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高考Ⅱ卷01)(考试版A4)_第1页
语文(新高考Ⅱ卷01)(考试版A4)_第2页
语文(新高考Ⅱ卷01)(考试版A4)_第3页
语文(新高考Ⅱ卷01)(考试版A4)_第4页
语文(新高考Ⅱ卷01)(考试版A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01语文(新高考Ⅱ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材料一:陶瓷艺术的文化特征主要表现在内续的表达特征与外延的形象表现之中。就内续表征而言,不同的艺术作品表现出的内在情感不尽相同,不仅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图像及形式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更呈现出对美表达切入点不同而形成的多重视角。就外延形象而言,则传递出雄浑、典雅、洗练的传统审美旨趣和民族情怀,是时代背景下对审美理念的延续、择取及阐释。特别是彰显时代特征的景德镇陶瓷艺术,是以艺术为形式对文化属性的深刻呈现,是传统审美思想的复读与时代表达,以此进行深层次引导,促使观者得以感受到美,明确文化美与艺术美之间相互包容与促进的关系,形成美学心理的定向感知方向。陶瓷文化与艺术形式的发展体现出的是不同时期的审美旨趣与内涵。正如克罗齐说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通过品味陶瓷艺术可以感受到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语境与民族共性。翻开中国陶瓷史不难发现,中国传统陶瓷器物的每一次进阶,器型、纹饰、材质的创新与发展,都与历史诸阶段的审美情趣息息相关。从陶瓷器物的造物理念来看,早期的陶瓷造型追求“大巧若拙、大匠不雕”的审美境界,不追求过多的雕饰与设计,符合顺应自然、利用自然,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儒家追求中庸之道,其反映在陶瓷造物上就是工匠精益求精的心态与中庸之道的融合,这一理念推动着中国古代陶瓷器物逐渐发展成为和谐对称的器物体系。至明清时期,景德镇作为全国制瓷中心,所产陶瓷的器型构造讲求圆润感和无违和感,特别强调去棱角的造型设计理念。由此可见,传统技艺不仅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及传统审美旨趣的内涵,更在延续中华美育精神的同时,展现出丰富的艺术文化内涵。(摘编自成珊珊《论陶瓷艺术的美育特性——以景德镇为例》练崇潮《传统陶瓷器物的民族文化基因及其当代价值》)材料二:瓷与玉之间存在着无可置疑的隐喻关系。景德镇瓷器的四大特点中,“白如玉”被列在第一位。国人对玉的喜爱折射出儒家学说的价值取向。瓷与玉本属一家,其原料皆为山中之矿,景德镇瑶里一带所产的釉石,外表看来犹如淡绿色的美玉。如果说两者有什么不同,那就是玉为大自然用亿万年地火冶炼出来的“瓷”,瓷则是人类模仿大自然用短暂时间烧制出来的“玉”,人类对前者只能作外形上的打磨削剔,对后者却可以在质地、造型、色彩等方面进行随心所欲地创造。然而瓷器在硬度上不如玉石,任何鲁莽的摆放与碰撞都可能使之破碎,因此它比玉器更难于长期保有。从这个意义上说,瓷的易碎性增加了它的珍稀性。由于四时温差和内应力的影响,有的瓷器上会出现被称为“开片”的细碎裂纹,后来人们发现一些裂纹具有特殊的审美效果,于是在烧制时有意为之,这方面的追求以宋代哥窑为最。碎裂本是瓷器的灾难,哥窑碎瓷却能以其“似碎非碎”的“碎裂美”,触动国人心灵深处的悲恫情怀,这是古代哲学残缺之美的体现。美瓷如玉实属难得,但瓷的原料易得,制瓷工艺早已成熟,古代也不缺乏劳动力,这些都为大规模生产奠定了基础。据统计,中国在17、18世纪期间销往西方的瓷器“达到好几亿件的数额”,“直至今日,景德镇每天仍生产大约一百万件瓷器”。这样的盲目生产和无序竞争使得景德镇瓷业无复往日的荣光。当下的瓷器制作还有一个“大”的毛病。大件瓷器烧制不易,“美的对象是小的”,“巨无霸”般的瓷瓶瓷碗并不能唤起我们心中的美感,那些摆在国内外地摊上降价出售的大缸大盆,给人以暴殄天物之感。“如玉”的瓷还具备“超玉”的可能,关键在于它能承载如书法、绘画、诗词等艺术形式。在西方,在陶瓷上绘制“柳树图案”大为流行。柳树图案最初在1849年的英国杂志《家庭朋友》上出现,后来在欧洲被广泛翻制,最多时有二百多家瓷厂烧制这种图案。柳树图案时至今日在美洲和澳洲等地也颇为流行。为什么柳树图案在西方陶瓷艺术中传播广泛?有学者认为,陶瓷主要栖身于餐厅、厨房和卧室之中,中国文人雅士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与日常生活距离太远,而“安详而美丽”的柳树图案故事更有利于营造平和的家庭氛围。此外,柳树图案上不仅有故事,英国人还为其创作了一首世代传唱的儿歌,柳树图案的消费,不仅诉诸瓷具使用时的视觉欣赏,还伴之以听觉渠道广为流传,这种老少咸宜、视听兼具的娱乐方式,让瓷绘艺术产生类似综合性艺术的效果。(摘编自傅修延《瓷的叙事与文化分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陶瓷艺术文化表现出的内续表征和外延形象,反映了文化美与艺术美之间相互包容与促进的关系。B.早期的陶瓷造型不追求雕饰与设计,体现了“大巧若拙、大匠不雕”和“天人合一”的艺术追求。C.景德镇瓷器要想恢复往日荣光,必须摈除盲目生产和无序竞争的状态,符合人们内心的审美需要。D.瓷兼具“如玉”和“超玉”的特质,其中“超玉”是指瓷比玉更能直观地表现中国传统艺术形式。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引用克罗齐的话是为了说明陶瓷文化与艺术形式的发展体现出的是不同时期的审美旨趣与内涵。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审美旨趣对陶瓷发展产生的影响,但材料一侧重从历史的不同阶段进行阐述。C.“瓷”与“玉”的打磨,“玉”只能是外形上的加工,而“瓷”可以根据匠人的喜好随心所欲地创造。D.绘制“柳树图案”的陶瓷在西方大为流行且主要用于餐厅和厨房中,足见这些陶瓷功能指向日常生活。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碎裂美”的一项是(3分)A.在《论语·子罕》中,孔子与学生对谈中提出“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B.郁达夫在《故都的秋》这篇散文中写到“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C.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绘梦中游山时写到“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D.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写到“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窸塞窣片刻不息”。4.明清以来景德镇民窑大量生产的“青白相间,青花缠枝莲图案瓷”颇为流行。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加以分析。(4分)5.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新时代如何扩大中国陶瓷艺术在西方的影响。(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写家刘建超老街把手艺活做得精湛的人称之为“家”。在老街,你字写得好,写家;你戏唱得好,唱家;你武艺练得好,练家……能被冠之为“家”就是最高的赞誉,说明你手艺活做得好,为人处世德行还高。高德位就是老街的写家。高德位自幼酷好书法,三岁跟着爷爷练习书写,八岁便“正草隶篆”四体皆能,年方二十就已在老街成名。时年,老街人众筹资金,重修千年古寺清凉寺。耗时两年,清凉寺修葺一新。寺庙征集“清凉寺”题字,便在寺门口处,立下巨型空白石碑,备足笔墨。但凡写家皆可来题字,只要题写的寺名,满月无人擦去重写,即可入选。每日,文人墨客乡绅贤达都会聚于寺庙碑前,对碑上的题字评头论足。碑上写家所题之字,大都过不了两天就被替换。有人请出“李半街”。“李半街”在老街可是大名鼎鼎,老街有半条街的商铺牌匾,都出自他的手。“李半街”提笔写下“清凉寺”后,便无人再来抹碑题字,转眼半月过去。五月十五,高德位陪母亲来寺庙烧香拜佛。高德位看到石碑前围了许多人,问清缘由,也凑近看宇。他边看边自语,字是磅礴,少些隽永。毛头小子竟然敢对“李半街”的字评头论足,有人揶榆地说:“别光说不练啊,有本事你也来两笔。”高德位年轻气盛挽起袖子说:“也不是不可啊。”他拿起抹布,在众人的惊呼声中,擦净石碑,提起毛笔,饱蘸墨汁,略微思索,笔走龙蛇,写下“清凉寺”三个字,扶着母亲离去。有人把高德位“胡闹”清凉寺的事传给“李半街”。他也很是诧异,来到寺庙石碑前,端详着石碑上的字,足足有半个时辰,留下四个字:后生可畏。高德位题写的“清凉寺”被寺庙制成金匾,悬挂在山门殿上。老街人把写家戏分成三个阶段:初级阶段的写家,书法是没有人要也给写,刚琢磨出些门道,迫不及待要显摆,见到熟人就主动给人家写字,先混个脸熟也很重要啊;中级阶段的写家,书法是有人要了才给,好歹混得小有名声,写了不能白写,可以有润格贴补家用;高级阶段的写家,书法是要了也不给写,书法作品金贵了,不会轻易出手,也颇为爱惜名声。高德位的书法在老街是哪个阶段还真不好定性。他家境并不富裕,幼年练习书法,笔墨纸砚是供给不及的,只能蘸着水在石板上写字。上了中学,他将木炭磨碎,过细箩,兑水调制成墨汁。他去搜集包装纸、旧报纸等装订成练习册。即便如今他在老街已经成名,依然拮据节俭。老街人厚道,不会当面送他文房之物。他早上打开大门,门墩上经常有街坊四邻送来的笔墨砚台,从不留姓名。高德位出名后,每年过春节,他都要在大门外,支起个书桌,义务为老街人写对联,从不间断。老街不少的写家就是靠过节写对联,赚俩钱贴补家用。高德位的行为,自然遭到不少写家议论:你高德位也是老街名家,支摊儿写对联与你身份不符,还不收费,这不是惹同行吗?高德位笑笑说:“老街人待我厚道,逢年过节给街坊写个对联,添点福气,增加点喜气。我也就写写字这点能耐,计较啥啊?”你说高德位不计较?他还真是计较。毕伍是洛城一位要员的儿子。他有几位富家子弟的朋友,听说高德位是老街出名的写家,便携礼来到老街,上门求字。毕伍见到高家破落,高德位衣衫褴褛,面色饥黄,他的言行便骄横轻慢。高德位也不言语,将毕伍所送礼品掷之门外,转身进里屋,不再搭理。毕伍没求到字,灰溜溜返回洛城,向他父亲告状。他父亲说,早就听说高德位为人耿直,他给乡邻所书,历来分文不取,必是你造次骄横。毕伍低头不再言语。高德位六十七岁病逝。那年,他的身体状况已经很差。到年三十,还是摆出桌子,拿出笔墨为街坊四邻写对联,他从白天写到黄昏。风冷天寒,排在后面等待写春联的乡邻,看他身体虚弱,不忍打扰,便散了回家,他们把空白对联贴在大门上。老街把空白对联叫贴“甜对子”,这个“甜”不是蜜糖的意思,而是清淡无味之意。写了字的对联叫“咸对子”,意思是有了滋味。暮色四合,天空飘下片片雪花。高德位喝了点热汤,就让儿子搀扶着,打着油布伞挨家挨户去寻找贴了“甜对子”的人家。他一手掌灯,一手挥毫,认真地把一家一家的“甜对子”写成“咸对子”。大年初一,看到自家大门对子由“甜”变“咸”的乡邻,心有感激,相约来到高家府上,给高德位拜年。高德位已在睡梦中仙逝。老街大雪皑皑。(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段画线句有点题作用,既肯定了高德位的技艺和人品,也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张本。B.“李半街”在高德位题字的石碑前端详了半个时辰,并称赞其“后生可畏”,体现了长者的谦逊。C.小说插叙高德位成名前的生活经历,意在解释其书法在老街三个阶段不好定性。D.高德位在毕伍求字时的“计较”,与上文的“不计较”形成反差,突出其自尊自重的高尚人格。7.关于高德位逢年过节义务为乡邻写对联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高德位破坏行业规则,引起同行不满,但他不以为意,坚持用自己的方式回馈乡邻。B.以倒叙手法设置悬念,先写“高德位六十七岁病逝”,意在引出他带病为乡邻写“咸对子”的情节。C.老街百姓把没有写字的空白对联叫作“甜对子”,暗含了他们对甜蜜生活的憧憬和向往。D.“搀扶”“打着油布伞”“一手掌灯,一手挥毫”等动作描写,细腻感人,进一步升华人物形象。8.文章最后一段颇有韵味,请简要赏析。(4分)9.小小说往往注重表现“特定环境里生存的市井人物风情”。请简要分析文中“老街”这一特定环境的特点。(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材料一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孙道滋,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夫疾,生乎忧者也。药之毒者,能攻其疾之聚,不若声之至者,能和其心之所不平。心而平,不和者和,则疾之忘也宜哉。夫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①之相鸣也。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悲愁感愤,则伯奇②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叹也。喜怒哀乐,动人必深,而纯古淡泊,与夫尧舜三代之言语、孔子之文章、《易》之忧患、《诗》之怨刺无以异。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堙郁,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予友杨君,好学有文,累以进士举,不得志。及从荫调,为尉于剑浦,区区在东南数千里外,是其心固有不平者。且少又多疾,而南方少医药,风俗饮食异宜。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故予作琴说以赠其行,且邀道滋酌酒,进琴以为别。(节选自欧阳修《赠杨寘序》)材料二琴之为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鼓琴之士,志静气正,则听者易分;心乱神浊,则听者难辨矣。夫正直勇毅者听之,则壮气益增;孝行节操者听之,则中情伤感;贫乏孤苦者听之,则流涕纵横;便佞浮嚣者听之,则敛容庄谨。是以动人心、感神明者,无以加于琴。盖其声正而不乱,足以禁邪止淫也。今人多以杂音悦乐为贵,而琴见轻矣。夫琴士不易得,而知音亦难也。(节选自薛易简《琴诀》)【注】①雍雍:鸟和鸣声。②伯奇:周宣王大臣尹吉甫的儿子,尹吉甫听信后妻的谗言将他驱逐,他因悲愤投河自尽。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操A弦B骤C作D忽E然F变G之H急I者J凄K然L以M促N缓O者P舒Q然R以S和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之怨刺无以异”和“中述汤、武,以刺世事”(《屈原列传》)中的“刺”字含义相同。B.“及从荫调,为尉于剑浦”和“榆柳荫后檐”(《归园田居》)中的“荫”字的含义不相同。C.“区区在东南数千里外”和“秦以区区之地”(《过秦论》)中的“区区”的含义基本相同。D.“而琴见轻矣”和“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中的“见”字的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是一篇赠序,其内容往往是叙友谊、道别情、表祝愿,但这篇却写得别开生面,全文围绕“琴”,款款叙述,情真意切。B.有感于好友杨寘的仕途坎坷、体弱多病、内心不快以及所在之地的缺医少药,作者直接表达了对杨寘的不舍之情与劝慰之意。C.材料一语言形象生动,运用了比喻、联想等一系列手法,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把抽象的琴声描绘得可亲可感,使读者身临其境。D.薛易简在《琴诀》中提出弹琴要心无杂念,奏出心灵之声,与人的内心深处相互沟通,这样的琴论在今天仍能给人以多种启示。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药之毒者,能攻其疾之聚,不若声之至者,能和其心之所不平。(4分)(2)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4分)14.两则材料都论述了古琴曲的作用,《琴诀》中薛易简的观点在材料一中有哪几方面表现?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小题。西塞山下作①韦

庄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孤峰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爨②动晓烟烹紫蕨③,露和香蒂摘黄柑④。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注】①这首诗约为韦庄舟行长江经过西塞山下时所写。②爨:烧火做饭。③紫蕨:采摘期在仲春时节。④黄柑:采摘期在秋冬之际。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出句开门见山,照应诗题,描写西塞山前的江水呈现出蔚蓝的颜色。B.首联对句运用比喻手法,写出澄澈江水之上满满倒映着云絮的美妙情景。C.颔联直写行舟过程中眼前所见,“渐映”“斜生”暗示诗人行踪旅迹之变化。D.尾联借往年驾舟离去之悔,表达对将来能回来依傍芦花结庵而居的期待。16.这首诗的颈联构思精巧,历来为评论家所称赞,请简要赏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乡愁在文人墨客笔下经久不衰,而用叠字来表达乡愁亦是常见的现象,如当代诗歌中余光中的乡愁是“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而《涉江采芙蓉》中“,”也蕴含着浓烈的思乡之情。(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援引“盘庚之迁”一事来表明,哪怕改革措施招致的“怨诽之多”也要去做,因为“,”,表现出王安石力排众议、坚持改革,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3)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中国古代文人有登山喜好,登上山顶在他们心里,是一种精神、心理象征,如古诗词“,”。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近日,国家广电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文艺节目及其人员管理的通知》,明确抵制违法失德人员,坚决反对和抵制“唯流量论”、泛娱乐化、高价片酬,对于“流量至上”现象坚决说“不”,以期①,净化行业生态。作为大众文化的产物,明星的生成有一定的文化价值,明星效应也会对作品的社会传播起到一定作用。但如果以牺牲文化艺术品质为代价来追求明星效应,就是②了。如果任由这种“要阵容不要内容,要颜值不要价值,要热度不要深度”的倾向泛滥,将导致创作背弃文化艺术逻辑和规律,脱离正确轨道。流量明星本是商业逻辑运作,“流量至上”的价值观如果横行,影视剧集生产就容易演变为市场投机行为。一味追求通过明星展示、粉丝聚集等方式获得流量和收益,仅仅满足感官刺激而忽视观众真正的精神文化需求,以③的心态进行创作生产,只会助长粗制滥造、畸形审美之风,长此以往,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逻辑必然会严重阻碍行业的发展。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句子表达准确流畅。(4分)20.“要阵容不要内容,要颜值不要价值,要热度不要深度”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红楼梦》人物的命名,①。它固然遵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