上治天下乎?不同的形势自然需要不同的政策,不同的经济基础当然也只能搭配不同的政治制度才能行得通,众所周知,正如当今世界的资本主义国家,正因为他们的经济基础、思想文化是有所差别的,所以各国的政治制度也是有所不同的。此乃是新生苏俄改行新经济政策的原因。另外还有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在于,新生的苏俄完全没有任何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当马克思、恩格

7、斯预想的方法被实践证明不行之后,他们不可能凭空创新出一种全新制度来,所以退而只能借用资本主义国家使用的方法。这便是新经济政策其实并不“新”的原因。顺便提一下,其实马克思、恩格斯从来没有提到在经济落后的国家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他们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建立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之上的,所以从这方面来说,苏俄的社会主义建设是毫无一点经验借鉴的。不过从后来苏联竟然能成为“超级大国”的成就来看,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的确很高,只是,如果在经济基础并不好的国家实行,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苏联最终还是崩溃了。第2章 新经济政策成败的探究2.1新经济政策成功的原因新经济政策实施之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趋于和谐稳定,苏

8、维埃政权得到巩固。为什么会获得这么好的效果?其实不难理解,来看看新经济政策的各项措施。在农业方面,先后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定、土地劳动使用法、土地法典。取消了余粮收集制,农民可以自由买卖余粮,交换生活用品,允许农民自由使用或出租土地,极大的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得到发展,商人有东西转卖,工厂有原料生产,经济自然得到快速恢复和发展。在商业方面,国家允许自由贸易,1921年5月颁布了关于交换的法令,私商得到迅速发展。私商零售额在第二年便高达到占全国百分之七十五左右。不过很快便被国营压了一压。但是,总体来说,是好的,人民生活逐渐多彩起来。在工业方面,早在1920年11月就颁布了租

9、让法令,这是共产党向来重视工业的体现,就算无新经济政策,工业方面自然会得到优待。在新经济政策的浪潮中,颁布了租借条列和关于手工业和小企业的决定,“俄外合资”企业和许多中小企业得到不错的发展。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在苏俄展开,大有改革开放之象啊。新经济政策的成功便在于它是和当时俄国国情相适应的,农民能吃饱了。经济落后自然要首先发展经济,经济搞不好,饭吃不饱,衣穿不暖,人民就会不满,就会动乱,谁不能解决基本经济问题,就要推翻谁。曾有学者提出,若甘薯和玉米在明末就实现了广泛种植,明代就不会在崇祯那一代灭亡了。新经济政策的成功,更多的在于一列宁为首的支持新经济政策的领导人的坚持,因为从后来斯大林的政策来看

10、,还是有不少人反对新经济政策的,包括托洛茨基等人也反对,至于为什么反对,待到下文论述。列宁为新经济政策的坚持便是他对当时的苏俄人民的贡献。列宁的“政治遗嘱”反应了他对“反对者”的担忧。正是在新经济政策的沐浴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在(苏联)1922年12月30日正式成立了。2.2新经济政策失败的原因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终年54岁,遗体至今安放在莫斯科红场西侧。也许是出于“守丧”的缘故吧,以斯大林为首的领导人并没有急于取消新经济政策。但是,取消新经济政策的行动已经悄然的提上了日程。新经济政策的取消,有着多种解释,下文展开逐一综述。政策不成熟说:张玲玲在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为什么很快被中

11、止?一文中认为新经济政策的出台时间过短,思想不成熟,是在危急情况下的不得已选择。薛汉伟、孙代饶在新经济政策的内在矛盾和历史命运中还指出新经济政策期间,粮食收购问题有困难,工人生活改善不大,对私营经济没有做到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等。指出从客观上完全可以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停止。列宁认识不足说:高放在列宁预计新经济政策要实行多久中认为列宁对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时间估计过短,后来意识到要长期实行,但是那时他的话已引不起重视了。王千慧在论列宁“新经济政策”与邓小平改革开放之比较中提出列宁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的认识不足,没有对社会主义做明确的阶段分析,和各阶段的建设任务。同时王千慧还指出列宁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也不

12、足,把它看作是资本主义的东西,而没有像邓小平那样看成是一种“工具”,建设社会主义同样可以使用。列宁甚至还作出了社会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的论断,我想这句话对斯大林的“重工”思想影响很大。反危机说:阎咏萍在新经济政策研究综述中提到史学界对新经济政策的两种不同的目的说,即反危机纲领说和建设社会主义说,本人比较倾向反危机纲领说,因为确实起到了巩固政权的大作用,而且列宁本人在毫无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情况下,思路是受到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设想影响的,尽管公开强调无需怕“资本主义复辟”,但同时他的一些言论和具体政策也透露出对新经济政策的不放心,其常说的“迂回”“退让”本身就有这样的意味。尽管他在弥留之际

13、察觉到应该长期执行,但是其他人仍视新经济政策为“权宜之计”。如托洛茨基就曾在共产国际第四次大会上新经济政策是权宜之计。所以当危机解除,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之后,新经济政策自然将面临取消。国际形势说:该说认为,新经济政策实施,国内形势大好,所以失败主要是因为国外形势的恶劣变化,使苏共感受到一股强大的威胁,致使苏共放弃新经济政策,将建设重心放在重工业和国防上。就连在中国,也掀起了“嘲笑”新经济政策的风波。梁启超在1925年复刘勉己书论对俄问题中就“新经济政策”严词批判苏联,并大骂共产主义青年是傻子!言词之尖刻,实不忍引用于此。国家主义派在醒狮周报、国闻周报上,王雨桐在俄国共产之失败与新经济政策之实施

14、上都表示了这种看法。国民党之同意联俄联共亦和苏俄实施此政策有很大关系,孙中山曾表示新经济政策与其民生主义并无二致!斯大林说:此说颇有将全部责任推给斯大林的意味,笔者自然不赞同这种说法。笔者认为,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强大到仅凭他一人就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作为领导核心,他只是负第一责任,而绝不是负全部责任!斯大林固然是导致新经济政策失败的一个重要人物,他为什么要终止新经济政策?为什么进行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经济建设?这需要研究斯大林的生平事迹,以及那个时代的背景条件。因为大人物几乎都是满世界“到处乱跑”的人,见多识广,思想复杂深邃。不广泛深入的研究,将难窥其全面。第3章 新经济政策的启示意义新经济政策作为

15、社会主义建设所经历的第一次改革,它的成与败对同样没有什么经验的社会主义国家有着极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遇到了当初西欧资本主义革命遭王朝复辟的相似道路,复辟为资本主义国家了。如今仅剩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要如何才能避免亡党亡国,被复辟为资本主义国家呢?话虽耸人,但请读者莫要惊慌,竖起盾牌。笔者认为用传统的“闭关锁国”或硬碰硬的斗争来避免复辟是被证明适得其反的,得不偿失的。大量史实证明包容,开放反而不会被同化,反而不会灭亡。如日本的主动西化,如中华文化的兼容并蓄等,而恰恰那些闭关锁国,闭门造车致使自己落后世界,被挨打。我相信只要中国积极准确的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坚定信念,创造先进

16、的建设方法,就不会被“反法同盟”所击败。有人觉得资本主义国家没什么不好,为什么非要坚持社会主义?记住资本主义国家不是只要英法美德俄是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有着特定的弊端的,革命先辈们是想建立社会主义一劳永逸的除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弊端,只是在经济落后的国家暂时行不通跟社会主义政治相配套的社会主义经济罢了。笔者有个不恰当的描述:“美国那满足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基础被资本主义政治拉扯着不让前进,而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却被不满足社会主义建设的经济基础拉扯着不让前进”。新经济政策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一定要从国情出发,根据国情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并没有回答如何在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

17、义,所以,我们不能犯教条主义,死搬马克思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预言”。不要将当初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错误怪罪到马克思身上,因为是我们自己引用错了,怪谁?马克思恩格斯没说在经济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嘛。我们只能借用他们的基本原理结合自己的情况建设社会主义,丰富马克思主义,完善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提到的关于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篇章。列宁是这一篇章的第一执笔人,我们要继续写下去。第二启示:重视“三农”问题,经济落后的国家,农民自然占据大多数,解决农民问题,就差不多解决了国家问题。古代社会只要不饥荒,不出现农民问题,几乎就是太平日子。因为农民数量巨大啊,只要农民不反,朝廷一般很容易解决贵族和民族问题的。

18、新经济政策很快解决了农民和农业问题,所以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政权得到巩固。毛主席革命道路从农村开始,邓小平的改革道路也是从农村开始。诺是当百年之后,农民不在占国民大多数,那时这条才方需修改。第三启示: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很困难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太缺乏经验,需要大量的亲自探索,这中自然难免遇到大量困难和挫折,对照一下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历程,我们便能清楚的看到这其中的崎岖路途。再往前看看西罗马帝国到法兰克王国的封建社会过渡、东周到秦汉的“封建社会”过渡的艰辛。要理解进步所需的代价。困难是难免的,千万不要因为怕困难而选择停滞不前,革命先辈们流血牺牲为了什么?他们是傻子吗?那么甘愿流血牺牲?!第四启示:改革一定要全面,新经济政策失败的一大原因就是改革不全面,政策不成熟,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