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新科版必修3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1页
2025年新科版必修3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2页
2025年新科版必修3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3页
2025年新科版必修3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4页
2025年新科版必修3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装…………○…………内…………○…………装…………○…………订…………○…………线…………○…………※※请※※不※※要※※在※※装※※订※※线※※内※※答※※题※※…………○…………外…………○…………装…………○…………订…………○…………线…………○…………第=page22页,总=sectionpages22页第=page11页,总=sectionpages11页2025年新科版必修3历史下册阶段测试试卷139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总分栏题号一二三四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由下表内容可知;我国古代科学家。

A.重视科学技术的实用性B.富有近代科学探索精神C.运用实验说明天人感应D.借助实验进行创造发明2、孙中山曾明确表示:“以三民主义为立国之本原,五权宪法为制度之纲领。”他之所以修改西方的“三权分立”而提出“五权宪法”,是因为A.立法机关拥有监督权会造成国会专制的流弊B.达到寻求更为完善的权力相互制衡机制C.防止西方议会、政党政治等的弊端D.行政机关拥有考试权将可能滥用人才3、19世纪中期,当人们开始换种眼光看待世界时,科学解释以雄辩的事实大声质问《圣经》的真实性,上帝创世论更多地成为了故事般的讲述。材料中的“科学解释”指的是A.人文主义思想B.牛顿力学C.达尔文的进化论D.爱因斯坦相对论4、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办各种训练班要学习社会发展史、历史唯物论等几门课程”的要求后,仅1950年当年就有100多万人参加了此类学习,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一系列文章是这类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这一现象A.有利于巩固新生政权B.助长了个人崇拜之风C.使扫盲工作取得进展D.改变了中国教育性质5、下面这幅南宋的《卖浆图》,可以用来说明()

A.文人画的意境B.风俗画的雅致C.南宋市井经济D.古代豆浆变迁6、“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材料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最好途径是A.慎思明辨B.知行合一C.格物致知D.穷理格物7、《全唐诗》中存有僧诗及与僧人交往的诗歌大约2700首,其中僧诗约2500首,游旅寺院的文人约200人,如唐代文人韩愈不喜佛教,甚至对其恶言相向,但韩愈也曾与多位僧人交游,主要是出于对僧人文采和人格的钦慕。这反映出唐代A.思想融合具有普世性B.文学体裁呈现多元化趋势C.佛教影响力得到扩大D.文人对佛教思想较为推崇8、“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反映的思想内核是A.存天理,灭人欲B.格物致知C.致良知D.发明本心评卷人得分二、填空题(共3题,共6分)9、美国文学家海明威是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他的代表作是________。10、大唐盛世,国力强大,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文化的辐射力,形成了以中国本土为地理中心、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__________;宋元时期,中国的技术发明______和火药经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推动了人类历史进程。11、将下列表格填写完整。

。时期。

农书。

作者。

特点。

《氾胜之书》

原著失传。

贾思勰。

元朝。

对中国南北方的;广义的农业;全面系统地论述,并附有较完备的“农器图谱”

明朝。

重视备荒;水利等农政;热心推广番薯等高产新作物。

评卷人得分三、判断题(共5题,共10分)12、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对牛顿经典力学的否定,与量子理论一起构成现代物理学的基础。A.正确B.错误13、公元前5世纪,在希腊出现了一些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的学者,他们被称为智者学派。A.正确B.错误14、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使工业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即“蒸汽时代”。A.正确B.错误15、史实: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

推论:标志着人类进入电气时代。A.正确B.错误16、北宋时,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A.正确B.错误评卷人得分四、论述题(共3题,共1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现代中国;既与世界文明同频共振,亦与古老的文化传统血脉相连。回望历史,灾难和战争从来没有停止过。但是,中华民族每一次都能在废墟中浴火重生,进而延续与开创生机盎然的文明形态。从根本上来说,这源于中华文明对于世界文明的兼容并包;反思互鉴。由今视之,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两次最为畫大的文化事件,塑造了中国多元一体的文明样貌、促成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其一是公元一世纪时印度佛教文化的传入,其二是近世以来西方现代文化的传入。

——摘编自林雅华《“一带一路”的历史文化内涵》阅读材料,从中提取相关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数得上中国的近代文化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从外国搬过来的东西;科学技术搬来的最多,很长时期中国人认为西方的科学技术先进,所以在这方面的阻力比较小,既为中国所用,也就成为中国近代文化的组成部分;

(二)借用外国的观念和方法;对中国固有的东西进行改造和研究,使其与近代生活相适应,以促进中国社会的变革;

(三)在吸收和改造(批判继承)的过程中;渐有自己的创获和发明。以上三者是建立近代中国文化的必由之路。

——摘编自陈旭麓《中国近代史十五讲》(有改动)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任意提取一个或多个信息,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B【分析】【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据材料信息可知,表中的三位科学家都重视通过实验得出符合科学的结论,蕴含了近代科学精神,故B项正确;A项的实用性与材料实验内容不符;C项天人感应从材料信息中无法得出;D项的创造发明没有具体体现。2、C【分析】孙中山认为西方实行三权分立以及政党政治,容易导致权力的过分分散,政党政治容易导致政治腐败,为此提出“五权宪法”以作为三权分立的纲领,故C正确;其他说法均不正确,排除。3、C【分析】【详解】

根据“科学解释以雄辩的事实大声质问《圣经》的真实性,上帝创世论更多地成为了故事般的讲述。”可得出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出版的《物种起源》,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打破了“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是生物科学的一次伟大革命。C项正确;人文主义思想在文艺复兴时期已经复兴,排除A项;牛顿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是物理学的,而不是生物学,与材料无关,排除BD项。故选C项。4、A【分析】【分析】

【详解】

新中国成立初期加强对社会发展史和历史唯物论的学习,有助于增强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和认同,进一步统一思想,A正确;BC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5、C【分析】【详解】

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引车卖浆”泛指售卖与平民百姓相关的茶饮,这是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反映,C项正确;《卖浆图》缺少诗、书、印等内容,所以不是文人画,排除A项;风俗画体现的是“世俗的热闹”,而非“雅致”,排除B项;卖浆不一定是卖豆浆,画面是一个固定的时空,无法体现古代豆浆的变迁,排除D项。故选C项。6、B【分析】根据材料中“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及“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可以判断这是心学的思想,因此加强道德修养的最好途径是致良知,达到知行合一,故B项正确;慎思明辨指的是考察事物,以求获得知识,与致良知不符,故A项错误;格物致知和穷理格物是程朱理学的主张,均排除。7、C【分析】【分析】

【详解】

据材料可知,《全唐诗)中与佛教思想、观念有关的诗歌数量增加,并且占有一定的分量,即使韩愈这样的反佛者也曾与多位僧人交游,钦幕僧人的文采和人格,这说明唐代佛教影响力得到扩大,故选C项;积料未体现普世意义,故排除A项;材料仅提及诗歌创作,无法得出文学体裁呈现多元化趋势,故排除B项;文人游旅寺院不等于文人推崇佛教思想,故排除D项。故选C项。8、A【分析】本题是考查学生对理学知识的理解。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反映的思想内核是存天理,灭人欲。BCD项是认识理的方法,与题干不相符合。所以选A。二、填空题(共3题,共6分)9、略

【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美国文学家海明威的作品是《老人与海》。【解析】《老人与海》10、略

【分析】【分析】

【详解】

第一问是考查唐朝时期强大的国力,所以在文化上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强大的文化圈,第二问是考查的宋科技发明的外传,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转型,属于基础知识考查,难度不大。【解析】①.东亚文化圈(或汉文化圈;或儒家文化圈)②.活字印刷(或指南针)11、略

【分析】【详解】

联系所学可知,《氾胜之书》是西汉氾胜之的著作;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现存最早的最完整、系统的农学书籍;元朝王祯的《农书》对中国南北方的、广义的农业进行全面系统地论述,并附有较完备的“农器图谱”;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重视备荒、水利等农政,热心推广番薯等高产新作物。【解析】。时期。

农书。

作者。

特点。

西汉。

《氾胜之书》

氾胜之。

原著失传。

北魏。

《齐民要术》

贾思勰。

现存最早的最完整;系统的农学书籍。

元朝。

《王祯农书》

王祯。

对中国南北方的;广义的农业;全面系统地论述,并附有较完备的“农器图谱”

明朝。

《农政全书》

徐光启。

重视备荒;水利等农政;热心推广番薯等高产新作物。

三、判断题(共5题,共10分)12、B【分析】【详解】

相对论打破了牛顿以来传统的绝对时空观。相对论并非全盘否定牛顿力学,牛顿力学反映的是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客观规律,而狭义相对论反映的是物体高速运动的客观规律,是对牛顿力学的继承和发展。故判断为错误。13、A【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公元前5世纪,在希腊出现了一些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的学者,他们被称为智者学派。故正确。14、A【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使工业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即“蒸汽时代”。题意说法正确。15、B【分析】【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电力的广泛应用标志着人类进入电气时代,而非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题干说法错误。16、A【分析】【详解】

根据所学,北宋时,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故正确。四、论述题(共3题,共12分)17、略

【分析】【详解】

从材料“这源于中华文明对于世界文明的兼容并包、反思互鉴”可以得出论题:中华文明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然后,结合所学,从古代和近代中国吸收和学习外来文明史实分析阐述。古代可从佛家文化的传入和影响分析,近代可从林则徐、魏源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李鸿章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思想等进行阐述。如果考生能提出其他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解析】示例:中华文明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

阐述:中华文明虽是原生文明,但从不排斥外来文明,对外来文明一直是主动学习、兼容并包的。有专家曾论证过,中国的青铜文明和冶铁技术可能来自西亚。我们最为熟知的是,中华文明曾深受印度佛教文化的影响。印度佛教文化在公元1世纪时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战乱频仍,不仅下层百姓信仰佛教,上层统治者对佛教也非常推崇,来自中亚的高僧深受中原统治者礼遇。之后,不断有僧人远赴印度学习佛教文化,最著名的就是唐朝的玄奘西游。经过长时间的交流融合,终于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禅宗;儒学来吸收佛道思想之后也形成了哲理化、思辨化的宋明理学。近代西方文化传入中国之后,中国也在向西方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前进。鸦片战争后,以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将“师夷长技”付诸实践,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进行“器物”层面的变革。甲午中日战争后,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将西方的进化论思想引入中国传统文化中,在政治上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进行制度变革。辛亥革命后,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者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倡导思想革命、道德革命和文学革命,把向西方学习提到了更高的层次。18、略

【分析】【详解】

根据材料观点可以看出,陈旭麓认为近代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有融合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观点:中西文化结合是近代中国文化的主要形式。论证过程可以结合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相关内容,从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的融合这一角度展开。如“中体西用”思想,维新变法中的托古改制以及辛亥革命中传统儒家思想和西方民主思想之间的关系。具体论证如下: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文化不断冲击着传统文化。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在“中体西用”指导下兴起了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科学,建立近代军事、民用工业,并培养了大量翻译人才,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思想逐渐融合;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借用孔子的名义宣传西方民主思想,体现出“托古改制”的特征,希望建立起西方君主立宪制;作为辛亥革命的领导人物,孙中山借用传统大同思想和西方的民主思想,提出三民主义,指导了辛亥革命。综上所述,近代中国,中西方文化的结合是主要的呈现形式,用来探索救亡图存道路。【解析】观点:中西文化结合是近代中国文化的主要形式。

阐述: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文化不断冲击着传统文化。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在“中体西用”指导下兴起了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科学,建立近代军事、民用工业,并培养了大量翻译人才,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思想逐渐融合;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借用孔子的名义宣传西方民主思想,体现出“托古改制”的特征,希望建立起西方君主立宪制;作为辛亥革命的领导人物,孙中山借用传统大同思想和西方的民主思想,提出三民主义,指导了辛亥革命。综上所述,近代中国,中西方文化的结合是主要的呈现形式,用来探索救亡图存道路。19、略

【分析】【详解】

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首先,综合材料整体或者根据材料一部分,并结合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提取一个或多个信息拟定观点,例如根据材料中“西方美学思想的演变”“古希腊--对美和艺术进行哲学思辨性的反省和思考”“中世纪--艺术和美被认为是属于感性世界的享乐”“文艺复兴--歌颂人的世俗的美和欢乐”“启蒙运动--审美趣味随时代、民族和人情风俗而变化”等信息可知,审美随时代变化而变化,由此可以拟定观点为西方美学思想的演变具有时代特性。其次,围绕观点,结合所学知识,从各个时代导致美学观念形成和变化的原因进行阐释。最后总结并强调出西方美学思想受多种因素影响具有时代性。此外,还可以根据材料中某一部分提炼观点,例如根据材料“文艺复兴--歌颂人的世俗的美和欢乐”拟定观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