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问题研究综述目录TOC\o"1-2"\h\u3761中医治疗慢性胃炎问题研究综述 14224引言 1272811西医与慢性胃炎 2238261.1现代医学关于慢性胃炎的病因认识 2260781.2现代医学对慢性胃炎的诊断要点与分类鉴别 2172162中医与慢性胃炎 2147782.1古代中医对慢性胃炎的认识 322002.2现代中医对慢性胃炎的认识 3108943慢性胃炎的的中医治疗 4267963.1慢性胃炎的治疗:中医内治法 449303.1.2口服中成药 5127643.2慢性胃炎的治疗:中医外治法 5213564结论 7116035讨论 721512参考文献 8摘要:慢性胃炎作为消化科常见病,近年来发病越来越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因慢性胃炎的病因复杂且当前医学对其研究的不充分,给临床上对其医治的上带来了诸多困扰。研究方法及目的:通过分析研究慢性胃炎的临床特点以及中医古籍文献,探究总结中医对于慢性胃炎的治疗方法,及使用药物的使用规律,以期能更好的指导中医临床对慢性胃炎的治疗。研究结果:无论是中医内治法还是外治法,对慢性胃炎均有良好的疗效。结论:1.传统医学在慢性胃炎的治疗上,对于非器质性病变导致脾胃功能失调的治疗上有着独到的优势,值得临床学习并推广。2.现代中医的发展,在治疗慢性胃炎上有了更多的治疗思路和方法。3.中医由于理论的晦涩和学说流派众多等原因,其治疗效果往往与医者的理论水平密不可分。关键词:中医学;慢性胃炎;中医治疗;综述引言慢性胃炎发病率高,且年轻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由于慢性胃炎的临床症状不典型、病因研究不充分和发病机制复杂,且因中医古代典籍中并没有可以与“慢性胃炎”完全匹配的病,从而导致当今中医医生难以从古代典籍中直接获得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同时又因受限于不同中医医生对各种中医疗法认知不足,使得中医医者临证在面对慢性胃炎病人时,难以做到心中了了。故在此就慢性胃炎一病分西医和中医两个维度作一综述,以期可以对临床治疗慢性胃炎及其他相关病有所启发。西医与慢性胃炎慢性胃炎是一种胃粘膜的慢性炎症,病理上以淋巴细胞浸润为主要特点[1]。在临床上,本病缺乏特异性表现,患者常表现为无症状或伴有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痛、餐后饱胀感、反酸、恶心等。本文将以临床症状表现为消化不良的慢性胃炎为主要探讨对象。1.1现代医学关于慢性胃炎的病因认识现代医学的发展目前虽然尚无法对慢性胃炎的病因作完全的阐述,但主流医学依然已明确有以下几项病因: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免疫因素、刺激性物质、十二指肠液反流、胃窦内容物潴留、细菌病毒和其他毒素、年龄和遗传因素[2]。其中,以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为本病的最主要且常见的致病因素[3]。另外,在临床上免疫因素以及刺激性物质或药物长期使用、酒精及辛辣或过冷过热食物的刺激,十二指肠液反流等病因也较为常见。1.2现代医学对慢性胃炎的诊断要点与分类鉴别依据2020年《慢性胃炎基层诊疗指南》[4]:明确将胃镜及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定为慢性胃炎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主要手段,同时结合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辅以实验室检查:Hp检测、胃蛋白酶原Ⅰ、Ⅱ以及胃泌素-17检测、血清抗壁细胞抗体、抗内因子抗体及维生素b12测定。临床上依据慢性胃炎的病灶所在、病理部位组织学的改变,结合病因,将慢性胃炎分为萎缩性、非萎缩性和特殊类型。其中,以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最为常见,其诊断的鉴别点关键在于胃镜下黏膜是否呈红白相间的色泽改变、血管是否过于明显显露、以及是否伴颗粒或结节状增生。中医与慢性胃炎2.1古代中医对慢性胃炎的认识同现代医学的诊断命名不同,中医对慢性胃炎诊断以主诉症状为主。以胃痛为主诉,常被诊为“胃脘痛”,在中国金元时期之前,常被称之为“心痛”“胃心痛”“心下痛”等;以胃部餐后胀满感明显为主诉,常诊为“痞满”或“脘痞”。若以恶心反酸为主症,常被诊断为“反胃”“嘈杂”等病[5]。在中医上以上疾病其病位均属于胃。《黄帝内经》作为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其中对胃脘的问题有较为详尽的阐述。如《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中有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6],及《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7],这些阐述较早认识到胃脘的发病与脾肝均密切相关。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认为“今虚劳,血气衰少,脾胃冷弱,故不能消谷”[8],提出过劳所致气血虚弱是餐后饱胀消化不良的根本原因。后世李东垣是脾胃病大家,在其《内外伤辨惑论》中提到“苟饮食失节,寒温不适,则脾胃乃伤”[9],认为脾胃病的发病还与饮食不节和受寒密不可分。清代医家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提出反胃的根源在于“阳衰土湿,下脘之不开”[10]。2.2现代中医对慢性胃炎的认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以及城市生活节奏的逐步加快,今人在饮食与生活上越来越难以注重顾护脾胃,慢性胃炎也逐渐成为我国临床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之一[11]。同时,疾病的高发也促使现代的中医医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摸索探究总结,在师古之余,对慢性胃炎也有了越来越多新的中医理论的认识。国医大师李佃贵[12]根据临床经验总结,开创性地提出浊毒为害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机,且认为浊毒始终贯穿慢性胃炎治疗的全过程。叶天士认为“浊邪害清”,浊毒黏滞,侵袭人体易阻遏气机,脾胃的正常运化依托于气机升降有序,若失常则将进一步耗伤脾胃。国医大师李佃贵教授其弟子刘启泉[13]教授,在继承李佃贵教授的从浊毒论治慢性胃炎的理论后,又在其上发展,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以气机不调为基本病机,提出从“随变而调气”的角度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随变而调气”是中医的一项基本治疗原则,始见于《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其主旨精妙之处就在于“变”这一字,这就强调临床上不可拘泥于一则一法一方,要求医者根据病人当下身体的实际情况及其疾病的发展随其变化而调整治则治法。桑希生[14]教授从中医角度看待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认为伏燥与其关系密切,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最主要的致病因素。伏燥是指机体内津液不足形成内燥,而内燥感而不随即发作,伏匿于体内,伺机而发[15]。燥邪羁留日久,逐渐消耗人体的津液与正气。胃喜湿,失于濡养则容易发为胃萎。中焦气化不利,清浊不分,则可见痞满等证。慢性胃炎的的中医治疗中医疗法对慢性胃炎的治疗主要可以分为内治法和外治法两大类。其中内治法常以煎煮中药口服和中成药口服治疗为主;外治法则常以针刺、小针刀、艾灸以及刮痧为常见治疗手段。3.1慢性胃炎的治疗:中医内治法3.1.1口服汤药通过中药煎煮内服的方式治疗慢性胃炎,首先就要求中医医生能基于对患者体质及症状,结合病因病机进行辨证分析。在临床上,最常用的是使用脏腑辨证将慢性胃炎分为脾胃虚弱证(气虚/虚寒/胃阴不足)、肝胃不和证、脾胃湿热证、胃络瘀阻证等。笔者基于临床结合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数据库中文献资料总结出慢性胃炎用药规律:慢性胃炎常规的遣方用药中常以四君子汤、建中汤、四逆散为底方加减化裁,同时常辅以半夏、枳壳、陈皮等调理气机;辅以沙参、麦门冬、当归等滋养胃阴;辅以丹参、香附、延胡索活血化瘀止痛等。当代中医基于对“胃痞”与“心下痞”之间联系性的认识,也常以辛开苦降之法,用半夏泻心汤来治疗胃痛、胃部胀满为主诉的疾病。白晓秋[16]用100名寒热错杂型慢性胃炎患者研究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结果显示半夏泻心汤总有效率为96.0%,而西药治疗组为76.0%,提示半夏泻心汤可以对寒热错杂型慢性胃炎起到明显的改善。另外,现代医家也有一些不拘泥于常规调理脾胃的治则治法。袁红霞[17]教授以六经辨证为基础,从少阳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王蕊[18]等受《黄帝内经》中“胃不和则卧不安”的理论启发,从“卧不安”论治“胃不和”。李兆文[19]等研究《伤寒论》经方合用治疗的慢性胃炎,得出经方组治疗慢性胃炎总有效率达到93.18%(对照组72.73%),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试验组为0。由此可见,无论是应用脏腑辨证对慢性胃炎进行以调理脾胃为主的治疗,还是对古方古法加以灵活运用,口服汤药对慢性胃炎均有良好的疗效。3.1.2口服中成药现代生活节奏的愈发加快,使得汤药煎煮与服用的不便捷性这一缺点也愈发为患者所诟病。随着工业化和现代科技的发展,中成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2021年,《中成药治疗慢性胃炎临床应用指南》[20]出台,指南中明确在治疗慢性胃炎伴糜烂时推荐可单独使用:延胡胃安胶囊、三九胃泰颗粒;若患者慢性胃炎还伴有胆汁反流,治疗时推荐可单独使用:胆胃康胶囊、三九胃泰颗粒;在慢性胃炎防治胃癌前病变和胃癌前疾病(主要指萎缩、肠化生、异型增生)时,推荐摩罗丹可单独使用于临床,并特别指出摩罗丹对治疗轻度异型增生具有一定的优势;推荐可单独使用荆花胃康胶丸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若患者主要表现为消化不良,推荐可单独使用气滞胃痛颗粒、达立通颗粒治疗、枳术宽中胶囊、六味安消胶囊;若消化不良的同时,伴有轻度焦虑、抑郁状态,可推荐单独使用枳术宽中胶囊治疗,亦可配合使用舒肝解郁胶囊。同时指南中也对各中成药在临床治疗中的安全性和使用条件也做详尽的规范。这一指南的颁布,有望将来临床上在使用中成药治疗慢性胃炎过程中更加规范且有据可依。3.2慢性胃炎的治疗:中医外治法3.2.1针刺治疗针刺疗法的起源,目前中医史学界的说法是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针刺疗法是我国传统医学中瑰丽的宝藏。当代中医的式微,使得今人对针刺的认知仅仅停留在理疗与保健,或者不认为中医的针刺疗法可以治内科病。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早在《黄帝内经》成书时期甚至更早,针刺疗法已经被广泛运用于治疗各种疾病。针刺疗法以经络学为基础立论,在临床治疗疾病中有一定的选穴规律,一般以循经取穴最为基础和常见,此外还会运用到穴位配伍原则,辅以特殊穴和经验穴组成穴方。在临床上针对慢性胃炎的以胃痛为主诉的治疗中,通过循经取穴常以阿是穴、中脘、建里作为主穴,与内关、郄门、太白、公孙、足三里或阴陵泉、太白、公孙相配,若患者还兼脘痞、消化不良等证,常配合太冲、合谷开四关以疏利气机。同时,有研究[21]表明在针刺治疗中手法的辅助作用也至关重要,辨明虚实后,辅以补写手法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针刺疗法的理论学说之多不枚胜举。同一疾病,甚至同一患者,不同的针刺理论指导下也会对其有不同的认识,从而有不同的治则治法。左常波[22]教授作为董氏奇穴大家杨维杰先生的嫡传弟子,在继承董氏奇穴的基础上发挥,自创斡旋针法,意为斡旋中焦,恢复气机升降,并将其用于治疗慢性胃炎当中。左常波[22]教授将80例慢性胃炎(脾虚气滞型)受试患者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观察组患者采用斡旋针法治疗,对照组则予以西药治疗。从医症状积分、临床疗效和血清胃泌素、血浆胃动素、血管活性肠肽的含量几个维度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差别。结果显示一疗程后,观察组各项数据和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组(P<0.05)。经络诊察法由王居易[23]教授首创,主张先对有关经脉进行审、切、循、按、扪,在发现异常变动经脉后再进行选穴组方,王教授认为治疗前先对患者进行经络诊察可为临床辨别经络的寒热虚实提供可视化依据,可大幅度减少主观偏差。周炜[24]等运用经络诊察法对6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经络分布研究,结果发现大部分患者的足少阳经、手太阴经以及手阳明经这三条经络均有十分突出的经络异常反应。这与常规针刺取穴差异性较大,常规取穴上常容易忽略胆经和肺经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联系。王春雷[25]应用升降理论针刺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肝胃不和型),通过随机把30例患者行普通针刺,30例患者行升降理论针刺治疗的方法,对比评估两组胃肠PRO的积分、Hp感染分级、主要症状积分和中医症候总积分及生存质量评分(SF-36),发现观察组临床疗效均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不论是基于何种理论指导下针刺治疗慢性胃炎,只要医者理论扎实,辨证准确,均能得到明显疗效。3.2.2针刀治疗针刀疗法是中医外治法在当代的创新,于1976年由朱汉章先生将古代九针与西医解剖学相结合创立。针刀治疗早期广泛应用于各种急慢性疼痛,且疗效显著,如王跃武[26]对839例颈肩腰腿痛患者施以针刀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8%。近年来,小针刀医生的也在逐步尝试拓宽针刀的适应症。吕小桃[27]对206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针刀治疗,得到针刀治疗慢性胃炎总有效率达90.8%的结果(其中痊愈者51例,占24.8%;显效者75例,占36.4%;好转者61例,占29.6%),同时指出针刀医学认为慢性胃炎的病位并不在胃,而在于胸椎段。这种基于软组织学对慢性胃炎的认识令人耳目一新,对指导中医临床对慢性胃炎的认识和治疗拓宽了治疗思路。3.2.3艾灸治疗艾灸疗法包含了多种灸法,在临床上常通过结合针刺来辅助治疗,以增强疗效,但艾灸也可单独用来治疗慢性胃炎。有研究[28]表明艾灸可以增强免疫力保护胃粘膜,不仅可以抵抗幽门螺杆菌入侵,还可以清除体内的幽门螺杆菌。陈克盛[29]等研究隔姜灸对浅表性胃炎的疗效时,取足三里和中脘、脾俞和胃俞这两对穴组进行隔姜灸,结果显示隔姜灸治疗组不仅有效率可达96%,且治疗后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含量较之对照组明显增多,而丙二醛的含量则反之,得出单独使用隔姜灸治疗浅表性胃炎可有效平衡氧自由基的结论。慈洪飞[30]通过102位患者研究单取中脘穴行雷火灸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一个疗程后对比发现观察组54位患者有效率达96.15%,对照组82.00%(P<0.05)。此外,还有研究[31]表明麦粒灸与温针灸在取同样穴位时,对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型)不仅有效率高于温针灸组,其远期疗效也要优于温针灸(P<0.001)。综上分析,无论是慢性萎缩性胃炎还是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单独使用艾灸进行治疗,病情都能得到效改善。结论1.慢性胃炎属于中医治疗的优势领域,且治疗手段繁多,均有可观的有效率。2.当代中医学对慢性胃炎的认识从古籍中的理论不断深入挖掘并发挥,涌现了许多具有很有临床价值的治疗新思路。3.中医是否能有效治疗慢性胃炎的关键在于中医医生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是否能基于患者实际情况作准确的辨证分析以及是否能在病程中对病机作动态的精准把握。讨论由于中医和西医的理论体系的天差地别,导致二者针对慢性胃炎的诊治也有所差异。当代中医医家对于慢性胃炎的理论认识,从古籍及古医家的基础上发展,提出了许多卓诡不伦的论断,且新的学说不仅具有临床价值,也给了后人更多的启发和思考,不断丰富和完善着中医学的体系和内容。同时,随着中医理论的不断创新,对于脾胃病的治疗手段当前也已是百花齐放。不仅有传统治疗手段,也有新兴的中医治疗方式,如文中提到的针刀疗法,另外还有文中尚未提及但临床在治疗慢性胃炎上确有成效的穴位埋线、火针以及手法治疗等,但这些治疗方式大多都是用来辅助其他主要治疗手段以提高中医综合疗法的治疗效果。在现在中医学的大体系下,无论是内治法还是外治法,理论学说流派林立,其中不乏相悖之处,也不乏互相重叠部分,这给后人对中医的学习上无形之中提高了难度,在临床上也极大得考验着医生的临证水平。但是,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不断鞭策着每一位中医医生永远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百川终到海,这样的现状何尝不正是中医从式微走向复兴的前兆。致谢在焚膏继晷经历无数个日日夜夜后终于完成了本篇论文。无论是在论文的写作之初的选题上,还是在其创作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挫折。在此要感谢我的同学挚友在过程中对我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和帮助,父母亲人的不断鼓励。尤其是强烈感激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感恩他不厌其烦地对我的论文进行指导和修改,对此,我还要向他致以最真挚的祝福。同时也十分感激芜湖学习中心的赵忠老师和汪晓凤老师,感谢二位老师和其他工作人员这三年的辛勤付出和关怀,以及感谢学校多年的栽培和教育。另外,作为中医界的一名晚生后辈,感激先贤的著书立说,感激一代又一代中医人的无私奉献,如果没有所有先贤和前辈的刻苦钻研,现在的中华文化里不会有中医学这么一颗如此璀璨的明珠瑰宝!吾辈不能忘记为往圣继绝学的古训,任重而道远。最后,尤为重要的是感谢所有参与此次论文评审和指导答辩的各位德高望重的老师、专家和教授,感谢各位拨冗垂阅拙作之余,还将对本人进行专业上的指导和教诲。受限于本人学术水平,本文难免会有所纰漏,恳请各位老师和医友不吝赐教。参考文献林果为,王吉耀,葛均波.实用内科学[M].第十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1508~1509.丁皆平,沈志祥,罗和生.实用消化病学[M].第三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269~271.马鑫,张洁.HP型慢性胃炎的病因及防治[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三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2018:25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慢性胃炎基层诊疗指南(2019年)[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20(09):547~550.张声生,唐旭东,黄穗平,卞立群.慢性胃炎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07):3060~3064.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72.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18,274.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8金·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3.清·黄元御.四圣心源[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9,80.王祉,李福凤.慢性胃炎中医证候的生物学基础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09):2881~2883.娄莹莹,刘小发,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药店药品研发合作承包合同
- 2025年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度高端住宅买卖定金合同模板解析
- 2025年度科研实验室临时场地租赁合同
- 2025年度建筑防水工程安全责任合同
- 2025年中国医药级聚乙二醇行业市场竞争格局及投资前景展望报告
- “社区中心景观报告”教案讲义
- 中国修复紧致面霜行业发展监测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 2025年度森林资源伐树作业安全责任协议书
- 2025年度高清视频专线接入服务合同范本
- 青岛版(六三制)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全册教学设计、教案
- 电力安全工作规程考试试题题库
- 2024年糖尿病足诊治指南解读课件
- 两个人合伙买搅拌车的合同
- 《商务沟通-策略、方法与案例》课件 第一章 商务沟通概论
- ISO9001、ISO14001、ISO45001三标一体内部审核检查表
- 医疗风险分析评估课件
- 体检科护理讲课课件
- 数字化赋能小学语文中段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探究
- 机械拆除旧房施工方案
- 独家投放充电宝协议书范文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