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讲中外会通与中华民族巩固壮大(明朝时期)主讲人:中央民族大学陈丽明明朝时期是边疆和内地多向移民形成大杂居的重要时期。除了北方族群的内附之外,最突出的就是明朝政府主导的中国历史上规模
最大,历时最长,范围最广的官方移民。明代又拓展了中外的文化交流广度和深度,中外文明互鉴达到了一个全新
的
高
度
。伊朗
误所阿拉伯半岛天
方麦加网粒烩非
洲榜高刺
加位度孟加拉古里洲通
罗泰
国明
年南京刘家游东大
大仓洞福
州大W
梅
名宋郑和下西洋时
间1405-1433年次
数先后7次海船规模最大的海船长44丈,宽18丈船
数每次航行大小船只有200多艘人
数每次出海2.7-2.8万人满刺鸿甲答旧
滞E爪文第学暖西洋印度洋木骨都束不刺哇。进泛竹步○布瓦麻林床巴—
郑和航海路线0
360720千米郑和下西洋亚
印占
城苏
门海明朝程序了元朝的大一统秩序,虽然疆域有所缩小,但在所控制的范围内有
效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内部交融,进一步巩固了大中华。明朝所处的时期,也是西方大航海开启的时代。中华文明遇见了西方,中西文明在交流中碰撞、交流与互鉴。课程内容提要1、“华夷无间”的大一统新秩序2、农商并举的经济一体化发展3、疏通华夷的社会新风貌4、多元合流的中华文化认同5、中外会通与宗教中国化第一部分"华夷无间"的大一统新秩序元明清是中华民族的巩固时期,而明朝夹在两个具有少数民族政权特征的元和清
中间,似乎有些突兀,有些人把明朝推翻元朝的统治,说成是一场汉族的复国运动,
因为朱元璋打出了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的旗号,那么明朝想建立的是不是一个汉人的
政权?显然不是。第一部分“华夷无间”的大一统新秩序尽管朱元璋一度喊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的口号,但这只是一种策略,其目的还是定天下于一。草原檄文中还有一句,立纲陈纪,救济斯民,这才是革命的真正
目
的。他在征战中就要求徐达、常遇春等善待蒙古军民,争取各族人心归附。明朝政权成立后,更是旗帜鲜明的宣扬蒙古色目人既居我土,
及我赤子,华夷无间,姓氏虽异,抚字如一。同时明朝毫不隐讳地承
认元朝是天授正统。第一部分“华夷无间”的大一统新秩序洪武元年也就是1368年。朱元璋宣称,“自宋运既终,天命真人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朱元璋他还说“汉、唐、宋之迭兴,以至于元,皆能混一寰宇,绍正大统,以承天休。”—朱元璋第一部分“华夷无间”的大一统新秩序朱元璋建立明朝初,就命人在北京给元世祖忽必烈建庙祭祀。洪武6年又在南京建了历代帝王庙,把历代开国君王都供奉在一起,同样也包括了元世祖忽必烈。朱元璋多次致书北元统治者称只要臣服明朝,就可为一邦之主。对来降的北元官“元主中国百年,朕与卿等父母皆赖其生养,奈何为此浮薄之言?”—
朱元璋吏,朱元璋通常都授予文武官职,元顺帝嫡孙买的里八刺被俘后,有臣子建议献俘。买的里八剌受封崇礼侯,待遇优厚,4年后被送回蒙古高原。第一部分“华夷无间”的大一统新秩序朱元璋反驳道明朝在北方最重要的就是与蒙古的关系。1387年北元政权分崩离析后,蒙古分为鞑
靼、瓦剌、兀良哈等部。明朝对蒙发展了卫所朝贡封王等治理体系。明朝与蒙古各部
虽有征战,但经济关系始终是第一位的。因为经过元朝对农牧区域的整合,牧区的人口得到快速的增长,对中原的经济,
尤其是手工业产品依赖性更强。蒙古各部主要通过与明朝发展友好的方式来争取朝贡
和互市。第一部分“华夷无间”的大一统新秩序永乐元年,也就是1403年至隆庆4年1570年,蒙古各部赴京朝贡800余次,俺答封贡之后,边境互市成为主要的贸易形式。俺答封贡,发生于隆庆五年(1571
年),是明朝少数以非军事手段解决与
外族敌对关系的事件。在明朝中央内阁大臣高拱和张居正
的策划下,加上地方上的宣大总督王
崇古及大同巡抚方逢时操作下,成功
把握把汉那吉与其祖父、鞑
靼首领俺
答因家事争执而降明的机会,达成了
封贡及互市,结束了近二百年的敌对
状态。明朝又凭借在铲除赵
全等汉奸
之后,削弱了鞑靼内部的组织力,形
成了往后上百年,明朝北边绝少爆发
大规模战争的格局。第一部分“华夷无间”的大一统新秩序殷会利、钟捷、
范新国:《俺
答封贡》
第一部分“华夷无间”的大一统新秩序
明朝在西南边疆治理,主要是扩展了卫所中的羁縻武职体制,创新发展了多元一体
的大一统治理体系。首先多元指的是明朝尊重地方性,比如元朝主要扶持萨迦派管理西藏,明朝则对藏
传佛教各派首领多封众建,先后对三大法王及五教王进行册封,使他们在中央王朝的统
辖之下,继续维持其已有的权势和地位,管理或参与管理所属区域的僧俗,实现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理。在西南其他区域,明朝进一步完善了土司制度,规定了土官的层级和品级,并形
成了文职武职两个序列。其次,在尊重地方性的同时,突出中央管理的一体性。明朝在对藏传佛教各派多
封众建的同时,也在后藏康巴藏区和阿里地区建立羁縻都司,受中央直接控制,管理
所在区域军政事务。同样为了制约监督土官明廷还任命流官担任土官衙门的佐贰官、首领官,形成土
流共治的职官体系。明朝一改元代罚而不废的做法,对犯罪的土官严加惩处。第一部分“华夷无间”的大一统新秩序这里要强调的是很多人把多元和一体视为一种二元的对立,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
因为边疆地区的特殊性,因此采用因俗而治的管理制度,这是为了将不同区域不同群
体纳入到大一统的政治体制中,多元是为了一体,一旦大一统的条件成熟,多元的制
度就会进行改革,向一体化制度转变。比如元朝土司制设立时只有土官,明朝开始增加了流官,到了清朝就开始改土归
流。清朝后期的盟旗改州府,实现以内地一体化的制度都体现同样的逻辑。第一部分“华夷无间”的大一统新秩序因此明朝延续元朝的大一统和庞大的政治文化遗产,保持着对边疆地区的政治文
化领导力。在边疆人民的心中,明代皇帝也兼有草原可汗,蒙藏百姓的文殊菩萨和转轮圣王,
伊斯兰教庇护者等多种身份,比如华夷译语鞑靼馆来文记载了明代兀良哈三卫及女真
人在与明朝交往时的身份称谓,以可汗洪福前的套语称颂明朝君主,明朝布哈拉人阿
里阿克巴的中国纪行称大明可汗,尊崇默罕默德,明朝皇帝又成了伊斯兰教庇护者的
形
象
。第一部分“华夷无间”的大一统新秩序明朝皇帝虽然身为汉人,但明初建立的国家管理体系继承了此前元、宋、金等朝
的遗产,带有欧亚大陆文化的基本属性。明朝虽然以儒家文化立国,但对内陆边疆的多元文化同样拥有引领能力。元代的多元文化并未因蒙古统治者北遁而消失,而是在明代得到延续和发展。第一部分“华夷无间”的大一统新秩序明朝政府对内地边疆的统领还体现在明朝数次面临外部势力侵扰的危难之际,各族人民通力合作,抵御外扰,保
卫共有家园
。比如嘉靖三四年,也就是1555年,明朝官军与西南军队
协力合作,取得抗击倭寇的王江泾大捷。参加战斗的包括
来自广西田州等处的狼兵(壮人),以湖广永顺、保靖土
司兵(苗人、土家人)。明朝末年,西方殖民者不断侵扰
我国东南沿海,侵占澎湖、台湾等地,各族军民奋起反抗苏
州吴江任环率镶兵及当地军胜微平
空
大旅智永
漏突
嘉
善广控军
户经本保清
握兵图例
明军
偻寇松
江借寇(白拓林来)第一部分“华夷无间”的大一统新秩序王江泾大捷作战路线示意图荷兰殖民者
。税州湾明朝政府对内地边疆的统领还体现在明朝数次面临外部势力侵扰的危难之际,各
族人民通力合作,抵御外扰,保卫共有家园。比如嘉靖三四年,也就是1555年,明朝官军与西南军队协力合作,取得抗击倭寇的
王江泾大捷。参加战斗的包括来自广西田州等处的狼兵(壮人),以湖广永顺、保靖
土司兵(苗人、土家人)。明朝末年,西方殖民者不断侵扰我国东南沿海,侵占澎湖、
台湾等地,各族军民奋起反抗荷兰殖民者。第一部分“华夷无间”的大一统新秩序第二部分农商并举的经济一体化发展明代是古代中国生产力空前发展的时期,社会经济远超宋元时期。明朝开国之初,政局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为人口持续增长和农耕面积的扩展创
造了有利条件。
第二部分农商并举的经济一体化发展到明中后期人口数量快速增长,但人口增长耕地就会不够,
一旦粮食欠收就要逃荒,向边疆地区这些人少的地方迁徙。但是像西南和海岛这些地方,山地很多,可耕种水稻的田地很少,没办法养活更多
的人口,那时候技术也有限,也没有袁隆平,幸亏这个时期有一些新的高产作物,比如
说红薯,玉米传了进来,很大程度的解决了这些地区人们的温饱问题。
第二部分农商并举的经济一体化发展大家都很喜欢吃红薯,那么这个红薯原产自美洲,红薯的传入也有几种说法,其中有一种说法是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西班牙人把红薯带到吕宋岛种植,也就
是今天的菲律宾,有一位福建的商人陈振龙到吕宋岛去经商,发现红薯这种东西产
量很高,也很好吃,饱腹感还很强。那么陈振龙就想把红薯引进到中国。但是当时
的西班牙殖民者管理很严,不允许把红薯带出去。陈振龙就想了个法子,把红薯藤
上的叶子扯掉,把藤编进篮子里,就这样偷偷的把红薯引入中国,在福建开始种植。后来徐光启还写了甘薯书,上报朝廷,让朝廷推广种植红薯。这些新作物的引
进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边疆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与移民人口的增长。
第二部分农商并举的经济一体化发展十六世纪中叶,明朝系列改革之后,白银不仅在社会流通领域成为主币,而且
在国家财政体系中成为主要的征收形态,标志着白银时代的形成。明朝经济的发展
对白银货币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大量的海外白银流入。从1500年到1800年的300年
间,欧洲殖民者从拉丁美洲掠夺来的白银有一半都运往了中国。白银的大量流入,使中国不自觉地被卷入到世界经济体系的竞争中。
第二部分农商并举的经济一体化发展明朝主要通过大量出口丝绸、茶叶等物品来换取白银,但是对世界其他商品的
需求几乎很少。因此中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就是像我们现在所说的实现了贸易顺
差,这是西方国家不愿意看到的。因此西方这些国家才千方百计的要撬开我们的国
门。同时明朝时期白银的流入也辐射到了边疆地区。如明代中后期,清水江流域兴
起的木材贸易,为当地苗人社会带来了大量的白银,形成清水江流域白银银饰化的
风俗。如今我们看到南方有很多民族,比如刚才说的苗族,还有瑶族,侗族等民族,
银饰是其服装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部分农商并举的经济一体化发展第三部分疏通华夷的社会新风貌明朝时期是边疆和内地独镇移民形成大杂居的重要时期,除了北方族群的内附之外,
最突出的就是明朝政府主导的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范围最广的官方移民。仅在洪武年间,移民已有约1,100万人,永乐年间移民更达到230万左右。比如影响
比较大的山西洪洞移民。有一些叙事与之相关,据说当时是在一棵大槐树下集合的,然
后向外迁徙。凡大槐树移民的后裔在生理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也就是小脚趾甲盖上
是分瓣,这些传说不管是不是真实,但都承载了对明朝移民的历史记忆。
第三部分疏通华夷的社会新风貌像边疆的汉人移民,以西南边疆地区最为典型。云贵等地人口本以世居的族群为主。明初来自江西、浙江、湖广、四川等地的军兵留守当地,掀起了一波移民西南的高潮。洪武年间向西南地区移民220万人,其中移民贵州就有42万人。此后明朝又推行调
北填南的政策。江南约有20万人迁入云贵高原,形成民屯。今天在贵州的川青人屯堡人,
据学者考证,都是明朝来此地的汉人移民。贵州的汉族移民
第三部分疏通华夷的社会新风貌明代也是大陆人口移居南方海岛的重要时期,福建等地汉人大规模的迁居台湾岛,
且部分移民行为由官方来主导。崇祯年间,郑芝龙招抚饥民数万人,每人给银三两,每
三人给牛一头,用船舶载至台湾岛定居垦荒密切了大陆与台湾岛的联系。在海南岛明代设置1卫11所,驻军近16,000人,大量大陆军户家族借此迁居海南岛。
明朝还多次征调广西苗兵驻防海南岛,最终形成了海南岛多族群聚居的人口格局。总之,我国人口的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大杂居主要是在明朝奠定的。经过明代
200多年的发展,各族群生活相互交融密不可分,形成了社会交融发展的新态势。
第三部分疏通华夷的社会新风貌第四部分多元合流的中华文化认同明代延续并发展了元代的多元文化格局,儒家思想以佛教、道教等融合发展,儒学
教育浸润边疆,各族文化在交融中日益繁荣,蒙、藏、回等文化在儒家文化引领下和谐
共
生
。
第四部分多元合流的中华文化认同明代又拓展了中外的文化交流广度和深度,中外文明互鉴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儒学在边疆的传播,使得知识文化和通用语言文字也日益普及,边疆族群中出现了
用汉字书写的地方规约以及汉姓、汉名、家谱等。许多边疆族群人士接受儒学教育后,
或通过科举入仕,或成为当地乡绅都留下了诗文作品传世。
第四部分多元合流的中华文化认同明代延续了元代文学艺术通俗化的趋势,同样以戏曲、小说为主要的文化成就。戏曲上在元杂剧基础上发展出海盐腔、弋阳腔、余姚
腔、昆山腔四大声腔,对于一些地方戏曲的兴起和演变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弋阳腔戏和大理白族的大本曲结合,
形成了流传至今的白剧。白剧
第四部分多元合流的中华文化认同明朝今新疆地区的唢呐等乐器已经在内地戏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戚继光还曾将唢
呐作为军队的号笛。贵州德江傩堂戏,融合了西南族群的傩祭、汉人戏剧和道教文化。同时当地的土家
民歌也明显保留了汉人民歌的特点。此外,宗教、建筑、绘画等诸多文化领域,也都呈现出各族群交融发展的态势。
第四部分多元合流的中华文化认同汉藏史籍对于民族起源有这样的传说,他说“最初,在玛卡秀雅秀地方的上部有什巴之王子,
名叫丁格,生有三子,分为汉、吐蕃、蒙古。”—
《汉藏史集》突出显示了元明以来汉、藏、蒙古等民族
一
家亲的政治意涵。
第四部分多元合流的中华文化认同在贵州西部,奢香夫人助力明朝统一云南,开发贵州的故事影响深远,甚至
传唱至今。2023年杭州亚运会上,凤凰传奇的一首奢香夫人火爆出圈,乌蒙山连着山外
山拉爆了全场的氛围。这些故事口耳相传,塑造了共同的历史记忆,体现了强烈的中华认同。
第四部分多元合流的中华文化认同第五部分中外会通与宗教中国化明朝所处时代正是西方开启大航海时代之际,中国不仅通过白银贸易深度参与了世
界体系,而且在文化上进行了广泛的中西交流。中华文明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第五部分中外会通与宗教中国化明朝时最引人注目的中外交流应该是郑和下西洋,其规模之大,航行之远,无疑是
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然而当西方大航海开启西升东降之后,一些人开始对郑和下西洋的评价转为负面。
比如有人说郑和下西洋只是一场华丽的闹剧,更是一个赔本的买卖。当葡萄牙人、西班
牙人、英国人在海外开疆拓土,攫取暴利的时候,中国人错过了一个世纪。
第五部分中外会通与宗教中国化确实以当时明朝的军事实力,郑和下西洋船队的规模来讲,占领一些国家的土地应
该是轻而易举。但是如果我们以这样的逻辑来理解郑和下西洋,实际上我们和近代侵略
我们国家的西方列强思维已经很接近了。中华文明根源于农耕文明,追求秩序,爱好和平是中华文明的底色,中华文明不是
竞争性文明,所坚持的是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是兼爱非攻,讲信修睦的交往之道。我们在历史上最强大的时候没有侵略过其他的国家。现在中国也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这是我
们始终要坚持的文明取向。
第五部分中外会通与宗教中国化明朝是凸显中华文明和平性的时期。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就下圣谕,告诫子孙后代不要穷兵黩武,轻易征伐。如他在祖训中强调,“若自不揣量,来挠我边,则彼为不祥。彼既不为中国患,而我兴兵轻伐,亦不祥也。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第五部分中外会通与宗教中国化永乐宣德时期,郑和7下西洋是中外往来的佳话,也是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重要体现。郑和下西洋推动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发展,朝贡贸易
进入了鼎盛时期。这期间各国朝贡使团络绎不绝,前后有30余国参与其中,
有4个国家的国王7次亲自来华朝贡,其中渤泥国王在朝贡的
时候不幸病逝于南京,明成祖以王礼葬之其墓地现位于南京
雨花台区,这无疑是中外友好交往的有力见证。
第五部分中外会通与宗教中国化位于南京的渤泥国王墓第五部分中外会通与宗教中国化利玛窦感叹,在一个几乎可以说其疆域广阔无边,人口不计其数,
物产多种多样,且极其丰富的王国
里,尽管他们拥有装备精良,可轻
而易举地征服邻近国家的陆军和海
军,但不论国王还是他的人民,竟
然都从未想到去进行一场这样的战
争。
第五部分中外会通与宗教中国化在这个方面他们截然不同于欧洲人,欧洲人常常对自己的政府不
满,垂涎其他人所享有的东西。1998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选
千禧航海家郑和是唯一入选的东方
人。
第五部分中外会通与宗教中国化在中西文明的交流中,明朝统治者以开放包容的宗教政策,深刻地推动了伊斯兰教的中国化进程,以及基督教以适儒的方式在中国的传播。
第五部分中外会通与宗教中国化回儒群体的形成,是明代伊斯兰教中国化的重要表现。他们以儒诠经对确立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教学理,丰富中华文化的多元体系,壮大中
华文明的组成部分发挥了重要作用。回儒学者用汉文著书立说,倡导通过吸收儒家概念和理论体系来阐释伊斯兰教教义。如明代的王岱舆提出将伊斯兰教与儒家的忠义观融通起来,提倡顺主、忠君、孝亲
三者互为倚重,认为信徒的功德不仅是体现在对真主的虔诚信仰,还要建立在对国家对
亲人的社会责任之上。
第五部分中外会通与宗教中国化经过回儒的阐释,中国穆斯林从对宗教的一元忠诚转向敬主忠君的二元忠诚,提出
君臣家国休戚相关,适应了彼时中国政主教辅的政教模式,解决了穆斯林对中国君主的
政治认同。
第五部分中外会通与宗教中国化除此之外,明朝统治者还颁布法令,鼓励色目人和蒙古人与汉族人通婚,并且规定
内地的穆斯林须在本名之外另取一个汉族名,使得汉姓得以在内地穆斯林中普及。伊斯
兰教民还借鉴汉人宗法制度,以儒家的人伦纲常规范家族成员的言行举止。泉州晋江的丁氏家族自明代起就开始撰写家谱、族谱,还修建家庙宗祠,又使用中
原汉室的祭祀丧葬习俗。
第五部分中外会通与宗教中国化明朝时期,基督教耶稣会、方济各会、多明我会、奥古斯丁会等先路进入中国。明万历29年,也就是1601年,耶稣会会士利玛窦到达北京,他主张要适应中国的国
情,以天主教义与儒家伦理观念相融合为传教策略。利玛窦自称西儒,秉持儒家作风,
引用儒家经典论证,诠释天主教教义,将天主教崇奉的天主解释为儒家经典尚书和诗经
中的天或上帝。利玛窦把中国敬祖思想同天主教义相融合,允许教徒保留祭祖祀孔等传
统礼仪和社会习俗。
第五部分中外会通与宗教中国化他认为中国人在祭祀祖先时,只是表达后人对祖宗先辈的敬意,是为了教导子孙孝敬仍然在世的父母,没有什么宗教的含义,本质上
没有违反天主教教义,同时他认为读书人和官员祀孔是中国的传统,这是为了感谢孔子在书中传下来的崇高学说,同样不是宗教性的活动,因此天主教徒可以到孔庙参加祭祀活动。利玛窦适应中国国情,分别将祭祖和祀孔解释为尽孝思之诚敬其
为人师范的非宗教礼仪。在这样的解释基础上,尊重士大夫和平民的祭祀习俗。清朝康熙皇帝把利玛窦对待中国礼仪的这种态度称为利玛窦规矩。
第五部分中外会通与宗教中国化利玛窦规矩耶稣会士利玛窦与明朝官员
“泰西儒士”利玛窦正是因为采取了适儒的传教方式,天主教得以在中国广泛传播,并以传教士为
纽带展开了广泛的中西文化交流。
第五部分中外会通与宗教中国化耶稣会士在传教的同时翻译了相当数量的西方论著,涵盖了哲学、神学、医学、
农学、物理、天文、数学等各个领域,这标志着西学进入汉语世界,为中国思想增
添了新元素,开启了有别于传统知识的新取向。传教士同时注意向西方介绍中国。中国文化被广泛传播到西方社会,拉开了
1718世纪西方中国热的序幕,为西方社会注入了新的思想活力。
第五部分中外会通与宗教中国化总的来看,明代治理则体现出了柔性为主的特征,尤其在治理和发展西南边疆
上成效显著融,农商经济大繁荣、货币白银化、大迁徙大交融,中华民族的大杂居
格局基本底定,各民族之间不可分离,也不能分离的关系更加密切。此外,在明代郑和下西洋伊儒会通、西学东渐等浪潮中,中华文明与世界其他
的文明不断的交流互鉴。中华文明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第五部分中外会通与宗教中国化但是历经近1600年的发展,中国传统的封建政治体制到明代已十分成熟,专制
集权进一步强化,最终走向了封闭与腐化。明中期以后,中原地区的阶级矛盾不断激化,社会持续动荡。明廷没有力量进一步的维护统治,最终以满洲贵族为核心的东北各族群联合北
方草原的力量入主中原,建立了一个新的大一统中央王朝,也就是清朝。
第五部分中外会通与宗教中国化第十一讲中华一家和中华民族格局底定(清朝中期)主讲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邵磊今天我们说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实际上中国人口增长
的历史趋势,正是从清前中期开启的。移风易俗指向构筑大一统政治共同体。清朝统治者都有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大一统政治理想,土尔扈特人东归和
锡伯人西迁,就是两个关于族群整体,关于中华民族共同精神的故事。课程内容提要1、清前中期的国家治理有什么贡献与启示2、清朝的满人皇帝如何增进中华文化认同3、土尔扈特部东归与锡伯族西迁背后有着怎样的动人故事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史上,清朝具有特殊的意义。以1840年为界,它的前中期是中华民族自在发展的最后阶段,而它的晚期
受外来侵略势力的刺激,中华民族开始走向自觉。第一部分清前中期的国家治理有什么贡献与启示
第一部分清前中期的国家治理有什么贡献与启示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它为现代中国留下了一个大一统的民族实体。在中国历史上清前中期的广土众民前所未有。论疆域,除了元朝,没有哪朝的版图比清朝更大。18世纪中期的清朝,西跨葱岭,西北囊括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西南到喜马拉雅山脉,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钓鱼岛,南至南海诸岛,仅仅陆地的疆域总面积就有1300多万平方公里,这是清前中期的统治者们极为勤奋努力的,并且技巧娴熟的致力于拓展疆域的结果。出自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八册努尔哈赤统一了东北的大部,皇太极抚隋蒙古,顺治入主中原,统一南方,康
熙平定三藩,收复台湾,雍正安定青海、西藏,乾隆统一了新疆,完成了大一统。
在这个过程中,清军还在东北击败沙俄,在西藏打败廓尔喀,在西南抵御缅甸,捍
卫了大一统。第一部分清前中期的国家治理有什么贡献与启示值得一提的是1685年和1686年的两次雅克萨之战,清朝与沙俄政府签订了尼布楚条约,用谈判的方式划定了
两国的东段边界,这是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具有主
权国家性质的条约,标志着中国开始从普天之下莫非王
土的王土观念,向近代民族国家的领土意识转变。第一部分清前中期的国家治理有什么贡献与启示
第一部分清前中期的国家治理有什么贡献与启示努尔哈赤统一了东北的大部,皇太极抚隋蒙古,顺治入主中原,统一南方,康熙平定三藩,收复台湾,雍正安定青海、西藏,乾隆统一了新疆,完成了大一统。在这个过程中,清军还在东北击败沙俄,在西藏打败廓尔喀,在西南抵御缅甸,捍卫了大一统。努尔哈赤漠北蒙古臣服康熙三十年(1691),康熙帝在多伦,与土谢
图汗、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札萨克图汗、车臣汗会盟,参照漠南蒙古,一体编设喀尔
喀三部,加强管理。阿尔楚尔之战全图苦
中
意
高喻长出。之或等言号置西
骨
通值得一提的是1685年和1686年的两次雅克萨之战,清朝与沙俄政府签订了尼布楚条约,用谈判的方式划定了两国
的东段边界,这是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具有主权国家
性质的条约,标志着中国开始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王土
观念,向近代民族国家的领土意识转变。第一部分清前中期的国家治理有什么贡献与启示5《尼布楚条约》满文本与拉丁文本影印文件论人口,清以前没有哪朝的人口数量比它更多。根据历代的官方统计,中国人口最
多时有6,000万人,学者估计宋明两代实际人口可能曾经超过1亿,但时间不长,也没有
持
续
。康乾时期,中国政治稳定,商业发达,加上财税制度改革,使人口迅速增长到了3
亿。1850年中国人口突破了4亿3,000万。今天我们说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实际上中国人口增长的历史趋
势正是从清前中期开启的。总之清前中期的广土众民底定我们现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范围和人口规模,
更重要的是清前中期,中央政府对广土众民还实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直接而有效的管
控。第一部分清前中期的国家治理有什么贡献与启示19世纪中叶前中国人口消长示意困清徐扬《盛世滋生图》(局部)鸦片战争前18世纪末7世纪前半叶17世纪晚期4.8
4.5
43
3.9
3.5
3.3
32.7
2.4
2.1
1.8
1.5
1.2
0.9
0.6
0.3012-
13世纪公元初17世纪中期人口数(单位:亿)清朝统治者十分擅长处理多元与一体的关系,他们将移风易俗和因俗而治有机的结
合,综合运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举措,形成了极富特色的大一统国家
治理格局,确保中央政令顺利地传达到辽阔疆域的每一个角落。移风易俗指向构筑大一统政治共同体。清朝统治者都有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大一统政治理想。在思想上他们强调天下一家的族群理念,主张满汉一体,满蒙一体等等。第一部分清前中期的国家治理有什么贡献与启示皇太极把处理族群关系比作调和五味,“治大国
若烹小鲜”,要想族群关系融洽,关键在于恰到好处
地“调剂”;顺治帝说“满汉官民,俱为一家”;康熙帝说,无论中原民众,还是边疆族群,都是
“吾之赤子,覆育生成,原无区别”;雍正帝说自己所用之人是“中外一家之人也”、
自己所行之政是“中外一家之政也。”这些说法所传达的政治理念是相同的。
用今天的话来说,中华民族是一家。第
一
部分清前中期的国家治理有什么贡献与启示
第一部分清前中期的国家治理有什么贡献与启示制度方面,清朝在中央有理藩院,专门负责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地的事务。在西藏,清朝改变了前代的羁縻方略,派遣驻藏大臣长期保持驻军,目的是强化中央政府的直接管控。乾隆晚期廓尔喀军侵略西藏,被清军击败。朝廷随后颁布了藏
内善后章程29条,稳定西藏的秩序,其中有一条就是确定金瓶掣签的制度,规定班禅达赖的转
世灵童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认定才有合法性,这就把教权彻底
地纳入了政权之下,体现出切实的治理。拉萨大昭寺进行金瓶掣签的金瓶和象牙签第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被认定现场与油画创作在西南地区行之已久的土司制度,显露出封闭保守、隔绝争斗、势力做大等弊
病。雍正年间进一步推进改土归流,改土就是废除土司制,改成郡县制,归流就是
将治理土司地方的权力交给中央委派的流官,改土归流,消除了土司地方割据的风
险,强化了中央政府对西南边疆的管控。第一部分清前中期的国家治理有什么贡献与启示此外,清朝还继承了中原王朝定期巡狩的政治制度,建立了南巡和北巡制度。这些年市面上有不少戏说康熙、乾隆下江
南的电视剧,所以大家对南巡大概不陌生。
实际上清朝皇帝不只有南巡,还有北巡,他们每年都会去承德避暑山庄和木兰围场,除了避暑,还要接见蒙古西藏的政教领袖,
举行秋狝、会盟、封赏、赐爵等活动,增
进彼此的了解和感情。《万树园赐宴图》乾隆皇帝于乾隆十九年(1754)夏在承德避暑山庄的万树园内设宴招待蒙古族首领的情景第一部分清前中期的国家治理有什么贡献与启示《康熙南巡图》(局部)当然每个硬币都有两面,清代的国家治理除了移风易俗,还有因俗而治。中华文化一直崇尚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治理理念。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面对地区族群的差异性,中央政府在统一政令文教的同时,要注意尊重包容地方风俗的多
样
性
。清朝统治者十分擅长因俗而治,在东北主要实行军府制。盛京、吉林、黑龙江三大将
军,兼管军政和民政。但在一些移民集中的地区,也会设府厅州县。在蒙古地区实行盟旗
制。同时满蒙贵族之间长期保持联姻通婚,300多年里通婚近600人,不论持续时间还是
通婚规模,以往朝代的和亲都是比不了的。满蒙之间亲上加亲,形同一家使蒙古成为拱卫
北方边疆的重要力量。第一部分清前中期的国家治理有什么贡献与启示
黑龙江将军府位于果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原址位于齐齐哈尔市中华西路6号,2000年时迁入嫩江中的明月岛
.
黑龙江将军府是清代黑龙江将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油首任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兴建,黑龙江将军府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始驻爱辉,后移至嫩江县,康熙三f城,用龙江将军府设置期司,被清廷任命的76位里龙江将军中,曾有71位进驻齐齐哈尔的将军府印处理室政事务。1光绪铁路,将军府被沙俄占据长达七年之久、清末、民国和日伪时期,将军府鲁设置过黑龙江军事、财税、民政等机关。212000
要遗址移建至嫩江中的明月岛,移建的将军府占地6000平方米,不仅再现了原有建筑风貌,而且布有将军府历史文化陈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L伊犁将军府山
小mH
一
H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挑
一
九九六年十
一
月二十日公布自
九
生r在新疆,清朝在包括乌鲁木齐在内的东路,设置与内地相同的道府州县,在北路、哈
萨克、蒙古、游牧民社会边设其佐,在哈密吐鲁番实行札萨克制,在南疆实施伯克制等等。总之,就是根据边疆民族地区的不同特点,灵活的用不同的政治文化机制实施有效的
管
辖
。第一部分清前中期的国家治理有什么贡献与启示最后我们再举一个法律的例子来说明清前中期中华民族多元与一体的关系。清朝给边疆族群制定了专门的法规,比如蒙古律例,回疆则例,西宁青海番夷成例,
西藏通志等等。但这些法规都有范围限制,是地方性的。能通行全国的只有大清律。第一部分清前中期的国家治理有什么贡献与启示这些例子说明因俗而治是大一统的灵活补充,而非替代。构建天下一家的一体化治理,
始终是清王朝政治的主轴。而清朝对多元与一体关系的智慧处理,广泛团结了满、汉、蒙、
藏、回等各族民众,实现了境内所有区域族群和文化的深度融合。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
局由此底定,中华民族共同体由此巩固扩大。第一部分清前中期的国家治理有什么贡献与启示第二部分清朝的满人皇帝如何增进中华文化认同努尔哈赤刚建立后金政权时,自称女直,也就是女真或者金,以此表明自己是
女真人建立的金朝的继承人,这种认同很快发生了变化,第二代皇太极开始参汉酌
金效法中国之治,加强中央集权。入关后,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反复讲到,自
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表示自身是中华正统的继承者,但是他们也很清楚,清
初的统一战争带有强烈的族群歧视色彩,严重的激化了满汉之间的族群矛盾。随着统一大业完成,重建正统性变得越来越重要。他们的应对之策就是采取一
系列的举措,增进中华人文化认同。
第二部分清朝的满人皇帝如何增进中华文化认同
第二部分清朝的满人皇帝如何增进中华文化认同比如尊崇孔子,顺治帝封孔子为大成至
圣文宣先师。康熙帝南巡时特意前往曲阜拜谒孔庙,对孔子行三跪九叩的最高礼仪。康熙当年御
笔亲书的万世师表,现在还悬挂在曲阜孔庙的大殿上。此后还成为了定制。每一代清朝皇帝继
位都会为曲阜的孔庙题写匾额,比如重新的
阐释华夷之辨。表師世萬康熙亲笔“万世师表”明清之际,许多汉人知识分子喜欢用华夷之辨来强化满汉对立。
一直到雍正
年间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逆案。湖南乡下有一个名叫曾静的读书人,他给当时
的川陕总督岳钟琪写信,鼓励他继承先祖岳飞的遗志,起兵对抗女真后裔,他说
起兵不是谋反,因为华夷之辨大于君臣之伦.这件事被岳钟琪告发后,雍正皇帝觉得是个好机会,他亲自下场跟曾静辩论,
驳斥华夷之分,以正视听。
第二部分清朝的满人皇帝如何增进中华文化认同雍正帝认为,华夷之分的说法只适合分裂时期,大一统时期应强调华夷一家,因为
夷字本来不过方域之名,只是指特定的地理区域,不是针对特定的族群,更何况儒家一
直强调天下之君唯有德者居之,是否拥有中华的正统,从来不看种族血缘,而是看谁更
有德性,能实现天下一家万物一体。孟子明确说,舜东夷之人也,文王西夷之人也,可舜和文王都成为了华夏天子,被
后世奉为楷模。如今清朝一统天下,保育万民完全有资格成为天下之主,难道只因为是
满人就不配吗?
第二部分清朝的满人皇帝如何增进中华文化认同雍正的这些理由说服了曾静,雍正又把辩论内容编成大
义觉迷录一书,颁行天下,派曾静到各地宣讲,比如确立新
的正统观,什么是正统?大一
统者得正统,什么是大一统的
核心要义是疆域统一,没有内
外之别,而不是华夷之分。束不上者未在京饰莊揽王光發果現王允得□
容
无
福
其
子
允
常
供
在的
同第二部分清朝的满人皇帝如何增进中华文化认同大
羹
覺
録
鲸王究的萍现王允怡阿比那东思是灯惟桓规王究进以冬作
生一
第二部分清朝的满人皇帝如何增进中华文化认同从疆域一统来看,清朝远远超过传统的中原王朝,显然
拥有正统。清代统治者还重建历代帝王庙,祭祀的帝王除了中原王
朝的,还有北魏、辽、金、元等北方族群政权的,也有割据
时期偏安之国的。这样就建构起一个连续不绝的中华王朝统
序,把边疆族群的政权都包括在内,比如改造儒学传统,将
道统与正统合一。中
革
统
绪
不
绝8
线乾隆亲笔“中华统绪不绝如线”秦汉以来,中国传统思想十分注重区分正统与道统的关系,道统归儒生,负责教化,
正统归皇权,负责治理。到清前中期出现了几位大皇帝,学问和政治才能不仅不亚于甚
至超过了饱读诗书的读书人,这就给道统与正统汇聚于皇权之下,提供了理由。举个例子在过去经筵一直是大臣给皇帝讲解经典,康熙帝学问好,他认为大臣对经
典的理解不如自己到位,便要求大臣讲完后增加皇帝复讲的环节。后来他又把复讲提前,让皇帝先讲,这样一来,经筵就变成了皇帝教育臣子的制度,
君即是师,师即是君,君师合一。
第二部分清朝的满人皇帝如何增进中华文化认同又尊称关羽为关帝。在全国各地建立关帝庙。当时新疆、西藏、蒙古、青海等边疆
地区的关帝庙比比皆是。在西南地区羌人有白石崇拜,崇拜五颗石头,其中一颗就代表关圣帝君。苗族民众中则流传着关羽是火德星君的传说,仫佬人过年会贴关羽像旁边还要写上
秉烛达旦,忠义春秋。
第二部分清朝的满人皇帝如何增进中华文化认同此外,清代的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中,化民成俗的内容非常重要。地方官员被要求用乡约、社学等各种方式,将皇帝的圣谕和儒家思想在基层社会广
泛宣扬。受此影响,清代的许多乡规民约都体现出圣谕的内容。这一系列的举措借助大一统的政治实践,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文化合力,大大增强了中华文化的认同。结果,满汉的族群矛盾逐渐缓解,士绅百姓开始认同清朝的正统地位,共同维护中
华。
第二部分清朝的满人皇帝如何增进中华文化认同第三部分土尔扈特部东归与锡伯族西迁
背后有着怎样的动人故事清代政治大一统的条件,方便了各族人口跨地区的大规模迁徙。这一时期的人口流动规模很大,直到今天民间依然流传着很多关于这些移民的故事。有些是微观的,我们从中看见了当年的民众生活,他们的柴米油盐,悲欢离合。有
些是宏观的,我们从中看见中华民族共同精神的培育历程。土尔扈特人东归和锡伯人西迁,就是两个关于族群整体,关于中华民族共同精神的
故
事
。
第三部分土尔扈特部东归与锡伯族西迁背后有着怎样的动人故事学锡伯族万里西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今天的锡伯族是56个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辽宁和新疆,一东一西的两头。其实清朝之前,
他们原本一直生活在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1757年新疆回部贵族大小和卓发动叛乱,战乱给伊犁
地区的生产力带来严重破坏,地荒牧凋,边防空
虚。为了守护新疆,开发新疆,清政府决定从沈
阳调遣1000名年富力强的锡伯士兵前往伊犁屯垦戍边。1764年也就是乾隆29年四月,
一千名
锡伯士兵,二十名骁骑校,连同3275名眷属,毅然的告别故土,踏上万里征途。
第三部分土尔扈特部东归与锡伯族西迁背后有着怎样的动人故事石刻锡伯族西迁路线按照规定,他们必须走塞外路线,这条路不但遥远,而且人烟稀少,有很多高山大
河。他们农历8月下旬到达乌里雅苏台,赶上蒙古高原的寒冬,暴风雪肆虐,大批的牲
畜因缺乏草料而死亡,最后只好借来一批马驼才继续西行。走到科布多,赶上阿尔泰山
积雪融化,山洪湍急,被困了好些天。过额尔齐斯河赶上汛期,只能用绳子拴着木筏渡
河。更难的是他们时常粮食断绝,只有靠挖野菜充饥,可是如此艰难的长途跋涉,1000名锡伯士兵没有一人开小差,朝廷给了三年时间,他们只用了1年零3个月就抵达了
伊犁,到达时人数不减反增,因为一路上孕育和诞生了数百个新的生命。
第三部分土尔扈特部东归与锡伯族西迁背后有着怎样的动人故事1766年锡伯人被安排到察布查尔县,组建锡伯营,是伊犁四营其中之一,集
军事行政生产于一体。在新疆他们驻守台站,巡查边界,平息叛乱,抵御侵略,
为维护祖国统一和新疆安定作出了突出贡献。不仅如此,本以渔猎为生的锡伯人硬是在伊犁花6年的时间开凿了当地第一条人工水渠。
第三部分土尔扈特部东归与锡伯族西迁背后有着怎样的动人故事
第三部分土尔扈特部东归与锡伯族西迁背后有着怎样的动人故事
这条深一丈宽一丈二尺,长两百米的水渠,引来伊犁河水,滋润了锡伯人新开垦的数万亩土地,也滋润了南山脚下的维吾尔族屯田村庄。在新土地上,他们亲手播下从东北老家带来的五谷种子,从此养鸡蓄豚,自耕自食,以务农为生。随着时间的流逝,原本陌生的边疆又变成了新的可爱的家乡。锡伯人背井离乡,历尽艰辛,万里西迁,
航拍的察布查尔大渠“龙口”只为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祖国的边疆。因为他们相信只要是祖国的大地,就是各族人民共同的家乡。土尔扈特是卫拉特蒙古的一部卫,拉特蒙古又叫莫西蒙古,因为地处蒙古大漠
以西,明末清初漠西蒙古有4部,分别是
土尔扈特、准噶尔、和硕特和杜尔伯特。
17世纪20年代,准噶尔部崛起后,经常欺
凌其他三部,土尔扈特人打不过准噶尔,只能选择走。于是在1628年也就是崇祯元
年,大约5万帐土尔扈特牧民远迁到伏尔加河流域一带,与沙俄为邻。第三部分土尔扈特部东归与锡伯族西迁背后有着怎样的动人故事《皇清职贡图》(1769年)中的“土尔扈特台吉、妇”和“土尔扈特民人”尽管身在异域,土尔扈特人依然心系故土,他们保留着固有的语言、文化生活
方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并且不断派使臣朝觐清朝皇帝。而清政府对来朝的土
尔扈特使者也总是热情接待恩赏有加。康熙帝还派图里琛不远万里前去探望,给土
尔扈特人民带去了来自祖国的关怀。
第三部分土尔扈特部东归与锡伯族西迁背后有着怎样的动人故事与此同时,沙俄则对土尔扈特横征暴敛,强征其族人从军,还要贵族子弟做人质,这些使土尔扈特人萌生了回归祖国的强烈愿望。1770年11月已经西迁140多年的169,000余名土尔扈特人,在年轻
的首领沃巴西的率领下,毅然决定启程东归,回到太阳升起的地方。
第三部分土尔扈特部东归与锡伯族西迁背后有着怎样的动人故事但这场横跨亚欧大陆的征途之艰难,远远超出了他们最初的预想。先有数万沙俄追兵,又有其他部落奉沙俄政府之命出兵阻截,加上沿途不断遭到抢掠,土尔扈特的人畜损失惨重,好不容易穿过哈萨克草原,绕过巴尔喀什湖,眼见祖国在望,却不幸被强敌围困,那几乎是一个绝境。第三部分土尔扈特部东归与锡伯族西迁背后有着怎样的动人故事土尔庭特部西迁后的较地沙僧政府1701年修筑的包围工事沙值军队追装方向土尔扈特部西迁与东归路线对比俄
罗位,
哈
1628年土尔腹特部酒迁路线
1771年土尔庭特部东归路线尔
优
加E地中章
斯伊国0
貌叶在巴尔喀什湖附近的戈壁滩中,十几天断水断草,许多牲畜饿死渴死,没有粮食,
没有水的人们只好用死去牲畜的肉和血来果腹解渴,这使得瘟疫流行。许多土尔扈特
人倒下了,就连年轻的渥巴西的生命也令人担心。1770年11月已经西迁140多年的169,000余名土尔扈特人,在年轻的首领沃巴西的
率领下,毅然决定启程东归,回到太阳升起的地方。
第三部分土尔扈特部东归与锡伯族西迁背后有着怎样的动人故事土尔扈特万里东归▲流落海外的渥巴锡像(马大正为“道中华”供图)
▲《回归祖国》图特写(“道中华”公众号)在这前途未卜的危机时刻,两位英雄挺身站了出来,江基尔巴图尔和扎瓦巴图尔
他们宣誓忠于渥巴锡汗,忠于东归的初心使命,他们团结33,000个家族的最后力量,
发挥出惊人的勇敢,同强敌进行了殊死的战斗,艰难突破了重重围困,向着中国的方向前进。这还没完,被突围的敌人重新集结,一路追赶。最后在靠近中国边境的地方,筋疲力尽的土尔扈特人终于望见了前来迎接的清朝军队。就这样历时8个多月,行程1万多里,他们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第三部分土尔扈特部东归与锡伯族西迁背后有着怎样的动人故事为了回归祖国,超过一半的土尔扈特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长眠在异国他乡冰冷
的荒原上,没有机会再亲近祖国的大地。为了回归祖国,他们几乎失去了所有的牲畜,他们衣衫褴褛,没有鞋靴,小孩赤
身露体。为了回归祖国,他们没有了蒙古包,没有了毡帐,只能休歇于旷野之中。
第三部分土尔扈特部东归与锡伯族西迁背后有着怎样的动人故事好在结果没有让他们失望。了解情况后,清政府第一时间从新疆、甘肃、陕西、宁夏和内蒙古等地调
拨来大量物资,帮助土尔扈特民众渡过难关。当年10月渥巴锡一行在承德木兰围场觐见乾隆帝,第二天皇帝在围场设下盛宴,接近100名文武大臣,蒙古王公和卫拉特诸部首领参加了欢迎宴会。《万法归
一
图》乾隆皇帝正襟危坐,对面是十位土尔扈特部首领
第三部分土尔扈特部东归与锡伯族西迁背后有着怎样的动人故事
第三部分土尔扈特部东归与锡伯族西迁背后有着怎样的动人故事10多天后乾隆帝单独接见了渥巴锡,向乾隆当面讲述了
悲壮的东归征程和祖辈的光荣历史。乾隆深受感动,亲自撰
写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记述其万里东归的壮举,并在承德
普陀宗圣庙刻碑留念。这块碑文用满汉蒙古四种文字镌刻,至今保存完好。最
后清政府尊重土尔扈特人的游牧习俗,将裕勒都斯草原、博
斯腾湖畔、精河、乌苏等地大片水草丰美的优良牧场赠给他
们,供他们繁衍生息。《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碑文图11-1清政府赐给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
锡的官印上
:—
}~
乙)
7t对于土尔扈特部的归来,就连乾隆皇帝也有些始料不及。他说土尔扈特之归顺,
实则天与人归,有不期然而凄然者。所谓的天与人归说的有点神秘,有点宿命。其实这里的天就是数千年中华文明积
淀下来的深沉的文化认同。100多年的远迁,褪不去土尔扈特人骨子里对故土家园的深刻记忆,褪不去中华
文明历久弥新的家国情怀。1万多里的征途,阻不断中华大地各民族互相依存的亲密
关系,阻不断中华儿女内心对祖国的强烈向往。土尔扈特部东归是一部血与火熔铸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史诗,谱写了清代国家团结
统一的光辉篇章。
第三部分土尔扈特部东归与锡伯族西迁背后有着怎样的动人故事第十二讲民族危亡与中华民族意识觉醒主讲人:中南民族大学裴圣愚为什么中华民族虽然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
难,却没有分崩离析,依然保持了多民族共生
共荣的统一格局,堪称世界民族史上的中国奇
迹。中华民族从自在走向自觉,加强了对血脉
相连的体认,深化了对命运与共的感知,坚定
了共御外侮的决心,开始了对现代国家构建的
探索。可以说中华民族概念的提出和阐发是中华民族自我觉醒的标志。1、从帝制到共和2、“中华民族”话语的出现3、走向自觉课程内容提要1840年至1919年,概论教材在之前的各讲中介绍了中华民族的自在。到清前
中期,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民族实体,发展到了自在的最高阶段。那么今天的第
十二讲,中国近代史上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将进入新的发
展阶段----自觉。可以说本讲内容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历程中非常重要的转折
时
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从那时起实现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无数仁人志士矢志不渝、上
下求索,奔走呐喊,奋起抗争。如果稍作展开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中华民族至少面临着4个方面的危机。哪4个?第一,国家主权危机从1840年到1911年,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数以百计的不平等条约,被迫割让
了16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还有大批港口城市被租借,关税、盐税等经济主权也被迫出让给列强,国家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侵害。大室4老下者道森
A
在
作
A
4
望
制
大心重争黑大置4臣下着着《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常言重能思事重的之中争自一基
作者
作飞一中正
表
大的=事意
4
…
…
…
…
…
…
好
作
帝色垂气事律一重作"化作作国帝事天事净思大置事用吏中集属大北声曲大指中:
事
*
■壹帝手言甲午战争后,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圖
局
時屠龙大会
龙的挑战
“相互协商”瓜分中国不
言
而
喻目
了
然第二,经济体系危机,面对资本主义世界的商品和资本输出,中国以传统农业为主的经济体系难以
抵挡。洋沙、洋布等工业产品和大量西方资本涌入中国市场。传统的家庭手工
业,尤其是棉纺织业走向衰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解体。第三,社会稳定危机,太平天国运动,还有天地会,小刀会,捻军,义和团等,直接动摇了清朝统
治体系,清政府内部大一统的国家治理难以维系。第四,团结统一危机,边患内乱不断,中华民族跌入苦难深渊,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
人民大众的矛盾,由此成为社会主要矛盾。这就是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
蒙
尘
。那么我们就需要思考一个重要问题了,为什么中华民族虽然遭受了前所未有
的劫难,却没有分崩离析,依然保持了多民族共生共荣的统一格局,堪称世界
民族史上的中国奇迹。在第十二讲中,我就和大家一起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第一部分从帝制到共和
第一部分从帝制到共和
18世纪中叶以来,西方工业革命兴起,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展开殖民扩张活动。扩张是资本主义的本性。共产党宣言深刻指出,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
f到处建立联系,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是半开化和未开化的国家,从属
《共产党宣言》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图片来源;求是网也就是说西方国家通过先行建构民族国家,为其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对外扩张性发展创造
了良好条件,从而走上了压迫其他民族和奴役殖民地的现代化道路。实际上已经发展成了帝
国主义国家。那么历史地看,非西方世界各国直接面对的时代课题,就是要从本国国情出发,摆脱殖
民压迫,实现国家独立发展。而这样的历史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先行成为民族国家的西方
国家造成的。可以说近代以来,世界各个古老文明都遭受了西方文明的重大挑战。世界进入到了一个
断裂的时代,一个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中国和中华民族面临的挑战不言而喻,一目了然。第一部分从帝制到共和
第一部分从帝制到共和1840年爆发的中英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开端。西方殖民扩张及
其意识形态冲击,给中国传统的国家体制藩属关系、社会结构、伦常
规范、思想学说和文明体系都带来了空前危机。中英鸦片战争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全球体系和以民族国家为主要行为体的国际体系。传统的天下观解体,中心与边缘、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被迫重
构。中国近代的时事漫画的杰作时局图,把中国面临的被帝国主义列
强瓜分的严重危机形象地展示在人们面前,生动地反映了封建帝国已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历史现实,起到了警示钟的作用。圖局
時《
时局图
》第一部分从帝制到共和面对西方列强的步步紧逼侵略,中国人民奋起抗争。毫无疑问,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具
有正义性。正如恩格斯在波斯与中国中所指出的,我们不要像道貌岸然的英国报刊那样,从
道德方面指责中国人的可怕暴行,最好承认这是保卫社稷和家园的战争,这是一场维护中华
民族生存的人民战争。列强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入侵,激化了近代中国的社会矛盾。中国人民生活在水
深火热之中,反清斗争此起彼伏。在外部主权危机和内部合法性危机的双重压力下,晚清政
府陆续举办洋务尝试变法,乃至实行预备立宪,开启了一系列自救运动。第一部分从帝制到共和
第一部分从帝制到共和
1840年之后,我们面对西方列强一败再败,国人思考的答案是技不如人,要师夷长技以
制
夷
。于是19世纪60年代起,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掀起了以自强、求富为主旨的洋务运动。李鸿章曾国藩洋务派承认西方文明在物质层面的先进性,大力引进西方技术成果,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然而
器物层面的进步和局部的变革无法拯救中国。甲午海
战中,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宣告了30多年洋务运动
的惨败
。第一部分从帝制到共和19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取得发展,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
摆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以康有
为为代表的维新派,发动了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维新派积极宣传西方君主立宪政治改良思想,提出了通过改革建立近现代国家的初步构
想。这些主张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使之成为晚清重要的思想启蒙运动。然而百日维新还
是很快失败了,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呐喊。戊戌变法的失败使中国社
会更强烈的意识到,只有更深层次的变革才能找到中国的出路。第一部分从帝制到共和·
百日维新话剧有
心殺力化得其丽乱级思任食
成
僧
补
志
士用
药
有
慎
。快我哉月口辛丑条约签订之后,晚清政府为挽救自身统治危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努力重构各族群
政治大一统新秩序,为维系共同的国家认同创造了有利条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中华民族
在历史低谷出现大分裂,维护了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但最后晚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却弄出来
了一个皇族内阁的笑话,彻底打碎了君主立宪派的幻想。至此晚清的系列改革均以失败告终。中国亟需改变传统的社会治理体系和国家发展模式。第一部分从帝制到共和到这里我们要分析一下,晚清政府虽然自救却依然没有摆脱落后挨打的命运,为什么?因为这时的中国一盘散沙,没有现代国家的意识,正如时局图题诗所说,沉沉酣睡我中
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第一部分从帝制到共和所以近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应以凝聚、动员全国人民的力量来实现救亡图存为首要目标。
建设现代国家,需要超越过去的基于家族的、地域的、族群的界限使用所有的中国人具有共
同的家国意识和民族意识,
一起致力于摆脱中华民族近代以来面临的危机。然而封建王朝主权在君,这意味着不改变封建统治特权的改革就注定不会成功。中华民
族共同体的浴火重生,必须建构现代国家体制,实现主权在民,才能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共
同体的组织力和凝聚力。于是辛亥革命爆发,中华民族话语出现。第一部分从帝制到共和第二部分“中华民族”话语的出现1911年10月10日夜,熊炳坤率领湖北新军工程八营革命党人从武昌紫阳湖畔打响反清第一枪。各路起义军集结楚望台军械库,经过一夜激战,特赴武昌全城揭开辛亥革命序幕。武昌起义
第二部分“中华民族”话语的出现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辛亥革命极大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
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宣誓就任中华民
国临时大总统时强调,合汉、满、蒙、回、
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
是曰民族之统一。这既是五族共和。
第二部分“中华民族”话语的出现在推翻专制王朝的同时,辛亥革命也推动了王朝政治认同向现代国家认同的
转型。中华民国在政治和法律上规定,国民一律平等,并且将五族共和作为法理
上解决民族问题的总原则,形成了一个各族人民共同治理国家的现代化结构雏形。我们知道,近代以来,为了寻求救亡图存之道,中国人不断开眼看世界,寻
求摆脱危机的方案。其中近代西方民族国家学说以明治时代的日本为中介,逐渐
在中国传播开来。
第二部分“中华民族”话语的出现中国的政治文化精英一方面尝试以西方民族国家为模板来改造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与社
会结构;另一方面又不断思考批判西方民族国家本身所蕴含的资本主义、殖民主义、帝国
主义要素。这使得建构现代中国的理论与实践,从一开始就具有中国自身的特征。这中间的一个关键就是实现了从驱除鞑虏到五族共和。我想革命党人早期提出的驱除鞑
虏,恢复中华口号,大家一定不会陌生。驱除鞑虏,可以理解为将作为统治民族的满人驱
逐到东北。不过这一解释存在一个致命问题,那就是彻底切断了满洲与中国的关系。所谓恢复中华就是在汉族聚居的范围内,恢复建立汉族国家,至于东北、内外蒙古、新
疆和西藏等边疆地区,均被无情开除了。
第二部分“中华民族”话语的出现我们进一步分析,
一方面驱除鞑虏有其合理性,因为只有当满人不再统治其
他民族,而成为和其他民族平等的一员,这才可能加入人民对自己的统治,也就
是人民共和。但是另一方面驱除鞑虏更有片面性,狭隘的排满主义和汉族中心主
义会让中华民族陷入分崩离析的危险境地。不仅是造成满汉的对立,而且是各民
族关系的断裂和解体。
第二部分“中华民族”话语的出现在中国向何处去的论战中,不同类型的民族主义思潮开始涌现。有识之士们
敏锐地觉察到狭隘民族主义存在风险隐患。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便是梁启超,他指出因满人主国而满汉分界,因满汉分界,
而国民遂互相猜忌,久之而将见分裂之兆也。民族分裂的忧患意识促使他对中华
民族的整体性特征进行深入思考。
第二部分“中华民族”话语的出现1902年梁启超提出了中华民族概念。立于五洲中之最大洲而为其洲中之最
大国者,谁乎?我中华也;人口居全地球
三分之一者,谁乎?我中华也;四千余年
之历史未尝一中断者,谁乎?我中华也。——梁启超第二部分“中华民族”话语的出现《论中国学术思想变注之大势》偶于置的形很想壹之火常。1903年他又区分了小民族主义和大民族主义。小民族主义者何?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
也。大民族主义者何?合国内本部属部之诸
族以对于国外之诸族是也……合汉合满合蒙
合回合苗合藏,组成一大民族。——梁启超第二部分“中华民族”话语的出现1905年梁启超进一步阐释了现今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是由多民族混合而成,有史以来寄居于中国的群体都
属于中华民族。这种对中华民族的全面性理解,超越了汉
之中华的错误观念。可以说中华民族概念的提出和阐发是中华民族自我觉
醒的标志。
第二部分“中华民族”话语的出现同一时期一批留日的满族、蒙古族同胞号召,统合汉、满、蒙、回、藏为一
大国民,表现出民族大同的强烈自觉。西蒙古王公通电全国表示汉蒙久成一家,我蒙同系中华民族。自宜一体出力,
维持民国,公开宣告蒙古族属于中华民族,表达了共同守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
强烈愿望。新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中国龙眼产品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高纯铝行业市场深度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高压氧治疗仪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香薰蜡烛行业市场运行分析及前景趋势与价值评估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饮用水多参数水质计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飞机传动轴和联轴器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音乐制作设备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静脉血栓栓塞疗法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离婚协议书:如何处理成年孩子的债务
- 2025-2030年中国木业家俱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
- 基于“三新”背景下的2025届新高考物理复习备考策略-课件
- 2024年全国高考数学试题及解析答案(新课标Ⅱ卷)
- 2024年海洋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共70题)
- 应急管理数据标准化与共享
- Unit 5 Humans and nature Lesson 3 Race to the Pole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英语北师大版(2019)必修第二册
- 【冲刺版】烟草招聘考试模拟笔试试题(综合能力测试卷)和答案解析
- 工程造价咨询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山东省济南市等2地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物理试题(解析版)
- 2024年风力发电运维值班员(技师)技能鉴定考试题库-上(选择题)
- 最简单高空作业安全免责协议书
- 医疗设备采购投标方案技术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