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8时间的脚印◎文化自信:激发探索大自然的兴趣。◎语言运用:理解课后“读读写写”词语,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思维能力:理解文章说明对象及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说明顺序,培养理性思考、自主探究的习惯。(难点)◎审美创造:品味文章精练有趣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描写。(重点)一、导入新课时间是没有脚的,而人们却想出了许多法子并用一些载体记录下它的踪迹:如钟表、日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介绍了一种奇特的记录时间的载体——岩石。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时间的脚印》,去看看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吧!二、教学开展1.目标任务一:关注单句,理清说明顺序。在说明文中,单句成段很有可能意味着这个句子起着总结性作用,把握这些句子,能让我们更加迅速、清晰地把握文章内容。◎自读任务一:请给正文部分的自然段标上序号,重点关注单句成段的句子,把握文章内容。第1段:“时间一年一年地过去。”此句强调说明了时间流逝的自然规律,引出下文对时间踪迹的记录。第5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此句过渡:内容上,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结构上,承上启下。第7段:“真的有‘海枯石烂’的时候。”此句过渡:引出下文岩石“毁灭”的过程。第11段:“水和空气还能够进入岩石内部的孔隙中造成破坏。”此句引出下文雨水、海水和冰河对岩石的破坏。第13段:“地面上和地下的生物,也没有放弃对岩石的破坏。”此句补充说明生物对岩石的破坏。第18段:“经过长期的重压和胶结,那些碎石和泥沙重新形成了岩石。”此句总结了岩石“毁灭”之后再度“新生”的过程。第22段:“岩石保存了远比上面所说的多得多的历史痕迹。”此句过渡:承上,收住有关岩石自身解体与新生的话题;启下,引出下文有关岩石上历史痕迹的解读。第24段:“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此句承接上文,得出结论:岩石可以记录地壳活动。第27段:“化石是历史的证人,它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此句过渡:承上,点明化石的作用;启下,进一步说明化石是怎样帮助我们认识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的。◎自读任务二:根据对任务一的单句成段句子的分析,梳理文章各部分内容的关系,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结合对任务一的单句成段句子的综合分析,可将全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4):由时间引出本文的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第二部分(5—29):文章的主体部分。这部分先讲非生物的地质现象,主要是岩石的侵蚀、瓦解、搬运、沉积和新生(5—21),接着讲其他几种情况(22—25),最后讲化石(26—29)。第三部分(30、31):总结全文,阐释读懂“时间的脚印”的意义。说明顺序:文章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写到岩石怎样记录时间,最后写读懂岩石记录时间的意义,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说明,采用了逻辑顺序进行说明介绍。◎自读任务三:根据前面内容的整理,说说本文的主体部分存在什么逻辑关系。任选一个角度阐述理由即可。示例一:例子的不同层次——先讲非生物的例子,再讲生物化石的例子;在介绍非生物情况的时候,先讲侵蚀作用对岩石的破坏,再讲新岩石的生成,最后讲地壳活动在岩石上留下的印记。示例二:课文的第一部分告诉我们,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一开始并未说岩石是怎么记录时间的,而是描述岩石的生灭过程。这是因为点明岩石的生灭过程,也是为了说明物质时刻都在运动着这一普遍规律。说明作者并不是以静止的观点去看待岩石的变化,而是将岩石的变化纳入宏观的视野中。示例三:岩石的运动规律是:被破坏→被搬运→被堆积→重新生成岩石。示例四: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的岩石,经历的形态变化: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新岩石。2.目标任务二:赏析语言,品味写法。◎本文的语言跟《大雁归来》一文相似,也很有特点,既准确、精练,又生动、形象。找出文中能体现文章语言准确、精练又生动、形象的句子,并分析。【示例一】句子:不要认为岩石是坚固不坏的。它无时无刻不经受着从各方面来的“攻击”:炎热的阳光烘烤着它,严寒的霜雪冷冻着它,风吹着它,雨打着它……分析:将“炎热的阳光”“严寒的霜雪”以及风雨等对岩石的破坏说成是“攻击”,仿佛是有意识的行为。这样就强化了它们与岩石的敌对性,形象地说明了岩石“无时无刻不经受着磨难”。【示例二】句子: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分析:三个并列短语构成排比句,生动地描绘了“狂风”“洪水”“冰河”等几种自然力的气势。“爬来了”也是一种拟人化的表述,增强了“洪水”“冰河”的动感和目的性,表现了它们势不可挡的威力。【示例三】句子: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的地方。分析:“跑不远”“旅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岩石被分解后的不同命运,生动有趣。【示例四】句子: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分析:如果去掉“大约”,就表示形成1米厚的岩石就需要3000到10000年的时间。事实上,人类读懂岩石的年龄,不论方法有多精确,也不论有多科学,都是推测出来的。所以,“大约”一词,恰恰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3.目标任务三:总结归纳,延伸拓展。◎岩石保存了哪些时间的脚印?①地壳的活动;②气候的变化;③古代生物的状况;④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⑤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读课文最后一段,说说我们了解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有什么现实意义。【示例】了解岩石的这一功能,不仅能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发展过程,增加知识;而且还有助于我们找寻地下的宝藏,造福人类。结束语:今天,我们一起跟着陶老先生的文字,领略了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其实,科学的神奇无与伦比,这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科普小品文的学习,也不过是拉开了帷幕的一角而已。更多的神奇与美妙,需要同学们踏着书籍的脚印,踏着实践的脚印,一步一步走向科学的宝库。每个人来这世上一遭总要留下点什么,愿同学们也能像岩石一样留下生命的印记。三、作业布置亲近自然,观察时间给自然万物留下的印记,并以图片或文字的形式将自己的所见所感记录下来。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根据单元教学要求,有取舍地设置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3-2024学年一年级下学期英语教学设计(牛津上海版(试用本))
- 12 干点家务活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
- 核心价值观友善教育
- 树干儿童画课件
- 三年级英语上册 Unit 2 Friends and Colours Lesson 8 Letters教学设计 冀教版(三起)
- 七年级英语上册 Unit 4 Food and Restaurants Lesson 22 In the Restaurant教学设计 (新版)冀教版
- Unit 7 Happy Birthday Section A(2a-2e)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七年级英语上册
- 23《月迹》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语文五年级上册统编版
- 艺术培训年终工作总结
-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八章 人是生殖和发育 第二节 人的生长发育和青春期教学设计(1)(新版)苏教版
- 九年级化学上册(沪教版2024)新教材解读课件
- 湖北省武汉市2024届高三毕业生四月调研考试(二模)化学试题【含答案解析】
- SH∕T 3097-2017 石油化工静电接地设计规范
- 2023年婚检培训试题
- 2024届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数学三下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
- 医院医共体理事会章程
- 2024年陕西省中考英语试题卷(含答案)
- NY∕T 2537-2014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调查规程
- 工程公司考勤制度
- 各省市光伏电站发电时长和量速查
- 危重患者的液体管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