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草原
教材分析:
《草原》这篇散文记叙了老舍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
所感,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骑马迎客、把
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表现了蒙古族同胞的
纯朴、热情好客,以与蒙汉两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深情厚谊。
学情分析:
1、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
力,所以引导学生把握本课的主旨应该是比较容易的。但对于生长在南方农村
的孩子来说,草原虽是遥远的、陌生的,但学生身处农村,要使学生感受到草
原风光美、人情美,也是容易的。
2、教学目标:
3、认识本课的生字,会读写“高歌一曲、一碧千里、地毯、柔美、渲染、
勾勒、翠色欲流、境界、低吟、骏马、乐趣、洒脱、迂回、疾驰、襟飘带舞、
静寂、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等词语。
4、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蒙古草原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蒙汉的
民族情深,激起学生了解西部,热爱西部之情。
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
草话斜阳”的含义。
背诵L2自然段。
重点难点:
1、感受蒙古的美好风光和风土人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对
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2、教学准备:
3、课前要求同学们收集的有关草原的资料,以与作家老舍的有关情况。
4、有关美丽的草原的风光片和能抒发美丽辽阔草原歌曲。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一、谈话引入,创设情境:
2、播放歌唱草原的歌曲,(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人》等能体
现草原辽阔风光或民族特色的歌曲。)
同学们,听了这首歌你的心情怎样,是不是有一种置身于草原的感觉呢?
课前你们收集了有关草原的资料,能谈一谈草原在你们心目中的印象吗?
(学生尽情说一说,可以描绘草原的一碧千里,也可以描绘草原绿毯如
毡,还可以说一说这里牛羊成群盛景、民族风俗等等。)
[运用情景把学生带到美丽的大草原中,使他们对草原有个初步的认识,
知道草原是辽阔美丽的,而且具有民族特色,这种初步的认知可以使很多的同
学产生对草原的向往,也有利于进入文章的情景之中。]
3、作家老舍是一位人民艺术家,也是一位文学产量较高的作家,深受人
们的爱戴,则当我们的作家老舍第一次来到内蒙古大草原时,他看到的是一番
怎样的情景呢?现在我们就随着老舍先生一起到美丽的草原看一看。(板书
课题:草原。)
即将来到草原的你,见了这个题目,最想了解草原的什么?预测:(1)
草原的景色如何?(2)草原的人们怎么样?(3)作者第一次来到草原有何
感受?.....
二、初读课文,自学本课生字:
1、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很多,现在就让我们带着对草原的好奇,一起来
到草原。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草原的什么?(学生自学课文内容,教师与个
另L学生交流)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3.学生自学课文生字,新词。(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也可以和同
座交流)
4、检查学生的自学结果:
(1)读生字和词语。
A.认读几个容易读错的字和纠正几个易写错字:蒙的读音是“诧ng”,
“好客”中的“好”读作。“hG。”,“同行”中的“行”读作"xing”,“似
乎”中的“似”读作“si”“毯”的最后一笔为点,“吟”“貌”不要多一点“襟”
“涩”不要少一点。
B.理解以下几个词语:
一碧千里一一眼望去全部都是绿色的意思,形容很大的范围内都是碧绿
的颜色。
柔美一优美,柔和且美好。
2、作者老舍初到草原的感受是独特的,你来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看
看课文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草原之美的?划出你认为描写优美的词句,
印象深的地方多读几遍。
3、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并批注。
4、汇报交流。
(1)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归纳出草原的“可爱之美,自然之美,意境
之美北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A能不能说一说“一碧千里”
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B“茫茫”是什么意思?同是写草原,为什
么有的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则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
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A翠色“欲”流,为什么后面又
说“轻轻流入云际”,这不是很矛盾吗?B“翠”是什么颜色?那为什么不
说绿色要说“翠色”呢?区别在哪里?学过国画的同学能给我们解释一下什
么是“用绿色渲染”吗?C轻声读读这句话,看看这“翠色欲流,轻轻流入
云际”在你眼前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
的小诗。A是什么使人惊叹?是什么使人舒服?还能用别的词语来形容这样
的境界吗?B“奇丽”是什么意思?如果要你来吟诵一首奇丽的小诗,你会
吟诵什么呢?
1、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
限乐趣。A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B你认为有那些草原的乐趣?
2、五、升华情感,滞留问题:
同学们都谈出了真实的感受,老师也看出,你们对草原充满无比热爱之情,则
这篇课文,作者是怎样用生动的笔触表达情感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找一些描写草原美景的文章,课后和同学们读一读。
六、课后反思:
七、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1、一、复习引入,进入美丽的草原:
2、复习有关词语:教师出示:高歌一曲、一碧千里、地毯、柔美、渲染、
勾勒、翠色欲流、境界、低吟、骏马、乐趣、洒脱、迂回、疾驰、襟飘带舞、
静寂、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偏西、天涯。学生正确朗读。
3、指名背诵第一自然段。
初入草原,我们有一种强烈的心理感受,那就是草原的风景之美,请同
学们回忆一下,作者是抓住哪些方面来写了草原的美景的?【通过回顾,
重温辽阔草原美丽风景,激发学习兴趣】
二、由景与人,感受草原的另一番景象:
我们已经感受了草原的美景,其实最让人感动的不仅是草原的景美,这
里的人们还非常的热情,现在就让我们再一次来到草原,感受那里的另一番景
象。
1、自学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然后互相交流一下自己读后的感受。
2、汇报:这两自然段,主要写了草原人民热情迎接:(学生汇报,教师
点拨)
3、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很
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抓住这句话感受草原的宽广和草原行
车的洒脱。)
4、像一阵风吹来似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服,群马疾驰,襟飘带舞,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身着盛装是蒙古人民的一种热情的待客方式,他们策
马疾驰而来,充分看出他们的热情。)
5、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也不
知是谁的手,总是热乎呼的握着,握住不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
笑。。。。。。(声音的嘈杂,草原的热闹,手与手的握住不放,都可以看出草原人
民的热情。)(板书:襟飘带舞策马疾驰握手不放笑了再笑)
6、同学们:这种热情,真是让人感动不已,你体会到了吗?则你能够带
着蒙古人民的热情来读一读吗?
7、指导背诵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以景激情用情品读情景一致】
1、三、情感升华体会蒙汉情深:
2、多么美丽的草原之景!多热情的草原人民呀!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课
文,感受他们把酒话别的激动场面。
3、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全班汇报,教师相机点拨。
(1)点拨:
(2)主客见面时热烈欢腾的场面。引导想象: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会
说什么,做什么?
(3)主人用富有草原特色的食物招待宾客。客人会怎样感谢?
(4)干部和老翁这些有身份的人给客人敬酒。说说你的祝酒辞,
(5)鄂温克姑娘给客人唱歌,小伙子表演赛马摔跤等。用自己的话去赞
美他们。
4、板书: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你怎样理解这句话?你从
这句话中又读出了什么?
5、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场面。要求读出自己的体验和个性的
理解。师生评议朗读。
四、品味全篇,总结写法:
五、1直抒胸臆:2精描细写:3写实质朴不加雕琢:
回顾情境,置留作业:
如果你就是随从老舍先生一同进入蒙古草原的其中一位,则,步入此情此景的
你,当时会有怎样的心情呢?拿出你心中的彩笔,尽情释放,写出你的感受,
好吗?请课后认真完成,
六、课后反思:
七、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同步练习
2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读读记记“矗立、戎装、守侯、鸵鸟、匕首、贸易、芝
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的灿烂
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学生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
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教学难点:
1.学习过渡段以与文章前后呼应的写作手法。
2.激发学生热爱西部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张骞与丝绸之路》资料。
2.学生搜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话说“丝绸之路”
1.出示课题,阅读课后的“资料袋二
2.学生出示搜集的关于丝绸之路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丝绸之
路。
二、走近“丝绸之路”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把文章读通顺。
2.默读课文,思考:“丝绸之路”是一条怎么样的路?在课文中寻找一
句合适的话来说明。
3.课堂交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不同的句子来说明“丝绸之
路”,教学中可要求学生做到:
(1)把句子读通顺。
(2)简要说明理由。
学生可能会找到这些句子:
(1)“商人们在这个东方大都市开了眼界,正满载货物返回故乡J——
这是一条运送货物的路。
(2)“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
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这是一条繁忙的路。
(3)“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
大的路呀!”——这是一条伟大的路。
(4)“从那以后,一队队骆驼上对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变得更
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这是一条商品流通,文化交流的路。
三、走进“丝绸之路”
1.朗读课文第2〜13自然段,思考:课文描写了一个怎么样的场景?
用一两句话概括。
2.课堂交流,指导要点:
(1)时间:公元前115年。可以从现在推算时间,让学生感受年代的久
远。
(2)地点:伊朗高原北部。出示“丝绸之路”地图,让学生寻找到从西
安到伊朗高原北部的路线和距离,感受到路途遥远。
(3)人物:安息国的将军、中国使者。重点介绍博望侯张骞,可以从课
文中的一句话“张骞在此之前,已于公元前139年和119年两次历尽艰险出使
西域J导入,联系课外搜集的资料向学生介绍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和贡献。
(4)事情:安息国将军热情迎接中国使者,双方交换礼物。
(5)连成一两句话说一说。
3.默读课文第2〜13自然段,想象:安息国的将军和中国使者见面的时候,
是怎样的场面?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并说说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1)隆重。
①找出有关句子:
O“将军其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
O”'列队欢迎!'将军发出命令。骑兵迅疾分列两队,一左一右,摆出
夹道欢迎的阵式。乐队奏起军乐,人群一片欢腾J
②想象当时的情景,用自己的话说说。
③有感情地朗读第3〜7自然段.
(2)热情。
①找出有关句子:课文第8〜12自然段。
②朗读这几个自然段。
③说说当时双方为什么表现得这么热情?
◊因为这是在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因为双方交换了许多批次没有见过的东西,很高兴……
◊因为他们把东西方连接起来了……
④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8〜12自然段。
4.说说“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1)朗读:“从那以后,一队对骆驼商队在这漫长的商贸大道上行进……
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2)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说。
四、延伸“丝绸之路”
1.学完了课文《丝绸之路》,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2.想想:现在的我们能为“丝绸之路”做些什么?
五、作业
同步练习。
课后反思:
词语解释
【丝绸之路】古代由中国经古波斯国到欧洲的通商道路,因中国以产丝绸
著称,所以被称作丝绸之路。
基本走向形成于公元前后的两汉时期.它东面的起点是西汉的首都长安
(今西安)或东汉的首都洛阳,经陇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今兰州),然后通过河西
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君B,出玉门关或阳关,穿过白龙堆到罗布泊地
区的楼兰.汉代西域分南道北道,南北两道的分岔点就在楼兰.北道西行,经渠犁
(今库尔勒)、龟兹(今库车)、姑墨(今阿克苏)至疏勒(今喀什).南道自都善(今
若羌),经且末、精绝(今民丰尼雅遗址)、于阑(今和田)、皮山、莎车至疏勒.
从疏勒西行,越葱岭(今帕米尔)至大宛(今费尔干纳).由此西行可至大夏(在今
阿富汗)、粟特(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安息(今伊朗),最远到达大秦(罗马帝国东
部)的犁鼾(又作黎轩,在埃与的亚历山大城).另外一条道路是,从皮山西南行,
越悬渡(今巴基斯坦达丽尔),经蜀宾(今阿富汗喀布尔)、乌弋山离(今锡斯坦),
西南行至条支(在今波斯湾头).如果从底宾向南行,至印度河口(今巴基斯坦的
卡拉奇),转海路也可以到达波斯和罗马等地.这是自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
域以后形成的丝绸之路的基本干道,换句话说,狭义的丝绸之路指的就是上述这
条道路.
【矗立】高耸地立着。
【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文中指丝绸之路
的巨型石雕,那一峰峰骆驼与高鼻凹眼的西域商人,精神饱满,姿态各异,非
常生动逼真。
【商旅不绝】来往的商人络绎不绝
【天高气爽】形容秋天天空高远明朗、气候凉爽宜人。
【戎装】军装。
【守候】等候。
【浩浩荡荡】水势广大的样子,形容声势壮阔广大。文中指迎候中国使节
的安息国兵马不计其数,显得极有声势。万余大军,边境守候,充分反映了安
息国对中国来使的重视与尊重。
【绫罗绸缎】泛指各种精美的丝织品。
【五彩缤纷】颜色繁多,非常好看。文中指中国赠送的绫罗绸缎五颜六色,
令人眼花缭乱。绫罗绸缎均为丝织品。丝绸之路的商品,以中国丝绸为主,在
古代的中亚、西亚以至非洲、欧洲都被视为珍品。公元前4世纪,希腊人克特
西阿斯就称中国为“塞勒斯”,意即丝国。公元3世纪的一位罗马作家说:丝
国人制造宝贵的花绸,它的色彩像野花一样美,它的质料像蛛丝一样纤细。
【崇山峻岭】
高大陡峭的山岭。丝绸之路横贯欧亚,所经之地,有白雪皑皑的崇山峻岭,
有一望无垠的大漠荒野和盐碱沼泽。文中用此词意在说明路途遥远。
【美轮美奂】
轮,高大;奂,众多。形容房屋高大华丽。文中用来形容我国的音乐、舞
蹈:绘画、雕刻等艺术,由于汲取了西方文化的长处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精
美绝伦。
【遐想】漫无边际地想象。
有关丝绸之路的诗词歌赋
1、敕勒歌北朝(439-534)斛律金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2、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5、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7、从军行七首(其四)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8、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9、从军行七首(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10、前军夜战跳河北,已报生擒吐古浑。
11、出塞(其一)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3、观猎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14、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15、少年行(其一)王维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16、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17、渭城曲王维
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18、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9、咸阳城西楼晚眺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兼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处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20、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21、陇西行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22、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23、杂诗佚名
无定河边暮角声,赫连台畔旅人情。
24、函关归路千余里,一夕秋风白发生。
25、塞下曲四首(其一)常建
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
26、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27、边思李益
腰垂锦带佩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
28、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
29、凉州词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30、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31、塞下曲六首(其一)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32、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蓝。
33、子夜吴歌秋歌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34、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35、关山月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乡多苦颜。
36、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3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翰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38、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9、塞上听吹笛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40、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41、磺中作岑参
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
22.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
23.王建《凉州行》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24.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斗时。
25.刘禹锡《赠眼医婆罗门僧》
三秋伤望眼,终日哭途穷。两目今先暗,中年似老翁。
26.看朱渐成碧,羞日不禁风。师有金篦术,如何为发蒙。
27.元稹《法曲》
自从胡骑起烟尘,毛囊腥膻满咸洛,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
28.火凤声沉多咽绝,春莺唯罢长萧索。
29.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30.白居易《胡旋女》
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圆转。
31.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
岑参,《送李副使赴硕西官军》
脱鞍暂入酒家讲,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张骞与丝绸之路
张骞(前164年―前114年),字子文,汉中郡城固(今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人,
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故里在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城南2
公里处汉江之滨的博望村。
张骞富有开拓和冒险精神,建元一年(前139年),奉汉武帝之命,由甘父
做向导,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
名的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军功封其为博望侯。
张骞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被誉为“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他
将中原文明传播至西域,又从西域诸国引进了汗血马、葡萄、苜蓿、石榴、胡
麻等物种到中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张骞第一次以汉朝使者的身份,沟通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联系,历史
上称这次出使为“凿空”,张骞因此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在汉代以前,西域对几乎所有中原人而言都是十分陌生的神秘地方。西汉
初年的时候,人们逐渐从东西往来的行商的描述中了解到西域的一些情况,仍
很有限。
公元前138年,终于有一位中原勇士,率先向这块未知的地方发出挑战,
他就是张骞(公元前195T14年)。张骞出使西域,不是他个人的愿望,而是当
时西汉王朝政治上的要求.
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张骞是汉中人,陈寿说是“汉中成固(今陕西
城固县)人”,建元年中为郎。此时正是汉武帝时期,国家强盛,但仍然受到北
方强大的匈奴的威胁。
为了摆脱匈奴的威胁,汉武帝想派使者去联络西域各国,特别是与匈奴有
矛盾的大月氏(今苏联乌兹别克、塔吉克),共伐匈奴。为此,汉武帝“乃募能
使者”。
张骞“以郎应募,使月氏”。随行的人除堂邑父外,共有100多人。张骞这
次出使,由于带有重大的政治目的,自然会受到匈奴的阻挠,会有各种艰险。
建元一年(公元前139年),张骞一行人出陇西(今甘肃临跳南)途径匈奴时,
被匈奴抓获,扣留。扣压不是几天、几月,而是10年。匈奴人给他娶妻生子,想
以此拴住张骞,老死匈奴。然而张骞“持汉切不失,”念念不忘身负的使命。
在被扣押期间,他采取韬晦之计,使匈奴人放松警惕,放宽对他的监禁。
这一计果然有效,张骞扒住一个机会和少数随从逃跑,“西走数十日至大宛”。
大宛国王早就想跟富饶的西汉交往,听说张骞来了,很高兴,问他:“你
要到哪里去”张骞答:“我要出使月氏,没想到中途匈奴人阻道。现在我逃出
来了,希望国王派人送我去月氏。如果你这样做了,我回汉朝后告诉汉王,汉
王定会用很多财物感谢你J
大宛国王满口答应,派人把张骞护送到康居,由康居转送大月氏,到大月
氏以后,发现情况有变化。老国王被匈奴人杀害,立太子为王,征服了大夏。
新国王认为,大月氏土地肥美,人民安居乐业,而且离汉朝太远,没有必要定
要报复匈奴。张骞没辙,又从大月氏回大夏。
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张骞取道昆仑山北麓,青海柴达木盆地的羌族
居住区回国。由于羌族被匈奴控制,张骞在东归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获,
后又趁匈奴内乱逃回长安,历尽千辛万苦,前后用了十三年时间。
出发时带着随从一百人,返回时,只剩甘父一人同行,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为了表彰张骞的功绩,汉武帝封他为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张骞这次出
使,经历了许多国家,知道了西域的许多情况。
他第一次以汉朝使者的身份,与西域的一些国家交往,沟通了汉朝与西域
各国之间的联系。历史上称他的这次出使是“凿空(孔)”,意思是张骞打通了
中原通往西域的孔道。
这次出使虽然没有达到汉武帝要求的政治目的,但是通过他的旅行观察,
却获得了有关西域各国极为丰富的地理知识,使生活在中原内地的人们了解到
西域的实况。张骞把这些地理知识写成报告上奏汉武帝,后来司马迁即据此写
成了(大宛列传),得以保存至今。
这次出使西域,激发了汉武帝“拓边”的雄心,发动了一系列抗击匈奴的
战争。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由于张骞随军与匈奴作战有功,被汉武帝封
为博望候。
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张骞又向汉武帝报告:“大臣大夏时,见邛竹
杖,蜀布。问悦:'安得此'大夏国人悦:'吾贾人往市之身毒。身毒在大夏
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士著,大与大夏同,而卑温暑热云。其人民乘象以战,其
国临大水焉。’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汉西南。今身毒国又居大夏东
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北,
贝!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又元寇。”
从这段话知道,张骞从地理方向与距离上首次作出了一个大胆的推测,即
身毒(今印度)去蜀不远,如果从蜀身去身毒,再从身毒去大夏,则既无寇,路
又直。
汉武帝听了这番话很高兴,当即要张骞去办这件事。张骞从蜀郡、犍为郡
派使者,分四路向西南进发。各路只行了一两千里便受阻,各地少数民族语言
不通,缺乏交往,互相不了解,不让汉使通过。
张骞这次旅行虽然没有打通从西南去印度的通路,但已打听到在昆明西边
千里之外,有一个乘象的滇越国(今云南腾冲一带),四川的商人常常到那里做
生意。可见,从中国西南去印度的道路早就有了。
这些地理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开拓西南地区打下了基础。同时也证明,张
骞设想的路线是完全正确的,只是由于社会条件的局限,未能实现。
公元前119年,汉王朝为了进一步联络乌孙,断“匈奴右臂”,便派张骞
再次出使西域。这次,张骞带了三百多人,顺利地到达了乌孙。并派副使访问
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国家。但由于
乌孙内乱,也未能实现结盟的目的。
尽管张骞这次出使也没能立即与乌孙结成军事联盟,但双方在政治上和经
济上的联系变得频繁而密切。乌孙回访使者一起到达长安,并把他们看到的中
原王朝的繁荣在乌孙广为传讲。汉朝与乌孙之间农牧产品的交流蓬勃开展起来,
最终确立了和亲关系。
汉武帝派名将霍去病带重兵攻击匈奴,消灭了盘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
建立了河西四郡和两关,开通了丝绸之路。并获取了匈奴的“祭天金人”,带
回长安。
张骞回国后升为大行,列于九卿。一年以后,这位功勋卓越的旅行探险家
和外交家便去世了。不久,他派遗的副使也陪同各国使者来到长安,从此,中
国通西域的道路完全打通。来往使者络绎不绝。为了纪念张骞通西域的功绩,
“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候」
张骞通西域的意义,不仅丰富了中国人的地理知识,扩大了中国人
的地理视野,而且直接促进了中国和西方物质文化交流,中国精美的手工艺品,
特别是丝绸、漆器、玉器、铜器传列西方,而西域的土产如苜蓿、葡萄、胡桃(核
桃)、石榴、胡麻(芝麻)、胡豆(蚕豆)、胡瓜(黄瓜)、大蒜、胡萝卜,各种毛织
品、毛皮、良马、骆驼、狮子、驼鸟等陆续传入中国。西方的音乐、舞蹈、绘
画、雕塑、杂技也传入中国,对中国古代文化艺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张骞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亚洲内陆交通要道,与西欧
诸国正式开始了友好往来,促进了东西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开拓了从我国甘
肃、新疆到今阿富汗、伊朗等地的陆路交通,即著名的“丝绸之路”,完全可
称之为中国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3白杨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晰、伞、抚、绍、疆、馅),正确读写“戈壁、清
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4、体会
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教学难点】
1、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同
相似之处。
2、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教学准备】
1、课前要求同学们搜集有关边疆建设者的资料: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
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与参加边疆建设的其他人员等等。
2、教师为同学们准备一些相关的影视资料、图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L“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树,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白杨树的
相关知识。
2.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
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因此,人们
都很喜欢它。
3.教师板书:白杨
二、初读课文,梳理内容
1.此时你一定在想,白杨为什么能在沙漠里生长呢?它会有什么特点呢?
现在,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生字新词,然后
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学,可以小组合
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检查学生自学结果:
(1)对词语方面的讲解。
戈壁:蒙语中称沙漠,不同于一般沙漠,这种地区尽是沙子和石块,地
面上缺水,植物稀少。
清晰[qingxl]:清楚明晰。
(2)浑黄一体:都是浑浊的黄色,分不清界限。文中指戈壁自然环境恶
劣,没山没水没人烟,只有漫天黄沙,连天和地的界限也无法分清。
(3)高大挺拔:高大笔直,挺拔秀丽超出一般。文中用来形容茫茫戈壁
上的白杨树,在那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仍能够长的如此高大,令人赞叹。
(4)生字字形注意事项: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
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5)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6)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
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在西行的列车上,爸爸和他的孩子看见窗外的白
杨讨论白杨的特点,爸爸表明心迹。
三、细读品味,了解白杨的生活环境
1、学习课文1至3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2、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1)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
烟。几乎没有生命的存在。明确白杨的生命力极强。
那里的天地都是浑黄的,经常飞沙走石,狂风四起。明确白杨树的生活环
境与其恶劣,教师引导学生想象飞沙走石的情景。
(2)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
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则
直,则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3)这是爸爸介绍白杨的话,要重点理解,明确白杨的特点:不择环境、
坚强、不软弱、从来都用直。
(4)品读爸爸的话。读出对白杨的赞叹之情。
(5)把爸爸的话背诵下来。
(1)此时的你最想对白杨树说点什么?
(2)唱一唱有关杨树的歌曲《小白杨》。
介绍一下写白杨树的一首小诗:
《白杨赞》
抽枝吐叶春漫天,
浓荫蔽日解暑炎。
谁想秋风扫落叶,
叶落归根暖朔寒。
(3)也可提出问题,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存呢?
(4)也可对白杨树的喜爱之情等。
四、提出疑问,置留作业
刚才的同学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白杨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环境生
活呢?爸爸介绍了白杨,真的是单纯的在介绍白杨树吗?课下思考一下这个问
题,下节课我们共同交流。
五、课后反思
六、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复习有关词语:
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新疆陷入
3、指名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一段话。
剖析实质,表达心声
1、爸爸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则
他要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心呢?
2、学习第10至12自然段,埋解爸爸的心声。
指名读读这一自然段,说说“表白”是什么意思,解释说明;也说明爸爸
说树即说人。
3、思考:为什么说爸爸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呢?你是怎么理解的?和
同学们讨论一下,抓住表白一词进行理解。
4、爸爸看见戈壁滩上高大的白杨树,触景生情,以白杨自勉,是托物言
志,勉励自己要向白杨树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不软弱,也不动摇。
(1)白杨树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绿色战士,则,爸爸的生
活环境又会怎样呢?
(2)讨论汇报,抓住爸爸和白杨特点的相似之处。
大家交流课前准备的有关建设兵团或支边人员的有关影视资料。(学生感
受同时产生联想,感受爸爸和白杨树一样,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建设边疆,
无私地奉献着自己一切的场景。)
二、教师抓住事物间的相通之处,引导学生体会借物喻人的写法。
1、西部需要开发,祖国需要建设,则需要许许多多像爸爸这样的边疆的
建设者,正是他们才使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不知道此时的你,面对如此
高尚的爸爸,想说些什么呢?把你的心里话说给你的同学听好吗?
2、再现希望,体会写法
3、学习本文的最后一自然段
(1)你能理解“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
前进的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的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
来”这句话的含义吗?
(2)预设:
(3)高大的白杨指爸爸自己,身边的几棵小树即指他的孩子们。
4、爸爸希望他的孩子也能扎根边疆,成为边疆的建设者。
5、这是爸爸的愿望,更能体现爸爸的高尚情操。.....
带着对父亲的敬意读一读这段话好吗?
体会写法:白杨树和爸爸有着相同的本质特点,他们不怕环境的恶劣,默默
地为大地和人类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作者借助白杨的这个特点,明写白杨,暗
写自己和与自己一样的边疆戍卫者。这种写作手法就是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带着对白杨树的赞叹,对边疆戍卫者的敬意,对西部未来的憧憬,让我们再
一次回到课文之中,去感受这种真真切切的奉献精神吧。指名感情朗读课文。
边读边再一次感受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好吗?
五、布置作业同步练习
六、课后反思
七、板书设计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4个生字和新词。
2.通读全文,了解青藏铁路的基本情况和修建铁路的艰难。
3、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建设者对西部大开发的满腔热情。
教学重点:
通读全文,了解青藏铁路的基本情况和修建铁路的艰难。
教学难点:
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建设者对西部大开发的满腔热情。
教学准备:
青藏铁路有关资料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歌曲《天路》引题
1.师:同学们,《天路》这首歌,它深情歌唱了铁路工人修建青藏铁路的
感人事迹。现在让我们随着这动听的歌声,一起沿着青藏铁路,走进美丽的“拉
萨二
2、师:青藏铁路,1958年,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开工,但是半个世纪过去
了,这条铁路还没有进入西藏,直到2006年7月青藏铁路才正式通车运行。这
中间经过48年的时间,这到底是为什么?是什么困难阻挡了这条铁路的前进?
让我们跟着筑路工人一起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出示课题:《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二、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词语
2.指名读课文。
三、读课文,体会感情
1、自由读1-4段,思考: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在课文中找出有
关的句子。
2.交流。
让学生说出句子。课件出示有关句子。
师:说说这是一条怎样的铁路?
适时板书:造福
3、师:同学们文中哪句话贯穿全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贯穿
全文,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了很多次,不管是遇到困难的时候,还是战胜困难的
时候,突击队员和科技人员就会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他们遇到了
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困难的?请你在课文中画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4.交流。
(一)交流遇到哪些困难。
生:自由说。
适时板书:
冻土低温
恶劣天气
极度缺氧
师:面对着困难,他们会怎么样说这句话?有感情地朗读“把铁路修到
拉萨去”,要读出怎样的语气?(坚定有力,显示筑路大军在困难面前不惧
怕,不后退的决心。)
生:朗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个别读、全班读)
(二)交流困难怎样解决。
生:自由说。
师:凭什么让“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地低下了高傲的头”?
适时板书:意志智慧
师:战胜困难的时刻,他们会怎么样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要
读出怎样的语气?(喜悦自豪,充满信心的语气)
指导读这句话。
师: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突击队员和科技人员,一次
次呼喊,他们呼喊出了一个心愿就是一一?
生: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此时此刻,同学们面对这一群突击队员,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四、拓展升华
1.师:同学们,铁路工人们凭着坚强的意志和无限的智慧,最终把铁路
修到了拉萨,下面让我们共同见证青藏铁路通车!
2.给这条路取个有意义的名字。
五、作业:
同步练习
六、课后反思
七、板书设计: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造福
冻土低温
恶劣天气意志智慧
极度缺氧
青藏铁路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冻土铁路。
口语交际习作一
教学目标
1.策划一次和远方小学生的“手拉手”活动,商量、讨论活动的方案。
2、能有条理、较为具体地说出自己的活动方案。
3、能通过书信的方式与他人沟通,并把“手拉手”活动开展下去。
教学重点
能有条理、较为具体地说出自己的活动方案。
教学难点
能有条理、较为具体地说出自己的活动方案。
教学时间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组织讨论
1、出示各地风土人情方面的图片,了解祖国各地的特色。说说自己的向
往:最想去哪里?了解哪里?
2、如果自己有一个在远方的同龄朋友,你觉得会有什么好处?你想要
这样的一个朋友吗?
3、组织学生讨论:用哪些方式才能与素不相识的远方小学生建立联系呢?
可以通过远方的一个朋友介绍认识。可以通过爸爸妈妈来联系。可能通过媒体
来认识。可能通过学校与学校之间建立联系。
二、合作讨论,汇集精华
1、联系上以后,我们可以开展哪些活动呢?同学合作讨论,策划活动
方案。
2、教师到各组听到方案,参与讨论、合作。
3、全班交流活动方案:
(1)、首先写信,建立联系。
(2)、比较熟悉后,发出邀请,一同参与活动。
(3)、若对方生活困难,我们就对他给予生活上的资助。
二、选择方案,付之行动
1.讨论刚才提出的方案,你觉得最可行,最好的是哪一个方案?并说明
理由。
2、如果你们真的联系上了,成了一对好朋友,你们会怎么做?《口语交
际习作一》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上节课我们已经讨论过活动的方案了,今天就开始行动,第一步一一写
信,建立联系。
二、讨论内容,激发写作灵感
1、小组讨论:信的内容包括哪几方面?
2、注意书信和信封的格式:
⑴、书信的格式
(2)、信封的格式
三、动笔写作,开启心扉
1、写信方式:可以小组合作写信,分工合作,一人写一个部分。比如有
的写自己的情况介绍,有的写活动设想,有的对对方的请求等,最后一起修改
合成一份完整的信;也可以自己独立完成。
2、开始写信。
第三、四课时
教学内容
习作讲评2.修改习作
教学过程
典型评价
回顾交流:写好这封信要注意哪些?
(1)、学生讨论。
(2)、点评作文出示。
1、选择一篇中等程度的习作范读:全体学生听这篇习作,对照评议标
准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先评议这篇习作的成功之处,有什么不足,说说理由,
并且加以修改。
2、选择一篇较优秀的习作。
⑴、让小作者本人朗读全文。
(2)、学生再次根据评议标准思考,评议。
(3)、学生听完后各抒己见。
1、继续写作,在交流中充实内容
2、交流第一部分内容:自我介绍
3、交流第二块内容:活动的方案
4、注意检查信的书写格式。
三、合作交流,在修改中完善
1、小组合作写信的同学,把自己所写的一个部分与其他几位同学合起来,
再读一读,一同修改:是否有错别字,语句是否通顺,文章内容是否饱满。
2、课堂交流:把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一部分文章与大家一同分享。给远方小朋
友的一封信
王芳同学:你好!
看到这封信你一定很奇怪吧!自我介绍一下吧!我的名字叫张润,是北京
市梧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我的爱好是画画,在哪儿看到很喜欢的人或东西,
如果方便的话我一定会把它画下来的,不方便我会把它记忆在我的脑海里,回
家后我一定会把它画下来。我也很喜欢学习。不知道你的爱好是什么?我长这
么大,就一直在北京生活,我很想知道你哪儿是什么样?我先介绍我们北京吧!
我们北京是中国的首都,相信你也一定知道吧!北京的景点我几乎都去玩过了,
这儿有天安门、长城、人民大会堂等等。如果你想知道北京的什么,告诉我,只
要我知道的,我一定回给你说。看!我都忘了,我们现在开展了一个活动,希
望你能喜欢,也希望你的参与。我们的活动名字叫“手拉手”。就是我们可以一
起,做一些对社会和个人有用的事情。好了,就这样,希望你能回信并能开展
我们的活动!
祝你学习进步
王瑞
年月日
回顾•拓展一
设计理念:
借助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展开交流与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
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交流、自主体验,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相机指
导,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内外资料的引用和延伸,也是在本课教
学中,不可忽视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本单元“走进祖国西部”的专题学习,交流课内外的学习与活动,
在交流中积累学习方法,不断进行改进。
2.引导学生交流在课内外学习中的真实感受,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对
西部建设、发展的看法或者建议,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建设西部的豪情。
3、从课文中汲取写法特点,在交流探讨中提高习作水平。培养学生的语
言表达能力。
4.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古诗词,并能谈谈对诗词的理解和体会。
5.引导学生感受标点符号的作用。
教学重点:
学会总结与回顾,并能理性的分析学习所得,不断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
从三个角度来展示交流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成果,在丰富的形式中交流、汇
报。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西部情况介绍、发展状况、西部建设等方面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2.阅读并背诵古诗词。
3.搜集与诗词有关的趣味语文故事。
第一课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合作拍摄电视剧合同(6篇)
- Unit 1 Section A (2a~2d)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英语下册
- 微笑面对困难演讲稿(9篇)
- 2025-2026年保险业的智能化与市场需求
- 四年级信息技术上册 大富翁银行娱乐厅教学设计 龙教版
- 2025年广安货运上岗证考试多少道题
- 开学典礼发言稿(17篇)
- 《古代水利工程奇迹:都江堰教学课件》课件
- 2025实习自我鉴定3(19篇)
- 2025应届毕业生自我鉴定范文(19篇)
- 研究思路图模板
- 天车安全检查表
- 《神奇的莫比乌斯带》ppt
- 必备空调安装免责协议书范文优选七篇
- 电子营业执照下载确认书(外籍法定代表人)
- 中国医院质量安全管理 第4-2部分:医疗管理 护理质量管理 T∕CHAS 10-4-2-2019
- (自考)财务管理学完整版课件全套ppt教程(最新)
- 《智能制造技术与应用》试题及答案
- NX_Nastran_超单元指南_cn
- 软件系统平台对接接口方案计划
- 疟原虫生活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