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粤教沪科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1页
2025年粤教沪科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2页
2025年粤教沪科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3页
2025年粤教沪科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4页
2025年粤教沪科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粤教沪科版选择性必修2历史下册月考试卷含答案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五六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国门打开,一方面中国政府从清末新政时开始引入西方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另一方面,西人主导的一整套现代市政管理开始在租界建立成型,并为华界所效仿。这客观上反映了中国A.市民生活质量的近代化B.城市环境的改善C.城市治理的近代化趋势D.租界开放的差异2、钱乘旦在《英国通史》中对19世纪的英国社会这样描绘道:“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计算,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为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材料重在说明A.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B.火车的发明引发了技术创新的连锁反应C.科学发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D.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3、新旧两个世界的相遇,不妨看作是两个巨大而相对封闭系统的交汇——就像一条运河凿通两个湖泊之后,必然使生活在其中的不同鱼群相互游动。开放和交换可以带来积极的后果,但如果两者差别悬殊,那么大交换首先带来的或许是灭顶之灾。以下不符合这段话主旨的是A.美国白蛾入侵中国后,到处繁殖蔓延,破坏生态环境B.中国的大闸蟹随着船只“偷渡”到英国后,称霸河道C.病菌或入侵生物在新环境中出现爆发式增长D.物种交流推动全球粮食产量提高,使世界人口激增4、下图中的著作是我国古代第一部()

A.民间诗歌总集B.纪传体断代史史书C.药物学专著D.纪传体通史史书5、机器人(英文名:Robot)是一种具有高度灵活性的自动化机器,可以辅助甚至替代人类完成危险、繁重、复杂的工作。1962年以来,机器人的发展经历了三代,即操纵型机器人、自动型机器人和智能型机器人。机器人的使用A.大大缓解了人口压力B.体现了科学技术的综合运用C.促进了经济持续繁荣D.使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6、1834年新济贫法颁布后,英国修建众多济贫院医院为广大下层民众尤其是贫民提供了最基本的医疗保障。19世纪70年代后,济贫院医院的条件大为改善,开始从济贫院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济贫法医院,并向非贫民开放。济贫院医院的建立与完善()A.解决了医疗资源紧缺的问题B.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维持C.推动了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D.防范了社会流行疾病的传播7、草市是民间“自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宋代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出现各种集市,如“山市、河市、庙市”等,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这说明草市的出现A.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B.突破了城市坊市间的界限C.受到官方的大力支持D.是对自然经济的重要补充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1题,共2分)8、农业革命的最重要意义是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演变为食物___________者。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1题,共2分)9、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加快。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四、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9分)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而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而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

(1)根据材料;归纳“大医精诚”思想的具体内通。

(2)结合所学,指出上述材料所具有的史料价值。——摘编自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之《大医精诚》11、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演进的重要成果。回答下列问题。

宋代民间刻书可分为自家刻;家塾刻、坊刻和寺院刻等;自家刻主要由文人、士大夫自己集资刻书,家塾刻是由文人自己办的私塾出资刻的书,虽数量较少,却讲求质量,反映此时刻书风气之盛坊刻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刻书商生产的书,主要是民间流行和需要的读物,种类庞杂,数量相当大。

——卢嘉锡《中国科学技术史》(1)上述材料反映了宋代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简要概括这一现象出现的科技条件。

(2)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牛顿体系”的核心内容及其历史影响。

某学习小组为撰写历史小论文搜集了如下资料:

①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正式诞生。

②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③1962年;蕾切尔·卡森发表《寂静的春天》,主要探讨污染问题,尤其是使用DDT等杀虫剂,对于动植物乃至人类可能造成的伤害。

④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飞船成功在月球上着陆。

⑤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

⑥2006年;瑞典《英里克斯邮报》宣布自明年起停印报纸,改为只在网络上发行。

(3)运用上述材料,提出两个观点,构思历史小论文,完成下表。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59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原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基础上组建而成,坐落于天安门广场东侧,紧邻紫禁城。2011年,改扩建后的国家博物馆重新亮相,它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博物馆单体建筑。新馆屋顶的叠加退阶设计借鉴了紫禁城重檐庑顶,大厅吊顶采取最具中国元素的藻井技术,并以简约形式出现。现有藏品数量140余万件,涵盖古代文,物、近现代文物、图书古籍善本、艺术品等多种门类,中国国家博物馆日接待人次达2.6万左右,其中未成年人占比17%,外籍观众占比9.5%。——摘编自斯凡特.胥茨《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设计》材料二国家博物馆两大基本陈列为“古代中国”与“复兴之路”,古代中国以朝代的顺序为首要次序,古代文物以其自身的材质、色彩、工艺等讲述各个朝代的政治典故、经济力、文化习俗、现实生活等;“复兴之路”讲述了自1840年以来中国各个阶级通过不屈不挠的探索和抗争,最终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国家博物馆是中华文明的标志性物象,历史在这里呈现,记载了前人的光荣与梦想。——摘编自吴香君《从三大角度谈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设计特色》(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特点。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国国家博物馆蕴含的时代价值。评卷人得分五、论述题(共4题,共12分)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表。名称。

主要范围。

汉唐时期的。

“西域”

广义上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狭义上主要指塔里木盆地及其周围地区。唐宋时期曾用“西天”指称更为遥远的印度。

宋明时期的。

“西洋”

最早见于五代;元代广为流布,明代特指东南亚;西亚、东非或印度洋周围国家;明末以后逐渐转向专指欧洲。

明末清初的。

“西方”

与“泰西”“太西"“极西”“远西”等同义词广泛流行,指称欧洲。

——摘编自欧阳哲生《中西交通史上的“西方"概念之探源》上表为古代中国关于“西方”名称变迁的主要历程。从中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请比较材料中的两幅图片,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表述清晰。)15、(中外文明交往)

材料一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与汉朝交往的主要路线示意图。

材料二18世纪全球白银流通路线示意图。

材料三19世纪后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根据材料,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信息有关联;主题合理、明确;阐述有史实依据,表述清晰。)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从“乡土中国”到“城镇中国”

分析三幅图片;以“建国以来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

(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评卷人得分六、简答题(共2题,共10分)17、算一算,1911、1924年的铁路总长(1924年全国铁路总长1。2万千米,其中大部分为外国人修建)分别占今天全国铁路总长的百分之几分析导致这种数据变化的原因。18、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经济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结合所学知识,请回答:

(1)20世纪30年代;为了应对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基本做法是什么?其特点是什么?

(2)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经济“滯胀”现象,各国纷纷采取怎样的经济对策?

(3)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领导人邓小平采取了哪些措施使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7题,共14分)1、C【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一方面中国政府从清末新政时开始引入西方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另一方面,西人主导的一整套现代市政管理开始在租界建立成型,并为华界所效仿”可知近代中国城市治理呈现近代化趋势,故选C项;材料主旨强调近代中国城市治理呈现近代化趋势,未涉及市民生活,排除A项;近代中国城市治理的改善仅为材料的一方面,排除B项;材料主旨为近代中国城市治理的改善,未涉及不同地区租借开放的比较,排除D项。2、A【分析】【详解】

工业革命之后,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因此人们的时间观念加强了,说明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故A正确;B不是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排除;材料反映工业革命使人们的时间观念加强了,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反映工业革命使人们的时间观念加强了,无法体现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排除D。3、D【分析】【分析】

【详解】

根据“如果两者差别悬殊,那么大交换首先带来的或许是灭顶之灾”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物种交流的消极影响,D是物种交流的积极影响,不符合材料主旨,符合题意;ABC均是物种交流的积极影响,不符合题意。故选D。4、C【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神农本草经》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已知最早的中药学著作,C项正确,排除ABD项。故选C项。5、B【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机器人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其使用体现了科学技术的综合运用,B项正确;机器人的使用并没有得到普及,排除A项;机器人的使用尚未形成强大的生产力,排除C项;机器人的使用和经济全球化进程没有关系,排除D项。6、B【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英国修建众多济贫医院为广大下层民众尤其是贫民提供了最基本的医疗保障”;“并向非贫民开放”可知;济贫院医院的建立与完善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B项正确;“解决了”太绝对,排除A项;二战后英国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建立,排除C项;“防范了”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本题考查医疗保障体制。以英国济贫院为命题素材,素材来源于郭家宏《新济贫法体制下英国贫民医疗救助问题探析》,具有学术性、严谨性的特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落实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等核心素养。7、D【分析】【详解】

依据材料可知,这反映的是宋朝草市的发展,依据材料“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可以看出草市是对自然经济的重要补充,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草市出现在南北朝时期;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草市的出现突破了城市坊市间的界限;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官方对草市的态度。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二、填空题(共1题,共2分)8、略

【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农业革命的最重要意义是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演变为食物生产者。故填空生产。【解析】生产三、判断题(共1题,共2分)9、B【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取得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速度加快。因此,本题说法错误,一战改为二战。四、材料分析题(共3题,共9分)10、略

【分析】【详解】

(1)根据材料“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可知医术“精”,要博学精勤,不断追求医术精湛;根据材料“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可知医心“仁”,要做到仁慈恻隐,偏重于内在的信仰及精神追求;根据材料“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而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可知医德“诚”,立誓诚心济事,对事笃诚敬业,对人真诚恳切;偏重于外在的真诚救人的行为规范;根据材料“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可知医济“慎”,医者要克已慎独;慎言慎行,偏重于对自我约束的行为规范。

(2)《大医精诚》选自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作为文献史料可以用来研究药王孙思邈的个人思想,同时对应研究唐代医学也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解析】(1)内涵:医术“精”;要博学精勤,不断追求医术精湛;医心“仁”,要做到仁慈恻隐,偏重于内在的信仰及精神追求;医德“诚”,立誓诚心济事,对事笃诚敬业,对人真诚恳切;偏重于外在的真诚救人的行为规范。医济“慎”,医者要克已慎独;慎言慎行,偏重于对自我约束的行为规范。(任答3点)(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皆可)

(2)史料价值:《备急千金要方》之《大医精诚》,不仅是我们是研究的“药王”孙思邈个人思想历史的一手史料;也是研究唐朝及其之前我国医学人文思想发展演变的重要文献史料,具有极高史学价值。(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皆可)11、略

【分析】【分析】

【详解】

(1)现象:根据材料“反映此时刻书风气之盛”可知;宋代民间刻书盛行。

条件: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代雕版印刷的普及,印刷技术的提高推动了民间刻书盛行。

(2)核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牛顿力学的核心是经典力学体系。

影响:根据材料所学知识可知;牛顿建立了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促进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根据材料图片的隐喻以及“自然界存在着规律”可知,牛顿描述了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有力地推动启蒙运动的发展。

(3)示例:根据“①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正式诞生”“⑥2006年,瑞典《英里克斯邮报》宣布自明年起停印报纸,改为只在网络上发行”可以得出,随着科技的发展,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密切。根据“1962年,蕾切尔·卡森发表《寂静的春天》,主要探讨污染问题,尤其是使用DDT等杀虫剂,对于动植物乃至人类可能造成的伤害”和“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可以得出,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了自然环境的变化。【解析】(1)现象:宋代民间刻书盛行。

条件:雕版印刷的普及;印刷技术的提高。

(2)核心:经典力学体系。

影响:建立了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促进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描述了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有力地推动启蒙运动的发展。

(3)示例:

。资料序号。

可论证的观点。

①⑥

科学技术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③⑤

科学技术导致自然环境的变化。

①②③④⑤⑥

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12、略

【分析】【详解】

(1)特点:根据材料“坐落于天安门广场东侧;紧邻紫禁城”可知,地理位置重要,位于国家政治中心位置;根据材料“2011年,改扩建后的国家博物馆重新亮相,它是目前世界最大的博物馆单体建筑。”可知,世界最大的博物馆单体建筑;根据材料“中国国家博物馆日接待人次达2.6万左右,其中未成年人占比17%,外籍观众占比9.5%”可知,展品面向大众展出;根据材料“现有藏品数量140余万件,涵盖古代文,物;近现代文物、图书古籍善本、艺术品等多种门类”可知,馆藏物品丰富;根据材料“新馆屋顶的叠加退阶设计借鉴了紫禁城重檐庑顶,大厅吊顶采取最具中国元素的藻井技术,并以简约形式出现。”可知,建筑风格体现了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风格的巧妙融合。

(2)时代价值:根据材料“古代中国以朝代的顺序为首要次序,古代文物以其自身的材质、色彩、工艺等讲述各个朝代的政治典故、经济力、文化习俗、现实生活等”可知,大量文物的搜集与整理,保护了祖国优秀文化遗产;根据材料可知,国家博物馆的藏品分布以唯物史观展示祖国悠久历史,弘扬中华文明,打击历史虚无主义;根据材料“讲述了自1840年以来中国各个阶级通过不屈不挠的探索和抗争,最终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可知,展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国家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加强了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国家博物馆向外籍人员开放,面向世界,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根据材料”1959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在原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基础上组建而成“可知,新老建筑的和谐共生展示了正在崛起的世界强国形象;国家博物馆作为中华文明的标志性物象,体现中华文化软实力。【解析】(1)地理位置重要;位于国家政治中心位置;世界最大的博物馆单体建筑;展品面向大众展出;馆藏物品丰富;建筑风格体现了传统建筑元素与现代风格的巧妙融合。

(2)大量文物的搜集与整理,保护了祖国优秀文化遗产;以唯物史观展示祖国悠久历史,弘扬中华文明,打击历史虚无主义;展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公众开放,加强了爱国主义宣传教育;面向世界,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新老建筑的和谐共生展示了正在崛起的世界强国形象;作为中华文明的标志性物象,体现中华文化软实力。五、论述题(共4题,共12分)13、略

【分析】【详解】

从“西域”到“西天”再到“西洋”和“西方”“泰西”,反映了古代中国对“西方”空间认识的扩大和变化,其背后反映的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范围和途径的变化。学生在分析材料信息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这些变化,提出观点并运用相关史实进行论证。学生可以对材料所反映的整体变化进行宏观解读,也可以就其中的具体变化进行微观论述。除示例外,学生还可以从唐宋时期的“西天”,明末清初的“泰西”“西方”等词的出现,以及明末清初“西洋”一词所指范围的变化等角度出发提炼观点。从中外交流的空间范围变化角度分析,可以展开如下论述:关于“西方”的名称变迁反映了中外交流的不断扩大。阐述:自张骞通西域后,“西域”成为汉唐王朝对外交流的主要通道,而用“西天”指称印度则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国后对外交流范围的扩大。“西洋”这一称呼的出现,反映子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和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同东南亚、西亚、东非及印度洋周围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明末,“西洋”范围的变化和“西方”“泰西”等词的出现,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中国与欧洲的联系加强。【解析】示例1:

观点:关于“西方”的名称变迁反映了中外交流的不断扩大。

阐述:自张骞通西域后;“西域”成为汉唐王朝对外交流的主要通道,而用“西天”指称印度则反映了佛教传入中国后对外交流范围的扩大。“西洋”这一称呼的出现,反映子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和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同东南亚;西亚、东非及印度洋周围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明末,“西洋”范围的变化和“西方”“泰西”等词的出现,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中国与欧洲的联系加强。

示例2:

观点:从“西域”到“西洋”反映了对外交流路线的变迁。

阐述:汉唐时期,经济和文化重心在黄河流域,长安、洛阳长期作为政治中心,沟通“西域”的陆上丝绸之路成为当时对外交流的主要路线。唐宋以后,由于经济和文化重心的南移,长安、洛阳失去政治中心地位,以及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沟通与东南亚、西亚、东非或印度洋周围国家等“西洋”区域联系的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当时对外交流的一条重要路线,“西洋”的称呼日渐流行。14、略

【分析】【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如根据北宋谷物的移植路径及玉米在中国的传播路径可提炼出观点是宋代与明清农作物传播路径存在显著差异。从材料可以看出,宋代稻类作物向北移植,谷类作物向南移植,这主要和经济重心的南移有关,明清时期玉米的传播主要和新航路开辟及国内人口增加有关。最后进行归纳总结即可。【解析】答案示例:

论题:宋代与明清农作物传播路径存在显著差异。

阐释:宋代稻类作物向北移植;谷类作物向南移植。这是因为随着生产力发展,南北经济联系加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使南方影响力上升,北方人口的南迁和政府的推动均促进了这一过程的实现。明清时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国内人口增长对粮食需求的扩大,原产于美洲的高产作物玉米经不同路径传入中国,中国逐渐被卷入早期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之中。

综上所述,不同时期物种间的交流传播,其成因各有不同。无论如何,物种交流都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提高了粮食产量,推动人口增长。15、略

【分析】【详解】

信息一:根据材料一可以得出信息;2世纪,陆上丝绸之路成为中西交往的重要通道;

信息二:根据材料二可以得出;18世纪,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主题:根据以上两则信息可以得出主题;古代中国手工业品享誉世界。

阐述:根据所学知识,列举中国古代手工业产品的消费情况。如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根据不同时期,列举当时中国手工产品在世界范围内畅销。如西汉时期,中国丝绸畅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明清时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丝绸、瓷器和茶叶大量外销。由此,美洲和日本的白银通过欧洲探险家开辟的海上商路源源不断输入中国。一方面,促进中国商品经济繁荣,促进长途、大额贸易的发展,以及商业资本的集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全球性贸易网络的延展,甚至间接推动美洲、日本白银矿产的开发。享誉世界的中国古代手工业品,成为中外文明交往的载体和象征。【解析】示例:信息一:2世纪;陆上丝绸之路成为中西交往的重要通道;

信息二:18世纪;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主题:古代中国手工业品享誉世界.

阐述: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西汉时期,中国丝绸畅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明清时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丝绸、瓷器和茶叶大量外销。由此,美洲和日本的白银通过欧洲探险家开辟的海上商路源源不断输入中国。一方面,促进中国商品经济繁荣,促进长途、大额贸易的发展,以及商业资本的集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全球性贸易网络的延展,甚至间接推动美洲、日本白银矿产的开发。享誉世界的中国古代手工业品,成为中外文明交往的载体和象征。

其他可参考的主题。

(1)古代中国在东西方文明交往中占有重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