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2025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2025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2025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2025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8-第5课杜甫诗三首在大唐落日的斜晖里,守着秋风破败的草堂,独对黄昏中的青冢,你是否还在回味壮年时的游历?在巫山巫峡边,在萧萧落木下,在清渚白沙间,曾把满腹的感慨悲伤,都化作了“凋伤枫树”的诗句,都化作了“艰难苦恨”的诗行。在颠沛流离时,你却用对黎民的怜悯,创建了记载唐王朝兴衰的格律。感时忧民,情系社稷,穷困潦倒的酸楚,痛失幼子的悲泣,你把全部的感伤,全部的喜悦,全部的恨,全部的爱,都用你精湛的诗艺,融入你的大唐诗史中!赏古诗去蜀杜甫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安危大臣在,不必泪长流。【赏析】此诗作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这年四月,杜甫的挚友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诗人在蜀中失去依靠,于五月离开成都,乘船东下,写下这首诗。首联回想客蜀时间之久,示意国家动乱时间之长;颔联言离开蜀地的去向,示意前途艰险;颈联诗人抚今追昔,叹息自己年老力衰,同时流露出了人生无奈的辛酸和一事无成的悲伤;尾联就表层意义来说,是在自我解脱,其深层意义是发出了位卑忧国的肺腑之言。驾一叶平平仄仄搭起的小舟,穿梭于暗流涌动的江水之中,我们能想象杜甫逆流而上的艰难。他走在唐朝的下坡路上,注定要弓着腰,低着头,一点一滴地细数着黎民百姓的苦难,然后蘸着浓于墨的悲伤,含泪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的使命确定了他不行能过得轻松。“穷则独善其身”,多少人用这句话劝慰自己,摇摇头,屈服于黑暗的社会现实,从今只为个人和家庭的前景奔跑。可是,杜甫的心是与千千万万劳苦大众连在一起的,所以不管多艰难,他都要用自己的肩膀撑起一片天地,容纳他们的叹息。于是有了破旧茅屋中的那声呼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也就有了“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的思乡泪、忧国心。他是真正的人民“代言人”,他是真正的爱国者,以自己的肩膀扛起一段属于人民和国家的“诗史”。[运用角度]“忧国忧民”“铁肩担道义”“时代与命运”等。肩膀经常会想,要怎样一副铁肩才扛得起一个朝代由盛转衰的剧变产生的心理落差?才扛得起夹缝中的芸芸众生的声声叹息?才扛得起中国诗歌在社会剧变中的大课题?所以,不敢想象杜甫是怎样用他并不健壮的躯体承载着一切。驾一叶平平仄仄搭起的小舟,穿梭于暗流涌动的江水中,我能想象杜甫逆流而上的艰难。他走在唐朝的下坡路上,注定要弓着腰,低着头,一点一滴地细数着百姓的苦难,然后蘸着浓于墨的悲伤,含泪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他的使命确定了他不行能过得轻松。“穷则独善其身”,多少人用这句话劝慰自己,摇摇头,屈服于黑暗的社会现实,从今只为个人和家庭的前景奔跑。可是,杜甫的心是与千千万万劳苦大众连在一起的,所以不管多艰难,他都要用自己的肩膀撑出一片天地,容纳他们的叹息。于是有了破旧茅屋中的那声呼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也有了那句又恨又悲的诗: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而咸阳桥上“直上干云霄”的哭声也从今被后人深深牢记。他是真正的人民“代言人”,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一段属于百姓的“诗史”。翻开杜甫的人生画卷,不由得让人想起这句话:“文章憎命达。”他报国无门,困顿十年,方得小职,安史之乱中又流亡颠沛,为人所俘,直至最终,贫病交加而死。当他幼年在自家的枣树上爬上爬下,把笑声洒满整个庭院的时候,肯定没有想到命运之神已给他支配下这样一条坎坷异样的人生之路。幼时身体羸弱的他也肯定没有想到自己将用这一副肩膀扛起自己人生的不幸和整个时代的悲伤。而杜甫竟然扛住了。尽管生活已是“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可他从没把自己的目光拘囿于个人的得失与悲喜,就在他即将撒手人寰,在他为自己实行告辞仪式的时候,还在关切着“战血流照旧,军声动至今”。他总是放眼大众,深化到人们的心中,体察最底层人民的苦难,然后聚焦,酝酿,提炼,挥洒。杜甫是大儒,可他分明又高于传统的儒家。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杜甫却不管穷达,都要兼济天下。儒家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杜甫却是不管在不在其位,都要谋其政。那些为时代而泣、为百姓而歌的叙事诗中少见干脆的抒愤与哀喊,他总是从局外人客观安静的视角冷眼旁观,从一种不动声色的叙述中迸发出更为沉重和浓郁的愤懑。这样的诗不知使后代的多少人怒火胸中烧,泪水眼中噙。西川的一句诗或许是杜甫最好的写照:在一个晦暗的时代,你是唯一的灵魂。都说“男人铁肩担道义”,那么杜甫就是古往今来真正的大男人。一副肩膀,看似柔弱,却撑起了中国历史上一座文学与道义的高峰,让人远远观望,赞美不止。(选自高考满分作文)[佳作赏析]这是一篇感情真挚而动人的作文。文章开端围绕文题“肩膀”,先从三个问句写起,从而引出本文的写作对象杜甫。接着,结合杜甫的生平和诗句,写出了杜甫“用自己的肩膀扛起一段属于百姓的‘诗史’”“用这一副肩膀扛起自己人生的不幸和整个时代的悲伤”,最终总结概括出“杜甫就是古往今来真正的大男人”的结论。在文中,作者丰富的想象、美丽的文笔、精致的构思,让读者眼前为之一亮。特殊是文中对杜甫古诗文的丰富引用,或揭示时代背景,或呈现人物品行,不仅彰显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而且也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杜甫的真挚情感。[写作借鉴]1.学开头第一段,开头设问,有两个作用:一是为引出文章的写作对象杜甫,二是提示文章三方面写作内容。这种开头方式比较新奇,值得借鉴。2.学佳句其次段中“然后蘸着浓于墨的悲伤,含泪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句形象生动,耐人寻味。“悲伤”怎么能“蘸”?此处化抽象为详细,形象表达诗人悲悯百姓、心怀天下的高尚情怀。3.学总领第三段首句是总领句,“文章憎命达”(杜甫《天末怀李白》)是说有文才的人总是薄命遭忌。作者引用这一诗句总领本段,使读者未读全段文字,就先了解或许内容。4.学总结第四段末句引用当代诗人西川的诗句作结,内容总结恰当,显示了作者较广的阅读面,并且与前一段设置总领句比较,还可看出段落内部支配的灵动性,也显示作者驾驭段落的非凡实力。【考点点击】杜甫非常注意诗歌语言的锤炼。如《秋兴八首(其一)》颔联中的“兼”“接”二字,练达而传神,写出浑莽之象。赏析古代诗歌的炼字是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的考查点。【技法点拨】鉴赏古代诗词中动词的表达效果原则:联系诗歌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多方面入手,进行细致揣摩、推敲、精确理解作者“运用动词”的精妙。一、赏析诗歌中动词妙处的四个角度1.动词在作品中运用得当,能体现事物的立体感。如“数峰无语立斜阳”中的“立”字,就把原来处于静止状态中的山峰写活了。2.动词可以使结构严谨,特殊是活用的动词,使诗句的含义显得更丰富。更能达到动感和质感相结合的目的。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一句,诗人活用动词“绿”的缘由在于:诗人既想表现一种动态,又想表现一种状态。3.动词运用奇妙,不但能增加事物的形象性,还具有描述传神的作用。如“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中的“闹”字,作者意不在写“形”,而在写“神”。一个动词“闹”,不仅使全句生色,而且连全篇都因之增辉。4.动词能使一首诗浑然一体,体现意境诗味的作用。一首诗中能构成显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的“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句中“穿”“下”“向”三个写动态的词,将有漫长距离之隔的四个地方,一气贯穿起来,表达了诗人听到成功消息后想象还乡行程的迅捷而异样欣喜的心情。二、答题步骤第一步:说明词语在诗词中的意思。其次步:联系详细诗句说出这个词语在运用上的特点及好处。第三步:联系思想内容指出该词语表达的情感、看法和价值观。【典题共享】(2024·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早上五盘岭①岑参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青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注】①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经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回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显明,请作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用词用字的形象性。主要方法是将词语放入原句中,分析其表达效果。“江回两崖斗”中的“斗”字,运用拟人手法,将两岸崖石耸峙想象成两兽相斗,形象地凸显出江崖峥嵘的气概。“日隐群峰攒”中的“攒”字是“聚集”的意思,说群峰聚集,表现了峰峦密集、重叠的形态。答案:①“斗”字,描写两岸崖石耸峙欲错,如同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一、语言运用1.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百年多病独登台 B.万里悲秋常作客C.艰难苦恨繁霜鬓 D.分明怨恨曲中论解析:D项,都是表达一种幽怨愁恨之情。A项,“百年”,这里指晚年;现代汉语指许多年,一辈子,终身。B项,“万里”,这里指远离家乡;现代汉语指路程遥远。C项,“苦恨”,这里指极其缺憾;现代汉语指病苦愤恨。答案:D2.下列对《秋兴八首(其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秋兴八首(其一)》是杜甫旅居夔州时所作。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B.凡诗人触目所见无不是阴晦凄森的景象,可见诗人心情的孤寂凄楚,又可看出饱经战乱后国家的衰败残缺。C.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覆盖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大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间的时间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D.诗人在此旅居已两年,所以说故园之思随着孤舟在江上漂走,只有徒然面对着丛菊的其次次开放,为去年的情景而落泪。解析:“故园之思随着孤舟在江上漂走”不当,应为“故园之思被孤舟系在了江边”。答案:D3.下列对《咏怀古迹(其三)》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全诗开篇由山清水秀的昭君故里写起,与下文“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死后情景形成显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昭君命运的怜悯。B.颔联既写出了王昭君一生的苦楚,死后的孤独,也由“青冢”称呼中表现了对这位为民族和谐做出巨大贡献的女子的歌颂。C.诗歌的后两联借历史传闻指责了汉元帝的不分美善、朝廷里权贵们颠倒黑白的行为。D.全诗借对王昭君的怜悯、对统治者的指责,表达了自己明珠暗投的感慨。解析:全诗的主题是对王昭君的命运表示怜悯,对统治阶级表示指责,因此不行能有歌颂之意。答案:B4.下列对《登高》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开篇用非常凝练的语言,描写了富有特征的六种景物,使形态、声音、色调一一得到了表现。B.颔联采纳了拟人、衬托的手法,借“落木”“长江”喟叹生命短暂,而时间无穷。C.颈联的“万里”“百年”与颔联的“无边”“不尽”有相互呼应的作用。D.结尾的两句分承“作客”和“多病”。诗人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含蕴丰厚。解析:颔联未采纳拟人手法。答案:B5.下列对联中,适合悬挂在杜甫草堂的一组是()①为闻庐岳多真隐别有天地非人间②十年幕府悲秦月一卷唐诗补蜀风③狂到世人皆欲杀醉来天子不能呼④秋天一鹄先生骨春水群鸥野老心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解析:题干要求选择“适合悬挂在杜甫草堂”的对联。①中“别有天地非人间”明显指“世外桃源”,②中“十年幕府”“唐诗”“蜀风”指向杜甫,③中“狂”与“醉”的程度非杜甫全部,④中“先生骨”“野老心”符合杜甫。故②④适合。答案:D6.依据文意,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李白是仙,杜甫是圣。李白与杜甫一生都在燃烧,李白是天上的陨石,杜甫是人间的火种。李白诗如横笛,清丽悠扬。杜甫诗似直箫,深厚悲怆。读李白可以化解俗气,琐卑气,穷酸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读杜甫可以增加爱心怜悯心责任心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秋兴八首(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由秋天景物触动羁旅情思。(2)《咏怀古迹(其三)》中,诗人借远嫁塞外的女子的乡土之思,吐露自己飘舞的故园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杜甫《登高》中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前人也曾把这两句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答案:(1)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2)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二、阅读提升(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秋风(其二)杜甫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代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为全诗奠定基调。B.其次句为诗人远望所见,逝水滚滚东流,残日西坠,光线微弱,让人顿生暮年如是、桑榆晚景的感伤。C.第三、四两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D.诗的前四句重在写景,诗人身上所感到的,眼中所见到的,耳中所听到的,天地四方,暮景到处,寒冷凄绝。解析:C项,“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理解有误,“捣练”是捣洗丝绢,意指家中人为远行人备置寒衣。答案:C9.有人说,诗的后四句诗人抒发思归之情,“悲中有乐,乐而更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最终四句,句句饱含悲情,望月思归而难归为悲,挂帆可还乡却不是今夜为悲,他日归家却已漂泊一生华发满头为悲,牵挂故园池台不知是否残毁为悲。但悲情中却有乐笔,“不知明月”句用语俏皮。嫉妒他人团聚美妙,泪中含乐;想象早晚有一天会在月夜乘舟归乡,会倚靠庭园旧树欣然满意,饱含希望之乐。后四句写尽了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