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1_第1页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1_第2页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1_第3页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1_第4页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第9课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任务1:结合教材与导学案,分析思考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措施及影响。

(提示: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整理归纳)后梁(907年)

朱温梁王、宣武节度使后唐(923年)李存勖晋王、河东节度使后晋(936年)石敬瑭河东节度使后汉(947年)刘知远北平王、河东节度使后周(951年)郭威邺都留守(枢密使)

五个割据政权前后仅存53年,皇帝更换13个

北宋的不完全统一材料:建隆二年(961),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

其故何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

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司马光《涞水记闻》

历史原因+现实原因要求:根据文字材料,按要求编写一幕人物对话场景。背景:宋太祖雪夜访问赵普之后,定下先南后北策略,南方统一。但太祖发现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之后,赵匡胤用微信与赵普在微信群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和交流。要求:(1)聊天内容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北宋建立初

的政治领域的重大问题

(2)用“微信聊天页面”形式写出宋太祖和赵普的对话内容。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主题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可借鉴或参照材料《续资治通鉴》的内容。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按要求编写一幕人物对话场景@赵普

爱卿在吗?《雪夜访普图》赵匡胤赵普回陛下,臣在北宋王朝1.背景6材料2厢兵者,诸州之镇兵也。太祖鉴唐末方镇跋扈,诏选州兵壮勇者

悉部送京师,以备禁卫,余留本城,本城虽或戍更,然罕教阅,

类多给役而已。

——马端临《文献通考》探究:如何实现赵普之建议

以解决前代之弊?材料3

太祖召诸镇节度,会于京师,赐第留之,而分命朝廷文臣出守列

郡,号[知州军事]。

——钱穆《国史大纲》材料4

各州又置转运使,处理各地方财政,除诸州度支经费外,悉输京,

毋占留。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6改造禁军(更戍法)架空节度使收地方财赋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第二讲问题措施方镇太重君弱臣强武将专权1.文官任地方长官知州、节度使成为虚职2.转运司管理财政3.收地方精兵入中央禁军,更戍法1.罢免宿将兵权2.用文官担任枢密院和地方长官3.扩大科举取士规模,抬高文官地位4.州之上设路,互不统辖,直属中央,监控和节制各州5.地方设置通判,制衡知州守内虚外、强干弱枝调整中枢权力机构,二府三司分化事权

、专制集权崇文抑武、文官政治2.措施及特点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根据材料分析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材料一:(宋王朝)养了武的又要养文的,文官数目也就逐渐增多,待遇亦逐渐提高。弄得一方面是冗兵,一方面是冗吏,国家负担一年重过一年,弱了转贫,贫了更转弱,宋代政府再也扭不转这形势来。

宋代制度之缺点,在散,在弱,不在专与暴。——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蔡襄《蔡忠襄公文集》积极:预防内部动乱,巩固国家统一,强化中央集权消极: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三冗两积的局面回答影响类问题,要注意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辩证看待一个事物的影响!3.影响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宋辽和议(1004年,澶渊之盟):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通过这项协议,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P53-54)宋夏和议(1044年,庆历和议):北宋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屡战屡败。双方最终达成和议: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P54)1、外患:边防压力,连年战争澶渊之盟庆历和议(宋辽双方)约定:(一)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尊辽萧太后为叔母;

(二)宋每年输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三)双方罢战撤兵,宋、辽以白沟河为界。

(一)元昊对宋称臣,宋册元昊为夏国王;

(二)宋每年赐西夏银72000两,绢153000匹,茶30000斤;

(三)重开沿边榷场互市,恢复民间商贩往来。探究: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P54页思考点)不可取:屈辱求和,增加人民负担;③这一做法有利有弊,综合以上两种看法。②可取:经济受损有限,一定程度上缓解北宋面临的边疆军事困境。合议带来的和平局面有利于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12、内忧:财政匮乏,积贫积弱探究:北宋积贫积弱局面是如何形成的?材料一:“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材料二:天下之弱势,历数古人之为国,无甚于本朝者。虽有百万之兵,而不免自贬为至弱之国。养兵以自困,多兵以自祸,不用兵以自败,未有甚于本朝者也。

——叶适《水心集》时期收入(单位:贯)支出(单位:贯)真宗(1021年)15085万余12677万余仁宗(1049年)12625万余所出无余英宗(1065年)11613万余13186万余连年战争扩招取士宋辽战争宋夏战争募兵过滥冗兵(养兵)入仕过滥冗官(养官)宋辽和议宋夏和议岁币岁赐(“赔钱”)冗费积贫积弱探究:北宋积贫积弱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宋太祖朕与卿定祸乱以取天下,所创法度,子孙若能谨守,虽百世可也。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先朝庶政,书有成规,务在遵行,不敢失坠。凡百机务,书有成归,谨当奉行,不敢失坠。在于庶政,悉有成规,惟谨奉行,罔敢废失。任务2:结合教材与导学案,分析思考并比较北宋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

并简析你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1.庆历新政宗旨:整顿官僚机构结果:因触犯官僚集团利益

而失败一曰明黜陟二曰抑侥幸三曰精贡举四曰择官长五曰均公田六曰厚农桑七曰修武备八曰减徭役九曰覃恩信十曰重命令2.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1069)王安石变法(1069-1085)目的:富国强兵;核心:理财;内容:富国强兵三、王安石变法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方法具体措施理想效果富国之法均输法打击大地主、大商人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强兵之法保甲法节省政府开支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提高武器素质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培养人才

改革科举制度、

整顿太学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推动改革扩大统治基础探索与争鸣关于王安石变法,历来时人与后人褒贬不一,学者们也颇有争议。我们又该如何认识?王安石变法(1069-1085)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闰十一月行农田水利法。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王安石拜相。四年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役法。行太学三舍法。五年三月行市易法。五月行保马法。八月行方田均税法。六年六月置军器监。七年九月行将兵法。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罢相。元丰五年(1082)四月改官制。八年(1085)三月神宗卒。司马光拜相,新法相继废罢。

二三年间,开阖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物得安其所者……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变化天下。

——刘挚《忠肃集》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日: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操之过急—扰民?过于全面—贪全?有损民生—民怨?合作学习:青苗法是保障生产的“利器”还是“官方高利贷”?熙宁三年的八月,宋神宗告诉司马光说:“青苗有显效”。譬如元丰六年发放的青苗钱是1000万贯石匹两,收回的数字是1400万贯石匹两,收取利息近400万贯。——《从青苗法看王安石变法的动机和效果》青苗法……由于执行不一,有些地方利息之高,达到原先设定的35倍;手续还麻烦,给衙役交“好处费”,各地定下贷款指标,硬性摊派。

——《帝国的惆怅》内容每年青黄不接时,农民可按户等向政府借年利息为20%的贷款,收获后再本息偿还理想效果青黄不接时救济百姓抑制私人高利贷盘剥增加政府收入低息自愿惠民益国强制高利疲民伤国孤证不立变法操之过急,涉及面太广,加重人民负担;引发党争。宋神宗死后,高太后垂帘听政,启用旧党司马光上台,旧党尽废王安石新法,打压新党人士。新党旧党轮流上台彼此争斗,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1085年,神宗病死,宋哲宗即位。哲宗祖母高太后垂帘听政,起用保守派司马光为相,企图尽废新法。保守派官员把持朝政,变法派官员被贬,史称“元祐更化”。

1093年,高太后病死,哲宗亲政,任用变法派,恢复新法,打击元祐臣僚,史称“哲宗绍述”。

1100年,哲宗病死,端王赵佶即位,即宋徽宗。次年,表示兼用变法派和保守派。很快,宣布继承神宗遗志,继续变法。改革要顺应历史潮流改革要抓住问题的症结改革要注意策略科学得当改革不可急于求成贪大求全改革要注重用人得当改革要重民生赢民心促发展改革要关注时政大局改革者要有魄力手腕智慧……

1、南宋建立1125金灭辽,1127年金灭宋,宋徽宗、宋钦宗被掳,史称“靖康之变”。5月,徽宗第九子、宋钦宗之弟康王赵构在应天府(河南商丘)即位,改年号为建炎,是为宋高宗。后来高宗又定都临安(浙江杭州)。史称此后的宋朝为南宋。明人临摹南宋人画反映康王赵构受命为大元帅并梦见钦宗授予龙袍的图卷四、南宋的偏安南宋疆域及周边政权图(1115-1234年)(1038-1227年)(1127―1279年)2、宋金和战战

和四、南宋的偏安【宋金和战】绍兴和议

隆兴和议嘉定和议东起淮水中流、西至大散关(宝鸡西南)一线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年)①称臣②“岁贡”③划界南宋称臣于金,皇帝由金册封,保证“世世子孙谨守臣节”银25万两、绢25万匹/年孝宗隆兴二年(1164)①改称臣为称侄②减少“岁贡”③各守旧疆银20万两、绢20万匹/年①改叔侄为伯侄②增岁币③“犒军银”300万两银30万两、绢30万匹/年宁宗嘉定元年(1208)——偏安局面逐渐形成满江红·怒发冲冠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与逃跑、求和的政策密切相关的是宋高宗在朝内猜忌诸将,重用奸佞,而这种政策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原因……宋高宗对主战派将领们恢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