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8赤壁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_第1页
高中语文8赤壁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_第2页
高中语文8赤壁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_第3页
高中语文8赤壁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_第4页
高中语文8赤壁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8赤壁赋

东坡最可爱,是在他身为独立自由的农人自谋生活的时候。中国人由心里就赞美头戴斗笠、手扶犁耙、

立在山边田间的农人——倘若他也能作好诗,击牛角而吟咏。他偶尔喝醉,甚至常常喝醉而月夜登城徘徊。

这时他成了自然中伟大的顽童——也许造物主根本就希望人是这副面貌吧.(林语堂《苏轼传•东坡居士》)

壬(r6n)戌(xU)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zhii)

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shdo)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5u)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

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ping)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

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xidn]而歌之。歌曰:“桂棹(zhd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

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脸)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ni6o],

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蔑(11)妇。

苏子愀(qi6o)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

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lid。),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

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触(zhii)胪(1U)千里,旌(jlng)旗蔽空,SKshi)酒临江,横槊(shub)赋诗,固一世

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qido)于江渚(zhU)之上,侣鱼虾而友麋(mi)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

(pdo)樽以相属(zhu)»寄蜉(ft!)蟒(y6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sii)。哀吾生之须臾(yii),羡长江之无

穷。挟(xi6)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zh匕ng)也。盖将自其

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

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dng)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zhdn)更(g@ng)酌(zhud)»肴(ydo)核既尽,杯盘狼藉(刀)。相与枕藉(jiG)乎舟中,

不知东方之既白。

【评点】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同客人乘船游于赤

壁之下。壬(r6n)戌,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既望,已过了望日,即农历十六日。既,过了。

望,农历每月十五状语”于赤壁之下”置于动词“游”之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清风缓缓吹来,

江面水波平静。徐,慢慢地、缓缓地。兴,起波浪。)[点拨:扣着“泛舟•”二字,写水兼写风:“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简短二句,描绘出秋江的爽朗和澄净,这也正是游人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内心写照。]举酒

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于是举杯邀客人同饮,吟咏《诗经•陈风•月出》一诗的“窈窕”一章。

举酒属(zhU)客,举起酒杯,劝客人饮酒。属,通“嘱”,这里指劝人饮酒。下“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

以相属”的“属”用法与此同。诵明月之诗,歌窈窕(y6。tido)之章,朗诵“明月”诗里“窈窕”这一

章。明月之诗,指《诗经•陈风•月出》。这首诗的第一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古时“窈纠”与“窈窕”音相近),所以称为“窈窕之章”。这章诗描写诗人看到明亮月光下美人娇好的

容貌和幽闲的体态,引起感情上的爱慕向往和烦闷不安。吟唱这样的诗,除了引出下文作者自歌''望美人"

之外,在这里还有以“月出皎兮”召唤月亮飞临的用意。)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北斗星和牵牛星之间徘徊。少焉,不多一会儿。斗(d6u)牛,斗宿和牛宿,

都是星宿名。这里泛指夜空中少数明亮的星点。状语“于东山之上”“于斗牛之间”分别置于动词“出”、“徘

徊”之后。)[点拨:“徘徊”二字,不只写出月亮令人不易觉察的缓慢移动,逼真传神,而且写出被召唤出

来的月亮对于游人的依依眷恋,脉脉含情,实际上乃是游人即作者对冰清玉洁的月亮的无限喜爱。]白露横

江,水光接天。(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江面,波光与星空连成一片。白露,指白茫茫的水气。光,反射的光。)

[点拨:“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那茫茫的雾气、茫茫的江水、茫茫的夜空,经过月亮的银辉的浸染,显

得浩瀚无边,浑然一片;游人的心境也随之疏朗、开阔,无拘无束。]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我

们听任苇叶般的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上自由飘动。纵,任。一苇,指小船(比喻船很小,像一片苇叶)。

如:往。定语“所如”置于名词“苇”之后。凌万顷之茫然,越过那茫茫的江面。凌,越过。万顷,指广

阔的江面。茫然,旷远的样子。定语“茫然”置于名词“顷”之后。)[点拨:“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

然”,就是说,任凭一叶扁舟随意漂荡,在“水波不兴”的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这里虽然回应到开头的“泛

舟”二字,但是游人所感受到的,倒不像坐卧舟中、漂游江上,而是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

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悠悠忽忽地升入仙界里去了。]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

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多么辽阔呀,像是凌空乘风飞去,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呀,好像变成r神

仙,飞离尘世,登上仙境。冯(pfng)虚御风,凌空驾风而行。冯,通“凭”,乘。御,驾。《庄子•逍遥

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Ung)然善也。”列子,名御寇,郑国人。相传列子得风仙之道,能驾风飞行。

泠然,轻妙的样子。所止,停止的地方。遗世独立,离开人世独自生存。羽化而登仙:飞升仙境。羽化,

传说成仙的人能飞升,像长了翅膀一样。《晋书•许迈传》:“永和二年,(迈)移入临安西山,登岩茹芝,

眇尔自得,有终焉之志。乃改名玄,字远游。与妇书告别,又著诗十二首,论神仙之事焉……玄自后莫测

所终,好道者皆谓之羽化矣。”)

[点拨:先交代游赏方式、时间、地点和人物:方式是“泛舟”,时间是“七月既望”,于是才有后文

关于江水、月亮的描写、议论;地点是“赤壁之下”,于是才有后文关于三国历史的追叙与联想;人物是“苏

子与客”,于是才有后文关于宇宙人生见解的双方对话。这几句看去像一般游记文的寻常格套,却并非可有

可无的闲笔。作/这样的交代之后,下面接着总写游地的优美景色与游人的欢快心情。开头一段,写“泛

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尽情领略秋江夜色之美。清风、白露、高山、流水,再加上一月色、

天光,足以供人赏心悦目,作者也确乎陶醉于其中,以致感到进入了“羽化而登仙”的境界,而读者又通

过作者这样精彩的描写,有如亲临其地,与作者同享那“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时的良辰美景。通篇《前赤

壁赋》真正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也主要是这开头一段,它正面写了一个“乐”字。]

[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

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兴之所至,信口吟诵《诗经•月出》首章,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

的美人,期吩着她的冉冉升起。与《月出》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并引

出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云:"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气一贯。“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

的月光似乎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

片,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因而“纵一苇

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就好像在太空中

乘风飞行,悠悠忽忽地离开人世,超然独立;又像长了翅膀飞升入仙境一样。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

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这是本文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的一段,以景抒

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于是,喝着酒,快乐极了,敲着船舷唱起来。于是,在这个时候。扣舷,

敲着船边,指打着节拍。舷,船的两边。)[点拨:“于是饮酒乐甚”一句点出“乐”字。“乐”借“酒”来

助兴,“酒”又增添“乐”趣。古人往往“痛饮”伴随以“狂歌”,作者在“饮酒乐甚”之后自然也情不自

禁地“扣舷而歌之”了。比“举酒属客”进了一步,是“饮酒乐甚”;比“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进了

一步,是''扣舷而歌之“,唱自己即兴所作的歌词。这种深入一层的写法,并非仅仅为突出“泛舟”时的欢

快心情,还主要是为反衬下文感情的变化,以引出一番议论。]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

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歌词说:“桂木的棹啊,兰木的桨,拍打着清澈的江水啊,船儿迎来流动的

波光。多么深沉啊,我的情怀,仰望着我思慕的人儿啊,她在那遥远的地方。”桂棹(zhoo)兮兰桨,桂树

做的棹啊,木兰做的桨。棹,•种划船工具,形似桨。空明,指月光下的清波。溯(stO,逆流而上。流光,

江面浮动的月光。渺渺(miio),悠远的样子。予怀,我的心。美人,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

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点拨:这歌词与单纯的民间情歌已有不同,它所表现的是政治感慨,是作者

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的关切,而不甘沉沦。这在作者的也写游

赏赤壁的《念奴娇》词中,赞美年轻有为的“三国周郎”,感叹自己“早生华发”,就表现得更为明确。不

过,“击空明兮溯流光”,看到江水之阔,面对宇宙之大,难免产生知音何处之感,而发出天各一方之叹。

在游赏之“乐”当中,已然包含着淡淡的哀愁了。]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樱妇。(客人中有吹洞箫的,按着歌声吹箫应和。

箫声呜呜,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余音悠扬,像一根轻柔的细丝线延绵不断。

能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孤舟上的寡妇啜泣。洞箫,管乐器的一种。定语“有吹洞萧者”置于名词

“客”之后。清代赵翼《核余丛考》卷二十四:“东坡《赤壁赋》'客有吹洞箫者夕',不著姓字。吴匏庵有

诗云:'西飞一鹤去何祥?有客吹箫杨世昌。当日赋成谁与注?数行石刻旧曾藏。‘据此,‘客’乃指杨世昌。

苏轼《次孔毅父韵》:'不知西州杨道士,万里随身只两膝。'又云:'杨生自宫识音律,洞箫入手且清哀。'

杨世昌善吹箫可知。匏庵藏信不妄也。按,世昌,绵竹道人,字子京。"倚(yi)歌,按着歌曲的声调和节

拍。倚,循、依。和(地),同声相应,唱和。然,用于句尾、形容词词尾,表示状态,可译为“……的样

子”。再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魏学渺《核舟记》),“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曾不知老之将至"(王羲之《兰亭集序》),“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如,像,好像。例:“骨已尽

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蒲松龄《狼》),“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

化而登仙”。下句“如”的用与此法同。袅袅(nidonido),形容声音婉转悠长。缕(1心),细丝。幽壑(h

e),深谷。舞,使动用法,使……起舞。悠(H)妇,寡妇。泣,使动用法,使……哭泣。)[点拨:对于

苏轼在歌词中表现的这种政治感慨,他人是未必能了解、体会的。“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这位为

苏轼歌唱伴奏的客,正是按照他自己的感受吹箫的,因而那箫声就别是一种悲凉幽怨的调子。一曲洞箫,

凄切宛转,竟然引得潜藏在洞壑里的蛟龙都难以宁静而舞动起来,引得独处孤舟的寡妇不由得感伤身世而

哀哀哭泣。苏轼借助于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

分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凄然下泪。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脉也

因之曲折流转,曲流中跃起浪花。]

[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

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这里所说的“美人”实际上乃是作者的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歌曰:“桂棹

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段歌词全是化用《楚辞•少司命》:“望美人

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之意,并将上文“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内容具体化由于想望美人而

不得见,已流露了失意和哀伤情绪,加之客吹洞箫,依其歌而和之,箫的音调悲凉、幽怨,“如怨如慕,如

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竟引得潜藏在沟壑里的蛟龙起舞,使独处在孤舟中的寡妇悲泣。一曲洞箫,

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

伏,文气一振。]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我不禁感伤起来,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着,问

客人说:“为什么会这样?"愀(qiao)然,容色改变的样子。正,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正,可译为“端

正”“整理好”。危坐,端坐。“何为”即“为何”,为什么。然,这样。再如:“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

于邑人,不使学”(王安石《伤仲永》)[点拨:这“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与“饮酒乐甚”的气

氛很不协调,当然要引起苏轼的惊讶。苏轼郑重其事地向客询问,于是由客的回答带出本段文字来,承上

写“乐”,启下写“悲:通过“客日"从反面揭示一个“悲”字。]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

曹孟德之诗乎?(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吗?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是曹

操《短歌行》里的诗句。“此非……乎”表否定反问判断。)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川缭绕,郁郁苍苍,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

围困的地方吗?西、东,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夏口,城名,在现在湖北武昌西面的黄鹄山上。武昌,

现在湖北鄂城(不是现在的武昌)。缪(lido),缭、盘绕。此,这地方。周郎:周瑜。周瑜作中郎将时才

24岁,当时人们称他“周郎”,后世沿用这个称呼。“此非……乎”同上。)[点拨:借着景物、地区的关

合,从客的口中,用曹操这个历史人物来感叹现实人生。]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触那千里,

旌旗蔽空,酗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当他夺取荆州,攻下江陵,顺着长江东

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在江面上洒酒祭奠,横端着长矛朗诵诗篇,诚然是一代的英雄

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方,当。破,使……破,可译为“攻破”。破荆州,公元208年,曹操南击荆州,

当时荆州刺史刘表已死,刘表的儿子刘琮(cdng)投降曹操。荆州,在现在湖北、湖南一带。下江陵,刘

琮投降曹操以后,曹操又在当阳的长坂击败刘备,进兵江陵。下,攻占。江陵,当时荆州首府。东,向东。

轴(zhu)胪(1U),船头和船尾的并称,泛指首尾相接的船只。蔽:遮蔽,遮满。酬(shT)酒:斟酒。状

语“临江”置于动词“酬”之后。槊(shud),长矛。固,本来、诚然。安,哪里。安在,介词宾语前置,

应为“在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蟾与天

地,渺沧海之一粟。(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与麋鹿为友,驾着一叶孤舟,在

这里举杯互相劝酒。只是像蜉螳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渔樵于江渚(zh£i)之

上,即“于江渚之上渔樵”,介词短语后置。渔樵,打鱼砍柴,这里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渚,江中小洲。

于,在。《三国演义》“开篇词”有“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句,源于此。侣、友,名词的意动

用法,以……为侣,以……为友。一叶,形容船小。扁(pian)舟,小船。匏(pdo)樽(zun),用葫芦做

成的酒器。匏,葫芦。状语“于天地”置于动词“寄”之后。蜉娜(fuydu),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

水边,只能活几小时,古人说它朝生暮死。这里用来比喻人生短促。渺,像……一样渺小。粟(stO,小米。)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哀叹我

生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经

常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这悲凉的秋风。”哀,以……为哀,可译为“哀叹”。穷,尽。挟

(xie),携带,这里是结伴的意思。抱,怀抱,相随。骤得,数得,即多有所得。遗响,余音,指箫声。

状语“于悲风”置于动词“托”之后。)

[点拨: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故事作答,文理转折自然。客连用J'两个问

句,这两次发问使文章又泛起波澜。客的回答,表现•种消极悲凉的社会人生观点。把人类社会同宇宙自

然对立起来,又把个体的人同社会整体加以分割,那当然看不到全部历史舞台上威武雄壮的戏剧的持续演

出,也看不到人类虽然依赖自然但更要改造自然的能动性和创造力,这就是悲观厌世或消极出世思想的认

识论根源。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上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陷入这样

的苦闷与迷惘。苏轼也是如此。客的回答,其实正是苏轼自己贬谪黄州后思想感情的一个方面。《念奴娇》

词不也是说“人生如梦”吗?而这样的思想感情,作为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却被苏轼结合着景物地区的

特征,从历史到现实,从具体到一般,用诗一般的语言表现出来,使读者一点也不感到有任何枯燥的说教

意味。通过主客的问答,使文中的思想情感跌入低谷」

[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此段由赋赤壁的臼然景物,转而赋赤壁的历史古迹。主人以“何为

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文理转折自然。但文章并不是直陈其事,而是连用了两个问

句。首先以曹操的《短歌行》问道:“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又以眼前的山川形胜问道:”此非孟德之困于

周郎者乎?”两次发问使文章又泛起波澜。接着,追述了曹操破荆州、迫使刘琮投降的往事。当年,浩浩

荡荡的曹军从江陵沿江而下,战船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扬,在船头对江饮酒,

横槊赋诗,可谓“一世之雄”!如今他在哪里呢?曹操这类英雄人物,也只是显赫一时,何况我辈!因而,

如今只能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实际

的幻想,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过箫声传达出来•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

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我说:“你们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吗?夫,那。)[点拨:苏轼同样结合着

景物、地区的特征,同样用诗一般的语言,批评了客的回答,表现了苏轼当时思想感情的另一个主导方面,

全文至此遂以“苏子曰”开始而进入第4段。因为客曾表示“羡长江之无穷”,又希望“抱明月而长终”,

所以苏轼还是拾取眼前景物,从地面上的江水和天空里的月亮说起。]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江水)总是不停地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

增减。《论语》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句,此处为化用。逝,往。斯,此,这里指

水。往,消失的意思。盈,满。虚,缺。彼,那,这里指月亮。卒:到底。消长,消减和增长。)盖将自其

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要是从它们

变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发生了变化;要是从它们不变的一面

来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又何必羡慕它们呢!盖,这里表示假设语气。则,连词,那么。一瞬

(shun),一眨眼。物与我皆无尽: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没有尽头。“何羡”即“羡何”,羡慕什么。)

[点拨:列举江水、月亮说明去留、增减的辩证关系,作者再归纳到一般的认识原理:变与不变,无

论宇宙还是人生,都是相对的。如果从变的角度来看,岂但人生百年,顷刻即逝,就是向来认定的天长地

久,其实也是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曾保持常态:而如果从不变的角度来看,则宇宙万物固然无穷无尽,其

实人生也一样绵延不息。因此,对人生而言,那天地宇宙万事万物,“而又何羡乎”?自然也不必“哀吾生

之须臾”了。]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再说,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

人,假如不是为我所有,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得到。且夫,再说。苟,假如。)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

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了才成其为声音,眼睛

看到J'才成其为颜色。惟,只有。得,得到,这里指听到。遇,遇到,这里指看到。)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大自然无

穷无尽的宝藏,而我能够同你们共享。”造物者,原意指“天”,就是现在所说的“自然”。无尽藏(zdrng),

出于佛家语的“无尽藏海”(像海之能包罗万物)。适,这里有“享有”的意思。)

[点拨:苏轼针对客的人生无常的感慨而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实则也是宽慰自己。这里表

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倾向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

也能保持着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对人生有大视

野和大境界。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申说。思想感情由此得以

深化,心胸从此而更开阔,文章又一次再涌波澜。]

[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抱明月而

长终”。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

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

的,又何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呢!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

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

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

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说明。那么什么为我们所有呢?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

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我们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此情此景乃缘于

李白的《襄阳歌》:“清风明月不用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进而深化之。]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客人听了之后,高兴地笑了,洗净杯子,重新斟酒。更酌(zhu(3),重新酌酒。)

肴核既尽,杯盘狼藉。(菜肴果品已吃完了,杯盘杂乱地放着。肴(ydo)核,菜肴和果品。狼籍(jD,凌

乱,也写做“狼藉二)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大家互相枕着靠着睡在船中,不知不觉东方已

经亮了。相与枕藉(ji。),互相枕着垫着。既白,已经显出白色(指天明了)。)

[点拨:“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进入忘怀得失、超然物

外的境界。这里的景和情犹如长江在经历了蜿蜒曲折、波涌浪叠、惊涛拍岸之后,辽阔而祥和地汇入大海。

一枕好睡醒来了,一宿晚景过去了,一次赤壁之游结束了,一篇《前赤壁赋》也随之收尾了。而读者则在

经历了一番江上月夜泛舟,听取了•场关于宇宙人生的对话之后,却还久久地沉浸在作者优美笔调所表现

的诗一般的意境之中。]

[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照应开

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参考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同客人乘船游于赤壁之下。清风缓缓吹来,江面水波平静。于是举杯邀

客人同饮,吟咏《诗经•陈风•月出》一诗的“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北斗星和牵

牛星之间徘徊。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江面,波光与星空连成一片。我们听任苇叶般的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

面上自由飘动。多么辽阔呀,像是凌空乘风飞去,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呀,好像变成了神仙,飞

离尘世,登上仙境。

于是,喝着酒,快乐极了,敲着船舷唱起来。歌词说:“桂木的棹啊,兰木的桨,拍打着清澈的江水啊,

船儿迎来流动的波光。多么深沉啊,我的情怀,仰望着我思慕的人儿啊,她在那遥远的地方。”客人中有吹

洞箫的,按着歌声吹箫应和。箫声呜呜呜,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诉,余音悠扬,

像一根轻柔的细丝线延绵不断。能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孤舟上的寡妇啜泣。

我不禁感伤起来,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为什么会这样?”客人说:月明星稀,乌

鹊南飞’,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吗?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川缭绕,郁郁苍苍,这不是曹孟德被周

瑜围困的地方吗?当他夺取荆州,攻下江陵,顺着长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在江

面上洒酒祭奠,横端着长矛朗诵诗篇,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

洲上捕鱼打柴,以渔虾为伴,与麋鹿为友,驾着一叶孤舟,在这里举杯互相劝酒。只是像蜉蜥一样寄生在

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哀叹我生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希望同仙人一

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我知道这是不可能经常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这悲凉的秋风。”

我说:“你们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吗?(江水)总是不停地流逝,但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

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要是从它们变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

夫就发生了变化;要是从它们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又何必羡慕它们呢!再说,

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为我所有,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得到。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

明月,耳朵听到了才成其为声音,眼睛看到了才成其为颜色,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

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能够同你们共享。”

客人听了之后,高兴地笑了,洗净杯子,重新斟酒。菜肴果品已吃完了,杯盘杂乱地放着。大家互相

枕着靠着睡在船中,不知不觉东方已经亮了。

>诵读赏景

>析情明理

宦迹渺难寻只待得三杰一门前无古后无今器识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

天心原有属任凭他千磨百炼扬其清沉其浊父子兄弟依然风雨共名山

苏东坡(1036—1101)北宋文学家。四川眉县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列“唐宋八大家”。“一门

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传为千古美谈。苏轼是文艺领域的通才,诗、词、文、书、画,无所不通,

无所不精。一生共留下2800多首诗、350多首词和大量散文,代表着宋代文学的的最高成就。在书法史上,

他与黄庭坚、蔡襄、米芾并称“北宋四大家”,书法作品“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媚”。绘画作品传世极少,

但论画的文字影响很大,是“文人画”的理论奠基者。他主张绘画向抒情诗学习,用诗律来作画,他评王

维的一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被称为大家高见、千秋之论。

■生字注音

壬戌(r6nxu)百丽酒(shl)桂棹(zhdo)横槊(shud)余音袅袅(nifio)渔樵(qiao)幽壑(hd)

扁舟(pidn)嬖妇(II)匏樽(pdo)愀然(qifio)蜉螭(fuy6u)山川相缪(liao)无尽藏(zang)

狼籍(ji)旌旗(jing)触胪千里(zhd1U)枕藉(ji@)属客(zhd)斗牛(d6u)窈窕之章(yaotiao)相

与(yu)扣舷而歌(xidn)溯流光(sii)倚歌而和之(he)少焉(shdo)江渚(zh。)洗盏更酌(gfeng)

冯虚御风(ping)曾不能(zeng)肴核(yaohe)

■一词多义

【长】

1、抱明月而长终:副词,永远。

2、而卒莫消长也:动词,增长。

【属】

1、神情与苏黄不属:关联。

2、属予作文以记之:嘱托。

3、举酒属客:劝酒。

【固】

1、固一世之雄也:本来。

2、雍州之地,骰函之固,自若也:险固。

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使动,使……稳固。

4、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固执己见。

5、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本来。

6、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到底。

【适】

1、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食):享有。

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至上

3、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女子出嫁。

4、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适合,适应。

5、适得君府书,明日来临汝:刚刚,才。

6、适大病,不能行:适逢。

7、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同“谪”,流放或贬职。

【逝】

1、逝者如斯,而未尝为也:流逝。

2、逝将去女,适彼乐土:通“誓”,发誓。

3、淑尔远逝,往来翕忽:去,消失。

4、时不利兮雅不逝:跑。

【望】

1、七月既望:农历的每月十五日。

2、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

3,恐太后玉体之有所欷也,故愿望见太后:盼望,希望。

4、都督阎公之雅望,启戟遥临:名望,声望。

【如】

1、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动词,像。

2、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

【下】

1、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克,攻下。

2、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方位名词,位置低的。

【虽】

1、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即使一一表假设性内容。

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虽然一一表事实。

【之】

1、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结构助词,的。

3、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代词。

4、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清风明月等。

5、故为之文以志:指示代词,这。

【乎】

1、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疑问词,相当于“吗二

2、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相当于“于”,在。

3、山川相缪,郁乎苍苍:形容词词尾。

【于】

1、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2、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

3、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表被动。

4、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5、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介词,至!I。

■通假字: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属”通"嘱”,读zhu,劝人喝酒。)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冯”通“凭”,乘。)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通“缭”,盘绕。)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籍”通“藉"。狼藉,凌乱。)

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酒;“尊”同“樽”,酒杯)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籍”同“藉"击空明兮沂流光——“沂”同“溯”,逆水而上

■词类活用: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方位名词“西”“东”作状语,可译为“向西,向东”)

舞幽壑之潜蛟。(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泣孤舟之整妇。(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朋友。)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向南,名词作状语。)

顺流而东也(名作动,可译为“向东进军”)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破:形容词做动词,大破,攻下;下:名次做动词,攻下.)

正襟危坐(使动用法)

■句式和修辞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句式:状语后置)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修辞:对偶)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句式:状语后置)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句式:定语后置)(修辞:对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修辞:对偶)

客有吹洞萧者(句式:定语后置)

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

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蔑妇(修辞:对偶)

“何为其然也?”(句式:宾语前置)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句式:被动句式)

而今安在哉?(句式:宾语前置)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句式:介宾后置)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修辞:对偶)

寄蜉蟾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修辞:对偶)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修辞:对偶)

挟S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修辞:对偶)

【链接】

■关于苏轼

苏轼(1036-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人。出身于寒门地主家庭。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苏洵的熏陶,母程氏也曾“亲授以书既长,“学通

经史,属文日数千言”(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

嘉祐元年(1056,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辙中同榜进士,深受主考欧阳修赏识。后因奔母

丧回蜀,嘉祐四年始沿长江、经江陵再度赴京。嘉祐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

官。这期间苏轼针对财乏、兵弱、官冗等政治弊端,写了大量策论,要求改革。

苏轼凤翔任满,其父苏洵于汴京病故,他扶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初还朝任职。其时神宗用王安

石变法,苏轼的改革思想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如王安石主张“大明法度”,多方理财,并迅速

向全国推行新法。苏轼则强调择吏任人,而反对“以立法更制为事”(《策略》第三);主张“节用以廉取”,

而不赞同“广求利之门”(《策别》十八);他还提出“欲速则不达”,“轻发则多败”,在兴革步骤上力主稳

健,因此,他连续上书反对变法。由于意见未被采纳,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

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在这期间,他曾经惩办悍吏,灭蝗救灾,抗洪保堤,对邑政进行了

某些改革,收到了“因法便民”之效。

苏轼不满意变法,尤其当看到新法推行中的流弊时,“不敢默视”,时时“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东

坡先生墓志铭》)。王安石罢相后,何正臣、舒亶、李定等新进官僚却从苏轼诗文中深文周纳,罗织罪状,

弹劾苏轼“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因于元丰二年(1079)把他从湖州逮捕,投入监狱,勘问他诽谤朝廷

的罪行,酿成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二经过几个月的折磨,苏轼侥幸被释,谪贬黄州。在元丰时期

的贬斥生活中,他虽被迫表示要闭门思过,但并未缄口搁笔,他仍然关心现实,同情人民,写了不少有价

值的作品。元丰七年,苏轼改贬汝州,离黄州北上时,路经金陵,曾拜会退休宰相王安石。两人政治见解

虽有分歧,但还保持了私交,共游蒋山,互相唱和。

元丰八年神宗病死,哲宗年幼,高太后临朝,次年改元元祐,起用旧党司马光执政,苏轼被调回京都

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造等职。他不同意司马光“专欲变熙宁之法,不复校量利害,参用所长”。在

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苏轼认为差役免役''二害轻重,盖略相等,今以彼易此,民未必乐”(《辩

试馆职策问札子》),这又引起了旧派疑忌,元祐四年,出知杭州。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七

上封章乞除一郡”(《乞外补退避贾易札子》),先后被派知颍州、扬州、定州。苏轼在杭州,曾减赋赈荒,

掘湖修堤;在定州,曾整饬军纪,加强边备。在元祐保守气氛充满朝廷的时代,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

内不断进行某些兴革。

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贬斥元祐旧臣,苏轼又成为这些新贵打击的对象,被一贬再贬,由英

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一直远放到11州(今海南僧县)。尽管当时“饮食不具,药石无有",条件极为艰

苦,苏轼却能“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并对惠州百姓和黎族人民流露了深厚的同情。直到元符三年(1100)

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

苏轼在儒学体系的基础上濡染佛老,他把儒、佛、老三家哲学结合起来,各家思想对他几乎都有吸引

力。他早年就“奋厉有当世志”(《东坡先生墓志铭》),很向往“朝廷清明而天下治平”(《策别》第八)

的盛世,具有儒家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他有志改革北宋的萎靡的积习,要求朝廷“涤荡振刷

而卓然有所立”;他主张“知命者必尽人事,然后理足而无憾”,济时治国,”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无不为,

至于不可奈何而后已”(《墨妙亭记》)。他对待人生又有超旷达观的襟怀,认为“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

可以留意于物”(《王君宝绘堂记》)。能够超然“游于物之外”,自可“无所往而不乐”(《超然台记》)。佛老

思想一方面帮助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

的追求;另一方面,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主义又有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作用。这种人生思想和生活态

度,在他的创作中都有明显的反映。苏轼在政治道路上是坎坷的。由于他主张改革但不赞成王安石变法,

因而既与变法派发生矛盾,又同维持现状的保守派有所轼悟。再加上苏轼为人表里澄澈,讲究风节操守,

不愿“视时上下,而变其学”(《送杭州进士诗序》),这就使他既不见容于元丰,又不得志于元祐,更受摧

折于绍圣,一生遭受很大的政治磨难,仕途曲折,历尽升沉。然而这正好有利于他加深阅历,扩大视野,

使他在文学上获得很大的成功。

苏轼对文艺创作,倾注了毕生精力。他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主张“务令文字华实相副,期于适用”(《与

元老侄孙》),反对“贵华而贱实”,强调作者要有充实的生活感受,以期“充满勃郁而现于外”(《南行前集

叙》)。他认为为文应“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谢民师书》)。不能“屈折拳

曲,以合规绳”(《送水丘秀才序》),更不应“使人同己”(《答张文潜书》)。要敢于革新独创,“出新意于法

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书吴道子画后》)。苏轼重视文艺创作技巧的探讨,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风

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进一步“了然于口与手”来解释“辞达”(《答谢民师书》),已经触及了文艺创

作的特殊规律。

苏轼的创作实践体现了他的文艺观。他是有多方面创作才能的大家,在诗、词、散文等方面取得了独

到的成就。

苏轼对散文用力很勤,他以扎实的功力和奔放的才情,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为散文创作开

拓了新天地。

谈史议政的论文,包括奏议、进策、史论等,大都是同苏轼政治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作品。其中除有一

部分大而无当带有浓厚的制科气外,确也有不少有的放矢、颇具识见的优秀篇章。如《进策》《思治论》透

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内外矛盾,针硬时弊,提出了系统的改革政见;《留侯论》一扫黄石公授书的神秘色彩,

论证秦末隐士有意启迪张良促其执行正确的策略,见解新颖,不落窠臼。这些论文雄辩滔滔,笔势纵横,

善于腾挪变化,体现出《孟子》《战国策》等散文的影响。

叙事记游的散文在苏文中艺术价值最高,有不少广为传诵的名作。记人物的碑传文如《方山子传》《书

刘庭式事》,能借助于生活片断和有代表性的细节显示人物性格。《潮州韩文公庙碑》有叙有议,结合韩愈

一生遭遇,评述了他对文学儒学的贡献,写得议论风生,气势充沛。记楼台亭榭的散文,如《喜雨亭记》《超

然台记》《韩魏公醉白堂记》,或表达关心稼稿、与民同乐的思想,或体现游于物外、无往不乐的襟怀,或

赞扬严于律己、廉于取名的风节,都善于借事寓理寄情,且文意翻澜,发人深思。其写景的游记,更以捕

捉景物特色和寄寓理趣见长。如《石钟山记》写夜泊绝壁奇境,情调森冷,耸人毛发;前后《赤壁赋》,一

写清风朗月的秋光,一写水落石出的冬景,描绘逼真,境界若画。这些游记也不单纯流连风月,而总是即

地兴感,借景寓理,达到诗情画意和理趣的和谐统一。苏轼的记叙体散文,常常熔议论、描写和抒情于一

炉,在文体上,不拘常格,勇于创新;在风格上,因物赋形,汪洋恣肆;更能体现出《庄子》和禅宗文学

的影响。

书札、题记、序跋等杂文,在东坡集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苏轼广于交游,笃于友谊,“简易疏达,表里

洞然”,所写书札尺牍如《上梅直讲书》《与李公择书》《答秦太虚书》《答参寥书》等,大都随笔挥洒,不

假雕饰,使人洞见肺腑,最能显现出作者坦率、开朗、风趣的个性。苏轼兴趣广泛,多才多艺,写了不少

题记、序跋、杂著,品诗评画,谈论书法,总结创作经验。如《南行前集叙》《书吴道子画后》《文与可箕

管谷偃竹记》《书蒲永升画后》等,都紧紧扣住文艺创作的特征,阐发了对文艺问题的真知灼见。此外,苏

轼还有一些记述治学心得的杂文,如《日喻》《稼说》等,写法上能就近取譬,深入浅出,内容上也有不少

独得之见。

苏轼还有流传较广的笔记文《东坡志林》,此书东坡生前已提及,但未完成,今传本实后人编辑,宋刊

《经进东坡文集事略》收有16则,明刊《东坡七集》收有13则,都是史论。其论封建,称“柳宗元之论

出,而诸子之论废”,论平王指出其“避寇而迁都”的失策,均很有见地,然其论商鞅等条,借评史攻击变

法,则不免有所偏蔽。《稗海》所收《志林》,内容较多,史论而外,还有不少随笔、杂感、琐记,写人记

事,言简而明,信笔挥洒,颇饶情致。如《记承天寺夜游》寥寥数十字,烘托出月夜的明净和心境的悠闲,

《记游松风亭》通过随地歇脚的细节,写出无往而不适的放达襟怀。随手拈来,即有意境和性情。此类文

字,实开晚明小品文一派。另有《仇池笔记》,亦系后人辑录而成,东坡喜爱仇池,诗中多处提到,故以“仇

池”名之。其所收目,部分亦见于《东坡志林》。

苏轼的作品具有广泛的影响。他热心奖掖后进,扶植不少人才。他的作品在宋代广为流传,对宋代文

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苏诗受到金代诗人、明代公安派作家和清代宗宋派诗人的推崇。苏文长期沾溉后

学,其小品随笔更开明清小品文的先声。苏词直到清代,仍为陈维松等词家所宗法。苏轼的大量作品,是

他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节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1986年版

■补充注释

一、关于“明月之诗”“窈窕之章”

“明月之诗”“窈窕之章”指《诗经•陈风•月出》。这首诗写一个男子在月下怀念美人,情思婉转,

节奏优美,是一首别具风格的双声叠韵诗。全诗及译文如下:

【原文】

月出皎⑴兮,佼人僚⑵兮,舒窈纠⑶兮,劳心悄⑷兮。

月出皓⑸兮,佼人弱⑹兮,舒忧⑺受兮,劳心怪⑻兮。

月出照(9)兮,佼人燎⑩兮,舒夭绍(11)兮,劳心惨Q2)兮。

【译文】

月儿东升亮皎皎,月下美人更俊俏,体态苗条姗姗来,惹人相思我心焦。

月儿出来多光耀,月下美人眉目娇,婀娜多姿姗姗来,惹人相思心头搅。

月儿出来光普照,月下美人神采姣,体态轻盈姗姗来,惹人相思心烦躁。

⑴月出皎:形容月光洁白明亮。⑵佼人僚: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