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22古诗词鉴赏之诗句、艺术形象及描绘画面
9目录导航
思维导图(见压缩文件中1份pdf):感知全局,了解知识要点
他知识清单:三大考点分类梳理、常考考点分册梳理
典例精析:对考点考法进行细致剖析和讲解,全面提升
易错易混:六大陷阱避坑法,高效查漏补缺
考真题赏析:精选热点地区2024年真题,感受中考,知己知彼
知识清单
解题策略,
诗句的作用解题思路与方法
诗句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答题。
一、诗句在内容方面常见的作用:
1.点明时令、地点或环境;
2.渲染某种气氛,烘托人物某种形象;
3.表现(暗示)人物心情;
4..表现人物形象;
5.描摹画面;
6.点明主旨。
二、诗句在结构方面常见的作用:
1.诗歌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1)点明时令、地点,交代心情;
(2)总括全诗,领起(引起)诗歌后面内容,引起读者注意;
(3)为下文描写景物或抒发情感做铺垫;
(4)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某种情绪形象,奠定某种情感基调;
(5)暗合(照应)题目,切入主题;
(6)埋下伏笔;
(7)如果首句设问,那么就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2.中间句的结构作用:
(1)、过渡、承上启下;
(2)、埋伏笔,做铺垫;
(3)转换话题。“转”是指结构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转换(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在诗
词的结构中,“转”多在律诗的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词和曲中的“过片它能引导读者从中理出思路,
品味出作者的情感、诗歌主旨。
3.尾句的结构作用:
(1)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题;
(2)卒章显志,点明题旨;
(3)照应上文或题目,前后呼应。使诗歌结构严谨;
(4)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
知识梳理•
考点1:赏析诗句
【课标要求】
《课标》中要求考生具备初步欣赏古诗的能力,其中经常考查考生对诗句作用的分析能力。在答题中,
考生存在脱离诗句、架空分析,生搬硬套、词不达意等问题。
【考查重点】
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可以
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
定性,使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分为两种题型:一是定向赏析型,题干规定好了鉴赏角度
如“从虚实结合角度赏析某句”;二是综合赏析型,未规定赏析角度,需要考生自行选择角度,如“请任选
一个角度赏析某联”。
【主要题型】
(1)描述名句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2)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3)解释诗词的意思,说出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某句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5)某诗句历来受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
(6)诗歌的某联成了千古名句,请分析原因。
(7)你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了什么人生哲理?
(8)这首诗体现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情趣?
【重点提示】
名句鉴赏,就是对古诗词中千古传诵的名句,就其景、情、理、趣方面为人称道之处品评分析。古代
诗歌的语句具有表达凝练、内蕴丰富的特点,往往一句诗就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高超的技巧。贾岛“两句
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诗人常常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贴切、最
精确、最生动形象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赏析的意义在于:尺幅之内,含不尽之意。状难写之景
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而在言外。
【解题技巧】
一、答题要点
1.解释该句的含意,写出表达的情感;
2.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
3.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
4.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
二、诗歌鉴赏五步骤
第一步:判断诗歌题材,确定诗歌类型;
第二步:到诗词后部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看前半部分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
什么作用;
第四步:做到五必看;必看题目(题日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必看作者(知作者作品风格、身世、
经历);必看注释(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必看名句(中心诗眼常常在此);必看题干(题干
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
第五步: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
程式:(字词句)含义+(修辞、表现等)手法+表达作用(效果)+抒发情感(揭示道理)
考点2:艺术形象赏析
诗歌凭形象思维表情达意,诗人借诗歌形象抒情言志。诗歌作品中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
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它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三种。
二鉴赏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有时指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有时指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
人自己。
(一)思路点拨:
1.看标题、注释,揣摩形象。标题往往有极强的暗示性,对于形象、情感都有提示。如标题“怀古”
就暗示了一个抒发个人情感的词人形象和借古讽今、借古伤己的情感表达。如后面的注释为形象的理解与
分析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
2.赏景物,感悟形象。抓住诗中所描写的景物、运用的意象来分析形象。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
起烘托作用,是人物心境的直接流露。如“城春草木深”描写了战乱后京城的荒芜,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
痛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3.抓描写,分析形象。抓住诗歌中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描写,特别是细
节描写,仔细分析相应的关键词,探寻人物的形象特点。如"白头搔更短”描绘了一个忧国伤时,念家悲己
的诗人形象。
4.借典故,感知形象。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刻画了怀才不遇却又对人生前途充满
乐观豪迈气概的诗人形象。
(二)鉴赏人物形象三步骤:
步骤一:概括人物形象特点。概括时采用“性格+身份”的格式,比如:为国杀敌的边关将士形象。。
人物形象通常有: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3、寄情山
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6、友人送别、
思念故乡的形象。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8、爱恨情长的形象。
步骤二:结合诗句分析形象。要联系标题、诗句、背景等,分点概括分析。人物形象常用词语:不慕
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慷慨愤
世、矢志报国、报国无门、建功立业、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爱恨情长、悯农怜农、
热爱山川、哀叹昔盛今衰等。
步骤三:概括形象所寄寓的感情或蕴含的哲理。
巨、鉴赏事物形象
事物形象是指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如花鸟虫鱼等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
物诗。
(-)思路点拨:
1.品词句,分析物象。事物的形象并不是凭空而来的,它通过相关诗句来表现,有时通过关键词语来
突出,因此在分析时一定要结合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2.悟内涵,深挖物象。任何一首诗作,其目的不是咏物本身,而是为了表达某种感情。
3.连背景,理解物象。很多作品是有时代背景的,其情感的抒发与作者的阅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在分析物象后,还要结合相关背景做深入分析。
(二)鉴赏事物形象“三步骤”:
步骤一:概括物象的基本特征(自然属性)。这一步主要是提炼体现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描写物象的
形态、色泽、特征以及所处的环境等),概括其外在特色,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和精神。
步骤二:链接“物”的特点与“人”的品格。这一步主要是将“物”与“人”之间的相似点或相关点
连接起来。
步骤三:点出物象的意义(社会属性)。这一步主要是明确诗人借助物象所抒发的感情或表现的寓意,
要注意联系诗人的经历或相关背景。
鉴赏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常见于抒情诗中,往往是借助客观景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
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思路点拨:
1.找景物,描画面。寻找诗歌中的具体景物,通过合理的想象,再现诗歌中的画面,进而把握景物形
象。
2.赏词句,抓特点。关注诗歌中景物的特点,比如色彩、远近,季节,动静等,感知景物形象的特点。
3.品意境,悟情感。借助意象,品味意境,品味感情。
4.看头尾,知情景。看头尾指关注题目和最后的注释。在诗歌题目中,有时候会告诉我们写景的时间、
处所,便于我们理解景物形象。同时,诗歌的注释有时候会解释景物的特点等。
(二)鉴赏景物形象“三步骤”:
步骤一:找意象,组画面(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联想、想象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步骤二:析特点,悟意境(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概括时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
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步骤二:表感情,明作用(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根据意境氛围的特点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景物
暗含的寓意。答案要具体,切忌空洞,答题时应尽量点出描绘的意象和意境所表达的感情,点明其在创设
背景、表情达意、表现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
考点3:描绘画面
描绘诗歌画面解题技巧
I一、解题方法
我国古代早就形成了“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的美学观点。从这个意义上说,画面描述其实是在
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通过联想和想象的艺术再创造。这也是体会诗词意境的的必经之径。所以,画面描
述有助于理解诗词的内容和情感,是诗词学习的重要方法。
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将古诗词的画面准确地描述也是常见的题型。那么,我们怎样将古诗词中的画面
描述出来呢?
首先,要正确理解诗词,抓准诗词中的主要景物。
如杜甫的“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在描述画面前要知道,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
堂闲居时写的。这两句诗写的是动景,前句写堂前黄鹏鸣于翠柳间,是近景;后句写白鹭飞于青天,是远
景。这些景物的画面,色彩艳丽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鹭,蔚蓝的天空。这里不仅有色还有
声,那婉转动听的鹏歌,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明丽景象。
在阅读中,要分清诗词中写到了哪些景物,动态的有哪些,静态的有哪些,主要景物对诗词起到了怎
样的作用,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思考。
其次,要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忠实于原诗词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语言力求优美,以丰富画面的意境。
怎样联想?既可以联想作者创作诗词时是怎样的心情,诗中的景物浸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也可以结
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联想这些景物在平时看来是怎样的一种情景。
如何想象?补充诗词细节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如“两个黄鹏鸣翠柳”,我们可以想象诗词这
样的细节:这两只黄鹏的关系怎样?为什么鸣叫?怎样鸣叫?柳树长在什么地方?旁边还有些什么?然后
根据这些思考将细节连缀成一幅完整的画面:清晨,晶莹的露珠在草丛中闪亮,两只黄鹏在柳树枝头跳来
跳去,悠扬婉转的歌曲在柳树间穿越,忽然“吱”的一声,它们又跳上了另一个枝头。
另外,我们还可以抓住诗词中的一处景物大胆想象,重点描述。如对李清照《如梦令》中的“误入藕
花深处”这一句进行想象。“藕花深处”是怎样的一种美景呢?你看:荷花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全
部展开了,有的在微风中轻轻地舞动着。
应该注意的是,无论怎样描述画面,都应该立足于诗词的含意,不能脱离实际。
诗词的画面融合着作者的情感,描绘诗歌画面对于我们更进一步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是非常有效的。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中描写的主要形象(景物),用
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二要用自己的
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不能是简单的翻译诗句。
二、解题步骤
第一步:找全景物,抓住特征。
词的下片以轻云小雨,天气的突变和旧游之地的突然发现为内容,表现夜行乡间的轻松和饶有兴趣。
情真、景真,笔调轻快。下片的景物还有:稀星、远山、曲径、小溪等。
第二步:合理想像,融入情感。
读诗,还要借助想像将诗句中所描绘画面全部展现出来,也就是既要有诗句中所提到的景物,也要写
出通过合理想象的景物,当然这种想象一定要忠实于原诗的内容和情感。
第三步:生动描述,形象表达。
诗词往往语言优美,音节和谐,使人读了仿佛身临其境。为使描述更符合诗的意境,可以借助修辞等
手法来,这当然要根据诗中所表达的情感的需要。
典例精析
一、(1024•黑龙江大庆|)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无硬的一项是()
A.本诗是一首边塞诗,内容为诗人出使边塞途中的所见所感。“塞上”指边境地区,也泛指北方长城内外。
B.首联点题,交代地点及事由。"单车”表明轻车简从,写出了诗人行程中内心的失意情绪,这种情绪贯
穿全诗。
C.颔联运用比喻手法,写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飘转出关塞,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即景生情,
以景物自比。
D.尾联与首联呼应,继续写出使一事,故事似乎还要延续下去,但诗歌却于此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回
味的余地。
2.王维的诗歌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请结合颈联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B2.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完美诠释了其"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诗句以简练之笔,勾勒出大漠的辽阔、孤烟的直挺、长河的蜿蜒与落日的浑圆,画面感极强,使读者仿佛
亲眼目睹了那壮丽而孤寂的塞外风光,意境深远,令人回味无穷。
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B.有误,首联写诗人形单影只的情状,表达了诗人此时内心的孤寂之感;颔联承接首联,直抒内心感受,诗
人觉得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飘转出关塞,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更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
前两联还是在个人荣辱浮沉的小圈子里打转,颈联则画风一转,境界转而阔大起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
日圆”这两句,笔力苍劲,意境雄浑,画面开阔;尾联与首联呼应,继续写出使一事,经过长途跋涉,诗人
终于"萧关逢候骑",却没有遇见前线统帅,一问才知道"都护在燕然",将军正在前线呢!这里诗人情绪已经
高涨起来,似为前线大捷而欢欣鼓舞,个人失意的情绪在大漠雄浑景象的净化下已然消散,有的只是慷慨
悲壮的情感,表现出诗人的达观。此项"……失意情绪,这种情绪贯穿全诗"有误。
故选Bo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首先分析诗句如何构建出一幅生动的画面,接着探讨诗句所营造的意境,然后分析诗句中蕴含的情感,探
讨王维如何运用艺术手法实现“诗中有画",最后总结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
示例:王维的《使至塞上》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深刻体现了其诗歌“诗中有画"的独特魅力。此
句以精炼的语言,用"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意象,勾勒出一幅辽阔壮丽的塞外风光图:无垠的沙漠中,
一缕孤烟直插云霄,显得格外醒目;远处,长河如带,蜿蜒流淌,落日浑圆,悬于天际,将天际染成一片
金黄。王维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视觉、情感与意境完美融合,使读者仿佛亲眼目睹了这番景象,感受到了
大漠的辽阔与落日的壮美。这种“诗中有画”的特点,不仅在于对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更在于通过画面传达
出的深远意境,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与哲思。他善于运用自然元素构
建诗歌的意象世界,使诗歌具有了强烈的画面感和感染力,从而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效果。
二、《024•四川德阳)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小题。
阚水歌
(唐)杜甫
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①碧玉相因依。
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归。
巴童荡桨欹②侧过,水鸡③衔鱼来去飞。
阚中胜事可肠断④,固州城南天下稀!
注释:①石黛,即石墨,古时妇女用为画眉墨。青黑色,诗词中因多称"青黛"。②欹ql,倾斜不正。③水
鸡,水鸟名。④可肠断,极言美之可爱。
3.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以反问起头,加强对所描绘的景象的印象,看到的江水颜色不一,深的似石黛,浅的像碧玉。
B.第三、四两句,描绘了一幅红日从江中涌起,破浪而出,春意绿色从水边沙洲逐渐蔓延开的画卷。
C."正怜”表达了诗人对眼前日出美景的喜爱,与后句中"更复”所表达的欣喜形成递进,在情感上形成叠
力口。
D.第七、八句直抒胸臆,用"可肠断”形容阚中可爱至极,用"天下稀”的评价突出了阖州城南景色之美。
4.请简要赏析第五六两句描绘的景色。
答案3.A4.示例:第五六两句"巴童荡桨欹侧过,水鸡衔鱼来去飞〃描绘了巴地的孩童
荡着桨在水上划船,船儿忽左忽右地穿过激流;水鸟叼着鱼儿在水面上飞来飞去的生动画面。这些画面通
过儿童的活泼好动和水鸟的轻盈飞舞,展现了一幅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水乡风情画卷,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
阖中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解析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理解和分析不正确。首联"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意思是:嘉陵江水色像什么?仿佛就是石
黛碧玉相接交错的感觉。一问一答,属于设问,而非反问。
故选Ao
4.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第五六两句"巴童荡桨欹侧过,水鸡衔鱼来去飞”意思是:巴地的孩童荡着桨从旁边经过,水鸡衔着小鱼来去
飞翔。儿童驾舟,经验不足,"欹侧"一词一则说明了江水湍急,故船身倾斜,二则突出了巴童稚嫩的架船技
术;水鸟捉鱼,上下穿梭,自由自在,极其悠闲。这一对句突出了"巴"地儿童独有的特点一一"荡桨"和水鸟
的轻盈飞舞的生动画面,情景交融,极富生活情趣,蕴含着作者的喜爱之情。
三、《024•宁夏)阅读回答问题。
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宁夏巡抚杨守礼奏请朝廷,决心修筑赤木口关墙,重新设防。赤木口关墙
动工之际,杨守礼到现场巡视,并赋诗一首,记录了当时的情景,诗日:
登贺兰山修赤木口
晓登赤木口,万壑怒生风。
良马犹惊险,衰身欲堕空。
筹边不计苦,净虏岂言功。
沙里三杯酒,出山见月东。
杨守礼(1484—1555),字秉节,号南涧,山西人,明朝正德六年(1511)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保。
5.下面对诗歌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首联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一个"怒"字赋予风以人的情态,写出了狂风在群山万壑中奔腾的气势,突出
了风的强劲。
B.颔联中的"惊""堕"二字描写了在赤木口良马也受到惊吓,诗人也好像要坠崖,侧面描写出赤木口关地
势的险要。
C.颈联用"不计苦""岂言功"直接抒情,表明心意。尾联借用酒与月,将慷慨豪迈之中的悠然洒脱之情进
行了抒发。
D.这首诗即景抒情,写筹建边关,表达抗敌的情怀。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情感悲怆,营造出了痛苦
伤悲的苍凉之境。
6.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赏析。
/答案5.D
6.示例一:这首诗塑造了一个心系国家的巡抚形象。他重修关口之志坚定,早出晚归,身涉险境,尽职尽责,
为国操劳;诗人有豪情壮志,不计辛苦,不慕名利,令人感佩。
示例二:诗人杨守礼想要修建固若金汤的赤木口关,让外敌无法入侵国土。他是一个尽职尽责,不怕艰难,
一心为国,不求回报的巡抚。
解析5.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D.这首诗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情感豪迈,营造出了险峻辽阔的雄壮之境。本项的“情感悲怆,营造出了
痛苦伤悲的苍凉之境"分析不当,
故选D„
6.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晓登赤木口,万壑怒生风",作者为了勘察地形,晨登关口,所经之处万壑生风,由此可见诗人是个心系国
家、尽职尽责、为国操劳的人;
"筹边不计苦,净虏岂言功",在诗人看来,守边不计辛苦,"净虏"更不言功,由此可见诗人是个不计辛苦、
不慕名利的人;
“沙里三杯酒,出山见月东”,诗人到现场巡视时,他在沙地用过餐酒,出山月已东升,由此可见他是一个具
有豪情壮志的人。
《登贺兰山修赤木口》是明朝杨守礼所作,写筹建边关,塑造了一个尽职尽责、为国操劳的巡抚形象,表
达了报效国家的豪迈情怀。
易错易混
;易错陷阱1:形象鉴赏无从下手:
/',,,,/,,,,,,,,,,,,,,,,,,,,,,,,,•,,/,,,,,-'
【分析】
古诗词赏析历来都是中考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提起古诗词就一阵阵头大,
畏之如虎。什么欲抑先扬、借物喻人、移景移情……总是让人读着读着就云山雾绕,无从理解,以至于一
下笔就错,失分现象十分严重。
1.不会结合原文分析。所谓“分析”,往往是为概括出的形象特点寻找依据,即不能只说“是怎样”的
形象,而要说明“从哪里”看出“是怎样”的形象。
2.分析不具体。要把握景色(画面)构成的三要素,再现景色(画面)。三要素包括时间(季节、时辰)、地域
(地点、空间)和具体景物(动态的、静态的)。解答时要侧重分析体现景物、景色特点等要素。
【避坑技巧】
1、人物形象鉴赏。
整体感知,确定身份。分析人物形象,要从诗歌整体上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两种:诗中的主
人公形象和抒情主人公形象。首先区分人物形象是哪一类,为其大体定位。
知人论世,关注背景。解作者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对把握诗歌的人物形象有重要的参考作
用。不同时代的作家,其作品所反映的社会内容和寄寓的情感是不同的。同一作者,处于不同的人生阶段,
遭遇不同,处境不同,其作品的感情基调也不一样。
抓关键词,分析特征。塑造人物形象,诗人往往运用关键词句,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
等描写来完成。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就能快速把握诗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2、景物形象鉴赏。
从景物本身的角度入手分析。了解景物本身的形、声、色,注意动景与静景的搭配,掌握高低远近的
写景层次。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我们可以从形、声、色的角度分析出它展现了壮阔雄
奇的赤壁景色。
从景物常见含意入手分析。对诗歌景物形象的赏析离不开分析意象的作用,了解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
的含意,无疑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如冰雪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月亮表达思乡之愁,松
柏象征孤直、清高、不畏强权的品格,等等。
注意答题要求。题干要求“概括”形象特点:用概括性的语言描述。题干要求“赏析”:除了要写出景
物的自然属性外,还要写出景物的社会属性,即诗人在诗中赋予该景物的情操或品性以及意义等。
3、事物形象鉴赏。
重视文化积淀,熟记物象内涵。在阅读古典诗歌时,对于诗中出现的草木花果、鸟兽虫鱼以及月露风
云等物象,我们要注意其中的特定含意和文化内涵。这样,才能分析出事物的象征意义。
关注色调色彩,辨析物象特征。关注时令色彩。古典诗词中,不同季节的景物往往带有诗人不同的感
情色彩。同时,把握作品的基调底色,捕捉形象的典型特征,找到景与情的结合点,有助于体味诗歌独特
而深邃的意境。
关注冷暖色调。古诗中所写物象有冷暖之分。暖色调物象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喜悦和欢快,冷色
调物象流露出的作者情感往往是忧郁和愁绪。
明确解题关键点,把握形象特点。鉴赏物象需要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如外形、内心
世界、品质、感情等。鉴赏时可从以下关键点入手:抓动词、副词;抓抒情、议论句;抓注释,关注隐含信息。
4.鉴赏景物形象答题模板
理解情景型:诗歌描写了……(名词,描写景物的词,表时令、季节的词语)的景色。通过对……(动词、
形容词、景物的特点)的描写,抒发(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描述画面型:这首诗(哪一联)描写了一幅……(时间、地点、景物特点)画面,创设了……的意境,表达
了诗人的……(情感、理想、志趣)。
5.鉴赏事物形象答题模板
本诗刻画了……的……(指出物象并概括物象的基本特征),通过描写……(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物象),表
达了诗人的……(情感、理想、志趣)。
遇错陷阱2:审题失茬:
I":::::::::::::「:::::「::::/
【分析】
审题是答题的第一步。只有审清题干问的是什么,弄懂要求我们答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
答对题,答全题。如果审题有了失误,答题就会“驴头不对马嘴”,痛失全分。
因为部分考生知识积累的薄弱、文化背景的缺失以及解读方面的欠缺,以致面对一些诗词,有的欲解
而茫然无措;有的以今解古,理解偏差;有的想当然,理解错误。
混淆表现手法是全诗的还是某一两个句子的,是处于主要地位的还是处于次要地位的;分析“异曲同
工之妙”时大谈思想感情,不明日这个“妙”主要指方法和技巧上的特色;在对律诗诗句的赏析中错把领
联当颈联或相反;忽视对背景注解的审读,导致对诗歌特定思想内容的错误理解等。
【避坑技巧】
审题要具备基本的知识背景,包括文学常识、语言知识,这样才能读懂题目里涉及的一些概念(如颔联与
颈联)和古人对作家作品的评价。读题要全面,不要忽略每一个细节;要专注细心,逐字逐句,甚至咬文嚼
字。要抓住关键词语,对可能引起误解的概念反复推敲。要弄清楚题目问的是什么,怎么问的。问什么,
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一一做到问与答对缝合隼,准确无误。
早梅
早梅发高树,迥异楚天碧。
朔风飘夜香,繁霜兹小白。
欲为万里赠,查查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注】柳宗元二十六岁入仕,一生二十一年的仕宦生涯竟有十四年遭贬流放。此诗写于他参加王叔文
改革失败后被贬于永州时期。
问题:请简要分析这首诗抒发的情感.
疏通文句,可以把此诗翻译为:腊梅在高高的树上,早早地绽放,花儿映衬着碧蓝的南国天空。夜晚北
风吹来缕缕清香,清晨严霜滋润花朵洁白的华容。想将花儿赠给万里外的亲友可惜路途遥远重重山水阻隔。
寒风中花朵就要凋落,又能用什么抚慰远客?
有学生回答,抒发了对亲友的思念。但是仅停留于此,缺少对梅意象的理解,缺少对托物言志诗的理
解,缺少对背景知识的运用,所以就难以对诗歌所表达情感有正确全面的认识。
进一步分析诗歌梅意象的内涵以及诗后注释,就能抓住诗歌的主旨,即除了上述情感,诗歌也有对自
身遭遇的不平之情,以及借梅花的销落而表达理想不能实现的痛苦之情。
遇错陷阱3:手法误/
I":::::::::::::「:::::「::::/
【分析】
部分考生未能掌握诗词的基础知识,以致答题时术语名词混淆,张冠李戴。这些包括诗词结构方面的
知识,如律诗前两联一般写景,后两联一般抒情;绝句的前两句一般写景,后两句一般抒情。还包括诗词的
描写手法、描写角度、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以表现手法为例,考生尤其对衬托、渲染、烘托三种手法
在在具体判断上存在问题。其实,在面对事物的细微差别而无从判断时,运用概念是最好的办法。衬托指
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更突出。
对手法的分析和指认,许多同学把握不准。有这样一些问题最为常见:把对全诗手法的分析看成是对一
个局部、一两个句子的,或者倒过来;实际上是衬托、虚实手法,却动不动就说是借景抒情什么的;借景
抒情与托物言志常常混淆不清;当什么手法都看不出来的时候,则比喻拟人胡说一通。
【避坑技巧】
整理常见的表现手法,将它们系统化。我们这里提供一个表现手法的分类整理供同学们参考:(1)抒情手
法: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
描写手法:衬托(正衬和反衬)、虚实、对比、动静、细节描写(细描和白描)、正侧。
修辞手法: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
如《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首词要
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
周瑜一人,突出周瑜在作者心中的重要地位。
渲染则不同,旨在高潮或主体出现前,对环境、场面、事物、人物等作浓墨重彩的描写。如杜甫《登
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俯仰所见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
点。烘托即“烘云托月”,借事物的轮廓来突现事物进行侧面描写。
镰错陷阱4:表达紊乱1
【分析】
有的考生思路不清晰,考虑不全面;不会分解问题,答案缺乏条理性和层次性;表达方式错误答案空泛。
不如结合具体诗题进行解说。
【避坑技巧】
抓住题眼,循着作者的思路逐句或逐层展开。这一句推进一句、一层推进一层的揭示,就是回答“如
何围绕”的。这种答题思路和方式,就是逐层分析法。
对每一层的分析要找切入点,一般从景或事的角度切入,即回答写什么;如果某个层次有一个突出的表
现手法,也可从手法的角度切入。
山寺夜起
江混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2)作者客居他乡,在荒郊野外,月下思亲,山中叹惋,所以不
眠。
考生的答案:(1)白、流。运用比喻的修辞描写的。(2)作者客居他乡,在荒郊野外,月下思亲,山中叹惋,
所以不眠。
第一问“烟”有哪些特点,第一个答了“白”,基本正确,但仔细一想最佳答案应该答出“烟”的什
么白,第二个特点答的“流”,应该想一想“流”字是动词,能不能作为形容特点的词语出现。所以这给
我们的警示是在做完答案后一定要在回顾一下问题,想一想所写的答案是不是在回答这个问题。作者“不
眠”的原因明显集中在文中最后两句,但题干要求“结合全诗”,而且分值是4分,故答题时除了这一点,
还要结合前面写景的内容,抓住“开门惜夜景”的“惜”字,加以分析说明。
,易错陷阱5:积淀先入7
:::::::::::::::::::::::::
【分析】
古诗内容丰富,主题多样。积淀和内化的思想内容相对于浩如烟海的古诗词来说,还是有限的。有些
名篇已经非常牢固地积淀在同学们的心里,有些内容则接触较少,相对比较淡薄。所以,一旦试题所选古
诗稍微“冷”了一点,同学们常常会“积淀先入”,把那些印象深刻的内容调动起来,走入丢开文本乱答一
气的误区。
【避坑技巧】
一个被赋予了历史文化内涵的意象,在许多诗歌里作者用它来表达该文化内涵,但也不尽然。比如“垂
钓”一般用来表示隐居生活,但在宋诗《江上》(董颍)中,却表示对安定生活的期待和向往。
积淀先入也常常表现在对手法的辨认上,借景抒情、比喻拟人平时接触得多,因而在大家难以辨认或
觉得似是而非的时候,就随便挑一个最熟悉的说法搪塞过关。这一点与上文所说的“手法误认”密切相关。
有了积淀才有唤起,因此,我们要多赏析一些内容可能比较“冷”的古诗。当然,内容的“冷”与“热”
因人而异。
觞错陷阱6:比较粗谣
::::::::::::::::::::::::::八
【分析】
比较粗疏指对比较鉴赏题里诗歌的鉴赏和答题粗糙疏忽,不细心品味和比较。这种题目相同点可能好
找一些,而不同点非仔细揣摩不可得。
【避坑技巧】
做好比较鉴赏题,必须以独诗鉴赏为基础,所以首先要重视独诗鉴赏题的训练。在训练中加强古诗鉴
赏常识的积累和内化,提高对意境、感情、技巧和语言的感受力。
其次,要仔细审题,看清楚题目的关键,这个关键通常是设题角度:有景物、感情比较、技巧比较、语
言比较、构思比较等,抓住了设题角度,才能为比较性分析限域和定向,不致粗放和胡答。
再次要用细心去感受和发现。一般来说,比较景物的特点和表现技巧的题相对好做些,而分析情感异
同类试题就难多了。所以你要从写作背景、语言形式上去细心体会和感悟,揣摩它们在情感表达上的差异。
京口月夕书怀
[南宋]林景熙
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
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多
远城江气白,高树月痕巷
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
有人说,本诗第二联颇有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之诗意。请简要说说两者的异同
之处。
正确答案:两诗均在萧瑟的秋风里借景抒发自己长期漂泊在外,年老而无归的孤独悲凉之情。但林诗
多了万事不如意的郁闷之情,并把感情写得含而不露;杜诗则流露出自己多病孤独登台的凄苦,“悲”、“独”
二字尤为传神。
大多数同学能从季节、处境和心情三方面概括两联的相同点,但对不同点的回答就显出粗疏的缺点了。
他们不能从“万事已华发”里品出杜诗里不甚突出的万事皆空的悲叹,也难以从杜诗里体认到林诗里没有
的百病缠身;不能从林诗里看到感情的相对含蓄,也难以从杜句里意识到“悲”和“独”有直抒胸臆的作
用。分析和比较粗疏,答案也就粗疏了,
相对这种题型,更多的是两首诗放在一起比较鉴赏。命题人往往从意境、感情、技巧和语言等方面择
其一点或两点来设置比较性的试题。
真题赏析
一、选择题
1.4024•四川雅安)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回顾身世,意在暗示诗人自己久经磨炼、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无所畏惧。
B.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国家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C.颈联中,"惶恐"和"零丁"反复出现,这是诗人写作诗歌时为了讲究句式整齐和前后呼应而采取的手法,
只起了押韵的作用。
D.全诗饱含沉痛悲凉的感情,既叹国家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难困厄渲染到极致。尤其最后
一句由悲而壮,慷慨激昂,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出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C.选项错误在于对"惶恐"和"零丁"的理解过于表面化。在《过零丁洋》这首诗中,"惶恐"和"零丁"不仅是地
名的直接引用(惶恐滩和零丁洋),更重要的是它们蕴含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与处境。其中,"惶恐"既指地名,
又表现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国家命运的惶恐不安;"零丁"同样既指地名,也形象地反映了诗人孤苦伶仃的
处境和内心的悲凉。这两个词在此处并非仅仅为了押韵和句式整齐,而是深刻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故选C。
二、诗歌鉴赏
(一)(2。24•黑龙江牡丹江)赏析《定风波》,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请描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展现的画面。
3.小序中写到“道中遇雨""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请结合词句说说作者的生活态度。
答案2.示例:词人出游遇雨,对穿林打叶的风雨并不留意,依然不慌不忙,在雨中吟咏长
啸,聆听雨韵,思索人生。3.示例:"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可以看出词人"道中遇雨”的从容,表
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解析2.本题考查学生描述诗句画面的能力。
描绘画面,就是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中展现的画面和意境。"莫听穿林打叶声,何
妨吟啸且徐行"意思是: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据此添加动作等细节描
写进行描述即可。
示例:细密的春雨打得竹叶刷刷地作响,诗人穿着蓑衣和芒鞋,手持竹杖,有时长啸,有时吟唱着诗,不
慌不忙,轻快从容地在竹林中前行。
3.本题考查作者情感。
这首词是作者因乌台诗案被贬的第三年所作。词人借途中遇风雨的生活小事,抒写了作者任天而动、苦乐
随缘、开朗达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
词中“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烟雨""风雨"一语双关,"雨"原指自然界中的现象,即
"沙湖道中"遇到下雨。而结合背景看,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他由自
然中的风雨想到了人生中所经历的困难,这些挫折和不顺也如同风雨一样袭击而来。由此可知,"风雨"隐喻
仕途(或人生)挫折(或困境)。
再由“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可知,词人虽然
历经“风雨",屡遭挫折,身处逆境。"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别人遇到这种情况紧张慌乱,但作者不畏惧,
不颓丧,依然笑傲人生,乐观旷达,对生活满怀希望,表现了他积极自信、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二)3024・山东济宁)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菩萨蛮•登云中①清朔楼
清•朱彝尊
夕阳一半樽前落,月明又上阑②干角。边马尽归心,乡思深不深?
小楼家万里,也有愁人倚。望断尺书传,雁飞秋满天。
【注释】①云中:今山西省大同市。②阑干:栏杆。
4.阅读诗词要注意积累意象,下列诗句借"月"抒发的情感与本词不同的一项是()
A.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B.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
C.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D.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过山西村》)
5.赏析画线诗句的表达效果。
答案4.D5.示例:最后一句"望断尺书传,雁飞秋满天”在表达效果上极具韵味和深度。
首先,"望断"二字通过夸张的手法,生动描绘了主人公盼望家书归来的急切与无奈,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
其次,“尺书传”作为家书的象征,寄托了主人公对远方亲人的无尽思念和关怀。而“雁飞秋满天”则以雁南飞
和秋天的广阔景象为背景,营造出一种凄凉而辽远的氛围,进一步强化了主人公的孤独感和思乡之情。整
句诗通过景物与情感的交融,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感同身受。
解析4.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情感。
"夕阳一半樽前落,月明又上阑干角。"作者独自登上小楼,举杯而饮。凝眸望着那渐渐落下的夕阳,和那快
要升起在栏杆边的明月,不由得便生出了这样的感慨:"边马尽归心,乡思深不深?"就连那边地的马儿都思
念着回去,更何况是词人这样一个异乡异客呢?表达的是作者的思乡之情。
A.句意:从今天夜里就正式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我自己故乡的最亮最明了。在白露的夜晚,清露盈盈,
令人顿生寒意。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B.句意:鸡声噫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通过霜、茅店、鸡声、
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字里行间都流露出
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C.句意:暖和的春风又一次吹绿了江南的田野,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钟山下的家里?表达的是作者
的思乡之情;
D.句意: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表达了对农村风土人情的
喜爱之情;
故选D。
5.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望断尺书传"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尺书传""雁"运用鸿雁传书的典故,"尺书传”作为家书的象征,写自
己都已经望断了那鸿雁所传之书,而家书未得,自己只能望见那漫天而飞的北来之雁,难抑怅惘。词人这
样想罢,无疑更是增添了自己无尽的乡愁。"雁飞秋满天"写秋天南去的大雁飞在清冷萧瑟的天空中。属于景
物描写,“秋满天"渲染了高远又辽阔的氛围,结合“边马尽归心,乡思深不深?"可知,烘托了自己浓浓的思
乡和孤独的羁旅之情。两句情景交融,将自己难以排遣的思乡愁绪,伴随着那南飞的大雁一起,在秋意漫
天的景色中,化为一片空灵之感。
(三)也024•湖南长沙)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咏芭蕉
郑燮
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
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
【注释】郑燮:号板桥,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其诗、书、画,人称为"三绝"。《咏芭蕉》是诗人怀人之作。
6.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为《咏芭蕉》,诗歌从芭蕉叶的形态、长势着笔来描写芭蕉。
B.诗中"多情”一词将芭蕉叶拟人化,赋予芭蕉叶以人的情态。
C.诗中用“抽不尽”写出了诗人相思之情的绵绵不绝。
D."却教风雨怨秋声"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对秋风秋雨和秋天的怨恨之情。
7.诗画摄影协会准备以《咏芭蕉》为素材制作一段视频,请你完善下面的拍摄脚本。
镜头镜头描述情感
镜头一:芭蕉叶叶茂盛、层层叠叠的芭蕉叶相思怀人
镜头二:叶舒叶生(1)
镜头三:雨打芭蕉(2)
答案6.D7.(1)镜头描述:大的芭蕉叶舒展着,小的芭蕉叶生长着。情感:相思绵绵。
(2)镜头描述:风雨吹打着芭蕉叶,芭蕉叶被打的低低的、颤颤的。情感:愁怨风雨。
一解析6.本题考查诗歌赏析理解。
D."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意思是芭蕉自己相思之情舒卷不尽,倒也罢了,风雨吹芭蕉作一片秋
声,更能惹动无限愁思。诗人把自己主观的情感赋予本为无情的芭蕉,认为"一叶才舒一叶生",将芭蕉写得
缱绻多情。诗人又用外来的风雨比喻外界对于芭蕉的摧残,益发增加了芭蕉哀怨的情致。所以这首诗是托
物言志,借芭蕉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故题干"直接"二字理解错误;
故选D。
7.本题考查意象和情感。
"镜头描述"是把镜头内的景物描绘出来,突出其特点;"情感"则是分析景物蕴含的情感。
结合“一叶才舒一叶生,,的翻译“一片叶子才舒展开一片叶子又生长了,,可知,这里写出了芭蕉叶一片一片舒展、
生长的样子,芭蕉叶中既有成熟的、展开的叶子,也有新生的、稚嫩的叶子,大小叶子参差有致。故可描
述镜头:大的、舒展的芭蕉叶下是小的、嫩嫩的芭蕉叶。
结合"芭蕉叶叶为多情"和"自是相思抽不尽"可知,芭蕉叶被作者赋予了相思之情,芭蕉叶不断生长,就如同
相思之情绵绵不断,故情感是:相思不断或相思绵绵。
结合"却教风雨怨秋声"意思"风雨吹芭蕉作一片秋声,更能惹动无限愁思"可知,这里有风雨、有芭蕉叶这两
个意象,诗句描绘了风雨吹打着芭蕉叶的画面。故镜头描述:风雨吹打着芭蕉叶,芭蕉叶被雨打的颤颤巍
巍、高低起伏。
结合全诗可知,芭蕉叶象征着相思,风雨对芭蕉叶进行吹打,风雨对相思进行吹打,一个"怨"字写出了芭蕉
叶对风雨的怨恨,也表达了诗人对外界如同风雨一般恶劣环境的怨恨。故情感是:愁怨满怀。
(四)(加24・四川达州)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万山潭作
[唐]孟浩然
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
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
游女昔解佩①,传闻于此山。
求之不可得,沿月棹②歌还。
【注释】①解佩:神话故事。郑交甫游万山,巧遇神女,心生爱慕,并向神女索取佩戴饰物,神女解佩赠
之,一霎时,神女和佩物均不见,交甫怅然久之。②棹:船桨。
8.下面关于这首唐诗理解不思魂的一项是()
A."垂钓坐磐石"一个"坐"字显安闲。潭水清澈又与闲适的心情相契合,第一联写出了诗人闲淡的心情和
垂钓之乐。
B."鱼行潭树下"看似不可解,实则妙趣横生。细细玩味,就会发现此句直接描写出了树的倒影在潭水中
的荡漾美。
C.第三联化用典故,运用美丽的神话为万山潭增添了神秘的迷人风采,也拨动了诗人的心弦,并自然
地引出下句诗来。
D.全诗未提一个"乐"字,但"乐"字已化入闲淡之中,有垂钓之乐、赏景之乐、悠然神往之乐,还有月下
放歌之乐。
9.请自选角度,结合诗句简要赏析颔联。
答案8.B9.
颔联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潭水中游鱼逍遥,碧波中树影荡漾,岛上树木苍郁,猿猴倒挂,轻盈
自在,构成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表现出作者的内心平和纯粹,闲适自得。
解析8.本题考查诗句理解和赏析。
B."就会发现此句直接描写出了树的倒影在潭水中的荡漾美"错误,潭侧之树高于潭中之鱼,且树影映入潭
水之中,鱼儿翕翕游动,自由自在。故"鱼行潭树下"。在这里,诗人虽没有正面描写树的倒影,但却可以领
悟出树的倒影的荡漾美,与游鱼的动态美相互参差,更显出美的多样性;
故选Bo
9.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句意:鱼儿在树荫下游来游去,猿猴挂在枝上嬉戏打闹。颔联用"鱼行"与"猿挂",
一低一高,遥相呼应,更拓展出空间的距离美。“潭树下"与"岛藤间”,一潭一岛,一树一藤,一下一上,也
显示出对称美。这些描写,表现了树影荡漾、树木苍郁的生机勃勃、美好景色;再用居其间的游鱼“逍遥"、
猿猴"轻盈自在"来暗示作者内心的清、闲。由此窥见他内心的纯粹,闲适和旷达情怀。
(五)(2024•江苏扬州)过广陵驿
萨都剌①
秋风江上芙蓉老,阶下数株黄菊鲜。
落叶正飞扬子渡,行人又上广陵船。
寒砧②万户月如水,老雁一声霜满天。
自笑栖迟淮海客③,十年心事一灯前。
【注】①萨都剌,元朝诗人。②砧,捣衣石。③栖迟,长久居留。诗人长年客居南方,故称淮海客。
10.《新元史》评萨都剌的诗具有“清丽”的特点,请结合"寒砧万户月如水,老雁一声霜满天”赏析。
11.结合诗歌内容,简析诗中“自笑”的内涵。
答案10.该句使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渲染了凄凉、冷清、孤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家乡
的思念之情以及漂泊之苦,对于同样分处两地的人们寄予了深切的同情。11.诗人"自笑"自己是一个在
江南滞留的客人,十多年的心事,只有一盏明灯知晓而已,带有自我解嘲的意味,也是对自己的宽慰,同
时又有着惆怅而又无可奈何之情。
解析10.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寒砧万户月如水,老雁一声霜满天”的意思是:月色如水,不远处点点砧声敲响,更显一片宁静;繁霜满天,
云天间一声秋雁鸣叫,也催促游子踏上归程。作者连用“寒砧、寒月,老雁、霜天"四个意象,视觉上写月光
如水,繁霜满天,听觉上写点点砧声敲响,一声秋雁鸣叫,视听结合,更进一步描绘出秋意深重的场景,
渲染了凄凉、冷清、孤寂的氛围,也委婉地抒写出内心的悲愁。寒砧令人想起家中的妻子,寒月使人惆怅
羁旅孤单,而归鸿与霜天也似乎都在提醒诗人应该早点还乡,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以及漂泊之苦。
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诗句"自笑栖迟淮海客,十年心事一灯前”和前文可知,作者飘泊他乡、孤寂难捱,一点寒灯就勾起了他
联翩的思绪,看到这一幕幕让人思乡的画面,作者却忽然开始自嘲起来。结合作者身份背景,作者自称“淮
海客",因为他这位北方人长期滞留于南方,虽然早已习惯了当地的风俗,但是始终觉得应该落叶归根。所
以埋藏在心中的“十年心事〃,突然就被一盏灯全部点亮,更折射出其心中的无限愁情。作者的一份深情难以
言表,只好自嘲和假装豁达,体现出作者的惆怅而又无可奈何之情。
(六)也024・四川广元)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登泰山
张养浩①
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生平有此观。
万古齐州烟九点②,五更沧海日三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个人转让汽车合同样本
- 冷柜工程合同标准文本
- 2025建筑工程钢材采购合同
- 估价合同样本
- 养殖水管销售合同标准文本
- 住宅自营茶楼出租合同样本
- 素质教育在社团中的应用计划
- 丰县预售房合同样本
- 2025户外广告设计制作的合同模板
- 2025【商业综合体加盟协议】商业合同
- 2025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下学期3月一模政治试题及答案
- 餐饮服务食品采购索证索票管理规定
- 2025年山东省聊城市冠县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 2025年福建泉州交发集团(第一批)校园招聘72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国家电投集团珠海横琴热电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档案档案管理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 《异常子宫出血诊断与治疗指南(2022版)》解读
- 高中英语北师大版(2019)必修第一册 Unit3Lesson1SpringFestival
-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全文解读PPT课件模板
- 《公输》(共44张PPT)
- 飞剪机传动装置的设计机械CAD图纸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