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外研版三年级起点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外研版三年级起点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外研版三年级起点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外研版三年级起点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外研版三年级起点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外研版三年级起点选择性必修3历史上册月考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下图所示的亚历山大博物馆设在埃及亚历山大的古代经典学术中心。其前身的建立者是()

A.托勒密·索托B.伊本·白图泰C.列班·扫马D.亚历山大2、下列关于佛教传入中国的说法,错误的是()A.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结合,逐渐中国化B.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文学艺术产生深刻影响C.在汉代从古罗马经中亚传入中国D.丝绸之路沿线保存大量著名佛教石窟3、下图为甘肃居延出土的西汉晚期丝织墨书“张掖都尉棨信”。“张掖”别称甘州;位于河西走廊中部,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镇。“都尉”汉朝官名。“棨信”为古代传递命令的信物或过关凭证。从这件文物中可以得到的历史信息有。

①汉朝疆域西至陇西地区②汉代用丝绸作为书写材料③汉代丝绸之路存在军事保障④汉朝公文用隶书书写A.①②③B.①②C.②③D.①③④4、明朝儒学士人常常参与对基层民众的教化,他们向民众宣讲明太祖的“六谕”,劝喻百姓“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并引用《大明律》来解释这些劝喻和禁约,百姓若不遵守则要受到处罚,甚至送官府治罪。与这一历史现象相一致的观点是A.“礼法立教,出礼入刑”B.“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C.“以法为教,以吏为师”D.“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5、公元9世纪时,巴格达以有百余家书商而自豪。据记载,一位医生谢绝了苏丹的迁居邀请,因为搬运他的藏书需要400只骆驼。一批王公在10世纪时,其藏书之多,可以与欧洲所有图书馆中发现的总和匹敌。据此可知A.阿拉伯精英阶层垄断了文化资源B.阿拉伯人重视知识和书籍的保存C.阿拉伯大力支持鼓励私人藏书D.阿拉伯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6、我国一些学者发现,印第安的医学、历法、习俗等与古代中国十分相似,墨西哥瓦哈卡地区印第安人“我”“你”“他”的发音及玛雅人“人”“镇”“银”等发音与汉语发音相同;美国考古学家也宣称在美国海岸海底发现了3000年前古代中国的石锚,在加州的岩壁上发现了中国古文字。对此合理的推论可能是()A.中国和美洲较早已有交流B.中华古代文明领先于世界C.世界各地文化具有同质性D.美洲没有自己的独特文化7、20世纪六十年代,日本、新加坡等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儒学是一种人文主义而不是技术,是与飞速发展的现代化互不相容的。然而,到20世纪七十年代,这些学者认识到,对公司的忠诚,集体环境内的协调与合作,这些因素对东亚很多地区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亚洲模式的发展与欧洲模式有相似之处B.东亚地区发展主要因素是内部团结一致C.日本、新加坡善于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D.亚洲许多国家发展离不开儒家文化助力8、2009年,坐落于河南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正式开馆,这是世界上首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建立()A.有助于传统文化的普及与传承B.提高了汉字的国际地位C.表明我国博物馆建设世界领先D.消除了民族文化间的差异9、如表所示是中国古代书籍中有关葡萄的记载。据此可以认定的结论是()。史书记载内容《汉书》“宛王蝉封与汉约,岁献天马二匹。汉使采蒲陶(葡萄)、目宿种归。天子以天马多,又外国使来众,益种蒲陶、目宿离宫馆旁,极望焉富人藏酒(葡萄酒)至万余石,久者至数十岁不败”《齐民要术》“汉武帝使张骞至大宛,取蒲陶实,于离宫别馆旁尽种之”

A.葡萄是丝绸之路上最早的来华植物B.葡萄在西汉时已经传入中原并种植C.中亚地区的马匹已大量输入中原D.葡萄及其酿酒技术同时传入中原评卷人得分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10、史实: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

推论:荷马史诗是欧洲第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三、材料分析题(共7题,共14分)11、人口跨区域的转移史。

材料一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此后,西欧国家争相在美洲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造成印第安人大批死亡。欧洲殖民者掳掠非洲黑人,贩卖到美洲为奴。欧洲人因各种原因也大批远涉重洋,到达美洲。随着西方工业化的开展,对原材料需求以及金矿的发现,英国及欧洲其他国家的人不断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明清时期,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生齿日重,地狭人稠”。郑和下西洋之后,东南沿海民众不断前往东南亚;印度洋一带谋生,这一现象被称为“下南洋”。19世纪,东南亚锡矿的开发,橡胶园的开辟,北美、澳洲、南非的金矿开采和铁路建设,南美洲种植园的拓展等,都需要大量的劳力。19世纪30年代,由英国殖民统治者组织首批印度“契约劳工”到达海外,此后,印度人大规模前往海外。1860年,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形成了前往美洲及大洋洲的“苦力贸易”。19世纪末,拉美国家鼓励外国移民进入,日本地少人多,很多人为改变命运移民拉美。

材料二16—20世纪世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路线图。

(1)读上图;分别指出欧洲与亚洲人口跨地域转移到哪些地区?

(2)人口的跨地域转移与时代背景有密切关系,结合所学分析欧亚人口转移不同方向的历史原因。12、社会的变迁涵盖多方面并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建筑室内空间的顶棚;藻井通常只用在宫殿。唐代“一凡王公以下屋舍,不得施重拱;藻井及五色文采为饰”“中庸”的观念体现在建筑平面作对称布置,布局上必须有一条庄重的南北中轴主线,起着中枢神经的作用,也显“中为适应之谓,庸为经久不渝之意”建筑“以天为尊”并“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据尹晖《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思想》等整理材料三20世纪初;当人们还在跪拜君上;礼拜神佛的时候,所穿礼服已有用新式机织衣料者,甚至出现了“批洋衣揖孔孟”现象;当人们还在以牲醴笾豆于春秋岁时祭祀祖先的时候,西点西肴、洋酒洋饮料已悄悄进入日常饮食中;当有的贵族、官吏建房逾制遭到参奏的时候,西式洋楼已矗立于通都大邑閱闠之中。

——摘自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基本观点,并简要分析“邪辟之说灭息”所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建筑所体现出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例举凸显“中庸”观念的中国古代建筑两例。

(3)阅读材料三,有两点认识可供选择讨论。①有学者认为“一种文化对于异质文化的吸纳,往往学开始于最表面的生活习尚层次”。试以清末民初的服饰和婚姻礼俗变化为例加以说明,并科指出这段时期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特征。②有学者认为“旧事物的异变往往需网要内外力量的相互作用”。请列举20世纪初社会习俗存在“旧事物”的现象,并指出导致它发生“异变”的外力因素。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501年;第一批非洲奴隶运抵西印度群岛。

1562—1563年;英国人约翰·霍金斯第一次贩奴至美洲。

1631年;英国在西非建立了第一个贩奴堡垒,英国政府贩奴活动正式开始。

1670—1776年;英国贩卖到美洲大陆的奴隶总数超过其他国家贩奴数量的总和。奴隶贩子把枪支;火药、烈性酒、小饰物等商品运往非洲换取黑奴,再把黑奴运往美洲卖掉。黑奴贸易使非洲损失精壮人口一亿以上,造成非洲长期落后贫困。在美洲,殖民者大力推行奴隶种植园制度,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原料和各种赚钱的农产品,如咖啡、甘蔗、靛青、烟草及棉花。他们还在矿山大规模使用黑人和印第安人奴隶,开采金银矿藏。

——摘编自杨瑛《英国奴隶贸易的兴衰》等材料二180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废除奴隶贸易法案》,禁止英国船只从非洲往美洲运送奴隶,规定英国船只上每发现一名奴隶,罚款100英镑(约合190美元),英国还在1833年通过《废除奴隶制法案》,宣布废除奴隶制度。同月,美国总统托马斯·杰斐逊签署法令废除奴隶贩卖。此后,其他国家纷纷效仿,制定法律废除奴隶制。长达400年之久罪恶的跨大西洋奴隶贩卖活动宣告终结。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等(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在世界奴隶贸易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国际;国内因素,说明奴隶贸易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英国废除奴隶贸易的经济原因。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古代学者关注天下兴亡与国家盛衰,追求在现实社会中建功立业。他们以学术研究为国家与社会服务,不做为学术而学术的纯理论研究。儒家总结上古圣人施政安民的理念,揭示“先王得位行道,经纬世宙之迹,而非托于空言”,成为学者从盛衰兴亡中探讨治国之道,实现经世致用的思想渊源。他们根据时代环境与社会现实的需要,针对治国兴邦的各种问题展开研究,以是否有益于世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反映崇尚实际、注重实效的实用理性。中国古代学者关注天下兴亡与国家盛衰,追求在现实社会中建功立业。他们以学术研究为国家与社会服务,不做为学术而学术的纯理论研究。儒家总结上古圣人施政安民的理念,揭示“先王得位行道,经纬世宙之迹,而非托于空言”,成为学者从盛衰兴亡中探讨治国之道,实现经世致用的思想渊源。他们根据时代环境与社会现实的需要,针对治国兴邦的各种问题展开研究,以是否有益于世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反映崇尚实际、注重实效的实用理性。——摘编自庞天佑《论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学者的人文精神》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材料二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国学大师钱玄同主张“惟有将中国书籍一概束之高阁一法”,才能避免“中毒”,甚至要“剿灭”中国文化,“废灭汉文”,采用世界语言。“白话通神,红楼梦、水浒,真不可思议;古文讨厌,欧阳修、韩愈,是什么东西。”——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特点及成因。

(2)据材料二;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3)据材料三,概括钱玄同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基本主张,并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看法。材料三国学大师钱玄同主张“惟有将中国书籍一概束之高阁一法”,才能避免“中毒”,甚至要“剿灭”中国文化,“废灭汉文”,采用世界语言。“白话通神,红楼梦、水浒,真不可思议;古文讨厌,欧阳修、韩愈,是什么东西。”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改革开放前,我国政府和公众的城市遗产保护意识相对匮乏。改革开放后,随着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政府以国际社会为参照,分改革开放前,我国政府和公众的城市遗产保护意识相对匮乏。改革开放后,随着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政府以国际社会为参照,分19801990年代、21年代、21世纪三个阶段逐步推进城市遗产保护,并通过提升民众意识缓解阻力。日益壮大的物质基础,使我国的城市遗产保护不乏后发优势。我国积极将遗产保护纳入城市规划,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建立起从文物保护到城市、村镇保护到历史街区保护三级保护体制。尤其是50世纪的前十年,出台城市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文件几乎是将近过去年的总和。伴随“入世”,我国密切了与国际社会的遗产保护合作,并凭借强大的行政执行力,将城市发展和遗产保护统一了起来。另外,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尤为重视,为丰富国际遗产舞台做出了中国贡献。——摘编自毕玲玲《城市遗产保护:中西对比研究》19材料二2020世纪的工业化、城市化促使人们从不同角度关注城市遗产问题。以民促官,法国政府开始重视城市遗产保护。500世纪上半叶,在国际现代建筑学会通过的《雅典宣言》影响下,法国的《历史建筑保护法》在实施时重视功能性城市规划,很多历史建筑被拆除。21世纪下半叶,法国积极参与城市遗产保护的国际合作,受国际环境运动和相关国际法的影响,出台了《罗儿法》等一系列法律文献,形成了重点城市历史建筑-历史建筑列级-历史保护区-历史建筑周边米保护范围的保护模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遗产保护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法在城市遗产保护上的异同。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从国际视野谈谈中法城市遗产保护的启示。世纪初,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中践行整体性保护以及利用城市遗产推进城市全面发展已成国际普遍共识。法国名城波尔多等城市因其丰富的城市遗产保护及城市发展的有机结合吸引着世界各国的旅游者。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大清律例》规定;凡国人在蕃托故不归,复偷漏私回者,一经拿获,即行正法。

1860年中英《北京条约》规定:“凡有华民情甘出国;或在英国所属各处,或在外洋别地承工,俱准与英民立约为凭,无论单身或愿携带家属,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船只,毫无禁阻”,中法《北京条约》也做出了类似规定。1866年,清政府与英;法分别签订以总理衙门提出的文本为基础的《续定招工章程》,其中规定:“期满如欲回国,彼处必将合同所注之水脚路费若干,按数备全交付,便船送回中华”。

总理衙门设立之初;法国股负责法;荷等园的交涉事务,主管传教、华工出国及中越边界事项。1864年增设美国股,负责美、德等国的交涉事项,兼管华工保护等事项。由洋务大员主持签订的护侨条约,除《续订招工章程》外,还有中美《蒲安臣条约》(1868年)、《中秘会议专条》(1873年)等等。

据估计;l9世纪上半叶出国华工约为32万人,从l850年到l875年间,出国华工人数猛增到l28万人。

1893年;清廷准驻英大使薛福成《请豁除海禁招徕华民疏》,谕令“嗣后良善商民,无论在洋久暂,婚娶生息,概准由使臣领事馆给予护照。任其回国治生置业,并听随时经商出洋,毋得仍前籍端讹索。”长达200多年的海禁条例从此废除。

——摘编自刘华《评1868年中美<蒲安臣条约>——以华工出国及华侨保护问题为视角》(1)根据材料概括晚清侨务政策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促成中国海外移民增长的原因。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作为中国近现代最杰出的学者之一;张元济参与主持和督导商务印书馆近60年,带领着商务诸君以“吾辈当以扶助教育为己任”,在毫无成例可援的情况下,凭着集体智慧,1903年推出“最新教科书”成为中国第一套现代教科书;1912年推出“共和国教科书”为变革中的国家确立全新文化标准、1922年推出“新学制教科书”诠释了民国教育改革巅峰。1937年,卢沟桥的枪声即将响起,他从《史记》《左传》《战国策》中撷取8篇故事,对原文作了适当的删节,并全部翻译成白话文,并在每篇后面加以评点。8篇故事包括《公孙杵臼程婴》、《伍尚》、《子路》、《豫让》、《聂政》、《荆轲》、《田横》、《贯高》,所涉及的人物却不止上述9人,比如《荆轲》一篇就记录了田光、樊於期、荆轲、高渐离四个人的慷慨就死。编书不仅有抵御外侮的意思,更有扭转社会风气、抵抗人格堕落的宏愿在内。

——摘编自吴小鸥《中国现代教科书之父张元济》等(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元济对中国教育的贡献。

(2)根据材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元济取得贡献的原因。评卷人得分四、论述题(共1题,共8分)18、博物馆会根据藏品的时代特征;地区联系、功能特征、审美价值等因素组合藏品进行特展;比如故宫钟表展“钟鸣盛世”,希腊文物展“爱琴遗珍”。下图是六件文物,请你根据文物的特点,任选三件文物,组成一个展览并为展览撰写一篇主题介绍(包含展览主题、藏品时代背景、相互联系等)。

评卷人得分五、简答题(共3题,共18分)19、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

材料二16世纪;英语主要是英格兰人的语言。到18世纪中后期,英语已扩展到英国的殖民地,并在国际商贸活动中广泛使用。二战后,英语逐渐超越其他语言,成为科教领域和众多国际组织的通用语言,被称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

(2)阅读材料二,分析英语发展成为语言的“日不落帝国”的历史原因。20、阅读材料,探讨在西方文化及价值观冲击下,中国青少年应该如何把握思想观念的定位。21、美国将选择孔子代表“世界传统的一部分”的合理性何在?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9题,共18分)1、A【分析】【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创建了亚历山大博学园,其中有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宫,缪斯宫后来被称为“亚历山大博物馆”,故选A,排除BCD。2、C【分析】【详解】

在汉代,佛教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C不符合史实,符合题意;A、B、D对佛教的描述符合史实,不符很题意,排除。3、C【分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形材料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题中“都尉”“汉朝官名”可知汉代在张掖地区实行行政管辖;张掖都尉棨信”由汉代丝织品书写而成,说明汉代丝绸品也作为一种书写材料,故②③正确。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科技成就·汉代的成就4、A【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可知,强调对百姓进行思想和伦理教育,突出了儒家的仁孝思想,根据材料“百姓若不遵守则要受到处罚,甚至送官府治罪”可知,如果百姓不遵守的话要受到惩罚,体现了刑法的重要性,因此材料内容体现了“礼法立教,出礼入刑”,A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明朝时期“礼法立教,出礼入刑”的现象,没有强调汉朝治国思想,不符合题意,B项错误;“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是秦朝时期以法家为治理国家指导思想的体现,而材料内容体现了“礼法立教,出礼入刑”,C项错误;“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是法家思想主张,而材料内容体现了“礼法立教,出礼入刑”,D项错误。5、B【分析】【分析】

【详解】

由材料可知;在公元10世纪左右,在阿拉伯上至王公贵族,下至普通医生;书商,许多人拥有大量的藏书,体现了阿拉伯人重视知识和书籍的保存,B项正确;材料显示许多阿拉伯人拥有大量藏书,但不能说明阿拉伯的精英阶层垄断了文化资源,排除A项;材料显示许多阿拉伯人拥有大量藏书,没有表明阿拉伯官方支持鼓励私人藏书,排除C项;材料显示许多阿拉伯人拥有大量藏书,没有体现阿拉伯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状况,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6、A【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第安人在医学、历法、习俗甚至发音等方面,与古代中国有诸多相似,美国发现的古代中国的石锚和古文字等,反映出中国和美洲较早已有交流,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中华古代文明领先于世界,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世界各地文化的同质性,排除C项;美洲没有自己独特文化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项。7、D【分析】【详解】

根据题干20世纪六十年代日本、新加坡多数学者认为儒学与现代化互不相容,但到七十年代这些学者认识到了儒学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由此可见亚洲许多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儒家文化助力,D项正确;欧洲模式并没有儒学的推动,排除A项;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学者都认识到儒学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但不能得出东亚内部的团结一致,排除B项;儒学属于日本、新加坡的传统文化,并非外来先进文化,排除C项。故选D项。8、A【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河南安阳的中国文字博物馆正式开馆,这是世界上首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博物馆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传承,A项正确;中国文字博物馆有利于中国文字的传承,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普及与传承,但汉字仅是众多世界文字中的一种,传承汉字不等于汉字的国际地位提高,排除B项;中国文字博物馆是世界首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有利于中国文字的传承,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普及与传承,但主题首创不等于建设水平领先,排除C项;博物馆的建立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普及,有利于保存与展示民族文化间的差异且“消除了”一词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9、B【分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汉代。根据材料“富人藏酒(葡萄酒)至万余石,久者至数十岁不败”“汉武帝使张骞至大宛,取蒲陶实,于离宫别馆旁尽”可知,两则材料均显示西汉时期葡萄已在中原栽种,这说明葡萄在西汉时已经传入中原并种植,B项正确;材料没有葡萄和其他作物传入中国的时间比较信息,无法得出葡萄是丝绸之路最早的来华植物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信息不能体现当时中亚地区马匹大量输入中国,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葡萄和酿制葡萄酒的技术是同时传入中原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二、判断题(共1题,共2分)10、B【分析】【详解】

荷马史诗反映了前11—前9世纪希腊的社会面貌,人物形象生动,语言简练朴实,是关于荷马史诗内容的描述,不能得出荷马史诗的地位,因此史实和推论逻辑不符,错误。三、材料分析题(共7题,共14分)11、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根据路线图看出;西欧人向北美洲;南美洲转移;南非人口向澳大利亚、新西兰转移;俄罗斯人口向亚洲北部转移;亚洲:中国人向东南亚、美洲、大洋洲转移;印度人向非洲南部和东部海岸;东南亚和加勒比海地区转移;日本人向拉美移民。

(2)欧洲人口转移原因:根据“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此后,西欧国家争相在美洲进行殖民扩张和掠夺”得出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之后,欧洲国家开展对外殖民扩张。根据“随着西方工业化的开展,英国及欧洲其他国家的人不断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得出19世纪,工业革命对原材料及商品市场的需求增加,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根据所学,还可从欧洲革命;战争导致政局的动荡;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促进思想解放;交通的进步等分析总结。

亚洲人口转移原因:根据“生齿日重;地狭人稠”“郑和下西洋之后,东南沿海民众不断前往东南亚;印度洋一带谋生”得出明清时期,东南沿海地区农耕经济发展,人地矛盾突出,受郑和下西洋影响,民众前往东南亚、印度洋一带谋生。根据“东南亚锡矿的开发,南美洲种植园的拓展等,都需要大量的劳力”得出19世纪,工业革命的开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根据“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得出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北京条约》,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华招募华工。民众为生活所迫或被绑架欺骗,成为华工劳力。根据“英国殖民统治者组织首批印度‘契约劳工’到达海外”得出印度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下,被迫移民到英国殖民地。根据“19世纪末,拉美国家鼓励外国移民进入,日本地少人多,很多人为改变命运移民拉美”得出19世纪末,拉美国家实现独立后,发展经济的需要,鼓励外国移民进入,日本地少人多,移民拉美地区。

【点睛】【解析】示例:

(1)欧洲:西欧人向北美洲;南美洲;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转移。俄罗斯人口向亚洲北部转移。

亚洲:中国人向东南亚;美洲、大洋洲转移;印度人向非洲南部和东部海岸;东南亚和加勒比海地区转移。日本人向拉美移民。

(2)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之后,欧洲国家开展对外殖民扩张。19世纪,工业革命对原材料及商品市场的需求增加,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欧洲革命;战争导致政局的动荡,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及追求财富思想的推动,以及交通的进步,促使欧洲人口向美洲和大洋洲、南非、北亚不断转移。

明清时期;东南沿海地区农耕经济发展,人地矛盾突出,受郑和下西洋影响,民众前往东南亚;印度洋一带谋生。

19世纪;工业革命的开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北京条约》,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华招募华工。民众为生活所迫或被绑架欺骗,成为华工劳力,被迫前往东南亚;澳大利亚、美国等地。

印度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下,被迫移民到英国殖民地。19世纪末,拉美国家实现独立后,发展经济的需要,鼓励外国移民进入,日本地少人多,移民拉美地区。12、略

【分析】【详解】

(1)基本观点:根据“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并结合所学可知文化上的“一统”和政治上的“一统”是一致的,文化的“一统”是政治“一统”的根基。带来的影响主要是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特点:根据“一凡王公以下屋舍;不得施重拱;藻井及五色文采为饰”得出等级森严;根据“‘中庸’的观念体现在建筑平面作对称布置,布局上必须有一条庄重的南北中轴主线,起着中枢神经的作用”得出凸显“中庸”理念,注重中轴对称;根据“建筑‘以天为尊’并‘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得出体现“天人合一”;例子可举明清故宫、颐和园、平遥古城、大昭寺等。

(3)如果选择①,根据“以清末民初的服饰和婚姻礼俗变化为例加以说明”和所学知识可知,综合中西方服装特点的中山装成为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改良后的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一批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所以主要特征是中西合璧,土洋并存。如果选择②,根据“列举20世纪初社会习俗存在‘旧事物’的现象,并指出导致它发生‘异变’的外力因素”和所学知识可知,有包办婚姻;农村更多实行传统丧礼;缠足、跪拜作揖等现象依然存在。外力主要是列强的侵略,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外来文化的影响。【解析】(1)基本观点:文化上的“一统”和政治上的“一统”是一致的;文化的“一统”是政治“一统”的根基。

影响: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特点:等级森严;凸显“中庸”理念;注重中轴对称;体现“天人合一”;例举:明清故宫;颐和园、平遥古城、大昭寺。

(3)选择①:综合中西方服装特点的中山装成为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改良后的旗袍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一批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

主要特征: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选择②:包办婚姻;农村更多实行传统丧礼;缠足;跪拜作揖等现象依然存在。(从婚俗、丧葬、其他习俗三方面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外力:列强的侵略,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外来文化的影响。13、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第(1)问;第一小问,从国际;国内两个角度入手,国际上老牌殖民国家逐渐衰落,英国逐步取得殖民优势,拥有广阔的殖民地;新航路开辟后,英国位置优越,处于大西洋航运的交通线上,便于其开展海外奴隶贸易。国内主要从政治、经济两个角度回答,政治上确立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第二小问,从正反两个角度思考,注意从其对于欧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亚非拉地区影响等视角分析作答。

第(2)问,注意材料中的时间“1807年”“1833年”,注意这一时期英国处于工业革命过程中,其侵略方式主要是商品输出,掠夺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解析】(1)因素:国际;西班牙;葡萄牙等老牌殖民国家衰落,英国在海外殖民争夺中逐渐取得优势地位;国内,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经济迅速发展。

影响:为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客观上推动了世界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交流。

(2)原因: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英国需要更广阔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商品输出成为英国对外侵略的主要目的和手段。14、略

【分析】【详解】

(1)根据材料“中国古代学者关注天下兴亡与国家盛衰,追求在现实社会中建功立业”分析可知: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根据“针对治国兴邦的各种问题展开研究,以是否有益于世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反映崇尚实际注重实效的实用理性”分析可知:注重对治同安邦的研究;崇尚实际和实用。

(2)从材料中的“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可以看出,第一次是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从材料中的“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可以看出,第二次是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从材料中的“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可知,第三次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3)主张:根据材料“惟有将中国书籍一概束之高阁一法,才能避免'中毒',甚至要剿灭'中国文化,‘废灭汉文',采用世界语言”可知,钱玄同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或打倒孔家店;看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钱玄同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打倒孔家店),是为了促进新思想的传播,这有利于冲击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但是“全盘否定”的主张使运动带有偏激性、片面性倾向,这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解析】(1)特点:注重对治国安邦的研究;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崇尚实际和实用(或以经世致用为主题)。

成因: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传统“民本”思想的促进;中国古代特有的政治环境的推动。

(2)不同: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第三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3)主张: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打倒孔家店)。(其他表述,意思相近也可得)影响:冲击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新思想的传播(思想解放);使运动带有偏激性、片面性倾向,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15、略

【分析】【详解】

(1)根据材料“改革开放后;随着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政府以国际社会为参照,分1980年代;1990年代、21世纪三个阶段逐步推进城市遗产保护,并通过提升民众意识缓解阻力”可知,有国际经验教训可供参考。根据材料“我国密切了与国际社会的遗产保护合作,并凭借强大的行政执行力,将城市发展和遗产保护统一了起来”可知,政府的高度重视执行力强。根据材料“日益壮大的物质基础,使我国的城市遗产保护不乏后发优势”可知,改革开放的经济成就提供了物质基础。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强大的基建实力,客观上有助于城市遗产保护。

(2)同:根据材料“我国积极将遗产保护纳入城市规划;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建立起从文物保护到城市、村镇保护到历史街区保护三级保护体制”“20世纪下半叶,法国积极参与城市遗产保护的国际合作,受国际环境运动和相关国际法的影响,出台了《罗儿法》等一系列法律文献,形成了重点城市历史建筑-历史建筑列级-历史保护区-历史建筑周边500米保护范围的保护模式”可知,立法保障;根据材料“我国政府以国际社会为参照,分1980年代、1990年代、21世纪三个阶段逐步推进城市遗产保护”“19世纪的工业化、城市化促使人们从不同角度关注城市遗产问题。以民促官,法国政府开始重视城市遗产保护。20世纪上半叶,在国际现代建筑学会通过的《雅典宣言》影响下,法国的《历史建筑保护法》在实施时重视功能性城市规划,很多历史建筑被拆除。20世纪下半叶,法国积极参与城市遗产保护的国际合作”可知,分阶段推进;根据材料“我国密切了与国际社会的遗产保护合作,并凭借强大的行政执行力,将城市发展和遗产保护统一了起来”“21世纪初,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中践行整体性保护以及利用城市遗产推进城市全面发展已成国际普遍共识”可知,保护与开发相结合;根据材料“20世纪下半叶,法国积极参与城市遗产保护的国际合作,受国际环境运动和相关国际法的影响,出台了《罗儿法》等一系列法律文献”“我国密切了与国际社会的遗产保护合作”可知,注重国际合作。异:从起步时间看,法国起步早,中国则晚得多;根据材料保护的主体看,法国以民促官,中国以官促民;根据材料“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尤为重视,为丰富国际遗产舞台做出了中国贡献。”可知,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为重视;根据材料“尤其是21世纪的前十年,出台城市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文件几乎是将近过去50年的总和”可知,中国在本世纪城市遗产保护的密度更大。

(3)启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审题时要注意“国际视野”的限定,要注意依托材料又要联系现实,从不同角度分析,涉及学习国际社会,立足本国国情,做出国际贡献三个层面层层推进。既有国际视野,又有中国自信。如要善于吸收国际经验教训,加强国际合作;要符合本国国情;要有本国声音,做出国际贡献等等。【解析】(1)①有国际经验教训可供参考。

②政府的高度重视执行力强。

③改革开放的经济成就提供了物质基础。

④中国强大的基建实力;客观上有助于城市遗产保护。

(2)同:立法保障;分阶段推进;保护与开发相结合;注重国际合作。(任答对三点即可)

异:①法国起步早;中国则晚得多;

②法国以民促官;中国以官促民;

③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为重视;

④中国在本世纪城市遗产保护的密度更大。

(3)①要善于吸收国际经验教训;加强国际合作;

②要符合本国国情;

③要有本国声音,做出国际贡献。(任答对两点即可)16、略

【分析】【详解】

试题分析:(1)本题材料提到:《大清律例》规定;凡国人在蕃托故不归,复偷漏私回者,一经拿获,即行正法。这反映了清政府禁止国人出国;材料“凡有华民情甘出国,或在英国所属各处,或在外洋别地承工,俱准与英民立约为凭,无论单身或愿携带家属,一并赴通商各口,下英船只,毫无禁阻”;“期满如欲回国,彼处必将合同所注之水脚路费若干,按数备全交付,便船送回中华”反映了清政府允许出国,并逐渐注重保护华工利益。至于其变化原因,学生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作答:英法等西方国家的强迫,清政府被动同意华民出国;西方近代观念的影响;洋务运动的推行。

(2)本题要求学生分析晚清时期促成中国海外移民增长的原因。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学生可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作答:国际方面,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对劳动力需求日益增加;亚;非、拉殖民地的开发、拓展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l9世纪中期以后,黑人奴隶贸易被逐渐废除,导致对其它地区劳动力的增加。国内方面,由于外国商品和资本入侵,小农经济逐渐解体,广大自耕农、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寻求海外谋生;清政府海外移民政策的变化为中国近代海外移民提供了条件。

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影响;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洋务运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解析】(1)变化:由禁止国人出国到允许出国;并逐渐注重保护华工利益。原因:英法等西方国家的强迫,清政府被动同意华民出国;西方近代观念的影响;洋务运动的推行。

原因: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对劳动力需求日益增加;亚;非、拉殖民地的开发、拓展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由于外国商品和资本入侵,小农经济逐渐解体,广大自耕农、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寻求海外谋生;清政府海外移民政策的变化为中国近代海外移民提供了条件。l9世纪中期以后,黑人奴隶贸易被逐渐废除,导致对其它地区劳动力的增加。

(2)本题要求学生分析晚清时期促成中国海外移民增长的原因。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学生可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作答:国际方面,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对劳动力需求日益增加;亚、非、拉殖民地的开发、拓展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l9世纪中期以后,黑人奴隶贸易被逐渐废除,导致对其它地区劳动力的增加。国内方面,由于外国商品和资本入侵,小农经济逐渐解体,广大自耕农、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寻求海外谋生;清政府海外移民政策的变化为中国近代海外移民提供了条件。17、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贡献:根据材料中“张元济参与主持和督导商务印书馆近60年”可知;开创了对教育有巨大影响力的商务印书馆;根据“1903年推出‘最新教科书’成为中国第一套现代教科书;1912年推出‘共和国教科书’为变革中的国家确立全新文化标准、1922年推出‘新学制教科书’诠释了民国教育改革巅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出一系列现代教科书,促进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根据“编书不仅有抵御外侮的意思,更有扭转社会风气、抵抗人格堕落的宏愿在内”可知,注重受教育者道德品质和爱国精神的培养。

(2)原因:根据材料中“中国近现代最杰出的学者之一”,结合张元济对中国教育的贡献,从个人经历、时代背景、传统文化和教育的作用等方面分析可知,其取得相关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具有渊博的知识和顽强的意志,具有忧国忧民,教育救国的情怀并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解析】(1)贡献:开创了对教育有巨大影响力的商务印书馆;推出一系列现代教科书;促进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注重受教育者道德品质和爱国精神的培养。

(2)原因:具有渊博的知识和顽强的意志;具有忧国忧民,教育救国的情怀;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四、论述题(共1题,共8分)18、略

【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展览主题(主题必须与选取展品信息相关联,且要有明确的主题提炼,仅仅使用“元代文物展”,或“阿富汗文物展”不可,可以是就丝绸之路论述,也可以单独论述一个时代、或一个地区的特点)分点论述:每个例子,所选例子必须论及文物诞生的时代背景,文物与主题的联系,文物的史料价值等。论述流畅,且按照时间排序。选择主题:丝路华风——丝绸之路与中外文明的交融。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本展览意图展现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与欧亚的重要商路,也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西汉张骞开凿西域,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可选择藏品1、藏品4和藏品5分别说明。藏品1是伊朗在中国元朝时期的一幅有关龙的绘画。十三世纪正处于蒙古帝国的兴盛时期,而伊朗也被纳入蒙古帝国,成为伊利汗国的一部分。此时整个陆上丝绸之路都处于蒙古帝国的统治之下。本书反映中国龙的形象传入波斯,为当地人接受并绘制在书中,与中国龙形象基本相同,成为元代中外文化深度交流的重要史料。藏品4是一件绘制有阿拉伯文的明代青花瓷。从元代以来,中国与中东海上丝绸之路日益兴盛,陶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运输的重要商品。而由于阿拉伯人对青色、白色组合的喜爱,“肯花瓷作为瓷器种类在元代应运而生,成为中国手工业精湛技艺的标志,并广泛用天出口,本阿拉伯文笔盒就是其中一个例证。藏品5玻璃水注是中国现存较早的玻璃容器,反映出从北非,到中东,再到中国的陆上商业传播路线。玻璃水注出土的十六国时期,正处于魏晋南北朝的北方战乱时期,即使是战乱,丝绸之路的交往仍然没有停止;这件藏品出土于冠宁,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在中外文化传播中叶扮演了重要角色,也可说明中国人日常生活与陆上丝绸之路的物质交流有着密切关系。选择主题:帝国余绪——历史上的帝国与文化传播。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战争一方面给人类带来破坏,一方面在客观上又造成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锋,经历战争所建立的帝国又往往是各类文化交流的绝佳场域。本展览通过展示历史上著名帝国的文物,展现帝国对文化传播的促进作用。可选择藏品2、藏品5和藏品6分别说明。藏品2是阿富汗出王的公元前3世纪的描绘希腊诸神的饰板。这反映出伴随着亚历山大的东征,大类历史出第一个横跨欧亚非帝国的建立,有力的推动了希腊文化向亚洲的传播。这件藏品,同时糅合了希腊、波斯两大文明的特色,展现出这一时期不同文化在阿富汗这个亚洲重要枢纽地的碰撞与融合。藏品5是一本1220年绘制有亚里士多德的阿拉伯文著作。折射出伴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兴盛与扩张,西方告典文化大量传入中东,阿拉伯人不断在翻译希腊文的哲学著作的同时,完善自身文化素养。阿拉伯作为东西方文化的桥梁,为保存古希腊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藏品6是元朝皇帝蒙哥汗给基督教首领的金印。折射出在蒙古帝国的统治下,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民族宗教比较复杂。在这种情况下统治者承认多元文化、多元宗教的并存,一方面强调皇帝对宗教的授权与控制,在印上撰写票古文:一方面尊重票会教领袖的自身可俗,运用阿拉伯文,这种因俗而治,多元制度的做法,与元代设置宣政院、狩省不同模式进行管理的思路一脉相承,正是蒙元时期大一统格局的重要表现。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主题明确。【解析】主题:丝路华风——丝绸之路与中外文明的交融。

本展览意图展现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与欧亚的重要商路;也是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西汉张骞开凿西域,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

藏品5玻璃水注是中国现存较早的玻璃容器;反映出从北非,到中东,再到中国的陆上商业传播路线。玻璃水注出土的十六国时期,正处于魏晋南北朝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