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浙教版选择性必修2语文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1页
2025年浙教版选择性必修2语文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2页
2025年浙教版选择性必修2语文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3页
2025年浙教版选择性必修2语文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4页
2025年浙教版选择性必修2语文上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浙教版选择性必修2语文上册阶段测试试卷346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下列各句中,不含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群贤毕至,少长咸集B.固知一死生为虚诞C.天朗气清,惠风和畅D.齐彭殇为妄作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足以极视听之娱极:十分引壶觞以自酌引:举起、端起B.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致:达到策扶老以流憩策:拄着C.齐彭殇为妄作殇:未成年而死去的人善万物之得时善:羡慕D.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期:期望感吾生之行休休:停止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A.既然已,勿动勿虑B.他植者虽窥伺效慕C.不抑耗其实而已D.他植者则不然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下临深潭,微风鼓浪鼓:激荡;掀动。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鸣:使发出声响B.扣而聆之;南声函胡扣:敲,击。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适:恰好C.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向:刚才。

汝识之乎识:知道D.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无射:钟名。

大石侧立千尺侧:名词作状语,在旁边5、下面是对《再别康桥》有关词语的分析;选出错误的一项。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A.作者用“新娘”来比喻“金柳”,显得艳丽妩媚,表现了作者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B.“招摇”二字,生动地写出了康桥对诗人热忱欢迎的态度。C.诗人为承受康河清波的爱抚,情愿做一条水草,这里的“甘心”二字,写出了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恋情。D.用“彩虹”来修饰“梦”,表明梦境的美好,也表明梦境的短暂虚幻。6、从句式的角度分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乐夫天命复奚疑A.既自以心为形役B.何陋之有C.农人告余以春及D.僮仆欢迎,稚子候门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聊乘化以归尽:利用、凭借B.甚善,名我固当:确实C.逮奉圣朝:及、至D.大母过余曰:探望8、下列选项中与例句“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划线字活用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臣具以表____,辞不就职B.妪,先大母婢也,____二世。C.臣不胜____怖惧之情D.是以区区不能废____评卷人得分二、其他(共8题,共16分)9、指出下列特殊句式的类型。

(1)石之铿然有声者____________

(2)磔磔云霄间____________

(3)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____________

(4)大声发于水上____________

(5)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____________

(6)古之人不余欺也____________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3)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11、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3)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4)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12、解释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

①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爽:_______________

謇朝谇而夕替替:_______________

②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耽:_______________

岂余心之可惩惩:_______________

③乘彼垝垣,以望复关垝:_______________

唯昭质其犹未亏昭:_______________

④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徂:_______________

皇览揆余初度兮揆:_______________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

(2)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

(3)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4)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1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其含义。

(1)扈江离与辟芷兮_____________(2)来吾道夫先路_____________

(3)偭规矩而改错_____________(4)何方圜之能周兮_____________

(5)进不入以离尤兮_____________(6)芳菲菲其弥章_____________

(7)伏清白以死直兮_____________15、《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成功的一首长篇抒情诗,作品写了焦仲卿与刘兰芝这对恩爱夫妻被家长活活拆散,接着又被双双逼死的过程,从而向罪恶的封建礼教提出了血的控诉。这首诗写出了青年人对自由爱情的渴望。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危乎高哉危:________________

②所守或匪亲匪:________________

③西当太白有鸟道当:________________

④可以横绝峨眉巅绝:________________

⑤以手抚膺坐长叹膺:________________

⑥使人听此凋朱颜凋:________________

⑦隔叶黄鹂空好音空:________________

⑧两朝开济老臣心济:________________

⑨三顾频烦天下计顾:________________评卷人得分三、古代诗歌阅读(共5题,共10分)17、登快阁黄庭坚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了却”二字,渲染出了诗人办完公事后如释重负的欢快心情,与“快阁”之“快”暗相呼应。B.诗人登上快阁,在晚晴余辉里倚栏远眺,“倚晚晴”三字不仅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情态,也为下句的描写做了铺垫。C.第五句中“朱弦”指琴,“佳人”即美人,引申为知音;这句话是说友人远离,自己早已没有弹琴的兴致。D.诗人即使见到美酒,眼中也不会流露出喜悦之色,一个“横”字传神地勾勒出诗人无可奈何、孤独无聊的神情。18、客至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选出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A.首联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至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但见”,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B.颔联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后句的“今始为”又使前句之意显得更为超脱,补足了首联两句。C.颈联由颔联虚写客至转入实写待客。诗中的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切,我们很容易从中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疚,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D.全诗风格看似安闲恬静,其实充满悲意。诗人通过描写客至,旨在突出内心的苦闷寂寞。1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和答元明黔南赠别①黄庭坚万里相看忘逆旅,三声清泪落离觞。朝云②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朝云②往日攀天梦,夜雨何时对榻凉?急雪脊令③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急雪脊令③

【注】①元明:黄大临;黄庭坚长兄,字元明。绍圣二年(1095)黄庭坚被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长兄黄大临万里相送,二人分别后黄庭坚作此赠别诗。②朝云:化用楚襄王梦见神女的故事,隐寓自己往日的抱负只如登天之梦,已经破灭。③脊令:鸟名,即鹡鸰。

本诗的颈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20、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各题。客至杜甫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宾至杜甫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客至》首联写诗人住所周围绿水环绕,日日鸥鸟聚集,透露出春景的惬意和无人相依的寂寞心情,为下文表达客至的喜悦营造氛围,景中含情。B.《客至》颔联由外转内,从户外的景色转到院中的情景,引出“客至”。用与客人谈话的口吻,增强了生活实感,表现了诗人喜客之至,待客之诚。C.《宾至》“老病人扶再拜难”写自己老病,需人搀扶,不能尽礼,在致歉中隐含着诗人有客而来的喜悦。D.《宾至》一写客,一写己,在表现客人身份尊贵的同时,也表现出诗人的清高。(2)主人对“客”和“宾”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态度?试分别结合两首诗的尾联简要分析。2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列问题。咏怀古迹(其五)杜甫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①,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②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注]①纡筹策:曲折周密地展运策略。②祚:帝位。

(1)下列对这首诗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时空共说,笔力雄放,凸显诸葛亮名满寰宇、万世不朽的形象。B.颔联概括了诸葛亮的才能、功绩,赞扬他如鸾凤高翔,独步云霄。C.颈联用典,通过与伊尹、吕尚、萧何、曹参等功臣比较,来盛赞诸葛亮的才能。D.全诗除“遗像”句是咏古迹外,余句皆以抒情为主,情感跌宕起伏。(2)从主题、表达方式等角度比较分析本诗与《蜀相》的异同。评卷人得分四、写作题(共1题,共7分)22、鲁迅先生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文学作品会通过对立和冲突,将美好的事物毁灭,展现动人心魄、撼人心灵的美感。请以《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中的某一个人物为例,谈谈你对悲剧美的理解。要求:结合作品内容分析。150字左右。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C【分析】【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贤”“少”“长”;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年纪轻的,年纪大的。

B.“一”;数词的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

C.没有词类活用。

D.“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把等同。

故选C。2、C【分析】【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A.“极:十分”错误;应该译为穷尽。句意: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

B.“致:达到”错误;应该译为意态,情趣。句意: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D.“期:期望”错误;应该译为至;及。句意: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

故选C。3、B【分析】【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中古今异义词的能力。

A.“既然”;古义:已经这样;今义: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就;也、还”跟它呼应,表示先对现实或已有的结论予以承认,而后进一步做出判断。

B.“窥伺”;古今义相同,暗中观察。

C.“其实”;古义:它的果实;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D.“不然”;古义:不是这样;今义:连词,表示如果不是上文所说的情况,就发生或可能发生下文所说的情况。

故选B。4、B【分析】【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意思是“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适”,动词,到去。

故选B。5、D【分析】【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是对诗词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D项“也表明梦境的短暂虚幻”分析错误,诗中没有体现这个意思。6、B【分析】【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例句;“奚疑”的正常语序为“疑奚”,宾语前置。

A.“为”表被动;被动句。

B.应该是“有何陋”;与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

C.“以春及”作状语;状语后置句;

D.“稚子候门”这里省略了介词“于”;省略句。

故选B。7、A【分析】【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

A.聊乘化以归尽: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乘;随着。

故选A。8、C【分析】【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课内实词的中词类活用。例句和C项都是名词作状语;A项是使动用法,B项是名词作动词,D项是形容词作动词。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是很普遍的语法现象,尤其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想要正确地理解以及正确地翻译古文,掌握规律是十分重要的。(1)名词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因为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按一般语法,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3)名词作状语: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成了状语。(4)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从句法关系看,动词在句中常出现在主语、状语之后作谓语,所以,如果在谓语动词前或后出现了动词,且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时,即可判断动词活用成了名词。这一名词一般出现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前边有“其”字。(5)使动用法:就是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一般而言可以断定活用成了使动。(6)意动用法:意动用法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经常可以翻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作”。二、其他(共8题,共16分)9、略

【分析】【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句式的能力。

(1)句式结构为“中心词+之+修饰语+者”;按现代汉语的表述,应为“铿然有声之石”,是定语后置句。

(2)省略介词“于”;按现代汉语的表述,应为“(于)云霄间磔磔”,是省略句和状语后置句。

(3)介词结构“于山谷中”作谓语“咳且笑”的状语;按现代汉语的表述,应为“又有若老人于山谷中咳且笑者”,是状语后置句。

(4)介词结构“于水上”作谓语动词“发”的状语;按现代汉语的表述,应为“大声于水上发”,是状语后置句。

(5)“者也”表判断;是判断句。

(6)否定句中代词“余”作动词“欺”的宾语,按现代汉语的表述,应为“古之人不欺余也”,是宾语前置句。【解析】①.定语后置句②.省略句,状语后置句③.状语后置句④.状语后置句⑤.判断句⑥.宾语前置句10、略

【分析】【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石之铿然有声者”是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铿然有声之石”;铿然:形容敲击金石发出的响亮的声音。

(2)目:亲眼;耳:亲耳;臆断:凭臆测来断定。

(3)陋者:浅陋的人;考击:敲打;实:真相。【解析】(1)敲击后能发出响亮声响的石头;到处都这样。

(2)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臆测来断定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

(3)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11、略

【分析】【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所以”;用来。“骋”,开畅;舒展。“极”,穷尽。“信”,实在。

(2)“固”;本来就。“一”,意动用法,把看作一样。“齐”,意动用法,把看作相等。“为”,是。

(3)“事”;指耕种之事。“畴”,田地。“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农人以春及告余,将于西畴有事”。

(4)“聊”,姑且。“乘化”,顺随自然。“化”,造化,指自然。“归尽”,到生命的尽头。“奚”,疑问代词,什么。【解析】(1)借以纵目观赏;开畅胸怀,足可以使耳目得到极大的乐趣,实在令人快乐呀。

(2)就知道把死与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虚妄之谈。

(3)农夫把春天到了这件事告诉我;将要到西边的田里去春耕。

(4)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走到生命的尽头,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12、略

【分析】【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①句意;我女子没有什么差错,男子行为却前后不一致了。“爽”,差错;过失。

②句意;早晨被辱骂晚上又丢官。“替”,废弃。

(2)①句意;女子沉溺在爱情里,就无法摆脱了。“耽”,沉溺;沉醉。

②句意;难道我能受警戒而彷徨。“惩”,因受创而戒止。

(3)①句意;登上那毁坏的墙壁,遥向复关凝神望。“垝”,毁坏。

②句意;只有纯洁品质不会腐朽。“昭”,光明纯洁。

(4)①句意;自从嫁到你家,多年来忍受贫苦的生活。“徂”,往。

②句意,父亲仔细揣测我的生辰。“揆”,测度、衡量。【解析】①.差错、过失②.废弃③.沉溺、沉醉④.因受创而戒止⑤.毁坏⑥.光明纯洁⑦.往⑧.测度、衡量13、略

【分析】【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1)悯:怜惜;躬亲:亲自;不行:不会走路;这里形容柔弱。

(2)切峻:急切严厉;逋:逃避;慢:怠慢;轻慢。

(3)大母:祖母;先妣:去世的母亲;抚:爱护;这里是“对待”的意思。

(4)阖:关闭;不效:没有效果,这里指科举上无所成就;可待:值得期待。【解析】(1)祖母刘氏怜惜我孤单弱小;亲自抚养(我)。我小时候经常生病,九岁还很柔弱。

(2)诏书急切严厉;责备我有意拖延,怠慢上命。郡县的官员催促我立刻上路。

(3)这个老婆婆;是我去世的祖母的婢女,给父亲和自己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

(4)等到离开的时候,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我们家读书长久没有效果,这孩子取得成就是指日可待的呀!”14、略

【分析】【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1)句意为:我把江离芷草披在肩上。辟;同“僻”,僻静;幽静。

(2)句意为:来呀;我在前引导开路。道,同“导”,引导。

(3)句意为:背弃规矩而又改变政策。错;同“措”,举措。

(4)句意为:方和圆怎能够互相配合。圜;同“圆”,圆形。

(5)句意为:进取不成反而获罪。离;同“罹”,遭受。

(6)句意为:菲菲的芳香更加显著。章;同“彰”,显著。

(7)句意为:保持清白节操死于直道。伏,同“服”,保持。【解析】①.辟,同“僻”,僻静、幽静。②.道,同“导”,引导。③.错,同“措”,举措。④.圜,同“圆”,圆形。⑤.离,同“罹”,遭受。⑥.章,同“彰”,显著。⑦.伏,同“服”,保持。15、略

【分析】【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成功的一首长篇抒情诗”错误;《孔雀东南飞》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不是抒情诗。

故本题错误。【解析】×16、略

【分析】【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句意为:真是太高了。危:高。

(2)句意为:如果在这里把守关隘的人不是朝廷的亲臣忠士。匪:同“非”;不是。

(3)句意为:往西去有座太白山;唯有飞鸟可以飞过此山。当:正对着。

(4)句意为:可以越过蜀国的直到峨眉之巅。绝:越过。

(5)句意为:只得抚着胸口空长吁短叹。膺:胸口。

(6)句意为:使听到的人都发愁得老了许多。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凋谢。

(7)句意为: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转鸣唱。空:白白地。

(8)句意为: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耿。济:扶助。

(9)句意为: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于诸葛亮。顾:拜访。【解析】①.高②.同“非”,不是③.正对着④.越过⑤.胸口⑥.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凋谢⑦.白白地⑧.扶助⑨.拜访三、古代诗歌阅读(共5题,共10分)17、D【分析】【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D.“即使见到美酒;眼中也不会流露出喜悦之色”错误,颈联写友人远离,早已没有弄弦吹箫的兴致了,只好清樽美酒,聊以解忧了。句中“青眼”运用阮籍的典故,表示喜爱,诗人只有见到美酒,眼中才流露出喜色。

故选D。18、D【分析】【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

D.“旨在突出内心的苦闷寂寞”赏析错误;不是苦闷,是老朋友来访的愉悦。

故选D。

《客至》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作于成都草堂落成之后。此诗前两句描写居处的景色,清丽疏淡,与山水鸥鸟为伍,显出与世相隔的心境;后六句写有客来访的欣喜以及诚恳待客,呼唤邻翁对饮的场景。全诗流露诗人诚朴恬淡的情怀和好客的心境,自然浑成,一线相接,把居处景、家常话、故人情等富有情趣的生活场景刻画得细腻逼真,表现出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19、略

【分析】【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能力。

赏析诗句;首先要指出诗句运用的表达技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句是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最后指出诗句运用该表达技巧有什么表达效果,或者抒发了什么情感。

仔细阅读颈联“急雪脊令相并影;惊风鸿雁不成行”,这是写景,出句写大雪纷飞中,但见鹡鸰鸟相互依傍,同时也是喻兄弟患难与共,这是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对句则写惊风中,大雁离散失群,飞不成行。“雁行”也是切兄弟之意,就写景而言,这一联是赋笔,但赋中有比,同时从睹物兴怀而言,则又是象中有兴。诗人眼前的风雪交加之景使他感叹自己境遇的险恶;兄弟的离散,所以将雪称作“急”,风称作“惊”,正反映了诗人触景所生之情,运用的手法是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中所写的“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薛荔墙”,正为黄庭坚所借鉴。这一联用典贴切,形象生动。对比鲜明,“脊令并影”既是手足情深的写照,又反衬出兄弟离散的哀伤。本题作答时,围绕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比喻和对比三种手法,结合诗句具体内容进行分析组织答案即可。【解析】①颈联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急雪”与“惊风”凸显眼前的风雪交加之景,使诗人感叹自己境遇的险恶、兄弟的离散,正反应了诗人触景所生之情。②运用比喻,大雪纷飞中,借相互依傍的鹡鸰鸟,恓惶的鸿雁来比喻兄弟患难与共。③运用对比,“脊令并影”既是手足情深的写照,又反衬出兄弟离散的哀伤。20、略

【分析】【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隐含着诗人有客而来的喜悦”错误。“再拜”可见客人有一定的身份;但一个“难”字明显表现出诗人年迈多病,不胜应酬之苦的不悦。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客至》中;“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意思是:若肯与隔壁的老翁一同对饮,就隔着篱笆将他唤来!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可以想见,两位挚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从中可以看出,对于朋友的到来,作者极为热情,非常高兴。

《宾至》中,“不嫌野外无借给,乘兴还来看药栏”意思是:你要是真的不嫌这野外没有好酒好菜,以后高兴时还可以来看看我的小园里芍药花开。诗人特致歉意,兼邀贵客重来。诗人说:如果不嫌“野外”“供给”菲薄,还望“乘兴”再“来看”花。这是客套话,也有送客之意。嘲讽之意,隐约可见了。再结合前文“老病人扶再拜难”“漫劳车马驻江千”可知,诗人品性高洁,对前来的贵宾敬而远之。【解析】(1)C

(2)《客至》尾联写主客对饮兴致渐浓,并招呼邻翁助兴,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突出场景的欢快热烈,表现了主人对客人的热情;

《宾至》尾联写希望贵宾不嫌“野外无供给”,“乘兴”再来看花,既表达了款待不周的歉意,又暗含送客的意味,言辞客气,流露出诗人的清高性格,表现了主人对贵宾的敬而远之。21、略

【分析】【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等的能力。

D.“余句皆以抒情为主”错误;全诗除“遗像”句是咏古迹外,余句皆以议论为主,而非“抒情”。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的能力。

主题:本诗“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凸显诸葛亮名满寰宇;万世不朽的形象;“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对其丰功伟绩作出高度的评价;“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评价武侯超人的才智和胆略;“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并对诸葛亮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由此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蜀相》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出师未捷身先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