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七月》详细教案_第1页
诗经《七月》详细教案_第2页
诗经《七月》详细教案_第3页
诗经《七月》详细教案_第4页
诗经《七月》详细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经《七月》详细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七月》,积累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梳理诗歌所描绘的不同季节的农事及生活场景。体会《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分析诗歌中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内容,提高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的能力。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所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古代劳动人民在繁重赋税和残酷剥削下的苦难生活,培养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之心。感受先民们在艰苦环境中表现出的勤劳坚韧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不同季节的农事活动和生活场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掌握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体会其艺术效果。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2.教学难点领会诗歌所反映的古代社会的阶级关系和人民的生活状况,感受诗歌的深层内涵。深入理解赋、比、兴表现手法的特点及作用,并能在具体的诗歌分析中准确判断和运用。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歌的情感。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知识、字词含义、表现手法等,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3.讨论法: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主题等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4.情境教学法:借助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古代社会生活,增强对诗歌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1.播放一段展现古代农村田园生活的视频,视频中呈现出春种秋收、男耕女织等场景。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同学们,刚刚我们看到的这些画面让你们想到了什么?你们觉得古代的劳动人民是怎样生活的呢?"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2.顺势引出课题:"在两千多年前的古代,有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百态,其中有很多篇章都生动地描绘了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和生活状况。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七月》。"

(二)知识讲解(10分钟)1.介绍《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各地的民歌,反映了不同地区人民的生活和情感;"雅"是宫廷乐歌,用于朝会、祭祀等场合;"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诗经》的表现手法主要有赋、比、兴。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比是比喻,用一种事物比喻另一种事物;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2.介绍《七月》《七月》是《诗经·豳风》中的一篇,是一首农事诗,也是《诗经》中最长的一首诗。这首诗以时间为线索,描绘了西周时期豳地(今陕西旬邑、彬县一带)农民一年的劳动生活和他们的悲惨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和人民的疾苦。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5分钟)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节奏的把握和语调的抑扬顿挫。教师范读时,要读出诗歌的韵律美和情感基调。例如:"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读时要注意"流火""觱发""栗烈"等词语的读音和节奏。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内容和韵律。鼓励学生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诗句。3.全班齐读诗歌全班同学一起齐读诗歌,教师在旁指导朗读节奏,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诗歌韵律的感知。提示学生注意诗歌中每章的节奏特点,如:"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这一章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节奏稍缓,"春日载阳......采蘩祁祁"节奏稍快,"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节奏又转缓,要读出这种节奏变化。4.思考问题,概括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这首诗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了哪些内容?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总结:这首诗按照季节顺序,描写了豳地农民一年十二个月的农事活动、衣食住行等生活状况。

(四)文本研读(25分钟)1.逐章分析诗歌内容第一章朗读第一章,思考:这一章描绘了哪个季节的景象?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这一章描绘了夏历七月的景象。"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七月大火星向西落,九月妇女缝寒衣。点明了时间的推移和季节的变化。接着写了春天到来时,人们开始准备农事,"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描绘了春天阳光明媚,黄莺啼鸣,妇女们拿着深筐,沿着小路去采摘嫩桑的画面,展现了人们为了养蚕而忙碌的情景。最后"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描绘了春天白昼变长,人们采摘白蒿的情景,而女子却心生悲伤,担心被公子强行带走。这里通过女子的心理活动,暗示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压迫。分析这一章中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是赋,直接叙述时间和事件;"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是赋中含兴,先描绘春天的美好景象,引起下文女子采桑的活动;"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以春日的美好与女子的悲伤形成对比,是比的手法,突出了女子的悲惨命运。第二章朗读第二章,思考:这一章写了什么季节的什么农事活动?体现了劳动人民怎样的生活?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这一章写了夏历八月的农事活动。"八月萑苇",写八月割芦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写三月修剪桑树,用斧砍去高枝,拉着细枝采嫩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写七月伯劳叫,八月开始织布,染出的布有黑有黄,我染的朱红色最鲜艳,为公子做衣裳。这一系列的农事活动体现了劳动人民一年到头的辛勤劳作,自己却只能穿着粗糙的衣服,而精美的衣裳都为公子制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差异和劳动人民的贫困。分析表现手法:"八月萑苇""蚕月条桑......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为公子裳"都是赋,直接叙述农事活动;"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以自己织布的辛苦与公子衣裳的精美形成对比,是比的手法,突出了劳动人民的付出与收获的不平衡。第三章朗读第三章,思考:这一章描绘了秋天的哪些场景?表现了劳动人民怎样的生活状况?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这一章描绘了秋天收获的场景。"九月肃霜,十月涤场",写九月天高气爽,十月清扫打谷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写人们准备了两壶酒,宰杀羔羊,登上公堂,举起牛角杯,祝福主人万寿无疆。表面上看是一幅欢乐的丰收庆祝画面,但实际上这是在贵族的公堂举行的,劳动人民在丰收后还要向贵族献上祭品,表达祝福,自己却得不到应有的享受,进一步揭示了社会的不平等。分析表现手法:"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是赋,描绘秋天的景象;"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是赋,叙述庆祝丰收的活动;这里没有明显的比、兴手法。第四章朗读第四章,思考:这一章写了什么内容?与前面几章有什么联系?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这一章写了冬季的生活。"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写十一月猎取狐狸,为公子做皮衣;"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写十二月大家一起打猎,小兽归自己,大兽献给公。这表明劳动人民在冬季农闲时还要为贵族提供猎物,继续体现了他们的劳役之重。与前面几章相联系,进一步展现了劳动人民一年到头都在为贵族劳作,没有自己的休息和享受时间。分析表现手法:"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都是赋,直接叙述打猎及猎物分配的情况。第五章朗读第五章,思考:这一章主要写了什么?反映了劳动人民怎样的居住条件?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这一章主要写了人们建造房屋的情景。"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通过描写昆虫在不同月份的活动地点变化,暗示天气逐渐转凉,人们开始准备过冬。"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写人们堵塞鼠洞,烟熏老鼠,用泥涂抹好朝北的窗户,修补好柴门,感叹今年就要过去,一家人住进这简陋的屋子。这反映了劳动人民居住条件的简陋和生活的艰苦。分析表现手法:"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是赋,以昆虫的活动暗示季节变化;"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是赋,叙述人们准备过冬的生活场景。第六章朗读第六章,思考:这一章写了什么农事活动?体现了劳动人民怎样的劳动强度?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这一章写了冬季的农事活动。"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写六月吃郁李和葡萄,七月煮葵菜和豆类,八月打枣,十月收稻,用这些收获的东西酿成春酒,祈求长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写七月吃瓜,八月摘葫芦,九月拾麻子,采摘苦菜,砍臭椿树当柴烧,这就是我们农夫的食物。从这些农事活动可以看出劳动人民一年到头都在忙碌,劳动强度极大,而收获的食物却很粗糙简陋,生活十分困苦。分析表现手法:"六月食郁及薁......食我农夫"都是赋,直接叙述农事活动和劳动人民的食物来源。第七章朗读第七章,思考:这一章表达了劳动人民怎样的情感?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这一章表达了劳动人民对贵族的怨恨和对自身命运的无奈。"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写九月修筑打谷场和菜园,十月把庄稼收进仓库,各种庄稼都要收好,可叹我们农夫,庄稼刚收完,又要去为贵族修缮房屋。白天割茅草,晚上搓草绳,急忙上房修屋子,开春又要开始播种百谷。劳动人民一年的辛勤劳作换来的是贵族的剥削和压迫,他们对此感到怨恨,但又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继续劳作,表达了一种无奈和悲愤之情。分析表现手法:"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是赋,叙述劳动人民的劳作过程和无奈处境。2.总结诗歌主题引导学生回顾各章内容,思考:这首诗通过描绘豳地农民一年的生活,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这首诗反映了西周时期社会的阶级压迫和人民的苦难生活。贵族们不劳而获,享受着劳动人民的劳动成果,而劳动人民终年辛勤劳作,却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平等的批判,同时也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坚韧的精神品质。

(五)课堂小结(5分钟)1.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诗经》的基本知识、《七月》的诗歌内容、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以及诗歌的主题等。2.强调《诗经》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感受先民情感具有重要意义。鼓励学生课后继续阅读《诗经》中的其他篇章,进一步领略其魅力。

(六)布置作业(5分钟)1.背诵并默写《七月》。2.以"读《七月》有感"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自己对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劳动人民生活的理解。3.从《诗经》中选一首自己喜欢的诗,运用所学的赋比兴手法进行简单赏析,下节课交流分享。

五、教学资源1.多媒体课件,包含《诗经》的相关介绍、古代农村生活的图片和视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