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建筑工程施工图节能设计说明示范文本_第1页
福建省建筑工程施工图节能设计说明示范文本_第2页
福建省建筑工程施工图节能设计说明示范文本_第3页
福建省建筑工程施工图节能设计说明示范文本_第4页
福建省建筑工程施工图节能设计说明示范文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关于加强建筑节能设计、施工图审查有关问题的通知

闽建设[2010]5号

各设区市建设局:

《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实施以来,各建筑设计单位和施工图审查机

构能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省有关节能的标准、规定,努力推动我省建筑

节能工作。但从全国建设领域节能减排检查和我省日常的节能情形检查

中,发觉存在节能设计说明不完善,节能运算书有错,审查机构对节能

运算把关不严等问题。为进一步提高节能设计水平,规范节能设计修改

变更治理,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各设计单位和施工图审查机构应重视技术人员节能技术规范、

标准和法规的学习,要组织技术骨干积极参加培训,单位内部要定期组

织新技术、新标准的学习,强化节能标准的概念,提高节能设计和审查

水平。

二、要认真执行《福建省建筑工程施工图节能设计说明示范文本》,

严格按照示范文本要求编写完整的节能设计说明。项目负责人、专业负

责人要加强各专业之间节能设计的和谐,统一设备、选材,保证节能设

计有关参数、指标一致。对设计未按示范文本编写节能设计说明或编写

深度不够的,施工图审查机构要从严审查,不合格的,不得发放合格证

书。

三、目前公共建筑节能设计和施工图审查缺漏较多,根据《民用建

筑节能条例》要求,公共建筑节能设计和施工图审查应包括空调、照明、

可再生能源等建筑用能系统的用电分项计量和室内温度调控内容。

四、建筑幕墙深化设计涉及建筑节能设计的,设计单位应认真填写

《建筑幕墙设计技术复核表》(附件1)进行技术复核。设计修改变更涉

及外墙墙体材料或保温材料变更的,设计单位还应填写《节能设计修改

涉及结构专业技术复核表》(附件2)。

五、严格施工图审查后节能设计的修改变更。建设单位不得对审查

通过的施工图设计文件随意提出设计变更,不能降低节能标准,若确因

优化等需要设计变更的,建设单位应书面提出充分的理由依据,并由建

设单位法人签字、单位盖章,按设计重大变更报原审查机构进行施工图

审查,否则设计单位不予变更。

六、施工图审查通过后的设计重大变更以及修改变更治理,应按闽

建设[2005]10号文和闽建设[2007]17号文的规定执行。设计重大变更未

经施工图审查机构审查交付使用的,按施工图设计文件未经审查交付使

用予以认定,并依法予以相应处理。

二。一。年二月三日

关于印发《福建省建筑工程施工图节能设计说明示范文本》

的通知

闽建科[2008]79号

各设区市建设局:

为规范全省建筑工程施工图节能设计说明,便于设计单位做好节能

设计说明,我厅组织了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写了《福建省建筑工程

施工图节能设计说明示范文本》,现予以印发,请认真执行。在实施过

程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与省厅科技处联系。

福建省建设厅

二00八年十二月十四日

附件:福建省建筑工程施工图节能设计说明示范文本

福建省建筑工程施工图

节能设计说明示范文本

福建省建设厅

-XX.-1^-

刖5

自2005年我省全面执行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以来,各地节能

设计摸索出许多值得借鉴和推广的体会与做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各专业节

能设计深度不足,节能措施不力,节能设计说明条理不够清楚、内容不够完整等。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指导工程设计人员正确进行建筑节能设

计,规范各专业建筑节能设计说明文本,根据福建省建设厅的要求,编制组经过

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体会、借鉴相关成果和征求意见,编制完成本示范文本。

示范文本的编制依据是国家和地方相关规范标准,是节能设计标准的细化与

延伸,是节能设计内容的汇总和完善,可作为工程设计人员的设计参考。

示范文本涵盖建筑、暖通、电气和给排水专业,共分二个部分,第一部分是

居住建筑,第二部分是公共建筑,均包括以上四个专业内容,可作为工程建筑节

能设计专篇或专业设计说明独立使用。示范文本内容采取填空或挑选项方式(当

采用时在口内打“J”)表达,括弧内容为优选项或备选项。设计说明仅作为示

范性文本,设计人员可根据工程实际情形,挑选适用的条文作相应的增减。

各单位在使用本手册过程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随时函告省建设厅科技处

(地址:福州市北大路242号,邮编:350001)o

示范文本主编单位: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示范文本编写组的具体分工如下:

第一、二部分第1节:梁章旋陈政恩林莉

第一、二部分第2节:郭筱莹肖剑仁

第一、二部分第3节:陈汉民林卫东

第一、二部分第4节:程雄伟黄文忠

本手册审定人员:赵士怀卓晋勉施锦华

游志红黄夏东林其昌

陈仕泉陈元桂陈天铭

陈晓凤曹扬

目录

第一部分居住建筑施工图节能设计说明

第一节建筑专业..............................1

第二节暖通专业.............................6

第三节电气专业..............................10

第四节给排水专业............................15

第二部分公共建筑施工图节能设计说明

第一节建筑专业.............................21

第二节暖通专业.............................27

第三节电气专业.............................34

第四节给排水专业...........................41

第一部分

居住建筑施工图节能设计说明

第一节建筑专业

1.1设计依据

《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以下简称“标准”)JGJ75-2003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一一节能专篇(建筑)》(2007)

《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2007

《福建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DBJ13-62-2004

《福建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使用手册》(以下简称“手册”)

国家及地方相关的规范、标准、规定

1.2工程概况

1.2.1建设地点:_________________

1.2.2工程性质:_________________

1.2.3工程规模:地上总建筑面积平方米,

建筑层数为地上层,地下层;

建筑总高度米;

1.2.4建筑朝向:(含角度)

1.2.5结构体系:__________________

1.3气候分区和运算方法

1.3.1本工程进行建筑节能设计的居住建筑部分属于夏热冬暖地区的:

口北区

口南区

1.3.2运算方法:

□“规定性指标”

□“对比评定法”

1.3.3使用软件为:

□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综合评判软件

□“TBEC"天正节能软件

□“PKPM”软件

□其他软件:______________

1.4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及节能措施

表1.4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表(居住建筑)

设计内容规定指标运算或查表数值节能措施

屋传热系数K[W/(m2•k)]K<1,0,D>2.5

1运).5(轻质材姆)—

顶热惰性指标。

K<2,0,D>3.0

外传热系数•k)]K<1,5,D>3.0

2

墙K<1,0,D>2.5

热惰性指标。建0.7(轻质材料)

窗东面C<0.3

各朝向

墙西面C<0.3

窗墙面

3面南面C<0.5

积比

积北面C<0.45

比平均窗墙面积比—

北区详细则表4.2,

传热系数K[W/(nf•k)]南区无要求

外北区详细则表4.2;

4外窗综合遮阳系数Sw

窗南区详细则表4.3

玻璃可见光透射比小

(卧室,起居室,书房,厨房)>0.45

屋顶透亮部分面积/屋面总面积<4%

5传热系数K[W/(itf•k)]<4

遮阳系数SC<0.5

注:节能措施中屋顶、外墙应注明保温隔热材料导热系数人及厚度

1.5构造详图设计

1.5.1屋面保温隔热构造:

口挤塑(XPS)板保温隔热屋面:具体构造详(参照“手册”第35页或其

它详图)

口聚氨酯泡沫保温隔热屋面:具体构造详(参照“手册”第36页或其它

详图)

口聚苯隔热保温砖屋面:具体构造详(参照“手册”第37页或其它详图)

□挤塑(XPS)板保温隔热坡屋面:具体构造详(参照“手册”第38页或其

它详图)

口聚苯(EPS)板保温隔热坡屋面:具体构造详(参照“手册”第39页或其它

详图)

口种植屋面:具体构造详(参照“手册”第40页或其它详图)

口其它做法:_____________

1.5.2外墙保温隔热构造:

1外墙自保温系统

口加气混凝土砌块:具体构造详(参照“手册”第13页或其它详图)

口粉煤灰(陶粒)小型空心砌块:具体构造详(参照“手册”第14页或其它

详图)

口聚苯乙烯混凝土节能砌块:具体构造详(参照“手册”第15、16页或其

它详图)

口隔热混凝土砌块:具体构造详(参照“手册”第17页或其它详图)

口烧结孔砖:具体构造详(参照“手册”第18、19、20页或其它详图)

□粘土空心砖:具体构造详(参照“手册”第21页或其它详图)

口其它做法:_____________

2外墙内保温系统

口无机保温干粉砂浆内保温复合墙体:具体构造详___________(参照“手册”第22页或其

它详图)

□Ac微晶无机保温砂浆内保温复合墙体:具体构造详(参照“手册”第23页或其

它详图)

口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浆料内保温复合墙体:具体构造详(参照“手册'第24页

或其它详图)

口增强粉刷石膏聚苯板内保温复合墙体:具体构造详(参照“手册”第25页或其

它详图)

口加气混凝土复合内保温墙体:具体构造详(参照“手册”第26页或其

它详图)

口其它做法:_____________

3外墙外保温系统

□无机保温干粉砂浆外保温复合墙体:具体构造详(参照“手册”第27页或其

它详图)

□AC微晶无机保温砂浆外保温复合墙体:具体构造详(参照“手册'第28页或其

它详图)

口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浆料外保温复合墙体:具体构造详(参照“手册'第29页

或其它详图)

口聚苯板薄抹灰外保温复合墙体:具体构造详(参照“手册”第30页或其

它详图)

口模板内置聚苯板现浇混凝土外保温复合墙体:具体构造详(参照“手

册”第31或其它详图)

□喷涂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外保温复合墙体:具体构造详(参照“手册”

第32页或其它详图)

□复合装饰板外保温复合墙体:具体构造详(参照“手册”第33页或其

它详图)

口加气混凝土砌块外保温复合墙体:具体构造详(参照“手册”第34页

或其它详图)

口其它做法:____________

1.6建筑外遮阳设计

建筑外遮阳系数SD=

(查“手册”第四章外遮阳构造类型及热工性能表或运算数值)

L7外门窗设计

1.7.1外窗(包括阳台门)的热工性能:

表1.7.1外窗(包括阳台门)热工性能表

类门窗外窗尺寸外窗面积开启面积(m2)传热系数K遮阳

N外窗面积N外窗所在房间备注

型编号(mmxmm)(m2)[W/]系数Sc

45%地面面积8%

1.7.2外门窗材料

1框料采用:

□普通铝合金口断热铝合金

□PVC塑料窗□其它__________

2玻璃采用:

口无色透亮玻璃口热反射镀膜玻璃

口无色透亮中空玻璃□LOW-E中空玻璃

□其它________

1.7.3外门窗气密性要求:

口不低于《建筑外窗空气渗透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7107第3级要求

□不低于《建筑外窗空气渗透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7107第4级要求

第二节暖通专业

2.1设计依据

《采暖通风与空气调剂设计规范》(GB50019-2003)

《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2003)

《住宅设计规范》(GB5096-1999)(2003年版)

《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

《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H-2007)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一节能专篇(暖通空调・动力)》

2.2节能设计原则

居住建筑的暖通空调系统节能设计旨在提高空调系统的能效,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

能源消耗;暖通空调系统节能设计综合考虑空调冷热源选型及可再生能源利用的节能、风

系统及水输配系统的节能、综合考虑智能化控制及计量治理的节能、管道及保温系统的节

能。

2.3空调冷热负荷运算

本工程位于市,为居住建筑。共分一个平面户型,各户型对应的建筑面积、

空调面积如下表lo

本工程各户型单元设计考虑夏季集中空调供冷、冬季集中空调供暖,其各区域的温湿

度设计标准、新风量标准取值、风速、噪音等按国家相关设计规范取值,其室外设计参数

取市的设计参数。

空调负荷进行热负荷和逐项逐时冷负荷运算,运算软件采用,经运算结果详

表2.3。

表2.3

建筑/空调面积运算冷负荷运算热负荷装机冷负荷装机热负荷

(m2)(kW)(kW)(kW)(kW)

2.4空调冷热源选型及供给系统

2.4.1本工程所在区域能源供给状况:

口电力供应充足

□天然气供应充足

□该区域具有多种能源供给,含天然气、电等

口具有天然水资源(含海水、江河水、湖水)可利用

2.4.2根据本工程的能源结构及价格政策等,通过具体的技术经济比较,空调冷热源方案

采用如下方案:

口一体化空气源热泵机组

口变制冷剂流量多联或一拖多商用空调系统

口燃气户式中央空调

2.4.3本工程考虑建筑物具有非常有利的地理位置条件及空调冷热负荷对比状况,可考虑

充分采用可再生能源。并得到当地政策法规答应,同时所采取的辅助技术措施得当,通

过一系列的外界条件的勘察与环境评估以及技术经济比较,空调冷热源采用以下方案:

□(地下水源/土壤源)热泵系统

□(含海水、江河水、湖水)源热泵系统

2.4.4本工程设计选用一体化风冷涡旋式热泵机组在额定的工况下设备性能系数详表2.4.4。

表2.4.4

主要性能参制冷性能系制热性能系数

型号台数备注

数数(W/W)(W/W)

2.4.5本工程采用变冷媒(数码涡旋)系统,压缩机采用变压缩机容量控制技术,在标准

工况及管长下,其系统额定制冷性能系数COP值达到__(W/W),额定制热性能系数COP

值达到__(W/W),本工程经过修正后的系统制冷性能系数COP值为__(W/W),系统制

热性能系数COP值为—(W/W)o

2.4.6本工程所采用的风冷(口不接口接)风管单元式风管机,在名义制冷工况和规定条

件下,其能效比(EER)=—(W/W),大于规范要求的限定值。

2.4.7本工程选用燃气型户式中央空调,其额定制冷性能系数—W/W,额定制热性能系数

—W/Wo

2.4.8本工程采用(口地下水源口土壤源口地表水源)热泵系统,同时考虑机组带热回

收装置,提供给淋浴用热。

2.4.9本工程机组单机的容量调剂下限小于户型单元的最小负荷要求,同时各机组具有良

好的负荷调剂能力和范畴,其负荷方式为一级调剂,容量调剂范畴为100%-_%0

2.4.10本工程空调冷水的供、回设计温差为5℃,冷水供回水温度:7/12C;空调热水

的供、回设计温差为5℃,热水供回水温度:40/45℃,空调水管路系统采用闭式两管制

循环系统。

2.4.11本工程规模较小,空调末端侧水系统采用异程布置,各并联环路之间的压力缺失

差控制在15%以内。

2.4.12按本工程建筑的规模和功能特点,空调水系统采用一级泵变频调速系统,变频泵

的变频范畴能满足系统安全运行要求和流量变化要求。

2.4.13本工程空调水系统管路的比摩阻一样控制在150〜200Pa/m范畴内,管内流速设计

取值符合相关专业规范设计要求,合理控制循环泵的输送功耗。

2.4.14本工程冷水系统(或包括冷却水系统)采用过滤、缓蚀、阻垢、杀菌、灭藻等水

处理技术。

2.5空调风系统

2.5.1本工程空调送风采用单风道,空气处理过程无同时加热和冷却过程。

2.5.2本工程吊顶上部较高或吊顶上部存在较大的发热量,空调回风不采用直接从吊顶回

风,回风口均接回风管,直接接至空调设备。

2.5.3本工程风道设计与连接符合《通风与空气调剂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50243-2002)中的相关规定:包括矩形风管长宽比、风管弯头、变径、三通、阀件

设置等。

2.5.4本工程空调风管内的风速设计取值既满足空调区域的噪声要求,又符合技术经济比

较平稳,有效降低风机的输送动力。

2.5.5新风系统直接送入各空调区域,尽量不经过室内空气处理设备盘管后送出。

2.5.6本工程空调排风采用:

口板翅式全热回收装置

口板翅式显热回收装置

□转轮式热回收装置。

2.6通风系统

2.6.1本工程—区域利用自然通风,来排除室内余热、余湿。

2.6.2本工程地下车库部分区域采用车道自然补风。

2.6.3本工程在条件许可的情形下,地下通风机房位置设置尽量靠近服务区域,减少风道

长度;同时合理划分系统大小,减少风道的作用半径;风道设计与连接符合《通风与空

气调剂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2002)中的相关规定:包括矩形风管长宽比、

风管弯头、变径、三通、阀件设置等。

2.6.4本工程机械通风系统的风机压头通过运算确定,风机和电机的效率为高效率,风管

与风机出口连接处的做法符合相关规定,减少风机出口局部阻力。

2.6.5本工程各典型机械通风系统,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Ws),均小于《公共建筑节

能设计规范》(GB500189-2005)中对应的限定值,具体分别详表2.6.5。

表2.6.5

3

序号所在区域(Ws)=P/Ht(W/(m/h))规范规定值备注

2.7自动控制系统

2.7.1本工程空调通风工程设置直接数字控制系统,内容包括参数检测、参数与设备状态

显示、自动调剂与控制、工况自动转换、能量计量以及中央监控与治理。各子系统范畴

包括空气调剂系统、通风系统,以及冷、热源系统。

2.7.2本工程冷热源自动控制包括:根据系统冷、热量的瞬时值和累计值进行监测,并优

化控制状态;设备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及故障报警。

2.7.3本工程空气调剂风系统自动控制包括:房间温湿度监测和控制;设备运行状态的监

测及故障报警;过滤器超压报警或显示。

2.7.4本工程空调末端装置均设置(口两通口三通)电动调剂阀及温控阀。

2.7.5本工程—区域利用机械通风来排除房间余热,机械通风设备设置温控装置。

2.7.6地下车库及大楼的通风系统,根据使用情形对通风机设置定时启停(台数)控制。

2.7.7地下车库的通风系统,根据车库内CO浓度对风机采用变频调速控制或启停控制,

以降低风机的运行能耗。

2.8空调管道保温

2.8.1本工程空调保温优先采用导热系数小、湿阻因子大、吸水率低、密度小、耐低温性

能好的高效保温材料。空调冷冻水管采用—保温材料,其导热系数为—W/m.K,空调风

管采用—保温材料,其导热系数为—W/m.K,风管绝热层的最小热阻为—m2.K/W,满

足节能规范的要求。

2.8.2本工程保冷管道的绝热层外,均设置隔汽层和保护层。

第三节电气专业

3.1设计依据

《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1999(2003年版)

《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

《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6-95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2008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一一节能专篇(电气)》(2007)

《福建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施细则》DBJ13-62-2004

国家及地方相关的规范、标准、规定

3.2节能设计原则

3.2.1在充分满足、完善建筑物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

3.2.2综合考虑建筑物供配电系统、电气照明、建筑设备的电气节能、计量与治理的措

施及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3.2.3合理挑选负荷运算参数,选用节能设备,采用合理的照度标准,减少设备及线路

损耗,提高供配电系统的功率因数,抑制谐波电流。

3.3供配电系统的节能

3.3.1本工程为地上一层、地下一层的居住建筑,建筑高度为m,建筑总面积

为ml根据负荷运算,设备总容量______kW,需用系数质为,运算负荷

为kW,挑选—台kVA高效低耗的干式变压器,变压器负

2

荷率分别为%、%,变压器装置指标V-A/mo另设台kW

自启动闭式水循环风冷柴油发电机组。

3.3.2本工程设计根据建筑规划将变配电房尽量设置在负荷中心,减少低压侧线路长度,

降低线路损耗,至末端配电箱最长供电距离约m。

3.3.3本工程选用的变压器为口,丫1111接线。单相负荷尽可能均衡地分配在三相上,使三

相负荷保持基本平稳,最大相负荷不超过三相负荷平均值的H5%,最小相负荷不小于

三相负荷平均值的85%。

3.3.4本工程在变配电所的低压侧设集中无功自动补偿,采用自动投切装置,要求功率

因数保持在0.9以上。

对容量较大、负载稳固且长期运行的功率因数较低的用电设备采用并联电容器就地

补偿。对谐波电流较严重的非线性负荷,无功功率补偿考虑谐波的影响,采取抑制谐波

的措施:

口安装无源吸取谐波装置(口电容器串接调谐电抗器□无源滤波器)

口安装有源吸取滤波器装置(□并联有源滤波器□串联有源滤波器□串并联复

合型有源滤波器)

□安装无源有源复合滤波吸取装置

口安装静止无功发生器(SVG)

3.4电气照明的节能

3.4.1本工程照明设计符合《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中规定的照度标准、

照明平均度、统一眩光值、光色、照明功率密度(简称LPD)、能效指标等相关要求。公

共场所的设计照度及选用光源、附件等见表341:

表3.4.1公共场所设计照明系统的照度标准值及选用光源、附件

设计功率密度最设计功率密度最

现行功率密度电光源/

大值/设计照度值小值/设计照度值由二次装

序号场所值/照度标准值附件

(地点A)(地点B)修设计

W/m7Lx(代号)

W/m2/LxW/m2/Lx

普通口5/100□

1门厅

高档口8/200□

走廊、流动普通口3/50□

2

区域高档口5/100□

楼梯、普通口3/30□

3

平台高档口5/75□

普通口5/75□

4电梯前厅

高档口8/150□

5车库停车间口5/75□

6普通办公室口11/300□

7一样商店营业厅口12/300□

配电装置

8/200□

室口

8变'配电站

变压器室

5/100□

9发电机室口8/200□

-样控制

10控制室11/300□

室口

主控制室

18/500□

电话站、网络中心、运

1118/500□

算机站口

风机房、空

5/100□

12动力站调机房口

泵房口5/100□

注:1、电光源、附件(代号):①白炽灯,②卤鸨灯,③荧光灯(T12),④荧光灯(T8),⑤荧光灯(T5),⑥三

基色荧光灯,⑦紧凑型荧光灯,⑧高压钠灯,⑨金卤灯,⑩发光二极管;④传统电感型镇流器;包节能型

电感镇流器;©电子式镇流器。

2、当采用时在口打“

3、表中黑体字为国家标准强制性条文内容。

3.4.2本工程照明设计公共场所采用高光效光源。在满足眩光限制的条件下,优先选用

效率高的灯具以及开启式直接照明灯具,室内灯具效率不低于60%,要求灯具的反射罩

具有较高的反射比。

3.4.3设计在满足灯具最低答应安装高度及美观要求的前提下,已尽可能降低灯具的安

装高度,以节省电能。

3.4.4本工程采用电子镇流器或节能型高功率因数电感镇流器,镇流器自身功耗不大于

光源标称功率的15%,谐波含量不大于20姒荧光灯单灯功率因数不小于0.9;金属卤化

物等气体放电灯设无功单独就地补偿,单灯功率因数不小于0.85,所有镇流器必须符合

该产品的国家能效标准。

3.4.5根据建筑物的建筑特点、建筑功能、建筑标准、使用要求等具体情形,对照明系

统进行经济实用、合理有效的控制设计。

1楼梯间、走道、门厅等公共场所的照明控制:

□楼梯间、走道、门厅的照明,采用节能自熄开关。应急照明灯具有应急时自动

点亮的措施。

2道路照明和景观照明的控制

□小区道路照明根据所在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季节变化合理确定开关灯时间,采用

光控和时间控制相结合的智能控制方式。

□道路照明采用集中控制系统,除采用光控、程控、时间控制等智能控制方式外,

还具有手动控制功能,同一照明系统内的照明设施设分区或分组集中控制。

□景观照明采用集中控制方式,并根据使用情形设置一样、节日、重大庆典等不

同的开灯方案。除采用光控、程控、时间控制等智能控制方式外,还具有手动控制功能,

同时设有深夜减光控制及分区或分组节能控制。

3.4.6根据照明部位的灯光布置形式和环境条件挑选合适的照明控制方式:

□房间或场所设有两列或多列灯具时,设计所控灯列与侧窗平行。

□天然采光良好的场所,按该场所照度自动开关灯光或调光。

□个人使用的办公室,采用人体感应或动静感应等方式自动开关灯。

□每个房间灯的开关数不少于2个(只设置1只光源的除外),每个照明开关所控光

源数尽可能少。

3.4.7□设计专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该系统应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仅作为BA系统的子

系统,与BA系统预留通信接口。

□公共区域的照明纳入BA系统控制范畴。

口设计应急照明与消防系统联动,保安照明与安防系统联动。

3.4.8□在照明设计中,将天然光引入室内进行照明,合理的挑选导光或反光装置。采

用主动式导光系统;一样场所采用被动式导光系统。

□设计采用光导光或反光系统时,采用照明控制系统对人工照明进行自动控制。

当天然光对室内照明达不到照度要求时,控制系统自动开启人工照明,直到满足照度要

求。

3.5建筑设备的电气节能

3.5.1公共区域空调系统设备的电气节能措施有:

□监测空调和新风机组等设备的风机状态、空气的温湿度、C02浓度等。

口控制空调和新风机组等设备的启停、变新风比熔值控制和变风量时的变速控制。

3.5.2给排水系统设备的电气节能措施有:

□对生活给水、中央及排水系统的水泵、水箱(水池)的水位及系统压力进行监

测。

□根据水位及压力状态,自动控制相应水泵的启停,自动控制系统主、备用泵的

启停顺序。

□对系统故障、超高低水位及超时间运行等进行报警。

3.5.3电动机设备的电气节能措施有:

□kW及以上的交流异步电动机采用启动,改善启动特性。

□在满足工艺要求、运行可靠的前提下,电动机采取变频器调速节电措施。

□异步电动机采取就地补偿无功功率,提高功率因数,降低线损。

3.5.4门窗类设备的电气节能措施有:

□对建筑物公共场所的窗、门的开启实施智能化控制及治理,降低热(冷)能耗

及节省非使用能源消耗。

3.6计量与治理

3.6.1为了有效进行电能计量、治理,本工程按户和各使用单位设置计量装置。

3.6.2电能计量装置应选用经计量检定机构认可的用电计量装置。运算机监测治理的电

能计量装置的检测参数,包括电压、电流、电量、有功效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等。

□执行分时电价的用户,选用装设具有分时计量功能的复费率电能计量或多功能

电能计量装置。

3.6.3本工程在投入使用后,要求建立照明运行保护和治理制度,并符合下列规定:

1应有专业人员负责公共场所照明修理和安全检查并做好保护记录,专职或兼职人

员负责公共场所照明运行。

2应建立定期清洁灯具的制度,客厅、卧室、卫生间、门厅、走廊灯具每年至少擦

拭2次,厨房灯具每年至少3次,使得公共场所灯的照明输出功率达到额定输出功率的

95%以上。

3宜根据光源的寿命、点亮时间、照度的衰减情形,定期更换光源。

4更换照明设备前应对每个空间的照度等级和照明要求进行调查。更换光源时,应

采用与原设计或实际安装功率相同的光源,不得随意改变光源的主要性能参数。

5除应急出口或有安保需求的场合,房间无人时应关灯。昼光充足的区域应关闭照

明灯。

3.7可再生能源利用

本工程考虑建筑物的地理位置、日照情形等条件,充分利用包括风能和太阳能在内

的可再生能源。在满足功能要求条件下,积极推广应用利用太阳能、风能的产品和供电

系统。

电气设计采用了下列可再生能源系统:

□太阳能光伏供电系统

口风能供电系统

口风光互补供电系统

□太阳能庭院照明

□风光互补庭院照明

第四节给排水专业

4.1设计依据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

《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

《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GB50364-2005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

《绿色建筑评判标准》GB/T50378-2006

《管网叠压供水技术规程》CECS221:2007

《绿色建筑评判技术细则》(试行)(2007.06)

《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164-2002

《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节能专篇(给水排水)》(2007)

国家及地方相关的规范、标准、规定。

4.2给水系统

4.2.1给水水源:

1本工程给水由(口城市自来水口区域内自备水源)供给,由—路市政给水管网

设DN管道引入区内供水。

2本工程的生活饮用水、生活杂用水(或非传统水源)水质均符合使用要求和符合

国家现行相关卫生标准的规定。

3本工程给水引入管接点处市政供水压力为(0.15-0.30)MPao

4.2.2用水量及计量:

1本工程用水部位的各类用水量运算详表4.2.2.1c

表4.2.2.1生活用水量运算表

用水量

序用水量

用水部位用水单位使用时间备注

号标准最大小时用水量最大日用水量

1

2

3

4

2本工程最高日用水量为—m3/d,最大时用水量为—m3/h,其中非传统性水源最

高日用水量为—m3/do非传统水源利用率为0

3根据“一户一表”设置要求,本工程采用(口水表分层分散方式口水表分层集中设置

方式口水表底层集中方式口水表顶层集中方式口智能水表户外显示方式□其它:

方式)设置贸易户表,每户设(B级/C级)(LXSL-20E/LXSL-25E)旋

翼(立式)水表计量。

4.2.3系统及分区:

1本工程地下一层至地面—层—(用户性质)部分由市政供水压力供水,上

部一层至一层采用(口叠压变频供水装置口变频供水装置口高位水箱)供水;

上部一层至一层采用(口叠压变频供水装置口变频供水装置口高位水箱)供水;

上部一层至屋面层采用(口叠压变频供水装置口变频供水装置口高位水箱)供水。

各分区最低卫生器具配水点的静水压力小于(0.35~0.45MPa)o

2各层配水管的给水压力小于0.35MPa,各分区内层至层配水管配置

(口支管减压阀口减压孔板)控压节流。

口各层配设的减压阀规格如下:层DN配水管设减压阀,阀后

压力MPao

口各层配设的减压孔板规格如下:一层DN配水管设—孔径孔板,孔板

减压MPa-

4.2.4卫生设备、管材及管道附(配)件:

1卫生洁具:住宅卫生间采用(口不大于6L/s的双档水箱口自动感应冲洗水箱)座

式大便器,台式洗面盆、面盆水嘴、厨房洗涤水嘴、淋浴器花洒等,均应选用陶瓷芯、

密封性能好,能够限制出流率,并经国家有关质量检验部门检测合格的节水型水嘴,在

进水动压为0.1MPa时,流量W0.15L/S。

2住宅内所配置的生活用水器具均应采用节水型卫生器具,其产品的技术性能应符

合国家城镇建设行业标准《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164-2002的要求,不应选用违反强

制性技术标准条文规定的生活用水器具。

3给水管材:

1)室外给水管材采用

口给水用球墨铁管材及管件,其公称压力MPa,橡胶圈密封承插式柔性连接

或其它连接方式。

口给水用钢塑复合管材及管件(□涂口衬PVC塑料口衬PE塑料),其公称压力

MPa,(口丝扣连接口沟槽连接口法兰)连接。

口给水用PVC-U管材、管件,其公称压力MPa,承插粘接。

口给水用yPP-R口铝塑PP-R)管材、管件,其公称压力MPa,(口热熔口

电熔)连接。

口给水用PE管材、管件,其公称压力MPa,(口热熔口电熔)连接。

口给水用钢丝网骨架管材、管件,其公称压力MPa,(口热熔口电熔)连接。

2)室内给水管道采用

口给水用钢塑复合管材及管件(□涂口衬PVC塑料口衬PE塑料),其公称压力

MPa,(口丝扣连接口沟槽连接口法兰)连接。

口给水用薄壁不锈钢管材、管件,其公称压力—MPa,(口卡压口环压口其它:

方式)连接。

口给水用铜管材、管件,其公称压力MPa,(口卡套口焊接口其它:方

式)连接。

口给水用PVC-U管材、管件,其公称压力MPa,承插粘接。

口给水用(口PP-R口铝塑PP-R)管材、管件,其公称压力MPa,(口热熔口

电熔)连接。

口给水用PE管材、管件,其公称压力MPa,(口热熔口电熔)连接。

3)住宅户用水表或分水器后的给水管材采用

口给水用铝塑复合管及专用配件,其公称压力MPa,卡压连接。

口给水用PEX管材及专用配件,其公称压力MPa,(口扩式口卡压式)连接。

口给水用盘管式PP-R管材、管件,其公称压力MPa,热熔连接。

4给水系统应选用(□铜□不锈钢口各类符合卫生性能的橡胶材料)为密封材料

的管道附(配)件(阀门、外表、管道连接件),且具有良好的密封和连接可靠的成效。

选用的倒流防止器、阀门、止回阀、减压阀等在满足使用安全的前提下,均已采用阻力

损耗较小的产品。

5给水管道应严格按照有关规范、标准及安装操作技术要求进行施工,并严格按照

有关规定进行给水试压、管道严密性试验,不得显现管道损坏、管道漏水现象。

4.3热水系统

4.3.1热水水源:

1本工程采用(口太阳能热水器口空气源热泵热水器口地源热泵热水器)作为热

水热源,分散供应住宅热水,一户一台,热水器设置在,其冷热水管均由用户自

理。热水器型号为,额定小时制热量为W/H,额定输入功率W,

辅助电加热功率为W,水箱容积Lo辅助电热水器内必须带有保证使用安

全的装置。

本工程采用(口工业余热口地热温泉口太阳能热水器口空气源热泵口地源热泵

口其它—可再生能源)作为热水热源,集中供应住宅热水。

小区中有%以上的住户采用(口太阳能热水器口地源热泵口空气源热泵口

地热水)供应热水。

本工程给水由(口温泉水口区域内自备热水源)供给,由—路市政给水管网设

DN管道引入区内供水。给水引入管接点处市政供水压力为(0.15-0.30)MPa。

2生活热水的水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

4.3.2用水量及计量:

本工程每户住宅最高日热水用量为m3/d(度),最大时热水用量

为m3/h(度),

本楼(或小区)最高日总热水用量为—m3/d(一度)。

4.3.3系统及分区:

1为了保证供水稳固和冷热水系统的压力平稳,本工程热水系统的分区及压力同给

水系统,运行时应按设计要求进行系统压力及流量调试。

2本工程热水供应系统的干管和立管均配置热水回水管道,并按同程布置的方式设

置热水回水循环系统,系统热水回流管上调剂阀在调试时应达到相对平均回流的成效。

4.3.4管材、管道附(配)件:

1本工程热水管材采用耐温型热水管材及配件,管道使用温度—。(参照

给水管材选用说明)

2所有热水管道(包括循环回水管道、热水水箱、热水加(贮)热设备及管道附件(阀

门、外表等)均已采取保温措施,并参照国标03s401执行。

1)所有热水干管和立管及管道附件均采用(□橡塑材料口超细玻璃棉口硬聚氨脂

发泡材料口岩棉制品)保温,保温层为—mm(见说明其保温层厚度可参照表4.3.4.2)。

2)(□薄壁不锈钢管口铜管)热水支管采用带保温护套的。

3)热水加热、贮热设备、热水分集水器,采用(口橡塑材料口硬聚氨脂发泡材料

口岩棉制品)保温,保温层为mm(35-50mm)o

表4.3.4.2热水供水回管保温层厚度

管径DN(mm)15-2020-2565-100>100

保温层厚度(mm)20304050

注:1、保温材料应选用导热系数小、保温成效好、节能成效好的保温材料。

2、保温材料应卫生无污染,具有较好的阻火性能的材料。

3室外埋地热水管材的保温层做法,由内到外:口管道(含防护措施)一保温层一胶

带或镀锌铁丝一玻璃布一镀锌铁丝一乳化沥青或防水冷胶涂层一镀锌铁丝一乳化沥青或

防水冷胶涂层口管道(含防护措施)一氟凝一聚氨脂泡沫塑料一保护管。

4热水系统应选用(□铜口不锈钢口各类符合卫生要求、工作温度的橡胶材料)

为密封材料的热水专用管道附(配)件(阀门、外表、管道连接件),管道连接和在使

用年限内应达到可靠连接和密封良好的成效。热水系统安装调试后应作给水试压,管道

严密性试验,不得显现漏损水现象,并符合国家相关规范的要求。

4.4水泵、水池、水箱及安装

4.4.1本工程的生活给水加压泵、生活热水加压泵等增压设施均采用了高效节能产品,

宜按设计要求配置,并按设计和相关技术要求正确进行安装调试,不得降低泵组性能并

在高效段内运行。

4.4.2所有水池和水箱设置超高水位报警功能,防止进水管阀门故障时水池和水箱长时

间溢流排水。

4.5游泳池及水上游乐设施循环使用

4.5.1本工程游泳池(或水上游乐池)设置水处理设施(详处理流程图),保证水循环使

用。

4.5.2水处理过滤系统采用高效混凝剂和过滤滤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