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月度测试一试卷科目:历史(A)卷考试形式:闭卷命题人:考试时间:(75)分钟班级:班姓名:考号: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中游的彩陶风格影响了山东、江汉平原等地;江浙地区风格的陶器广泛出现在山东和湖北;长江中游风格的陶器出现在岭南地区。这些现象反映出()A.陶器是最主要的生产工具B.中华文化在多元交汇中发展C.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D.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中心2.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讲天道,墨家信鬼神,他们都不讲天命,儒家则讲人道,信天命,不信鬼神;道家无为而无求,墨家有为而有求,儒家有为而无求。据此可知,与其他思想流派相比,儒家思想()A.重视天人关系的研究B.与墨家思想可以互补C.有较强道义和责任感D.蕴含了早期民本思想3.20世纪70年代初期,汤因比在与日本学者池田大作对话时就曾说:“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汤因比在此强调了中华文化的()A.起源的本土性B.很强的包容性C.持久连续性D.强大的凝聚性4.据考证,肯尼亚沿海地区的遗址中曾出土了公元9世纪的长沙窑瓷器、公元9到10世纪的越窑瓷器、广东的青瓷器和部分北方地区的白瓷。这反映了公元9到10世纪()A.中国朝贡贸易的方式B.中非直接贸易已建立C,中国海外贸易的特点D.中国经济重心已转移5.亚里士多德在哲学上主张人要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但并不主张放弃现实的幸福;在生物学领域,至少对五十多种动物进行了解剖研究;在《物理学》一书中,他指出具体事物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这表明亚里士多德科学研究的主要特点是()A.注意各个研究领域的联系性B.注重客观实际,研究领域宽广C.具有浓厚的人文主义精神D.家学深厚,遗传影响比较大6.明清之际,通过对中国国情和儒家学说的深入调查研究,耶稣会传教士重新认识了中国文化,承认孔孟学说的精辟通达,从而改变旧有的罗马式传教方式,采用了独特的传教方式-“利玛窦规矩”,即尊重中国风俗,将天主教教义与中国经典相附会。这一变化()A.加速了儒家经典的外传步伐B.受到了中国士阶层的普遍欢迎C.消除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障碍D.增强了天主教在华传播的效果7.拜占庭帝国的文化从其产生的那一刻起就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但是在许多方面,特别是在政治、法律体系及官僚统治体系方面,拜占庭帝国几乎全面继承了罗马帝国的传统,使之成为中世纪拜占庭帝国政治制度的骨架。这表明拜占庭文化()A.西方化趋势日益严重B.侧重于政治制度创新C.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D.抛弃了自身固有传统8.13世纪时,越南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喃字,它是将两个汉字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个新字。越南民间口语文学广泛使用喃字,但文人、贵族大多都轻视喃字。由此可见,当时越南()A.文化呈现分层特点B.民族文化发展迅速C.民间抵制中华文化D.实行民族歧视政策9.上古时期,游牧民族改良了马的品种,把马拉战车的技术传人农业文明地区,使战争的形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也促进了生产和运输的发展。后来的骑射战术,也是始于游牧民族,且后农业文明诸地区同样是向他们学习的。这说明()A.民族大迁徙对文明造成破坏B.文明在不断传播中得以发展C.民族迁徙促进农耕文明发展D.游牧文明比农耕文明更优越10.美洲的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明,与欧亚大陆的其他文明一样,他们都曾经建立起自己的国家,而且还拥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美洲各文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B.人类文明的起源具有相似性C.美洲文明深受欧亚大陆文明的影响D.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共通性11.图1所示是清朝乾隆时期内务府承制的紫檀嵌珐琅重檐楼阁更钟。它把我国传统夜间计时的“更”与西方计时的“时”;“分”有机结合起来。该更钟体现了()图1A.“向西方学习”的流行B.西学东渐改变了国人儒学观念C.一定的时代性和民族性D.清文化产业逐步融入世界市场12.《一千零-夜》描述的人物,“从商人到金匠,从理发师到渔夫,从平民到国王,几乎人人都是物质派”,“悬诗”之所以能在阿拉伯半岛产生,也是因为半岛上集市的繁荣。这反映了()A.地理环境对阿拉伯商业发展的影响B.阿拉伯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C.阿拉伯文化具有开放包容的品质D.重商倾向对阿拉伯文学的影响13.下表为2010年美国人口普查中不同人种占总人口的比例情况。这种人口结构()人种占总人口比例白人(含西班牙裔和拉丁裔)72.4%关国印第安人0.9%夏威夷及其他太平洋岛屿原住民0.2%亚洲人4.8%黑人12.6%混血及其他人种9.1%A.促进了美国多元文化的发展B.是民权运动发展的结果C.反映了美国种族歧视的消逝D.体现了美国的制度优势14.据统计,在16-20世纪间,6000多万欧洲移民在美洲、澳大利亚等地建立了殖民地。1820-1980年间,3700万欧洲移民后裔在美国建立了家园。16-19世纪间,奴隶贸易将1200万非洲人运到了美洲。材料说明的主要问题是()A.人口在各大洲间进行大规模流动B.世界人口流动导致了新的国家的产生C.国际移民改变了人口迁入地的人种组成D.人口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15.1571年,西班牙人在菲律宾建造了马尼拉城,其初衷只想建立一个获取香料的基地,但它很快发展成了一个亚洲与美洲之间的联络点。货物无须先经过欧洲,而是直接跨越太平洋运达,用来支付的白银也同样不需要绕道。马尼拉成了可以买到各种商品的贸易中心。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商业革命引发了价格革命B.西班牙成为世界殖民霸主C.全球贸易的格局发生变化D.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亚洲16.大约从公元前4千纪起,青金石受到了地中海沿岸国家和两河流域人们的追捧,逐渐形成了一条几乎覆盖了地中海沿岸到帕米尔西麓的“青金石之路”。而帕米尔东麓再向东,就是古代中国的“玉石之路”,两者相连,正是后来的丝绸之路。这表明当时()A.跨区域的文明交流加强B.世界文明逐渐连为整体C.西亚北非文化同宗同源D.丝绸之路沟通东西交往二、非选择题(17题12分,18题14分,19题14分,20题12分,共52分)17.自古以来,人类在不断的迁移中求生存、谋发展,并在迁徙过程中带来了不同文化的交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亚欧大陆游牧世界和农耕世界的矛盾,爆发为暴力的形式。自古代起,直到公元十三、十四世纪,我认为,可以总括为游牧部族向农耕世界三次冲击的浪潮。......第二次冲击后约四、五个世纪,到了十三世纪,又爆发了第三次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这是最后一次、也是范围最广的冲击。发动这次冲击的主要是蒙古人,投入冲击成为主力的还有大量的突厥人。冲击的范围包括东亚、中亚、南亚、西亚、东欧和中欧。在第一、第二次冲击中作为主力的印欧人和闪人已经变成了受冲击的客体,成为农耕世界的防御者。......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的冲击,为历史之发展为世界史带来了不少的影响。-摘编自吴于廑《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材料二移民到美国的华人对当地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的四大股东之一利兰·斯坦福在1865年10月10日给约翰逊总统的一份报告中说:“(华工)一个阶层,他们安详、平和、耐心、勤劳、节俭,他们(比白人劳工)更谨慎和节俭,因而工资少点也毫无怨言......如果没有华人,要在《国会法案》规定的时间内建成这个宏大的全国性工程的西段,是完全不可能的。”-摘编自徐国林《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职业变化》(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古代游牧部族向农耕世界发起三次冲击的史实。以游牧世界第二次冲击为例,结合所学,扼要说明其“为历史之发展为世界史带来了不少的影响”。(6分)(2)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简析华人移民对美国文化作出的重要贡献;并分析华人移民美国的原因。(6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东南亚沿线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路段,在其沿海及一些岛屿上发现大量与当时海上交通及贸易有关的考古遗存,其中就有不少来自中国汉朝的文物。目前,在东南亚的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柬埔寨等地共20余处遗址出土了汉朝文物,这些汉朝文物的出土,再现了汉代中国和汉文化沿海上丝绸之路走出国门、迈向世界的历史图景,是研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及中外交流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西汉时的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是环绕中南半岛,即“大陆东南亚”航行,并沟通印度的。到了东汉,其走向变得复杂起来,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通向东南亚岛屿地区的一些线路。-摘编自杨勇《汉代中国和汉文化如何沿海上丝路走向世界》材料二明朝永乐年间,海内升平日久,国运昌隆,明帝国成为当时亚洲乃至世界强国。明成祖更倾心于追溯历代盛世中帝王的治绩,向往在海外树立威望。于是明成祖决定,令庞大的中国船队驶出国门,活跃在东南亚、南亚乃至阿拉伯和非洲东岸的广大海域,向世界显示中国作为航海大国的强大实力。下西洋前期,郑和使团的活动范围在东南亚各国之间,主要解决中国在东南亚和南亚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树立起中国在东南亚和南亚各国中的威信,为“重振已坠之国威”而进行广泛的外交活动。后期航海的主要任务是向南亚以西继续航行,到达波斯湾以及更远地方,通过开辟新的航路,让从来没到达过中国的海外远国,“宾服”中国。在后期航海中,郑和船队经过南洋群岛,横渡印度洋,取道波斯湾,穿越红海,沿东非之滨南下,最远到达赤道以南的非洲东部沿岸诸国及马达加斯加岛一带。-摘編自武斌《郑和下西洋》(1)根据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状况。(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的条件。(6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产生的影响。(4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中国是茶的发源地,相传上古时代的神农氏首先发现茶叶的饮用价值。把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而不仅仅作为一种生活需要,是从唐朝陆羽开始的。他的《茶经》影响至今,根据《茶经》的记载,茶起源于巴蜀之地,之后茶叶朝东南西北各方向传播。朝东,日本、高丽有不少僧人和使者来到大唐学习,并携带茶种回国种植;往西,作为商品沿着丝绸之路传到中亚和西亚;往南,到越南、缅甸、印度,大约始于9世纪开始饮用茶;至于北,则是五代和北宋时越过河套地区传到北方游牧民族城区。古代的中央政府利用茶来掌控和协调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因而就出现了“茶马互市”。来自中国的茶与世界各地的民俗民风融合,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世界茶文化和饮茶习俗。-摘编自余锋《从茶与咖啡的普及历程看中西方文化及传播差异》材料二16世纪开始,大航海时代的来临,推动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欧洲商人、旅行家以及传教士纷纷来华,他们关于中国茶叶的介绍,推动了欧洲的饮茶热潮以及茶叶贸易。在巨大的利润驱使下,茶叶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主要商品。到18世纪,伦敦的咖啡馆实际上成了茶馆,茶叶成为美国全民共饮的大众饮料。很长的时期里,在英国形成了一种“中国热”,用中国瓷器饮用中国茶无疑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茶叶带给英国国库的税收曾经达到每年330万吨,占国库总收入的十分之一左右。-摘编自《近代欧洲的茶叶贸易与中国茶文化的西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茶业发展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茶叶贸易兴盛的原因及对英国社会的影响。(8分)2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唯一连续性的文明。五千年文明的连续发展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中华文明的这种连续性之所以可能,中华民族自觉的传承意识和传承实践是一个重要原因。自觉地继承、传承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项重要特征,也是中国文化连续性发展的根本条件。孔子注重“述而不作”。述是复述,也是传承,述是早期古代文化积累发展的主要方式。没有“述”,文化的成果就不能保留和传承,孔子以后,儒家对六经的不断解释和自觉传承对中华文化的久远传承发挥了根本性的示范作用。唐代的韩愈曾写下著名的《原道》原道的道就是指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强调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要坚持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宋代以后,“学绝道丧”成为儒学的根本优患,主张要把文化和价值的传承作为第一要务。这些不同时代、不同王朝、不同政治实体、不同族属的国家统治者、管理者,坚守着相同的国家文化理念,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国家认同。这种基于国家认同的国家文化就是中华历史文化基因。这种基因不因国家内的人群、族群与时间不同而改变。-摘编自陈来《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中华文化传承”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2024-2025学年高二第二学期月度测试一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考试形式:闭卷命题人: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BCDCBDCABD题号111213141516答案CDACCA二、非选择题(17题12分,18题14分,19题14分,20题12分,共52分)17.(1)史实:印欧人的迁移;亚欧游牧民族大迁移:蒙古西征。(3分)影响: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区域文化;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1点1分共3分)(2)贡献: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了美国文化的发展。(2分)原因: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殖民者往往迫使华工签署契约;中国穷苦百姓或因为生活所迫,或是被诱骗绑架。(两点4分)18.(1)状况:以东南亚为重要路段;西汉时,从东南沿海出发,经中南半岛进入印度洋,最终到达印度;东汉时,又增加了通向东南亚岛屿地区的一些线路。(4分,答出两点即可)(2)条件:明朝是当时亚洲乃至世界强国;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进步;统治者支持。(三点给6分)(3)影响:促进了古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促进了沿线各国传统手工业发展;影响了古代中国政府财政收入;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传播了中华文化,增强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力。(2点给4分)19.(1)源远流长;文化属性不断增强;影响范围不断拓展;成为中外交往与民族交融的载体。(三点给6分)(2)原因: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世界市场开始形成,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西方来华人员的宣传,扩大了西方人对茶叶的需求;巨大贸易利润的刺激,推动了茶叶贸易的发展。(2点给4分)影响:茶叶的输入,改变了英国人的生活方式;推动了“中国热”,传播了中华文化:茶叶贸易的利润,为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增加了英国的财政收入。(1点2分共4分)20示例论题:古代中国政治、文化制度(政策)推动了文化传承。阐述:秦朝统一之后,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通过郡县制,有效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统一文字和法令,为文化传承提供了制度保障。后世历朝历代坚持了中央集权体制,推动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传承。西汉时期,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家的一些思想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汉武帝即位后,尊崇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两宋时期,在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的鼓励下,儒家学者在吸收佛教和道教学说的基础上,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程朱理学,极大地深化了传统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儒学的包容性和独立性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更加广泛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得以传承。综上可知,古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战略合作伙伴股东合同模板
- 租赁合同原告代理词
- 实木门采购合同
- 墓地迁移合同范本
- 上海劳动合同标准文本
- Brand KPIs for ready-made-food Bens Original in Germany-外文版培训课件(2025.2)
- 继发性癫痫患者护理
- 帕金森病患者护理查房
- 铂金饰品典当抵押借款合同书
-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 第7单元 认识时间 教案
- 2021年上海市工业技术学校教师招聘试题及答案解析
- 项目功能需求调研表通用模板
- DB13T 1563-2012 淡水池塘标准化改造技术规范
- 偏头痛PPT课件(PPT 43页)
- 语料库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课件
- 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论文——施工组织设计
- 最新国际贸易术语培训
- 2021年高考真题--化学(江苏卷)(附解析)
- 项目功能需求调研表通用精选文档
- 基于节约里程法的大润发超市济南地区配送路径优化研究
- 工厂个人简历登记表格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